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案)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
- 格式:docx
- 大小:18.31 KB
- 文档页数:4
油画《父亲》赏析教案三、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1、音乐欣赏:播放一段《信天游》的MTV,请学生边听边感受,音乐过后给自己的内心有什么样的情绪影响。
你甚至有些什么联想……2、油画欣赏:上一个话题讨论过后,接下来请学生欣赏一幅油画《父亲》,静心仰望屏幕上的父亲,沉淀一下内心,看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3、导入课题:油画《父亲》赏析(二)观察分析:1、画幅大小揭秘:尺寸216x 152厘米罗中立的成名作《父亲》去年频频出镜,但是艺术家本人对于《父亲》所呈现出的风格早已不再继续。
谈及《父亲》他说:“现在回头想想,当时最激动人心的是画的尺寸,这可以是一种观念的艺术,也开启了中国当代艺术。
”2、画家经历介绍:罗中立:1948年生,重庆市璧山县人,艺术家,教育家,四川美术学院校长。
1977年-1981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4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研修,1986年3月返校。
1993年晋升为教授。
现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3、画面背景介绍:罗中立的《父亲》,具有一种悲剧性震撼力,写实描绘相当深刻:运用特写构图,对头部形象作了极为精细的刻画,表现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理想和进程。
谁都无法忘却这张布满皱纹的脸,他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亲,也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更是时代的产儿。
在经历了伤痕文学时期后,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更深沉、更本土的东西,20世纪80年代初的“乡土风”成为艺术家们追求的时尚,应运而生,西方现代艺术中超级写实主义成为《父亲》的最合适的借鉴。
今天面对《父亲》,我们仍能领受一种逼人的烧灼感和震撼力。
尚在四川美院学画的罗中立以一副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父亲》而一举成名。
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罗中立也由此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该作品是“从艺术的天国向现实的复归”,是“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
课题: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开国大典》课时: 1课时课型: 欣赏类授课对象:初中二年级教材分析: 此课是欣赏表现造型学习领域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尝试等一系列的美术活动,了解中国现代艺术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国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设置教学深入展开的情景级方式,激发学生更深入的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教学方法:讲述、欣赏与思考。
教具准备: 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
学具准备: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时间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预想)教学手段设计意图组织教学1-5分钟检查学生课前准备1、保持课堂安静2、对所讲的内容进行预习起立,师生间互相问好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好习惯引入新课2-5分钟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出示中国画、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次,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
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开国大典》1、专心听老师讲2、思维跟着老师走3、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出示油画《开国大典》)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讲授新课15-25分钟作者:董希文(1914---1973年),我国著名的油画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
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1934年进杭州国立艺专预科学习,后考入该校本科。
1938年在上海美专借读半年,后又去湖南沅陵国立艺专学习。
学校内迁贵阳后,常去苗寨写生。
1939年随校再迁昆明,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去越南河内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不久回国。
一、课题:美术作品欣赏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五、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的内涵、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2. 欣赏法:组织学生观看美术作品,感受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3. 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七、教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展示美术作品图片、视频等。
2. 教科书:提供美术作品的相关资料。
3. 白板、粉笔、板擦等教学工具。
八、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美术欣赏课的目的和意义。
2. 展示一幅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这幅作品给你怎样的感受?(二)讲授新课1. 介绍美术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如:线条、色彩、构图、表现手法等。
2.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作品的特点。
3. 讲解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感受、分析、比较等。
(三)欣赏作品1. 教师组织学生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
(四)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一幅美术作品,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欣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美术欣赏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美术,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九、课后作业:1. 收集一幅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撰写一篇欣赏心得。
2. 观看一部美术纪录片,了解美术的发展历程。
油画《父亲》赏析教案三、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1、音乐欣赏:播放一段《信天游》的MTV,请学生边听边感受,音乐过后给自己的内心有什么样的情绪影响。
你甚至有些什么联想……2、油画欣赏:上一个话题讨论过后,接下来请学生欣赏一幅油画《父亲》,静心仰望屏幕上的父亲,沉淀一下内心,看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3、导入课题:油画《父亲》赏析(二)观察分析:1、画幅大小揭秘:尺寸216x 152厘米罗中立的成名作《父亲》去年频频出镜,但是艺术家本人对于《父亲》所呈现出的风格早已不再继续。
谈及《父亲》他说:“现在回头想想,当时最激动人心的是画的尺寸,这可以是一种观念的艺术,也开启了中国当代艺术。
”2、画家经历介绍:罗中立:1948年生,重庆市璧山县人,艺术家,教育家,四川美术学院校长。
1977年-1981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4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研修,1986年3月返校。
1993年晋升为教授。
现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3、画面背景介绍:罗中立的《父亲》,具有一种悲剧性震撼力,写实描绘相当深刻:运用特写构图,对头部形象作了极为精细的刻画,表现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理想和进程。
谁都无法忘却这张布满皱纹的脸,他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亲,也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更是时代的产儿。
在经历了伤痕文学时期后,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更深沉、更本土的东西,20世纪80年代初的“乡土风”成为艺术家们追求的时尚,应运而生,西方现代艺术中超级写实主义成为《父亲》的最合适的借鉴。
今天面对《父亲》,我们仍能领受一种逼人的烧灼感和震撼力。
尚在四川美院学画的罗中立以一副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父亲》而一举成名。
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罗中立也由此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该作品是“从艺术的天国向现实的复归”,是“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
《中国美术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美术的基本特点和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
