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境与修辞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1
论修辞与语境的关系论修辞与语境的关系摘要:修辞学是一门关于具体性语言表达的学科,主要研究语言的形式和艺术性,特别是对句子结构,句式,句式变异,论证方法及表达手法等进行研究,以便减少文本的阅读难度,促进其读者的理解。
因此,修辞学经常与文体分析、文体学、地域文化的影响等学科紧密相关,本文以修辞学作为主线,分析修辞文本与语境环境的相互影响,论述修辞与语境的关系。
关键词:修辞学;语境;修辞文本;修辞学是一门关于具体性语言表达的学科,主要研究语言的形式和艺术性,特别是对句子结构,句式,句式变异,论证方法及表达手法等进行研究,以便减少文本的阅读难度,促进其读者的理解。
因此,修辞学经常与文体分析、文体学、地域文化的影响等学科紧密相关。
我们知道,修辞文本应当依据其中所包含的不同的内容而进行审美评价,而这种审美评价又受到语境环境的影响。
首先,受语境的影响,修辞文本的内容将会有所不同。
例如,当我们在工作环境中使用修辞文本时,我们可以根据当时语境来选择合适的修辞文本,以便更加准确地传达意图。
另一方面,由于修辞文本的内容与语境紧密相关,因此当我们谈论某个话题时,我们可以把这个话题放在某种语境中,以便使用更加适合这个语境的修辞文本,从而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想法。
其次,受语境的影响,不同的修辞文本也具有不同的效果。
例如,在某种语境下,我们可以使用比喻,引用,拟人化等修辞手段来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而在另一种语境下,我们可以选择直接表达,强调,反证等修辞方式来表达我们的观点。
因此,修辞文本的有效性取决于语境,只有在正确的语境中才能使这些修辞文本发挥出最佳的效果。
最后,与语境相关的地域文化对修辞文本也有重要影响。
地域文化所包含的不同信仰、历史传统和社会习俗,给修辞文本的创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地域文化也是修辞学中重要的范畴。
以上只是修辞学与语境的关系的简单介绍,对加深我们对修辞学的理解至关重要。
修辞学和语境的关系是十分错综复杂的,本文只是初步阐述其中的一些问题,希望以此为契机,引发人们对修辞学与语境的关系的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浅谈修辞与语境的关系作者:王培东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02期什么是修辞?《说文解字》:“修,饰也。
”“辞,说也。
”修辞就是根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
人们说话、写文章,用语言交流思想,力求生动、形象、贴切,以最完美的形式达到最理想的交际目的,这就要选用适当的修辞手段对语言进行加工。
修辞手段的选用离不开语境。
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适应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
修辞学家王希杰认为语境是人们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四个世界的统一。
即: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
下面是我个人对修辞与语境关系的几点浅见。
一、修辞依赖于“语言世界”语境“语言世界”语境指的是语言内语境,也就是上下文。
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不管是口头还是笔头,具体的上下文语境能使多义词获得具体、特定的意义,还能改变词语固有的搭配,获得特殊的感情色彩。
例如,一场春雨过后,田野里农民们忙忙碌碌地开始了春耕和春播。
他们把一粒粒种子种下也就种下了希望。
例中“种下”与“希望”是不能搭配的,“希望”是不能种的,但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看出这是从上文顺便“拈”来“连”在这里的,是一巧妙的拈连修辞手法,这就把农民们“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的喜悦之情生动、别致地表现了出来。
可见上下文语境使一定的修辞手法存活,修辞只能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发挥作用,修辞离不开“语言世界”语境。
二、修辞依赖于“物理世界”语境“物理世界”语境包括言语的主体、对象、时间、空间、话题五个因素。
忽略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交际的失败。
在交际中,言语主体都要有一定的对象,并针对某一话题进行交际。
交际都是在某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发生的。
第一,时间、场合因素。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和社会思潮,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语言。
如果言语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法律、文化、生活等领域,时地因素对语言的制约就更加明显。
场合就是在某一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具有某种身份和特点的人相互交谈的情景,他离不开一定的交际目的和方式。
浅谈修辞与语境的关系2.用反义或相似的单词模仿新单词。
也就是说,暂时模仿的词和原词的某个成分在意义上是相反的、相对的或相似的。
例如:那是深夜。
乌云聚集在草原上,寒冷令人震惊。
叶剑英来到磨坊附近,杨正在那里等他。
这两个人既紧张又兴奋,匆匆赶路。
当同志们看到他们来了,他们高兴地说:“我们逃避了我们的职责。
”叶剑英俏皮地说,“不!这不是遗弃,这是一个大问题。
这是中央政府北上政策的实施。
”(范翔,史诗中的一章)“离开”是一个基于“遗弃”的新词。
”开小差”原本是一个贬义词,但其新造的”开小差”具有褒义,语言简洁,寓意丰富,是非分明。
