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及其进展 - 结核病防治网
- 格式:ppt
- 大小:13.02 MB
- 文档页数:208
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评价耐多药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条件:因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危险性,1)需P2及以上实验室,目前我院实验室条件基本具备即将投入运行,2)日常培养及涂片用的生物安全柜滤膜已超出使用年限,工作人员生物安全得不到保障,应定期予以更换。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主要以结核分枝杆菌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作为其诊断依据。
因此其基础是培养,只有培养出阳性结核分枝杆菌才能进一步通过结核分枝杆菌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诊断是否为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
1.已进人临床常规应用的测定方法:目前包括绝对浓度法、比例法及应用BACTEC460、BACTEC 960、BacT/ ALERT 3D、ESPII等仪器系统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性。
其中:绝对浓度法以最低抑菌浓度或以无生长为终点作为判断标准,是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比例法以是否能够抑制99%的细菌生长作为判断标准,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方法;后四种仪器方法则是比例法的特化,其特点是以细菌的代谢过程指示细菌生长状况。
2.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的测定方法:此类方法很多,抗性比例法、Etests法、噬菌体生物扩增法、液体变色培养基测定法、荧光素酶测定法、硝酸盐还原试验等。
3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检测已有一些进入临床检测。
基因突变是引起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的最主要的原因。
多种以PCR 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检测与耐药相关基因的突变,作为快速耐药性检测方法在实验室或临床得到开展。
这些方法具体包括:主要是DNA序列分析法,聚合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另外还包括基因芯片技术、异质性双链构象分析、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线性探针杂交技术、RNA/RNA错配检测技术和分子灯塔技术等。
由于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与基因突变的确切关系未完全阐明,检测耐药相关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虽然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到耐药相关基因的突变,但由于判断药物敏感性时存在固有的缺陷,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基因型鉴定法不能完全替代表型鉴定法。
结核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
虽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存在许多挑战。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结核病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并探讨其对临床实践的影响。
一、结核病的诊断进展近年来,结核病的诊断技术得到了不断改进和更新,以提高其准确性和敏感性。
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进展:1. 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分子诊断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基因测序,已被广泛应用于结核病的诊断。
这些技术可以快速检测结核分支杆菌的DNA,从而提高了病原体的检出率。
此外,分子诊断技术还可以检测结核菌的耐药基因,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结核药物治疗。
2. 图像学诊断技术的改进传统的结核病诊断主要依靠胸部X射线和CT扫描结果。
然而,这些技术在早期病例和病灶部位不典型的病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等图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结核病的早期诊断和病灶定位变得更加精确。
3. 快速诊断试剂的研发为了满足迅速、准确诊断结核病的需求,许多快速诊断试剂被研发出来并广泛应用。
这些试剂基于免疫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原理,可以在短时间内检测结核分支杆菌、其代谢产物、抗结核药物和结核菌的抗药性。
二、结核病的治疗进展结核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药物治疗,但易感或耐药菌株的出现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
针对这些挑战,研究人员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包括以下方面:1. 新型药物的研发近年来,一些新型抗结核药物被开发出来,并已经逐渐用于临床治疗。
例如,耐药结核病的治疗常常需要使用二线抗结核药物,但其疗效和耐受性有限。
而新型药物,如利福平和庆大霉素,对耐药菌株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正在研发中的新药物,被寄予了厚望。
2. 治疗方案的个体化结核病治疗的个体化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
根据患者的耐药情况和疗效监测,制定更为科学的治疗方案。
1.结核分枝杆菌鉴定方法1. 1萋尼氏抗酸染色痰涂片显微镜检查目前萋尼氏抗酸染色痰涂片显微镜检查是我国结核病实验室使用最为普遍的方法,其操作简单快捷,特异性高,设备要求低,但是灵敏度较低,不能及时发现病人。
1.2 发光二极管荧光显微镜(LED荧光显微镜)发光二极管荧光显微镜管利用二极管光源,延长了显微镜使用寿命,不需要暗室,且价格低廉,可以提高涂片的阳性检出率。
目前在国内应用评估结果显示灵敏度较明场显微镜明显提高,已在部分区县开始使用。
1.3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结核病诊断技术在恒定温度下,特殊的引物和特异性探针在酶的作用下,反应体系在一个密闭的反应管内反应。
扩增反应一般不超过一个小时,最短半小时。
目前应用玻璃化试剂,稳定性好,便于运输。
目前在国内区县级应用评估。
1.4 夹层杯结核病诊断方法将痰标本(或其它标本)用专用消化灭活液充分消化,完全暴露并保留抗酸杆菌,通过自动离心涂片机(或半自动制片染色机)对消化后的标本进行充分集菌。
直接在夹层杯装置中进行抗酸染色,取出基片或膜片置于普通显微镜进行观察。
夹层杯法操作方便快捷,便于标准化操作,通过消化灭活,安全性改善,阳性检出率也比直接涂片法大大提高。
夹层杯的装置有沉降式和虑过式,适用于不同工作量的医疗机构。
1.5 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采用2对引物在等温条件下即可完成DNA的扩增,扩增结果通过肉眼观察荧光进行判定,诊断是否为结核病。
同时整个反应体系采用封闭系统减少了工作区域扩增子的污染,整个反应过程只需一个小时即可完成,通过肉眼观察荧光判读结果。
2.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方法2.1 固体培养培养是结核病诊断的精标准,也是获得分离菌株开展耐药检测的前提,我国结核病实验室最常用的是固体罗氏培养法,包括简单法和中和离心法。
虽然培养是诊断的精标准,但是花费时间长,需要4-8周时间。
2.2 液体培养液体培养通过添加生长刺激剂,改变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灵敏度等方式缩短了阳性报告时间。
结核病血清学诊断进展结核病的细菌学检查目前是结核病实验室诊断的金标准。
