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务员法第54条的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29
第1篇一、引言司法独立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之一,司法权力的行使应当独立于行政权力和立法权力,以确保司法公正。
然而,在实践中,干涉司法案件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公信力。
本文将探讨干涉司法案件的法律后果,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司法独立的重视。
二、干涉司法案件的法律定义干涉司法案件,是指任何个人、组织或者机关,利用职权、影响或者其他手段,对司法案件的处理、判决结果或者司法人员的正常履职施加不当影响的行为。
干涉司法案件的行为可能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 直接干涉:如对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司法人员进行威胁、恐吓、利诱等,迫使其作出不符合事实和法律的决定。
2. 间接干涉:如通过行政手段对司法案件的处理施加影响,或者利用舆论工具对司法人员进行压力,使其在案件处理中产生偏向。
3. 滥用职权:如司法人员利用职权干预案件,或者泄露案件信息,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
三、干涉司法案件的法律后果1. 违宪责任干涉司法案件的行为违反了我国宪法关于司法独立的规定,侵犯了司法权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因此,干涉司法案件的行为将承担违宪责任。
2. 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干涉司法案件,将受到行政处分。
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等。
3. 刑事责任如果干涉司法案件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的相关规定,如滥用职权罪、妨害公务罪等,行为人将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条,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妨害公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
4. 民事责任干涉司法案件的行为可能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如名誉权、隐私权等。
受害人在法定期间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
对《公务员法》第54条的解读和思考作者:杨丽薇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20期摘要《公务员法》第54条为公务员服从上级明显违法的决定指明了方向,对公务员执行违法命令造成后果的承担进行了划分。
虽然该项规定较为概括,可行性不行,但这项具有创新性的制度规定对于纠正上级错误或者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公务员法》第54条进行了解读和思考,针对现行立法反映出的问题做出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公务员公务员法明显违法责任承担作者简介:杨丽薇,西北政法大学2011级行政法学院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076-02一、对《公务员法》第54条的解读(一)公务员有服从义务,应当执行上级的决定公务员作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有义务服从上级的决定,尽职尽责,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二)公务员认为上级的决定有错误的有权向上级提出建议,即就是享有抗辩权“可以”一词意味着公务员在认为上级命令有错误时有选择提出意见和保留意见的权利。
(三)上级坚持其决定拒不改变的,公务员必须执行该决定,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一方面,公务员有义务服从和执行上级的决定且他已经向上级提出了意见。
另一方面,体现了我国行政机关首长负责制的原则,公务员执行的上级的命令体现的是上级的意志。
(四)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决定应当承担相应责任公务员在执行上级命令时应对命令是否明显违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当认为明显违法时可拒绝执行,否则不能免责。
二、对《公务员法》第54条的思考(一)公务员有权不服从上级违法决定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有义务服从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
但是,公务员是否有执行上级违法命令的义务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
我认为公务员在执行上级违法命令时有相对服从义务,即原则上有服从上级命令的义务,但当命令明显违法时没有服从义务且有权拒绝服从上级的违法命令。
