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发生噎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 格式:docx
- 大小:27.21 KB
- 文档页数:2
住院精神病患者噎食窒息诱发因素识别与对策研究洪小美林秋英(厦门市仙岳医院,福建厦门361012)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患儿家属参与护理可通过对患儿居住和接触环境的管控,降低接触过敏源的机会,改善患儿饮食方式及生活习惯,提高用药依从性及治疗安全性。
注重进行身体锻炼以及做好疾病的预防,使患儿得到有效的治疗、全方位的护理,尽快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患儿用药依从性更高,用药遗忘次数及急性发作次数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试验组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7.78%,高于对照组的75.56%(P <0.05)。
证明延伸护理方式对患儿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患者儿家属更为满意。
综上所述,出院后对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儿应用延伸护理,可显著提升其用药依从性,改善肺功能,促进患儿快速康复,且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更高。
参考文献[1]张建华.儿童过敏性鼻炎和哮喘规范化诊断与治疗[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8):796-800.[2]孙丽红,陈爱欢,秦旭,等.儿童支气管哮喘与共患变应性鼻炎严重度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9):672-674.[3]刘晓颖,向莉.儿童变应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协同治疗及管理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6,43(3):161-169.[4]刘传合,洪建国,尚云晓,等.中国16城市儿童哮喘患病率20年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5,30(8):596-600.[5]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J].中华儿科杂志,2016,54(3):167-181.[6]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小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年,重庆)[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46(1):7-8.[7]郭丽兴,赵桂红,郭桂明.自护缺陷合理补偿延续护理在学龄期哮喘患儿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1):90-92.[8]魏可英.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培训在学龄期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4):67-68.[9]陈云兰.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对哮喘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24):5760-5762.[10]王燕楠,僧东杰,韩富根.儿童变应性鼻炎与哮喘的相关性及发展趋势[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75):92.[11]韩彬,朱秀萍,盛怀明,等.益生菌辅助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伴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机制研究[J].儿科药学杂志,2016,22(12):26-29.[12]万弦,崔玉霞,黄玉瑛,等.SLIT 治疗儿童过敏性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6,45(8):1086-1088.(收稿日期:2020-12-21)【摘要】目的正确识别住院精神病患者噎食窒息的诱发因素,制定护理对策。
