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艺术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园林艺术鉴赏一.园林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作为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历史悠久,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从有关记载,我国的园林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营,只不过是作为历代帝王、贵族等少数统治阶级享乐的场所。
中国园林,从时间上来说分为中国园林和中国近现代园林,在中国园林的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园林在其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为中国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
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东方风景式园林的源泉,其本身有着独特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如在奴隶社会的周代,就有周文王的“灵囿”,方七十里,养百兽鱼鸟,供帝王游牧取乐。
到了封建社会的秦代,在公元前218年于咸阳渭水之南兴建了“上林宛”,周围三百里,有离宫七十所,“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苑中有涌泉,有怒瀑,还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
到了汉代,“上林苑”相续扩大,分区豢养动物,栽培它地的名果奇树达三千余种,其规模和内容都相当可观。
三国时,魏文帝“以五色石起景阳山于芳林苑,树松竹草木,捕禽兽以充其中”。
吴国的孙皓在南京“大开苑囿,起土山楼观,功役之费以亿万计”。
晋武帝司马炎重修“香林苑”,并改名“华林苑”。
到南朝,梁武帝又重修齐高帝的“芳林苑”,“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
北朝在盛乐(今蒙古和林格尔县)建“鹿苑”,引附近武川之水注入苑内、广几十里。
到了隋代,隋炀帝杨广在洛阳以西建造“西苑”,周围二百里,其规模虽然没有“上林苑”大,但内容却有过之而不及。
苑内造海,周十余里,海中有三座神山,高百余尺,殿堂楼观极多,山水之胜,动植物之多,都是极尽豪华。
到了唐代,在西安建有宫苑结合的“西内”、“东内”、“芙蓉苑”及骊山的“华清宫”,面积虽不算大,但苑的内容和造园的意境却有了新的发展。
在宋代有著名的“寿山艮岳”,周围十余里。
元代建“万岁山”,明朝建“西苑”,清代更有占地八千四百多亩的热河避暑山庄,以及世界文化史上著名奇迹“圆明园”等。
唐宋在以往造园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创了我国园林艺术的一代新风,达到了新的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一.园林的形成与发展园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要求而兴建的,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深厚,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开始于商周时代的帝王苑囿,秦汉时已初具模仿自然的造园风格,魏晋南北朝时寄情山水的园林大盛,唐宋时又将诗、书、画等艺术引入园林的造景中。
经过长期的造园实践,到明清时终于达到了最辉煌时期,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生成期(殷,周,秦,汉)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全盛期(隋,唐)成熟期(宋,元,明,清初),集大成期(清中叶,清末)二.园林建筑的类型和特点中国园林建筑类型丰富,有殿、堂、厅、馆、轩、榭、亭、台、楼、阁、廊、桥等,以及他们的各种组合形式,不论其性质与功能如何,都能与山水、树木有机结合,协调一致,互相映衬、互相渗透、互为借取。
有的建筑能成为园林景观的主体,成为构图中心,有的建筑对自然风景其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亭亭子不仅是供人憩息的场所,又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布置合理,全园俱活,不得体则感到凌乱,在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合适地点,在这些地方筑亭,一般都能构成园林空间中美好的景观艺术效果。
亭子以其美丽多姿的轮廓与周围景物构成园林中美好的画面。
在我国园林中,几乎都离不开亭。
在园林中或高处筑亭,既是仰观的重要景点,又可供游人统览全景,在叠山脚前边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临水处筑亭,则取得倒影成趣,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即含蓄而又平添情趣。
(二)园门我国古典园林中的门犹如文章的开头,是构成一座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园林艺术的欣赏与赏析方法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欣赏与赏析中国园林艺术,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园林构造、景观设计和传统审美角度,介绍中国园林艺术的欣赏与赏析方法。
一、园林构造的欣赏与赏析方法通过欣赏与赏析园林的构造,我们可以了解园林的整体布局以及其中的各个构件之间的关系。
中国园林的构造常以整体布局和局部点缀相结合,体现了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园林的整体布局来进行欣赏与赏析。
中国园林通常分为前庭、中庭和后庭三个部分,前庭以水景为主,中庭以建筑为主,后庭多为花园。
其中,前庭的水景常以池塘、湖泊等形式呈现,通过观察水的大小、形状和周围的园林景物相互呼应,可以欣赏到水景的变化和整体的美感。
中庭的建筑常以亭台楼阁、假山等形式表现,可以观察其造型、材质和与周围的景物相互融合的关系,体会到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后庭的花园则常以花卉、绿植等为主要景观,我们可以通过欣赏花木的种类、色彩和布局方式,感受到花园的生机和美丽。
其次,观察园林中的局部构件可以进行更加细致的欣赏与赏析。
中国园林常以围墙、假山、廊桥等构件进行点缀,通过观察这些构件的形状、纹饰和布局,可以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例如,假山常常以神奇的形态和精细的工艺赋予园林以山水意境,观察其山石的纹理和形态,可以理解到其中蕴含的自然之美和意境的呈现。
二、景观设计的欣赏与赏析方法景观设计是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与赏析园林的景观设计,可以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欣赏园林中的水景设计来领略水的柔美和变化。
中国园林中常以小桥流水、喷泉和瀑布等形态展现水的美感,观察其中水的流动、声音和与周围景物的交融,可以感受到水景所带来的宁静和舒适。
其次,观察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可以欣赏到不同季节和植物种类所带来的变化。
中国园林常以花卉、树木和草坪等植物进行点缀,通过欣赏这些植物的色彩、枝叶和花期,可以感受到四季更替和植物生长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意境艺术美手法赏析中国传统园林历史悠久, 文化内涵丰富, 个性鲜明, 极具艺术魅力, 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
我国历代园林都很注重植物景观艺术美及意境美的营造, 选择植物题材更有许多传统的手法和独到之处。
