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衰败何以始于汉元帝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汉朝的繁荣与衰落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其繁荣与衰落几乎成为了历史故事中的经典。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探讨汉朝的繁荣与衰落原因。
一、政治原因1.1 皇权过重汉朝早期,刘邦通过儒家思想强调君主专制,皇权过重。
虽然在汉武帝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在后来的汉宣帝时期,皇帝的权力再度加强。
这导致了一些皇帝任用无能之臣,封建制度日益腐败,官员的贪污和腐败现象普遍存在,政治腐败加剧了汉朝的衰落。
1.2 统治者的无能和内乱在汉朝后期,统治者的无能成为了一个重要原因。
王莽篡权后,政治变动频繁,相互之间争斗不休。
内乱和政变导致国家无法有效地进行统治和管理,国家治理逐渐瘫痪。
这种内乱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削弱了国家的实力。
二、经济原因2.1 地方豪强的割据汉朝末年,地方豪强割据现象日益严重,这给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地方豪强通过控制土地和人口来实现自己的利益,使得中央政府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国家资源无法有效地调配,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2.2 经济衰退和财政困难汉朝后期,由于战乱不断和政治动荡,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国家税收减少,财政出现困难,同时战争和军事开支不断增加。
这使得国家无力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和保障,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三、文化原因3.1 黄老思想极盛黄老思想在汉朝时期达到了巅峰,这种思想强调个体利益和私欲满足,提倡隐逸和脱离现实。
这种思潮导致了社会对政治和经济事务的蔑视,不重视国家的发展和利益,同时也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个人的追求和享乐,缺乏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忠诚度。
3.2 文化衰退和知识流失汉朝后期,文化衰退现象普遍存在。
学校和学术机构的减少,使得知识的传承和流失更加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缺乏,对技术和科学的发展缺乏支持,国家的创新力和竞争力逐渐下降。
综上所述,汉朝的繁荣与衰落是由于多种原因所导致的。
政治上的皇权过重和统治者的无能以及经济上的地方豪强割据和财政困难,文化上的黄老思想极盛和知识流失等因素都对汉朝的衰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西汉王室的衰落汉宣帝与汉元帝的暴政西汉王室的衰落:汉宣帝与汉元帝的暴政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朝代,然而,自汉宣帝(公元前91年-前48年)以来,王室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
这场衰落既有结构性问题,也与汉宣帝与汉元帝(前75年-前33年)的暴政有着密切关联。
一、皇帝背离先帝之遗志西汉宣帝在位期间,曾凭借其明智和果断的统治赢得了人民的心,并成功地巩固了王朝的统一。
然而,自从他逝世后,汉宣帝的继任者汉元帝却产生了背离先帝之遗志的行为。
二、封建官僚制度的腐败在汉元帝的统治下,封建官僚制度逐渐腐败。
官僚们通过贪污受贿、擅权妄行等手段,剥削掠夺百姓,使得社会秩序逐渐混乱。
许多优秀的官员因为与权势之争而被迫辞职,使得政府失去了一批重要的管理人才,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赋税制度的不公汉元帝在位期间,通过加重赋税负担来筹集国家需求,但赋税制度的不公使得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不少庄园主、豪富地主通过与官员勾结,逃避赋税,而以农民、百姓为主要纳税对象。
这种不公的税收制度导致民怨沸腾,社会动荡不安。
四、宦官的专权统治宦官是汉朝特有的一种职业。
然而,在汉元帝的时代,宦官们逐渐获得了极大的权力和影响力,成为朝廷中的重要角色。
他们通过掌握汉元帝的耳目,把持朝政,甚至干预皇权的继承问题。
这使得王室的统治受到了很大的干扰,朝政更加混乱。
五、封建家族的权威削弱西汉王朝的统治是建立在封建家族制度之上的,然而,在汉元帝时期,许多世家陷入了内外交困之中。
由于朝廷的任人唯亲政策,官员们被迫依赖世家的支持,而一旦世家陷入困境,官员们纷纷背离,导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综上所述,汉宣帝与汉元帝的暴政是导致西汉王室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们背离了先帝的遗志,操纵官僚制度,加重赋税负担,使得社会动荡不安。
