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内瘘穿刺的注意事项
- 格式:ppt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16
动静脉内瘘护理以及注意事项动静脉内瘘是尿毒症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生命线”,它是将动脉和静脉通过手术连接在一起,形成的一种血管通路。
良好的动静脉内瘘护理对于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减少并发症、保证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以及注意事项。
一、动静脉内瘘术前护理在进行动静脉内瘘手术之前,患者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要保持手臂皮肤的清洁,避免感染。
可以用温水清洗手臂,但要注意不要损伤皮肤。
其次,要对拟造瘘的手臂进行血管保护,避免在这一侧手臂进行静脉穿刺、输液、测量血压等操作,以保护血管的完整性和通畅性。
此外,患者还需要调整好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了解手术的过程和风险,消除紧张和恐惧情绪。
二、动静脉内瘘术后护理1、术后观察手术后,医护人员会密切观察内瘘的通畅情况,包括触摸内瘘血管是否有震颤、听诊是否有杂音等。
患者自身也要注意观察手术部位有无渗血、肿胀、疼痛等异常情况。
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告知医生。
2、抬高患肢术后应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一般需要抬高 24 48 小时。
3、避免压迫睡觉时要避免压迫内瘘侧手臂,穿衣时也要注意袖口不要过紧,以免影响内瘘的血流。
4、注意保暖要注意保持内瘘侧手臂的温暖,避免寒冷刺激导致血管痉挛。
可以适当佩戴手套或使用暖手宝,但要注意温度不要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5、适当活动术后 24 小时,可以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以及握拳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和剧烈运动,以免引起伤口出血。
三、动静脉内瘘日常护理1、自我监测患者每天都要进行自我监测,用手指触摸内瘘血管,感受是否有震颤;也可以用耳朵贴近内瘘处,听是否有杂音。
如果震颤或杂音减弱或消失,可能提示内瘘出现了问题,应及时就医。
2、清洁护理保持内瘘侧手臂的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但要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清洁剂。
在透析前,要用肥皂水将穿刺部位清洗干净。
3、预防感染穿刺部位要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沾水。
自体动静脉内瘘上机穿刺操作规程(一)目的通过无菌穿刺技术将穿刺针刺入内瘘的动静脉血管,为血液透析提供足够的血流量和允许的静脉压,为患者达到充分透析提供保障,同时保护患者的血管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二)范围动静脉内瘘(三)责任注册护士(四)程序1.准备:1)护士: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戴手套,必要时戴面罩。
2)物品准备:内瘘穿刺针2根,一次性无菌治疗巾1张,无菌敷贴或者创可贴2张,5~10mL注射器1副,肝素生理盐水,碘伏和无菌棉签,专用止血带1根,一次性手套,6~8cm胶布5~6条,以上物品置于治疗盘内,每位患者一套。
2.穿刺针选择:在动静脉内瘘使用的最初阶段,建议使用小号(17G 或16G)穿刺针,并采用较低的血流量(200~250mL/min),以降低对内瘘的刺激与损伤。
使用3~5次后,再选用较粗的穿刺针(15G或16G),并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尽量提高血流量(250~350mL/min)。
