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1节 食物链
- 格式:ppt
- 大小:7.92 MB
- 文档页数:29
第4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第1节、食物链
1、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叫食物链。
一条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
各种食物链都有如下特点:
①食物链通常是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
②位于食物链中第2个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
③位于食物链中其他环节生物大多是肉食性动物。
2、利用天敌对农林害虫进行生物防治的方法叫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表现出具有持续控制病虫害发生,比较经济,对人、畜、植物、益虫安全,以及减轻环境污染的特点,通过生物防治维持和保护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符合21世纪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2节、食物网
1、在生态系统中,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食物链和食物网不仅反映了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复杂关系,同时反映了物质和能量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情况。
2、能量在食物网中流动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
3、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处在每一环节的生物都重要,一种生物消失,就会使食物链中断,甚至危及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食物链的故事在自然界中,食物链是一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它揭示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和能量流动。
食物链由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组成,它们之间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又稳定的生态系统。
我们先从最基本的开始说起,植物是食物链的第一环节。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从而生长繁殖。
它们是食物链的生产者,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了能量来源。
而食草动物则是植物的消费者,它们通过吃植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
兔子、羊、牛等都属于食草动物,它们是食物链中的第二个环节。
接下来是食肉动物,它们是食物链中的第三个环节。
食肉动物通过捕食其他动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它们居于食物链的顶端。
狮子、老虎、豹子等都是典型的食肉动物。
而食肉动物的食物链还可以延伸到更高级的捕食者,比如鹰、蛇、鳄鱼等。
除了这些基本的食物链,还有一些特殊的食物链,比如食腐动物链。
食腐动物通过食用死亡的植物和动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它们在生态系统中起着清道夫的作用,帮助清理环境。
而食腐动物链中的典型代表就是秃鹫、豺狼、鬣狗等。
食物链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当一个环节发生变化时,整个食物链都会受到影响。
比如,如果植物数量减少,食草动物就会面临食物短缺的问题,从而影响到食肉动物的生存。
同样,如果食肉动物数量减少,食草动物的数量就会急剧增加,导致植物被过度捕食。
这些变化都会对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食物链是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它揭示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和能量流动。
在自然界中,食物链的平衡和稳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珍惜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共同维护好这个脆弱而又美丽的世界。
第4章第1节食物链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
(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2、能力目标:(1)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2)通过方案设计、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建立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自然观。
(2)培养学生探究食物链的兴趣,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本节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食物链,构建食物链的概念。
难点是:指导学生设计生物防治方案。
通过对食物链,特别是与人有关的食物链的分析,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建立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的意识。
设计思路:本节课设计了2个“分析活动”和1个“方案设计”3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课件展示儿时“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导入新课,利用游戏“谁吃谁”的活动,建立食物链的概念,通过小组分析讨论归纳出食物链的特点,达到了“做中学”的目的。
第二部分是指导学生分析食谱中的生物,连出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
一方面巩固食物链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也处在一个个复杂的食物链中;通过“我请大家吃大餐”的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3部分是指导学生设计一个生物防治的方案。
通过展示我国生物防治取得的成果,激发学生设计生物防治方法的热情。
通过搜集各种资料,设计一个生物防治的方案,组内进行自评和互评,进行修订,评出最佳方案。
并设置课后拓展:请学生课后点击相关网站,查阅资料,搜集生物防治的各种方法,为当地农田主要害虫(如:棉芽虫、菜青虫、稻飞虱等)设计一个可行性生物防治方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造福于家乡。
课前准备1、学生游戏道具:印有各种生物头像的彩色图片,制作成头饰。
2、用于制作食物链的卡片和针线。
3、课前搜集松毛虫天敌的资料和生物防治的方法的资料。
4、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课件1:观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配乐朗诵,并配上动画)我国西汉时期刘向的《说苑》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食物链》本节课主要教授幼儿园大班学生关于食物链的知识。
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幼儿了解食物链的概念,认识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一、活动准备1. 教师准备幼儿适合观察的图片、玩具动物或植物模型。
2. 教师准备幼儿适合观察的实物食物,如植物叶子、水果、肉类等。
3. 教师准备黑板或白板,准备写上食物链的定义和相关知识。
二、活动开场1. 创设情境:教室里放置一盒食物,请幼儿猜一猜盒子里是什么食物?2. 提问导入:引导幼儿回答食物的来源,是否是从超市购买的,每一个食物都来自于某一个生物吗?三、活动展开1. 引导观察:给幼儿展示一幅图片或一组玩具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其中的动物和植物。
2. 提问互动:提问幼儿,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会互相影响吗?3. 示范教学:教师在黑板上或白板上写下食物链的定义,并解释各个层级之间的关系。
比如植物是动物的食物,小鸟和老鼠是蛇的食物等。
4. 情境讨论:教师将食物链的概念引入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如花朵是蜜蜂的食物、豹子是小鹿的食物等。
5. 观察实物:教师给每个幼儿提供一个实物食物,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这个食物来自于哪个生物,它又是哪个生物的食物。
6. 分组活动: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食物链,通过图示、图表或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其他幼儿猜测生物的顺序和食物链的关系。