同时,宦官的专权统治以及封建家族权威的削弱,也使得王室的统治遭受重大冲击。
这些问题的累积最终导致了西汉王室的衰落与灭亡。
西汉王朝的崩溃与东汉的兴起西汉王朝的崩溃和东汉的兴起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过渡时期。
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发起的汉朝建立,到公元9年王莽篡位,这个历时近两百年的时期见证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迁。
而在王莽篡位之后,东汉王朝应运而生,开启了又一个统治时期。
一、西汉王朝的崩溃1. 内忧外患加剧汉朝开国初期经历了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的时期,但到了公元前2世纪末,内外交困使得朝廷逐渐失去了统治的稳定性。
除了官僚腐败、赋税重负等内部问题外,西汉还面临着匈奴族、南越族等外来民族的不断侵扰和挑战。
这使得汉武帝时期开始实施的和亲、军垦等政策逐渐失效,政治内耗逐渐加剧。
2. 政治斗争不断汉宣帝后期,宦官干政日益严重。
汉武帝时期创办的太学、博士等选才制度也开始受到了攻击和破坏。
汉宣帝去世后,汉景帝、汉武帝的太子等被弑杀,汉元帝时期,太后权倾士林,危及皇帝的地位和权力。
3. 农民起义频繁随着经济危机的加深,农民背负的重负也愈发沉重。
许多农民自发的组织起义,如王莽前期的新、平、广三王起义,刘玄的赤眉起义。
这些起义者一方面反抗暴政和剥削,一方面也对汉帝王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
这也为王莽篡位创造了契机。
二、东汉王朝的兴起1. 公正的皇帝自刘秀称帝建立东汉王朝起,历经了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汉殇帝等数十位帝王。
虽然在东汉时期依然存在腐败、奢侈等问题,但大多数东汉皇帝依然能秉持着爱民、爱民之心,对于百姓都有一定的关怀和感化力。
2. 聚焦文化教育东汉时期,学术氛围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汉安帝时期的黄门讲学,汉桓帝的观经学士、吴汉的南雍书院、班固的西京书院,都给东汉时期的学术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也为东汉时期的文化和知识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民族和睦东汉时期,虽然长江以北、以南经常爆发着军事冲突和政治分歧,但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
东汉期间,和各民族的互动和交流愈发密切。
从经济、文化到政治上的多少平衡,都使得东汉王朝得以有一个相对平稳、有序的繁荣时期。
西汉历史讲解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始于公元前206年,终于公元前9年,共计197年。
西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朝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之一。
西汉的建立是由汉高祖刘邦发动的农民起义所引发的。
在秦朝灭亡之后,刘邦在其他农民起义领袖的帮助下,成功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建立了汉朝的统治。
他自己成为汉朝的皇帝,号称汉高祖。
刘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他的统治,包括赏罚分明的政策、实施仁政、消除私党势力等。
汉高祖去世后,他的儿子刘盈继承了皇位,成为汉文帝。
汉文帝继续巩固他父亲的统治,推行儒家经典的教育政策,并且改革了官制、税制等制度。
汉文帝去世后,他的儿子刘恒继位,成为汉景帝。
汉景帝在位期间,中国的经济繁荣,并且开展了一系列的军事扩张。
汉景帝去世后,刘启继位,成为汉武帝。
汉武帝在位期间,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军事力量,并且促进了国内外的经济发展。
汉武帝还派遣了张骞出使西域,并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交流。
汉武帝去世后,汉朝进入了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称为汉宣帝和汉元帝时期。
然而汉元帝去世后,汉朝进入了一个相对动荡的时期。
一系列的皇帝更替和权力斗争导致了汉朝逐渐衰落。
最后,在汉平帝时期,西汉朝宣告灭亡,被东汉朝所取代。
西
汉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汉武帝的改革政策,开辟了丝绸之路等。
西汉朝的灭亡也标志着中央集权政治的终结,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与战乱的时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汉朝为什么会在汉元帝刘奭手中开始走向衰落?
