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炎
- 格式:ppt
- 大小:8.18 MB
- 文档页数:55
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标准
大动脉炎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中大型动脉,包括主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肾动脉、髂动脉等。
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安全、可重复性好的检查方法,已成为大动脉炎的首选诊断方法之一。
下面将介绍大动脉炎超声诊断的标准。
1.主动脉壁增厚
大动脉炎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动脉壁增厚。
超声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主动脉壁的厚度,正常主动脉壁厚度为1-1.5mm,而大动脉炎患者主动脉壁厚度可达3-4mm。
此外,主动脉壁增厚还伴随着主动脉内膜的不规则增厚,形成“脂肪条纹”或“膜状影”。
2.主动脉壁回声不均匀
大动脉炎患者主动脉壁回声不均匀,表现为局部回声增强或减弱。
这是由于炎症引起的主动脉壁组织结构改变,导致回声反射不均匀。
3.主动脉狭窄或闭塞
大动脉炎患者主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超声检查可以
直接观察到主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程度和位置,有助于指导治疗。
4.主动脉瘤
大动脉炎患者主动脉瘤的发生率较高,超声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主动
脉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有助于指导治疗。
5.颈动脉异常
大动脉炎患者颈动脉异常包括颈动脉壁增厚、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等。
超声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颈动脉的异常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总之,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主动脉壁增厚、主动脉壁回声
不均匀、主动脉狭窄或闭塞、主动脉瘤和颈动脉异常等。
超声检查是
一种简便、无创、可重复性好的检查方法,对于大动脉炎的早期诊断
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大动脉炎的疾病知识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K)是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展性、非特异性大血管炎。
大动脉炎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研究发现其以“外膜起病”为特征,疾病早期主动脉外膜可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并逐渐累及全层,导致血管壁显著增厚、僵硬、顺应性下降,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或扩张,直接影响重要脏器如脑、心、肾等的供血,出现相应的缺血表现,严重时造成脏器功能不全。
大动脉炎为全球性疾病,最常见于亚洲青年女性,东亚的患病率为28~40例/百万人,90%为30岁以前发病,40岁以后较少发病。
全身症状大动脉炎常隐匿起病,少数患者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数周,可有全身不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出汗、体重下降、颈部疼痛、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
局部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的缺血表现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因受累血管部位不同而差异很大,临床按病变部位不同分成5种类型:01 头臂动脉型●升主动脉:有心悸、胸闷、胸痛、活动耐量下降,严重时可有夜间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左心衰的表现。
●颈动脉或椎动脉:可有颈痛、头晕、眩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
脑缺血严重者反复黑矇、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等。
●锁骨下动脉:75%~89%大动脉炎患者累及锁骨下动脉,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上肢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血压,双上肢血压不对称,少数缺血严重者可有肢体跛行、麻木、酸痛、发凉甚至肌肉萎缩。
02 胸-腹主动脉型●胸主动脉:较少见,大多数患者无症状,可有血管狭窄或扩张,少数可有高血压、胸痛、背痛,发生胸主动脉夹层时胸痛剧烈。
●腹主动脉: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肠功能紊乱、甚至肠梗阻,严重者有节段性肠坏死;腹主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可表现为下肢跛行和高血压。
●髂动脉:引起下肢缺血,表现为下肢乏力、疼痛、皮肤温度下降、间歇性跛行等。
03 主-肾动脉型20.5%~63.0%大动脉炎有单侧或双侧肾动脉受累,可导致肾动脉狭窄、肾血管性高血压、肾萎缩、肾功能减退。
大动脉炎诊疗指南第12章大动脉炎概述】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
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和肾动脉。
主动脉的二级分支,如肺动脉、冠状动脉也可受累。
受累的血管可为全层动脉炎。
早期血管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偶见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及多核巨细胞。
由于血管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少数患者因炎症破坏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纤维坏死,而致动脉扩张、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
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30岁以前发病约占90%,40岁以后较少发病,国外资料患病率2.6/百万人。