2. 培养学生对中国美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3.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美术的基本特点: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2. 重要美术作品欣赏:介绍中国古代、近现代和当代的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如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
3. 中国美术家的介绍:介绍中国古代和现代的著名美术家及其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美术的基本特点和重要作品。
2. 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中国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画或制作,体验中国美术的魅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作品欣赏》等。
2. 教具:幻灯机、图片、绘画工具等。
3. 教室环境: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绘画和欣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2. 学生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在绘画和制作实践中的表现和创作能力。
3. 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国美术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美术的基本特点介绍2. 第二课时: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欣赏3. 第三课时:中国近现代绘画作品欣赏4. 第四课时:中国当代绘画作品欣赏5. 第五课时:中国雕塑和建筑艺术欣赏6. 第六课时:中国美术家介绍7. 第七课时:学生绘画实践(一)8. 第八课时:学生绘画实践(二)9. 第九课时: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价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美术作品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中国美术的基本特点:介绍中国美术的历史发展、流派、风格等。
3. 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展示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讲解作品背景、艺术特点等。
4. 欣赏中国近现代绘画作品:展示中国近现代绘画作品,讲解作品背景、艺术特点等。
5. 欣赏中国当代绘画作品:展示中国当代绘画作品,讲解作品背景、艺术特点等。
第七课时代风采——现代中国画、油画-人教版美术鉴赏教案1. 学习目标1.了解现代中国画与油画的发展背景和特点;2.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现代中国画、油画的能力;3.引导学生发现作品艺术形象的内在联系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重点1.现代中国画与油画的特点;2.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历程和艺术表现手法;3.学生对现代绘画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3. 教学难点1.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2.学生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艺术形象与传统中国绘画的联系理解。
4. 教学过程4.1 热身活动教师出示几幅作品,要求学生快速说出自己的感受、印象、想法,激发他们的艺术感受与表达,为下面的欣赏分析活动做好铺垫。
4.2 引入新课(1)谈话导入教师通过网络视频或者PPT展示几幅“中国画”、几幅“油画”,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并区分现代正统绘画的不同风格。
(2)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的说明教师简单讲解本课学习目标、“现代中国画与油画”的特点,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4.3 学习活动(1)学习“现代中国画”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现代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
注重现代中国画对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创新,提高学生欣赏、分析中国画的能力。
(2)学习“油画”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理解油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
注重油画对西方绘画传统的延续与着眼点的不同,提高学生欣赏、分析油画的能力。
4.4 互动探究教师出示几幅现代中国画与油画,引导学生结合课上所学理解并分析其中的艺术形式、特点、思想内涵和受众,以及与传统绘画的联系等。
4.5 拓展练习(1)学生自主欣赏选择3-5幅自己喜欢的现代绘画作品,分析其中的艺术形象、传达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手法,并收集一些背景知识介绍作品。
(2)利用课后时间,学生自主观察和收集现代美术作品,为下一次互动探究讨论活动做准备。
5. 总结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特点及与传统中国绘画联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美术作品赏析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溪山行旅图》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艺术特点。
2. 分析作品中的构图、线条、色彩、意境等元素。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
4. 激发学生对传统中国画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掌握《溪山行旅图》的艺术特点。
2. 学会分析中国画中的构图、线条、色彩等元素。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时代背景。
2. 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准备《溪山行旅图》的高清图片及相关资料。
2. 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溪山行旅图》的作者范宽及其艺术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环境。
二、作品欣赏(10分钟)1. 展示《溪山行旅图》,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构图、线条、色彩等元素,并简要讲解。
三、作品分析(10分钟)1. 分析作品中的构图:讲解画面中的主峰、溪流、行人等元素的位置关系,以及画面空间的层次感。
2. 分析作品中的线条:讲解线条的勾勒、皴擦等技巧,以及线条在表现景物形态、质感等方面的作用。
3. 分析作品中的色彩:讲解色彩的运用和搭配,以及色彩在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四、创作背景及意图(5分钟)1. 讲解作者范宽的创作背景,以及他创作《溪山行旅图》的意图。
2.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和人文精神。
五、学生讨论与展示(5分钟)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 邀请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赏析成果,并给予评价和鼓励。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赏析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作品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2. 鼓励学生在课后欣赏更多的中国传统画作,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赏析《溪山行旅图》,使学生了解了中国画的基本特点和技法,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构图、线条、色彩等元素,并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
《千里江山图》赏析《千里江山图》是北宋时期的宫廷画家王希孟的重彩山水画。
《千里江山图》纵厘米,横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景物繁多,气象万千,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女史箴图》(局部)赏析《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中国人物画。
他的绘画理论是“传神论”。
现存《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均为宋摹本。
图中人物神态宛然,所画仕女端庄娴静。
线条循环婉转,如“春蚕吐丝”,人物衣带飘洒,形神兼备,富有韵律之美,设色典丽秀润,全画呈现出“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的运动感和飘逸气息。
注:女史:是宫廷中侍奉皇后左右、专门记载皇后言行和制定宫廷中嫔妃应遵守制度的女官,“箴”是规劝、告诫的意思。
《洛神赋图》(局部)赏析《洛神赋图》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工笔重彩人物画(绢本),设色,纵,横。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富春山居图》(局部)赏析《富春山居图》是元朝黄公望的写意山水画。
图绘富春江两岸秋初的景色。
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
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
全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普染一层极淡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只有点苔、点叶时用上浓墨,但已足以醒目。