导语:汉元帝刘奭,是汉宣帝刘询与第一位皇后许平君生的儿子,是刘询的嫡长子。
刘奭生于公元前74年,出生后没几个月,他的父亲刘询就被霍光等人
汉元帝刘奭,是汉宣帝刘询与第一位皇后许平君生的儿子,是刘询的嫡长子。
刘奭生于公元前74年,出生后没几个月,他的父亲刘询就被霍光等人拥立为皇帝。
等到刘奭长到8岁,他被立为了太子,而此时他的生母许平君早就被人毒害。
前49年,宣帝病逝,刘奭于是继位成了汉元帝,第二年,年号也从“黄龙”改为了“初元”。
宣帝刘询是一位有能力的明君,他统治的25年被后世称为“孝宣之治”,甚至被部分史家认为是汉朝最为强盛繁荣的时期。
但是,等到刘奭继位,强大的西汉在他手里却开始慢慢衰落,这主要归咎于刘奭对宦官的宠信和重用,这导致皇权旁落朝政混乱。
刘奭在位时,外戚、儒生和宦官是朝廷内最大的三股势力,他们互相争权夺利。
而皇帝因为身体患病,将朝政托付给信任的宦官处理,导致宦官成了三足鼎立的最后赢家。
当时权力最大的宦官名叫石显,他官至中书令,实际上掌控着皇权。
汉朝在刘奭手中衰落,但不代表刘奭在位时就没有任何功绩。
刘奭在位时,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为了西域的和平,他的主要举措包括两个:一个是西域太守陈汤平灭郅支的扩张势力,二就是著名的昭君出塞。
竟宁元年(前33年),42岁的刘奭去世,庙号高宗,谥号孝元皇帝,被葬于渭陵。
刘奭死后,他的嫡长子刘骜登基,史称汉成帝。
元帝刘奭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汉朝历史新莽篡汉西汉灭亡王莽改制导语:新莽篡汉参见王莽篡汉、新朝、王莽改制汉宣帝死后,汉元帝刘奭即位,西汉开始走向衰败。
汉元帝,柔仁好儒,导致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新莽篡汉参见王莽篡汉、新朝、王莽改制汉宣帝死后,汉元帝刘奭即位,西汉开始走向衰败。
汉元帝,柔仁好儒,导致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
汉元帝死后,汉成帝刘骜即位。
汉成帝好女色,先后宠爱许皇后、班婕妤和赵氏姐妹(赵飞燕、赵合德),由于赵氏姐妹不能生育,汉成帝与其他妃嫔的子女均为赵飞燕姐妹残害杀死,史称“燕啄皇孙”。
由于“酒色侵骨”,汉成帝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中。
汉成帝不理朝政,为外戚王氏集团的兴起提供了条件,皇太后王政君权力急剧膨胀。
汉成帝死后,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
汉哀帝有断袖之癖,终日与宠男董贤厮混玩耍不理朝政。
外戚王氏的权力进一步膨胀。
国家已经呈现一片末世之象,民间“再受命”说法四起。
前1年8月15日,汉哀帝去世。
8月17日,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贤成为大司马,并迎接刘衎。
10月17日,刘衎即位,是为汉平帝。
但是,汉平帝已经沦为王莽的傀儡。
6年2月3日,年仅14岁的汉平帝病死,王莽立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自任“摄皇帝”。
8年十二月,王莽废除孺子婴的皇太子之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什么是王莽改制?西汉后期,朝廷的赋税、劳役日益严重,统治阶级“多畜奴婢,田宅无限”,奢侈挥霍,弄得民穷国虚,土地兼并和奴婢、流民的数量恶性膨胀,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尖锐。
王莽代汉称帝建立新朝后,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依然存在。
他为了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汉元帝是怎样将大汉江山一步步推向灭亡之路的
导语:西汉的历史,一般以宣、元两帝之间为一界线,分为两个时期。
宣帝是“中兴之主”,维持了西汉平稳发展的局面,但从元帝开始,西汉衰落,所谓
西汉的历史,一般以宣、元两帝之间为一界线,分为两个时期。
宣帝是“中兴之主”,维持了西汉平稳发展的局面,但从元帝开始,西汉衰落,所谓“元、成、哀、平,一代不如一代”。
史家对元帝的定评是“柔仁好儒”。
这个评语应是褒多于贬,至少是褒贬参半。
现在看来,“柔”字用得恰切。
元帝确实是一个性格柔弱、优柔寡断的人。
至于“仁”字则要大打折扣。
所谓“好儒”是真的,也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最终只因好的是“俗儒”而功亏一篑。
在元帝做太子时,就向宣帝建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则训斥他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所谓“霸道”就是先秦法家治国之道;所谓“王道”就是儒家的仁道。
宣帝见太子要用“纯儒”,就叹息说:“乱我家者,太子也!”并且想以“明察好法”的淮阳宪王刘钦来更易太子,后来因为怀念亡妻许平君,才没有废兄立弟。
但是,宣帝对太子进行皇家教育时,却用儒生为师傅,用儒经为教育内容,所以,汉元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儒化”很深的皇帝。
他所习之经十分广泛,包括《春秋》、《诗》、《尚书》、《礼》、《论语》等。
元帝的经学功底,不仅远过其父,就是在西汉一代所有帝王中,也可谓首屈一指。
如此“柔仁好儒”之人,为何自他起西汉会渐趋衰落呢?究其原因有三:
一、纯任德教
