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害犯处遇之现况与未来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282.17 KB
- 文档页数:18
性侵儿童犯罪的特征、处置困境及治理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性侵儿童犯罪案件屡屡发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而性侵犯儿童则会给孩子们带来巨大的身心创伤,给孩子们未来的道路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这篇文章将探讨性侵儿童犯罪的特征、处置困境以及治理对策。
一、性侵儿童犯罪的特征1.多发性性侵儿童犯罪案件的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根据公安部的数据,2019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案侦破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12.4万余起。
其中,涉及性侵犯罪的案件占比较高,甚至有不少案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2.多发生于家庭儿童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受到家庭成员、亲戚、老师、辅导员、教练等身边成年人的侵害,成为性侵犯罪的受害者。
据统计,超过八成的性侵儿童案件发生在家庭内部。
3.有心理控制手段犯罪者往往采用心理控制手段,如物质诱惑、威胁、恐吓和洗脑等,让未成年人失去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从而为犯罪者提供更大的作案空间。
4.犯罪者跨越年龄、职业、社会阶层等层次性侵儿童犯罪的犯罪者不分年龄、职业、社会阶层等层次,无论是学生、农民工、公务员、教师、医生、律师或者企业高管等,都有可能成为性侵犯罪的犯罪者。
二、处置困境1.取证困难由于性侵犯罪的性质隐蔽性强,而且犯罪过程一般只有犯罪者和受害人在场,很难找到其他目击证人和直接证据,因此有效的取证成为很大的难题。
2.刑事惩罚不足我国现有法律对于性侵犯罪的刑事惩罚力度相对不足。
目前我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罚为死刑或者无期徒刑。
但是,很多情况下由于没有直接证据或者受害人的宣誓不够信服等原因,性侵犯罪的犯罪者往往可以获得较轻的刑事惩罚。
3.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机制不完善人权保护机制是治理性侵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保护机制,如医疗、心理、安全等治理机制都还有待完善。
三、治理对策1.建立健全早期预防机制针对性侵儿童犯罪的危害特点,将预防工作的重点放在早期,既可以减少犯罪发生的概率,也可以减轻犯罪的危害程度。
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之性侵类犯罪一、引言司法大数据在近年来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司法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司法机关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出更准确的判断,而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司法机关逐渐开始应用司法大数据技术。
而在所有犯罪案件中,性侵类犯罪是一类特别需要司法大数据技术支持的案件,因为它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处理起来也十分复杂,如果不使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手段,就很难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判断和调查工作。
二、性侵类犯罪概述性侵类犯罪是指犯罪嫌疑人对被害人进行非法性行为的行为,包括强奸、猥亵等,这类犯罪对被害人的心理和身体都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而且由于性侵案件通常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公共安全,因此这类案件的破案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在我国,对于性侵类犯罪的判定主要会考虑到以下几方面因素:被害人的证言、现场勘验、DNA比对等。
但是,在具体的案件中,由于证据的稀缺性或者不存在等原因,有时候很难准确地判断刑事责任人的身份。
而此时,如果可以运用司法大数据技术,就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三、司法大数据技术在性侵类犯罪中的应用1、数据分析在性侵类犯罪的案件中,首先需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案件中的一些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嫌疑人的犯罪专长、犯罪方式、作案地区等等。
而针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需要使用到大数据分析平台。
这个平台会自动将所有的数据整合到一起,并且可以为不同的数据建立相应的模型,通过数据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和应用,为审判人员提供指导意见。
而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找出案件中的一些潜在线索,这些线索可以大大提高破案效率。