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
《步辇图》赏析《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中国人物画。
教案模板:一、课题《XXX美术作品欣赏》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通过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历史发展、不同流派和艺术风格,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有代表性的优秀美术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拓宽国际视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四、教学重点1. 欣赏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美术作品。
2. 了解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五、教学难点1. 对美术作品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
2. 培养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评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引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讲授新课:教师展示代表性美术作品,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
3.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评价,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作品进行总结,强调作品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5. 作业布置: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择一幅喜欢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撰写欣赏笔记。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欣赏笔记的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肯定和鼓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以上教案模板可根据具体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
初中中国现代美术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现代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3. 提高学生对中国现代美术史实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概述。
2. 代表性现代美术家的作品欣赏和分析。
3. 现代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现代美术作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作品与传统美术有什么不同?它们反映了什么时代特点?二、新课内容展示(2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重点讲解新中国成立后,美术作品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的变化。
2. 分析几位代表性现代美术家的作品,如齐白石、徐悲鸿、刘海粟等,引导学生关注作品风格和创作背景。
三、作品欣赏和讨论(20分钟)1. 教师展示现代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四、实践环节(15分钟)1. 学生根据对中国现代美术的理解,选择一幅作品进行模仿或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建议和帮助。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二、深入学习(20分钟)1. 教师深入讲解中国现代美术的一些重要流派和代表作品,如印象派、抽象派等。
2. 分析这些流派的特点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现代美术在中国的发展。
三、作品欣赏和讨论(20分钟)1. 教师展示更多现代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四、实践环节(15分钟)1. 学生根据对中国现代美术的理解,选择一幅作品进行模仿或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建议和帮助。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我国现代美术发展历程的认知程度。
2. 学生对中国现代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的提升。
初中美术教案中国画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实践,体验中国画的韵味,培养创造力。
教学重点:1. 中国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和特点3. 中国画创作的步骤和要点教学难点:1. 中国画技法的掌握2. 中国画创作的能力培养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中国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技法和特点等。
2. 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毛笔、墨汁、宣纸、水彩颜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中国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历史背景。
2. 提问:同学们对中国画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中国画有哪些特点?二、基本技法和特点(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讲解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如勾、勒、点、染等。
2. 讲解中国画的线条美、墨色美、构图美等特点。
3. 示范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和特点,让学生直观感受。
三、创作实践(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中国画创作,步骤包括构图、勾线、染色等。
2.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幅中国画作品。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作品欣赏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画的重要性和特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中国画,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技法和特点。
在创作实践中,学生掌握了绘画步骤和要点,体验了中国画的韵味。
通过作品欣赏与评价,学生互相学习,提高了审美情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绘画技巧的掌握仍有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和指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案名称:初中美术综合课程——现代艺术鉴赏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现代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现代艺术的一些代表流派和艺术家。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
3. 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现代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现代艺术的代表流派和艺术家3. 现代艺术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鉴赏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现代艺术作品,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杜尚的《泉》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与传统的艺术作品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初步感受现代艺术的特点。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现代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现代艺术是对传统艺术的挑战和突破,强调创新和个性,注重形式和色彩等。
2. 教师介绍现代艺术的代表流派和艺术家,如:立体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等,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
三、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现代艺术作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引导学生学会艺术鉴赏方法。
四、实践活动(1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与现代艺术相关的创作主题,如“我的梦想”。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运用所学的现代艺术手法和技巧,进行绘画或雕塑创作。
3.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建议和帮助。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学生作品,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现代艺术概念、流派和艺术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现代艺术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鉴赏方法,如: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色彩、构图等方面,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等。
