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语言艺术
- 格式:ppt
- 大小:258.00 KB
- 文档页数:24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品的一切内容,一切形式,都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
作为读者,每阅读一篇作品,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文学语言,一句沉甸甸的文学语言,像一条条轨迹,指引我们一步一步深入到作品的纵深处,探寻作家与作品的创作特色。
因此,每一个作家,在创作作品的艰难历程中,无不视文学语言为自己作品的外衣,进行精心地搭配和裁制,力求形成自身的特色语言,王安忆也不例外。
王安忆曾多次谈到她希望创造一个纸上的“宏伟建筑”,虚构一个纸上的“语言的建筑物”。
她一直在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着小说语言的特点,这散见于一些报刊杂志及《漂泊的语言》、《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等著作中,可见她对小说语言的重视。
(一)、梦幻的具体化语言20世纪80年代前期,王安忆小说的语言是以梦幻般诗化的具体化语言开始的她的文学创作。
其语言清纯、质朴,似一缕清风给凄风苦雨的“伤痕文学”以清新之感。
同属于反映“文革”十年的各种社会现象,王安忆把笔触伸向了人性的一面,其稚嫩而不掩天然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以《墙基》为例,“墙基”本身是具有抽象性的,像一堵隔在两种不同文化下,人们之间无形的心墙。
这是人们都想逾越的心墙。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运用了清新的笔调和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人与人之间是可以沟通,可以了解进而相互尊重的。
作者通过少年的心灵感悟来阐述美好的人性,这里的独醒、蒂蒂还有阿年等本来都应是天真烂漫、清纯可爱的孩子,可在“文革”这混淆日月的年代便有了两种不同的命运。
独醒、蒂蒂、冲冲等孩子,从小受着良好的教育,从小就懂得尊重人,因为他们知道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由于人是有尊严的。
人性是不能任意被践踏的。
阿年等平民百姓的孩子,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可环境造就了他们的粗野、蛮横与无知,在没有辨别的情形下便盲目地跟随时代潮流,对别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自从阿年看了独醒的日记后,使阿年得到心灵的净化,懂得了人是什么,尊严是什么,作者是这样写的:“阿年哭了,从没有过的伤心,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从耳光里感到了屈辱。
文学是语言艺术范文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通过文字的表达和组织,以及对人类生活、情感和思想的深入描绘,传达出丰富的意义和情感。
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的思维、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文学的定义、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其次,文学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题材。
文学的形式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而文学的题材也可以涉及各个方面,包括爱情、友情、人生哲理、历史事件等等。
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题材,文学作品可以满足读者不同的需求和情感体验。
文学还具有传承和表达文化的作用。
不同的文学作品代表了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的风貌和思想精髓。
文学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对于维护和发展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文学对于人类的思维、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宽人们的思维和视野。
文学作品还可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情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的情感世界。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人们可以获得心灵的满足和启发,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总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通过语言的表达和组织,传达出丰富的意义和情感。
它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题材,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以及传承和表达文化的作用。
文学对于人类的思维、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
我们应该重视文学的价值和作用,通过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审美性与以丑为表现对象是否矛盾不矛盾。
文学具有审美属性,并不是说他只能表现美的对象,不能写丑的东西;而是说文学是从审美关系上来把握社会生活的。
正像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观察,甚至经历过的那种生活情景一样,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往往是在矛盾与斗争中才能获得鲜明而丰富的显现,因而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抗、斗争和比照,实际上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在这个意义上说,丑的东西能够也应该成为文学的对象。
