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一)
- 格式:ppt
- 大小:25.82 MB
- 文档页数:7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豫园坐落于上海市市区南部旧城的东北角,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面与上海城隍庙和豫园商城毗邻,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园原来是明代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为了侍奉他的父亲——明嘉靖年间的尚书潘恩而建造的,取“豫悦老亲”之意,故名为“豫园”。
豫园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年)开始兴建,至明神宗万历五年(公元年)完成,前后共用了18年时间。
占地70余亩。
17世纪中叶,潘氏的后裔逐渐衰落,园林也逐渐荒废。
到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年),由该地的人士集资购得豫园的一部分,并重新进行整理。
清道光年间(公元-年)豫园因年久失修,当时的地方官通令各同业公所分管并作为议事的地方,共有21个行业各占一区,自行修葺。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入侵上海,盘踞在城隍庙5日,园林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咸丰十年(公元年),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英法军队又侵入城隍庙,造成了更大的破坏。
新中国成立以后,自年起开始整修,恢复了30多亩园景。
现在的豫园可以分为六大景区,每个景区都存有其独有的景色。
入园没多久就可以看见一座大型假山,层峦叠嶂,清泉飞瀑,回去若真景。
假山以武康黄石扎成,出自于江南知名的砌山家张南阳之手,拥有“江南假山之并列”美誉。
“萃秀堂”就是骗人山区的主要建筑物,坐落于假山的东麓,面山而筑城。
自萃秀堂绕开花廊,进山路,存有明代祝枝山所书的“溪山清赏”石刻。
抵达山顶时存有一个平台,于此洞庭,全园景物,一览无余。
从鱼禾榭到万花楼一带,有游廊、溪流、山石等景物,多庭院小景,极具玩味。
点春堂景区,园亭相套,轩廊相连,花木葱茏,泉水潺潺,包括有和煦堂、藏宝楼等建筑。
清咸丰三年(公元年)上海小刀会领袖刘丽川等,曾在点春堂设立指挥部。
玉华堂前的石峰——玉玲珑,是豫园的镇园之宝,被誉为江南三大名石之首,具“皱、漏、瘦、透”之美。
据说是移自乌泥径朱尚书园,潘允端认为它是宋徽宗时搜罗的花石纲遗物。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中国古典园林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量不少,多数是明、清代的遗物。
前者有着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论。
中国的建筑业也认为,长江以南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提取物主要在苏州,园林的数量、大小、园林艺术的精华,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
二、院落布局不管是南方的自然式园林还是北方的宏观园林,也不论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宫苑还是私家贵族的小家园囿,尽管由于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1、人工艺术模仿自然景色利用人工修建的自然风光,打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中国的古典造园,除了满足自身的住房需求,更重要的是对优美的山区景色的追求,为了在城市实现可以享受乐趣的山林。
2、善于利用民族风格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构筑物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1)廊廊虽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建筑物,但造型很丰富,艺术造型很强。
从廊的形式分,大致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波形廊等,从廊的总体造型及其与地形、环境结合的角度来考虑,又可分为沿墙走廊、空廊、楼廊、爬山廊、水廊、花廊、复廊等。
2)桥桥也称桥梁,它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尤其是园林中更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桥。
桥原本是为了通行而建,所以具有交通的实用功能,但是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有吸引力,引人流连。
园林中建桥,既有分割水面与造景的作用,又有连接、导游的功能。
在宽阔的水面上用体形高大、曲线优美的拱桥或用廊桥,借水生景,虚实相接,倒影如画。
然而在重岩复岭的假山之间,却要用质朴自然的石梁,高高飞架在峭壁之上,才能创造出一种天堑变通途,白浪如山信步过的雄伟意境。
三、空间突破即为将造园的美景藏于四周的围墙之内。
此外,除了少数的皇家园林,其它私家园林的面积相对较小。
古典园林赏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过去,同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息息相关。
这个园林体系并不像同一阶段上的西方园林那样,呈现出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迥然不同的风格形式。
现在随店铺来看看古典园林知识吧!古典园林介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古典园林之皇家园林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yòu)”、“宫苑”、“园囿”、“御苑”,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
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
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
北京故宫御花园御花园位于北京故宫中轴线的最北端,在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
园中不少殿宇和树石,都是十五世纪明代遗物。
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祭祀、颐养、藏书、读书等用途。
御花园占地一万一千多平方米,全园南北宽80米,东西长约140米,有建筑二十余处。
园内建筑布局对称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各式建筑,无论是依墙而建还是亭台独立,均玲珑别致,疏密合度。
古典园林之私家园林古代的汉族园林建筑建造大多与享乐生活有密切关系,然而经过历代匠师的创造,以人工设计建造天然优美的景物,点缀环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汉族文化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园林,除皇家园林外,还有一类属于王公、贵族、地主、富商、士大夫等私人所有的园林,称为私家园林。
苏州耦园耦园位于苏州市内仓街小新巷,原为清初陆锦涉园。
清初,保宁知府陆锦致仕归里后于此始构涉园,一名小郁林。
赏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诗情画意,探究人文美
中国古典园林是人文美的杰作,展现了诗情画意的独特魅力。
园林中融入了自然山水、建筑艺术和文人墨客的创作,形成了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景观风格。
首先,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自然山水被精心布局与营造。
青山、湖泊、溪流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园林设计中,营造出山水如画的景象。
这些景观以自然生态为基础,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给人们带来宁静、舒适的感受。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注重建筑艺术的体现。
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廊桥流水、假山水榭等建筑,经过精心雕琢和布局,形成了独特的空间结构和视觉效果。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功能性,更是艺术的呈现,通过曲径通幽、错落有致的布局,增添了园林的诗情画意。
同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可以感受到文人墨客的影响。
园林常以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来展示人文情怀。
例如,在假山上刻有古人的诗词,或者园中设有雅座供文人饮茶作诗,让游客能够亲身感受到文化的沉浸与情趣。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通过精妙的自然山水、建筑艺术和文人墨客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观。
这些园林不仅令人陶冶情操,还能让人在其中感受到人文美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园林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
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基础知识中国古典园林大都是文人、画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
园林概念首次出现在明代,计成在其造园巨著《园治》一书中所述:“大凡造园,不分市村城郊,地段以僻静为胜……景物可因借随机……”。
其意思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或对天然山水进行利用改造,或人力兴造山水地貌,结合景载与植载,并安插布局相适宜的建筑,从而构成一个兼具游览、居住、观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大要素,即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
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是智慧和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
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
花草树木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和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
园路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
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和观景的建筑。
建筑和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一)按所有者身份分类1、皇家园林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