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养生学之起居养生
- 格式:ppt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65
养生之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人同处于一世,然寿有长短,有寿逾天年,也有半百而殂,何者?排除天灾人祸,先后天不同也。
一、先天因素:人之先天,源于遗传,受之父母,根于宗族,无法改变。
宗族昌隆,父母敏健,孕育得当,足月分娩,则身体康健,反之则羸弱多病,寿难久长。
二、后天养生:若想益寿延年,先天无法改变,我们就要通过后天调摄,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调理生机,条畅气血,平衡阴阳,和调脏腑,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以下我们从心境、环境、时节、呼吸、气功、饮食、起居、医药及理疗九个方面概述后天之养生,谓之“后天养生九篇”。
1、后天养生之心境养生篇益寿延年,良好的心态是首要的。
心态不平和,会致气机不调,阴阳失衡,气血紊乱,怒使气上,喜使气缓,忧使气郁,思使气结,悲使气消,恐使气下,惊使气乱。
气机不调则易伤损五脏,过怒会伤肝,过喜会伤心,过思会伤脾,过悲会伤肺,过恐会伤肾。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能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用积极的思想去看待,以超然的胸怀去面对,这是养生的第一要求。
为人处事要怀有慈善之心,豁达包容,待人以宽,仁孝感恩,敬老爱幼,行善积德,回馈社会。
举凡长寿之人,多有一颗平和仁爱的心,能笑口常开,对所有的事情都能不急不躁,泰然处之。
宽宏大度是养生之本,心底无私是长寿之道,自古斤斤计较、心胸狭窄者无有长寿。
有容乃大,无愧自安,心底无私天地宽。
心境高远者,淡泊宁静,心胸开阔,去留从容,宠辱不惊,不争名在朝,不争利在市。
知足常乐,胸怀宽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平气和,情志无过,以此养生则益寿延年。
2、后天养生之环境养生篇古语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清水秀则地灵人杰,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长寿的重要因素。
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人人文明礼貌,人际关系和谐,则人多长寿。
据世卫组织统计,长寿区域多符合上述的条件,如中国江苏的如皋,中国广西的巴马、中国新疆的和田、海南三亚的南山、巴基斯坦的罕萨、外高加索地区、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这些地区水土良好,空气清新,适合生活居住。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概述一、中医养生的定义与内涵1. 养生的概念- 养:培养、维护、调养。
- 生:生命、生存、生长。
- 养生:指的是人类为了维护生命、促进健康、延长寿命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为。
2. 中医养生的内涵- 中医养生是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状态、运动锻炼等手段,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生命关怀活动。
二、中医养生的目的与意义1. 预防疾病- 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 通过养生手段,调整体内环境,防止病理产物的生成。
2. 延缓衰老- 中医认为,衰老是生命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通过养生可以减缓衰老进程,保持年轻状态。
3. 延年益寿- 通过养生,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从而实现健康长寿。
三、中医养生的原则1. 遵循自然规律-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调整生活作息。
- 遵循自然界的生长收藏规律,合理饮食。
2. 注重整体观念- 中医养生强调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养生应从整体出发,调和身体各个部分。
3. 因人而异- 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4. 综合调养- 结合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多种养生方法,全方位进行身体调养。
四、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1. 饮食养生- 饮食调养原则:均衡营养,五味调和,定时定量。
- 药食同源:利用食物的药用价值,进行食疗。
- 四季饮食养生: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
- 不同体质的饮食调养:根据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
2. 起居养生- 生活作息: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 睡眠养生:提高睡眠质量,保持精神充沛。
- 动静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劳逸结合。
- 居室环境: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持空气流通。
3. 运动养生- 中医传统运动: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
- 现代运动:结合现代健身理念,进行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
- 运动注意事项: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劳累。
