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章中主要介绍两个在西方与国内影响较大的家庭治疗模式与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332.00 KB
- 文档页数:18
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就像一把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家庭关系中那一道道或深或浅的锁。
咱们先来说说“重演”这个技巧。
这就好比是让家庭重新演一出戏,戏里的情节就是他们日常相处中的那些事儿。
比如说,一个家庭里老是因为孩子写作业的事儿吵架。
那在治疗的时候呢,就让他们像平常一样演一遍这个场景。
爸爸妈妈开始唠叨孩子不认真,孩子在那顶嘴。
这一演啊,就像把家里的问题放在了放大镜下面,治疗师就能清楚地看到,哦,原来爸爸说话的时候老是带着那种不耐烦的语气,妈妈呢,总是在旁边火上浇油,孩子呢,其实心里特别委屈,他也想好好写,但是被父母这么一弄,就逆反了。
这就像在舞台上,每个演员的表情、动作、台词,都暴露了问题的所在。
你说,要是不这么演一下,光靠嘴上说,能这么清楚吗?再讲讲“集中焦点”。
这就像是拍照的时候对焦,要把镜头对准家庭里最关键的问题。
比如说,一个家庭来治疗,说家里矛盾重重,什么婆媳关系不好啦,孩子不听话啦,夫妻感情也有问题啦。
这时候治疗师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得像个侦探一样,找到那个核心的问题。
可能经过一番了解,发现其实是夫妻之间沟通不畅,导致家庭气氛紧张,然后影响到了婆媳关系和孩子的状态。
那这个夫妻沟通的问题就是焦点。
就好比一个机器,好多零件看起来都有点毛病,但其实是发动机这个核心部件出了问题,只要把发动机修好了,其他的小毛病可能就跟着好了。
还有“感觉震撼”这个技巧呢。
这就像是给平静的湖面丢一颗大石头,引起家庭的强烈反应。
有时候家庭里有些问题,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觉得就应该是这样。
治疗师就得做点啥,让他们突然意识到,这不对啊。
比如一个家庭里,父母总是替孩子做决定,孩子从来没有自己的想法。
治疗师可能会很严肃地跟父母说,你们这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就像把一只小鸟一直关在笼子里,它永远学不会飞。
这时候父母可能就会特别震惊,原来他们一直以为是爱孩子的行为,其实是害了孩子。
“划清界限”也很重要。
德英两国医疗保障模式比较分析:俾斯麦模式和贝弗里奇模式丁纯2013-1-7 15:05:54 来源:《财经论丛》(杭州)2009年1期【英文标题】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edical Security Models of Germany and Great Britain: Model of Bismarck and Model of Beveridge【作者简介】丁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
(上海 200433)【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德国社会医疗保障体制(俾斯麦模式)和英国全民医疗保障体系(贝弗里奇模式)的基本理念、筹资、偿付、服务提供规制的描述,勾勒出两大体制的核心特征,分析它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对其改革进行了评判,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对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借鉴意义。
Briefly describing 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as well as the financing, reimbursement, and service arrangement of the German social health system(Bismarck model)and the British National Health Services(Beveridge model), the paper outl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the two systems, analyses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they are facing with and comments their reforms which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models,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to the health care system reform in China.【关键词】俾斯麦模式/贝弗里奇模式/全民医疗服务/社会医疗保障Bismarck model/Beveridge model/NHS/social health insurance1998年以来,我国医疗体制中以“看病贵、看病难”为核心的诸多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标志着城市医疗改革的流产,其结果又重新回到了医疗保障模式的选择阶段。
