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疫病
- 格式:doc
- 大小:138.50 KB
- 文档页数:1
大豆疫病的发生与防治自2005年7月大豆疫病随着大豆种子的调运传人我州后,我站立即成立了大豆疫病监测领导小组,派专业技术人员在巩留县进行田间监测工作。
一、发病调查2005年发生面积2239公顷,2006年的发生面积为2858公顷。
1.新源县发病情况大豆种植面积0.67万公顷,调查面积0.3万公顷,发生面积0.23万公顷,其中零星发生面积0.21万公顷,发病株率1%的为267公顷。
大豆疫病的分布区域主要在哈拉布拉乡、肖尔布拉克镇、塔勒德镇、新源镇、别斯托别乡;发病品种主要有科索、石大豆2号。
2.巩留县发病情况春播大豆种植面积0.43万公顷,复播面积0.58万公顷,春播的主要栽培品种为新大豆1号、石大豆2号、相文~88、王中王、合丰47、伊大豆1号,主要分布在巩留县阿尕尔森乡、东买里乡、塔斯托别乡、提克阿热克乡、阿克吐别克乡、城镇、牛场、羊场、综合农场、良繁场等10个乡镇场。
据初步调查,春播大豆疫病发生面积达325公顷。
主要发生在牛场、羊场、阿尕尔森乡、塔斯托别乡、提克阿热克乡等多个乡(场)。
复播大豆至今尚未发现。
发病品种以东北引进的品种发病重,有相文-88、合丰47;发病较轻的品种有新大豆1号、王中王、伊大豆1号、石大豆2号。
黑农39号由于2005年发病重2006年没有种植。
3.71团发病情况大豆种植面积667公顷,发病面积200公顷,黑农39号为该团的主栽品种,面积200公顷,原种从石河子农科院调入,2006年发病率在1%~5%。
二、发病症状在我州大豆疫病的显症期主要在开花期,引起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和死亡。
病苗主根变深褐色,侧根几乎完全腐烂。
病茎由地表到第1分枝处出现水渍状病斑,以后茎部溃烂而倒伏。
感病品种叶片黄化、萎蔫、枯死。
成株期受害,主、侧根腐烂,茎基部出现黑褐色溃疡病斑,病变部位向上扩展,有的在茎部断续出现,发病节位高达4~8节。
病茎髓部变黑,皮层和维管束组织坏死,靠近病斑的叶柄基部变黑凹陷,叶片下垂凋萎,呈八字形,但叶不脱落。
Z i x u n t a i一、大豆菌核病1、症状识别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从幼苗到成株均有发生,尤其是结荚后危害严重。
主要侵染大豆茎部。
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
此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
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鼠粪状菌核依次排列。
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
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荚,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或干缩皱瘪。
2、防治方法喷药防治应在大豆菌核侵染前施药预防,才能收到好的防治效果,即发病初期用药,最迟封垄前要及时喷药。
①喷洒25%咪鲜胺1500mL/hm2;②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50g/hm2对水300kg/hm2,均匀喷雾,隔7d再补喷1次防效更好;③用50%速克灵1500g/hm2对水喷雾。
二、大豆疫病1、症状识别大豆疫病,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
病菌可侵染植株的根、茎和叶部,导致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和死亡。
幼苗期:幼苗出土前后猝倒,根及下胚轴变褐、变软,真叶期被害幼苗茎部呈水浸状,叶片变黄,严重者枯萎而死。
成株期:往往在茎基部发病,出现黑褐色病斑,并向上下扩展,病茎髓部变褐,皮层和维管束组织坏死,叶柄下垂但不脱落,呈倒八字型,根部受害变黑褐色,病痕边缘不清晰。
2、防治方法①用种子重量的0.3%~0.4%的72%克露拌种,随拌随播。
②用2%克露1200g/hm2对水450kg/hm2,间隔7d进行2次叶面喷雾。
三、大豆根腐病1、症状识别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被害部位为主根,一般初发病斑为褐色至黑褐色小斑点,以后迅速扩大呈梭形、长条形、不规则形大斑,病重时整个主根变为红褐色或黑褐色,皮层腐烂呈溃疡状,病部细缢,有的凹陷,重病株侧根和须根脱落使主根变成秃根。
一般根部受害,病株地上部长势很弱,叶片黄而瘦小,植株矮化,分枝少,重者可死亡;轻者虽可继续生长,但叶片变黄以至提早脱落,结荚少,粒小,产量低。
黑龙江省大豆疫病扩散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摘要】本文旨在分析黑龙江省大豆疫病扩散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概述了大豆疫病的基本情况,接着对扩散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有效控制大豆疫病的扩散。
在总结了整篇文章的内容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防控大豆疫病提供参考和帮助,促进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的发展和稳定。
【关键词】大豆疫病、扩散、影响因素、对策、黑龙江省、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概述、建议、总结、展望、疾病、农业、防控、策略。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豆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大豆产量和质量的病害,已经成为制约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重要因素。
