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外营养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胃肠外营养胃肠外营养是按照患者的需要,通过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输入患者所需的全部能量及营养素,包括氨基酸、脂肪、各种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一种营养支持方法。
㈠目的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从胃肠道营养、胃肠道需要充分休息、消化吸收障碍以及存在超高代谢等的患者,保证热量及营养素的摄入,从而维持机体新陈代谢,促进患者康复。
㈡分类根据补充营养的量,胃肠外营养可分为部分胃肠外营养(PPN)和全胃肠外营养(TPN)两种。
根据应用途径不同,胃肠外营养可分为周围静脉营养及中心静脉营养。
短期、部分营养支持或中心静脉置管困难时,可采用周围静脉营养及中心静脉营养。
长期、全量补充营养时宜采取中心静脉营养。
㈢用法胃肠外营养的输注方法主要有全营养混合液输注及单瓶输注两种。
1.全营养混合液输注即将每天所需的营养物质在无菌条件下按次序混合输入由聚合材料制成的输液袋或玻璃容器后再输注的方法。
这种方法热氮比例平衡、多种营养素同时进入体内而增加节氮效果;同时简化输液过程,节省时间;另外可减少污染并降低代谢性并发症的发生。
2.单瓶输注在无条件进行全营养混合液输注时,可单瓶输注。
此方法由于各营养素非同步进入机体而造成营养素的浪费,另外易发生代谢性并发症。
㈣禁忌证1.胃肠道功能正常,能获得足量营养者。
2.估计应用时间不超过5天。
3.患者伴有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出凝血功能紊乱或休克时应暂缓使用,待内环境稳定后再考虑胃肠外营养。
4.已进入临终期、不可逆昏迷等患者不宜应用胃肠外营养。
㈤并发症在患者应用胃肠外营养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有:1.机械性并发症在中心静脉置管时,可因患者体位不当、穿刺方向不正确等引起气胸、皮下气肿、血肿甚至神经损伤。
若穿静脉及胸膜,可发生血胸或液胸。
输注过程中,若大量空气进入输注管道可发生空气栓塞,甚至死亡。
2.感染性并发症若置管时无菌操作不严格、营养液污染以及导管长期留置可引起穿刺部位感染、导管性脓毒症等感染性并发症。
全胃肠道外营养支持对不能自胃肠道供给足够营养物质的患儿可经静脉途径给予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电解质和水,称为全胃肠道外营养(totalparenteral nutrition,TPN),又称全静脉营养。
如患儿可经胃肠道获得部分营养物质,尚需经静脉补充不足,则称为部分胃肠道外营养(PPN)。
国内外众多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TPN对于提高危重患儿的救治成功率,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有显著作用。
一、原理在严重创伤和重症感染后,患儿出现高代谢和高分解状态,糖原消耗及脂肪动员,可出现负氮平衡,血浆蛋白降低,抗体形成减少,全身抵抗力低下,形成难以控制的感染症、细胞功能损害,甚至恶病质。
营养支持是适应机体高代谢、高分解反应的特点,满足机体代谢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的增加,维持或增强机体对抗感染的防御机制以及促进损伤后期组织的修复。
二、适应证危重患儿如不能由胃肠道得到足够的营养供应时,即应考虑给予静脉营养:1.处于应激或高代谢状态的危重症患儿如严重感染、烧伤、多器官功能衰竭。
2.患儿营养状况良好,但预计2周或更长时间内不能进食(包括鼻饲)。
3.患儿营养状况差,5天以上不能经胃肠道提供营养或3~5天内经胃肠道提供营养少于需要量的80%,或每天经胃肠道提供营养少于需要量的60%,持续1个月以上。
4.重度营养不良。
三、操作步骤全合一TPN营养液的配制:近年来认为全合一营养液不影响疗效,且更实用方便。
1.用物准备根据医嘱备好药物、一次性全静脉营养输液袋、不同规格一次性注射器数支(一种药物用1支注射器,不能混用)、消毒用物、无菌手套、无菌纱布、无菌棉签、弯盘等。
2.配制①常规消毒药物。
②将电解质(10%氯化钾注射液等)加入氨基酸溶液或葡萄糖液中,充分混匀。
③注射用水溶解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加入氨基酸溶液或葡萄糖液中,脂溶性维生素加入脂肪乳剂中。
或将水溶性维生素溶解至脂溶性维生素中,充分混匀后加入脂肪乳剂中,混匀。
胃肠外营养胃肠外营养液的合理使用胃肠外营养(又称静脉营养):胃肠外营养的发展是现代医学的重要进步,是通过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输入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一种营养支持方法,它与一般临床上常用的静脉补液有根本的区别,静脉输液除了供给液体外,只能供给一小部分热能和部分电解质,而胃肠外营养可以按照病人的需要输入病人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包括热能、氨基酸、脂肪、各种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
