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秦汉马踏飞燕
- 格式:ppt
- 大小:209.05 KB
- 文档页数:6
收藏殿堂浅聊战汉青铜器杰出的艺术造形——马踏飞燕1969年9月出土于武威市雷台东汉墓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青铜奔马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厘米,重7.3公斤。
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古代艺术品曝露于世的不多,因此这尊稀少的铜奔马因其特殊的造型再加上名人郭沫若的赞美一时轰动于世。
此件铜奔马于1983年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9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被列入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
白驹过隙,50年过去了,中国古代艺术品曝露于世的数量陡升,武威雷台东汉墓出土的青铜奔马已不再是“天下孤品”,造型完全相同的但尺寸大小不一、表面处理方法各异的铜奔马并不鲜见了。
请看下图:这件汉代青铜错银奔马尺寸硕大,高0.84M×最大长度直径1.2M,重量达15.9Kg。
马昂首扬尾,张口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足踏在飞鸟背上。
关于马踏飞燕的艺术造型一直有争议,现在的观点认为马踏的不是燕子应该是游隼,理由是游隼的俯冲时速高达321公里,而燕子的最快速度才120公里。
而且,鸟尾呈楔形与游隼尾近似,不是燕子的分叉形。
实际上自远古以来动物的艺术造型复合了多种动物特征而成的,因为古人不是要写实记录,而是要艺术地表达幻想中的神界,所以,古人就把各种动物的优点集中在一个想象的形象上从而赋予这个形象以超自然的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推理思维来看这件艺术品,古人要表现的是神界中的天马疾速如飞,甚至比神界中的神鸟还要快的意境!这只神鸟绝不是燕,应该是古人以游隼为原型的幻想中的神鸟!这只飞行速度最快的神鸟在和天马的追逐比赛中,充满自信的神鸟在回首想看看天马距离它还有多远的一刹那,天马的右后蹄就已经踏在它的背上了,天马的右前蹄和身躯前端已经超越了神鸟——天马已经超越了神鸟。
此器马的胸前有九字铭文,如图。
主纹饰为马的前肘与后胯的4块双凤构成的团凤纹。
马掌上一对简约化了的对凤纹。
马背上有11颗星星,是否有“披星戴月”的寓意呢?额头迎风飘逸的璎珞。
马踏飞燕简介300字
“马踏飞燕”是中国东汉时期的铜奔马,是珍贵文物之一。
该铜马长45厘米,高13厘米,重2.5公斤,展现了一匹骏马疾驰的壮丽景象。
骏马的身体呈流线型,头部微微扬起,眼睛炯炯有神,后腿紧绷,前腿有力地踏在一只飞燕上。
骏马与飞燕之间的巧妙关系,使得整个雕塑充满了动感和力量。
“马踏飞燕”的命名源于其独特的造型,骏马仿佛在奔跑中踏过一只飞翔的燕子。
这种大胆的构思和巧妙的艺术处理,使得该作品成为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
此外,“马踏飞燕”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代表了东汉时期高超的铸造技艺,也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审美。
如今,“马踏飞燕”已经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之一,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欣赏这一壮丽的艺术珍品。
马踏飞燕文物介绍词马踏飞燕,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一件珍品,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文物之一。
它是一件青铜器,高34.5厘米,长45.1厘米,宽15.8厘米,重6.15千克。
马踏飞燕的制作年代约为公元前2世纪,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的秦始皇陵。
历史类马踏飞燕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代表之一,它的制作年代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它的出土地点是秦始皇陵,这也说明了它的历史价值。
马踏飞燕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它的形态和比例都非常完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杰作之一。
艺术类马踏飞燕的造型非常优美,它是一匹骏马踏在两只飞燕身上,马的姿态非常自然,显得非常灵动。
飞燕的翅膀展开,栩栩如生,仿佛随时可以飞起来。
整个作品的比例和构图都非常完美,给人一种非常和谐的美感。
文化类马踏飞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界的崇拜和敬畏。
马是中国古代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军事力量的象征,而飞燕则代表了自由和灵动。
马踏飞燕的形象融合了这两种元素,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价值类马踏飞燕是中国古代文物中的一件珍品,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非常高。
它的出土地点是秦始皇陵,这也说明了它的历史价值。
同时,马踏飞燕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它的形态和比例都非常完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杰作之一。
因此,马踏飞燕的价值也非常高,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马踏飞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界的崇拜和敬畏。