中国有几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文明,在养生上更是积累丰富的经验,中国人的养生观从天地人,宇宙、自然,四时,人的身与心,形与神,情志与德行等等,全方位统一的视角积累了丰富的中国人的养生之道的文化。
1.环境养生当指注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做到趋利避害的养生活动。
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人生活于天地之间,时空之内,形神机能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科学养生必须置人于环境之中,加以重视,给以考量。
季节更替、昼夜变化、地域高下、水质土矿、植被绿化、家居摆设,乃至于社会地位、生活境遇、人际事宜等均可影响身心健康,适之则有利养生,逆之则有害健康,切请慎调为要。
顺应四时: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使万物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规律。
人体寓于宇宙自然之中,只有与四时的变化相适应,人体才能保持清静内守的状态,“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起居养生是指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做到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动静相宜等一系列养生措施。
从现今人们生活习惯而言,尤其需做到的是:按时作息,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慎适冷暖,切勿“要风度不要温度”;适当运动,避免终日与电脑、电视为伴。
3.饮食养生是指利用食物的性能特点,合理摄入膳食,以强身健体、抗衰防老的养生方法。
民以食为天。
然饮食对于人体健康是一把双刃剑。
《黄帝内经》将其喻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指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意为人体赖以生存的阴精,来源于饮食五味;蓄藏阴精的五脏,其损害的祸根也在饮食五味。
明确指出了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双重性。
谨和五味,平衡营养;适时适量,勿使过偏;以人为本,区别对待。
上述三者,当为饮食养生的基本要求。
4.运动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说明了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
中医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可强身延年。
养生保健知识-起居养生
我们的祖辈一直以来都过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但是,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激烈,日常学习、工作中熬夜、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情。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有些人纵情娱乐,挥霍健康。
不良的生活习惯催发了多种疾病,如颈椎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得疾病日益年轻化。
种种迹象都告诉我们,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如起居有规律,不睡懒觉不熬夜,娱乐有度,劳逸结合;保持居室和家居用品的清洁卫生,经常晒太阳,定时给房间通风换气;冬天要注意保暖,不要盲目追赶时尚,不要“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夏天应适当出汗,不要整天待在冷空调环境下贪凉而得“冬病”。
中医起居养生的方法所谓起居,就是人类睡卧行走、着衣覆被等之类的日常活动,由于这些活动都以顺应天时、适应环境为目的和要求,也具有自我修整的作用,所以同样具有养生保健的重要意义。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起居养生知识,供您参考!夏季中医起居调养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
“暑易伤气”,炎热可使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
所以,安排劳动或体育锻炼时,要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并注意加强防护。
午饭后,需安排午睡,一则避开炎热之势,二则可恢复疲劳。
酷热盛夏,每天洗一次温水澡,是一项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
不仅能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爽,消暑防病,而且能够锻炼身体。
因为温水中冲洗时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扩张体表血管,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没有条件洗温水澡时,可用温水毛巾擦身,也能起到以上作用。
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
睡眠时不贪凉,更不宜夜晚出宿。
开空调时,也不宜室内外温差过大,纳凉时不要在房檐下、过道里,且应远门窗之缝隙。
可在树荫下、水亭中、凉台上纳凉,但不要时间过长,以防贼风入中得阴暑症。
夏日天热多汗,衣衫要勤洗勤换,久穿湿衣或穿刚晒过的衣服都会使人得病。
处暑起居养生的方法多晒太阳抗秋乏很多人容易感到秋乏,这其实是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表现。