四、活动总结1. 回顾学习目标:与幼儿讨论并总结食物链的定义和相关知识。
2. 提问复习:教师针对活动中的案例,提问幼儿关于食物链的问题,如哪些生物在食物链的上层,哪些在下层等。
3. 思维拓展:引导幼儿思考,如果一个生物在食物链中消失了,会对其他生物有什么影响?4.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从观察事物、讨论中了解了食物链的知识,认识了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培养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五、活动延伸1. 家庭作业:要求幼儿在家中找出一个食物链并进行描述,并鼓励幼儿亲自观察、调查一些实际生物。
《第 1 节食品链》习题一、选择题1、以下各中正确的食品是()A、草→羊→狼B、阳光→草→昆虫→蛙C、兔→狐→ 菌 D 、草→兔→狼→ 菌2、若是一个于定状的生系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品的关系,在某一内它的相数量关系如所示,在一段内,若乙的数量增加,会引起:()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3、右一个生系中某些生物的相数量关系,些生物构成了一条食品。
在条食品中物和能量流的方向是( )A、甲→乙→丙→丁B、丙→丁→甲→乙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4、以下各中,能完满地表示一条食品的是()A、狐吃兔子,兔子吃草B、大吃小,小吃米C、蝗螂捕蝉,黄雀在后D、猫捕食田鼠,狐也捕食田鼠5、《苑 ?正》中有一段:“园中有,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露,不知螳螂在以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然是用以比社会象的寓言,但却反响出生学中的丰富内容。
寓言中所述生物之的捕食关系,可用以下哪条食品来表示()A、蝉→螳螂→黄雀B、露水→蝉→螳螂→黄雀C、→蝉→螳螂→黄雀D、黄雀→螳螂→蝉6、在“藻→草食→肉食→ ”食品中,若是水被有毒物汞染,那么体内汞含量最多的生物是()A、藻B、草食C、肉食D、二、非选择题7、某湖泊中存在着 4 种不同样的生物A、 B、C、D。
研究者对其体内的食品成分进行了解析,并将结果绘制成下表:生物种类A B C D 鱼(甲)小球藻鱼(乙)水蚤体内食品成分鱼(乙)—水蚤小球藻请你回答:(1)依照上表供应的信息,以食品链的形式表示(2)此食品链中生产者是,花销者是4 种生物的取食关系。
(用字母表示)。
(3)此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除了含有生产者和花销者之外,还应包括。
(4)若此湖泊碰到了轻度汞(一种有毒物质)污染,则A、 B、 C、D 四种生物中汞含量最高的是。
参照答案一、选择题1、 A2、A3、C4 、 A 5 、 C 6 、 D二、非选择题7、( 1) B→ D→ C→ A(2)小球藻;水蚤、鱼(3)分解者(4)鱼(甲)。
第1页共6页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摘要运用学案教学,学生课前就知道了自己的学习任务,目标明确,认真预习,并能与同伴积极讨论,探究。
学案课堂,课前师生就有了准备,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舞台,真正成为了教师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评价学生,引导学生的场所。
以下是笔者在参阅大量资料并认真学习课标,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等的前提下,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及情感,设计成有效问题的形式进行导学,所有内容均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关键词:能量流动1.设计理念“自主,合作,探究,高效”的“学案课堂”和“环型座位法”,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促使学生在更高水平上“改变学习方式”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2.教材分析该课时介绍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三部分内容。
教材首先概括性地指出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即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接着以图解的形式展示了能量流动的过程,通过对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得出了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最后简要说明了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能量转化的效率,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本小节内容的重点是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也是难点,学习时应注意联系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
研究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以巩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服务于人类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目标3.1知识目标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得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概述能量流动的意义;应用能量流动规律进行相关的计算。
3.2能力目标通过对“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解”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通过分析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迁移能力;应用“传递效率”解决相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体验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分析事物的方法;探究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探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参加一些生物知识的讨论,形成合理利用资源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食物链初中生物教案主题:食物链学科:生物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食物链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食物链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3. 能够分析和描述食物链中不同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
教学重点:1. 食物链的概念及其构成。
2. 食物链中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描述食物链中不同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
教具准备:1. PPT或教师板书工具。
2. 图表或图片展示食物链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生态系统单元中学习的内容,问学生是否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以及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二、学习理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食物链的概念及构成,通过图表或图片展示食物链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行总结食物链的特点及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并向全班汇报。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教师设计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填空或选择题的方式检验对食物链的理解。
2. 学生进行练习,教师逐一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订正。
四、巩固提高(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明确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学生思考并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食物链,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预告。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或思考题目,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化对食物链的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食物链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能够描述和分析食物链中不同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实际生态环境中的观察,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食物链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性。