3. 穿刺前评估内瘘功能:首先要观察内瘘血管走向,以触摸来感受所穿刺血管管壁的厚薄、弹性、深浅及瘘管是否通畅。
通畅的内瘘触诊时有较明显的震颤及搏动,听诊时能听到动脉分流产牛的粗糙吹风样血管杂音。
观察穿刺部位有否血肿、紫斑、炎症、假性动脉瘤等,如首次穿刺,可参考手术记录。
4. 穿刺方法的选择:穿刺方法可直接影响到内瘘的使用寿命,在内瘘静脉较细长时,宜先采用“区域穿刺法”穿刺,待整条静脉均匀扩张后,再采用“绳梯式”穿刺法穿刺,避免产生血管狭窄,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
固定几处穿刺点,使局部纤维组织增生,易穿刺,痛感也较轻,但引起血管狭窄或血管节段性扩张及假性动脉瘤。
有汁划地将进针点由下向上渐移,反复循环,有利于血管壁的修复和均匀地扩张,不易形成假性动脉瘤,穿刺点渗血发生较少且止血较容易。
动静脉两针穿刺点应距离8~1Ocm以上,新内瘘首次穿刺时动脉穿刺点应距吻合口5~6cm以上,不要轻易在吻合口附近穿刺和定点穿刺。
动静脉内瘘穿刺操作流程操作前准备:1.确定操作的病人身份,核对病人的姓名、年龄以及相关的医嘱。
2.洗手,穿戴好无菌手术衣和手套,戴好口罩。
3.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药物,包括穿刺针、导管、引流器、消毒棉球、稀释剂等。
4.将病人放置在手术台上,确保舒适并方便操作。
操作步骤:1.术前准备:将手术区域暴露,并以适当的护理用品清洁皮肤,使用无菌巾将周围区域包裹起来。
2.局部麻醉:将患处局部浸润麻醉,可以选择局部麻醉药物如1%利多卡因或0.5%布比卡因。
3. 空气添加:将穿刺针连接到适当的注射器上,注入10ml左右的空气,要确保空气泡在知觉损害的区域内。
4.穿刺穿刺:选择穿刺点位,通常在上肢的桡动脉附近,用手指压迫穿刺点,以减少出血。
用穿刺针垂直插入皮肤,直到进入血管。
5.确认位置:用注射器抽取一小量血液,观察血液的颜色和流速,确保找到动脉,然后将针缓慢进入血管。
6.引线插入:将导管插入穿刺针内部,并将穿刺针缓慢退出,一旦导管插入血管内,就可以开始引流。
7.引流操作:将引流器的一端连接到导管上,并将引流器另一端放入合适的容器内收集引流液。
在引流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引流的速度和压力。
8.固定导管:使用透明敷料或透明绷带固定导管,以防止移位和感染。
9.观察和护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并记录下来。
根据需要更换引流器,保持引流通畅。
10.操作完成:操作结束后,将床单更换并清洁工作区,注意个人卫生,拆除无菌操作物品,消毒器械。
11.操作后护理:对穿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并敷以消毒棉球,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或其他不适。
告知病人关于穿刺部位的护理,遵守医嘱。
在操作动静脉内瘘穿刺时,要注意以下事项:-操作前进行充分的准备,确保器械和药物的无菌。
-穿刺前进行局部麻醉,以减轻病人的疼痛。
-穿刺时要注意找到正确的穿刺点和方向,以防止损伤到周围组织。
-操作过程中要注重无菌操作,避免感染的风险。
-在引流过程中要控制引流的速度和压力,以免造成继续输血或阻塞血流。
首次使用动静脉内瘘注意事项首次使用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心理上很紧张,害怕穿刺会带来一些不适合麻烦。
实际上没必要。
患者从开始到进入透析的那天,就应该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并在穿刺前应和护士进行一下沟通。
护士会告诉患者使用动静脉内瘘的注意事项:1.在治疗之前应清洗有动静脉内瘘的肢体,保持皮肤清洁是防止感染的第一步。
2.穿刺前以舒适的体位躺好,避免治疗过程中过于疲乏,频繁变换体位,导致穿刺针刺破血管引起皮下出血等。
3.治疗完结回血后压迫止血15-20分钟,待确认无出血并且无皮下出血时再回家。
4.首次使用动静脉内瘘后,应注意观察内瘘静脉的博动和血管振颤状况,回家当天不做血管充盈锻炼,防止针眼处再度出血。
5.发现异常及时与医师联系。