②“所有河流都流入大海,容忍度很大;这堵墙有一千英尺高,如果你没有欲望,你会变得强大。
”这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在政府衙内鼓励自己的一副教堂对联??据说没有欲望,事实上还有欲望——没有自私的欲望,没有苍蝇,没有富人和强者的“公共欲望”。
(杨东光的“无欲则刚”根据“私欲”一词,作者模仿新词“公欲”来说明“无”与“有什么”的相互反映,深刻展现了民族英雄林则徐崇高的精神境界。
(3)第二天一早,他们的头发结了霜,男同性恋者嘲笑他们说,“嘿,你不必为那个白发女孩打扮!”他们还嘲笑同性恋:“还在说,你们不是白发男人吗?”(魏伟,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对话中的“白发男人”是根据“白发女人”这个词临时创造出来的。
给人一种新鲜、活泼、活泼的感觉。
毛泽东和鲁迅都是戏仿修辞的大师。
例如:(1)有些每天呼吁普及的人连普通人的三个字都不会说,这说明他还没有下定决心向普通人学习。
他真正的意思是仍然是少数。
(毛泽东的反党八股)“小生”是一个基于“受欢迎程度”的新词,很有幽默感。
②人民元革命时,我在S市,去当大都督。
虽然他也出生在格林伍德大学,不“读经典”,但他仍然关心大局,听取民意。
然而,由于他是一个绅士,甚至是普通人,他用祖先的方法把他们抱在一起。
这叫,那叫恭维,今天送布,明天送厢房席,以至于他连自己都忘了,结果渐渐成了老官僚,开始刮地。
略述修辞和语境的关系摘要:语境和修辞在现代汉语中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概念,修辞离不开语境,修辞和语境相互作用。
语境决定修辞,制约修辞,修辞则必须要适应语境,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修辞才会具体有生命力,才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而好的修辞也能创造出合适的语境。
关键词:修辞语境决定适应关系一、修辞和语境修辞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根据特定的语境,对语言的具体运用的方法和技巧。
什么是语境?语境就是语言存在和使用的环境,它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两种。
内部语境指一定的言语片段和一定的上下文,包括词语之间的关系,各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段落篇章之间的关系。
外部语境则是存在于言语片段之外的语言交际的社会环境,包括话语交际时的具体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话题、乃至发话人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等。
也有说法将语境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狭义语境和广义语境,大语境和小语境等。
语境作为言语交际的环境,是由交际对象,背景,目的,内容,方式等因素组成,直接制约并影响交际的每一个环节和成果。
修辞大师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就特别重视修辞和语境的关系。
他在书中说道“切实的自然的修辞多半是对应情境的,或则对应写说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即双方的共同经验,因此生在山东的常见泰山,便常把泰山用来喻事情的重大,生在古代的常见飞矢,便常把飞矢来喻事情的快速;或则对应写说者的心境和写说者同读听者的亲疏关系,立场关系,经验关系以及其他种种关系,因此或相嘲谑,或相反诘,或故意夸张,或有意隐讳,或只以疑问表意,或单以感叹抒情。
种种权变,无非随情应景随机措施。
”这段话概括了语境同修辞的关系。
二、语境决定修辞语境对修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一下两方面:一语境帮助修辞表达;二语境制约修辞的使用。
(一)语境帮助修辞表达首先语境为文章语言的修辞提供可能性。
历来研究修辞的学者都很重视语境的作用,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就是以题旨情境为修辞第一义。
例如:①这是一头老黄牛。
浅谈修辞与语境的关系浅谈修辞与语境的关系内容简介:摘要:任何修辞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没有语言环境,就没有修辞。
语境是修辞的生命,语境是修辞的基础,修辞必须适应语境。
正确地使用修辞,可以将语境很好地呈现出来,从而增强表达效果。
着重从语境是修辞的基础、语境制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摘要:任何修辞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没有语言环境,就没有修辞。
语境是修辞的生命,语境是修辞的基础,修辞必须适应语境。
正确地使用修辞,可以将语境很好地呈现出来,从而增强表达效果。
着重从语境是修辞的基础、语境制约修辞的使用和修辞可渲染语境效果等三方面来探讨语境与修辞的关系。
关键词:语境修辞制约渲染效果修辞就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下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以增强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
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具体环境,可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两种。
内部语境主要指上下文,如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句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段落篇章内部的种种关系。