在汉宣帝以前,基本上实行的是“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方略。
到元帝生活常识分享。
西汉王朝的繁荣和衰落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它的繁荣与衰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本文将从西汉王朝的建立、政治繁荣、经济发展以及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西汉王朝的建立西汉王朝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2年,刘邦在经过长期战争与争端之后,终于在刘邦死后得以登基为汉王。
刘邦采纳了百家学说的长处,实行了勤政爱民的政策,加强统治。
布衣时代的刘邦成为了“高祖”,西汉王朝正式开始。
二、政治繁荣西汉王朝在政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刘邦以及他的后继者扩大了国土,并且给予各地官员一定的自治权。
同时,王朝还实行了文官与武将并重的政治机制,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系。
这种制度使得朝廷得以稳定地统治整个国家,并且激励了人们的官僚上升动力。
三、经济发展西汉王朝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此时,农业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引入了新的农具和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同时,国家还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商品流通和贸易的繁荣。
这为国家的财政收入提供了稳定的来源,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衰落原因然而,西汉王朝的辉煌并没有经久不衰,它最终陷入了内外交困。
一方面,朝廷腐败和官员贪污现象广泛存在,国家管理日益失序,导致治理机构效率低下。
另一方面,汉朝面临着强力的外敌侵袭,如匈奴的频繁侵扰等。
这些问题相互交织,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衰落。
五、思考和启示西汉王朝的经历对于我们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刘邦实行了勤政爱民的政策,表明政府要紧密联系人民,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其次,西汉时期非常注重人才选拔和教育,建立了官员选拔体系,注重人文教育的培养。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人才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培养和选拔有能力的人才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西汉王朝的衰落也教育我们,腐败、贪污等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严重威胁国家的发展和安全。
综上所述,西汉王朝经历了建立、政治繁荣、经济发展以及衰落等阶段。
西汉的兴衰知识点总结一、西汉的兴起1. 刘邦的崛起:西汉的始祖刘邦是一个从农民出身的英雄人物,他凭借着出色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才能,在楚汉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最终建立了西汉王朝。
2.刘邦的政治手腕:刘邦在统治国家时,实行“分封制”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通过与诸侯王共治国家,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3.汉初的统一:刘邦建立西汉后,逐步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确立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统一的局面。
二、西汉的发展1. 文景之治:西汉朝的文景之治是西汉朝最辉煌的时期,当时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秩序稳定。
2. 开疆辟土:西汉在文景之治时期开始了对南越、匈奴等民族的战争,大大扩展了西汉的疆土。
3. 政治制度的完善:西汉朝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例如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县制度等,这些制度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西汉的衰落1.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在位时期,西汉朝政治腐败,社会庞杂,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暴政措施,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民不聊生的情况。
