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赏析 日本古典园林
- 格式:pptx
- 大小:10.46 MB
- 文档页数:74
探寻日本造园艺术之美摘要:以与日本造园艺术相关的电影为切入点,阐述日本古典园林枯山水和茶庭的主要特点和精神特质,研究日本造园艺术与禅宗思想以及其他文化的表达关系。
并对著名作品分析和总结,浅析日本枯山水和茶庭艺术对现代景观艺术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电影造园艺术思想表达现代景观设计1.电影简介电影《艺妓回忆录》是一部由罗伯•马歇尔为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为监制,其改编自阿瑟·高登1997年全美最畅销同名小说的《艺伎回忆录》,拍成电影的过程可谓费了不少周折。
此电影由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出品,并与2005年上映,讲述了日本一个小渔村的姑娘演变为著名艺妓的故事,电影当中表现了很多日本独有的文化与精神,特别是电影场景中对于日本园林中枯山水、茶庭有诸多刻画,本文也将以此为主要研究方向。
2.枯山水、茶庭主要特点枯山水庭院是具有日本民族文化造园气息的造园模式,是一种完全不涉及到真实水体、山体的庭园模式,只利用了石块、白砂和砾石来抽象的表现真山真水的自然环境和景观。
枯山水的造园过程是在白砂的上面将形成大小不一的自然的未经雕琢的石块配置组合在一起,经过不同的变化,组合成一种具有某种精神境界的唯美组图。
日本人好做枯山水,无论大园小园,古园今园,到处可见枯山水的实例,也逐渐形成了本国独有的风韵。
枯山水之名最早见于平安时代的造园专著《作庭记》,不过这时所言的枯山水并非现在通常所指的那种以砂代水,以石代岛的枯山水,而仅仅指无水之庭。
不过那时的“枯山水”已经具有了后世枯山水的雏形。
真正的枯山水还是起源于镰仓时代,并在室町时代达到了极至,著名的京都龙安寺庭园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小品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无尽的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可以演化为海洋、河流、森林、山脉、岛屿、瀑布,一花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林。
后来,由繁至简,经过不断剥离,这种园林发展臻于极致——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只留下简约,朴实,真实的元素,这种枯山水庭园对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惊人的。
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摘要中国是东方园林乃至世界自然山水园的发源地,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在造园艺术中,产生了自然山水园最成熟的形态-人文山水园。
中国的文化思想和造园技艺对日本园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催生并发展了日本的园林艺术.日本又根据本国地理环境,结合本土文化,结合禅宗文化的美学理念,创造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枯山水"和“茶庭”两种形式的园林。
本文将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艺术手法进行比较,不仅仅是分析比较两国园林艺术风格异同,更重要的是借鉴日本园林中优秀的因素,加深对中国园林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根植于传统,面向世界,在吸收和继承中,寻求变革与发展。
对中日两国园林艺术比较认识简述如下1。
意义与目的:一、同属东方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为本源,日本园林为支流。
二、中国园林的传统人文山水园和日本园林的枯山水与茶庭,都是优秀的园林形式,值得研究探讨.三、通过分析比较,加深对中国园林的认识,了解中日园林当中优秀的造园要素.方法与手段:大致分析对比两国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别,再从中日园林发展史分析两国园林历史渊源。
造园艺术具体从造园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入手,进行分析比较。
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通过回顾分析两国园林发展史,我们能够看到两国园林的演变和发展,中国园林艺术对日本园林的影响,以及两国各自的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园林最终形成.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造园艺术上,通过园林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具体展现。
通过对每个要素的展开分析比较,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异同以及各自的优秀品质与特色.园林艺术发展到工业文明的近现代,中国园林发展呈现滞后的状况。