至于外部语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修辞主题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通常称为主观语境因素;另一方面是修辞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通常称为客观语境因素。
王希杰在《修辞学通论》中指出:语言环境是修辞的生命。
没有语言环境,就没有修辞。
一切修辞现象只能发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
可见,任何修辞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语境与修辞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语境是修辞的基础(一)语境为文章语言的修辞提供可能性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离开了特定的语境,孤立地看,它们能表达的就是词典上解释的字面上的逻辑意义,其功能就是人们千百次使用的那种通常的功能。
但是,当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却可能在意义上发生变化,表达出比词典上所指出的意义不知丰富多少倍的含义。
论语境与修辞的关系文/ 醉雨独舞语境与修辞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境制约着修辞,是修辞的基础。
修辞必须在特定的语境在运用,同时它也创造或补充着语境。
修辞和语境两者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我们通过语境对修辞的制约作用和修辞对语境形成作用两方面分析语境和修辞的辩证关系。
作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修辞是离不开一定的人及其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的。
任何修辞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语境与修辞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修辞过程中,话语的组织建构要因交际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变化,也就是说,语境因素制约着话语的组织和建构。
因此,在修辞过程中,修辞行为要和各种语境因素相一致。
而话语理解要联系具体的语境,包括时间、地点、场合,以及交际对象的心理和话语推进的程度。
所以,人们的话语在一定的程度上促使各种语境因素发生转变。
语境与修辞相互制约相会依赖,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1、语境对修辞的制约作用语境又叫言语环境,人们通常把修辞交际行为实施的环境及其相关因素叫做言语环境,简称语境。
言语环境主要指影响人们修辞交际行为的因素,并不是所有的环境因素。
据此,人们通常把语境分为语内语境和语外语境。
所谓语内语境指话语内部的各种因素,又称上下文,主要指话语内部的信息结构和形式,如话语的前后顺序、内部衔接等问题。
语内语境主要解决句子内部结构的调整、句际间的衔接等问题。
语外语境就是指话语之外的,对组织构建话语、理解话语起制约作用的因素。
语外语境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修辞主题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通常称为主观语境因素。
另一方面是修辞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通常称为客观语境因素。
修辞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组织并调整、选择语言形式以适应交际目的、交际环境,尤其注重效果的组织、调整以及对语境的依赖。
语境是修辞的基础,有些修辞现象只有在一定的语境因素中才能具有确切的意思,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一旦离开了语境就失去了该修辞意义,修辞效果。
由此可见语境对修辞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有:1、1语境可以确定修辞的含义,排除歧义。
“修辞〞一词有三个含义:第一,指运用言语的方法,技巧和规律;第二,指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言语的行为,即修辞活动;第三,指以强化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一般情况下,我们大多都把修辞理解为对言语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言语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
修辞与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表达效果的好坏,不完全在于语句本身,还要看在具体言语环境中如何修饰调整言语形式。
语境,又叫言语环境,一般指在言语运用中对话语有影响的情景、情况和关系等。
语境又一般分为上下文语境即语境的内部环境和情景语境即言语的外部环境两种。
情景语境分主观语境因素和客观语境因素。
主观因素,它指包含身份、职业、思想修养、处境、心情等在内的说写者的自身因素,他直接制约着个人的言语特色和言语风格;客观因素,它指在言语运用过程中的时间、地点、场合、听者、读者等动态因素。
两者不是彼此割裂、互不相关的,而往往有相互交叉的地方,并且总是贯穿于每个特定的言语交际活动之中的。
主客观因素都直接有力的给言语活动以语境上的制约,从而形成修辞上的语境意义。
修辞上的语境意义复杂丰富:或增加新意,或一语双关,或别有情趣,或弦外有音等。
写文章都是这样,言语运用的好不好,恰当不恰当其实是对言语环境而言的,脱离的特定的言语环境,就很难推断某个词、某句话的优劣得失。
陈望道先生曾说过“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要义〞“但凡成功的修辞,必定能够合适内容复杂的题旨〞。
