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系统工程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3.50 KB
- 文档页数:8
智慧农业系统课程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设计方案:智慧农业系统课程一、课程背景和目标:智慧农业系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农业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结合应用能力,使其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智慧农业系统的相关原理、技术和应用。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进行智能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内容:1. 智慧农业系统概述:介绍智慧农业系统的起源、背景、概念和发展趋势,提醒学生对智慧农业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2. 农业信息系统:介绍常见的农业信息系统,包括农业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等,以及它们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 智慧农业监测与预警:介绍智慧农业系统中的监测与预警技术,包括农作物生长监测、病虫害预警等,让学生了解智慧农业系统如何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进行农业生产管理。
4. 智慧农业资源优化:介绍智慧农业系统中的土壤质量评估、水资源管理、气候监测等技术,让学生了解智慧农业系统如何通过合理利用资源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5. 智慧农业决策支持:介绍智慧农业系统中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技术,包括智能农业专家系统、决策树模型等,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农业数据进行农业决策。
6. 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介绍智慧农业系统中的传感器技术、物联网云平台等技术,让学生了解智慧农业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架构。
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讲解课程内容和相关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智慧农业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智慧农业系统的实践操作,包括传感器安装、数据采集与分析、决策支持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项目实践:组织学生开展智慧农业系统的项目实践,通过实际项目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课堂练习和实验报告等。
2.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项目实践成果评估:评估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表现和成果。
智慧农业系统工程建设方案智慧农业系统工程建设方案一、概述智慧农业系统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将农业生产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保障农产品安全为目标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本计划旨在构建一个智慧农业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服务。
该系统将应用一系列现代化技术手段,以实现良种繁育、土壤水质监测、气象预测、施肥灌溉、害虫病害预防等全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障农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
二、流程1.传感检测技术系统会在农田中分布一定数量的传感器节点,保证每个节点可以实时的掌握农田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参数指标。
例如: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参数;PH值、溶氧量等水质参数;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养分含量等土壤参数。
2.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利用物联网技术,将传感器节点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上传到云平台,并运用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数据进行模型建立、分析预测、数据可视化等,使得用户可以在云端多个维度直观掌握信息。
3.高效决策支持技术基于对数据的分析预测,用户可以方便的通过终端设备,或者微信、短信等方式,获得针对性的种植建议、气象预警、疫情通报、市场价格等信息,便于农户快速做出决策。
4.智慧农机设备利用高精度卫星定位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对耕地、农田、树木的位置信息进行精准测绘。
进而使得智能农机设备根据区域、作物类型、树木类型等条件自主判断,实现自适应工作,从而减轻农户负担、减少农机设备损坏并提高耕作效率。
三、应用1.良种繁育本系统可根据大数据分析的结果,明确适宜的种植区域、种植时间,对植物进行测量、分类、记录等,促进良种繁育和良种推广。
同时,为宏观决策部门提供大数据分析的结果,为决策提供参考。
2.土壤水质监测传感器节点可以实时的检测土壤的温度、湿度、养分水平等参数,便于针对性调整灌溉设备的使用,调整施肥的含量,保证土壤水质的均衡性和适宜性。
智慧农业教学系统设计方案智慧农业教学系统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平台,旨在提高农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本文将从系统目标、系统架构、功能模块和实施步骤等方面,设计一个智慧农业教学系统。
一、系统目标1. 提供在线农业课程,包括农业科学、农业技术、农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2. 提供互动式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讨论和实验等方式获得知识。
3. 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偏好,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和推荐。
4. 提供实时监测和反馈机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改进的方向。