萨提亚模式又称萨提亚沟通模式,是由美国首期家庭治疗专家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女士所创建的理论体系,萨提亚模式,又叫联合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新方法,是从家庭、社会等系统方面着手,更全面地处理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
萨提亚建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
结构式家庭治疗与萨提亚家庭治疗的比较摘要:结构式家庭治疗和萨提亚家庭治疗是现今家庭治疗领域比较著名的两个家庭治疗模式,本文从理论基础、基本观念、治疗过程、治疗师角色四个方面对这两个治疗模式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家庭治疗结构式治疗萨提亚治疗家庭治疗一般指一类以家庭为对象进行的治疗模式,治疗师通过与全部或部分家庭成员的治疗性会谈以及其他专业技术来协助家庭成员改善家庭关系,建立良性的家庭互动模式,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整个家庭及其个别成员的问题,促进家庭的良性运转和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张文霞,朱东亮,2005)。
作为家庭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家庭治疗克服了早期心理治疗的局限,把治疗的范围由个人层面,扩大到家庭层面,从家庭整体的角度分析个人的问题,为解决个人问题提供了更合适更有效的途径。
在家庭治疗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治疗模式的当属结构式家庭治疗和萨提亚家庭治疗。
结构式家庭治疗是美国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等在60年代创立的,又叫结构趋向家庭治疗。
萨提亚家庭治疗是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所开创,其理论和方法自成一家,与结构式家庭治疗有明显区别。
一:理论基础比较萨提亚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①“种子模型”和“威胁和奖赏模型”。
“种子模型”认为,每个人生来就具有独特的潜能,在适宜的条件下是可以实现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真正且充满爱的。
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每个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不同而已,由此构成了我们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家庭治疗的兴起是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将案主的问题分析视野扩大到了家庭之中,迄今为止,家庭治疗仍处在不停的探索发展过程中,由此所引发的社会工作治疗方法的变革依然尚未完全展露。
目前为止,比较重要的家庭治疗模式主要有两种:联合家庭治疗和结构家庭治疗。
结构家庭治疗模式是由美国的米纽钦与他的同事在20世纪60年代所创立的,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并不直接解决个人行为问题,而是致力于改变案主家庭的交往方式,因为,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认为,个人的问题只是表象,家庭的问题才是导致案主个人问题的真正原因,因此,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主张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家庭介人,解决家庭的问题,最终解决案主个人的问题。
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在理论上受到了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
这在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的名称以及基本理论概述中都表现得非常明显。
一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的主要内昏。