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大豆疫病的扩散速度和范围也在逐渐增加,给大豆种植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为了有效防控大豆疫病,必须深入分析其扩散的影响因素,找出病害扩散的规律和特点,从而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措施。
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大豆疫病扩散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解决该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大豆疫病的起因、病原体、传播途径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可以更好地掌握其传播规律,为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分析黑龙江省大豆疫病扩散的影响因素,探讨其对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通过研究,旨在为农业部门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减少疫病对大豆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提高农民的种植收益。
通过对扩散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大豆疫病的认识,为日后的疫病防控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为大豆种植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大豆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大豆生产的病害,在黑龙江省大豆种植业中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通过对大豆疫病扩散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病害传播的规律,制定相应的对策控制病情,保障大豆产量和质量。
大豆疫病与灰斑病防治技术毛永波大豆疫病与灰斑病危害症状,针对影响两种病害的发病因素,提出防治方法。
一、大豆疫病1、危害症状大豆疫病为毁灭性病害,一般发病田块减产30%—50%,高感品种损失达50%—70%。
严重地块绝产。
大豆疫霉可侵染任何生育阶段的大豆寄主,包括幼苗出土前的烂种,烂苗和出土后的幼苗,造成猝死、缺苗、断垄,在成熟前的侵染,造成植株矮化,甚至枯萎死亡。
大豆种子萌发产生根及下胚轴时即可被大豆疫霉侵染,受侵染的根及下胚轴呈棕褐色。
出土后至二叶期,主根受侵染时也呈棕褐色。
三叶期到成熟前,在感病品种上,光是下部叶片黄化并向上部叶片扩展,茎基有棕褐色条纹状病斑,然后整株枯萎死亡,但植株不倒伏,叶片不脱落,内部病状为木质部和锥管束变色,在耐病和抗病品种上,病状常仅限于侧根腐烂,有时茎部有狭长的棕色、凹陷条斑,植株不死亡,仅矮化和轻度失绿,但仍可造成产量损失,有时可达40%。
大豆疫霉一般不侵染大豆叶片,但因大风暴雨病原飞溅至幼嫩叶片上时,可侵染叶片,造成叶片黄化枯萎;湿度大量,病害可向叶柄和茎部扩展。
大豆疫霉是典型的土壤真菌,只能以抗逆性很强的卵孢子在土壤中和土壤中的寄生残体内越冬并长期生存,其菌丝、孢子囊、游动孢子、休止孢等无性繁殖器官则不能在土壤中长期生存。
当春季温度和湿度适宜时,卵孢子即打破休眠萌发,产生孢子囊。
孢子囊在田间释放出大量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随流水在田间作较远距离的传播,成为初次侵染源。
游动孢子受寄主根系分泌物的吸引,朝根系游动并在根组织上休止、萌发,产生压力胞穿透寄主表皮,在寄主细胞间通过吸器作寄生生长,同时在受侵染根系的表面形成大量孢囊,并将游动孢子释放到土壤中,随流水传播,成为二次浸染源。
其实,由于土壤中始终存在卵孢子,只要条件合适,卵孢子即可萌发形成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造成侵染发生,所以田间发病时,并无明显的初次浸染发病和二次侵染发病的界限。
2、发病条件2.1温度湿度和土壤大豆疫霉只能以游动孢子直接侵染寄主发病,而游动孢子的释放和运动必须具有流动水,因此,土壤水分是影响发病和严重度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
东北地区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种植区之一,大豆病虫害给大豆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很大
的威胁。
为了保证东北地区大豆的正常生长和高产稳产,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是必要的。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东北地区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1. 控制疫病:大豆疫病主要有灰斑病、霜霉病、炭疽病等。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
性强的品种进行大豆的种植,优化土壤环境,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发现病害并
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喷洒药剂等。