(二)对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提出意见是公务员的权利还是义务“可以”一词在法律中可以理解为一种权利,体现当事人的一种意志自由。
公务员法中关于退休的规定公务员法是一部重要的法律法规,其中关于退休的规定对于公务员的个人生涯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公务员法中有关退休的主要规定。
一、退休条件根据《公务员法》第47条的规定,公务员达到以下条件之一即可退休:1. 年龄达到公务员退休年龄的,可以申请退休。
目前,国家规定的公务员退休年龄为60周岁。
2. 因病或其他原因,不再适合继续在原单位工作的,可以提前退休。
二、退休待遇公务员法对于退休待遇也做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公务员法》第54条的规定,退休公务员享受以下待遇:1. 退休金:退休公务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工龄和职级获得相应的退休金,具体计算方法由国家规定。
2. 医疗保障:退休公务员一般可以继续享受原单位的医疗保险待遇,具体细则由国家规定。
3. 住房保障:在退休后,公务员可以继续享受原单位的住房补贴或者优惠政策。
4. 养老金调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退休公务员的养老金可以根据物价、收入水平等指标进行相应调整。
三、退休程序《公务员法》对于退休程序也作出了详细规定。
根据第48条和第49条的规定,公务员在退休前需要按照以下程序进行:1. 提交申请:公务员在决定退休后,需要书面向所在单位提出退休申请,并附上相关退休材料。
2. 考核和审批:单位根据有关规定对公务员的申请进行考核和审批,核实申请人是否符合退休条件。
3. 批准退休:单位经过审批后,按照规定程序将批准退休的公务员的信息报送上级机关。
4. 办理手续:公务员取得退休批准后,需要按照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包括离职手续、待遇申领等。
四、退休后的义务《公务员法》同样对退休后的公务员的义务做出了规定。
根据第50条的规定,退休公务员需要履行以下义务:1.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退休公务员退休后仍然需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从事违法活动。
2. 保守国家秘密:退休公务员退休后需要继续保守国家秘密,不得泄露国家机密或者单位机密。
3. 支持工作:退休公务员可以根据需要,继续为原单位的工作提供咨询或者协助。
第五十四条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但是,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释义】本条是有关公务员如何对待上级错误的决定命令的规定。
一、国外关于公务员服从执行与抗拒上级命令问题的理论与做法为了保障管理的统一与高效,公务员有服从上级决定与命令的义务;而根据法治原则的要求,公务员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
当上级的决定、命令合法正确时,这两个义务是一致的,但当上级的决定与命令违法错误时,就涉及到如何平衡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与做法:一种是绝对服从说。
这是行政法最早的见解。
这种观点认为公务员不可怀疑上级决定与命令的合法性,应该绝对服从。
其目的在于避免因下级公务员见仁见智的见解而影响行政效率。
对这种观点的反对意见是,基于法治国家理念,公务员是为国家服务的,而不是替上级服务,上级的意志不能超越法律,认为公务员应该机械地、毫无意志力地“绝对服从”上级违法的命令与决定是不合理的。
在现在各国的公务员法中,只有武职公务员才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绝对服从的义务。
与绝对服从说相近的是提出意见说。
即公务员认为上级的决定命令违法时,应当向上级提出自己的意见,如果上级认为仍应维持决定,公务员应当执行。
提出意见固然可以促使上级反省自己决定的合法性,但能实际改正决定的可能性不大。
这种主张在实际效果上与绝对服从说相仿。
另一种是绝对不服从说。
这种观点认为,公务员对于上级所作的违法决定或命令,不应执行。
其理由是,法治原则相对于行政目的或效果的实现具有绝对的优先性。
如果公务员对于上级违法决定或命令仍有义务执行,则事实上导致公务员成为违法执行的工具。
在英国,行政人员不能因为服从上级命令而免除自己的责任,因为对于违法的命令、行政人员没有服从的义务。
文章编号:1671-6914(2006)04-0088-(09)收稿日期:2006-02-20作者简介:宋儒亮(1968—),男,安徽肖县人,广东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教授,广东诺臣律师事务所律师。
论公务员在执行上级决定或者命令中的角色定位———对《公务员法》第54条的法理解读宋儒亮(广东省委党校,广东广州510053)〔摘 要〕 《公务员法》第54条是一个重要的法律制度创新,它从一个角度明确了上下级之间的职权职责关系,既体现了机关首长负责制的原则,又为下级向上级提出意见和建议,避免由于上级的决定或命令给工作造成损失提供了渠道。
第54条是由主体两种法律权利和两种法律义务构成的体系,即抗辩权与抵抗权,服从义务与不服从义务。