《修辞学通论》中也讲到“言语环境是修辞的生命。
没有言语环境,就没有修辞。
一切修辞现象只能发生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之中。
〞这充分说明修辞手法的运用肯定要符合语境,不合语境的修辞只能是离所要表达的主题越来越远,造成词不达意,有时甚至会弄巧成拙。
如《修辞汉语有用》中有一个例子:“半年来自己思想也曾经几起波澜,可是在我这个西风压倒东风的头脑里,没有激起应有的浪花〞。
这句话里的波澜、浪花、西风压倒东风这些词语显然是作者有意将“闪光的言语〞堆砌在一起,想要运用形象的思维来比喻自己的内心世界,想要表达出艺术的效果,但是却适得其反,是文章艰涩难懂,显得矫揉造作。
浅谈修辞与语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浅谈修辞与语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摘要:修辞和语境是人们进行言语表达活动所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之间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本文首先从定义、分类和作用三个方面阐述了修辞和语境的内涵,进一步探究了修辞与语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表现为语境作为修辞的基础的同时又制约了修辞的使用,同时语境还能提供检验优劣的客观标准。
而修辞不仅能够提升语境的表达效果,又可以与语境完美融合创造新的修辞语境。
通过研究修辞和语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为人们在不同语境中选择更好的修辞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修辞使用,言语语境,互相关系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要想被赋予更为鲜活的生命力,都不能脱离语境的支撑而单独存在。
正因为语境具有暗示、创造、过滤等诸多功能,所以,对于语境的研究可以被作为一门复杂且深度的独立科学。
在形成语言千变万化语境的众多因素中,修辞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现手法,也能为不同的语境增加更多耐人寻味的含义,在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修辞与语境就如同一根长藤的两朵绚丽的花朵,彼此之间存有“如影随形”的发展态势。
由此可见,通过探究修辞和语境彼此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现代语言的构成语法或语用特征,从而形成一种更为娴熟、自然和高超的语言交际能力。
一、语境和修辞的内涵阐述简单地说,语境就是语言运用的环境。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波兰人类学家就将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目前,我国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语境是由话语的中心、表达的主客体以及语体三方面的内容组成的。
由冯广艺教授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研究语境适应问题的专著《语境适应论》就对语境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从语言表达内容的角度进行分析,语境可以分为题旨语境和情景语境,而按照表现形式的不同将语境划分为外显性语境和内隐性语境两大类。
语境之所以成为影响语言表达和理解的最重要因素,主要是因为语境存在语言的匹配、定位、过滤、补充、生成和预测六大功能,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并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功能才能够实现。
浅论语境与修辞任何修辞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语境与修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境制约着修辞,是修辞的基础;修辞必须适应语境,只有呼应特定的语境,修辞才具有生存的价值,才能产生良好的表达效果。
此外,修辞可以创造语境,通过对语言的加工、辞格和句式的选择,可以造就出符合主客观语境因素的语境。
总之,语境与修辞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二者是辩证的关系。
我国第一本修辞学专著——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就特别提到修辞与语境的关系,他在书中所谈到的“情境”,即为今天我们所说的语境。
陈望道这样写道:“切实的自然的修辞多半是对应情境的,或则对应写说着和读听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即双方共同的经验,因此生在山东的常见泰山,通常把泰山来比喻事态的重大,生在古代的常见飞矢,便通常被比喻为事情进展的飞速;或则对应写说者的心境和写说者同读听者的亲疏关系、立场关系、经验关系,以及其他种种关系,因此或相嘲谑,或相反诘,或故意夸张,或有意隐讳,或只以疑问表意,或单以感叹抒情。
种种权变,无非随情应景随机措施。
”这段话很好地概括了语境同修辞的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说,正确把握语境对修辞的作用,是学好修辞、用好修辞的前提和关键。
一、修辞与语境二者的释义就单独的“修辞”来说,“修”即修饰的意思,而“辞”本意为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言词,故而“修辞”及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我们通过对语言发热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与表达,使表达内容变得准确无误、清楚明白,更力求生动形象、妥帖鲜明、连贯得体,尽可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语言的美感。