丑本身不可能成为美,然而与美的斗争,却能够是丑成为审美的对象;或者生活中的丑可以通过艺术的加工成为艺术中的美。
对文学审美性的理解文学的审美性不仅仅规定了文学要有自己的对象,同时还规定了文学活动必须以对象化的方式进行。
对象化是文学活动过程的审美性的体现。
它是指主体以体验的方式感受生活,将世界作为人的对象性的存在来把握,从而是外在的自己的生活对象成为主体感受经验中的对象。
正是因为体验与审美的这回总内在的联系,使作家们不自觉地意识到,对于创作来说,对象化的重要性。
如果从对象化的角度看,应该承认文学活动确实含有自我变现的成分,审美活动的体验性使自我表现成为对象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然,肯定文学活动的对象化中包含着自我表现的成分,并不等于说文学只需要表现自我,只需要倾诉个人的情绪和感受。
倘若如此,文学又会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丧失自己的审美属性。
因此,文学的审美属性在要求文学活动必须个性化的同时,还规定了个体的感受与发现,只能以社会实践和人类创造为对象。
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第一,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控制,对社会人生的反映有巨大的容量。
因为文学塑造的形象不具有直观性,而是通过语言的中介诉诸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因此文学在表现社会生活时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广阔的自由。
第二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的传达思想情感,表现人的心理活动。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同人的思维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因此,与其他艺术相比,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似乎更适宜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展示人的心理世界。
文学与话语的特征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文学所运用的语言并不是语法意义上的“语言”,而是一种实际交往的特殊“语言”--话语。
(强调语言的社会关联性、活的语言)索绪尔的语言理论:语言区分为语言系统(1angue,或译语言、语言结构)和言语(parole)两种成分,前者指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后者指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
福柯的话语理论:话语指语言结构与言语结合而形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文学正是这样一种话语活动。
文学作为话语包含如下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和语境。
一是说话人,这是话语的两主体之一,是体现在本文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
二是受话人,这是话语的另一主体,指阅读本文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
三是本文,这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
四是沟通,这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本文阅读而达到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
五是语境,这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文学话语的特殊性:文学是一种话语行为或话语实践,有具体社会关联性,与社会权力关系有紧密联系。
2、文学与话语蕴藉蕴藉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蕴藉包容性的含义: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中国古典美学中论蕴藉:刘勰:《文心雕龙·定势》:“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把“酝(蕴)藉”作为评价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
《文心雕龙·隐秀》:“文外之重旨”、“以复意为工”,提出“重旨”和“复意” ,指文章蕴含其他重要意义。
强调“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使酝藉者蓄隐而意愉”张炎、贺贻孙:张炎《词源·杂论》评元好问词“深于用事,精于炼句,有风流蕴藉处,不减周、秦。
”贺贻孙《诗筏》“诗以蕴藉为主,不得已而溢为光怪尔。
第五节语言艺术(文学)语言艺术,即文学,是以语言或其文字符号为表现媒介的一种艺术形式。
语言艺术是最重要的艺术种类之一,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一、语言艺术的分类语言艺术是一个庞大的艺术门类,它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具有自己系统的、独特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影视文学是语言艺术的主要体裁。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基本体裁之一,它是用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
在艺术起源时期,诗歌与音乐、舞蹈三者常常融为一体。