2. 内外交困:西汉朝后期,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内部宦官专权,外部匈奴不断入侵,导致国家不断的衰落。
3.王莽篡位:西汉末年,汉王朝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王莽趁机篡位成为新的皇帝,西汉王朝最终灭亡。
四、西汉的影响1.政治制度:西汉王朝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础,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等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对外开放:西汉朝在对外开放方面,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促进了中国与外部国家的文化交流。
3. 文化传承:西汉朝时期,文化昌盛,孔子学说得以传承,这对中国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西汉的历史评价西汉王朝的兴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兴起到最终灭亡的过程中,西汉王朝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传承给了中国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基础。
虽然西汉王朝在历史上有其衰落,但其对中国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王莽篡位汉朝灭亡的起因与过程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经历了两次统一,即西汉和东汉。
然而,西汉的终结并非是由外敌侵略,而是由内部的政治动荡所引起。
这其中,王莽篡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王莽篡位汉朝灭亡的起因与过程。
一、起因1. 内忧外患:在西汉末年,社会经济出现了很多问题,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激化。
与此同时,外患也加剧了政治的不稳定,匈奴和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使得朝廷的军事压力增加。
2. 不断的宫廷政治斗争:西汉末年,皇权逐渐减弱,宫廷内部出现了多个权臣和王室争夺皇位的斗争。
这些斗争使得政治局势更加混乱,朝廷失去了应有的集权和统一。
3. 统治者失去民心:西汉末年,统治者的统治失去了人心。
贪官污吏的横行,民众的贫困和苦难,使得人民对朝廷的不满情绪不断积累。
二、过程1. 王莽的崛起:王莽是当时的朝廷官员,在此前的政治斗争中取得了一定的权力。
王莽利用他的政治手腕和诡计,成功地否定了刘氏家族的王位继承权,并自封为新朝皇帝,开始了他的篡权活动。
2. 王莽的新政:王莽篡位后,试图通过改革政治和经济制度来稳定国家。
他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征兆土地、改革货币、调整官职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社会经济状况,但也造成了相当大的社会不稳定。
3. 内忧外患的加剧:尽管王莽试图改革解决社会问题,但内忧外患的压力并未减轻。
各地贵族豪强和地方势力的反抗使得王朝的统治受到了严重挑战。
而外部的敌对势力也没有因为王莽的篡位而停止对汉朝的威胁。
4. 王莽的统治疲软和失去民心:王莽奉行的政策不符合民众的利益,使得他失去了民心。
同时,王莽的政权也没有解决社会矛盾和经济问题,导致国家经济更加恶化。
此外,在东汉刘姓宗室的领导下,反对派势力也越发强大。
5. 东汉的兴起:在王莽统治失去民心的同时,东汉刘姓宗室开始联合地方势力和民众反对王莽的统治。
最终,地方武装力量和宗室军队联合发起了一系列的起义,以东汉刘秀为首的东汉势力逐渐壮大。
最终,这场内战导致王莽的政权崩溃,东汉建立。
西汉衰败何以始于汉元帝
作者:陈良
来源:《领导文萃》2018年第23期
史家认为:“汉室盛衰,当以宣、元为界。
”(吕思勉语)也就是说,宣帝在位及以前,西汉王朝较为兴盛;自元帝以后,国势由盛而衰。
汉元帝刘奭为西汉第八任皇帝,系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所生之子,黄龙元年(前49年)即位,做了16年皇帝。
在人们印象中,导致王朝走向衰败的君主绝非良善,要么昏庸,要么残暴。
然而,汉元帝既不是昏君,也不是暴君,为何从他开始国势由盛转衰呢?
性情柔弱缺乏主见
宣帝临终前,已为元帝安排“三驾马车”辅政,以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副。
史高是宣帝祖母史良娣的侄孙,宣帝幼年时养在史家,与史高关系密切。
重用外戚是西汉的政治传统,宣帝也不例外。
萧望之、周堪都是元帝的老师,一代名儒。
元帝即位后,对两位恩师格外倚重,多次宴见两人,探讨治国方略。
萧望之随后又引荐宗室大儒刘更生(成帝时改名刘向)、侍中金敞参与朝政,四位儒臣“同心谋议,劝导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资治通鉴·汉纪二十》)。
元帝的信任与支持,似乎让萧望之等儒臣看到施展抱负的希望。
然而,元帝与儒臣相得益彰的好景并不久长。
元帝对两位老师特别信任,无疑让儒臣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同时也让被冷落的史高心理失衡,并与萧望之产生嫌隙,权力斗争的阴影随即笼罩朝廷。