第2课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输出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形式的变化由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能量金字塔的形状永远是正金字塔形,数量金字塔有倒置的情况。
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自读教材·夯基础]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输出的整个过程。
2.过程(1)能量来源:太阳能。
(2)输入过程: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为化学能。
(3)传递途径:太阳能→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4)过程分析(以第一营养级为例):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及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分别是指哪一部分?提示: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结合教材P95图4-8思考:(1)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是其同化量吗?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提示: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不等于其同化量,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2)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会有哪些去向?提示: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3)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指其流向分解者的吗?为什么?提示:不是,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的能量。
3.整个生态系统中能量会因散失而减少,它主要是指哪个生理过程?以什么形式散失?提示: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跟随名师·解疑难]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分析(1)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主要是植物)固定太阳能。
(2)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3)能量流动中能量形式的变化:太阳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
(4)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食物)中的化学能。
第4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第1节食物链第1课时谁吃谁知能导航帮你明确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
【自主学习】1.写一写青草、蚱蜢、青蛙、鸡、蛇、猫头鹰等动植物之间谁被谁吃的关系(注意将被吃的生物写在前,箭头指向捕食者):如:青草→蚱蜢→青蛙还有:2.什么叫食物链?食物链有什么特点?书写食物链有哪些规范要求?3.分析一份中餐的食谱,写出包括人在内的各条食物链:中餐食谱:包含的食物链:4.另外写几条你所知道的食物链:【知能指要】食物链的一般特点一是常由一种(或一类)绿色植物开始;位于食物链第二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三是位于食物链其他环节的生物大多是肉食性动物。
典例导学题目可以这样做,你学会了吗?【例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在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A.相互利用的关系B.吃与被吃的关系C.相互竞争的关系D.互利合作的关系【解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生产者,一条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生产者为食才能生存。
因此,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答案】B。
同步导测适当练习,让你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
1.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A.狮子→狼→兔→草B.阳光→草→兔→狼C.鹰→蛙→昆虫→草D.草→昆虫→青蛙→蛇→鹰2.在植物→昆虫→食虫鸟这条食物链中,属于肉食动物的是()。
A.植物B.昆虫C.食草鸟D.食虫鸟3.在草→昆虫→蜘蛛→鸟这条食物链中,生物数量最多的应是()。
A.草B.蜘蛛C.昆虫D.鸟4.鼠身上的病原体不少于200种,其中狂犬病毒、鼠疫杆菌等都可能传染给人类。
人们多使用鼠药灭鼠,可是,大量使用鼠药灭鼠后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是()。
A.鼠减少B.猫减少C.鼠增多D.猫不吃鼠5.蒙古草原有的牧民曾为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地罩上(右图)。
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第4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第1节食物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生物间普遍存有摄食与被食的关系。
(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2、水平目标:(1)通过度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水平,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2)通过方案设计、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使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建立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自然观。
(2)培养学生探究食物链的兴趣,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教学重点:(1)协助学生理解食物链,构建食物链的概念。
(2)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的水平。
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设计生物防治方案。
(2)通过对食物链,特别是与人相关的食物链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到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建立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1、学生游戏道具:印有狮子、鹿、青草、昆虫、蜘蛛、鸡、猫头鹰、青蛙、蛇、鹰的彩色图片,制作十四顶配有以上图片的小帽子。
2、学生活动卡片:准备印有各式菜肴的彩色小图片若干张。
3、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生物的生存与周围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动物、植物的生存除了需要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这些非生物因素以外,还受周围其他因素的影响吗?观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图片提问:1、这张图描述了怎样一个谚语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2、说出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关系、吃与被吃关系)(二)学习新课1、食物链[学生游戏活动]:“我”被吃掉啦!请学生上台戴上印有不同生物图片的小帽子,来扮演各种生物,并在“人群中”迅速找到“自己”的克星,有红色大箭头指向对方。