2、智能辅助判断在性侵类犯罪案件中,判断嫌疑人与被害人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而这个判断过程需要对证据进行逐一比对,需要审判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
此时,如果可以应用智能辅助判断技术,就可以大大提高判断准确度。
一、前言自本年度以来,我国各级公安机关高度重视性侵案件办理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将半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二、工作回顾1. 强化案件线索排查上半年,各级公安机关紧紧围绕“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深入开展性侵案件线索排查工作。
通过走访群众、梳理案件、线索摸排等方式,共发现性侵案件线索100余起,其中已立案侦查60起。
2. 加大案件侦破力度针对性侵案件,各级公安机关迅速成立专案组,采取多种侦查手段,加大案件侦破力度。
上半年,共破获性侵案件5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0名。
3. 强化法律援助和关爱保护为保障受害者合法权益,各级公安机关积极与法律援助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等社会组织开展合作,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
上半年,共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50余人次,心理疏导100余人次。
4. 深化综合治理为从源头上预防性侵案件的发生,各级公安机关加强与教育、民政、妇联等部门的协作,共同开展综合治理工作。
上半年,共开展专题讲座、宣传活动2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
5. 加强部门协作在性侵案件办理过程中,各级公安机关加强与法院、检察院等部门的协作,形成打击合力。
上半年,共移送起诉性侵案件30起,判决生效25起。
三、工作亮点1. 提高破案率上半年,性侵案件破案率达到80%,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0个百分点。
2. 保障受害者权益通过强化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有效保障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3. 提高群众满意度各级公安机关在性侵案件办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四、存在问题及对策1. 存在问题(1)性侵案件线索来源有限,部分案件发现不及时。
(2)部分案件侦破难度较大,犯罪嫌疑人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
(3)受害者心理创伤较大,需要长期关注和关爱。
2. 对策(1)拓宽线索来源渠道,加强社会动员,提高案件发现率。
(2)加强侦查技术手段,提高案件侦破能力。
(3)持续关注受害者,提供心理疏导和关爱,帮助其走出心理阴影。
防止性侵工作的总结报告一、前言近年来,性侵案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开展防止性侵工作。
本报告旨在总结过去一段时间内防止性侵工作的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方向。
二、工作成果1. 完善法律法规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性侵犯罪。
新修订的《刑法》明确提高了对性侵犯罪的惩罚力度,对于性侵幼女、暴力手段性侵等恶劣行为,将依法从重处罚。
2. 加强宣传教育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广泛开展防止性侵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新闻媒体、社交平台、教育培训等多种渠道,普及性侵预防知识,增强社会各界对性侵问题的关注。
3. 建立健全防范机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性侵防范机制,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场所的治安巡逻和排查,减少性侵案件的发生。
同时,加强对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场所的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准入制度,防止性侵犯罪分子混入。
4. 强化打击力度公安机关加大对性侵犯罪的打击力度,严密防范和打击性侵犯罪活动。
对性侵犯罪案件,迅速开展侦查,尽快抓获犯罪嫌疑人,确保案件及时侦破。
三、存在问题1. 法律法规尚需完善尽管我国近年来加大了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力度,但仍然存在一些法律空白和漏洞,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2. 宣传教育力度不足在一些地区,防止性侵的宣传教育力度仍然不足,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待提高。
3. 防范机制不健全部分单位和场所的防范机制不健全,存在安全隐患,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区域和场所的治安管理。
4. 打击力度需要加强部分地方对性侵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导致犯罪分子逍遥法外,影响了社会治安稳定。
四、工作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加快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性侵犯罪的惩罚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2.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深入开展防止性侵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防范性侵的良好氛围。