入秋后,日照时间减少,褪黑激素相对增多,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的情绪因而低沉,所以要增加阳光的照射,晴天时多到户外散步,每天保证半小时。
每天喝一杯花旗参茶也有提神补气、抗疲劳的作用。
心宜平静处暑燥热,饮食是一面,更重要的是要时时观照内心,调整心境。
内心守静的方式有很多种,盘腿静坐、卧禅数息等都是帮助我们内视己心,涤除芜杂,从而复归于平静的好办法。
选择一个爱好,诸如书法、篆刻、古琴或太极等,都能帮助我们修身养性。
慢下来,静下来,才能更好地顺应自然,与天地同生。
中国传统养生学主要的养生方法传统养生学内容全面,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华民族传统尚古顺俗,从而保留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古代养生理论与方法,求实致用的民族文化特点又保证了所传承的养生文化的实效性。
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包含了诸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传统养生理论与实践方法,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静(行气)为主的,如静坐、养气功等;以动(导引)为主的,如五禽戏、八段锦等各种导引术;以呼吸为主的,如彭祖闭气术;以特殊食物为主的,如药饵养生术;以男女阴阳修炼为主的,主要包括历代房中术;注重生活常识的,如研究居住环境的风水术中符合科学知识的内容;其他还有四时起居、四时调摄法,等等。
一、行气术行气,又称吐纳、调息,是一种以呼吸促进内在气血运动为主的养生方式,是一种自我控制的内循环运动。
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有行气活动的记载及具体要求的描述。
战国初年的“行气玉佩铭”也记述了具体的行气路线,表明当时行气术已较为成熟。
行气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类是练习者以“意守”为主要特征,通过意念固守身体的某一部位,达到以神养气、以气养形的目的。
这种行气方法重视呼吸与内在行气感受的配合,对练习者的综合要求不是很高,而锻炼效果又比较明显。
第二类是源于“行气玉佩铭”所述之法,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周天行气法”,即气沉丹田,进而循人体前后的任、督两条主要经脉循行,在高级阶段后可以促使内气沿人体全身的各大经脉循行,在这种行气过程中增强生命力。
这种行气方法以《周易》阴阳运动原理为框架,以“黄老”精气学说为内核,借用炼丹术语,构筑了行气炼养术的理论模式,最终形成著名的内丹养生术。
行气术的练习方法主要讲究松、静、自然、意气相随等。
松——在练习中要求达到整体生命的放松状态,即在身心高度放松状态中,达到自我生命的调整。
松是全面的,不但要做到肢体的放松,而且还要做到精神的放松。
静——要达到身心完全放松,就必须做到身心的安静。
因为处于“动”的状态,就必然导致身心的用力和紧张。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起居养生法-起居起居有常是要求人的日常生活要有一定规律,并合乎养生的法则,劳逸结合,“不妄作劳”,不违背常规。
起居,主要是指作息,也包括平常对各种生活细节的安排在内。
中国医家、养生家认为,人的长寿原因之一,就是“起居有常”。
《内经》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纵观近代以来一些长寿老人的养生经验,他们都有一套符合生理要求的作息制度,并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即所谓“常”)。
《内经·素问》说:“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这里,根据自然界的阳气变化规律,把一天分成三个阶段,而人体的阳气亦随着自然界阳气的变化,表现出生、长、收、藏等四种不同的形式。
即天亮时人体的阳气开始活跃于体表;中午阳气最旺盛;太阳偏西时体表的阳气开始向内收敛,汗孔固闭;日落之后阳气潜藏于体内。
基于上述认识,中国养生家要求人们制订符合生理要求的作息制度并养成习惯,认为这样做对人的寿命延长肯定是有意义的。
大家知道,人体温度偏离平均值36.5℃过远,通常是疾病的反映。
然而,许多征象表明,人体温度具有同太阳光紧密相关的节律性变化,一日之中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健康人的体温在24小时之内可有10℃左右的变化。
清晨人体温度最低,黄昏最高。
虽然这种变化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由此可以找出其他一系列生理变化的关键所在。
随着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这两种高度专门学科的发展,在许多生理过程中存在着节律这一事实已经逐渐被人们发现并肯定。
例如,血压和血液中的白细胞的数目都具有节律性的变化。
血糖指标、排尿量和尿中特殊化学成分每天里都有变化。
大脑和身体的其他各种器官都表现出各自的机能节律。
甚至内关节似乎也具有节律。
今天科学家们坚信不疑,人体中的任何一种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都具有节律性。
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当今社会,了解中医药健康知识对于我们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预防疾病以及促进康复都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医药健康知识的世界。
一、中医药的基本理论1、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例如,白天为阳,夜晚为阴;热为阳,寒为阴。
五行学说则将世界上的万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在人体中,五脏六腑也分别对应着五行,通过五行的生克关系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2、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津液则起着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3、脏腑经络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五脏和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