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学生完成每组活动后,教师在屏幕上显示相对应的食物链)第一组:狮子、青菜、鹿(青菜→鹿→狮子)第二组:青菜、食虫鸡、蜘蛛、猫头鹰、食草昆虫(青菜→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鸡→猫头鹰)提问:1)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连在一起,像什么?(食物链)2)在食物链中,连接各种生物的“箭头”表示什么意思?(箭头表示生物之间的被吃关系)第三组活动:青草、蛇、蚱蜢、鹰、青蛙(青草→蚱蜢→青蛙→蛇→鹰)如果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又增添了一种生物——公鸡,那食物链会不会有什么变化?会有怎样的变化?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公鸡,并寻找“自己”所在的食物链。
第4章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第1节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目前科学家已成功培养出全球首例遗传性稳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鱼类种群,这在脊椎动物中是首例。
虽然四倍体鱼生长快、肉质好、抗病力强,但研究人员并不直接把它投入生产,而是将它与二倍体鱼杂交的后代投入生产。
你认为这样做主要的意义是()A.防止基因污染,保护物种多样性B.保护自身知识产权C.避免出现新物种,维护生态平衡D.充分利用杂种优势答案A解析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后得到的是三倍体,三倍体是高度不育的,防止了基因污染。
2.下列有关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发育和健康产生诸多危害B.食用转基因食品会导致外源基因转入人体细胞C.食用含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转基因食品可显著增强人抵抗病菌的能力D.种植转基因植物有可能因基因扩散而影响野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答案D解析目前还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发育和健康造成危害的实例,A项错误;食用转基因食品不会导致外源基因转入人体细胞,B项错误;转基因食品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不会在人体内表达,故不会增强人抵抗病菌的能力,C项错误;种植转基因植物有可能因基因扩散而影响野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D项正确。
3.下列关于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我国已经对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农产品强制实施了产品标识制度B.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在转基因食品标签上警示性注明可能的危害C.目前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食用安全性和环境安全性上D.开展风险评估、预警跟踪和风险管理是保障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前提答案B解析我国农业部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要求对转基因产品及其加工品加贴标注,以方便消费者自主选择;国际上并非大多数国家都在转基因食品标签上警示性注明了可能的危害,A 项正确,B项错误。
目前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和转基因产品对环境安全的影响上,C项正确。
第1节食物链一、设计思想本课时教学基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以问题为中介,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设置,组织有效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引导学生不断用问题解决的行为探究方式和科学的事实理由寻求对问题的解决;学生则通过亲身实践、亲身体会,获得“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的学习实效。
在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分析1. 教材分析:“食物链”是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第6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第一节内容,在学习了“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的基础上学习“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本节内容包括2个“分析活动”和1个设计方案。
第一个是“分析农田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学生通过卡片“接龙”活动,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中6种动植物之间“谁吃谁”的关系,建立食物链的概念,了解食物链的基本特点。
第二个活动是“分析食谱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通过分析我们日常的食谱,引出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使学生理解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也处在一个个复杂的食物链中。
教材信息库中“生态农业”的设计,呼应了前面的知识内容,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三个利用食物链的知识,学习设计一个对松树林病害虫进行生物防治的方案,让学生充分认识生物防治的重要意义。
2.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一方面知识储备少、形象思维能力弱,利用图片和录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符合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另一方面,他们合作意识欠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利用卡片“接龙”游戏,活跃了他们的思维,符合初一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生物之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
1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教材分析本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本节课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在本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能量流动既与食物链食物网关系密切,又与物质循环相伴随。
在整个教材中能量流动以“生态系统结构”为基础,结合第三章新陈代谢中能量的变化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具有一定的综合度。
本节内容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两部分。
这部分内容与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能量代谢等知识密切相关。
第二课时完成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及相关反馈练习。
二、设计思想学生在上一课时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下一节课时将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本教材内容的知识要点较易掌握,由于该内容往往把分析和应用结合在一起,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能量”是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高中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紧紧依托这些知识展开教学。
本节的引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入。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
以问题讨论为主线,采用设计合理的问题或提示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引导学生从能量流动过程的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用食物链“草→羊→狐”展开能量流动的过程的学习,以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定性探讨能量在该营养级能量的输入和流出的途径,加深对能量流动过程的认识。
在学习能量流动的特点之前,引导学生以林德曼的研究为资料进行定量分析。
最后,通过“思考与讨论”,探讨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教学中,一方面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说明能量流动过程的两大特点,另一方面以实例巩固,同时重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