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不仅仅准确表达了柳树翠绿、高挑的形态,杨柳的形象美更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语境对修辞的作用作者:王开月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1期摘要:修辞和语境二者关系密切。
一方面,修辞直接体现着语言的运用,指导人们有效的使用语言;另一方面,修辞只有适应一定的语境,才有生存的价值,才会对表达产生良好的效果。
评价一个修辞用的合不合适也必须要借助语境来进行检验。
关键词:修辞;语境;作用一.修辞修辞,修饰文辞、作文、亦指文辞或修饰文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就是修饰词语,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二.语境会话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类似于一种粗略地规定好了的礼仪。
一旦有人对你说话,你就处于一种相对固定的语境之中,而不能随便爱说什么就说什么。
——弗斯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具体环境,可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两种。
内部语境主要指上下文,如句子中词语的关系,句子之间的关系以及篇章内部的种种关系。
外部语境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修辞主题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通常称为主观环语境因素;另一方面是修辞主题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通常称为客观语境因素。
语境问题最早是由人类学家提出来的。
马林诺夫斯基说过:“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现代哲学也非常重视语言环境问题。
沙夫认为:“白表达的内容只有爱一定的环境里才能被理解。
”周礼全说:“自然语言不同于形式语言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自然语言对语境的依赖性。
”陈望道先生早就注意到语境问题了。
他说:“普通作文书上常说的有所‘六何’说。
以为最有关涉的不过六个问题,就是‘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等六个‘何’。
普通常说:第一个‘何故’,是说写说的目的:如为劝化人的还是但想使人了解自己意见或是同人辩论的。
第二个‘何事’,是说写说的事项:是日常的琐事还是学术的讨论等等。
浅论修辞与语境的关系高永奎修辞有三个含义,一是指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二是指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即修辞活动;三是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一般情况下,我们大多都把修辞理解为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
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因此修辞与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确的使用修辞方法可以将语境很好的塑造出来,使表达效果增强。
语境,就是语言环境。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语言的内部环境,主要指上下文。
如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句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段落篇章内部的种种关系。
另一方面是语言的外部环境,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是指说写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主观因素是指说写者自身的因素,包括身份、职业、思想、修养以及处境、心情等。
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既要注意外部因素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和要求,同时也要注意语言内部本身以及上下文之间各方面的协调一致。
《修辞学通论》中是这么讲的:“语言环境是修辞的生命。
没有语言环境,就没有修辞。
一切修辞现象只能发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
”一语道出了修辞与语境的关系。
语境决定修辞,修辞必须适应语境。
语境是修辞的基础,语境对修辞的决定作用是多方面的。
修辞上的语境意义复杂丰富;或增添新意,或一语双关,或别有情趣,或弦外有音,等等。
一个词语选择的是否恰当。
同一意思采用哪种说法最好,只有一个标准——语境可以衡量。
语言运用得好不好,恰不恰当,是对语言环境而言的,脱离了特定的语言坏境,就很难判断某个词某句话的优劣得失,就无从判断修辞效果的好坏和修辞手段的优劣了。
例如:我到了自家的屋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鲁迅《故乡》)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露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例1中的“飞”,本是个极普通的动词,但用在这里非常贴切生动,只一字就把孩子轻快敏捷奔跑的欢乐姿态表现了出来;例2中用一个“击”字,显示了老鹰那种闪电般掠过高空,勇猛搏击的矫健身影。
