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链1
- 格式:ppt
- 大小:3.65 MB
- 文档页数:26
第4章第1节食物链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
(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2、能力目标:(1)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2)通过方案设计、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建立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自然观。
(2)培养学生探究食物链的兴趣,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本节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食物链,构建食物链的概念。
难点是:指导学生设计生物防治方案。
通过对食物链,特别是与人有关的食物链的分析,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建立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的意识。
设计思路:本节课设计了2个“分析活动”和1个“方案设计”3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课件展示儿时“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导入新课,利用游戏“谁吃谁”的活动,建立食物链的概念,通过小组分析讨论归纳出食物链的特点,达到了“做中学”的目的。
第二部分是指导学生分析食谱中的生物,连出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
一方面巩固食物链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也处在一个个复杂的食物链中;通过“我请大家吃大餐”的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3部分是指导学生设计一个生物防治的方案。
通过展示我国生物防治取得的成果,激发学生设计生物防治方法的热情。
通过搜集各种资料,设计一个生物防治的方案,组内进行自评和互评,进行修订,评出最佳方案。
并设置课后拓展:请学生课后点击相关网站,查阅资料,搜集生物防治的各种方法,为当地农田主要害虫(如:棉芽虫、菜青虫、稻飞虱等)设计一个可行性生物防治方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造福于家乡。
课前准备1、学生游戏道具:印有各种生物头像的彩色图片,制作成头饰。
2、用于制作食物链的卡片和针线。
3、课前搜集松毛虫天敌的资料和生物防治的方法的资料。
4、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课件1:观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配乐朗诵,并配上动画)我国西汉时期刘向的《说苑》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动物的食物链动物的食物链是指动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构成的一种层级结构。
在食物链中,每个生物都有其特定的角色和地位,它们之间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相连,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
本文将介绍食物链的概念和作用,以及一些实际生态系统中的例子。
概念和作用食物链是生态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它描述了生物之间通过食物转化和能量流动所形成的层级结构。
在一个食物链中,生物按照它们的食性被分为几个层级,每个层级之间都有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
食物链的层级通常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主要是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它们通过吸收阳光能量和二氧化碳,制造出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
消费者则分为初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等不同层级。
初级消费者是指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二级消费者则以初级消费者为食,以此类推。
分解者则是指能够分解死亡生物体的微生物和真菌等。
食物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两个方面。
首先,食物链中的能量转化使得能量从阳光到植物,再从植物到动物,不断地流动和转化。
这样能量就能够在生物体内得以利用,并不断地传递下去。
其次,食物链中的消费和分解过程使得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得以循环利用,保持着生物体内元素的平衡。
同时,食物链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也扮演着清理和平衡生态系统的重要角色。
实际生态系统中的例子动物的食物链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中,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例子。
1. 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中,食物链通常以植物为起点,典型的例子是树木作为生产者,鹿作为初级消费者,狼作为二级消费者。
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有机物质,鹿以树叶为食,捕食鹿的狼则成为食物链的顶端。
2. 海洋生态系统:在海洋中,食物链的层级更加复杂。
浮游植物是海洋食物链的生产者,它们以太阳能为主要能源进行光合作用。
浮游动物则是初级消费者,以浮游植物为食。
而许多鱼类则是二级消费者,它们以浮游动物为食。
鲨鱼可能成为食物链的顶端。
3. 草原生态系统:在草原中,食物链也很常见。
食物链结构类型
食物链结构类型有以下几种:
1. 线性食物链:由一个生物种类与另一个生物种类按照食物关系依次连接而成的链状结构。
例如:草-兔-狼。
2. 网状食物链:由多个生物种类之间相互交叉、相互依赖形成的复杂食物关系网络。
例如:草-兔-狼、草-羊-人、草-牛-人等。
3. 大型食物网:由多个网状食物链连接而成的网络。
生物种类之间复杂地相互交织、相互依赖。
例如: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大型食物网。
4. 食物金字塔:反映了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种类的数量和能量传递的层次结构。
通常从植物和底层食肉者开始,顶层是食肉者。
食物金字塔呈现了食物链的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
5. 简化食物链:将食物链中的复杂关系进行简化,只保留较为重要的几种生物种类。
例如:草-兔-狼的简化食物链为草-狼。
需要注意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都是描述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的模型,它们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不同类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可以更全面地揭示生物之间的复杂依赖关系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食物链》第一课时教案——外国语学校张晓燕一、教材分析在生物之间的关系中,食物关系是最基本的一种关系。
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接触过食物链的概念,但是对具体如何书写食物链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开始通过卡片接龙的游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食物链的概念,然后通过练习食物链的书写,观察和讨论从中找出食物链的特点。
再联系到人,人也和其他动物一样需要物质和能量,分析我们的食谱,从而了解我们从哪些食物链中获取了能量,也让学生能了解,人也是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
二、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欣赏剪辑过的纪录片《猎人与猎物》片段,让学生感受到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
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接触过食物链的概念,但是对动物之间谁吃谁的问题并不是很清楚,所以我编了一个小故事帮助学生理清农田附近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在这基础之上要求他们用卡片和棉线等材料将生物“吃与被吃”的关系表述出来。
并且在黑板上用图和箭头演示一条出来。
这样,学生基本能将食物链的模型做出来,然后理解食物链的概念。
再通过写食物链,观察食物链,讨论得出食物链的特点。
再联系到人也需要物质和能量,人从哪些食物链中获取能量,使学生认识到人也是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
再引出有些人贪图野味等现象,引起学生爱护食物链中每一环节生物的共鸣,增强学生的爱护动物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2)概述食物链的含义,阐明食物链的特点;3)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主要影响。