动静脉内瘘穿刺处血是患者常能遇到的问题,分表面出血和皮下出血,其原因是动静脉内瘘内血流压力较大,穿刺后针眼闭合不好。
在治疗结束拔针压瘘20分钟后,一般针眼都不再出血,只是注意不要用瘘侧上肢提重物,不用力就不会出血。
如仍出血时,用手食、中两指压住穿刺部位20分钟,所施加压力以皮肤表面不出血,下面内瘘的血管振颤仍然能感觉到存在为度。
止血的效果是表面不出血,皮下无血肿或已有的皮下血肿无扩大。
哪些原因会引起动静脉内瘘感染?透析引起动静脉内瘘感染的危险性比较小,主要是穿刺处针孔愈合时间较长,反复穿刺同一部位,从而形成细菌侵入的门户。
常见的感染原因有:1.反复穿刺同一部位,痂皮下常常隐藏着细菌,下次穿刺时容易带细菌引起感染。
2.皮肤消毒不严格。
3.动静脉内瘘皮肤感染,在感染皮肤处穿刺。
4.透析结束时压迫止血不当或无菌操作不严格。
5.治疗结束后穿刺处出血,敷料脱落造成污染等。
动静脉内瘘的脱刺支配过程之阳早格格创做1、备物:脱刺针一副(二根)、输液揭2条、行血戴1根、根据医嘱配佳的肝素、一次性疗巾、4—5条宽胶布、碘伏1瓶、棉签1包
2、支配步调:
评估患者动静脉内瘘是可通畅、血管走背
↓
洗脚、戴心罩、戴脚套
↓
携用物至床旁,取患者干佳阐明处事
↓
将一次性疗巾垫于患者脚下,将脱刺针、行血戴、输液揭搁于疗巾内一侧,胶布揭于疗巾旁
↓
采用血管脱刺面:央供动脉内瘘取静脉二针距离8—10cm 为宜,动脉内瘘起码距离瘘心5cm以上,切记正在瘘心上脱刺以做用内瘘的使用寿命
↓
先脱刺静脉:决定脱刺面后扎行血戴,用碘伏消毒脱刺面、范畴8—10cm,背心目标脱刺静脉、角度20—30度、确认脱刺乐成后将针头牢固稳妥、延少管牢固于脚臂上↓
根据医嘱静脉推注肝素用量
↓
脱刺动脉内瘘:尽管采用背瘘心目标脱刺,根据血管条件采用纽扣式或者阶梯式脱刺,决定脱刺面后扎行血戴,用碘伏消毒脱刺面、范畴8—10cm,进针角度30—40度安排,确认脱刺乐成后将针头牢固稳妥、延少管牢固于脚臂上,力供一次乐成
↓
背患者接代注意事项
↓
整治用物。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
2、观察血管通路的状态。
二、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1)向患者说明手术的目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合作,测出凝血时间。
(2)保护—侧肢体的静脉,避免静脉注射或输液。
保持造瘘侧皮肤清洁,勿损伤皮肤,以防术后感染。
2、术后护理(1)内瘘术后使用抗凝剂3日,如潘生丁、阿斯匹林,以防术后血管内凝血,同时应用抗生素1周至拆线。
(2)术后3日可进行局部锻炼,促使瘘管成熟。
方法:手握橡皮握力圈,每日3次,每次10分钟;也可用手、止血带或血压袖带在吻合口上方(如手臂),轻轻加压至静脉中度扩张,每30分钟松开一次,每天可重复3次。
(3)术后5日内,应保持术侧肢体干净,以防伤口感染;若发现有渗血不止、疼痛难忍时,立即与医生联系,及时处理。
三、健康指导要点1、教会患者学会判断内瘘是否通畅的方法,即将非手术侧手触摸术侧的静脉处,若扪及震颤,或听到血管杂音,则提示通畅。
否则,应立即和医生联系,及时再通。
2、内瘘术后早期,应尽量穿袖口宽松内衣,抬高术侧肢体,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避免患侧肢体受压,不穿紧袖衣服,不可戴表,不可测血压,不可负重,不能用内瘘静脉注射或输液。
四、注意事项1、透析结束,拔针后应压迫穿刺点20-30分钟。
2、做好内瘘常见并发症如血栓形成、穿刺点出血、局部和全身感染等并发症的观察及防治。
五、护理记录单记录书写规范1)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至少每天记录一次,病情变化以及护理措施和效果变化随时记录,病情应为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的动态变化。
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2)非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按要求书写,项目包含日期、时间、观察记录内容、护士签名,分列显示。
可对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护理措施和效果记录,要求简洁、规范。