而日本园林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对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研究,以及他们对于生态的保护和资源的珍惜这方面的意识,使日本景观设计具有自身特点的场所性、民族气质以及时代性,这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也是本文的现实意义所在。
日本枯山水园林分析摘要:日本枯山水园林是日本园林风格的代表和集大成者,可以体现禅宗文化对于日本造园的影响。
日本造园师通过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结合自身环境条件又渗透进深刻的禅宗思想,用砂石与植被创造出以小见大,富有精神意蕴的庭院。
日本枯山水园林已不仅仅只是服务于园主日常物质生活,而更多是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
关键词:枯山水禅宗龙安寺枡野俊明枯山水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
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
1、背景环境。
1.1、环境条件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小国,由于日本岛南北纵长达3500多公里,因此南北气候分明。
尤其得天独厚的是日本的四季分明,季节的微妙变化赋予了日本人民对于细微变化的极度敏感。
加之日本经常发生自然灾害和历史上的战乱,日本人民经常会产生“时事无常”之感,这种感觉又被融入到了茶道精神,成为了日本禅宗哲学的基础。
日本无论政治还是文化都深受中国影响,这使得中国文人的“入世”与“出世”思想也会体现在日本的文人,禅师和统治者身上,并且由于日本人对于身边细微变化的敏感,使得他们对于精神上的需求和寄托会更多,甚至会超过对于物质的需求。
1.2、“宛若天开”造园思想的影响。
对于大自然赋予的感恩,日本人民会将自然融入到一切的日常生活中,造园也不例外,在日本园林中,无论园林大小,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宛若天开。
日本的园林表现了造园者与自然、与世界乃至整个宇宙和谐共处的能力。
这种思想在枯山水园林中被体现在对于砂石植被的寓意和通过不同元素的搭配和联系,来表达一种自然环境或是宇宙关系,以达到人与宇宙自然万物相联系共生的思想。
1.3、禅宗思想的影响。
13世纪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日本古典园林发展演变及其特征分析1 日本古典园林发展历程日本园林源于巾国,从汉末开始,日本不断向中同派出汉使,到了隋唐,日本更是大量派遣留学生进人中国围子监学习,可以说这一历史时期是对汉文化的全盘吸收。
平安时代后期,日本逐渐摆脱了对巾国园林的直接模仿,注重发展自己的文化,汉风文化向和风文化过渡,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池庭在平安时期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从镰仓时代开始,传统的贵族文化开始衰退,13本开始了武士执政历史,这一历史时期的造园活动大多有禅僧参与,园林呈现新的文化面貌,具有苍凉美的枯山水禅庭和追求秩序美的茶庭,成为时代审美精神的标志。
日本园林在汀户时代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茶庭和寺庙继续发展的同时,大民园林和庶民园林相继出现,并逐渐成为日本园林的主题之一。
表l为日本园林演变表。
从表l可以看}{I 13本园林的演变过程,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是中国式自然山水园的引进期,平安时期是日本化园林的形成时期和i大同林(皇家、私家和寺院同林)的个性分道扬镳时期.中世的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是寺社园林的发展期,近代的桃山时代是茶庭露地的发展期,近世的江户时代是茶庭、石庭与池泉园的综合期。
2 日本古典园林风格特征日本现代诗人、作家室生犀星曾说过:“纯日本美的最高表现是日本的园林”。
日本园林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丁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
下面就日木园林的不同风格分类阐述。
2.1 池泉园池泉园是以池泉为巾心的同林构成,无论是皇家园林、寺院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体现了这种根植的海岛性。
池泉式园林源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闶巾以水池为中心,布置岛、瀑布、土山、溪流、桥、亭、榭等。
它反映于5点:泉为水源,池为水象,池泉为基础,石岛为点缀,舟桥为沟通。
因此,池泉园中“池”是海洋的影子,“泉”是岩岛的结果。
池泉嗣里面比较典型是寝殿造系与净土式庭院。
寝殿造的建筑形式是13本在飞鸟时代从中国引进的一种建筑样式,在平安时代逐渐成熟并流行开来,成为宫廷贵族所喜欢的主要建筑类型。
细微处见匠心日本园林深度解析日本园林是一种微缩的园林,它集中了佛教与本土文化的多种元素。