精神病人噎食常见原因精神病人的噎食是指在吃饭或饮食过程中发生的吞咽困难或窒息的情况。
而这种情况的常见原因可以分为身体因素和心理因素两个方面。
1. 身体因素精神疾病病人噎食的一个常见原因是与身体健康状况有关。
这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咀嚼和吞咽肌肉功能障碍:精神病病人可能出现肌肉功能障碍,特别是咀嚼和吞咽肌肉的功能受到影响,导致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困难增加,容易发生噎食。
(2)特殊疾病引起的噎食:某些身体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中风等)或食道疾病(如食道炎症、食道狭窄等),可能导致精神病病人噎食。
2. 心理因素精神病人的噎食问题也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因素:(1)焦虑和紧张:精神病病人通常伴有焦虑和紧张的情绪,因为他们可能对吃饭和咀嚼过程感到不安或担心。
这些情绪会导致肌肉紧张,进而影响咀嚼和吞咽功能,增加噎食的风险。
(2)幻觉和妄想:某些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会导致幻觉和妄想的出现。
当患者出现对食物有害或有特殊意义的幻觉或妄想时,他们可能因为拒绝吃饭或过于小心谨慎而导致噎食。
(3)社交障碍:精神病病人通常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适,这可能导致他们在进餐时容易出现紧张和焦虑情绪。
这种紧张会影响咀嚼和吞咽动作,增加噎食的概率。
(4)精神药物的副作用:一些精神药物(如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引起咀嚼和吞咽功能的副作用,导致噎食的发生。
综上所述,精神病病人噎食的常见原因可以归结为身体因素和心理因素。
身体因素包括咀嚼和吞咽肌肉功能障碍以及一些特殊疾病的影响;而心理因素则包括焦虑和紧张、幻觉和妄想、社交障碍以及精神药物的副作用。
理解这些原因对于有效预防和处理精神病人的噎食问题非常重要。
对这些患者提供专业的营养教育、心理支持和适当的治疗措施是必要的,以降低噎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精神科病人噎食的预防和护理噎食指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道的第一狭窄处,甚至误入气管,引起呼吸窒息。
精神病人发生噎食窒息者较多,其原因多是服用抗精神病药发生锥体外系副反应时,出现吞咽肌肉运动不协调而使食物误入气管[1]。
病人在进食中突然发生严重呛咳、呼吸困难,且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紫者,即可能是噎食窒息。
噎食很可能是由于抢食、暴食所致或是药物不良反应或癫痫病人在进食时抽搐发作,或药物反应致咽喉肌运动失调所致1预防1.1加强健康教育对健康饮食开展指导:规律、均衡、适量、小口喂食、细嚼慢咽、饭前先喝少量汤,口中含有食物时应避免大笑、讲话、行走或跑步。
发现面、颈部或吞咽不舒适要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指导病人自救处理方法。
1.2注重开餐工作开餐时加强观察病人的食量、食速及体位,暴饮暴食的要加以控制数量和速度,小口送食。
出现吞咽困难、面肌痉挛、唇舌震颤等症状者,要给予稀、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缓慢进餐、协助喂食、不可催促病人,忌食馒头、饼及坚硬的、长条、大块食物,若须吃可将馒头、饼泡在汤或牛奶、豆浆中充分软化、捣碎成半流质,长条、大块的食物切成细块充分咀嚼。
1.3心理护理当病人出现锥体外系症状时,可能出现恐惧、焦虑、紧张、丧失信心、失眠、拒食等情绪反应,医1.4及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配合抢救。
2临床表现3护理抢救措施助患者吐出食物。
急救术:当患者窒息状态时就地将患者置于侧卧,用手或双手在患者腹部向胸部上方推压,冲击次,反复进行,此法突然增大了腹内压力,也是利用膈肌向上的冲击力,使阻塞气道的食物上移或排出气管。
严重窒息状态:应立即将患者体位改为平卧,垫高双肩,使头部后仰,急取粗穿刺针在喉兴奋剂。
③在自主呼吸恢复后,缺氧症状未缓解,立即给予氧气吸入,直至完全恢复正常为止。