〔关键词〕 抗辩权;抵抗权;服从义务;不服从义务,公务员Abstract :Ar ticle 54of Civil Servants Law is a very impor tant innovation of leg al sy stem .It has clarified the relation -ship be tw een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w hich has manifested the responsibility sy stem of the chief officer and also provided the channel for the lower proposing the suggestion and avoiding the losses resulted from the upper 's decisions or orders .Article 54is composed of tw o kinds of legal rig hts and tw o kind of legal duty ,namely the rig ht of pleadings and the right of opposing ,the obligation of obedience and the obligation of disobedience .Key Words :the rig ht of pleadings ,the right o f opposing ,the obligation of obedience ,the oblig ation of disobedience ,civil servant中图分类号:DF 212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已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
作者: 张桔[1] 蒋彬[2]
作者机构: [1]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南昌330003 [2]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江西南昌330013
出版物刊名: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页码: 46-49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公务员法》 第54条 决定或命令
摘要:�公务员法》第54条规定从一个角度明确了上下级之间的职责关系,既体现了行政机关首长负责制的原则,又为下级向上级提出意见和建议,避免由于上级错误的决定或命令造成损失提供了纠正渠道,具有重大的立法意义。
但由于其立法的模糊性和原则性,导致了内容缺乏操作性。
需要从保障制度的跟进、公务员法律素质的提高、出台《公务员法》第54条相应的配套法规和法律解释、构建权利本位的法律文化四方面进一步完善。
收稿日期:2008—10—07作者简介:陈桃生(1971—),男,江西瑞金人,海关总署广东分署法规处主任科员,法学博士;葛磊(1957—),男,陕西西安人,海关总署广东分署法规处副处长,法学硕士。
第21卷第1期2009年2月广东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I nstitute of Public Adm inistrati onVol 121No 11Feb 12009对《公务员法》第54条的质疑及建议———以行政法中的权责一致原则为视角陈桃生,葛 磊(海关总署广东分署 法规处,广东 广州 510000)摘要:《公务员法》第54条规定了公务员下级执行上级的决定或命令时上下级之间的职责关系,成为一大突破和亮点。
但由于该文立法的模糊性和原则性,导致了内容缺乏操作性,甚至与权责一致原则相违,因此,需要从行政法中的权责一致原则角度出发加以修订和完善。
关键词:《公务员法》第54条;权责一致;修改中图分类号:DF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533(2009)01—0040—04 一、对《公务员法》第54条的解读2006年1月1日起实施的《公务员法》第54条规定: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但是,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本条被认为是《公务员法》的一大突破和亮点而被广泛关注。
它从一个角度明确了上下级之间的职责关系,既体现了行政机关首长负责制的原则,又为下级向上级提出意见和建议,避免由于上级错误的决定或命令造成损失提供了纠正渠道。
这条实际规定了下级公务员的有条件不服从。
学界主流认为,公务员对违法命令有权不服从,其合法性基础在于:1.公务员对上级的服从是基本职务的服从而非身份的服从。
关键词: 公务员/忠诚义务/公务员法 内容提要: 《中华⼈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12条规定了公务员的忠诚义务。
公务员忠诚义务兼具伦理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属性,是⼀种制度性的忠诚,约束公务员的⼀切与职务相关的⾏为。
公务员违反忠诚于宪法和法律的义务,应予以追究道义、⾏政和法律上的责任。
已于2006年1⽉1⽇起正式施⾏的《中华⼈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12条规定了公务员的各种义务,这些义务可以统称为公务员的忠诚义务。
忠诚是个带有浓厚道德伦理⾊彩的术语,通常被⽤于夫妻关系、宗教信仰关系等领域。
从法律层⾯往往难以对忠诚义务加以规范,⽽事实上各国关于公务员的法律⼏乎都规定了公务员的忠诚义务。
那么,公务员的忠诚义务究竟是法律义务还是道德伦理义务?同时,法律究竟应该如何规范公务员对谁忠诚、如何忠诚?如何培育公务员的忠诚精神?违反忠诚义务如何惩戒?本⽂试图对上述问题作些探讨。
⼀、公务员忠诚义务的性质:伦理道德和法律双重性 公务员忠诚义务的伦理道德属性表现为公务员⾃我约束的能⼒,这种⾃律性本质上是公务员对公共精神的价值判断和价值信仰,依赖社会舆论、⾏政惯例、良⼼发现等来维持和保障。
法律属性表现为他律性,通过外在制度的强制性约束公务员的职务⾏为,不⾄于背叛忠诚义务。