3)护理记录应体现相应的专科护理特点。
①监护室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表格内容至少包含监测指标、出入量、用药执行、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护理措施和效果。
动静脉内瘘穿刺护理常规动静脉内瘘穿刺护理常规内瘘是长期透析必要的永久性的⾎管通路,是⾎流量与透析质量的保证。
【病情观察】1、应定时观察动静脉内瘘是否通畅,有⽆⾎管杂⾳及震颤。
2、注意穿刺部位⽪肤情况,防⽌感染发⽣。
【穿刺前护理】1、评估内瘘是否通畅,有⽆⾎管杂⾳、可否触及震颤。
2、评估内瘘穿刺处⽪肤有⽆感染。
【穿刺时护理】1、严格执⾏⽆菌操作。
2、动脉穿刺点应距离吻合⼝⾄少3cm以上,呈离⼼⽅向。
静脉穿刺点应与动脉穿刺点相距10cm以上,减少再循环。
3、切忌定点穿刺,每个穿刺点应相距1cm左右。
【穿刺后护理】1、拔针前⽤⽆菌敷贴覆盖针眼,⽤⽆菌纱布压迫穿刺部位,弹性绷带加压包扎⽌⾎。
2、按压⼒度以既能有效⽌⾎⼜能触及动、静脉穿刺点之间的震颤为宜。
【健康指导】1、透析前⽤肥皂清洗穿刺部位的⽪肤,保持⼿臂清洁。
2、透析后应避免穿刺部位接触⽔,⼿臂避免过度负重,以免感染和出⾎。
3、使⽤弹⼒绷带包扎⽌⾎时间不宜过长,撤绷带时应先松静脉端再松动脉端。
4、⾐袖应宽松,睡觉时不能压迫瘘侧⼿臂,以免内瘘⾎栓形成。
5、禁⽌在瘘侧⼿臂测⾎压、戴⼿表、抽⾎、输液。
6、触摸动静脉内瘘吻合⼝有⽆震颤或将内瘘侧肢体置于⽿边听⾎管杂⾳,每⽇⾄少2次,易发⽣低⾎压的患者尤应注意。
发现瘘管疼痛及震颤消失即来院诊治。
7、有⾎管瘤者,可⽤弹性绷带加以保护,避免碰撞导致⾎管破裂出⾎。
8、出现⾎肿在24⼩时内先冷敷,24⼩时后进⾏热敷,并涂擦喜疗妥消肿,如有硬结,可每⽇⽤喜疗妥涂擦按摩,每⽇2次,每次15分钟。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穿刺与护理受各种原因影响,近年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不断增加。
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病人三大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
这一治疗方法需要通过血管通路进行,动、静脉内瘘就是血管通路之一,因此动、静脉内瘘也被认为是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线。
确保动、静脉内瘘的寿命是提高血液透析质量以及病人生活质量的关键,因此掌握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加强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极其重要。
肾功能衰竭病人病人每周需要进行3次血液透析维持生命,治疗过程中加强动、静脉内瘘护理,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动、静脉内瘘是通过手术建立的异同能够长期使用的血管通路,其分为自体动、静脉内瘘以及移植血管内瘘。
动、静脉内瘘的优点在于血流量充分、感染机会少,是维持性透析患者常用血管通路。
动静脉内瘘穿刺。
动静脉内瘘需要成熟后才能进行穿刺,过早穿刺容易造成血管纤维化、动静脉内瘘狭窄,缩短使用寿命,动静脉内瘘至少需要4周成熟,保险起见建议在手术后等待8周以上。
当患者静脉扩张明显且动脉化血管壁增厚表示动静脉内瘘成熟,可进行穿刺。
穿刺前护理首先需要评估动静脉内瘘状态,即通过视诊了解血管情况,局部皮肤情况,通过触诊感受内瘘震颤、血管走向,血管弹性以及深浅,通过听诊评价内瘘血管杂音强弱。
评估后选择穿刺部位、穿刺点。
动脉端通常选择肢体远心端,距吻合口3至5cm或5cm以上处;静脉端通常选择肢体近心端,如AVF血液透析穿刺点与动脉穿刺点相距至少10cm。
穿刺点需定期更换,避免穿刺部位因频繁穿刺而受损。
针斜面向上穿刺法穿刺准确率高,但针眼创面大,愈合慢,创面修复期长,频繁穿刺容易导致局部皮肤和血管粘连,护理人员应当合理选择穿刺点,避免定点穿刺。
针斜面向下穿刺法针眼创面小,愈合快,创面修复期短,对动静脉内瘘伤害最小,但这一穿刺方法难度更高,因此护理人员要掌握穿刺的力度以及角度。