它更是一种精神园林,在这里你能感到内心的空灵、自在与安然。
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岛国,气候温暖多雨,四季分明,森林茂密,丰富而秀美的自然景观,孕育了日本民族顺应自然、赞美自然的美学观,从而使得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都能反映出返璞归真的自然观。
风格日本园林的风格简单介绍为六个字清纯、自然、小巧日本园林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
大者不过一亩余,小者仅几平方米,日本园林就是用这种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
表现形式1.枯山水又叫假山水,是日本特有的造园手法,是日本园林的精华。
其本质意义是无水之庭,即在庭园内敷白砂,缀以石组或适量树木,因无山无水而得名。
1.1枯山水的组成1.1.1石石也是枯山水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在枯山水中的石隐喻山川岛屿,根据放置位置的不同,石头代表不同的事物,比如神仙岛、蓬莱岛、鹤岛、龟岛、瀑布、须弥山、九山八海、三尊佛等。
把石头布置于庭园中,叫作「立石」。
「立石」的关键在于要让庭中的石头好似拔地而起,给人刚劲有力之感。
深深埋入地面的石头,会让人觉得石头的地下部分巨大,给人以挺拔的感觉。
当多种石块组合在一起时,更能彰显刚劲挺拔之势。
山石的形态一个景石代表须弥山石像;两个景石代表坐禅石,老和尚讲经,小和尚听经;三个代表三尊石,一个中尊,两个侍尊;五个即为五行石,金、木、水、火、土;佛菩萨石由几十个景石组成;多组景石组合的有七五三石(15个景石分成7个、5个、3个三组,以一个中心石为对称轴两侧各置一组景石);龟石或鹤石,象形组合,龟石有6块,头、尾、四个足。
鹤石有4块,头、尾、2个鹤羽。
1.1.2砂如果是在中国,僧人若想闭关禅修,可以选择隐居山林,逃离到杳无人烟的悬崖之上、洞穴之中闭关、打坐。
然而,在国土面积狭小的日本,僧人没有荒山、世外可以逃离,只好在庭院中建起了微缩景观,面对虚拟的“山水”与“大海”,依然可以观修。
浅析日本枯山水造园艺术摘要:日本园林在吸收中国造园思想的基础上,在本土化的禅宗思想影像下,结合自身的地理环境,创造了日本庭园艺术的最高峰——枯山水。
本文逐层分析日本枯山水园林的发展历程、造园理念、空间布局和构成要素,探讨枯山水的独特造园手法及其艺术成就。
关键字:日本;枯山水;造园艺术一、日本园林总体特色日本是个具有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国家。
岛上气候温润,四季分明,森林茂密。
秀美的自然景观,孕育了日本民族顺应自然、赞美自然的美学观,这种审美观奠定了日本民族精神的基础,从而使得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都能反映出返璞归真的自然观。
日本园林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名于世。
它不同于中国园林“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见人工”。
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
在表现自然时,日本园林更注重对自然的提炼、浓缩,并创造出能使人入静入定、超凡脱俗的心灵感受,从而使日本园林具有耐看、耐品、值得细细体会的精巧细腻,含而不露的特色;具有突出的象征性,能引发观赏者对人生的思索和领悟。
日本园林的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用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虽早期受中国园林的影响,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在小庭院方面产生了颇有特色的庭园,枯山水园林就是日本独特园林的一个典型代表。
二、枯山水园林的认知1、枯山水园林枯山水又称为假山水,是日本特有的造园手法,堪称日本园林的精华与代表。
枯山水被誉为日本庭院园林艺术的最高峰。
枯山水其实就是干枯的山水景观,没有使用水的元素,但是用白砂铺地象征大海、江湖,白砂上有时还会刻意地用靶子划出各种纹路,将纹路比拟成水纹;白砂中点缀山石寓意岛屿、高山等景观,山石的摆放组合非常讲究,甚至有的枯山水将石头纹理精密相接表现瀑布或自然界的各种流水。
2、枯山水园林产生的原因1)宗教原因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
从枯山水庭园看中日古典园林的异同日本古典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庭园之一的就是”枯山水”庭园,它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
顾名思义,枯山水并没有水,是干枯的庭院山水景观,在一些地方,枯山水庭院内甚至排除了草木。
其主要特点,是用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以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
如白砂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可寓意大山、瀑布等等。