1.公务员忠诚义务的⾃律性。
公务员是公法的执⾏者,公务员的忠诚义务就是要求公务员在执⾏公职以及与公职相关的⾏为中,要忠于职守、尽⼼履职。
公务员是拿⼈民的纳税钱为国家与⼈民服务,尤其是常任⽂官,都是终⾝任职,替国家服务,不能像⼀般国民能尽⼀⼰之⼒谋求经济上的利益,所以国家应该要求公务员有的忠诚观。
正如18世纪中叶德国学者伊能堡所⾔,忠诚是因⼆⼈间所产⽣的关系,⼀个负有义务,以其的智能,以⾔⾏来增益他⽅,因此这个忠诚的义务即可产⽣积极与消极的作为。
德国公法学者拉班德的观点具有代表意义,他认为,公务员的忠诚义务,具有“强烈的伦理性质”。
[1]消极忠诚要求不能做出违背国家利益的事,这也是⼀般民主国家的要求;积极忠诚要求公务员要挺⾝反对任何对国家不忠的⾏为,包括驳斥、检举的⾏为在内。
对《公务员法》第五十四条的分析与思考作者:陈先郡来源:《经济师》2011年第03期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公务员人事管理的法律,尤其是其中的第五十四条法规从崭新的角度规定了公务员应该如何执行上级的决定和命令。
文章以公共行政的行动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思考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应具备高度的健康的责任意识,体现权责一致的行政法律原则,以促进《公务员法》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公共行政的行动理论基本内容行政责任中图分类号:D92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086-03一、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周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于2005年4月27日通过,并于2006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
这是我国首部关于公务员人事管理的法律,该法律的制定和颁布更好地促进了机关干部人事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尤其是《公务员法》当中的第五十四条“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但是,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时,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条规定在立法过程当中以及在法律通过之后都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原因之一就是它从权责一致的角度明确了公务员在执行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时的权利和责任。
体现了我国规范公务员行为的一大进步。
而我们除了从实务层面去探究该条规定的现实意义之外,也不应该忽略该法律条文背后的理论层面。
本文从公共行政的行动理论视角出发,尤其是以其中关于行政责任的内容作为理论基础来对《公务员法》当中的第五十四务规定所涉及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全面准确地解读这一法律条文。
二、公共行政行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由于过去的公共行政比较注重专业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以经济和管理为主的今天,为了追求效率和立竿见影的实效,人们淡漠了社会生活和公共领域中较为崇高的道德理想以及价值信念。
论公务员抵抗权制度及其完善——以《公务员法》第54条的适用为视角第一章公务员抵抗权的法理解读 (3)一、抵抗权的起源及其发展 (4)二、公务员抵抗权的内涵及性质 (5)(一)公务员抵抗权的内涵 (5)(二)公务员抵抗权的性质............................................................................................. (6)三、公务员抵抗权的理论依据 (7)(一)人民主权理论 (7)(二)法治理论 (8)(三)权力制约理论 (9)四、公务员抵抗权的行使原则及界限 (10)(一)公务员行使抵抗权的基本原则 (10)1、合法性原则 (10)2、提高行政效率原则 (10)3、维护公共利益原则 (11)4、程序正当原则 (11)(二)公务员行使抵抗权的界限 (11)五、设立公务员抵抗权制度的必要性 (12)第二章《公务员法》第54条的现状透析 (13)第一节《公务员法》第54条的立法背景及出台的意义 (13)一、由典型案例引发出对《公务员法》第54条的思考 (13)二、《公务员法》第54条的立法背景分析 (15)三、设立《公务员法》第54条的现实意义 (16)第二节对《公务员法》第54条的解读 (16)第三节《公务员法》第54条在实施中暴露出的问题 (17)一、现行立法对有关概念界定不清,缺乏可操作性 (18)1、对公务员、上级、命令和决定的概念界定不明确 (18)2、对于“明显违法”的判断标准规定不明确 (19)二、对公务员行使抵抗权缺乏程序性规定 (19)三、缺乏公务员行使权利的救济机制 (20)第四节《公务员法》第54条在实践中遇阻的原因分析 (20)一、传统的官本位意识的存在 (20)二、传统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影响 (21)三、法律条文的规定不够完善 (21)第三章域外公务员抵抗权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22)第一节学界关于公务员抵抗权的几种学说 (22)一、绝对服从说 (22)二、绝对不服从说 (23)三、相对服从说 (23)四、提出意见说 (23)第二节域外公务员抵抗权制度 (24)一、德国的公务员抵抗权制度 (24)二、法国的公务员抵抗权制度 (25)三、日本的公务员抵抗权制度 (26)四、我国境外的规定 (27)第四章我国公务员抵抗权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 (28)第一节我国现有法律关于公务员抵抗权的规定 (28)第二节完善我国公务员抵抗权制度的构想 (29)一、尽快出台与《公务员法》第54条相配套的法律文件 (29)二、建立登记备案制度,完善公务员行使抵抗权的证据保存制度 (29)三、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对公务员权利保护的救济途径进行完善思考 (33)参考文献 (36)论公务员抵抗权制度及其完善——以《公务员法》第54条的适用为视角摘要:公务员作为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执行上级机关的决定和服从法律是其法定的职责,是保证行政效率的必然要求,但是,在实践中,上级机关的决定不一定完全正确,可能会发生命令与法律的冲突,这就需要寻求一种解决的途径。
2013年司法考试网上辅导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第1页 第二部分 《公务员法》一、奖励、惩戒制度重点法条第54条 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但是,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55条 公务员因违法违纪应当承担纪律责任的,依照本法给予处分;违纪行为情节轻微,经批评教育后改正的,可以免予处分。
第56条 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第57条 对公务员的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公务员违纪的,应当由处分决定机关决定对公务员违纪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认定的事实及拟给予处分的依据告知公务员本人。
公务员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
处分决定机关认为对公务员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作出处分决定。
处分决定应当以 书面形式通知公务员本人。
第58条 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其中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
受处分的期间为:警告,六个月;记过,十二个月;记大过,十八个月;降级、撤职,二十四个月。
受撤职处分的,按照规定降低级别。
第59条 公务员受开除以外的处分,在受处分期间有悔改表现,并且没有再发生违纪行为的,处分期满后,由处分决定机关解除处分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
解除处分后,晋升工资档次、级别和职务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
但是, 解除降级、撤职处分的,不视为恢复原级别、原职务。
《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二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违反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应当承担纪律责任的,依照本条例给予处分。
除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务院决定外,行政机关不得以其他形式设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事项。
浅议我国公务员的“不服从”摘要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公务员担任公职、履行职责,是具体行使行政职权的主体,《公务员法》中要求公务员负有服从上级决定和命令的义务,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公共事务,为人民服务。
但无条件的绝对服从上级是不妥的,以下将对公务员的“不服从”做以浅显分析。
关键词公务员履行公职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1 “不服从”的理论基础1.1 性原则的要求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政府的行为都必须遵守法律,不得与法律的规定相违背。
而公务员作为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是行政行为的具体执行者,与普通公民的重要区别是他行使职权、履行职责。
由于行政职权具有单方面性和主动性,并且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如果对行政职权的行使不加以法律规范,那么就极易对行政相对人造成伤害。
若公务员绝对服从上级,执行了一个错误、违法的决定或命令,事必会对相对人有所侵害,这种现象的积少成多就使得行政机关的社会形象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得社会公众对行政机关产生强烈的不满。
1.2 服从是稳定宪法制度的需要公务员是国家宪法、法律的具体贯彻、执行者。