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生理功能,相互协作,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转。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之间以及脏腑与体表之间能够相互沟通和影响。
二、中医药的养生保健方法1、饮食养生中医认为,饮食应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季节的变化进行合理搭配。
例如,体质偏寒的人应多吃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桂圆等;体质偏热的人应多吃寒凉性的食物,如西瓜、绿豆等。
此外,饮食还应注意五味的调和,不过食肥甘厚味,避免饮食不节对身体造成损害。
2、起居养生顺应自然规律,做到起居有常是养生的重要原则。
应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3、运动养生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中医传统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具有动作柔和、舒展筋骨、调和气血的作用,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练习。
4、情志养生中医认为,情志的过度变化会损伤脏腑功能。
起居养生法让人精力充沛“起居养生法,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传统的养生原则而合理地安排起居,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方法。
”专家指出,起居养生主要包括居住环境、居室结构、居室环境和气候、起居有常等方面。
中国的传统起居养生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早在两千年前,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一段有关起居养生的论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居住环境良好有益于身心健康专家介绍说:“居住环境,是指人们居住地周围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而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当然是人们最理想的居住环境,例如山东省平邑县的蒙山地区,山青水绿,柳暗花明,空气中含有大量的负离子,自然环境优美,有天然氧吧之称,故当地百岁老人的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所以,在选择居住环境的时候,应尽量选择那些自然环境优美,高爽干燥、避风向阳、空气新鲜、水质优良、树木花草茂盛的地方,要远离水源污染、空气污染或放射污染的地区,以保证居住环境的舒适安全。
”现代城市居民楼房的选址,除了交通方便,生活及社会服务设施齐全外,应以日照充足,树木较多,空气清新,湿润清爽的地区为佳。
如果居住条件不太好,也可以走出家门,多到有花有草,有水有树,视野开阔,环境优美,空气新鲜的公园内活动。
有便利条件的中老年人,还可以到有山有水、有森林湖泊的郊区去登山、游泳、垂钓、采摘,或到风景名胜地区去旅游,这样既能呼吸新鲜空气,还进行了有氧运动,对中老年人的养生保健十分有益。
在居住地的周围环境种些花草树木,不但对改善居住环境有益,而且还有益于身心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绿色有稳定情绪,调节血压,维持血压稳定的作用。
另外,居室朝向对身体健康也很重要。
专家说:“就我国的地理位置而言,房屋的朝向一般以坐北朝南为佳,既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还有利于室内采光、通风及温度、湿度的调节。
历代医家关于饮食起居养生的描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注重对身体的关爱和保护,这其中饮食、起居、养生均占据了重要地位。
许多历代的医家们也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发掘了许多恰到好处的方法和理论,成为了中国的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饮食和起居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被人们广泛认可。
《黄帝内经》就记载了许多关于饮食和起居的知识,如“君子之居,必有所戒”,“饮食有适,形体自若”,“平居之节,以养拘形”等等,这些都是对健康的关注和管理的体现。
另外,王冰的《饮膳正要》更是记载了许多精细的烹饪之道和对食材的认知,如“鱼要滑而不散,肉要烂而不糜”,“醋可发汗,洒香根、茉莉、桔梗之类,除风、消食、去臭,行气解郁”,对于饮食的研究和认知已经到了非常精细的地步。
此外,养生是古代医家们十分关注的话题。
其中《黄帝内经》提到了很多非常实用的方法,如“实快则形劳,形劳则气弱,气弱则内卫不足,内卫不足则病从口出”、“洁身爽志,不妄行房,不多坐,不懒卧”,强调了不要过度劳累,注意洁身自好,不要做出有损健康的事情,这些方法也被后来的医家具体化、实践,并持续在中医中得到重视。
到了唐代,随着思想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医学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研究。
其中一位医家孙思邈,他的《千金方》成为了中国医学史上的里程碑,其中详细记载了大量的药物使用和配方,也提出了许多养生的方法和建议。
如“养神必安静,神安即气和,气和即身安”,“妇人起居甚慎,勿散长倚,恶语图恶,祸轻如降”,这些方法强调了心理健康管理的重要性,认为心情舒畅、稳定的人会更加健康。