由于痰涂片阳性率较低,镜检需要经验,难以区分环境分枝杆菌造成的假阳性;痰培养需时太长,因此细菌学检查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有限。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用高度敏感的方法检测结核菌及其特异性DNA 片段,如PCR、生物探针和基因芯片等,需要相应的检测设备和检测费用高未能广泛推广。
血清学诊断技术有其固有的优势,如操作简便、快速、便于推广、无需特殊精密仪器,已有多种纯化的特异性抗原可采用,可以发展成自动化检测,尤其是对痰培养阴性和肺外结核病有较为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受到广泛的重视。
本文从靶抗原的选择和检测技术的改进等方面综述了结核病血清学诊断的现状和进展。
抗原的选择特异性的抗原是提高血清学检测敏感性、特异性的重要环节。
应用于血清学诊断的理想抗原应具有种的特异性及强的免疫原性。
尤其是结核分枝杆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以后,单克隆抗体、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等技术的应用,已获得多种纯化和特异性的诊断抗原。
现将当前最受关注的抗原及其临床评估结果归纳如下:1.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AM)抗原 脂阿拉伯甘露聚糖是分枝杆菌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属特异性抗原,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功能,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因而是结核病的血清学诊断应用较广的抗原。
有关LAM抗原的应用报道很多, Antunes等用美国生产的结明(MycoDot TM)试剂盒检测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的敏感性为63.0%,特异性为92.4%,认为检测LAM抗体是结核病一项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
2.A60(antigen 60) A60是从牛分枝杆菌胞浆中提取的一种大分子物质,是脂质蛋白和多糖的复合抗原。
Wu等用ELISA法检测了178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和151例其他疾病患者血清中的IgG A60,根据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取261.2单位为截切值(cutoff point),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9.4%和79.5%,认为胸部X片异常的患者结合IgG A60阳性将有助于肺结核病的准确临床诊断。
摘要:早期确诊和提高治愈率是控制结核病的现实目标。
结核病患者的发现率基本反映结核病发病趋势,而诊断技术决定了结核病患者的发现率水平。
当前对结核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原学、血清抗体检测等技术。
近年来,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然而,目前很多实验室对于结核病的诊断仍停留在痰涂片镜检、痰结核菌培养及PPD皮试等传统方法。
本文现将具有代表性的几项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新技术的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诊断中图分类号R378.91+1,R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29(2012)06-0570-03doi:10.3969/j.issn.1674-1129.2012.06.017·综述·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引起的结核病是常见的人类传染病之一。
约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曾经感染MTB,亚洲地区感染者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二。
据WHO估计,2007年全球约有927万新发结核患者,175万人死于结核病,中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发国之一,发病人数130万,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印度[1,2]。
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是发现传染源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确定结核病诊断和化疗方案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赖细菌学涂片和培养检查。
由于方法所限,严重影响了结核病的及时诊断,因此建立检测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诊断方法,对于结核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3]。
现将近年来结核病实验室检测技术的进展综述如下。
1结核病病原菌检测技术1.1抗酸杆菌涂片镜检1.1.1萋-尼氏抗酸染色涂片萋-尼抗酸染色涂片镜检是经典的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方法,目前很多实验室仍然依靠此方法进行结核检测,但其灵敏度较低,仅20%~30%,而且此方法繁琐,假阳性和假阴性较高。
张立群对比了4种不同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方法,显示萋-尼抗酸染色涂片的阳性率为11.6%,灵敏度仅为26.3%[4]。
2024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新技术的现状与进展(全文)摘要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而传统病原学对其诊断效率较低,易导致延误诊断和治疗、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早期快速的病原学诊断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治至关重要。
文中对近年来出现的可用千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新型检测技术进行综述,主要分为核酸检测方法、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3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 TBM)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 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感染引起的脑脊膜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是结核病中最致命的肺外结核病型。
尽管接受了抗结核治疗,TBM患者的病死率仍超过30%[ 1 ] 。
在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 mmunodeficiency v irus, HIV)感染的TBM患者中病死率接近40%,而合并HIV感染的耐药TBM患者病死率可高达100%[ 2 ]。
TBM患者能否得到早期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3 ] 。
但TBM的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难以通过临床表现和脑脊液常规生化等参数与其他病原菌引起的脑膜炎进行鉴别[4, 5 ]。
此外,TBM患者脑脊液中Mtb的载量通常较低,这对TBM的病原学诊断提出了极大的挑战[6, 7 J。
因此,在临床上应用和普及快速有效、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M t b及其耐药性检测方法,对TB M诊疗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 8 ] 。
在传统的病原学检测方法中,抗酸染色廉价、快速、简单易实施,但敏感度欠佳,无法检出低菌载矗样本中的病原体[9' 10 ];尽管后来提出的改良抗酸染色能够使细胞内外的M t b同时在镜下呈现,增加了对脑脊液样本中M t b的检出率,但通过染色镜检无法区别M t b与非结核分枝杆菌,且无法提供病原菌的耐药信息[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