5. 提供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帮助教师和学生根据学习和实践数据做出合理的决策。
二、系统架构智慧农业教学系统的架构包括前端、后台和数据库,前端负责与用户交互,后台负责处理业务逻辑,数据库负责存储数据。
前端: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前端应具备良好的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包括导航菜单、课程列表、学习资源等模块。
后台:后台应负责管理用户信息、课程信息、学习资源等内容,包括用户注册登录、课程发布管理、学习资源上传发布、学习计划管理等功能。
数据库:数据库用于存储用户信息、课程信息、学习资源等数据,应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性,方便后期统计和分析。
三、功能模块1. 用户模块: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角色,学生可以注册、登录、修改个人信息,教师可以管理学生信息、发布课程、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等。
2. 课程模块:包括课程列表、课程详情、课程评价等功能,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并对课程进行评价反馈。
3. 学习模块:包括学习资源、学习计划、学习记录等功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并记录学习进度。
4. 实践模块: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实验模拟、农田管理模拟等,帮助学生实践和巩固所学知识。
5. 讨论模块:学生可以在课程讨论区或群组中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指导和引导。
6. 数据分析模块:系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为教师提供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和决策支持。
农业生态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原理和关键技术。
2. 学生能描述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系统,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3. 学生能解释农业生态工程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产量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农业生态工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农业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设计简单的农业生态工程方案,并进行初步评估。
3. 学生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和表达农业生态工程相关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绿色农业观念。
2. 学生形成科学的农业发展观,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学生培养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和解决农业生态工程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农业科学领域的专业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和农业知识基础,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课程目标需具备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将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进行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农业生态工程概述- 农业生态工程的定义、原理与作用- 农业生态工程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2.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3. 农业生态工程关键技术- 生物技术在农业生态工程中的应用- 生态农业模式设计与实践-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4. 农业生态工程案例分析与评价- 国内外典型农业生态工程案例介绍- 农业生态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评价5. 农业生态工程与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绿色农业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农业生态工程概述第二周: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三周:农业生态工程关键技术(一)第四周:农业生态工程关键技术(二)第五周:农业生态工程案例分析与评价第六周:农业生态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基于教材中关于农业生态工程的相关章节,结合课程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拓展,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农业系统工程教案农业体系工程教案(64学时)学时数:64(54+10)学分:4主讲教师:王福林职称:传授教材:《农业体系工程》中国农业出版社,王福林主编2008. 5注:推敲篇幅和反复,我们仅将64学时的模块具体列出,因为其他模块只是在本模块差不多长进行删减,故略去。
64学时的课程,理论教授教化54学时,重要讲解体系工程概论(6学时)、体系工程方法论(6学时)、聚类分析(8学时)、农业体系情形辨识与问题诊断(8学时)、体系推测(8学时)、体系仿照(8学时)、体系决定打算分析(6学时)农业体系评判(4学时)。
54学时的课程,理论教授教化46学时,重要讲解体系工程概论(6学时)、体系工程方法论(6学时)、聚类分析(8学时)、农业体系情形辨识与问题诊断(8学时)、体系推测(8学时)、体系决定打算分析(6学时)、农业体系评判(4学时)。
46学时的课程,理论教授教化40学时,重要讲解体系工程概论(6学时)、体系工程方法论(6学时)、聚类分析(8学时)、农业体系情形辨识与问题诊断(8学时)、体系推测(8学时)农业体系评判(4学时)。
36学时的课程,理论教授教化32学时,重要讲解体系工程概论(6学时)、体系工程方法论(6学时)、聚类分析(8学时)、农业体系情形辨识与问题诊断(8学时)、农业体系评判(4学时)。
第一章体系工程概论一、教授教化目标使学生操纵体系与体系工程的全然概念、道理、特点,操纵体系功能、构造与情形之间的互相关系,操纵体系思惟的形成过程、体系工程的产生与成长,体系工程应用范畴等。
二、讲解的内容提纲、重点、难点1.讲解的内容:(1)体系概述;(2)体系工程概述;(3)体系科学的学科体系;(4)农业体系;(5)农业体系工程。