性侵调研报告性侵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及背景在社会现象和媒体报道中,性侵害的案件数量逐渐增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为了了解和分析性侵问题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项性侵调研。
二、调研方法我们通过设计问卷调查,以网络和面对面的方式收集数据。
调查采用匿名方式进行,以保证回答者的隐私。
调查对象来自各个年龄段和社会背景的人群。
三、调研结果分析1. 问题意识和社会关注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90%以上)对性侵问题表示关注和认识到其严重性。
这反映了公众对性侵问题的高度关注,也说明人们对保护自己和身边人的安全有着普遍的意识。
2. 受害者特征调查结果还显示,性侵受害者通常是女性,占受害者总数的80%以上。
这与公众对性侵会重点关注女性的认知相符。
然而,调查结果也发现男性同样存在着性侵受害的风险,仅占较小比例。
3. 受害者关系调查结果显示,性侵案件中,约有60%以上的受害者与犯罪者存在关系。
这一结果揭示了性侵案件中亲密关系的问题,暴露出受害者无法保护自己的痛点。
4. 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性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是影响性侵问题的重要因素。
其中,近半数受访者认为缺乏性教育是导致性侵问题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家庭教育中对性别平等的教育以及社会环境中对性侵问题的普及宣传也是至关重要的。
5. 受害者报案和处罚问题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不到30%的受害者选择报案,其中多数原因是担心社会舆论和二次伤害。
此外,只有少数受害者报案后得到了有效的处罚。
这说明在性侵案件中,受害者报案和司法制度的改进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调研结论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性侵问题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并且已经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
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性侵问题:1. 加强性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性侵问题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2. 家庭和学校应该加强对青少年和儿童的性教育,培养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
3. 完善法律制度,加大对性侵犯罪的打击力度,并提高受害者报案和司法保护的效果。
当前性侵女童案的现状、成因及对策近年来,未成年女性(指未满18周岁的女性)遭受性犯罪侵害案件的逐渐增多,幼女遭性侵犯的报道屡屡见于报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强奸、强制猥亵未成年女性,强迫未成年女性卖淫等恶性的性犯罪案件的高发,给社会治安环境、被害人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仅就未成年女性被害人受性侵害案件的现状、成因及对策进行较为粗浅剖析,借此希望引起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对这类案件的重视,让未成年女性被害人这一弱势群体能得到全社会的关注,预防和减少类似犯罪,使受伤的心灵能够得到抚慰。
一、性侵女童案的现状。
目前,我国未成年女性遭受性犯罪侵害的现状不容乐观,而且形势日趋严峻。
仅2011年安徽省全椒县人民法院就审理4起涉及性侵未成年人的案件,同比上升200%。
㈠、部分学校、幼儿教育培训机构、农村分教点缺乏安全监管和安保措施,成为性侵害儿童案多发地。
全椒县某小学年近50岁的老师葛某某,从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一直担任女学生小萍的班主任。
自2011年元月份起,葛某某就对小萍产生邪念,利用老师和班主任的特殊身份,以谈恋爱为由,多次接近、引诱小萍。
2011年2月份,葛某某见时机成熟,从药店购买来避孕药,教小萍服用。
2011年3月一个周末下午,在明知小萍不满十四周岁的情况下,葛某某在自己家中和小萍发生性关系。
此后,葛某某分别在家中和旅社与被害人发生十余次性关系。
2011年5月4日,被害人亲属报案,当日下午葛某就在家中被公安机关抓获,其却称小萍是真心喜欢自己。
全椒县人民法院判处被告人葛某某有期徒刑七年零六个月。
㈡、在流动人口较多的某些社区,治安条件较差,为不法分子提供了作案环境,加害人多为女童的邻里、亲属等熟人。
南京浦口一工人在到全椒岳父家走亲戚时,见隔壁邻居年幼女儿一人在家,欲行不轨,事迹败漏受到法律严惩。
2011年10月4日上午7时许,郑某来到岳父邻居家,发现家中无人,随后进入被害人小丽(女,1998年9月出生)的房间,发现小丽睡在床上,腿和臀部露在被子外面,遂产生邪念,对被害人动手动脚。
《性侵未成年人防控问题思考》篇一一、引言性侵未成年人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伤害,而且严重破坏了社会的道德底线和法律秩序。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防控性侵未成年人的事件发生。
本文将围绕性侵未成年人防控问题展开思考,探讨其现状、原因及应对策略。
二、性侵未成年人问题的现状性侵未成年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这一现象。