④补液、增加机体需要量。
3.43.2做好心理护理患者饮食时突然发生窒息状态,意识模糊,毫无心理准备。
当患者意识恢复后回忆起窒息情景时往往感精神紧张焦虑,有害怕心理,对再次进食易产生恐惧情绪,严重者产生拒食意念。
精神科噎食病人的护理一、定义: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道的第一狭窄处,甚至误入气管引起呼吸窒息。
二、原因:1、因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发生锥体外系副反应,出现吞咽肌运动不协调而使食物误入气管。
2、因药物的作用导致病人产生饥饿感,抢食、暴食所致。
3、躁狂病人极度兴奋,饥饿感增强,暴饮、暴食所致。
4、老年人咀嚼功能不良。
5、MECT治疗的病人意识未完全恢复前。
三、表现:精神科病人噎食一般发生突然,症状急,轻者呼吸困难,面色紫绀,双眼直瞪,烦躁,双手乱抓或抽搐;重者意识丧失,全身抽搐或瘫痪,四肢发凉,二便失禁,呼吸停止,心率快而弱,进而停止。
如果抢救不及时或措施不当,死亡率较高。
特征:1、进食时突然不能说话,并出现窒息的痛苦表情。
2、患者通常用手按住颈部或胸前,并用手指口腔。
3、如为部分气道阻塞,可出现剧烈的咳嗽,咳嗽间歇有哮鸣音。
四、急救处理:1、确诊噎食后应争分夺秒,就地抢救,迅速有效地清除嵌顿于病人咽喉部的食团,同时通知大夫,必要时将患者抱起倒立或将病人腹部俯卧于椅子后背上,上半身悬空,叩击背部。
2、意识清醒者采用立位或坐位,抢救者站在病人背后,双臂环抱病人,一手握拳,使拇指掌关节突出点顶住病人腹部正中线脐上部位,另一只手手掌压在拳头上,连续快速向内、向上推压冲击6-10次(注意不要伤及肋骨)。
昏迷倒地的患者应采取仰卧位,抢救者骑跨在病人髋部,按上法推压脐上部位,此法称为“余气冲击法”。
如果无效,隔几秒钟后可重复操作一次,从而造成人为的咳嗽,将堵塞的食物团块冲出气道。
3、如噎食部位较深已发生窒息,应将患者就地平卧,肩胛下方垫高,使病人头后仰,用一粗针头在环状软骨下1-2cm刺入气管,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改善缺氧状态。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及进一步对症治疗。
五、预防:1、对有药物副反应者,应给予软饭,且喂饭时病人应取坐位或半坐卧位,缓慢进食,并给予药物拮抗治疗。
2、兴奋或者老年病人进食应专人看护,并在进食前适量饮水,应做到“三宜”,即食物宜软、进食宜慢、心宜平静。
精神病人发生噎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急性食道阻塞(噎食)是进食时不咀嚼即下咽,卡在食道第一狭窄处,压迫呼吸道而引起呼吸窒息。
精神病人发生噎食是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其发生突然,抢救困难,死亡率高,如果病人出现噎食,应赢得时间及时地有效急救。
[例1]病人,女,61岁,诊断:精神分裂症残留型,氯氮平20毫克每日一次口服。
该病人在一次吃晚餐时,因大口吞咽米饭而发生噎食,护士及时发现,一边对病人进行抠取食物,一边找来值班医生,此时病人面色青紫,迅速将病人抬入抢救室,将其趴在床边,边叩击后背边抠取食物,结果病人自主呼吸恢复。
[例2]病人,男,72岁,诊断: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肺心病,氯丙嗪75毫克每日一次口服。
该病人在探视时家属喂粘糕饼时,病人发生噎食现象,值班护士立即找来医生,三人立即用手为病人抠取食物,当时病人脸色青紫,双眼直瞪,心率加快而弱,即刻置病人上身趴于床沿上,边叩击后背边抠取食物,时间约一分钟左右,将食物取出,将病人平卧、吸氧,观察病情变化,病人自主呼吸恢复。
1.原因分析1.1生理原因老年人年龄大,牙齿脱落,咀嚼功能差,唾液分泌减少,吞咽功能低下。
1.2精神病人由于精神障碍易出现拒食,暴饮暴食,仓促进食。
1.3选择进食的种类不当,如例2。
1.4药物副反应长期服用精神病药物多有锥体外系反应,严重时可引起咽喉肌群共济失调,吞咽反应迟钝,食道括约肌麻痹,致病人进食时发生噎食,抗精神病药物的抗胆碱能作用和5HT阻断作用使唾分泌减少,出现口干、舌躁、吞咽困难,进食时可因食团阻塞食管致气管受压造成呼吸困难,以致窒息。
2.防范对策2.1预防为主护理人员应掌握病人的病情及有关药物的副作用的反应,对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病人,注意观察喉肌功能,有明显锥体外系反应的病人,应酌情在餐前给予拮抗剂或减少药物的剂量或更换副作用较轻的药物。