2.重点:(1)体系、体系工程和农业体系工程的全然概念、特点;(2)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体系工程的产生与成长、农业体系工程的成长近况;(3)体系功能、构造与情形之间的关系。
3.难点:无三、采取的教授教化方法:采取讲解法。
智慧农业管理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智慧农业的基本概念,掌握农业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运作原理。
2. 学生能够描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解释智慧农业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操作智慧农业管理系统,进行基础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
2. 学生通过实例学习,掌握设计简单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的能力,例如自动化灌溉系统的设计。
3. 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智慧农业项目进行初步的评估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智慧农业技术的兴趣和探究欲,激发其对农业科技发展的关注。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智慧农业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在项目实施中学会相互尊重、协调沟通。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针对高中年级学生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科技知识基础,对新鲜科技有强烈好奇心。
教学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为未来涉农行业的发展储备技能与人才。
二、教学内容1. 引言部分:介绍智慧农业的发展背景、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引导学生认识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
教材章节:第一章 智慧农业概述2. 基础知识部分:讲解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应用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 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3. 实践操作部分:教学智慧农业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智慧农业管理系统操作实务4. 案例分析部分:分析典型智慧农业项目案例,如自动化灌溉、智能温室等,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
教材章节:第四章 智慧农业项目案例分析5. 设计与评估部分:指导学生进行智慧农业解决方案的设计和项目评估优化。
农业工程教学目标设计方案一、课程概述农业工程是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掌握农业生产工程技术和管理的学科。
农业工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在农业生产和科研中发挥作用,能够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通过农业工程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包括土壤、水文、气象、作物生理特性等知识。
同时,学生还应当掌握农业机械、农业能源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目标学生应当具备分析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设计和实施相关技术方案。
同时,学生还应当具备农业生产相关设备的维护和修理能力。
3.素质目标学生应当具备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在农场、农村企业和科研单位中发挥作用。
同时,学生还应当具备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内容1. 基本农学原理与技术2. 植物生长与发育3. 土壤力学与土壤水文4. 农业水文学5. 作物种质资源6. 农业生产设备7. 农业机械8. 农业设计学9. 农业制冷与节能10. 农业生产管理11. 农业工程实践四、教学方法1. 实践教学: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农业生产技术。
2. 课堂教学: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农业工程相关知识。
3. 课外学习: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调研等方式,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2. 实验设备3. 实地考察4. 教学资料六、评价方式1. 考试:定期举行期中、期末考试,以检测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习评定: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为依据,评定其对农业工程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
3. 课程设计评定:以学生的课程设计作业为依据,评定其对农业工程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实验设备:包括土壤力学试验设备、作物生理设备、农业机械设备等。
2. 教学资料:包括多媒体课件、教材、学习指南等。
3. 实习基地:包括农场、农业企业、科研单位等。
八、教学保障1. 师资保障:拥有一支专业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农业系统工程教案(64学时)学时数:64(54+10)学分:4主讲教师:王福林职称:教授教材:《农业系统工程》中国农业出版社,王福林主编2008. 5注:考虑篇幅和重复,我们仅将64学时的模块详细列出,由于其他模块只是在本模块基础上进行删减,故略去。
64学时的课程,理论教学54学时,主要讲授系统工程概论(6学时)、系统工程方法论(6学时)、聚类分析(8学时)、农业系统环境辨识与问题诊断(8学时)、系统预测(8学时)、系统模拟(8学时)、系统决策分析(6学时)农业系统评价(4学时)。
54学时的课程,理论教学46学时,主要讲授系统工程概论(6学时)、系统工程方法论(6学时)、聚类分析(8学时)、农业系统环境辨识与问题诊断(8学时)、系统预测(8学时)、系统决策分析(6学时)、农业系统评价(4学时)。
46学时的课程,理论教学40学时,主要讲授系统工程概论(6学时)、系统工程方法论(6学时)、聚类分析(8学时)、农业系统环境辨识与问题诊断(8学时)、系统预测(8学时)农业系统评价(4学时)。
36学时的课程,理论教学32学时,主要讲授系统工程概论(6学时)、系统工程方法论(6学时)、聚类分析(8学时)、农业系统环境辨识与问题诊断(8学时)、农业系统评价(4学时)。