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非常高,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文物,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马踏飞燕铜奔马的介绍80字马踏飞燕铜奔马是一件著名的古代艺术品,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之一。
这件铜器于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期制作,出土于中国陕西省宝鸡市。
它的造型独特,被誉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
马踏飞燕铜奔马的整体高度为34.5厘米,采用的是一组铜铸造的马和骑手组成。
整个作品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仿佛骑手正在驾驭马匹奔驰而过。
骑手的腿部完全与马的身体结合在一起,展示出了中国古代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
马踏飞燕铜奔马的马匹形象栩栩如生,精心塑造了马匹的肌肉纹理,神态自然生动。
马的四蹄离地,高速奔驰,给人一种强烈的动感。
同时,马的头部高昂,嘴巴张开,似乎在发出嘶鸣声。
整个马匹的造型非常流畅,线条简洁明快,给人一种力量和速度的感觉。
在马的身后,有一只扑飞的燕子。
燕子的造型优雅,飞翔的姿势生动传神。
燕子的翅膀和尾巴都展示出了动态的效果,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
这只燕子被称为“马踏飞燕”,成为这件铜器的名字的由来。
马踏飞燕铜奔马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充分展示了古代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
整个作品采用了空心铸造的技术,即将液态铜浇注到一个由细小金属丝制成的模具中,待铜凝固后,再摘除细金属丝,即可得到空心的雕塑。
这种工艺要求造型师将马和骑手的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保证每个细微的线条都被铸造出来。
这种工艺的完成需要极高的技术和耐心。
马踏飞燕铜奔马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马匹的崇拜和热爱。
它也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马踏飞燕铜奔马是一件古代艺术的杰作,它的独特造型、精细工艺以及所传递的文化内涵都使其成为无价之宝。
无论是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研究,还是对古代文化的理解,马踏飞燕铜奔马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马踏飞燕名词解释美术史美术史的定义美术史是研究和记录人类艺术创作发展的学科,它涵盖了绘画、雕塑、建筑、装饰艺术等多个艺术形式。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研究,美术史揭示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艺术风格、主题和技法,帮助人们理解人类文化发展的历程。
马踏飞燕的背景马踏飞燕是中国历史上一件著名的艺术品,它出土于1974年,在陕西省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被发现。
马踏飞燕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巨大的铜制马蹄和一个小型青铜雕塑,青铜雕塑上有一只飞翔的燕子。
马踏飞燕的形象与意义马踏飞燕的形象非常生动和逼真,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
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姿态,马蹄踩在飞翔的燕子身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
这个造型不仅展示了马的力量和速度,还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生命力和活力的赞美。
马踏飞燕作为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的一部分,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和军事文化。
马在中国古代被视为战争和统治力量的象征,而燕子则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通过将这两个形象结合在一起,马踏飞燕传递了秦朝统一天下、强大军事实力以及国家兴盛的寓意。
马踏飞燕与美术史作为一件艺术品,马踏飞燕在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创作的高度水平和创新精神。
通过对其形象、主题和技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首先,从形象上看,马踏飞燕展现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技巧。
马蹄踩在燕子身上需要精确的雕刻和铸造技术,呈现出动态和立体感。
这种形象处理在中国古代艺术中独树一帜,对后世的艺术影响深远。
其次,从主题上看,马踏飞燕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对自然界的崇拜和赞美。
马是中国古代军事力量的象征,而燕子则代表着吉祥和幸福。
通过将两者结合在一起,马踏飞燕传递了军事力量与吉祥幸福相结合的理念。
这种主题表达方式在中国艺术中常见,在后世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得到广泛应用。
最后,从技法上看,马踏飞燕使用了铜铸造和精细雕刻等传统工艺。
这种工艺在中国古代非常发达,并且对后世的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让知识带有温度。
