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及肌电图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37.26 KB
- 文档页数:3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资料与方法2001~2009年收治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者10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其中的51例静注丙种球蛋白(IVIg)进行治疗。
103例中冬春季发病62例,夏秋季41例,85例有前驱感染史,73为上呼吸道感染,12例为消化道感染,18例无明确感染史。
临床表现均有运动障碍,均有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感觉障碍者38例,其中32例为感觉减低,6例为感觉过敏及感觉异常(烧灼感、蚁走感或疼痛)。
有球麻痹者14例,表现为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其中29例合并有呼吸困难。
103例中68例行肌电图检查,运动神经损害58例,感觉神经损害22例,表现为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动作电位波幅减低。
55例出现F波异常,13例出现H波反射异常。
103例均行脑脊液检查,其中89例表现蛋白-细胞分离。
临床特点:治疗组51例,男36例,女15例;年龄12~73岁,平均43.5岁。
对照组52例,男38例,女14例;年龄12~72岁,平均43.6岁。
103例符合以下临床特点:①85例病前1~3周有感染史;②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伴末梢型感觉障碍者28,有或无脑神经受累;③89例腰穿脑脊液检查符合蛋白-细胞分离的特征;④肌电图检查示:早期F波或H波反射延迟,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远端潜伏期延长等改变。
方法:治疗组用静注丙种球蛋白,剂量为04g/(kg·日),连用5天。
对照组应用甲级强的松龙05~10g/日,连用5天。
两组同时应用抗感染,营养神经、改善循环药物,并进行支持对症治疗。
治疗5天后均给予强的松5mg/(kg·日),4周后渐减量。
发病及治疗3周时分别判定:①痊愈:呼吸肌麻痹恢复,四肢肌力达Ⅳ级以上;②显著进步:呼吸肌麻痹明显恢复,四肢肌力达Ⅲ级;③进步:有一定程度恢复,四肢肌力有所好转;④无效:治疗前后呼吸肌,四肢肌力皆无变化;⑤死亡。
结果治疗组:51例经IVIg治疗后,运动障碍、颅神经麻痹、呼吸肌麻痹、感觉障碍、反射缺失等开始恢复时间为1~7天,平均362天。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及肌电图分析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炎症性周围神经病变,常见于年龄在15-35岁之间的成年人和老年人。
该疾病是由于免疫系统攻击和破坏周围神经的髓鞘,导致神经传导障碍和肌力减退。
临床表现通常为肢体无力、感觉异常和反射减弱或消失。
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是一种用于评估肌肉和神经功能的检测方法,通过分析肌电图可以进一步揭示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特征和疾病进展。
首先,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包括渐进性对称性肢体无力、异常的感觉和反射减弱。
患者常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疾病症状,但病因尚不完全明确。
临床表现通常由迈母氏征(Meningismus)和发热开始,随后迅速出现肌肉无力和感觉异常。
病程一般为急性或亚急性发展,在2-4周内达到峰值。
病情严重者可能发展至严重呼吸肌麻痹,需要人工呼吸机支持。
此外,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心动过速或低血压等。
其次,肌电图是诊断格林巴利综合征的重要工具之一。
肌电图分为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和肌电图图形两个方面。
传导速度受损和肌电图异常都是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典型特征。
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中,损害的神经常表现为迟滞或完全传导阻滞。
在格林巴利综合征早期,NCV可以显示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降低,而在病程进展后,NCV可能会完全消失。
而在肌电图图形上,常见的异常包括肌电图波形变宽、多峰或无波型等。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神经肌肉接头异常,如双峰反应或单脉冲反应增加等。
举例来说,假设一个患者急性感染后出现疲劳、麻木和四肢无力的症状,担心可能罹患了格林巴利综合征。
医生可以考虑进行肌电图检查以进一步评估。
NCV会显示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异常。
比如,在腓肠神经上进行测量,正常情况下单位时间内的传导速度为50-60米/秒,而格林巴利综合征可能导致传导速度降低至20-30米/秒。
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6例临床分析
邱金华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年(卷),期】2009(003)006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CGBS)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6例CGBS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例患者均为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以对称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为首发症状,脑脊液异常5例、正常1例,肌电图呈现神经元损害,运动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均提示有脱髓鞘损害.结论 CGBS病情迁延、隐匿,表现复杂,易被误诊;临床症状、脑脊液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周围神经电生理检查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激素治疗有效.