胃肠外营养不受病人食欲和消化功能的影响,在病人不能进食,没有消化酶的参与下,仍能使患者得到其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
是抢救重危病人的有效措施之一。
主要适用于不能经口或鼻饲摄取食物者如肠梗阻、坏死性胰腺炎、消化道病等;因消化或吸收障碍无法通过胃肠系统获取营养时,如严重胃肠水肿、吸收不良综合征;超高代谢致营养不足,如严重烧伤、创伤;严重营养缺乏而需手术者以及需特殊营养配方者。
在具体实施中可分为部分肠外营养(PPN)和全胃肠外营养(TPN)二种,部分肠外营养主要是经肠营养摄入不足的一种补充,全胃肠外营养亦称全静脉营养,其提供的热能和营养素可满足生长和代谢的需要。
如处理得好需要时可长期使用达数年。
①部分肠外营养(PPN);又称低热量肠外营养,根据患者经肠营养不足的具体需要,经周围静脉补充水解蛋白、氨基酸、葡萄糖及电解质,需要时还可另再经一周围静脉补充脂肪乳剂及维生素,由于此种方法只能提供部分的营养素需要,一般常用于无严重低蛋白血症,基础营养状况尚可的病,人,常用的营养液有复方氨基酸、5~10%葡萄糖电解质和10~20%的脂肪乳剂或单输等渗氨基酸。
②全胃肠外营养(TPN):可分由中心静脉输入含一定浓度的氨基酸(4.75%),葡萄糖(25%)、电解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标准中心静脉营养的葡萄糖系统和经周围静脉输入氨基酸、葡萄糖、电解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混合液及以另一线输乳化脂肪的脂肪系统,此二系统各有利弊,可由临床医师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来选定。
全胃肠外营养使用技术比较复杂,要求严格,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要对病人进行严密细致的全面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监测,除每日记录出入液量,注意全身反应外,还应观察血常规、电解质、血糖、氧分压、血浆蛋白、尿糖、酮体及尿生化等情况,要根据病人体内代谢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营养液配方,防止发生并发症,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消毒,保护好输入导管,做好导管的护理、防止感染、防止导管拔出,导管进入静脉处的敷料每24小时应更换1次,更换时严格按无菌操作程序处理,注意观察换下的敷料有无异常情况,留置的导管只能专作输入营养液的入口,不能兼作采血样、监测静脉压、投药、输血等用途。
胃肠外营养的注意事项胃肠外营养(TPN)是一种将营养溶液直接输入患者的血液循环系统,通过血液传递营养物质以维持患者的营养需要的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无法通过肠道摄取食物的患者,如胃肠功能不全、结肠切除、严重消化道疾病等。
然而,胃肠外营养需要密切的监护和正确的操作才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效果。
以下是一些胃肠外营养的注意事项:1. 严密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在开始胃肠外营养治疗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体重、营养缺乏状况、肝肾功能等。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包括血液检查、营养参数监测等,以确保患者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2. 选择适当的输注途径和装置:胃肠外营养可以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输注,需要选择合适的导管和输注系统,以减少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同时,注意对患者进行适当的皮肤护理和导管维护,包括定期更换导管和清洁保持导管通畅。
3. 确保营养方案的准确性: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同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代谢情况,调整方案以满足患者的需要。
4. 防止感染:在输注胃肠外营养过程中,感染是一个常见的并发症。
为了减少感染的风险,需要保持手卫生,采取无菌操作,定期更换输注系统和接口,以及接受适当的抗生素预防。
5. 监测并发症:胃肠外营养可能会导致一些并发症,包括电解质紊乱、肝功能异常、血糖异常等。
因此,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及时发现和干预可能出现的问题。
6. 逐渐过渡至口腔摄食:胃肠外营养通常只是一个过渡阶段,目的是恢复患者的肠功能,逐渐过渡至口腔摄食。
因此,在适当时机,需要对患者进行口腔摄食能力的评估,并逐步减少胃肠外营养的输注量。