以及家庭生命周期等1. 家庭系统结构家庭治疗模式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家庭成员是构成家庭这个系统的基本元素,在家庭的构成中,家庭是一个整体,家庭尽管是由不同的家庭成员构成,但是,家庭的功能却并非单个家庭成员功能的简单相加,家庭作为整体重新生成了全新的结构和功能。
构成家庭的每个成员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并共同隶属于家庭,家庭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每个家庭成员,反过来,家庭成员的变化也会对家庭本身产生改变作用。
家庭系统要求我们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家庭,家庭系统之下同样可能会进一步产生出家庭次系统,如父母次系统、亲子次系统等。
2. 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家庭整体的基本保障,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实际交往过程中的产物,家庭结构是固化的家庭关系。
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在表述家庭结构时主要采用了次系统。
边界、角色、责任分工、权力架构等重要概念来说明。
次系统主要指的是家庭这个整体系统之下的二级、三级子系统。
一个次系统一般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家庭成员,次系统的出现表明了家庭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家庭疗法之结构式家庭治疗一、结构式治疗的产生结构式家庭治疗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的米纽庆(Minuchin)创立的。
米纽庆1921年生于阿根廷,后来到美国发展,因撰写《贫民窟的家庭》而声名鹊起,于1965年成为费城儿童诊所的主任。
在著作《贫民窟的家庭》一书中,他揭示出家庭重构和以及成员间的有效层级形式的需要,奠定了家庭结构理论的基础。
随后米纽庆分别在1974年出版《家庭与家庭治疗》, 1978年出版《心理生理疾病家庭》,1981年出版《家庭治疗技巧》,在这三本书中他详细介绍了结构家庭治疗的理论、技巧和方法,标志着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形成。
二、结构式治疗的理论基础1.交互决定理论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基于因果的互动增强原理,也即交互决定论。
结构式家庭治疗改变的是结构、是过程而不是去找出最初犯错的人,至少个人已经不是重点。
米纽庆把病症行为看作家庭对压力的反应以及不能适应正在变化的情境的结果,进而他认为所有家庭成员具有均等的病症性,而不是家庭努力将问题定在某一位家庭成员上。
以交互决定论的视域来看,家庭内的行为模式并非线性因果关系,而是循环决定关系,这种强调环状而非线性的心理治疗模式的思想和观点在控制论中也有体现。
2.建构主义理论个人建构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各自对环境的独特建构来感知世界,诠释和组织事件以及对未来作出预测,在此基础上做出行动。
心理治疗就是修正旧建构发展新建构的过程,对个人意义,人际意义等进行多角度的意见交换和协商。
家庭重构就是建构主义在该领域应用的很好例证,对待同一种行为,改变家庭成员对它的定性,会促使家庭成员的认知、信念、情绪、行为及互动方式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家庭治疗的对象既包括个人,也包括家庭内部的次系统以及微妙的互动,家庭根据自己所经历或体验到的事件发展着自己的信念,这些建构又反过来组织他们的经验,去影响下一步的行动。
米纽庆曾指责个人建构主义忽略社会的情境和作用,于是,社会建构主义从建构主义中很快的衍生出来,就像家庭治疗从个人治疗中衍生出来一样。
社会个案工作——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是由米纽秦(S.Minuchin)根据自己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提出的。
米纽秦在早年帮助纽约贫民窟的孩子时发现,受帮助的孩子大多来自家庭结构不完全而且父母不尽职的家庭,这促使米纽秦从家庭结构的整体角度着手理解和帮助有问题的孩子。
在20世纪60年代初,米纽秦总结自己的实际辅导经验提出结构式家庭治疗法。
20世纪70年代之后,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成为家庭治疗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服务模式。
1.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的内容(1)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
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以家庭作为基本的治疗单位,假设家庭的动力和组织方式与个人的问题密切相关,通过家庭动力和.组织方式的改变来解决个人和家庭的问题。