《马踏飞燕》阅读答案《马踏飞燕》阅读答案【原文】马踏飞燕“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
它1969年出土以后,很快名闻天下,受到人们的赞美。
看,这匹铜制的骏马,膘肥身健,体形均匀,鬃毛整齐,四蹄顽强有力。
它头微微后仰而稍向左歪,尾巴向后扬起。
它张开大口,人们宛然听到了它高亢的嘶鸣声。
这是一匹奔走中的骏马,怎样表现它的速度之快呢?艺术家构思巧妙,让马的右前腿大步前跨,左后腿向后平伸,以表现它正在迅速奔走。
快到什么程度呢?艺术家匠心独运,让马的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
这样就把“快”具体化了,连飞燕都来不及躲闪,真跑得快啊!马蹄踏在飞燕上,飞燕竟安全无事,可见这匹马几乎是四蹄离地,风驰电掣般地飞奔。
铜奔马全身的分量都集中在右后蹄上,怎样保持平衡?这是一个难习题。
艺术家故意使马的头和颈往后收缩,让重心尽量后移;同时使踏燕的后蹄尽量前伸,让马的支撑点和重心正巧在一条垂直线上。
再加上向前后伸出的两条腿和扬起的尾巴,不仅使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而且使马的造型越发柔美。
从这匹踏燕的奔马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盛的艺术想象力和先进的科学学问,看到了他们卓越的制造才干。
【问习题】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0.让马的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这种设计说明白什么?(2分)21.短文其次段运用了什么说明办法?有什么作用?(3分)【参考答案】20.突出了这匹骏马的速度之快,把“快”具体化了;说明白古代艺术家的构思巧妙(匠心独运),具有丰盛的艺术想象力。
(2分,答对一点得1分,意思相同即可)21.(3分)其次段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办法;(1分)这种手法相当于记叙文中的“描写”,它生动精确地描摹了铜骏马雄骏非凡、仰头嘶鸣、马蹄腾空的造型特点。
(2分)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2页/共2页。
《马踏飞燕》摘要:“马踏飞燕”是一件举世无双、空前完美的艺术杰作,是传说中天马的铜铸偶像,也是古代西域良马的真实写照。
它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
它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马踏飞燕艺术文化现实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
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飞燕的形态,有人考证说是传说的龙雀,龙雀是神鸟,善高飞。
马能飞掠,此处是用的形象化速度、高度的对比法,表述马行之高,可喻作天马。
马的头尾向上伸张,四腿曲折轻捷而又协和,右二腿前迈而左二腿后置,极有法度。
尤可称道的是该作品的平衡程式。
马头和马尾与前右腿和左后腿构成上下二横平衡轴,后部稍轻而马头后移,马鬃部位与右后蹄支点垂直,左前腿与右后腿向中心曲蜷聚拢,左前蹄照应平衡支点。
飞燕的位置在作品重心的中央。
整个高大的马体靠一条腿来作孤点支撑,而不象其它雕塑作品的复合支撑,即使真马也难能做到。
使其静态化的形象动态化成为可能或现实。
此处是错觉法的具体体现。
在速度和力度作用的前提下,马是铜质的,给孤点支撑在心理上找到合法的错觉地位。
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
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
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
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
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
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汉马踏飞燕赏析《汉马踏飞燕》是中国古代的一件著名的艺术品,它是一件以青铜铸造的器物,现藏于陕西省西安市的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件器物的出土,给人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艺术、工艺和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本文将对《汉马踏飞燕》进行赏析,从艺术、历史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件古代青铜器的魅力。
首先,从艺术角度来看,《汉马踏飞燕》是一件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青铜器。
它的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展现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铸造技艺。
整件器物以马为主题,马身上骑着一只飞燕,这种构图形式非常独特,展现出了古代青铜器在艺术表现上的独特魅力。
同时,器物的表面还雕刻有精美的纹饰,这些纹饰不仅增加了器物的装饰效果,也展现出了古代工匠在雕刻技艺上的高超造诣。
总的来说,《汉马踏飞燕》以其精美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展现出了古代青铜器的艺术魅力。
其次,从历史角度来看,《汉马踏飞燕》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青铜器。
它的出土为人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和历史。
首先,从器物的造型和纹饰来看,可以看出它是一件具有浓厚汉代特色的青铜器,它展现出了汉代社会的一些特点和风貌。