文章拟通过记述我国传统园林植物造境技艺的发展过程和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与意境的关系, 对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意境艺术美手法进行了浅析。
1 植物造景概述植物造景是运用乔灌木、藤木、花卉及草皮和地被植物等材料, 通过设计、选材、配置, 发挥其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 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 形成多样景观, 这也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表现手法。
植物景观包括自身景观、季相景观和种植景观。
自身景观如叶、茎、花序、花和果实, 它们千姿百态, 五彩缤纷。
季相景观就是植物随气候条件的改变而呈现不同的景观。
种植景观是与周围各种形状景观构成的整体景观, 也可以是自身的各种组合所构成的景观, 像“ 移竹当窗”、“ 蔷薇扶壁”、“ 榴花照门”、“ 紫藤盘角”都是花木配植的典范。
园林中有许多景观的形成都与植物有直接联系, 像康熙和乾隆对承德避暑山庄72 景的命名中, 以树木花卉为风景主题的, 就有万壑松风、松鹤清趣、青枫绿屿、梨花伴月、曲水荷香、金莲英日等18 处之多。
江南园林亦如此, 如拙政园中的枇杷园、远香堂、玉兰堂、海棠春坞、听雨轩等, 有的是以直接观赏植物为主题, 有的则是借植物而间接抒发某种情趣。
此外,春夏秋冬等时令变化也会改变空间意境而影响到人的感受, 这些因素往往又是借助植物作为媒介而间接发挥作用的。
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自然式园林为代表, 主要表现大自然的山水和植物, 强调植物造园, 将乔木、灌木、花卉、草坪地被植物的巧妙配置, 使之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植物的作用远非装饰硬质景观这一功能, 已经延伸到各个方面, 各个领域, 从建筑结构到艺术美学, 从具象景观到抽象理论, 甚至可以控制整个园林的气氛。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中国古典园林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量不少,多数是明、清代的遗物。
前者有着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论。
中国的建筑业也认为,长江以南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提取物主要在苏州,园林的数量、大小、园林艺术的精华,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
二、院落布局不管是南方的自然式园林还是北方的宏观园林,也不论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宫苑还是私家贵族的小家园囿,尽管由于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1、人工艺术模仿自然景色利用人工修建的自然风光,打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中国的古典造园,除了满足自身的住房需求,更重要的是对优美的山区景色的追求,为了在城市实现可以享受乐趣的山林。
2、善于利用民族风格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构筑物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1)廊廊虽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建筑物,但造型很丰富,艺术造型很强。
从廊的形式分,大致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波形廊等,从廊的总体造型及其与地形、环境结合的角度来考虑,又可分为沿墙走廊、空廊、楼廊、爬山廊、水廊、花廊、复廊等。
2)桥桥也称桥梁,它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尤其是园林中更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桥。
桥原本是为了通行而建,所以具有交通的实用功能,但是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有吸引力,引人流连。
园林中建桥,既有分割水面与造景的作用,又有连接、导游的功能。
在宽阔的水面上用体形高大、曲线优美的拱桥或用廊桥,借水生景,虚实相接,倒影如画。
然而在重岩复岭的假山之间,却要用质朴自然的石梁,高高飞架在峭壁之上,才能创造出一种天堑变通途,白浪如山信步过的雄伟意境。
三、空间突破即为将造园的美景藏于四周的围墙之内。
此外,除了少数的皇家园林,其它私家园林的面积相对较小。
我国古典园林赏析中国古典园林赏析园林就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
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就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与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基础知识中国古典园林大都就是文人、画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
园林概念首次出现在明代,计成在其造园巨著《园治》一书中所述:“大凡造园,不分市村城郊,地段以僻静为胜……景物可因借随机……”。
其意思就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或对天然山水进行利用改造,或人力兴造山水地貌,结合景载与植载,并安插布局相适宜的建筑,从而构成一个兼具游览、居住、观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大要素,即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
山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就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就是智慧与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
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
花草树木就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与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
园路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
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与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与观景的建筑。
建筑与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与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一)按所有者身份分类1、皇家园林皇家园林就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瞧来,国家的山河都就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就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与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中国园林艺术赏析中国园林艺术赏析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建造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
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中国园林形成发展建筑特色意境一 .中国园林的形成与发展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园林建造应始于商周,当时称之为囿。