语境和修辞的关系07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7050102026 普加成摘要:修辞的使用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以在进行修辞的过程时要注意语境。
语境分为话语层次、修辞主体层次、社会文化层次三个层次,在修辞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的考虑这些层次。
语境和修辞之间具有辨证的关系,鉴于修辞行为与语境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修辞过程中,修辞不但可以积极利用语境因素,而且还可以能动地调动各种语境因素甚至创设语境,利用话语或其他条件,使语境适应修辞需要。
关键词:修辞语境辨证关系一、引言作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修辞是离不开一定的人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
不论是口语交际,还是书面语交际,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网络中进行的。
大到民族、国家文化环境,小至具体场合,都对人们的言语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人民通常把修辞交际行为实施的环境及相关因素,叫做言语环境,简称语境。
语境一词,一般认为是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首次提出的。
在我国修辞学中,较早的提到“语境”的是张弓1963年出版的《现代汉语修辞学》。
在谈到修辞的定义时,张弓指出:“修辞是为了有效的表达意旨,交流思想而适应形式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因素以美化语言。
”此后,1964年,王德春提出:“言语环境”范畴,并把分析言语的环境作为建立修辞学的基础。
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停顿之后,到8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语境是修辞学的基础。
”进入90年代后,语境研究纳入修辞规律研究并成为主线,比如提出了“与言语环境相适应的规律”。
此后,随着语境研究的深入,提出了建立语境学,语境因素的揭示也更加全面细致、深入。
90年代末期,一些修辞学分支学科的建立及其对修辞规律的分析,也是围绕修辞行为与语境系统各种因素之间的共变关系展开的,比如社会心理修辞学、认知修辞学等等。
以上分析说明了语境在修辞及其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修辞研究的深入,语境不仅已经成为揭示修辞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成了其他学科的重要概念。
修辞与语境的关系修辞与语境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修辞是指通过言辞的巧妙安排和运用,达到以辞显义的修辞手法。
而语境是指使用和理解语言时所处的具体环境和背景条件。
修辞与语境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影响。
首先,修辞在语境中起到丰富表达和增强表达力的作用。
语境是修辞运用的前提条件和背景条件。
修辞是一种根植于语言环境中的表达方式,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展现其独特的效果。
修辞运用能够根据不同的语境来选择合适的修辞手法和方式,从而更加有效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其次,语境对修辞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不同的语境给人的感知和理解带来不同的效果,而修辞正是利用这种效果来达到目的的手段之一。
相同的修辞手法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
例如,一个比喻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
语境的变化会导致修辞手法的效果发生改变,因此修辞需要根据语境的变化来灵活运用。
此外,修辞与语境之间的关系还表现在修辞手法的选择和使用上。
在特定的语境下,借助修辞手法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观点和情感。
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能够使表达更具感染力,因此往往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语境中。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经常会根据语境的需要选择和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同时,语境也为修辞提供了充分的资源和素材。
语境中的各种细节、情节、背景信息可以成为修辞的对象和灵感的源泉。
通过对语境的观察和分析,修辞运用者可以选择适当的修辞手法,并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语境中的具体情景和细节能够提供修辞的素材,而修辞则能够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来凸显语境中的特点和情感。
总之,修辞与语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
修辞通过在语境中妙用辞藻和表达方式,达到更好地传递信息和情感的效果。
而语境为修辞提供了适当的背景和环境,并且能够直接影响修辞的效果。
修辞与语境之间相互作用,通过合理的运用和选择,促使信息和情感得以更加生动地表达和传递。