其次,从器物的出土地点和出土环境来看,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些关于汉代社会的信息,比如它的出土地点是否是一处古代的宫殿或寺庙遗址,这些信息都可以为人们对汉代社会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因此,《汉马踏飞燕》作为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青铜器,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从文化角度来看,《汉马踏飞燕》是一件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青铜器。
它所展现出的马和飞燕的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代表着忠诚、勇敢和奔放,飞燕则代表着自由、灵动和美好。
因此,《汉马踏飞燕》所展现出的这种构图形式,不仅具有装饰效果,也寄托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器物的纹饰和造型也融入了一些古代神话和传说的元素,比如马身上骑着飞燕,这种构图形式可能与古代神话故事中的某些情节有关。
第2章秦汉美术一、单项选择题1.汉代书法家()曾以隶书写作《急就章》。
A.史游B.崔瑗C.张芝D.杜操【答案】A【解析】A项,史游,西汉书法家,以隶书作《急就章》,后人称其书体为章草。
B项,崔瑗,字子玉,东汉书法家,善草书。
C项,张芝,东汉末书法家,擅长草书中的章草,有《八月帖》刻帖。
D项,杜操,东汉书法家,以章草出名。
2.山东嘉祥的()是东汉时期祠堂画像的代表。
A.孝堂山祠堂B.武氏祠C.微山祠堂D.宋山小祠堂【答案】B【解析】山东嘉祥的武氏祠位于武宅山村西北,包括武梁、武荣、武班、武开明四个石室及两个石阙,计存画像四十余石,在东汉画像石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汉代画像石的典型代表。
3.汉代美术创作的主要队伍是()。
A.文人画家B.民间画工C.宫廷画家D.士大夫画家【答案】B【解析】汉代的美术创作队伍由宫廷画家、民间画工、文人画家三个方面构成。
但是在墓室随葬品中主要以宫殿、寺观、墓室壁画为主,陶俑、木佣等为主,大量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等也都是用于墓葬建筑,这样大型的美术创作,多为民间的能工巧匠完成。
二、选择题1.汉代美术创作的主要队伍是()。
A.文人画家B.民间画工C.宫廷画家D.士大夫画家【答案】B【解析】汉代的美术创作队伍由宫廷画家、民间画工、文人画家三个方面构成。
但是在墓室随葬品中主要以宫殿、寺观、墓室壁画为主,陶俑、木佣等为主,大量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等也都是用于墓葬建筑,这样大型的美术创作,多为民间的能工巧匠完成。
2.()壁画是我们了解秦汉时期壁画艺术的主要形象资料。
A.宫殿B.寺庙C.墓室D.石窟【答案】C【解析】壁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但是发展到现在,古代的建筑已经所存无几,尤其是秦汉时期的建筑更是凤毛麟角,宫观壁画稀缺,相对的,墓室壁画便成了我们了解秦汉时期壁画艺术的主要形象资料。
3.最早的墓室壁画见于()。
A.西汉早期B.西汉中期C.西汉晚期D.秦代【答案】A【解析】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早墓室壁画现于1988年发现于河南永城柿园的梁王墓,此墓构建于汉武帝初年,属于西汉早期的墓室壁画。
中国美术史部分填空题1.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彩陶的装饰纹样上.2. 在峙峪洞人和山顶洞人的装饰品上,呈现出成熟的钻孔技术,这在雕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3. 青铜器中的礼器可分为四大类: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4. 画史上“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分别指的是唐代画家吴道子和北齐画家曹仲达索创的宗教图像样式。
5. “徐黄异体”指的是五代画家徐熙和黄荃的花鸟风格。
6. 宋代瓷器生产的五大名窑指的是定、哥、汝、官、钧、窑7. 宋代文人画赋于梅兰竹菊以道德品格,号称“四君子画”其后成为传统画中的独特门类。
8. 元代肖像画王绎,驰名江浙一带,著《写像秘诀》一书。
9. 把写意花鸟推向新阶段的两名主要画家是陈淳和徐渭。
10. 中国画用墨的方法大体可以分为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焦墨法、蘸墨法。
11. 中国的四大石窟使甘肃的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天水开凿的麦积山石窟12. 我国最早的寺院,是东汉时期建于洛阳的白马寺。
13. 敦煌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于二年即公元366年14. 以运用磨制石器和发明陶器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是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15. 青铜器发端于黄河流域。
永乐宫位于山西省芮城。
16. 被历代民间画工和士大夫誉为“画圣”和“画祖”的唐代画家是吴道子。
17. 元代学米氏云山而自成一家的少数民族画家朱克柔。
18. 清初,江西画家罗牧开创了江西派19. 六朝三杰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后人评价: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肉,顾(恺之)得其神20. 五墨六彩:五墨:焦、浓、重、淡、清六彩:黑、白、干、湿、浓、淡。
中国画的用笔方法有:中、侧、顺、逆锋;主要技法有:勾、皴、点、染。
21. 南朝谢赫六法:1.气韵生动2.骨法用笔3.应物象形4.随类物移5.经营位置6.转移墨写22. 最早提出“以形写神”为中心的传神论画家顾恺之论画。
23. “明四家”中以工笔重彩闻名的画家是仇英24. 宋代风俗画家中以善画婴戏图著称的画家是苏汉臣其传世代表作品有《秋庭戏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