病因迄今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可能由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所致。
临床表现】1.全身症状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数周,少数患者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重下降、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可急性发作,也可隐匿起病。
当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后,全身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则无上述症状。
2.局部症状体征按受累血管不同,有不同器官缺血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头晕、晕厥、卒中、视力减退、四肢间歇性活动疲劳,肱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锁骨上下区、上腹部、肾区出现血管杂音,两上肢收缩压差大于10mmHg。
3.临床分型按照病变部位可分为四品种型: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胸、腹主动脉型;广泛型和肺动脉型。
1)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和闭塞,可引起脑部不同程度的缺血,出现头昏、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咀嚼肌无力和咀嚼疼痛。
少数患者因局部缺血产生鼻中隔穿孔,上腭及耳廓溃疡,牙齿脱落和面肌萎缩。
脑缺血严重者可有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
上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
颈动脉、桡动脉和肱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无脉征),约半数患者于颈部或锁骨上部可听到二级以上收缩期血管杂音,少数伴有震颤,但杂音响度与狭窄程度之间并非完全成比例,轻度狭窄或完全闭塞的动脉,杂音不明显,如有侧支循环形成,则血流经过扩大弯曲的侧支循环时,可以产生连续性血管杂音。
/动脉炎应该做哪些检查,有什么常见的检查方法?动脉炎常见的检查方法冠状动脉造影、C反应蛋白、血沉方程K值、结核菌素皮内试验动脉炎一般都有哪些检查方法一、X线平片:(1)降主动脉中下段或全段普遍内收,内收段常伴有搏动减弱以至消失。
(2)降主动脉边缘不规则,明显者呈波纹状,或见于内收段或单独存在。
(3)主动脉弓降部扩张,边缘不规则。
(4)病变部位钙化,见于青少年者意义大。
(5)心脏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多为以左室为主的轻至中度增大。
(6)大动脉炎累及肺动脉及分支者,患肺可见一侧或区域性肺缺血征象。
2、血管造影:(l)管腔粗细不均、边缘比较光滑的向心性动脉狭窄和阻塞。
(2)动脉扩张和动脉瘤形成。
(3)以腹主动脉、胸降主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肾动脉为其好发部位。
主动脉分支病变多累及开口部或近心段,局限性狭窄、阻塞多见。
侵犯主动脉的狭窄,病变多较广泛。
(4)本病常为多发病变,可表现为不同组合。
二、实验室检查:(1)红细胞沉降率是反映本病病变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
疾病活动时血沉增快,病情稳定血沉恢复正常。
(2)C反应蛋白其临床意义与血沉相同,为本病病变活动的指标之一。
(3)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的增加仅说明患者近期曾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本病仅少数患者出现阳性反应。
(4)抗结核菌素试验我国的资料提示,约40%的病人有活动性结核,如发现活动性结核灶应抗结核治疗。
对结核菌素强阳性反应的病人,要仔细检查,如确认有结核病的可能也应抗结核治疗。
(5)其他少数患者在疾病活动期白细胞增高或血小板增高,也为炎症活动的一种反应。
可出现慢性轻度贫血,高免疫球蛋白血症比较少见。
文章来自:39疾病百科 /dmy/jcjb/。
下肢动脉炎应注意什么下肢动脉炎是指下肢血管发生炎症,造成下肢供血不足的疾病。
下肢动脉炎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他病因还包括动脉炎症、血栓形成和外伤等。
下肢动脉炎的症状包括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下肢肌肉萎缩等。
下肢动脉炎的严重程度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
早期的下肢动脉炎一般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来控制病情,而严重的下肢动脉炎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下肢动脉炎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适度的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下肢疼痛和间歇性跛行的症状。
患者可以选择散步、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强度的有氧运动。
但是患者在运动时应避免过度劳累和太剧烈的运动,避免骤停或突然加速。
2.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烟草和酒精对血管健康极为有害,会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从而加重下肢动脉炎的症状。
因此,下肢动脉炎患者应坚决戒烟,限制或避免饮酒。
3.注意保暖:保持下肢的温暖是缓解下肢动脉炎症状的重要措施之一。
患者应穿着保暖的衣物和鞋子,避免在寒冷的环境中久站或久坐。
4.正确使用药物:下肢动脉炎的治疗一般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扩张血管药物等。
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这些药物,并定期复诊检查。
5.定期检查:下肢动脉炎患者应定期检查血液指标、血流动力学功能等,及早发现和评估疾病的进展情况。
此外,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超声动脉造影、核医学检查等辅助诊断方法。
6.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基础疾病:下肢动脉炎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同时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这些疾病会进一步损害血管功能,加重下肢动脉炎的病情。