2、能力目标1)学习绘制食物链的基本方法;2)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关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食物链现象,认同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观点;2)初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
3)认同食物链中每一环节生物都很重要,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个小故事,看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这里一共出现了几种生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下。
食物链的概念与组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生命以一种神奇而复杂的方式相互关联着。
其中,食物链就是这种关联的重要体现之一。
那么,什么是食物链呢?简单来说,食物链就是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想象一下,在一片广阔的草原上,青草在阳光和雨水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一群兔子欢快地啃食着青草,而在不远处,一只饥饿的狐狸正虎视眈眈地盯着兔子。
当狐狸成功捕获兔子并饱餐一顿时,或许在更高的天空中,一只盘旋的老鹰又把狐狸视为了自己的猎物。
在这个小小的场景中,就存在着一条简单的食物链:青草→兔子→狐狸→老鹰。
食物链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是食物链的基础,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或者其他方式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
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青草,它能够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制造出自身生长所需的养分,同时也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
除了青草,其他植物如树木、花卉等也是生产者。
在海洋中,藻类等浮游植物也是重要的生产者。
消费者则是依赖生产者或者其他消费者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的生物。
消费者可以分为不同的级别。
初级消费者通常是以生产者为食的生物,比如兔子、羊等食草动物。
次级消费者是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生物,比如狐狸、狼等食肉动物。
三级消费者则是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生物,比如老鹰、狮子等。
消费者的存在使得能量和物质在食物链中得以传递和转化。
分解者在食物链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生物死亡后,它们的尸体和排泄物并不会一直堆积在环境中,而是会被分解者分解。
分解者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重新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次利用。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物质循环,保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食物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形成了食物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往往不仅仅只属于一条食物链,可能同时处于多条食物链之中。
比如,上面提到的兔子,它不仅是狐狸的食物,也可能成为狼的猎物。
同样,狐狸也可能被其他更强大的食肉动物捕食。
什么是食物链?它对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作用是什么?食物链是生态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食物链不仅影响了生物的存活和繁衍,也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密切相关。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食物链的概念、原理和作用。
一、什么是食物链?食物链是描述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表示物种之间由食物和营养物流相连,形成线性关系的过程。
食物链通常由食物生物组成,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食物关系。
有以下几类生物:1. 生产者:又称为自养生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作用合成有机物质,是食物链中的起点,比如植物、藻类和蓝藻等。
2. 消费者:又称为异养生物,分为初级消费者、中级消费者和高级消费者。
它们在食物链中以生产者为食,并将生产者身上所含的营养物转移到自己的身上。
初级消费者包括食草动物;中级消费者包括捕食食草动物的食肉动物;高级消费者包括食肉动物吃下其他动物的捕食者。
3. 分解者:又称为腐生生物,将死亡或排泄后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比如菌类和细菌等。
二、食物链的原理食物链是由原赖于一系列强度不一的群体中的化学和能量转换所组成的。
它描述了生物之间能量和物质的传递方式。
食物链遵循以下规则:1. 能量流向:食物链中的能量从一级生产者开始,到次级消费者,最终到达高级消费者,各个生物之间能量流向的顺序是一条直线。
2. 能量逐级消耗:食物链中,越高级的食物越难以获得营养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初级消费者可以从生产者获得能量,每次能量损失大概率高达90%左右。
3. 物种之间有所依存:食物链中的生物一起形成了一个连续的生物循环系统。
每个物种都依赖于另一个物种的存在,因此每一个消失都会造成生态平衡的打破。
三、食物链的作用食物链对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作用非常重要。
下面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1. 维持生态平衡:食物链中的物种之间相互依存,每个生物都有其特定的环境适应度。
通过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可以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形成动态平衡。
第1节食物链一、设计思想本课时教学基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以问题为中介,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设置,组织有效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引导学生不断用问题解决的行为探究方式和科学的事实理由寻求对问题的解决;学生则通过亲身实践、亲身体会,获得“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的学习实效。
在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分析1. 教材分析:“食物链”是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第6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第一节内容,在学习了“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的基础上学习“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本节内容包括2个“分析活动”和1个设计方案。
第一个是“分析农田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学生通过卡片“接龙”活动,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中6种动植物之间“谁吃谁”的关系,建立食物链的概念,了解食物链的基本特点。
第二个活动是“分析食谱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通过分析我们日常的食谱,引出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使学生理解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也处在一个个复杂的食物链中。
教材信息库中“生态农业”的设计,呼应了前面的知识内容,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三个利用食物链的知识,学习设计一个对松树林病害虫进行生物防治的方案,让学生充分认识生物防治的重要意义。
2.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一方面知识储备少、形象思维能力弱,利用图片和录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符合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另一方面,他们合作意识欠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利用卡片“接龙”游戏,活跃了他们的思维,符合初一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生物之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