2.2做好饮食护理病人进餐时,护士要守护在病人的身边,最好进半流质或易嚼碎易咽的食物,进干食时尽量将食物泡软后再进食,对于兴奋病人及年龄较大的病人,进餐时应专人看护,对于心肺功能低下的病人,可适当限制进食量,不要吃得过饱,避免增加心肺负担。
噎食定义噎食又称急性食道堵塞,是指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道的第一狭窄处,甚至误入气管,引起呼吸窒息。
精神疾病患者发生噎食窒息者较多,其原因主要是服用精神病药物发生锥体外系副反应时,出现吞咽肌肉运动不协调所致。
表现为患者在进食时突然发生严重的呛咳、呼吸困难、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紫等危象,基至窒息死亡,应立即处理。
护理评估(1)噎食的常见原因及危险因素评估I)因病抢食、暴食所致。
2)精神疾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引起吞咽肌肉运动不协调,抑制吞咽反射,容易出现噎食。
3)癫痫患者在进食时抽搐发作导致咽喉肌运动失调,可能出现噎食。
患有脑器质性疾病如帕金森综合征的患者,吞咽反射迟钝,如果抢食或进食过急会发生噎食。
(2)噎食的临床表现进食时突然发生,轻者呼吸困难,不能发音,呼吸急促,严重者喘鸣,Heimlich征象手不由自主的以V字状地紧贴颈部,面色青紫双手乱抓;重者口唇、黏膜及皮肤发绀,意识丧失,抽搐,全身瘫痪,四肢发凉,二便失禁,呼吸停止,心率快弱。
如抢救不及时或措施不当,死亡率极高。
如下图所示护理诊断(1)吞咽障碍与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或脑器质性疾病等有关。
(2)有窒息的危险与进食过急有关。
护理目标(1)患者在住院过程中不发生噎食。
(2)患者知道细嚼慢咽的重要性,能有效防止噎食。
护理措施(1)噎食的预防1)对暴食和抢食患者专人护理,单独进食,控制进食速度。
2)对明显的锥体外系反应者可酌情给予拮抗剂,并为其选用流食半流食,必要时专人喂饭或给予鼻饲。
3)集体用餐,开饭时医护人员严密观察进食情况,防止噎食发生,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抢救。
4)预防再次发生噎食窒息,可减少精神药物剂量或换药。
(2)噎食发生后的处理抢救原则1)就地抢救分秒必争,立即停止进食,清除口咽部食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迅速用手指掏出口咽部食团。
若患者牙关紧闭,可用筷子或开口器等撬开口腔掏取食物,解开患者领口,尽快使其呼吸道通畅,用海氏急救法抢救。
精神患者噎食10例的护理谢小青吴金花(福建南平第92医院 353000)关键词:精神病;噎食噎食是精神科常见的意外,噎食是指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道第一狭窄处或误入气管,压迫呼吸道引起窒息[1]。
如不及时有效地抢救很可能发生病人死亡。
近5年,我科10例发生噎食的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救治,均转危为安。
现将噎食发生的原因及护理防范措施介绍如下:1发生的原因①脑器质性疾患的病人,吞咽反射迟钝,偶因抢食,急骤吞咽而发生噎食。
②服用精神药物的病人,出现严重的锥体外系反应时,可引起咽喉肌功能失调,吞咽肌群反应迟钝,而发生吞咽困难,使食物阻塞在咽喉部或误入气管而引起窒息。
③病人做完电痉挛治疗,以及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尚未完全清醒,在意识模糊的情况下,仓促进食也可导致噎食,引起窒息。
④由于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不强以及业务知识缺乏,对患者出现的异常行为未能加以防范。
2抢救措施①若发现病人噎食后,应立即停止进食,就地急救,分秒必争,清除口腔积食,轻轻拍背,以协助病人将食物吐出,或用手掏出口内积存的食物,尽快疏通呼吸道,解除呼吸道阻塞。
②在窒息早期,食物卡在咽喉部,可用竹筷、牙刷柄来刺激咽喉部引吐,或将病人俯卧,腹部压在凳或床边缘,头低45度~90度,上半身悬空,并猛压或拍打其腰背部,使食物顺体位冲出,再用开口器,打开口腔,掏出食物。
③当已经发生窒息时,应将病人仰卧,肩胛下方垫高,颈部伸直后仰,立即用一粗针头迅速在环状软骨下方1—2cm处刺入气管[2],以此来减轻呼吸困难和缺氧症状。
同时做好气管切开准备,如发现呼吸、心搏停止,除使呼吸道通畅外,还应同时进行心肺复苏。
④自主呼吸恢复后,缺氧症状并没有完全改善,应持续给氧,并由专人看护,检查咽喉有无损伤,注意休息和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⑤食物取出后,要注意安全,防止再次意外。