总的来说,胃肠外营养是一种对于无法通过肠道摄取食物的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然而,正确的操作和严密的监测对于胃肠外营养的成功至关重要。
遵循上述的注意事项,可以确保患者安全、有效地接受这种治疗,并尽早恢复肠道功能。
胃肠外营养知识点总结一、胃肠外营养的适应症1. 消化系统肿瘤、梗阻或功能障碍(如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导致不能通过肠道摄入足够营养的患者;2. 手术后需要营养支持,包括消化系统的手术、大面积创伤、危重病人等;3. 消化系统出血、吸收不良、营养不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4. 肠道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导致不能通过口服摄入足够营养的患者;5. 慢性卧床或不能摄入足够营养的老年人。
二、胃肠外营养的应用形式胃肠外营养最常用的形式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输注营养液。
营养液常由氨基酸、脂肪乳和葡萄糖组成,通过混合配制后通过静脉导管输注到患者体内。
此外,也可以使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三、胃肠外营养的监测与管理1. 体重监测:患者在接受胃肠外营养支持期间,需要定期监测体重变化,以评估营养状态和调整营养液输注量。
2. 血液监测:包括血糖、血脂、电解质、肝肾功能等的监测,以及监测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浓度,确保患者得到充分的营养支持。
3. 导管护理:静脉导管的护理非常重要,需要定期更换穿刺点,定期清洁导管,以防止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4. 营养液输注:需要在专业医生或护士的指导下输注营养液,严格控制输注速度和量,避免发生液体过载。
5. 患者情况观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四、胃肠外营养的并发症1. 感染:静脉导管相关感染、胃肠出血或穿孔引起的感染等。
2. 肝功能异常:长期使用胃肠外营养支持可能导致脂肪肝或胆汁淤积等肝功能异常。
3. 电解质紊乱:输注大量的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乳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
4. 血栓形成:长期静脉导管留置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增加静脉栓塞的风险。
五、胃肠外营养的营养液组成1. 氨基酸:提供身体所需的蛋白质,帮助维持正常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2. 脂肪乳:提供能量和脂溶性维生素,帮助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和功能。
3. 葡萄糖:提供能量,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主要能源物质。
胃肠外营养名词解释
胃肠外营养是指通过其他途径,而不是通过口鼻进食的方式,向机体提供营养物质的方法。
它适用于因各种原因导致无法正常进食或消化吸收功能受损的患者,如严重烧伤患者、胃肠道手术后、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肠功能衰竭等患者。
胃肠外营养有时又称为肠外营养或静脉营养,有两种主要的方式:一是通过胃管或肠管直接输送营养物质,另一种是通过静脉输液方式提供营养物质。
胃肠道营养支持是指通过胃肠道输注营养物质,可以是部分或全部营养物质。
这种方式可以通过胃管、空肠管、结肠管等进行输注。
具体方式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肠造瘘口等。
静脉营养是指通过静脉输液将营养物质输送至机体。
这种方式是通过静脉置管将液体输送至大静脉或静脉血管系统,常用的置管方法有中心静脉导管(CVC)和外周静脉导管(PIVC)。
静脉营养适用于胃肠道不能吸收或不适合通过胃肠道输注的情况。
胃肠外营养的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可以调整不同成分的比例和浓度。
通过胃肠外营养,可以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功能。
胃肠外营养的监测和评估非常重要。
在输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摄入量、水电解质平衡、肝肾功能和血糖等指
标,及时调整营养配方,保证患者的营养状态和体内代谢的平衡。
总之,胃肠外营养是一种通过胃肠道或静脉输液方式提供营养物质的方法,适用于不能通过口鼻进食或消化吸收功能受损的患者。
通过胃肠外营养,可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功能。
完全胃肠外营养名词解释
完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是一种通
过静脉途径提供营养物质,绕过胃肠道直接输注到血液中的治疗方法。