总之,历代医家们对于饮食、起居、养生的关注和研究,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些方法和理论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一直在传承至今,并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生活在当今社会,也不妨参考这些历代医家的经验和方法,加强对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关爱和保护。
中医养生小常识100条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千年,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和养生知识。
这些养生小常识不仅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健康,还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治疗和调养的建议。
本文将介绍100条中医养生小常识,希望能够帮助读者们更好地了解中医养生之道。
一、饮食养生:1. 常喝枸杞茶,可以补充能量,增强免疫力。
2. 吃一些粗粮可以增加人体的纤维和维生素B,改善肠胃环境和血液循环。
3. 吃瘦肉和鱼可以增加人体蛋白质的摄入量,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4. 吃一些黑豆可以起到增强免疫力、降低高血压和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5. 食用大蒜可以清热解毒,保持血压和血糖的平稳。
6. 吃一些红枣可以改善贫血症状、补血养气、健脾益胃。
7. 吃一些芝麻可以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力,保持皮肤的弹性。
8. 多喝水,可以保证身体的水分摄入,延缓衰老。
9. 吃一些海带可以补充碘元素,促进甲状腺素的产生,有助于防治甲状腺疾病。
10. 对于过量食用的油腻食物,可以加入些许花椒或山楂,可以改善消化不良的情况。
二、运动养生:11. 做五分钟的哑铃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身体素质。
12. 慢跑30分钟可以加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耐力和抵抗力。
13. 经常做瑜伽可以减少肩颈痛,改善身体的柔韧性。
14. 练太极拳可以增加身体的气量和免疫力,改善心血管健康。
15. 乒乓球是一项涵盖全身大肌群的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耐力。
16. 游泳是一项全面的有氧健身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17. 长时间工作或者长期静坐的人可以进行房中术运动,可以锻炼下肢的肌肉和提高足部的协调性。
18. 常做深度呼吸可以改善肺部的功能、增加身体的耐力和调节身体的神经。
19. 经常转动耳朵可以促进头颈血液循环,缓解颈椎病。
20. 早晚跳一万步让人活到九十九,经常走路可以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和血压。
三、情志养生:21. 经常听音乐可以缓解压力,减缓身体的疲劳感。
22. 散步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让我们享受自然风光,舒缓情绪。
中医起居养生:四季的起居养生法(5篇)第一篇:中医起居养生:四季的起居养生法四季的起居养生法四季起居养生法,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传统的养生原则而合理地安排起居,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方法。
《素问。
上古天真论》中说,“起居有常”而能“尽终其天年”;反之,若“起居无节”多致“半百而衰”。
“起居”主要指生活作息。
“有常”是指有一定的规律。
所以,起居养生法是一种通过调节人体的生活起居,使之符合人的生理规律的一种养生方法。
有关起居养生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起卧有常,二是劳逸适度。
四季的起卧应顺应自然之气的变化而有早晚之分;春季宜“夜卧早起,广歩于庭”,以顺应春阳生发之气;夏季宜“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以顺应夏季华秀之气;秋季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以应秋令收敛之气;冬季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以应冬日收藏之气。
唐代医家孙思邈对此极力推崇,强调“营养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
反之,则损伤人体。
大量的实践证明,人体的重要生命指标、生化指数、物理参数、代谢水平,乃至情绪的变化都按照一定的规律呈现有节律的变动,其中包括昼夜变化的日节律,28日左右为周期的月节律,以及年节律等。
说明人体存在着生物钟现象,其调控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甚至决定着人体的寿夭。
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劳动,故起居有常当包括劳逸适度,即劳动应符合人体生理活动的规律,即不可过劳,也不可过逸。
适度劳动,可使气机通利,脏腑功能正常。
正如孙思邈所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
第二篇:起居养生歌(本站推荐)起居养生歌欲求健康乐逍遥,起居养生有诀窍。
黎明即起庭院扫,散步打拳做做操。
踢腿甩臂伸伸腰,摇头晃脑多跳跳。
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
定时解便莫憋尿,二便通畅疾病少。
一日三餐要定时,饮食有节勿过饱。
素食为主莫厌荤,平衡膳食瘦自高。
少量饮酒应戒烟,远离烟酒病自少。
运目眨眼常远眺,不要躺着看书报。
增减衣服随气候,被褥常晒消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