纽扣通道穿刺的优点在于穿刺简单,能够避免动脉瘤的形成且感染风险低。
这一技术的缺点在于容易渗血,止血压迫时间长,因此适用于血管条件较差的病人。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及常見問題:血液透析是目前慢性肾衰竭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长期维持性血透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对透析效果和患者长期存活有着重要影响。
动静脉内瘘从1966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其优点为使用时间长、感染率低、活动方便。
制作内瘘一般从左到右、从远到近,先上后下、先自身血管后移植血管。
动静脉内瘘术是一种血管吻合的小手术,将前臂靠近手腕部位的动脉和邻近的静脉作一缝合,使吻合后的静脉中流动着动脉血,形成一个动静脉内瘘。
術前護理保护好造瘘侧的肢体皮肤的完整与清洁,保护好拟造瘘侧肢体的血管,避免输液及直接动静脉穿刺。
向患者说明做内瘘的必要性,促进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消除其紧张和恐惧心理,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检查挠动脉搏动情况和头静脉充盈情况以及尺动脉的供血情况,防止挠动脉结扎后尺动脉血流不畅,手臂供血不足引起坏死。
術後護理1.術後術側肢體抬高制動,保持局部輔料清潔乾燥,注意觀察局部有無出血,滲血,以及血管雜音是否清晰,如有異常幾時給予擴管、抗凝治療。
2.衣袖要松大,注意造瘻部位皮膚清潔,預防感染。
3.注意對內瘻側手的保護,防止受傷。
4.內瘻僅供透析用,術側上肢避免負重、提重物、測血壓,避免一切靜脈治療,佩戴飾物等等。
5.內瘻術後10天鼓勵患者做腕部活動,反复交替进行握拳动作或反复挤压握力球或间断热敷内瘘以上的静脉,促進血管擴張。
6.指導患者自己聽血管雜音幾觀察血管震顫的強弱,有無疼痛,發現異常幾時就診。
透析時護理1.内瘘最好在术后4~6周使用。
理想的内瘘特征是静脉充分扩张、肥厚。
同时应准备弹性绷带一副,以便拔针后止血用。
2.透析前应保持手臂清洁,经常湿热敷,穿刺后可涂些喜疗妥软膏。
冬天注意肢体保暖,以免血管受冷痉挛。
3.第一次使用时应选择一处穿刺做动脉血管,静脉回路用普通静脉。
穿刺时要争取一次成功,减少对内瘘血管的损伤。
穿刺部位的选择要有计划性,避免反复穿刺某一固定点,以防造成血管壁变硬、渗血管腔变窄,血流量下降,从而影响内瘘使用寿命,或产生动脉瘤有破裂大出血的危险。
浅谈提高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摘要】目的提高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成功率,减少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延长动态静脉内瘘使用寿命,是保证血液透析患者充分透析,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基本条件【关键词】动静脉内瘘穿刺法救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主要手段是血液透析,而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常见的血管通路,也就是说动静脉内瘘是患者的“生命线”,使血液透析是否充分的前提条件,动静脉内瘘穿刺的一次成功,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是保证充分透析并完成治疗计划,使之顺利进行的关键,同时也可以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增强护患关系。