TPN主要用于患有胃肠道功能严重损伤或无法正常消化吸收的疾病患者,如肠梗阻、肠瘘等。
TPN的配方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完全胃肠外营养的配方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以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
常见的TPN配方主要包括下列几个
方面:
1.蛋白质:作为组成体细胞结构的基本单位,蛋白质对患者的康
复非常重要。
在TPN配方中,常使用氨基酸作为蛋白质的来源。
2.碳水化合物:作为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碳水化合物在TPN配
方中常使用葡萄糖等。
3.脂肪:脂肪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通过提供能量和脂溶
性维生素等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4.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在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扮
演重要角色,TPN配方需要包括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保证患者的营养平衡。
除了上述基本成分外,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TPN配方还可能添加其他辅助营养物质,如氨基酸衍生物、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等。
此外,根据患者的需要,还可以通过TPN配方调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参数,以满足个体化的治疗要求。
在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时,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营养状态和生理
指标,并及时调整配方的比例和剂量。
同时,患者还需要接受持续的
医疗监护和定期的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
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促进康复。
胃肠外营养的注意事项胃肠外营养是一种通过静脉输液给予营养支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无法通过口服摄入足够营养的患者。
胃肠外营养可提供必需营养物质,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康复。
在胃肠外营养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1. 专业团队:胃肠外营养的治疗需要由专业的医疗团队来指导和监测,包括医生、护士和临床营养师。
他们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营养方案,调整剂量和配方,及时解决问题和调整计划。
2. 适应证与禁忌症:胃肠外营养的适应证包括消化系统解剖异常、功能性手术后、胃肠瘘、消化道出血等。
然而,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进行胃肠外营养,存在一些禁忌症,如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无法获得血液透析等。
在选择胃肠外营养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营养需求。
3. 营养需求:营养需求因患者个体差异和疾病情况而异。
在制定胃肠外营养方案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临床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并进行营养评估和监测。
营养支持应提供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以满足患者的全面营养需求。
4. 密切监测与调整:胃肠外营养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状态、电解质平衡、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
监测结果可以及时调整胃肠外营养方案,以保持患者的营养平衡和健康状态。
5. 逐步开始和停止:开始胃肠外营养时,应逐步增加输液速度和营养剂量,以避免营养过量导致的代谢紊乱。
在停止胃肠外营养时,应逐渐减少输液速度和营养剂量,以免影响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
6. 静脉通路和输液器具:胃肠外营养通常通过中心静脉插管给予,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