浅析修辞与语境我们运用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不仅要表达的清楚明白,还应该力求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人得到语言的美感享受。
对于同一个意思,人们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表达,但是要把话说好,要把文章写好,就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对语言材料进行加工,才能选用最恰当的语言形式,即选用最恰当的语言形式、词汇形式和语法形式,通过对语言语音因素、词汇因素和预防因素进行调遣和选用,来准确盛大形象地表达题旨,这说明,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
下面我就谈谈修辞与语境的关系。
一、语境的构建因素同样的思想内容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选用什么样的词语和句子,往往决定于特定的语言环境。
而表达的效果怎么样,并不完全决定于词语和句子本身,还决定于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如何修饰、调整语言形式,所以,语言环境既是进行言语活动的依据,这说明修辞和语境的关系十分密切。
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
语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语境,也称上下文语境。
内部语境是指一定的言语片段和一定的上下文,包括词语之间的关系、各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段落篇章之间的关系。
另一类是外部语境,外部语境是指存在于言语片段之外的语言交际的社会环境。
也称社会语境,即语言运用的背景因素。
这种背景因素,小至话语交际时具体的时间、场合、地点、对象、目的乃至发话人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等等;大至如时代、地域、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等。
所以,人们也把语境分为狭义语境和广义语境,或小语境和大语境两种。
二、修辞同语境的关系语境是人们进行修辞活动的依据,修辞的表达技巧与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词语本身无所谓高低美丑,我们平时说某个词用得好,实际上是说,在这个语境中某个词用得恰到好处,人们驾驭语言的能力不仅在于使用了什么词,而是在于如何使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最佳的效果。
使用词格也是如此。
同一种修辞手法,在这个语境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另外的语言环境中则未必。
所以运用语言形式的恰当与否,能不能取得艺术化的表达效果,都与语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课例研究
新教师教学语境是指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
平常所说的语境,一般是指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以及话语的上下文等,主要是语言活动的现场,通常称为狭义的语言环境。
与狭义的语言环境相对应的是广义的语言环境。
广义的语言环境通常是指使用语言的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使用者的职业、性格、修养、习惯等。
张弓认为“修辞”是为了有效表达意旨,交流思想而适应现实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因素从而达到美化语言的目的。
修辞活动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而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的过程。
一、语境的限制作用和补充作用(一)限制作用
所谓限制作用是指一定的语境对于词语、句子以至全篇的理解和运用有一定的限制。
正是由于这种限制作用,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不得不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言语和言语表达方式进行交际。
例如:我到了自家的门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鲁迅《故乡》)这里写的是“出来”的动作,但是,母亲是“迎着出来”,八岁的侄子则是“飞出”。
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年龄特征和动作特点。
语境对语言运用的限制作用,还表现在对词语的理解和选择上。
例1: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例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同样是“骄傲”,例(1)受“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修饰,又与“自豪”对称使用,前后两句意思相近,因此,“骄傲”也是自豪的意思。
例(2)则与“虚心”对称使用,前后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反,因此,这句话中的“骄傲”是自以为了不起的意思。
对同一词语的不同理解要依赖于这个词语所使用的语境。
(二)补充作用
语境是交际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适应语境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个基本原则,对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都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语境对语言理解的补充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的理解上。