因此,患者需要合理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密切配合医生进行监测和治疗。
7.注意饮食:合理饮食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血脂和血糖水平,从而有助于改善下肢动脉炎的症状。
患者应避免高脂肪、高盐和高糖的食物,多食用富含纤维的水果、蔬菜和全谷物食品。
8.避免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心率和血压,从而影响血管功能。
大动脉炎临床表现及诊断一、概述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可引起不同部位狭窄或闭塞,少数病人因炎症破坏动脉壁的中层,而致动脉扩张或动脉瘤。
因病变部位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各异。
既往曾称之为“高安病”或“无脉病”、“主动脉弓综合征”、“不典型主动脉缩窄”等,目前统称为大动脉炎。
本病病因迄今尚不明确。
一般认为可能与感染、雌性激素、遗传因素以及自身免疫反应等有关。
大动脉炎在中医学称之为“脉痹”,根据其临床特点,又属于“虚损”、“眩晕”、“不寐”、“痹证”等范畴。
其记载始见于《素问·痹论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夏遇此者为脉痹。
”认为“脉痹”系由风湿寒痹发展而来。
《内经》中对“脉痹”证候表现的描述颇为详尽。
如:“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本病的病理在《证治汇要》明确指出的特点是“痹之在脉,则血凝不流”。
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日:“伏脉不出者,寒气闭塞也。
”在治疗上强调辨证施治,根据病情选择活血化瘀,益气养血,滋阴潜阳,祛风除湿等多种治法。
常用方剂有黄芪桂枝五物汤,桃红四物汤、当归四逆汤等。
二、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青年女性,以10~30岁发病较多。
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数周,少数病人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月经不调等症状。
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后,上述表现减轻或消失。
根据病变部位临床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1)症状:头痛,头晕,昏厥阵发性发作,发生一过性单瘫或精神障碍者,约占42.3%。
可出现颈动脉区缺血症状,面部肌萎缩,咀嚼肌无力,听力减退,脱发等。
上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
(2)体征:颈动脉、桡动脉、肱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约半数患者于颈部或锁骨上部可听到二级以上收缩期血管杂音,少数伴有震颤。
(二)主、肾动脉型(1)症状:下肢缺血而出现无力,发凉,酸痛,易疲劳或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大动脉炎确诊标准大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又称颞动脉炎或巨细胞动脉炎,是一种以颞动脉为主的大中型动脉炎症性疾病。
这种疾病主要影响50岁以上的老年人,具有较高的致残和致盲风险。
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防止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以下为大动脉炎的确诊标准和相关参考内容:1. 症状表现:大动脉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颞部或颅外动脉触痛、颞动脉肿胀、颞动脉周围软组织肿胀、颞部或颞下颌部局部压痛、颞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发热、全身疲乏等。
2. 血液检测:大动脉炎患者血液检测结果常常显示非特异性炎症指标。
以下几项指标可供参考:- C反应蛋白(CRP):增高(正常值<10 mg/L)。
- 血沉(ESR):增高(正常值女性<20 mm/h,男性<15mm/h)。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
- 完全自身抗原血症(ESR):可能具有指导意义,但灵敏度和特异性有限。
3. 颞动脉活检:颞动脉活检是确诊大动脉炎的"金标准"。
活检结果显示具有明显的炎症改变,如颞动脉壁增厚、内皮细胞浸润和巨细胞聚集等。
活检是确认诊断的重要手段,在患者符合临床标准但实验室检查结果不典型时尤为重要。
4.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作为大动脉炎的辅助手段,帮助评估病变范围和相关并发症。
以下影像学检查可参考:-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显示颅内动脉病变,如炎症性增厚、壁病变、炎性梗塞等。
- 头颅CT血管造影(CTA):用于评估颞动脉及其分支的血管狭窄、闭塞和壁病变等。
5. 临床诊断标准: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于1990年提出的颞动脉炎诊断标准是目前最常用且较为权威的诊断标准。
根据ACR的标准,患者需满足以下3个条件:- 年龄大于50岁;- 新出现头痛;- 有至少一项以下临床指标:- 颞动脉或颞动脉分支触痛或颞动脉搏动弱或消失;- 血沉大于50 mm/h;- 颞动脉活检显示巨细胞动脉炎的典型病理改变。
什么是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及肺动脉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变,以引起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为主,少数病人因炎症破坏动脉壁的中层,而致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因病变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单侧或者双侧血压测不出,或明显下降,如肾动脉受侵引起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
工作时所侵肢体易发生疲劳,麻木跛行等。
中医称之为无脉症。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0031%
易感人群:无特定的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心绞痛心肌梗死
治疗常识就诊科室:内科心内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14--30天
治愈率:50--70%
常用药品:醋酸泼尼松片马栗种子提取物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30000元)
温馨提示避免吃油炸、油腻的食物。
如油条、奶油、黄油、巧克力等。