它的基本概念涉及家庭系统、家庭结构、病态家庭结构以及家庭生命周期。
①家庭系统。
家庭由不同的成员组成,每个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组织化的.系统。
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单个家庭成员所不具有的性质,表现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方式和过程。
因此,社会工作者在辅导过程中不是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而是直接中断家庭成员之间不良的循环互动的方式,把家庭当作一个系统。
②家庭结构。
每个家庭都具有一定的结构,这些结构涉及家庭系统中的次系统、系统之间的边界、角色和责任分工以及权力结构等。
一是次系统。
在家庭系统中存在着像夫妻、亲子等更小范围的系统,称为次系统。
二是系统之间的边界。
家庭以及家庭内次系统之间都具有与周围分割的界限,这些界限就是边界。
三是角色和责任分工。
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占据一定的位置,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责任。
在功能正常的家庭中每个成员能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四是权力结构。
每个家庭都具有一定的权力运作方式,称为权力结构。
它与家庭的角色和责任分工有关联,但不完全重合。
③病态家庭结构。
米纽秦具体总结了病态家庭结构的基本方式,包括纠缠与疏离、联合对抗、三角缠和倒三角等。
一是纠缠与疏离。
家庭治疗理论之⽐较在本章以下部分,我们将把家庭理论与临床治疗过程分开来,并进⾏分类。
我们相信,这样的分类最能突出模型之间的异同点。
研究单元很多早期的家庭治疗先驱( Bowen , Jackson, Wynne , Boszormenyi-Nagy),⼤多数都属于古典精神分析学派,但他们做了为⼤多数⾰命者所做的事——摒弃过时但当时却占主流地位的精神分析理论,他们尤其反对精神分析法聚焦个体内部动⼒学的观点——这种认为问题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元观点。
相反,他们主张,如果将⼈置于⼈际关系中系统地看待,那就能更准确理解他⼈并相应地更容易帮助他。
⼈们之间如何相互作⽤,如何在关系中来定义⾃⼰,他们如何形成联盟和结盟——这些均需要更宽泛的⼆元观(两个⼈之间)和三元观(三个⼈之间)。
这样,界限、纠缠、疏离、⼦系统(⽶钮钦)或三⾓关系、共⽣、融合(鲍⽂),或关系伦理及家庭忠诚(鲍斯泽门伊—纳吉),所有的概念均超越个体,关注在系统内部他或她反复出现的⾏为模式。
当今,各模型之间,关于个体内⼼或⼈际的两个极端较少,更多的是侧重点不同。
所有家庭治疗师都关注家庭功能中⼀元、⼆元或三元的因素;差别在于他们赋予上述三个因素的权重和聚焦度不同。
很多以精神分析为取向的治疗师超越经典理论的⽴场,较少坚持⼀元研究。
总的来说,现代精神分析已融⼊客体关系理论,并且新的观点更多以关系为基础。
客体关系家庭治疗师,仍然对内⼼冲突感兴趣,现在也尝试通过研究会被每位伴侣带⼊婚姻的婚前印记来理解家庭关系。
夫妻双⽅把⾃⼰不想要的部分投射到对⽅⾝上,就包含了投射认同的例⼦。
⾏为治疗师可能将带症状的个体(⽐如,离家出⾛的青少年)视为问题之所在,接受家长的观点,并且教授家长抚养技巧来应对家庭危机。
经验家庭治疗与⼼理教育治疗也关注个体,但将个体放在家庭背景之内。
前者认为问题来源于家庭成员之间有缺陷的交互作⽤和交流错误,重⼼在于帮助个体表达情感(萨提尔),但总是在家庭持续相互作⽤的背景中进⾏(情绪聚焦家庭治疗)。
家庭疗法之结构式家庭治疗一、结构式治疗的产生结构式家庭治疗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的米纽庆(Minuchin)创立的。
米纽庆1921年生于阿根廷,后来到美国发展,因撰写《贫民窟的家庭》而声名鹊起,于1965年成为费城儿童诊所的主任。
在著作《贫民窟的家庭》一书中,他揭示出家庭重构和以及成员间的有效层级形式的需要,奠定了家庭结构理论的基础。
随后米纽庆分别在1974年出版《家庭与家庭治疗》,1978年出版《心理生理疾病家庭》,1981年出版《家庭治疗技巧》,在这三本书中他详细介绍了结构家庭治疗的理论、技巧和方法,标志着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形成。
二、结构式治疗的理论基础1.交互决定理论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基于因果的互动增强原理,也即交互决定论。
结构式家庭治疗改变的是结构、是过程而不是去找出最初犯错的人,至少个人已经不是重点。
米纽庆把病症行为看作家庭对压力的反应以及不能适应正在变化的情境的结果,进而他认为所有家庭成员具有均等的病症性,而不是家庭努力将问题定在某一位家庭成员上。
以交互决定论的视域来看,家庭内的行为模式并非线性因果关系,而是循环决定关系,这种强调环状而非线性的心理治疗模式的思想和观点在控制论中也有体现。