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
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而其中的许多理念便来自禅宗道义,这也与古代大陆文化的传入息息相关。
枯山水庭园的代表作:京都大德寺大仙院、龙安寺庭院、银阁寺庭院、本坊庭院、西芳寺庭院、桂离宫庭院等。
京都的龙安寺方丈南庭更是枯山水庭园的经典之作。
“龙安寺”原是德大寺家的别墅,在德宝2年(1450年),让给了细川胜元,细川胜元死后改为寺院。
龙安寺在持续10年的应仁之乱时被烧毁,细川胜元之子细川政元于长享2年(1488年)重建该寺,宽政9年(1797年)因火灾方丈、佛殿、开山堂等被毁,现在的方丈堂是当时将西源院的方丈改建而成的。
龙安寺的寺名也源自细川家族的历史。
龙是细川家的守护神,为了给飞来的神龙寻觅安息之所,细川胜元将自己所见的这座寺院命名为龙安寺。
龙安寺属日本佛教中禅宗的临济宗寺院,是有大云山之称的名刹。
方丈的前院的枯山水式石庭十分著名。
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
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
在日本的廉仓和室町时代,是禅宗在日本最发达的时期,以禅意为原点的枯山水庭院开始深入民心。
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概述中日古典园林理水艺术作为东亚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日两国历史悠久的园林艺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水景作为古典园林的核心元素之一,在中日园林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式古典园林以其精致的布局、儒道佛哲学的融合以及情感的抒发而著称。
中国园林的理水艺术注重山水画的还原,通过假山、流水、湖泊等元素,将山水自然景观巧妙地还原于有限的空间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时,中国古典园林常常反映了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观念以及佛家的超脱思想,赋予园林以深厚的哲学内涵。
而日本古典园林则强调内省、禅意和抽象审美。
日本庭园常采用枯山水的设计,通过砾石、沙子、小石等抽象的元素模拟山水景观,追求抽象美和内心的宁静。
此外,日本古典园林与茶道有着密切的联系,园林常作为茶道场所存在,强调清净和平静的氛围。
通过对中日古典园林理水艺术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国不同文化和哲学背景在园林设计中的体现,进一步拓展对东亚园林艺术的认知。
01中式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特色中式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是中国园林文化的杰出代表,融合了自然美、哲学思想和人文情感,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布局,营造出令人陶醉的意境和情感体验。
以下是中式古典园林理水艺术的主要特色。
中式古典园林以山水为基调,追求山水和谐的境界。
这一特色体现在山、水、假山、池塘等元素的精心搭配上。
假山巧妙地模仿了自然山石的形态,使人在园林中仿佛置身于山水画中。
水池和流水的运用增添了空间的层次感和动感,倒映出天空、建筑、植物,为园林景致增色不少。
通过山水元素的融合,中式古典园林创造了一种宛如仙境般的理想风景,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愉悦。
中式古典园林在假山的设计上独具匠心。
假山是园林中的核心元素,不仅作为装饰,更是承载文化和哲学内涵的媒介。
假山的形态各异,有的寓意山水,有的抽象出动植物形象,有的表达了人生哲理。
它们常常被赋予象征意义,如象征长寿、避邪、追求博大精深的哲学内涵。
通过巧妙的造型和富有想象力的创作,假山成为园林中令人津津乐道的焦点,也让人们在其间领略到文化的深度。
东方园林之精华日本园林赏析
雪艳
【期刊名称】《园林》
【年(卷),期】2000(000)009
【摘要】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虽同属东方园林,但绝不等同于中国园林,日本园林通过对中国园林有选择、有发展的兼收并蓄,把对园林精神的追求推向极致,并产生了有自己风格的园林形式。
1、桂离宫日本现存面积最大的代表性回游式庭园。
园内有较大的水面及林地,开合有致,整体效果统一纯净。
2、修学院离宫叶色斑斓的修学院离宫秋景。
日本园林喜将槭树类临水种植,叶色更显亮丽可人。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雪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6
【相关文献】
1.“自然”的装饰品——日本园林之细部景观赏析 [J], 姚雪艳
2.“东方园林赏析”之二—皇家苑囿 [J], 沈福煦
3.“东方园林赏析”之三寺庙园林 [J], 沈福煦
4.“东方园林赏析”之六——日本园林赏析 [J], 沈福煦
5.“东方园林赏析”之五——日本的园林 [J], 沈福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