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
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这个时期涌现的名园有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宣帝的“乐游园”等。
明、清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高峰期。
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园林都是当时的佳作。
二.中国园林的建筑特点优秀的建筑在园林中本身就是一景。
中国古建筑在建筑与环境的配合和协调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有许多精辟的理论与成功的经验。
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务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调、体量等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
园林中的桥,可以联系风景点的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变换观赏视线,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
中国园林艺术赏析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建造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
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中国园林形成发展建筑特色意境
一 .中国园林的形成与发展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园林建造应始于商周,当时称之为囿。
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
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这个时期涌现的名园有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宣帝的“乐游园”等。
明、清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高峰期。
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园林都是当时的佳作。
二.中国园林的建筑特点
优秀的建筑在园林中本身就是一景。
中国古建筑在建筑与环境的配合和协调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有许多精辟的理论与成功的经验。
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务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调、体量等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
园林中的桥,可以联系风景点的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变换观赏视线,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
园桥在造园艺术上的价值,往往超过交通功能。
在自然山水园林中,桥的布置同园林的总体布局、道路系统、水体面积占全园面积的比例、水面的分隔或聚合等密切相关。
园廊,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称为廊。
它不仅是联系室内外的建筑,还常成为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是园林内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
它既有遮荫蔽雨、休息、交通联系的功能,又起组织景观、分隔空间、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
廊的形式和设计手法丰富多样。
按结构形式分有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双层廊和
单支柱廊等五种,按造型及所处环境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爬山廊、叠落廓、水廊、桥廊等。
园墙。
园墙在园林中起划分内外范围、分隔内部空间和遮挡劣景的作用。
精巧的园墙还可装饰园景。
分隔院落多用白粉墙,墙头配以青瓦。
用白粉墙衬托山石、花木,犹如在白纸上绘制山水花卉,意境尤佳。
园墙的设置多与地形结合,平坦的地形多建成平墙,坡地或山地则就势建成阶梯形,为了避免单调,有的建成波浪形的云墙。
园亭。
是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建筑。
它的特点是周围开敞,在造型上相对小而集中,常与山、水、绿化结合起来组景,作为园林中“点景”的一种手段。
亭具有丰富变化的屋顶形象和轻巧、空灵的屋身以及随意布置的特点,很适合“观景”和“点景”建筑的需要。
三.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
中国园林的建造追求的是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分割空间,融于自然;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山环水抱,曲折蜿蜒,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
中国造园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的方面。
中国园林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寄情于山水,并从湖光山色中蕴涵的自然美中抒发情感。
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和总结。
明明是人工造山、造水、造园,却又要借花鸟虫鱼、奇山瘦水,制造出“宛若天开,浑如天居”的局面。
这种创造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
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
“。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巧妙运用花墙和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四.中国园林的继承和发展
在历史文化交流的阶段中,我国“妙极自然,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林的理论,以及创作实践的成果对世界造园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自唐、宋始,我国的造园技术就传入日本、朝鲜等国。
在18世纪,中国自然式山水园林由英国著名造园家威廉·康伯介绍到英国。
我国园林艺术那种顺应自然的设计手法,在欧洲广为传播。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
中国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化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文化特征的风景园林作品。
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就像园丁一样,要充分了解自己脚下的这片热土,要精心选育适合这片“水土”的种子,并加以精耕细作、细心呵护,使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张浪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6
《细说中国园林》余志超光明出版社 2005.12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