第一章系统工程概论一、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系统与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掌握系统功能、结构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系统思想的形成过程、系统工程的产生与发展,系统工程应用领域等。
二、讲授的内容提要、重点、难点1.讲授的内容:(1)系统概述;(2)系统工程概述;(3)系统科学的学科体系;(4)农业系统;(5)农业系统工程。
2.重点:(1)系统、系统工程和农业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特点;(2)系统概念的形成过程、系统工程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系统工程的发展现状;(3)系统功能、结构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难点:无三、采用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
四、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全章共用6个学时。
1.第一节系统概述共1个学时;2.第二节系统工程概述共1个学时;3.第三节系统科学的学科体系和第四节农业系统内容共2个学时;4.第五节农业系统工程共2个学时。
五、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量,检测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具体措施和要求等:由于本章主要是理论部分,课外学习指导随时在教研室进行,不单独找课外时间安排,同时也不需要布置课外作业,主要是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来检测教学结果。
第二章系统工程方法论一、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掌握系统工程的各种方法及特点,学会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掌握相关概念。
二、讲授的内容提要、重点、难点1.讲授的内容:(1)霍尔三维结构模型;(2)软系统方法论;(3)并行工程方法;(4)综合集成法;(5)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
2.重点:(1)系统工程的各种基本方法;(2)各种方法的特点和优缺点。
3.难点:掌握用系统工程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采用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
四、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全章共用6个学时。
1.第一节霍尔三维结构模型和第二节软系统方法论内容共3个学时;2.第三节并行工程方法、第四节综合集成法和第五节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共3个学时。
五、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量,检测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具体措施和要求等由于本章主要是理论部分,课外学习指导随时在教研室进行,不单独找课外时间安排,同时也不需要布置课外作业,主要是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来检测教学结果。
第三章农业系统评价一、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掌握系统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二、讲授的内容提要、重点、难点农业系统评价1.讲授的内容:(1)系统评价概述;(2)农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3)系统评价方法;(4)数据包络分析;(5)农业系统评价案例。
2.重点:(1)系统评价的内容;(2)农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权重的确定;(3)单目标和多目标评价方法。
3.难点: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三、采用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
四、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全章共用4个学时。
1.第一、二、三节共2个学时;2.第四、五节共2个学时;五、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量,检测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具体措施和要求等:由于本章主要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外学习指导随时在教研室进行,不单独找课外时间安排,同时也需要布置系统评价方法的课外作业,通过作业的批改来检测教学结果。
第四章聚类分析一、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模糊聚类、动态聚类和系统聚类方法和步骤。
二、讲授的内容提要、重点、难点1.讲授的内容:(1)模糊集合基础;(2)模糊聚类分析;(3)动态聚类分析;(4)系统聚类分析。
2.重点:(1)模糊的相似关系和模糊的等价关系;(2)模糊聚类分析的步骤和方法;(3)动态聚类方法;(4)系统聚类。
3.难点:(1)模糊集合与模糊关系;(2)最佳水平 的确定;(3)动态聚类初始凝聚点的选择。
三、采用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
四、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全章共用8个学时。
1.第一节模糊集合基础共4个学时;2.第二节模糊聚类分析共2个学时;3.第三节动态聚类分析和第四节系统聚类分析共2个学时。
五、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量,检测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具体措施和要求等:由于本章主要是实际应用,课外学习指导随时在教研室进行,不单独找课外时间安排,同时也需要布置动态聚类方法的课外作业,通过作业的批改来检测教学结果。
第五章农业系统环境辨识与问题诊断一、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环境辨识与问题诊断的基本概念、内容、特点以及环境辨识与问题诊断的方法。
二、讲授的内容提要、重点、难点1.讲授的内容:(1)系统环境辨识概述;(2)自然环境辨识;(3)社会环境系统辨识;(4)系统诊断概述(5)层次分析法在系统诊断中的应用;(6)结构模型解析法在系统诊断中的应用。
2.重点:(1)环境辨识和问题诊断的内容;(2)层次分析法的方法和步骤;(3)结构模型解析法的方法和步骤。
3.难点:(1)层次分析法的一致性检验;(2)可达矩阵的分解。
三、采用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
