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概述:理[1]..
- 格式:ppt
- 大小:466.00 KB
- 文档页数:40
抗肿瘤药物1、烷化剂(Alkylating agents):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在体内使DNA、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的亲核基团烷化,抑制细胞的分裂,发挥细胞毒作用。
2、抗代谢类药物(Antimetabolites):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一般作用于S期,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胸苷合成酶和DNA聚合酶,抑制DNA的合成;3、抗肿瘤抗生素(Antibiotics):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通过与DNA发生关联,使 DNA发生解聚,或嵌入DNA,干扰RNA聚合酶,从而抑制DNA和RNA的合成。
4、植物碱类(Natural products):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
长春新碱作用于M期,主要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妨碍纺锤体微管的形成,也可作用于细胞膜,干扰细胞膜对氨基酸的转运,使蛋白质合成受阻。
紫杉醇类也作用于M期,抑制微管蛋白的正常解聚,使细胞阻滞在有丝分裂期。
喜树碱类和鬼臼类均作用于S期,分别抑制DNA拓扑异构酶Ⅰ和拓扑异构酶Ⅱ,干扰DNA链断裂-再连接反应,导致DNA链断裂。
5、铂类化合物(Metal salt):最常用的化疗药,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对非典型烷化剂作用,可与DNA形成链内和链间交叉链接,阻止DNA复制,从而抑制癌细胞分裂;6、激素类(Hormones and hormone antagonists):通过改变体内激素环境,对特定的肿瘤发挥抑制生长的作用;特点:(1)仅对与该激素有关的相应组织的肿瘤有效(2)敏感性取决于肿瘤生长对某种激素的依赖性(3)起效较缓慢,一般无根治效果;7、杂类(1)门冬酰胺酶:将血清中的门冬酰胺分解为门冬氨酸和氨,使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因缺乏门冬酰胺而受阻;(2)全反式维甲酸:通过细胞核内维甲酸受体介导,调控特异性基因表达,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分化。
抗肿瘤药物肿瘤的治疗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心理和中医药治疗相结合才能达到延缓病情发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提高至于率的目的。
化学治疗在肿瘤内科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抗肿瘤药物根据来源和作用机制可分为:烷化剂、抗代谢药、抗肿瘤抗生素、抗肿瘤植物成分药、其他抗肿瘤药喝抗肿瘤激素六大类。
本次我主要说列入2012版《国家基本药品目录》中的抗肿瘤药物及一些庸医减轻其不良反应的辅助要。
细胞周期细胞分化从合成DNA复制所需要的成分开始,可以分为G1,S(DNA合成),G2和M (有丝分裂)期。
大多数抗癌药物作用于S期,有些作用于M期。
(一)烷化剂烷化剂是应用最早、用途最广泛的抗肿瘤药物。
该类药物通过与细胞生物大分子中的亲核基团(如蛋白质的氨基、巯基、羧基,核酸的氨基、羟基、磷酸根)发生烷化作用,使DNA链发生断裂,DNA结构和功能损伤,从而干扰肿瘤细胞增殖。
烷化剂可损伤处于任何细胞增殖周期的DNA,一般对M期和G1期细胞杀伤作用较强。
小剂量时可抑制细胞由S期进入M期,G2期细胞对其作用较不敏感;大剂量时可杀伤各期细胞,具有广谱抗癌作用。
其缺点为选择性差,对骨髓、胃肠道上皮和生殖系统等生长旺盛的正常细胞有较大毒性,对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也较明显,故此类药物可产生细胞毒性、致畸、致突变、致癌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烷化剂按化学结构可以分为氮芥类、乙烯亚胺类、甲烷磺酸酯及多元醇类、亚硝基脲类、三氮烯咪唑类和肼类。
…中包含三种烷化剂类药物,分别为亚硝基脲类的司莫司汀,氮芥类的环磷酰胺和甲烷磺酸酯类的白消安。
司莫司汀为亚硝基脲类细胞周期非特异性抗肿瘤药,对处于G1/S 期边界或S早期的细胞最敏感,对G2期细胞亦有抑制作用。
本品进入体内后,其分子可断裂为两部分,一为氯乙胺部分,可发挥烃化作用,使DNA链断裂,RNA及蛋白质收到烃化,与抗肿瘤作用有关;另一为氨甲酰基部分,经转化可发挥氨甲酰化作用,与蛋白质特别是赖氨酸末端的氨基发生反应,与骨骼毒性作用有关,氨甲酰化对酶蛋白的破坏使DNA损伤后难以修复,有助于抗癌作用。
抗肿瘤药物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人类因恶性肿瘤而引起的死亡率居所有疾病死亡率的第二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
肿瘤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化学治疗),但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化学治疗为主。
抗肿瘤药是指抗恶性肿瘤的药物,又称抗癌药。
抗肿瘤药物的发展起源于四十年代,以氮芥治疗恶性淋巴瘤开始,经六十多年的发展,抗肿瘤药物治疗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成为抗肿瘤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联合化疗和综合化疗,可治愈病人或能够明显地延长病人的生命。
由于对肿瘤特性的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新的作用靶点。
抗肿瘤药物通常按其作用原理和来源分可分为烷化剂、抗代谢物、抗肿瘤抗生素、抗肿瘤植物药有效成分,抗肿瘤金属配合物等。
第一节 烷化剂烷化剂又被称为生物烷化剂是一类在体内能形成缺电子活泼中间体或其他具有活泼的亲电性基团的化合物,它能与生物大分子(如DNA 、RNA 或某些重要的酶类)中含有富电子的基团(如氨基、巯基、羟基、羧基、磷酸基等)发生共价结合,使其丧失活性或使DNA 分子发生断裂。
烷化剂属于细胞毒类药物,在抑制和毒害增生活跃的肿瘤细胞的同时,对其他增生较快的正常细胞,如骨髓细胞、胃肠上皮细胞、毛发细胞和生殖细胞也同样产生抑制作用,因而会产生许多严重的副反应,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脱发等。
按化学结构,目前临床使用的烷化剂药物可分为氮芥类、乙撑亚胺类、磺酸酯及多元卤醇类、亚硝基脲类等。
1、氮芥类NCH 2CH 2Cl CH 2CH 2ClR载体部分 烷化剂部分氮芥类药物是β-氯乙胺类化合物的总称,其结构可分为两部分:烷基化部分和载体部分。
载体部分可以改善该类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等动力学性质,提高其选择性和抗肿瘤活性。
依据载体部分的化学结构,可将其分为脂肪氮芥、芳香氮芥、氨基酸氮芥、杂环氮芥和甾体氮芥。
(1)脂肪氮芥:当载体部分为脂肪烃基时,称为脂肪氮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