2.建构主义理论个人建构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各自对环境的独特建构来感知世界,诠释和组织事件以及对未来作出预测,在此基础上做出行动。
心理治疗就是修正旧建构发展新建构的过程,对个人意义,人际意义等进行多角度的意见交换和协商。
家庭重构就是建构主义在该领域应用的很好例证,对待同一种行为,改变家庭成员对它的定性,会促使家庭成员的认知、信念、情绪、行为及互动方式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家庭治疗的对象既包括个人,也包括家庭内部的次系统以及微妙的互动,家庭根据自己所经历或体验到的事件发展着自己的信念,这些建构又反过来组织他们的经验,去影响下一步的行动。
米纽庆曾指责个人建构主义忽略社会的情境和作用,于是,社会建构主义从建构主义中很快的衍生出来,就像家庭治疗从个人治疗中衍生出来一样。
家庭治疗的各种模式家庭治疗的各种模式在近数十年来,为了帮助家庭去解除其家庭病理状况,家庭治疗者创立且尝试各种治疗方式,现选择有代表性者,分述如下:一、支持性家庭治疗所谓支持性家庭治疗,跟个人的支持性辅导一样的,其主要的重点放在针对遭遇困难的家庭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以方便渡过所面对的难关,需要支持性的家庭治疗,通常可归属为以下三大类。
1.家庭正处于严重的心理打击或创伤,需要特别的支持。
譬如:一个家庭的成员生了病,受了伤,被强暴或者甚至去世,给家里带来许多心情上的打击,需要外人给予适当的情绪上的支持与安慰,并给予所需的帮忙。
一家人遭遇火灾、水灾或地震等外来灾祸,也是要即刻给予支持的时候。
2.家庭面对过渡性的困难,如父母决定要离婚,或者子女要离家出国,或者家里增添家庭成员,而一家人不知所措时,可能需要他人的暂时性辅助与帮忙来渡过发展阶段上的危机。
全家搬迁到环境很不同的生活环境而适应有困难时,也可能需要一时性的协助。
3.家里有慢性的心理负担,家庭功能受到影响,无法发挥家庭的功能时,需要外来的辅导与协助。
譬如:家庭成员得了慢性且残废性能超群躯体或精神上的疾病,或者有智能上的障碍者,受到长久的折磨,家里人不知如何是好时,可能需要辅导者的支持,并寻找适当的外来支持资源,减轻家里人的精神与体力负担。
跟个人的支持性辅导一样的方法,供给所需的情绪上的支持与安慰,而且提供所需要的知识,寻找适当的应付方式,足够应用外来的资源,想办法度过危机,处理困难。
对于面对困难而不知所措的家庭,可能要帮助他们冷静下来,思考如何运用他们本身的长处与资源,必要时,提供他们所需的休息与恢复等。
督促家人相互沟通,彼此安慰,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提供希望,并鼓励他们想好的动机,许多家庭就能自然而然地面对困难,恢复他们原来的功能。
二、认知行为性家庭治疗这种家庭治疗模式,乃依据个人的行为治疗模式,其着眼点乃放在于可观察到的家庭成员非功能性的具体行为表现,利用学习的原理来督促改善其行为的功能性。
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一、领军人物简介Minuchin生长于阿根廷。
他曾在以色列的军队里做过医生,1954年来到美国,在纽约开始精神分析训练。
他于1965年成为了费城儿童指导诊所的主任,那时侯这个诊所只有近10个职员。
Minuchin将这个规模不大的诊所,变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且最具有声望的儿童指导诊所之一。
在费城,Minuchin 和他的同事们创立了结构式家庭治疗。
1981年,Minuchin退休,他在纽约建立了他自己的中心,继续家庭治疗的临床治疗和教学,为了表达对他的尊重,位于纽约的中心被更名为Minuchin家庭中心。
李维榕是Minuchin家庭中心的唯一华裔治疗师。
二、理论建构初学者因为没有理论基础帮助他们看到家庭动力的模式,很容易深陷入家庭问题的内容之中。
结构式家庭治疗为分析家庭互动过程提供了一个蓝图。
结构式家庭治疗有三个重要的构造:结构、子系统和界限。
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互动的组织模式,是一个决定论的概念;(厌食症孩子和父亲的争吵,不去关注到底吐了几次,而是关注每当父亲一说话,女儿就会训斥父亲这种的互动模式)缠结的子系统虽然能给予很大程度的相互支持,但却以牺牲独立和自主为代价;人际界限程度从僵化到弥散有所不同。
僵化的界限具有明显的约束力、限制与外部子系统的接触,这样就导致了疏离。
疏离的个体和子系统虽然独立,但却被孤立。
从积极的角度来来讲,这样促进了自立。
而从另外的角度上来讲,疏离限制了情感和互动。
疏离的家庭如果不能相互支持,必定面临严重的应激。
僵化的界限清晰的界限弥散的界限疏离正常范围缠结三、家庭治疗的工作概念㈠、互补性互补性指的各种既定特点的互惠。
在每种的关系中,一个人的行为是和别人密切相关的,看下面的阴阳图谱,宇宙中的男性和女性力量。
注意他们是如何联系,密不可分的。
关系就是这样,如果这一个人变化了,关系就变了,另一个人自然就会受到影响.如果丈夫可以多做点家务,妻子就可以做少点。
家庭治疗师应该考虑到互补性,无论他们听到是哪一方抱怨另一方,例如,丈夫抱怨妻子唠叨,"她总是追着我做这做那,她总是在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