四、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全章共用8个学时。
1.第一、二、三节共2个学时;2.第四节和第五节部分内容共2个学时;3.第五节和第六节部分内容共2个学时;4.第六节部分内容共2个学时。
五、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量,检测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具体措施和要求等:由于本章主要是实际应用,课外学习指导随时在教研室进行,不单独找课外时间安排,同时也需要布置一致性检验和求多级递阶段结构方面课外作业,通过作业的批改来检测教学结果。
第六章系统预测一、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各种预测模型与方法,并学会应用所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讲授的内容提要、重点、难点1.讲授的内容:(1)预测概念;(2)德尔菲法;(3)马尔可夫预测法;(4)季节周期预测法;(5)组合预测方法;(6)人口预测方法。
2.重点:(1)马尔可夫预测法;(2)季节周期预测法;(3)组合预测方法;(4)人口预测方法。
3.难点:(1)组合预测方法;(2)人口预测方法。
三、采用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
四、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全章共用8个学时。
1.第一、二节和第三节部分内容共2个学时;2.第三节和第四节部分内容共2个学时;3.第五节和第六节部分内容共2个学时;4.第六节部分内容共2个学时。
五、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量,检测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具体措施和要求等:由于本章主要是实际应用,课外学习指导随时在教研室进行,不单独找课外时间安排,同时也需要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预测模型进行简单的预测。
第七章系统决策分析一、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各种决策分析方法及其特点,并能够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讲授的内容提要、重点、难点1.讲授的内容:(1)决策分析概述;(2)效用值概念;(3)效用值函数;(4)决策类型与方法(5)冲突分析。
2.重点:(1)效用值函数的运用;(2)决策类型与方法;(3)冲突分析。
3.难点:(1)效用值函数的运用;(2)冲突分析。
三、采用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
四、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全章共用6学时。
1.第一节共1个学时2.第二节和第三节的部分内容共1个学时;3.第三节和第四节的部分内容共2个学时;4.第四节部分内容共1个学时。
5.第五节的部分内容共1学时。
五、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量,检测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具体措施和要求等:由于本章主要是理论部分,课外学习指导随时在教研室进行,不单独找课外时间安排,同时也不需要布置课外作业,主要是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来检测教学结果。
第八章系统模拟一、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系统模拟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掌握系统动力学流图绘制方法,掌握DYNAMO 语言和系统动力学模拟的基本步骤,并能用DYNAMO语言进行典型实例的模拟计算。
二、讲授的内容提要、重点、难点1.讲授的内容:(1)系统模拟概述;(2)系统模拟示例;(3)蒙特卡罗模拟;(4)系统动力学。
2.重点:(1)系统模拟示例;(2)蒙特卡罗模拟;(3)系统动力学。
3.难点:系统动力学。
三、采用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
四、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全章共用8学时。
1.第一节共2个学时;2.第二节内容2个学时;3.第三节内容2个学时;4.第四节内容2个学时。
五、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量,检测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具体措施和要求等:由于本章主要是理论部分,课外学习指导随时在教研室进行,不单独找课外时间安排,同时也不需要布置课外作业,主要是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来检测教学结果。
主要参考书1 王寿云,于景元,戴汝为等.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 汪应洛主编.系统工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3 许国志主编.系统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4 谭跃进,陈英武,易进先编著系统工程原理.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5 高志亮,李忠良编著.系统工程方法论.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6 孙东川,林福永编著.系统工程引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 朱永达主编.农业系统工程.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8 汪应洛主编.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 梁荣欣主编.农业系统工程简明教程.北京:农业出版社10 朱永达主编.农业系统工程基础.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11 梁荣欣主编.农业系统工程引论.北京:气象出版社,198612 朱启贵著.可持续发展评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3 陈玉祥,张汉亚编著.预测技术与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14 杨广林主编.农业系统工程(讲义).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印刷厂,199315 张象枢编著.农业系统工程概论.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6 杨挺秀主编.农业系统工程总体设计.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7 王洪斌编著.系统动态学教程.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118 李鸿吉编著.模糊数学基础及实用算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