3护理防范3.1 饮食护理进餐时,护理人员要组织好病员集体用餐,并严密观察病员的进食情况。
精神病患者噎食窒息的急救及防范由于精神病患者及精神科治疗、管理的特殊性,精神病患者噎食临床上并非罕见。
如抢救不及时,方法不得力,一方面造成噎食窒息危及生命,另一方面可形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概念与分类噎食指个体饮食过程中,食物与分泌物混合堵塞患者咽喉部或卡在食管的第一狭窄处压迫气管,或食物误入气管,引起的呼吸道完全或不完全阻塞致呼吸不畅→呼吸困难→窒息。
实质上是饮食过程不当导致呼吸道阻塞。
※根据阻塞的程度分为:完全性阻塞:指呼吸道完全阻塞。
不完全性阻塞:指呼吸道部分阻塞致患者呼吸不畅※根据阻塞性质分为:内阻性:直接阻塞呼吸道。
外阻性:阻塞食管压迫呼吸道。
混合性:即阻塞呼吸道又同时阻塞食管。
(在精神病患者中多见,常为饮食阻塞咽喉部。
主要原因为饮食急、疾病影响及药物的影响所致饮食呼吸不协调。
)2、噎食临床表现2-1 噎食—呼吸道阻塞早期表现大量食物积存于口腔、咽喉前部,阻塞气管,患者面部涨红,并有呛咳反射。
由于异物吸入气管时,患者感到极度不适,大部分患者常常有一种特殊的表现:不由自主地一手呈“V”字状紧贴于颈前部,苦不堪言。
2-2 噎食—呼吸道阻塞中期表现食物卡在咽喉部,患者有胸闷、窒息感,食物吐不出,手乱抓,两眼发直。
2-3 噎食—呼吸道阻塞晚期表现患者出现满头大汗、面色苍白、口唇紫绀、昏倒在地,提示食物已误入气管;重者出现大小便失禁、鼻出血、呼吸停止、全身紫绀等。
3、精神病患者噎食的易患人群①脑器质性精神病患者。
②抗精神病药物的副反应引起咽喉肌群共济失调,吞吞咽肌群反射迟钝而发生吞咽困难者。
③震颤、流涎、肌肉强直、呆板、行动不便者。
④患者食欲亢进而不能自控,进食馒头时大口吞咽,患者抢食,未经过咀嚼强行咽下者。
⑤暴饮暴食者合并躯体疾病如糖尿病人饥饿感明显者。
⑥慢性病者、精神衰退、身体虚弱,特别是咳嗽、说话困难无力者、卧床喂食者。
⑦意识障碍者。
⑧其他原因造成吞咽困难,咽喉部反射、肌群活动协作不良者。
住院精神病患者噎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噎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对我病区2008-2012年住院的精神病患者发生噎食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噎食共6人次,发生率8.57%,远远高于一般住院患者发生频率[1]。
结论:针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噎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噎食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标签:精神病患者;噎食;原因;措施噎食是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道的第一狭窄处甚止误入气管造成呼吸道部分或完全阻塞。
主要表现为病人进食中突然不能讲话、表情痛苦、强力咳嗽、呼吸困难,口唇或面色发绀或苍白,严重时表现意识丧失,四肢苍白厥冷,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2]。
精神科病人发生也是窒息者较多,其原因多时抢食暴食,癫痫病人进食时抽搐发作或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发生锥体外系副反应时,出现吞咽及运动不协调而使食物误入气管【3.4】。
临床资料以2008-2012年在我病区住院的精神病患者中发生噎食的5位患者为调查对象,均为精神疾病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通过查阅病历及访谈方式对其资料进行统计及分析。
结果:5位患者发生噎食6人次,平均年龄59岁,住院时间均10年以上,噎食发生时间早餐最多(50%),其次午餐(33.3%),晚餐(16.7%),引起噎食的食物面食糕点最多(66.7%),其次为肉蛋类(33.3%)。
精神病病人噎食常见原因:1.1药物副反应:因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出现锥体外系副反应,引起吞咽肌运动不协调,抑制吞咽反射而致。
抗精神病药物的抗胆碱能作用和5HT阻断作用使唾液分泌减少,出现口干舌燥,进食时可因食物堵塞食管致气管受压造成患者呼吸不畅及窒息。
1.2电休克治疗后患者未完全清醒,在意识模糊状态下进食致窒息。
1.3精神症状所致:如躁狂患者,极度兴奋,食欲亢进,大口吞咽或抢食,未经嚼细而咽下使食物堵塞食管而噎食。