大动脉炎的分型
大动脉炎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大动脉,包括主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肾动脉、髂动脉和股动脉等。
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大动脉炎可分为多种类型。
1. Takayasu动脉炎
Takayasu动脉炎是一种以主动脉和颈动脉为主要病变部位的大动脉炎。
该病多见于年轻女性,临床表现包括颈部搏动减弱或消失、上肢血压降低、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
治疗方案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2. 巨细胞动脉炎
巨细胞动脉炎是一种以颞动脉和颈动脉为主要病变部位的大动脉炎。
该病多见于老年人,临床表现包括头痛、颞动脉区域疼痛、颞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
治疗方案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3. Buerger病
Buerger病是一种以下肢动脉为主要病变部位的大动脉炎。
该病多见于年轻男性,临床表现包括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下肢溃疡等。
治疗方案包括戒烟、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等。
4. 血管炎性肠病
血管炎性肠病是一种以肠道血管为主要病变部位的大动脉炎。
该病多见于年轻女性,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
治疗方案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大动脉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不同类型的大动脉炎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不同,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
因此,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生活方式的改善和戒烟等措施也有助于疾病的控制和预防。
大动脉炎确诊标准大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简称GCA)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炎症性血管疾病,主要累及头部和颈部的动脉血管。
该疾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年和老年人,特征性症状为头痛和颞动脉的压痛,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视力丧失等严重后果。
对于大动脉炎的确诊,目前临床上仍然依靠一系列的检查和标准来确定。
以下是大动脉炎的确诊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1. 确定年龄:大动脉炎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的中年和老年人群中,因此在确诊大动脉炎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年轻患者。
通常,年龄较轻的患者需要进一步进行其他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2. 颞动脉相关症状:颞动脉的症状是大动脉炎的一个主要特征,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颞部压痛、颅内动脉炎性病变等。
在确诊大动脉炎时,临床医生需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这些症状,并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3.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是确诊大动脉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见的血液指标包括血沉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升高。
这些指标在大动脉炎患者中常常明显升高,但并非特异性指标。
因此,在进行血液检查时,还需要考虑其他相关因素,如患者是否同时存在其他疾病等。
4. 动脉活检:动脉活检是确诊大动脉炎的“金标准”。
通过手术切取患者颞动脉的组织样本,可以进一步观察动脉炎症的局部病理改变。
典型的大动脉炎组织活检结果表现为颞动脉管壁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并有内膜增生、破坏等显著病理改变。
总结起来,确诊大动脉炎依靠多个因素的综合考虑。
上述是大动脉炎确诊的相关参考内容,其中包括年龄、头痛和颞动脉相关症状、血液检查和动脉活检等因素。
然而,为确诊大动脉炎,通常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以及其他可能的疾病并排查诊断,务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检查和评估。
多发性大动脉炎疾病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原发性大动脉炎综合征、主动脉弓综合征、无脉症。
多见于青年女性。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多数认为本病可能是与链球菌、结核菌、病毒等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发性大动脉炎为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且常为闭塞性的炎症,临床上依据受累动脉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临床类型,其中以头和臂部动脉受累引起的上肢无脉症为最多,其次是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受累的下肢无脉症和肾动脉受累引起的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也可见肺动脉和冠状动脉受累而消失肺动脉高压和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塞。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近年来认为这是一种与免疫复合物镇静有关的自体免疫性疾病,且多数可能与某些感染有关联。
目前多数认为本病可能是与链球菌、结核菌、病毒等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有的患者曾检出抗主动脉抗体,但其病因作用不愿定。
在亚洲和非洲发病率较高。
多见于年青女性,发病年龄5-45岁,男女之比约1:8。