1.临床资料随机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透析频率为每周3次的10例,每周2次的20例,从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共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690例,其中6-8周以上动静脉内瘘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4-6周不成熟动静脉内瘘150例,其中穿刺失败25例,一次穿刺成功125例1.血液透析操作前准备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后自行回家,由于部分患者缺乏医学知识,不能积极进行治疗,所以与患者建立平等、信任和友好的护患关系,是保证内瘘长期使用的关键,如果不配合,过分挑剔,都是会影响内瘘的穿刺1.评估患者内瘘功能,用听诊器听内瘘杂音或触摸内瘘口,瘘口上方5CM处是否有震颤,观察动静脉血管的走向,有无红肿热痛及感染2.戴清洁手套,将内瘘排气充满盐水并放妥,选择合适的静脉,距穿刺点上方6CM处扎止血带,碘伏消毒穿刺部位皮肤3次,直径大于5CM,,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持内瘘针,穿刺的斜面向上与皮肤呈20-30度进针1.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对于不同患者不同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各有不同1.对于初次使用动静脉内瘘,一般要求在术后6-8周使用,使用过早可导致血管纤维化,使官腔狭窄,缩短使用寿命,而新形成的内瘘血管壁较薄,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可两人配合进行,一人穿刺,一人抽吸回血2.对于有动静脉瘤或假性动脉瘤而无其他血管通路的患者,可直接对动脉瘤进行穿刺,进针角度为15-30度,为防止动静脉破裂,必须时应重建内瘘3.对于皮下脂肪厚,肥胖患者,从血管正面以30-40度左右直接穿刺4.对于血管粗而浅的消瘦患者,由于患者皮下脂肪少,血管易滑动,可用左手拉紧皮肤,固定血管,针头以30度进针,从血管上面刺入皮肤,再刺入血管5.对于水肿患者,可用手压迫局部暴露血管,若血管扩张不好,可用止血带夹紧肢体近心端,待血管充盈后再穿刺,若静脉端穿刺有困难或穿刺失败,可临时使用对侧肢体血管或下肢血管4、使用动静脉内瘘的注意事项(1)合理选择穿刺点,进针方向、角度、穿刺针固定的难易程度,选择合适的针型,针的粗细、长短、掌握进针深度、针尖的位置,不宜反复穿刺,以免引起出血及皮下血肿(2)动脉穿刺后血流量不足,大多是穿刺血管疼痛刺激血管痉挛的影响,在确定穿刺针在血管内情况下,不必立即调节穿刺针位置,避免反复刺激血管,血流量可随疼痛逐渐缓解而改善(3)透析过程中应加强巡视,严格限制穿刺肢体活动,发现针体移位或者血肿、渗血应及时处理(4)透析结束后应做好宣教,因为治疗中使用抗凝药物,穿刺点在去除压迫后会又有出血或皮下血肿的可能性,如果患者动脉穿刺部位肿胀疼痛,说明虽然皮下表面没有出血但皮下血管针孔处还在漏血,应立即用3个手指并拢在穿刺处沿血管走向并排加压止血,适当抬高患肢,按压直至不出血为止,对于当天穿刺后形成的皮下血肿,禁止热敷,24小时后可用50%硫酸镁或者薄土豆片湿敷(5)透析结束后应做好穿刺点的止血,动脉穿刺点用弹性绷带固定30分钟(有些长期透析患者适当延长,不超过1个小时)对穿刺点的压迫力度应当适度,以既达到止血的目的,又无穿刺肢体指端缺血症状为佳,在压迫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指端有无青紫、体温低等缺氧症状,患者有无主诉被压迫的肢体指端或指尖麻木疼痛,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5、总结良好的操作环境,合适的穿刺场地和光线是护理操作成功的必要条件,操作时要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当穿刺失败时,应向患者表示歉意,并找出失败的原因,调整好心态,重新穿刺,同时要善于总结每次穿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之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对于病人的内瘘情况心中知晓,只有这样才会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减轻患者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