同时,输液器具需要严格无菌操作,以避免细菌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7. 过敏与并发症: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可能存在对某些营养制剂的过敏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过敏症状,一旦发现过敏反应,应及时停止相关营养制剂的使用,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另外,胃肠外营养也可能出现输液反应、感染和机械并发症等,并需及时处理。
肠外营养【定义】全胃肠外营养( total parenteral nutrion,TPN,以下称肠外营养)系指通过非消化道(静脉)途径提供完整和充足的营养素,包括水、碳水化物、氨基酸、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以达到维持机体代谢的目的。
【适应症】(-)医院内肠外营养1、因疾病或治疗需要不能经消化道补充营养者胃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消化道梗阻、重症胰腺炎、短肠综合征、腹膜炎、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不宜手术的小肠缺血性疾病、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胶原血管病等。
2、不宜经消化道补充营养时急性胰腺炎,消化道瘘,肠道炎性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出血性肠炎),肝、肾功能衰竭,难治性腹泻,咽部瘘,消化道出血等。
3、不易经消化道摄食时神经性厌食、妊娠呕吐或其他顽固性呕吐、肿瘤放疗或化疗出现消化道反应、骨髓移植、严重口腔溃疡或损伤。
4、经消化道摄食可能产生并发症时昏迷、脑血管意外、吞咽反射差、气管食管瘘、破伤风、辅助呼吸。
5、较大的手术前后:预计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或术后5~7d内不能恢复正常饮食者、腹腔残余脓肿和伤口裂开等。
6、中、重度应激者:创伤、灼伤、神经系统损伤、严重感染和高分解代谢状态。
7、肿瘤辅助治疗。
8、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
9、致婴幼儿营养不良的疾病:低体重儿或不能正常摄食的早产儿、重度营养不良、难治性腹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先天性胃肠道畸形、破伤风(其余参照成人适应证)。
(二)家庭肠外营养:病情稳定但需长期肠外营养支持者:包括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短肠综合征、肠道炎性疾病、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不完全性肠梗阻、部分肿瘤患者。
【营养支持的基本需要量】(一)营养支持的基本需要量1、热量每日105~125kJ(25~30kcal)/kg.也可自Harris和Benedict公式计算基础热能消耗(BEE)来估计基本需要量,所得千卡(kcal)×4.18=千焦耳(kJ).长期禁食状态下能量消耗将减少10%~15%.当存在发热、应激、活动等因素时,热量需要增加,称之为实际总热量消耗。
全胃肠外营养名词解释全胃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ition,简称 TPN)是指不经胃肠道而直接静滴输入患者体内的营养支持,通常用于治疗患者营养缺乏的病情。
全胃肠外营养的术语意思是“非肠道的营养支持”,它直接把营养物质注入到血液中,亦可称为“全身性营养状态”或“非肠道性营养支持”。
全胃肠外营养是一种特殊的营养支持措施,它可以快速和有效地恢复或维持患者的营养水平。
这种治疗方式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加其免疫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康复过程。
研究表明,全胃肠外营养能够改善患者住院的时间,减少患者的护理成本,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全胃肠外营养的营养组成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是机体内重要的物质,可以促进细胞再生,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脂肪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通过细胞脂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维持正常的消化系统功能。
碳水化合物是机体内具有重要活动作用的物质,如果患者摄入不足可能引起贫血,影响治疗效果。
全胃肠外营养的其他成分包括矿物质和维生素,以及一些药物。
矿物质参与体内许多生理过程,如新陈代谢、控制水和电解质平衡等。
维生素是一类对机体健康极为重要的物质,它们参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促进机体正常活动,延缓衰老过程。