病因多发性大动脉炎是由什么缘由引起的?疾病病因动脉栓塞主要由血栓所造成,此外,空气、脂肪、癌栓以及导管折断等异物也能成为栓子。
栓子的主要来源如下:①心源性,如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心室壁的血栓脱落;人工心脏瓣膜上的血栓脱落等。
②血管源性,如动脉瘤或人工血管腔内的血栓脱落;动脉粥样斑块脱落。
③医源性,动脉穿刺插管导管折断成异物,或内膜撕裂继发血栓形成并脱落等。
其中以心源性为最常见。
栓子可随直流冲入脑部、内脏和肢体动脉。
一般停留在动脉分叉处。
在四周动脉栓塞中,下肢较上肢多见,依次为股总动脉、髂总动脉、奈动脉和腹主动分叉部位;在亡肢,依次为肱动脉、腋动脉和锁骨下动脉。
主要病理变化有:早期动脉痉挛,以后发生内皮细胞变性,动脉壁退行性变;动脉腔内继发血栓形成;严峻缺血后6-12小时,组织可以发生坏死,肌肉及神经功能丢失。
症状多发性大动脉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症状体征急性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可以概括为5“P”:痛苦、感觉特别、麻痹、无脉和苍白。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
大动脉炎尤其是青睐女性朋友,而且经常表现出身体虚弱的症状,所以当出现类似症状时不要轻视,要到正规医院去做常规的检查。
专家今天为大家讲解它的对人产生的最大危害。
大动脉炎好发于年轻女性,病程长。
在疾病急性期,可以出现非特异性的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软弱、肌肉关节痛、厌食、呕吐、心悸等。
若单侧或双侧肢体出现缺血症状,伴有脉搏减弱或消失,血压测不出或双侧肢体血压差2.6kpa以上,或上肢血压高于下肢血压。
大动脉炎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危害?可以出现脑部缺血的症状伴有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闻及血管杂音。
顽固性高血压伴有下肢缺血症状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及血压测不出,或四肢血压高伴有脐旁血管杂音。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患者,出现不明低热、乏力、肌肉关节酸痛、大血管区域疼痛或压痛,伴四肢血压脉搏异常。
多发性大动脉炎对人体危害最大的就是脑缺血症状及高血压,是导致病情恶化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知道了大动脉炎的对人体的危害,我们要正视,也要科学的对待,做好各种准备,更好的与并病魔作斗争。
多发性大动脉炎病理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动脉炎)是一种以炎症性血管病变为特征的罕见的全身性大动脉壁慢性炎症疾病。
该疾病通常影响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可能导致血管狭窄和缺血,最终导致器官损害。
本文将讨论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理学特征。
大动脉病变在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中,大动脉的病变通常表现为壁局限性增厚和狭窄。
动脉炎早期阶段的典型病理学表现是血管壁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伴有内膜增生和局限性炎症细胞浸润。
随着疾病的进展,有时还会形成不稳定的纤维斑块,可能导致动脉瘤形成或动脉瘤破裂。
血管壁改变在炎症的初期,动脉内膜出现增生并浸润炎症细胞。
病变的进展会导致中层肌细胞增生和局部破坏,同时邻近的弹性纤维和结缔组织也受到影响。
由于炎症性细胞的浸润,动脉壁可能会变得增厚,同时弹性减弱。
这种病理学改变可能导致动脉壁的不规则性及易损性增加,最终增加了动脉破裂或栓塞的风险。
钙化和纤维化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晚期阶段,病变区域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钙化和纤维化。
钙化是由于过度的钙盐沉积在炎症性血管内,常常形成斑块。
纤维化是由于纤维组织在受损处增生,试图修复动脉损伤而形成的。
血管狭窄和闭塞炎症引起的内膜增生和纤维化可能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
这种情况可以影响到血液的正常流动,导致供应血液的器官或组织缺血。
临床上,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可能表现为头痛、眼部症状、上肢血压不平衡等症状,甚至可以引起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免疫炎症反应多发性大动脉炎被认为与自身免疫炎症反应有关。
虽然其具体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研究表明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免疫细胞的异常活化和对内源性抗原的过度反应可能导致免疫炎症反应,从而引发血管壁的破坏。
结语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病理学特征涉及动脉壁的炎症、增生、纤维化、钙化等多个方面。
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更深入的了解其病理学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揭示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更多病理学机制,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大动脉炎病情评分标准英文回答:Arteritis, also known as large vessel vasculitis or giant cell arteritis, is a condition characterized by inflammation of the large arteries in the body. Itprimarily affects the temporal arteries, which are located on the sides of the head, but can also involve other arteries such as the aorta and its branches. The severity of arteritis can vary from mild to severe, and the disease progression can lead to serious complications if left untreated.There are several scoring systems used to evaluate the severity of arteritis and monitor disease activity. One commonly used scoring system is the