后来诗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曾把不合乐者称为诗,合乐者称为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产生的时代上自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最后于春秋时代汇编而成。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诗人屈原,创作了古代最早的一篇长抒情诗《离骚》。
前者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后者则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西方流传至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诞生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古希腊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大著名史诗,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诗歌作为历史最久、流行最广的文学体裁,在中外文学史上产生了难以计数的众多作品。
诗歌分类方法多种多样,按照作品的性质和塑造形象的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照诗歌的历史发展和语言有无格律,又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抒情诗作为诗歌的一种,用语言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袒露诗人的内心世界,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
它不追求人物刻画和情节描述,而是注重个人情思的抒发,注重表现诗人自己的感受与情绪。
例如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中虽然也有对所见所闻的景物的描写,但诗人重在借景抒情,诗人浓郁的羁旅之情始终融会在夜泊之景中,诗人的情绪、情感仿佛随着这静夜的悠扬钟声回荡不已。
而叙事诗则不同,它常常注重描述故事或塑造人物,间接反映诗人对生活的认识、评价、愿望和理想。
文学是语言艺术范文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通过笔墨的组织和表达,通过文字的描绘和想象,将作品带给读者一种审美享受和人生感悟。
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下面将以1200字以上的篇幅介绍文学的内涵和魅力。
首先,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语言的艺术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它能够用文字描绘出各种场景,带给读者丰富的感官体验。
无论是山水田园的恬静美景,还是都市繁华的喧嚣场景,文学作品能够通过文字将这些画面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不仅如此,文学作品还可以通过描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的思考,引起读者共鸣和思考。
通过文字的抒发和引导,文学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让读者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其次,文学是一种传承和发展文化的方式。
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能够将历史和文化传承下来,成为后人了解和思考的素材。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能够了解到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
不仅如此,文学还能够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碰撞,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他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和表达,呈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总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能够通过文字的描绘和想象,带给读者一种审美享受和人生感悟。
它是一种传承和发展文化的方式,能够将历史和文化带给后人。
同时,文学也是一种人生的感悟和体验,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激发读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都能够通过文学作品来感受文学的内涵和魅力,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和意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是语言的大师。
但是,令人大惑不解的是,正是语言大师反而到常常谈到“言不尽意”的语言之痛苦。
大诗人歌德说:“那试图用文字来表达艺术经验的作法,看来好象是件愚蠢的事”;德国古典诗人维得兰说:“我只为文中的一小节就花了两天半的时间,原因只因为没找到一句适当的词汇,脑海里整天总在这方面思索。
这当然是因为我希望能象一幅绘画那样,把我眼前浮现的确定视象,原封不动地推到读者面前”。
这就深刻地道出来“眼前浮现”之景与语言文字的距离和矛盾。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素有“炼”字的传统,所谓“吟安一个字,扯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而字之所以要“炼”,是因为语言与读者的审美意识并不是那么容易结合的。
感到这种“欲说还休”的痛苦,于是就骂,就贬低“言”而抬高“意”。
虽然这在我们中国古代有老子、庄子、王弼等,但在西方又何尝没有呢?尼采认为,语言文字为可落言简的凡庸事物而设,所以“开口便俗”;斯宾诺莎说过,文字是众多而巨大的迷误之源;歌德则断言,事物的真实的特殊性质非笔舌所能传达的;席勒则相信:“脱灵魂而有言说,言说已非灵魂”。
但是,骂则不是办法,重要的是探究“言不尽意”的原因,尤其是为什么文学家的语言痛苦特别强烈,文学语言“言不尽意”的现象特别普遍这个饶有趣味的问题。