在我国,性侵未成年人的事件也时有发生,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性侵未成年人的行为严重侵犯了未成年人的权益,破坏了家庭的幸福,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三、性侵未成年人问题的原因分析性侵未成年人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制度不完善。
当前,我国在性侵未成年人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对性侵未成年人的行为缺乏有力的惩治和预防措施。
2. 社会道德沦丧。
一些人的道德观念淡薄,对性侵未成年人的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态度,甚至有人抱着侥幸心理去尝试这种行为。
3. 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一些家长缺乏对孩子的性教育和对孩子的关爱,导致孩子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4. 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在性教育方面的教育不足,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和引导,导致学生缺乏对性侵行为的认知和防范能力。
四、性侵未成年人防控策略为了有效防控性侵未成年人事件的发生,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性侵未成年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加大对性侵未成年人的惩治力度,提高犯罪成本。
2. 加强社会道德建设。
加强社会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性观念。
3.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教育,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4. 学校教育的加强。
学校应加强性教育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性知识和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性侵案件情况汇报近年来,性侵案件在社会上频频发生,给受害者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和困扰。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性侵案件的情况,我对性侵案件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和汇报,以下是情况的详细汇报:一、性侵案件的发生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性侵案件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学校、家庭、工作场所等地方。
在学校中,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的性侵案件居多;在家庭中,亲属之间的性侵案件也时有发生;在工作场所,员工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的性侵案件也不容忽视。
这些案件的发生对受害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二、性侵案件的原因分析。
性侵案件的发生有很多原因,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道德观念的淡化,导致了对性侵行为的纵容和放纵;第二,受害者的保护意识不强,导致了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对象;第三,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了对性侵行为的惩罚不够严厉;第四,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一些人对性侵行为的认识存在偏差。
三、性侵案件的应对措施。
针对性侵案件的发生,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以应对,第一,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提高人们对性侵行为的认识和警惕;第二,加强对受害者的保护,提高其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第三,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性侵犯行为的处罚力度;第四,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正确的性观念和保护意识。
四、性侵案件的社会影响。
性侵案件的发生不仅给受害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性侵案件的发生会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其次,性侵案件的发生会影响受害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其终身受创;最后,性侵案件的发生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导致社会的道德风气日益败坏。
五、性侵案件的预防措施。
为了有效预防性侵案件的发生,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对性侵行为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性侵行为的警惕和防范意识;第二,加强对受害者的心理疏导和帮助,提高其自我保护和应对能力;第三,加强对性侵犯行为的打击和惩治,提高对性侵犯行为的惩罚力度;第四,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正确的性观念和保护意识。