史高与宦官里外呼应,坚持按照故事或惯例办事,反对萧望之推行改革。
萧望之忧虑外戚放纵、宦官擅权,于是向元帝建议:中书机构是国家政事之本,应由贤明公正之士掌管,武帝优游饮宴于后庭,任用宦官掌管中书,不合乎国家旧制,且违反“古不近刑人之义”,必须予以纠正。
元帝初即位,由于谦让,不敢作出调整,议论久而不决。
萧望之提出此动议,却招致宦官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等人嫉恨,于是他们与史、许两姓外戚联手,共同对付萧望之。
碰巧有一个叫郑朋的“墙头草”,起初依附并吹捧萧望之,萧望之发现他行为不端,断绝与他来往;郑朋转而投靠外戚许章,扬言萧望之有过失五条、大罪一桩。
石显认为时机到了,趁萧望之休假之际让人上奏元帝,元帝将此事交给弘恭处理。
面对弘恭询问,萧望之坦言,外戚当权多有不法之处,之所以弹劾他们,意在匡正朝纲,并非阴谋与离间。
为此,弘恭、石显向元帝报告说,萧望之结党营私,多次攻击朝中大臣,企图独揽大权,建议“谒者召致廷尉”(即逮捕入狱)。
元帝不明白召致廷尉为下狱,当即批准了。
后来元帝发现不对劲,敦促将萧望之释放并复职。
石显从中作梗,萧望之虽被释放,但革职为民。
数月以后,元帝觉得过意不去,下诏封萧望之为关内侯并准备起用他为丞相。
萧望之儿子萧伋听说元帝要起用父亲,就上书为父亲之前入狱鸣冤,弘恭、石显便在元帝面前竭力诋毁萧望之,并唆使元帝下达拘捕令。
萧望之性情刚直,不愿忍受再入狱的羞辱,在家饮鸩自杀。
只用两个回合,萧望之就被逼死。
从萧望之之死,才能看出元帝政治上的短视与低能,空怀匡正理想,而缺乏战略眼光与政治谋略。
毫无疑问,元帝若要推行新政,有所作为,必须将儒臣作为主要依靠力量。
畢竟萧望之等儒臣不仅胸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且具有较高的治理能力与道德修养。
而宦官、外戚主要在乎自身的利益,既缺乏对天下的担当,又缺乏做人的操守,只要满足一己私欲,哪管死后洪水滔天。
元帝居然让宦官逼死萧望之,放逐其他儒臣,无异于自废武功,自断臂膀。
倚重宦官威权旁落
外戚、儒臣、宦官几股势力角逐,宦官最终成了大赢家。
萧望之死后不久,中书令弘恭当年病死,石显继任中书令,此后,中枢权力急剧失衡,向石显一方倾斜。
出于对石显的信任及自身健康原因,元帝将朝政全部委托他处理,事无大小,都由他汇报决断。
于是石显威权日盛,贵幸倾朝,公卿以下无不畏惧他。
石显俨然一言九鼎,“重足一迹”。
元帝虽为天子,权柄却握在石显手中,一切任石显说了算。
元帝之所以特别宠信宦官,主要基于一种天真的想法,认为宦官没有家室,不会缔结“外党”。
但这是一种错觉,石显之流其实颇擅长“结党”,他不仅与宫廷太监结为“内党”,而且勾结史丹、许嘉等外戚,并拉拢那些见风使舵的匡衡、贡禹、五鹿充宗等儒臣,结为“外党”;内外呼应,兴风作浪,党同伐异。
易学大师京房曾提醒元帝不要宠信佞臣,元帝却执迷不悟,依然听任石显专权;京房触怒石显,很快被逐出朝廷,随后又因“诽谤政治”而被处死。
当然,石显能得到元帝信赖,必然有他的过人之处。
此人聪慧灵巧,熟稔事务,精通法典,善于探知皇上心意。
但是,他心理阴暗,狡诈毒辣,报复心强,故而掌权之后,他把心思都用于巩固权势,结党营私,排斥异己。
尽管石显熟悉法典,精于权术,但缺乏治国理政才能。
如此心术不正的人,虽然不能造福于国家与民众,却能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成为贪腐的“大老虎”。
据史料记载,石显接受赏赐与贿赂的钱财总共超过一万万钱,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
更可怕的是,在这个“大老虎”擅权期间,纲纪紊乱,吏治腐败,欺上罔下,贿赂公行,奸佞得势,正气不畅。
对于宦官危害国家,汉元帝始终未能悟察。
司马光在书写这段历史的时候,禁不住感叹:“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悟也。
”说是,元帝太好糊弄,居然让石显玩弄于股掌之间。
在帝制时代,大权旁落乃为君之大忌,尤其是想要有所作为的君主,必须善用最高权力施展抱负。
所以,意大利著名政论家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指出,君主应懂得权谋,既要有狮子般勇敢,又要有狐狸般狡猾,不能被谄媚者蒙蔽或左右。
其实,中国先秦时代法家早就提出类似的观点,可惜汉元帝不懂得为君之道,一味宠信宦官,甘愿大权旁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为西汉衰败埋下伏笔。
治乱兴衰何以难免
汉元帝去世之后,太子刘骜即位,是为汉成帝。
进入成帝时代,石显被逐出朝廷,宦官势力急剧弱化。
成帝荒淫奢侈,个人品德远不及元帝,而优柔寡断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外戚得势,专横跋扈,骄奢淫逸,政治日益腐败。
西汉政权最终难以为继,以致外戚王莽取而代之。
回头再看汉元帝,既然在他前后都出现过宦官为害问题,那么就不完全是他个人原因。
毕竟好的制度安排,即便是常人,也能进行有效治理,而古代帝制,似乎只有明君或强人才能“治”,否则就会“乱”,这充分证明帝制本身有问题,毕竟明君或强人可遇而不可求,更多的是常人。
所以,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关键在于根本制度的安排。
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治理体系,并确保该体系有效运行,才能走出兴衰交替、治乱循环的怪圈。
(摘自《走出迷局:审视历史中的人性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