我们中国古代的哲人已经看到了语言与人类经验的层次和形态之间的关系。
当庄子说“语之所以贵者也。
意有所随,意之所以随者,不可以言传也”之时,似乎已经感觉到一般的“意”与“意之所随”的那个更神秘莫测的东西不是一个层次的。
三国时的荀子认为:“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
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
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
这段话是继承了王弼“象”也不能尽意的思想而来。
非但语言,即使是“象”,对于“理之微者”来说也是无法充分传达的。
言下之意是,“理”中也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精微难言的理,它不能用“象”更不能用语言来穷尽;另一种是浅显简单的“理”,它是可以用“象”来穷尽的。
文学语言文学语言是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艺术。
首先,从一般意义上说,作家写作凭借的是语言,语言首先是文学创作的手段与媒介,作家正是通过语言深情地感受万物和无限的生命,文学语言体现了作家独有的艺术感觉与文体风格,具有体验性、直觉性,所以高尔基 (M.Gorky,1868-1936) 称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其次,从文学的存在状况看,语言是文学的基本存在方式。
文学虚构的、审美的、形式的属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的建构。
因为文学语言不象科学语言那样依赖于被描述和表达的对象,后者要把握并摹写对象的性质以达到准确的所指,尽量避免歧义和含混性。
文学语言描写的对象不是实存的,而是再造的或虚拟的,它造就了文学语言充满变异和无限延伸的含蓄意指方式;再次,文学文本的意义及意义层面是通过语言得以生成的。
波兰美学家英伽登(Roman Ingarden,1893-1970)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一书中曾经将文学文本分为四个层面:语音层、意义单元层、图式化外观层(包含着有待读者具体化的不确定点、由意义单元呈现出的事物的大致面貌)、再现的客体层(通过虚拟现实而生成的世界),并认为任何文学文本都包含这四个层面,他有时还认为有的文本还存在着诸如悲剧性、神圣、崇高、玄奥等形而上性质层,英伽登所说的文学文本的这些意义层面都是通过语言达到的;最后,文学语言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每一种语言都沉淀着本民族社会文化历史的投影,文学文本是作家运用语言创造性地进行文化反思的产品,自然和社会在读者面前所呈现的样态经过了作者语言的过滤。
所以前苏联文学理论家洛特曼(J.Lotman,1922-1993)认为,文学语言可以形成一种复杂的交流结构。
因为文学文本具有社会视野,外部世界的关系肯定会反映到作者的语言实践中,并且与读者的经验相遇合。
汉语言是一种典型的表意文字,汉字形声字的形符仍然具有表意功能,很容易造成汉字的图画性。
从音节上看,汉字原先以单音节为主,但有向复音化迈进的趋势。
第五讲文学是语言艺术一、艺术的分类•1、艺术的主要门类•古希腊的五大艺术门类:诗、音乐、绘画、雕刻、建筑•近代的第六、第七艺术:舞蹈、戏剧•现代的第八至第十一艺术:电影、广播、电视、杂技•2、艺术分类的主要途径(角度、标准)•卡冈《艺术形态学》建构艺术分类体系。
•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可以把上述11类艺术分为不同的形态:•从艺术的存在方式看:•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从对艺术的感知方式看:•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想象艺术•从塑造艺术形象的物质手段和艺术媒介看:•造型艺术:线条、色彩、金、石、竹、木——绘画、雕塑表演艺术:音响、节奏、旋律、人体动作——音乐、舞蹈•语言艺术:语言文字——诗、散文、小说、曲艺(剧本)•综合艺术:上述诸种要素的综合——戏剧、影视艺术•从艺术的反映方式看,可分为再现艺术、表现艺术。
•从艺术的功能特点看,可分为实用艺术、审美艺术。
(文学是一种审美艺术)•从塑造形象的方式看,可分为表演艺术、描写艺术。
(文学是一种表演艺术)•从文化层次的定位看,可分为民间艺术、通俗艺术、高雅艺术(精英艺术)]•3、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莱辛《拉奥孔》论诗与画的区别•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为什么?以语言为媒介对社会生活作审美把握,表现主体的思想感情,是文学的基本特征。
•文学对语言的依赖性表现在三方面:语言的工具性•其一,作家对生活的理解、感受要借助于语言;•其二,作家进行艺术思维,孕育艺术形象,也不能脱离语言;•其三,作家把内心意象物化为可供他人欣赏的艺术形象,更只能依赖语言。
二、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波兰的英伽登创造了文学作品结构的层次性理论。
他在早年的《文学的艺术作品》一书中,将文学作品的结构分为若干互为条件、层层深入的不同层次。
韦勒克将它们归纳为:“(1)‘语词—声音’层,它组成了(2)意群。
这两层又提供了(3)系统方向,于是这三者又组成了(4)客体(指意向性客体)所体现的世界……每一个层次都在整体中起作用,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这一整体达到一种‘多音的和谐’。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理论讲座之四)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是整个人类艺术中的一种样式。
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文学作为人类艺术大家庭的一员,一定具有与其他艺术样式相似或相同的特点,如各种艺术样式都是文化现象,一般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都以感性形式、主观态度和想象方式来反映世界等等;二是文学是人类艺术中的一种特殊样式,它具有与其他艺术样式明显不同的自身特征,如它以人类的语言作为基本媒介,以语言的方式存在;与它所使用的媒介及其存在方式相关,文学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艺术样式的特点。