2. 教师介绍一些现代艺术的欣赏技巧,如:如何欣赏一幅抽象画、如何理解立体主义作品等。
三、欣赏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现代艺术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初中美术沪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国画作品欣赏教学设计【名师授课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中国绘画作品的特点; (2)、让学生了解绘画与历史背景的关系; (3)、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绘画进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地欣赏到中国画的特点,开阔眼界,丰富绘画知识。
(2)、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会如何分析和鉴赏一幅绘画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绘画欣赏的过程中,增强审美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2)、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审美品位。
2学情分析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对中国画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八年级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偏好,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分析、评述能力,对作品口头表达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但是对于美术以及美术作品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历史以及美术发展的深入了解。
本节课属于欣赏评述课,教师搜集中国古代发展关键期的经典美术作品的知识,以形成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促使学生感受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文内涵。
3重点难点~1、中国画的分类与特点是基本掌握部分; 2、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作品及画家风格;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讲授】中国画的特征复习原有知识。
1.中国画: 简称“国画”,在本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都市独特体系。
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
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卉)画动物画等之分。
在技法上又可引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互有特色。
美术赏析课教案初中课程目标:1. 了解现代派艺术的起源、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2. 培养学生对现代派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现代派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2. 现代派艺术的特点。
3. 现代派艺术代表人物及作品。
教学难点:1. 现代派艺术的特点及其在具体作品中的表现。
2. 培养学生对现代派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现代派艺术的作品图片和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画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现代派艺术的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简要介绍现代派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二、讲解现代派艺术的特点(15分钟)1. 教师讲解现代派艺术的特点,如:追求创新、突破传统、注重个性表达等。
2. 教师通过具体作品分析现代派艺术的特点在作品中的表现。
三、欣赏现代派艺术代表人物及作品(15分钟)1. 教师展示现代派艺术代表人物的作品,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莫奈的《睡莲》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对作品的欣赏和感受。
四、实践活动:创作现代派艺术作品(1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运用现代派艺术的手法进行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建议和帮助。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现代派艺术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收获。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现代派艺术的作品和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2. 完成一幅现代派艺术作品的欣赏感悟日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欣赏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现代派艺术的起源、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学生在欣赏现代派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培养了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运用现代派艺术的手法进行创作,提高了创新意识和艺术表现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现代派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课题: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开国大典》
课时: 1课时
课型: 欣赏类
授课对象:初中二年级
教材分析: 此课是欣赏表现造型学习领域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尝试等一系列的美术活动,了解中国现代艺术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国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设置教学深入展开的情景级方式,激发学生更深入的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
教学方法:讲述、欣赏与思考。
教具准备: 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
学具准备: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4.05米高2.3米董希文
形神兼备查阅资料通过这张油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历史现象?。
初中教案美术美术欣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现代派绘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认识到现代派绘画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2. 通过欣赏和分析现代派绘画作品,提高学生对绘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激发学生对艺术创新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现代派绘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分析现代派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用具1. 现代派绘画作品图片或视频资料。
2. 投影仪和白板。
3. 画册或美术教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组现代派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你们觉得这些作品与现代派绘画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并板书现代派绘画的基本特点。
2. 欣赏和分析作品(1)教师展示现代派绘画作品,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马蒂斯的《舞蹈》等,引导学生从形式、色彩、题材等方面分析作品的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3)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并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引导学生认识到现代派绘画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3. 创作实践(1)教师提出创作任务:以现代派绘画风格为基础,创作一幅绘画作品。
(2)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4. 总结和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现代派绘画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艺术,培养审美情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分析现代派绘画作品,使学生了解了现代派绘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欣赏能力。
在创作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品背后的艺术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