2. 控制叶斑病:大豆叶斑病是大豆生长期内主要的病害之一,对大豆的叶片造成严
重损害。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加强清除病源、杂草的工作,适时进行病害
预测,合理喷洒杀菌剂等。
3. 控制根腐病:大豆根腐病是由土壤真菌感染引起的病害,严重影响大豆的生长发
育和产量。
防治方法包括选择耐病品种种植,加强土壤管理,灌水要适度,避免过湿或过干,适时施用杀菌剂等。
对于东北地区大豆病虫害的防治,应综合运用农艺措施、物理措施和化学措施相结合,提高大豆品种的抗病虫能力,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发现病虫害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增加大
豆产量和提高品质。
淮北地区大豆常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淮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种植区之一,但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这里的大豆常见病虫害比较严重。
为了保障大豆产量和质量,农民和专家们需要对大豆常见病虫害有一定的了解,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大豆常见病虫害的发生1.病害(1)疫病:疫病是大豆的常见病害,尤其是在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更容易发生。
疫病主要危害大豆的叶片,导致叶片枯黄、干枯,甚至失绿脱落,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产量。
(2)轮枝病:轮枝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大豆的茎和叶片,造成茎叶枯萎、干枯,影响养分输送和水分蒸发,导致植株生长衰弱。
(3)霜霉病:霜霉病主要在高湿度和低温条件下发生,对大豆的叶片和茎部造成损害,表现为灰白色霉斑,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和营养代谢。
2.虫害(1)蚜虫:蚜虫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危害大豆的茎、叶和花部,吸食植物汁液,导致植株生长迟缓、叶片变黄、卷曲和脱落。
(2)豆蛾:豆蛾的幼虫主要在大豆茎部、叶片间和花荚内啃食,造成植株衰弱、产量减少,严重时可导致植株死亡。
(3)蚜蚁:蚜蚁主要危害大豆的嫩叶和嫩芽,吸食植物汁液,传播病毒病害,严重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1)良种选育:选育抗病性强的大豆品种,是预防大豆疫病、轮枝病和霜霉病的有效途径。
(2)合理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和矿物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增强大豆的抗病能力。
(3)间套作物:通过合理的间套作物选择,如小麦、玉米等,可以有效降低大豆病害的发生。
(4)化学防治:在病害初期,可以喷施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化学防治,如百菌清、扑灭菌等。
(1)清除田间杂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害虫的寄主植物,防止害虫扩散和繁殖。
(2)使用生物防治剂:如斜纹夜蛾杀虫蛋杀螨剂、拟除虫菊酯等有机绿色防治虫害的产品,降低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3)灌溉及时:合理控制灌溉,避免过湿场地,减少害虫在潮湿环境下的滋生。
(4)轮作栽培:实施合理的轮作栽培,避免长期连作大豆,减少害虫和病害的滋生。
大豆疫霉根腐病Soybean Phytophthora Root Rot大豆疫霉根腐病又名大豆疫病、大豆疫霉病,是重要植物检疫对象。
美国目前大约有800万hm2大豆受害,是危害大豆生产的三大严重病害之一,高感品种受害几乎绝产。
该病最早于1948年在美国印地安纳州东北部发现,以后相继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匈牙利、日本、阿根廷、前苏联、意大利和新西兰发现。
我国黑龙江省也发现了此病,但仅发生在长期积水的黏土和高感品种上,近年来有加重趋势,必须预防和严格加强检疫。
症状出苗前引起种子腐烂。
出苗后由于根或茎基部腐烂而萎蔫或立枯,根变褐,软化,直达子叶节。
真叶期发病,茎上可出现水渍斑,叶黄化、萎蔫、死苗。
侧根几乎全腐烂,主根变为深褐色(咖啡色)。
这种深褐色沿主茎可向上延伸几厘米,有时甚至达第十节。
成株发病,枯死较慢,下部叶片脉间变黄,上部叶片褪绿,植株逐渐萎蔫,叶片凋萎而仍悬挂植株上。
后期病茎的皮层及维管束组织均变褐。
耐病品种被侵染后仅根部受害,病苗生长受阻。
抗病品种上仅茎部出现长而下陷的褐色条斑,植株一般不枯死。
Phytophthora引起的根腐症状往往易与Pythium、Fusarium和Rhizoctonia引起的根腐症状相混淆,所以单凭症状鉴别大豆疫霉根腐病很不可靠。
病原学名:病原为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 M.J.Kaufman &j.W.Gerdemann.,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
异名有:大雄疫霉菌P. megasperma Drechsler f sp.glycine Kuan & Erwin和P. megasperma Drechsler war.sojae Hildebrand。
病原形态:有性态产生卵孢子。
卵孢子球形,壁厚而光滑。
卵孢子在不良条件下可长期存活,条件适宜可萌发形成芽管,发育成菌丝或孢子囊。
卵孢子为同宗配合,雄器多侧生偶有穿雄生。