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第五卷第二期,2009,205-222頁【研討會特輯】性侵害犯處遇之現況與未來發展林婉婷1摘要本文係針對性侵害犯罪加害人處遇之現況進行統整,並提出實際執行所面臨的衝突和矛盾;希冀在檢視過程之後,能更釐清處遇執行的問題,同時對於處遇的未來提出展望。
研究顯示,性侵害犯罪加害人再犯率雖不是所有犯罪中最高,但對婦幼之傷害與威脅極大,且有些類型再犯率極高。
政府為了降低性侵害犯罪加害人再犯的危險性,於2005年分別針對刑法與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在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的處遇上進行修正。
刑法的變革是將原先於刑前接受強制治療的規定,修正為刑期屆滿前經鑑定評估有顯著再犯危險者應令入相當處所接受強制治療,也就是所謂的刑後強制治療,重點就在於停止治療期間必須視再犯風險有顯著降低為止。
而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更新增許多規定,包括性侵害犯罪加害人在社區中接受身心治療或輔導教育後,經評估自我控制再犯無效,也可能需接受強制治療;觀護人對受保護管束的加害人可執行的處遇增加為密集訪視、測謊、宵禁、限制住居、輔以科技設備(電子腳鐐)監督等方式;性侵害犯罪加害人出獄後需定期向警察機關辦理登記、報到,期間為七年。
這些處遇設計不論是基於一般預防還是特別預防的概念,目的都是希望能建立起社會大眾對於政府在抗制性侵害犯罪的信心以及從特別嚇阻的觀點使性侵害犯罪加害人學習自我控制、避免再犯。
然而,立法設計出一個完整且有系統的處遇模式,在實際執行3年後,存在著矛盾和衝突之處。
包括如何克服科技設備監督的時間死角、刑後強制治療如何進行、社會大眾如何接受性侵害犯罪加害人走入社區接受治療、加害人復歸社區後的支持網路如何建立等等的問題。
藉由本文,除了重新省思和定位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的處遇意義,也期冀本文所提出的檢討能夠作為未來處遇修正的參考。
關鍵詞關鍵詞::性侵害犯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罪加害人罪加害人處遇處遇處遇、、強制治療強制治療、、觀護監督觀護監督、、社區監控1嘉義市政府警察局警務員,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通訊地址:嘉義市中山路195號,e-mail:cp671065@收稿日期:2009年10月14日;通過日期:2009年11月17日壹、前言「電子腳鐐關不住,惡狼性侵女童」-(內文摘要)”真的是獸性難改!台中縣一名性侵累犯,假釋出獄後,戴著電子腳鐐繼續犯案續性侵,連鄰居十二歲女童都不放過。
電子腳鐐完全沒有發揮任何監督效果,嫌犯母親真的很無奈,兒子根本管不住,…………實在太可惡,鄰居擔心自己的小孩成下一個受害者,都不敢讓小孩單獨出門,而這名惡狼,更讓媽媽傷透腦筋,出事後家裡大門不敢開,幾乎足不出戶,在純樸的鄉下,人人都閃得遠遠的………電子腳鐐控制不了他,家人也沒辦法,這回又一個無辜女童受害,才又讓他重回監獄,但八年後又能出來,如果沒接受精神治療,出獄又是一顆不定時炸彈。
”(華視網路新聞,2009.9.4)聳動的標題,達到媒體渲染新聞的效應,但這是表象還是真實;近廿年來,台灣對於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的處遇所付出的努力,恐怕會因為像上述這則新聞而造成極大的殺傷力。
事實上,如何防範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的再犯,一直是學者與實務工作人員致力研究和推動的領域,因為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的處遇優劣也可能是影響其日後是否再犯的關鍵因素。
2005年刑法與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的修正,使台灣對於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的處遇正式邁向社區監控的模式。
不僅強制治療的時機從刑前修正為刑後,同時參考美國佛蒙特州的「性罪犯之社區監督鑽石圖」(Supervision Diamond)之模式,即性罪犯之社區監督應有如菱形之鑽石之四個角且缺一不可,此四個元素為觀護人之社區監督、社區之輔導治療師、案主之支持網路(如好友或輔導中之成員)及定期之測謊(林明傑、曾姿雅,2004)以及梅根法案的精神,在新修正的法案中增加觀護人處遇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的權限、確定社區治療的主管機關和加害人拒絕治療的罰則、加害人應向警察機關登記報到之義務、輔以科技設備進行保護管束期間之監督以及明訂性侵害加害人在自我控制再犯風險無效時的處遇,以上這些變革目的都在於能夠將監控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的觸角延伸至社區,藉由公部門的觀護體系以及社區的治療網絡協助性侵害犯罪加害人自我控制,以利復歸社會。
不過,殘酷的是,就像上述的新聞內容所描寫的情節,或許誇張但每段內容其實都反映了現行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的處遇問題以及民眾的觀感。
舉例來說,「…假釋出獄後,戴著電子腳鐐繼續犯案續性侵……」是否代表社會大眾對於電子腳鐐能發揮功效的期待落空,是否也意味著運用科技的觀護監督還有需要檢討的地方;「…實在太可惡,鄰居擔心自己的小孩成下一個受害者,都不敢讓小孩單獨出門,而這名惡狼,更讓媽媽傷透腦筋,出事後家裡大門不敢開,幾乎足不出戶,在純樸的鄉下,人人都閃得遠遠的…嫌犯母親真的很無奈,兒子根本管不住,…電子腳鐐控制不了他,家人也沒辦法。
」,這段內容透露出要建立案主個人的支持系統還有待推動和努力;「……但八年後又能出來,如果沒接受精神治療,出獄又是一顆不定時炸彈…」,顯示社會大眾普遍認為性侵害犯罪加害人除了刑罰的制裁外,更需要接受必要的強制治療。
