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 格式:ppt
- 大小:5.34 MB
- 文档页数:133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概括燃料及其应用第一节 燃烧和灭火一、燃烧⏹ 定义: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探究燃烧的条件(本实验要在通风橱或抽风设备下进行): 【实验操作】a. 如右图(1),在500mL 的烧杯中注入400mL 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b. 如右图(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a.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b. 白磷在水下燃烧。
【实验分析】如右图(1)。
①与②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温度有关。
①与③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是否与氧气(空气)接触有关。
③与图(2)对比,再次说明:燃烧必须有氧气(空气)。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 通风橱是一种不完善的尾气处理装置,若改进上述实验,可将红磷和白磷装入密闭的容器内(还要套一个气球),这样便于进行尾气处理。
⏹燃烧的条件:① 可燃物;②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 温度达到着火点。
【注意事项】① 着火点不是固定不变的。
对固体燃料来说,着火点的高低跟表面积的大小、颗粒可惜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等都有关系。
② 并非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
③ 只有三个条件全部满足,燃烧才能发生。
⏹ 自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
二、灭火⏹灭火的原理:①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 隔绝氧气(空气);③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事项】① 着火点是可燃物着火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 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只需破坏一个条件就可以使燃烧停止。
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全一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一、设计思路燃烧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燃烧与灭火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
燃烧和灭火的方法甚至原理学生都比较熟悉了,已经具备了—定的生活经验,那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些什么?在“燃烧与灭火”这—节课中,其核心的任务是,引领学生站在化学科学的角度上再次认识化学变,知道掌握了化学变化的规律,人们是可以控制化学变化为我所用的。
所以本节课以学生点燃一根蜡烛和点燃酒精灯为探究活动,体会燃烧的条件;破坏维持燃烧的条件达到灭火的目的;进而优化燃烧的条件,就能促进燃烧的进行。
从而达到从学会控制燃烧造福人类,推广到学会控制化学变化得到能量和资源,深刻体会化学学科的魅力和价值。
二、教学目标课标对本节课的标准描述为:“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的措施。
”结合本节内容的教学价值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为:1.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促进燃烧的方法。
3.体会到人们可以通过控制化学反应,发挥最大的化学价值,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知道促进燃烧的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化学变化发生的本质及控制的原理。
教师活动 设计问题 学生活动五、教学设计【诗歌】引入教师朗诵:“你在炽热中舞蹈,挥发出热情;你吞吐着红舌,向生命示威。
你舞蹈,你跳跃,你奔放,你洒脱,你豪迈!你坚强如钢,吞噬着万物;你柔情似水,温暖着生灵。
”请同学们猜这是在说谁?(学生:火)过渡语:钻木取火开启了人类的文明史,火箭升空,帮助人类探索地球以外的广穹浩宇。
火,它又是那么的神圣,因为它代表着光明和希望,所以在奥运赛场上传递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
火有时又是那么无情,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伤害。
那如何能控制好火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燃烧与灭火》【学习目标】(学生齐读)1.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燃烧与灭火》说课稿1上午好!我说的课题是《燃烧与灭火》。
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燃烧与灭火》是初三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的第一节课,本单元的三节内容燃烧贯穿其中,所以学好这一节课是至关重要的。
而灭火又是和燃烧紧密相连在一起的,每个同学都要掌握一定的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而且,燃烧与灭火又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因此本节内容应该容易掌握。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2)渗透“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培养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四、说教法:本节课通过创设情景→学生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评价与反思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点:1.燃烧与灭火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对此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化学的奥秘,并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整节课,学生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体验中逐步培养探究能力;3.注重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两种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五、说教学过程:(一)燃烧的条件:1、情景引入:请学生们谈谈生活中常中的`燃烧事例。
然后教师由同学们所列举的事例导入课题。
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切入点,创设学习情景。
2、实验探究收集证据:先分小组学生交流燃烧的利与弊。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1课时灭火的原理01知识管理1.燃烧的概念与条件概念:可燃物与__氧气__发生的剧烈的__发光__、__发热__的__氧化反应__。
条件:(1)物质具有__可燃性__;(2)可燃物与充足__氧气__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__着火点__。
注意:着火点指的是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一般情况下不会改变。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原理: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方法:(1)降低__温度__;(2)隔绝__氧气__;(3)移走__可燃物__。
说明:燃烧必须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而灭火只需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
02基础题考点1燃烧的概念与条件1.(成都中考)下列物质能发生燃烧的是(A)A.棉花B.黄金C.食盐D.大理石2.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
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D)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3.(重庆中考)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要先点燃铁丝上系着的火柴,再伸入集气瓶中,火柴燃烧的作用是(D)A.补充氧气B.增加可燃物C.升高铁丝的着火点D.升高铁丝的温度4.化学知识常常可以用来解释历史问题。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大军,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的大败而逃。
用燃烧的三个条件回答:(1)曹军的木船是__可燃物__;“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__“火箭”可使木船的温度达到着火点__;(2)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__空气(或氧气)__,使火烧得更旺。
考点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5.(南京中考)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其主要灭火原理是(A)A.隔绝空气B.清除可燃物C.降低酒精的着火点D.使温度降到酒精的着火点以下6.(湘潭中考)风吹灭蜡烛,主要灭火原理是(D)A.隔绝空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消除可燃物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7.(青岛中考)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