为了保证国家法律得到迅速、高效和统一地执行,法律对行政管理体制作出了金字塔式的层级设计,这种制度设计使得下级服从上级成为公务员的一项法律义务。
但是,一旦行政体制中的任何上级机构和人员以执行法律的名义,超越法律规定的权限下达命令,并要求下级去执行,就会打破国家机构之间的权力平衡,打破国家机构与公民之间由宪法确立的稳定关系,从而构成对宪法体制的破坏。
如果只有一个违法命令被发布和执行,人们对它的后果也许可以视而不见,但如果这种违法命令的发布和执行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么对于宪法制度来说,它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1.3 公务员存在的意义公务员的存在是为了依法履行公职、行使行政权力,帮助行政机关具体管理公共事务、执行法律、服务民众。
而行政权力涉及诸多方面,内容庞杂,加之具有主动性、单方面性,并且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如果行使不当就会直接侵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对于具体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就不能随意选择、任用。
对《公务员法》第54条的思考我国《公务员法》第54条明确规定:“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但是,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就从两个方面明确了公务员的责任:一是提出“纠错”而没有被上级接受,公务员应当立即执行;二是如果盲目唯上,执行了上级明显违法的决定或命令,公务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何为“错误的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
这里涉及到三个法律概念:决定或者命令;上级;错误。
“错误”并非一个严格的法律术语。
从法律的角度讲,行政行为的评判只有两种评判标准:合法性和合理性。
而“错误”是否两者都包括在内呢?如果只包括合法性问题,那么根据第54条,“明显违法的除外”,也就是说,下级公务员对“明显违法的决定或命令”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承担责任。
如果只包括合理性的问题,讨论的就是行政自由裁量权的问题。
那么“明显违法的决定或命令”无从而来。
因此,应该包括合法性和合理性两个标准。
也就是说,下级公务员对上级错误决定或命令,只有在合理性的问题上,通过对上级反映,上级仍旧要求其执行时,才能免责;而对于合法性的问题,不管是否反映了,也不管上级是否采纳了相关意见,只要执行了,都得负相应的责任。
何为“明显违法”。
从现有的观点看,一般有以下两种;一种观点认为,所谓“明显违法”是指一个普通公民或者从业人员都可以判断出的违法行为,比如上级的决定或命令将导致刑事犯罪,又如上级的决定或命令严重违反相关规则等。
但问题是,谁来判断是否属于“一个普通公民或者从业人员都可以判断出的违法行为”的行为。
在现有的行政法体系中,公务员受到处分等内部行政处罚,只能采取申诉等办法,并无中立的第三方来评判。
而作为行政机关内部的人事或监察部门,在做出是否“明显违法”的判断时,在上级承担责任与下级承担责任的两难选择中,难免会考虑到“上级”在现实中的地位,公正和公平自然很难得到实现。
解读公务员法五十四条:服从命令vs抗命权来源:中国人大网、法制日报,作者:席锋宇导言:本文为2005年《公务员法》颁布时作者根据时任法工委副主任许安标向作者介绍《公务员法》第五十四条立法本意时整理而来,其解读内容对公务员“服从命令”或“抗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公务员法中凸现出很多新亮点,而五十四条的规定,无论是在立法过程中,还是在法律通过之后,都引起大家广泛的关注。
这一条在规定公务员对上级的决定和命令具有服从与执行的义务和纪律的同时,添加了对上级的错误命令有抗辩权和抗拒权。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家法室副主任许安标向记者介绍了这条法规的立法本意。
第五十四条的立法目的许安标说,在常委会审议的公务员法草案关于公务员的纪律中曾规定,公务员不得“对抗上级决定和命令”。
在审议和征求意见过程中,一些常委委员和其他同志提出,这一规定过于绝对化,如果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是违法的、损害老百姓的利益,公务员仍然必须服从,不符合国家机关的宗旨,也违背依法治国的要求。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后来在草案修改过程中,将这一规定改为“不得对抗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在决定命令之前增加了“依法作出”的限定,即公务员执行与服从的是合法的决定命令,换句话说,公务员可以不执行违法的决定和命令,目的是要在公务员服从决定命令与抗拒违法决定命令之间寻找到一个结合点。
四个方面详解该条的立法本意许安标介绍,上级的决定和命令是否违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权威机关正式审查认定之前,往往是见仁见智。
为了妥善处理这个问题,既保证政令的畅通,又保持政令的合法性,公务员法在第五十四条作出进一步的规定:“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
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公务员不承担责任。
但是,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