雖然媒體擅長渲染話題,但這樣短短一篇新聞內容,卻已經道盡目前對於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的處遇,仍是有需要檢討和改進之處。
換句話說,立法設計和實務操作依舊存在衝突待磨合。
因此,本文乃針對性侵害犯罪加害人處遇的現況提出檢討,尤其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的處遇邁向社區監控模式之後,更仰賴「刑後強制治療」,但這部分的處遇規定是否已準備妥適;此外,社區治療所應付出的人力又是否足夠,這些都是本文關切的問題。
同時檢視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在未來要如何發展,期冀這樣的檢討自省能夠使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的處遇更能符合民情所需。
處遇的現況貳、性侵害犯罪加害人性侵害犯罪加害人處遇的現況一、強制治療的沿革陳慧女、林明傑(2007)曾整理台灣近廿年來性侵害研究的脈絡與趨勢,發現性侵害犯的研究在近廿年來,不論是從醫學、法律、矯治、教育或警政等角度切入,均有諸多的討論與分析。
研究的主題雖然很多,但是關於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的處遇評估一直都是熱門的議題。
首先,1994年1月28日,法務部公佈刑法修正案第77條增加第三項規定,要求性侵害加害人非經強制診療不得假釋,這項規定可說是國內性罪犯必須接受治療的濫觴。
接著,性侵害防治法也於1997年訂定,但是實際執行層面與法令規定相衝突、矛盾之處逐漸產生,各種討論該法實施後所面對的各項實務問題,包括對加害人的危險評估與社區監控及治療模式(如林明傑,2006;陳若璋,1999;2002)及其所衍生之對法令制度的檢討等,都是持續被研究的主題。
顯然,政府期待性侵害犯罪加害人接受各項處遇之後,能夠發揮實質效果,減少再犯機會,但是理想和現實存在的差異卻不得不令人重新思考當初在設計處遇時的中心思想和邏輯。
到了1999年3月30日,刑法修正刪除前述所提有關第77條性罪犯強制診療的部分,而改為刑法第91條,其第一項有如下規定:「如犯相關之罪者(即相關性犯罪),於裁判前應經鑑定有無施以治療之必要;有施以治療之必要者,得令入相當場所,施以治療。
」因此,經過此次修法,性罪犯除了在必要時必須強制接受治療外,嫌疑的性罪犯也必須經過此鑑定的程序(陳若璋,2000)。
也就是說,在判決刑期之前,若有再犯之虞的風險,就必須先接受強制治療然後再服刑。
但是此次修法雖然規定強制治療的處分是於刑之執行前為之,不過卻有規定治癒期間最長不得逾三年。
然而,這樣的立法設計,在實務上卻出現執行困難,特別是在鑑定的評估。
因為鑑定人質疑行為人有無犯罪不明下,無以憑作鑑定之質疑,亦或有判決與鑑定意見相左之情形,且多數學者及精神醫學專家咸認為在出獄前一年至二年之治療對於性侵害犯罪加害人是最具成效(林明傑,2004),乃於2005年1月17日修正刑法第91-1條規定,改採刑後強制治療制度,並自2006年7月1日起開始施行(陳佳秀,2008)。
參考立法院,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修正沿革(立法院,2005)可發現,2005年1月17日將性侵害犯罪加害人接受強制治療的時機從刑前變更到刑後的修正案理由,是因為性侵害犯罪加害人有無繼續接受強制治療之必要,係根據監獄或社區之治療結果而定,如此將可避免原規定之鑑定,因欠缺確定之犯罪事實,或為無效之刑前強制治療,浪費寶貴資源,使強制治療與監獄或社區之治療結合,為最有效之運用。
再者,加害人之強制治療是以矯正行為人異常人格及行為,使其習得自我控制以達到再犯預防為目的,與尋常之疾病治療有異,學者及醫界咸認無治癒之概念,應以強制治療目的是否達到而定,故期限以「再犯危險顯著降低為止」為妥。
惟應每年鑑定、評估,以避免流於長期監禁,影響加害人之權益。
此外,強制治療既已修正於刑後執行,應無折抵刑期之問題,爰刪除原第91條之1第三項有關折抵刑期之規定。
而為因應刑法在2005年修正性侵害犯罪加害人接受強制治療的規定,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也於同年新增有關性侵害犯罪加害人接受處遇、治療的規定,也就是提昇「社區處遇」的重要性,意即性侵害犯罪加害人在接受有期徒刑或保安處分執行完畢、假釋、緩刑、免刑、赦免或緩起訴處分時,經評估認有施以治療輔導之必要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命其接受身心治療或輔導教育;同時七年內應定期向警察機關辦理登記、報到,只要身分、就學、工作、車籍等資料有異動時也應主動登記。
再者,也增加觀護人在執行保護管束時處遇的選擇,例如密集約談及訪視、協請警察機關查訪、驗尿、限制住居、宵禁、測謊、禁止接近特定場所或對象、轉介其他相關機構以及輔以科技設備(電子腳鐐)監控。
檢視立法院,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修正沿革(2005)可發現,提升社區處遇的重要性、新增登記報到制以及擴充觀護人處遇的選擇之理由在於,性侵害犯罪加害人之犯罪類型特殊,再犯率高且治療成效不易顯現,先進國家經多年研究肯認對性侵害加害人執行身心治療及輔導教育之必要性,且有鑑於其犯罪類型之特異性行為(善於欺騙、隱瞞、否認),均主張除了應於監獄中進行嚴謹之身心矯治及治療外,尤其是在加害人出獄回到社區後,更須持續進行監控與治療,才能有效且根本地達到再犯預防之效果。
也因此,本次修法特別重視性侵害犯罪加害人在刑後於社區接受的身心治療或輔導教育的必要性;同時增加評估機制,在考量個別差異及減少行政資源浪費的前提下,使鑑定評估再犯風險能適切地依據犯罪加害人之個案差異性(例如未成年兩小無猜之性交、猥褻)而為治療輔導與否之認定。
另外,配合刑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第91條之1,「監獄對於即將獲准假釋或服刑期滿之受刑人,經評估有施以治療之必要者,得令入相當處所施以強制治療」之規定,以及節省行政資源、縮短出獄後至實施治療輔導之行政作業空窗期,爰增列明定性侵害犯罪加害人於出獄前應接受評估其於出獄後是否仍應繼續接受身心治療或輔導教育;至其餘未入獄服刑之加害人,仍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進行評估後,對其實施身心治療或輔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