一些药物,如利尿剂、抗凝药和补液剂,也可以通过全胃肠外营养的方式使用,以改善患者的身心状况。
因为外科手术、烧伤、肠道受损和营养缺乏等原因,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全胃肠外营养支持。
接受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在住院期间要接受严格的监测,包括护士每日测量体重,定期给予抗生素,全面评估患者营养状况。
全胃肠外营养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中最常见的有感染、血栓形成和生理机能失调。
此外,全胃肠外营养长期使用会增加患者因肝损害、营养失衡和代谢障碍而死亡的风险。
全胃肠外营养存在广泛的应用,它在治疗元营养不良,慢性疾病,重症疾病以及恢复期等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上述不足,它必须与其他治疗方式相结合,以达到最佳效果。
胃肠外营养名词解释
1.肠外营养:通过经皮穿刺或手术建立的静脉通路,将营养液输送到血液循环系统中,从而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2. 静脉输液:静脉输液是一种通过静脉注射液体药物或营养液的治疗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3. 营养素:指营养物质中的各种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4. 肠内营养:指通过口服或直肠灌注等方式,将营养液直接输送到消化系统内,从而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5. 高渗营养液:指营养液中含有高浓度的营养成分,能够提高人体对营养的吸收率,从而更有效地补充营养。
6. 短肠综合征:指因手术、疾病等原因导致肠道失去一定程度的功能,难以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症状,需要通过胃肠外营养进行治疗。
7. 营养支持:指通过胃肠外营养等方式,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帮助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和健康状态。
8. 过敏反应:指人体对营养液中某些成分产生的异常反应,包括呼吸困难、皮肤瘙痒、腹胀等症状。
需要及时停止胃肠外营养,并寻求医生的帮助。
- 1 -。
胃肠外营养
胃肠外营养是按照患者的需要,通过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输入患者所需的全部能量及营养素,包括氨基酸、脂肪、各种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一种营养支持方法。
㈠目的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从胃肠道营养、胃肠道需要充分休息、消化吸收障碍以及存在超高代谢等的患者,保证热量及营养素的摄入,从而维持机体新陈代谢,促进患者康复。
㈡分类
根据补充营养的量,胃肠外营养可分为部分胃肠外营养(PPN)和全胃肠外营养(TPN)两种。
根据应用途径不同,胃肠外营养可分为周围静脉营养及中心静脉营养。
短期、部分营养支持或中心静脉置管困难时,可采用周围静脉营养及中心静脉营养。
长期、全量补充营养时宜采取中心静脉营养。
㈢用法
胃肠外营养的输注方法主要有全营养混合液输注及单瓶输注两种。
1.全营养混合液输注即将每天所需的营
养物质在无菌条件下按次序混合输入由
聚合材料制成的输液袋或玻璃容器后再
输注的方法。
这种方法热氮比例平衡、
多种营养素同时进入体内而增加节氮效
果;同时简化输液过程,节省时间;另
外可减少污染并降低代谢性并发症的发
生。
2.单瓶输注在无条件进行全营养混合液输注时,可单瓶输注。
此方法由于各营养素非同步进入机体而造成营养素的浪费,另外易发生代谢性并发症。
㈣禁忌证
1.胃肠道功能正常,能获得足量营养者。
2.估计应用时间不超过5天。
3.患者伴有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
出凝血功能紊乱或休克时应暂缓使用,
待内环境稳定后再考虑胃肠外营养。
4.已进入临终期、不可逆昏迷等患者不宜
应用胃肠外营养。
㈤并发症
在患者应用胃肠外营养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有:
1.机械性并发症在中心静脉置管时,可
因患者体位不当、穿刺方向不正确等引
起气胸、皮下气肿、血肿甚至神经损伤。
若穿静脉及胸膜,可发生血胸或液胸。
输注过程中,若大量空气进入输注管道
可发生空气栓塞,甚至死亡。
2.感染性并发症若置管时无菌操作不严
格、营养液污染以及导管长期留置可引
起穿刺部位感染、导管性脓毒症等感染
性并发症。
长期肠外营养也可发生肠源
性感染。
3.代谢性并发症营养液输注速度、浓度
不当或突然停用可引起糖代谢紊乱、肝
功能损害。
长期肠外营养也可引起肠黏
膜萎缩、胆汁淤积等并发症。
㈥注意事项
⒈严格执行配制营养液及静脉穿刺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⒉配制好的营养液储存于4℃冰箱内备用,若存放超过24⒊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