如:A :电话响了。
B :我在洗澡。
A :好的。
B 的回答表面上看来与A 的话并不关联,似乎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
但为什么A 去接电话呢?这就是语境的解释作用,使得A 懂得了B 的言外之意。
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语境所起的补充作用,人们都能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语境对语言表达的补充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特定语境,当省则省,力求使语言简洁明快;一是充分利用特定的语境,赋予词语、句子临时的意义或言外之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如: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朱自清《荷塘月色》)。
路怎么会“寂寞”呢?这就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
那是1927年,大革命刚刚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作者对黑暗现实不满,幻想能够逃避,在苦闷中彷徨。
“寂寞”一词正是作者当时这种心境的写照。
二、修辞活动是主动创造语境的过程
事物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肯定语境在修辞活动中的巨大功绩的,既要看到语境在修辞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修辞活动对语境——词语、句式的选择和修辞格的运用——的积极创造。
(一)词语的选择
语境决定词语的选择,反之,词语一经选择则能创造出与之相应的语境。
狼在人类的印象中是凶猛残冷的,是邪恶的代表。
然而“七匹狼”男装上市以来创造了良好的销售氛围,被公认为是绅士的选择,好男人、真男人的选择,其广告语“男人不止一面……铁骨亦柔情”中体现地淋漓尽致。
我认为其中重大原因在于这个“匹”字,一般修饰狼的量词是只或条,如一只大灰狼,一条披着羊皮的狼。
而“匹”是马的常用配价量词,马的高大稳重的形象转嫁到狼的身上,营造了和谐、安全的语境,使人们乐意接受这个品牌。
(二)句式的选择
不同的句式在一定的语境里有不同的作用,语境制约着句式的选择,同样,不同的句式也能创造出不同的语境。
如:拖上扎着白头绳,乌群,蓝夹袄,月白背心。
这是一个短句,句式短小,结构简单,整句话只有一个动词“扎”,后面三个名词短语“乌群”,“蓝夹袄”,“月白背心”都没有动词谓语,但通过一系列服饰的例举,创造了一个戴孝的祥林嫂的形象。
又如:(A 、a 男)(B 、b 女)A :我喜欢你。
B :难后呢?A :做我女朋友吧!B :恩。
a :嘿嘿,我喜欢你!b :大家都这样说,不止你一个。
a :哦。
同样是简单的对话,都是男方向女方表白,然而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
A 首先是一句陈述句,营造紧张正式的氛围,B 的一句反问“然后呢?”可以看出双方形成共识,明白各自的意图,从而使谈话可以继续并达到目的。
反之,a 开篇感叹句,带有调侃的语调,与表白需要的氛围不符,导致b 不明白其真正意图,即使b 有意也会迫于面子转移话题,没有达到双方对话的最初目的。
修辞是一个言语的动态使用过程,要使这个言语的动态使用过程顺利地进行下去,必然要创造语境,从这一点上,修辞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语境的过程。
(三)辞格的运用
辞格式为了增添语言的表达效果,借助特定的语境,对语言进行特殊运用,具有一定格式的言语形式。
辞格要以语境为前提,当然,辞格也能创造语境。
如: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到周萍前面)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曹禺《雷雨》)其中,“萍”与“凭”谐音,由“萍”转换成“凭”,实际上改变了鲁侍萍的交际目的,由本来想认亲生儿子周萍,改变为指责大少爷周萍。
总之,语境不是一个事先确定的、完善不变的外在环境的集合,而是一个随交际的进程与需要不断被选取、被延伸、被创设的动态系统。
在交际过程中,无论是语境对修辞起限制和补充作用,还是修辞活动对语境的再创造,人们都是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选择正确的恰当的修辞;或是在有限的语境下,利用修辞活动主动创造对自己有利的语境,从而达到交际顺利进行,形成共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薇薇.《修辞对语境的创造》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
[2]杨达英.《修辞和语境》镇江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3]刘瑞琴.《语境在修辞中的作用》中国石油大学学报[4]李军.《“修辞适应语境说”漫议》修辞学习,1988年第3期[5]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浅析语境与修辞的关系
车玉梅
(广东省普宁市军埠镇石桥头初级中学 广东 普宁 515322)
【摘要】一直以来,语境和修辞的关系是修辞学家和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
传统的修辞学家单方面的认为语境决定修辞,修辞适应语境。
其实,语境、修辞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在动态变化的语言交际中,语境在修辞中起限制和补充的作用,而修辞活动是对语境进行主动创造的过程。
本文主要分析语境与修辞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语境;修辞;互动关系【中图分类号】H15;H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