精神病患者发生噎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噎食是精神病房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其发生突然,抢救困难,死亡率高。
现将我科去年底连续发生2例噎食窒息死亡的原因分析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1]女,46岁, 1994年9月下旬持续高热1周,伴神志恍惚两天院外诊断为散发性肺炎,经用抗病毒激素、脱水等药物治疗,病情趋于稳定,但病程中患者出现精神异常,表现为
夜间睡眠差、谵语、无饥饱感。
11月初来我院门诊治疗,口服氯丙嗪50mg,每日2次,症状有
所好转,11月23日门诊以脑炎致精神障碍收住我科进一步治疗。
入院后神经系统捡查:咽反
射略迟钝,饮食无规律,故给予半流质饮食,瞩家属配合工作人员做好饮食护理。
入科当天晚
上进餐时,患者忽然从家属手中抢过半个馒头吞下,随即出现呼吸困难、意识丧失、颜面青紫,继之呼吸停止。
立即清除堵塞于咽喉部食物,采用倒挂叩背、吸氧、气管插管等抢救措
施后。
自主呼吸恢复,1小时后呼吸再次停止,给予高频呼吸机辅助呼吸,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例2]女,65岁,因抑郁症于1994年12月12日入院。
患者曾因病情反复住院4次,长期
服用抗精柙病药物,本次住院治疗给予口服氯氮平50mg,每晚1次;氯丙咪嗪25mg,每日3次。
以后逐渐加量至氯氮平150mg,每晚一次;氯丙咪嗪50mg,每日3次。
12月29日吃早饭(馒头、稀饭)时突然倒地:表现为颜面青紫、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呼吸停止,立即清除
堵塞于咽部的食物、叩背、吸氧、气管插管等抢救措施后,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呼吸,但脑复
苏未成功呈植物人状态。
由于脑缺氧严重,伴顽固继发性癫痫,继之出现应激性溃疡、消化
道大量出血,并伴有血尿、肺炎、褥疮,1995年年4月1日因全身各脏器衰竭死亡。
2 原因分析
2.1 药物副反应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多有锥体外系反应,严重时可引起咽喉肌群共济失调,吞咽反射迟钝,食道括约肌麻痹。
致病人进食时发生噎食[1]。
抗精神病药物的抗胆碱能作用
和5HT阻断作用使唾液分泌减少,出现口干、舌燥[2],进食时可因食物团堵塞食管致气管受压
造成患者呼吸不畅及窒息。
2.2 脑器质性改变致吞咽反射迟钝如例1由于1次进食过多或过急,而发生噎食。
2.3 躁狂狂由于患者极度兴奋,饥饿感增加,暴饮暴食易适成窒息。
2.4 生理因素老年人牙齿脱落,咀嚼功能差,加之神经反射性功能减退,消化功能降低,唾液
分泌减少,以致进干食时易发生窒息。
3 护理对策
3.1 顶防为主对有拒食或有药物副反应者,喂食时以采取坐位或半卧位为宜,且要耐心,不
宜过快过多,馒头类干食应泡软再喂。
有药物副反应者应给予拮抗药物,如东莨菪碱0.3mg,肌肉注射,必要时药物减量或停药,换用反应较轻的药物。
严重者给予鼻饲,以保证营养供给。
3.2 饮食护理注意调节饮食质量。
精神病患者不宜进食馒头等干食,适宜进软食、半流质等易
嚼易碎易咽食物,并应限制进食量。
兴奋患者及老年患者进食时,应专人看护,并在进餐前
给予适量饮水,必要时进半流或流食。
如病例1伴有吞咽反射迟钝和不知饥饱等症状,家属
未予重视,也无护理人员守护,造成噎食。
病例2发生噎食为早晨,由于此时工作人员少,工
作量大,无专人护理,患者进食过急所致,故饮食护理不可忽视。
另外,电休克治疗前不宜进食,治疗后意识尚未清醒者。
不宜过早进食。
3.3 密切观察进餐前要组织好患者,并密切观察每位患者进食情况,若有异常要及时作出判断。
患者进食过程中,突然出现颜面青紫、烦躁不安或抽搐、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应首先考虑
为噎食,并立即组织抢救。
3.4 急救护理患者一旦发生噎食,护士要沉着冷静,积极协助医生抢救。
应立即迅速有效地
清除嵌顿于患者咽部的食团,轻叩背部,必要时将患者抱起倒立。
如噎食部位较深且己发生窒息,应将患者就地平卧,肩胛下方垫高,使病人头后仰,用一粗针头,在环状软骨下方1~
2cm部位刺入气管,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改善缺氧状态,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做好抢救和观察护理工作,防止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