Indian TakayasuClinical Activity Score (ITAS), which assesses clinical symptoms such as fever, weight loss, fatigue, and joint pain, as well as laboratory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such as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and C-reactive protein(CRP) levels. The ITAS score ranges from 0 to 77, with higher scores indicating more severe disease activity.Another scoring system is the Birmingham Vasculitis Activity Score (BVAS), which is used to assess disease activity in various types of vasculitis, including arteritis. It takes into account clinical symptoms, laboratory findings, and other disease-related features. The BVAS score ranges from 0 to 63, with higher scores indicating more active disease.In addition to these scoring systems, imaging studies such as angiography and ultrasound can also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extent and severity of arterial inflammation in arteritis. These imaging techniques can help identify areas of stenosis or narrowing in the arteries, which can be indicative of active disease.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while scoring systems and imaging studies can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about disease severity,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symptoms experienced by the patient are also crucial in assessingthe overall impact of arteritis. For example, a patientwith mild arterial inflammation but severe symptoms such as vision loss or ischemic complications may require more aggressive treatment compared to a patient with more extensive arterial involvement but minimal symptoms.中文回答:动脉炎,也被称为大血管血管炎或巨细胞动脉炎,是一种以体内大动脉的炎症为特征的疾病。
罕见病症的背后: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病例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一种影响儿童的大动脉炎症,表现为血管壁的增厚和变硬,可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而影响器官的血液供应。
虽然确切原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遗传、感染和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记得小明,一个10岁的男孩,自幼血压偏低,四肢无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病情逐渐加重,出现了呼吸困难、疲劳等症状。
多次就诊后,医生确诊为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
经过积极治疗,小明的病情得到一定控制,但需要长期服药和定期复查。
还有小花,一个8岁的女孩,自幼反复发热、咳嗽。
一次感冒后,她出现了剧烈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
紧急就诊后,医生发现小花患有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病情已经较为严重。
经过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小花的病情得到缓解,但需要密切关注。
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症状多样,包括发热、乏力、头痛、视力模糊等。
由于这些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容易被误诊。
因此,对于疑似病例,医生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包括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血管功能测试等。
治疗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控制炎症和减轻症状,包括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主要用于缓解血管狭窄和改善器官血液供应,包括血管扩张、支架植入等。
面对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这一罕见病症,家庭和社会需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和就诊。
医生要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和了解,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同时,政府和社会团体也要关注罕见疾病患者的生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救助和支持。
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对儿童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胁。
通过加强宣传、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我们可以更好地关爱和支持这些患儿,让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