总而言之,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差别和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语言组织,取决于它所具有的语言特性。
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人们才说: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一、语言是文学意义的中介形式确认文学与其他艺术样式的差别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文学使用了独特的中介形式,即以人类语言作为它的存在方式。
这正像韦勒克所说:“语言是文学的材料,就像石头和铜是雕刻的材料,颜色是绘画的材料或声音是音乐的材料一样。
”[1]人类创作了各种艺术样式,每一种艺术所使用的材料都是不同的。
过去我们经常把艺术分为四种类型:表演艺术,即指音乐和舞蹈;造型艺术,即指绘画和雕塑;综合艺术,即指戏剧和影视;语言艺术,即指文学。
这种对艺术样式的划分应该说不是很严密,如把音乐作为表演艺术是需要讨论的,但是,我们却能够清楚地看出,这是根据媒介或材料的不同来划分的。
仅在这个范围内,语言就至少可以说是文学的材料手段或媒介,是文学存在的物质结构形式。
莫·卡冈曾说:“艺术作品首先作为某种物质结构——声音、体积、颜色斑点、词汇、动作的组合,也就是说,作为具有空间特征、或者时间特征、或者空间—时间特征的对象被创做出来,存在并出现在知觉面前。
……当然,不能把艺术作品归结为这种物质结构,但是,没有它、离开它、独立于它、不依赖于它,艺术作品就不会存在。
”[2]按照莫·卡冈的理解,艺术离开了它的物质媒介,就不会存在,因而艺术的物质结构是它的首要存在形式。
第五节语言艺术(文学)语言艺术,即文学,是以语言或其文字符号为表现媒介的一种艺术形式。
语言艺术是最重要的艺术种类之一,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一、语言艺术的分类语言艺术是一个庞大的艺术门类,它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具有自己系统的、独特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影视文学是语言艺术的主要体裁。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基本体裁之一,它是用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
在艺术起源时期,诗歌与音乐、舞蹈三者常常融为一体。
后来诗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曾把不合乐者称为诗,合乐者称为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产生的时代上自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最后于春秋时代汇编而成。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诗人屈原,创作了古代最早的一篇长抒情诗《离骚》。
前者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后者则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西方流传至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诞生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古希腊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大著名史诗,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诗歌作为历史最久、流行最广的文学体裁,在中外文学史上产生了难以计数的众多作品。
诗歌分类方法多种多样,按照作品的性质和塑造形象的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照诗歌的历史发展和语言有无格律,又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抒情诗作为诗歌的一种,用语言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袒露诗人的内心世界,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
它不追求人物刻画和情节描述,而是注重个人情思的抒发,注重表现诗人自己的感受与情绪。
例如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中虽然也有对所见所闻的景物的描写,但诗人重在借景抒情,诗人浓郁的羁旅之情始终融会在夜泊之景中,诗人的情绪、情感仿佛随着这静夜的悠扬钟声回荡不已。
而叙事诗则不同,它常常注重描述故事或塑造人物,间接反映诗人对生活的认识、评价、愿望和理想。
文学选科要求
文学选科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能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此学习文学需要有较好的语言能力,包括词汇量丰富、语法准确、表达清晰等。
2.阅读能力:文学作品需要进行深度阅读和理解,学习文学需要具备
较强的阅读能力,包括熟练掌握阅读技巧、善于分析和解读作品内涵等。
3.写作能力:学习文学需要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例如撰写文学论文、评论、批评等。
4.文化素养:文学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学习文学需要具备一定的文
化素养,包括了解文学史、文化传统、人文精神等。
5.人文关怀:文学作品通常关注人性、社会、人类命运等问题,因此
学习文学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关怀,包括关注社会问题、了解人类历史、
珍视人性尊严等。
综上所述,学习文学需要具备较好的语言、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具
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