孢子囊萌发可产生游动孢子,也可直接形成芽管。
大豆疫霉和大豆疫病彭金火 谭 红 赵改萍 (大连动植物检疫局 大连 116001) (国家动植物检疫局 北京) 由疫霉引起的大豆(G ly cine m ax L .)根腐和茎腐病(大豆疫病)于1948年最先见于美国的印第安纳州,公开报道则在1955年。
Kaufm ann &Gerdem ann 对引起该病的病原物作了详细研究,认为该疫霉可区别于其它已有疫霉种,因而建立了一个新种,即大豆疫霉P hy top h thora so 2jae [1]。
随后加拿大、匈牙利、意大利、日本、前苏联、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也有报道[2,3,4]。
1 症状表现大豆疫霉可侵染任何生育阶段的大豆寄主,包括幼苗出土前的烂种、烂苗和出土后幼苗的猝死,造成缺苗断垄,及成熟前的侵染,造成植株矮化甚至枯萎死亡[2,3]。
大豆种子萌发产生根及下胚轴时即可被大豆疫霉侵染,受侵染的根及下胚轴呈棕褐色。
出土后至二叶期,主根受侵染时也呈棕褐色。
三叶期至成熟前,在感病品种上,先是下部叶片黄化并向上部叶片扩展,茎基有棕褐色条纹状病斑,然后整株枯萎死亡,但植株不倒伏,叶片不脱落,内部症状为木质部和维管束变色;在耐病和抗病品种上,症状常仅限于侧根之腐烂,有时茎部有狭长的棕色、凹陷条斑,植株不死亡,仅见矮化和轻度失绿,但仍可造成产量损失,有时可达40%。
大豆根部及茎基受大豆疫霉侵染并发病后,通常伴随镰刀菌F usa rium spp .的二次侵染,并在根及茎基产生大量子实体,不但加重大豆发病,而且容易导致误诊。
茎部的病斑通常很快发生大豆茎溃疡病D i 2ap orthe p haseolorum var .cau livora 并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器,也加重病状并导致误诊。
大豆疫霉一般不侵染大豆叶片,但因大风暴雨,病原飞溅至幼嫩叶片上时,可侵染叶片,造成叶片黄化枯萎;湿度大时,病害可向叶柄和茎部扩展。
另外,大豆疫霉自然侵染豆荚和种子的报道也较少,但人工接种可造成豆荚及种子发病,并可在种子表皮内产生卵孢子[5]。
农业部关于做好大豆疫病检疫监管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3.12.10•【文号】•【施行日期】2003.12.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农业部关于做好大豆疫病检疫监管工作的通知(2003年12月10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林)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大豆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大豆生产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为有效封锁控制大豆疫病发生危害,防止其传播蔓延,保护大豆生产安全,配合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根据植物检疫法律法规的规定,现通知如下:一、严格疫情报告和发布制度各地农业植物检疫机构要高度重视大豆疫病的检疫监管工作。
大豆疫病的疫情发生及控制情况应及时上报我部种植业管理司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大豆疫病发生区由农业部公布。
二、控制疫情发生区的大豆输出禁止大豆疫病发生区内的大豆运往未发生区。
特殊情况确需要外调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货主必须事先征得调入地农业植物检疫机构同意,并到起运地(点)农业植物检疫机构办理《植物检疫证书》,凭有效期内植物检疫证调运,并严格按照规定路线运输和指定地点接货。
外调大豆调运前要做好检疫处理,采取过筛清杂措施,禁止带有土壤和植物残体。
调出和调入地农业植物检疫机构要及时沟通和配合,跟踪掌握大豆的运输和处理情况。
三、加强运输工具和加工储运场所的监管装运可能带有疫病大豆及其产品的运输工具、包装和铺垫材料,应具有良好密封性能。
来自大豆疫病发生区大豆及其产品的储存地、加工厂、接卸点等应相对集中和固定,并远离农田;加工时必须单独加工。
装卸、运输、加工及贮藏用器械、车辆、仓库等使用完毕后,必须在植物检疫机构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彻底清扫和消毒处理。
加工后的下脚料及加工用水等应做灭菌处理。
四、开展疫情监测大豆疫病发生区农业植物检疫机构要通过监测,掌握和发布疫病发生危害信息,指导疫情控制工作。
大豆疫病
大豆疫霉病菌(大豆疫病)病原:鞭毛菌亚
门真菌——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megasperma
f.sp.Glycinea Kuan & Erwin。
于1949年首次发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和印第
安纳州,现遍布全美大豆产区,每年造成1亿美
元以上的损失,是世界性重要植物检疫对象。
该
病菌是土传病害,能危害大豆的任何生育阶段并
造成严重损失,发病大豆的典型症状为根腐、茎
腐、植株矮化、枯萎和死亡。
研究表明影响病害发生的关键因子是土壤
湿度。
大豆疫霉病菌是靠疫霉菌的游动孢子进行
传播。
土壤或病残体中的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
囊,释放出游动孢子吸附在大豆根、茎上,导致
植株发病。
在感病品种上可造成损25%-50%以
上,个别高感品种损失可达100%,被害种子的
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
大豆疫病菌主要分布于:美国、阿根廷、澳
大利亚、巴西、加拿大等地,该病是我国对
外检疫性一类有害生物,广泛分布于10多个
国家,每年使全球大豆业损失约1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