【总页数】2页(P164-165)
【作者】邱金华
【作者单位】516001,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 [J], 李改荣
2.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 [J], 王琪;孙新艳;任真
3.急性复发性格林-巴利综合征与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对比研究 [J], 过燕萍;李作汉
4.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21例临床分析 [J], 林盛;何小燕;陈俊斌
5.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18例临床分析 [J], 陈志杰;吴永胜;祁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诊断及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诊断及治疗关键字:GBS神经04:37爱爱医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又称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acute infectious polyradiculoneuritis)。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病理特征为累及周围神经系统的多灶性炎性脱髓鞘,故又名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炎。
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进行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麻痹。
以10岁以下儿童为好发人群,男孩较女孩多见。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病因与发病机制】确切病因不清楚,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感染:从病毒、免疫、病理和动物实验等方面研究提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可能与病毒等感染后所诱发的脱髓鞘病变有关。
已证实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儿在发病前多有空肠弯曲菌感染,除此之外,其他一些肠道病毒、呼吸道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弓形体等也可能在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2.免疫机制: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一种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细胞免疫机制参与了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发病过程,其中CD4+细胞(Th1和Th2)及其细胞因子起着重要作用。
Th1细胞是炎症T细胞,诱导并直接参与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其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起着关键性作用,而Th2细胞的作用是抑制疾病的发展。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发病可能是感染等因素诱发的一个连锁反应,感染激发了机体潜在的变态反应,释放出封闭抗原而使自身致敏而发病。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临床表现】起病急,但疾病进展较慢。
病情的发展速度、神经受累程度和恢复时程有显着的个体差异,通常病情多在数日至1~2周中进行性发展并维持数周至数月。
1.前驱感染:多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前1~3周有前驱感染史,为非特异性病毒感染,持续数日,常表现为轻度腹泻、上呼吸道感染、腮腺炎、水痘等。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作者:王殿华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38期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发热、咽痛、肢体疼痛,少数病例出现肢体弛缓性瘫痪。
因本病多发于小儿,故称小儿麻痹症。
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偶尔可较长。
发病多有发热,剧烈头痛,颈背僵硬,深部肌肉疼痛,有时有感觉过敏和感觉异常,在急性期出现尿潴留和肌肉痉挛深腱反射消失,可不再进一步进展,但也可能出现深腱反射消失,不对称性肌群无力或瘫痪,这主要取决于脊髓或延髓损害的部位。
呼吸衰弱可能由于脊髓受累使呼吸肌麻痹,也可能是由于呼吸中枢本身受病毒损伤所致。
吞咽困难、鼻反流、发声时带鼻音是延髓受侵犯的早期体征。
脑病体征偶尔比较突出。
脑脊液糖正常,蛋白轻度升高,细胞计数10~300个/μl(淋巴细胞占优势)。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脊髓灰质炎多为单侧肢体发病,呈节段性分布,肌肉萎缩严重,多留有后遗症。
卟啉病伴多发性神经病卟啉病系由先天性卟啉代谢紊乱,卟啉前体或叶啉在体内聚积所致,常有遗传因素。
起病可急可缓,呈间隙性发作,临床表现有腹痛、神经精神症状、光感性皮肤损害等。
神经系统的症状多种多样,如四肢神经痛、痛觉减退或麻木,痛觉消失的较少见。
可有单肢肌无力直至四肢松弛性瘫痪,在瘫痪出现前或同时可有肌肉剧痛,特别是小腿肌。
腱反射常常减低或消失。
腹部、肋间或膈肌无力可导致呼吸麻痹而危及生命。
还可出现视神经萎缩、眼肌麻痹、面神经瘫痪、吞咽困难和声带麻痹等症状。
轻者数周恢复,不留后遗症。
腹痛是最主要和突出的症状,发作性绞痛有时虽极轻,但大多较严重,甚至难以忍受。
疼痛部位可以是局限的,也可波及整个腹部,或放射至背部或腰部,可伴有恶心、呕吐,常有顽固性便秘,检查时,腹部大多没有明显压痛,除略有胀气外,很少有阳性发现。
实验室检查偶有蛋白及细胞数略增高,尿中卟胆原阳性,尿经日光照射呈紫红色,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可见广泛慢波。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及肌电图分析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以下简称GB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发生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的感觉或运动神经元的脱髓鞘。
本文将就GBS的临床表现、诊断和肌电图分析进行探讨。
一、临床表现
GBS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急性对称性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反射性神经功能损害。
患者常常出现无力、麻木、刺痛、肌肉痉挛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
初期常以双下肢无力、感觉异常及神经根疼痛为首发症状,逐渐向上扩展至四肢,以至呼吸肌产生麻痹,少数病例可能引起危及生命的心肺并发症。
二、诊断
(一)临床诊断:
1. 典型表现:GBS的诊断依赖于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如急性对称性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反射性神经功能损害。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来做出初步诊断。
2. 脊液检查:GBS患者的脊液检查通常显示增加的蛋白质水平,而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二)肌电图分析:
1. 神经传导速度:肌电图检查是GBS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GBS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通常减慢或完全中断,这是由于周围神经的脱髓鞘引起的。
2. F波检查:F波检查是评估GBS患者运动神经轴突损伤程度的重要方法。
患者F波潜伏期延长或消失,表明运动神经轴突丧失了一定数量的纤维。
3. 神经肌肉接头检查:GBS患者的神经肌肉接头功能通常正常,这有助于排除肌肉本身的疾病。
三、治疗
GBS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支持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
支持治疗主要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提供合适的营养和呼吸支持等。
免疫调节治疗主要包括血浆置换和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能够有效控制GBS 的进展。
四、预后与康复
大部分GBS患者在经过治疗和康复训练后能够康复,并恢复到正常生活水平。
然而,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呼吸衰竭和残疾。
综上所述,GB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通过临床表现、脊液检查和肌电图分析,医生可以确诊GBS。
治疗方面,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可提高患者的预后。
至于康复,早期康复训练是
恢复功能的重要环节。
目前尚需进一步开展研究以深入了解和治疗G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