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清高
- 格式:ppt
- 大小:346.50 KB
- 文档页数:9
漫话清高教案漫话清高教案(通用3篇)漫话清高教案篇1江苏省金湖中学梁万年词语释义:清高:指人品纯净高尚,不同流合污。
实至名归:作出实际的成果,就会获得应有的名誉。
绝唱:常指诗文创作的最高成就。
阅读突破:1、是怎样讲清“清高”这一概念的?在课文的第一节,用解释词义法和比较法。
2、孟浩然“风流天下闻”,这“风流”是指: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
3、“清高”在当代有何意义?是精神劝慰,能减轻心理失横;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语段阅读:在历史上被称为清高的人中……好象认为只要有才便可以做官。
1、解释下列词语姑置勿论:实至名归梅妻鹤子绝唱烟火气:世俗的风气无名而最终出名:前为世俗的功名,后为人们给他的称誉。
2、“陶渊明大约要算突出了”,“大约”一词能否删去?3、认为陶渊明的“清高模式”是怎样的一种模式?(既有思想和行为,又有本领)4、文章以陶渊明、林和靖、倪云林为例,要表达的观点或见解是什么?(有才艺、不做官、有骨气的人才是清高的人)5、“历史需要树立清高的样板,而这样板又只能通过才艺成果的传播来树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德才兼优的人才有劝说力)邮箱:[1]漫话清高教案篇2浦江中学应元臣一、教学目标与任务:1、正确理解与熟悉“清高”的内涵;2、争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清高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的基本的观点;2、了解“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三、教学设计:1、《漫话清高》是学术文化随笔。
对传统文化有相当深厚的积累,全文旁征博引,融通古今,其中的很多引证看似雪泥鸿爪,却环环相扣,凸显了文章的主线。
学习时,首先要对文中所引用的人物典故等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辨别的思想倾向,提炼出他在“漫话”的过程中想要表达的观点。
2、预备5—8则课外观短文作为资料展现。
3、ppt多媒体课件帮助四、教学内容与步骤:a、导入有人问香港凤凰电视台闻名栏目《鲁豫有约》主持人鲁豫:“听许多人说你挺清高的。
漫话清高《漫话清高》是金开诚先生的一篇文化随笔,作者在文中深入地谈了古代清高的内涵、模式和评价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清高的新涵义和它存在的价值。
因为文章引用诗句较多,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课前可让学生找到文中诗句,并认真体会领悟,分析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人生观;读本文时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清高”的内涵,并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把清高的内涵逐层的解说清楚的,本文可将了解历史上的清高人物及“清高”的当代意义、分析文中所列举之人物与所阐述论点之间的关系和理解本文论述的逻辑严密性作为学习的重点。
先理清思路可让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第1段:古代“清高”的含义,清高者多是隐士.第2段:传说中第一个清高的人许由。
第3段:阐明清高与富贵无缘。
第4段:纯正的清高者陶渊明.第5段:阐明要享有清高之名,既要有清高之实,还得有才艺。
第6段:评定清高的标准是相当严格的。
第7段:评定清高的标准又是模糊的。
第8段:“清高”的现代意义。
接着通过分析段意理清本文的思路作者用“谈古——论今”的顺序从四个方面谈了自己对清高的见解。
①第一段谈古代清高的含义:清高包含清白正直、高风亮节、孤独、孤僻、孤高。
②第2-5段谈古代清高的模式:既与富贵或显贵无缘、还须有才艺成果。
③第6-7段谈古代评价清高的标准:既严格又模糊。
④第8段谈清高的现代意义。
然后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回答:1、作者怎样解释“清高”一词的意义的?2、作者举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说明了什么?3、李白与孟浩然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4、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有什么意义?第一个问题,作者解释“清高”的“清”,是“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
作者说“高”非是“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总要带上“孤独或孤僻”,甚至是“孤高”。
说明作者认为清高是要有一定的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孤独”。
第二个问题,作者举许由例子说明古人评定清高有一个模式:及凡是显贵、富贵的人是不大可能得到清高之名的。
《漫话清高》.设计..李明霞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高”的内涵及历史上的清高人物。
2、思考“清高”的当代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弄清“清高”一词的内涵及评价标准的发展与变化。
2、讨论:新时代是否需要“清高”这种风范。
把握作者列举的历史人物与阐述的观点。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随时代变迁,有些词汇的涵义不断改变。
例如:在有些人眼里,“老实””成了“无能”的代名词;“单纯”成了“无知”的别名;我们今天来说说“清高”二字,不知你们如何解释它。
(生议)下面,我们来看学者金开诚是如何解说这个词的历史源流与文化底蕴的。
二)作者介绍:金开诚,男,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大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现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导,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华文化院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部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三)自主、合作、探究:1、自读感知:1)读第一段,了解在古代清高的内涵。
明确:清高是个褒义词,“清”是指为人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见不得人的勾当。
“高”总带上一点孤独乃至孤僻的意味,或者可以解释为孤高。
2)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哪些清高人物的身影?学生会想到:朱自清、陶渊明、孟浩然、海子等。
3)在作者看来,清高的名声首先总是落到遗世寂居的隐士身上,那些官场得志,商场得利,情场得意之辈一概被拒之于清高门外,那么,历史上还有没有清高之人呢?请同学们读第2段—第7段。
①按要求,填表格。
类型人物原因引用目的作者的评价清高之人许由有君临天下的能力和机会,却不屑为人君。
说明“清高”与显贵无缘。
遇明主而不思造福天下,此类清高不值提倡。
陶渊明、林和靖、倪云林有才艺可做官,却不做。
1、说明清高与富贵无缘。
2、须有才艺。
这种清高是一种心性使然,而又有自身值得清高的资本,作者比较赞同。
第三册漫话清高-教学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清高”的内涵及历史上的清高人物。
2.思考“清高”的当代意义。
3.学习随笔的写法。
学习重点:1.了解“清高”的内涵。
2.当代人如何面对“清高”。
预习要求:1、字词句(先在书上作上记号,然后查)音:勾当(goudang)颍(ying)水汲(ji)黯怪癖(pi)禅(shan)让倪(ni)意:用世:出任官职扬弃:(1)保留和抛弃(2)抛弃德高望重:品行高尚,声望卓著姑置勿论:姑且放到一边不去讨论议论实至名归:有了实际的成绩,名誉也随之而来了不理解的诗句: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长安宫阙处天九天之上,高贵豪华,我曾地这个地方作臣子。
端居耻圣明: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假,凭借。
业已饮,何恤他:业已,已经。
恤,忧虑。
红颜弃轩昂,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对,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红颜对白首,从少壮到晚岁。
轩冕,车马冠服。
皓月当空的清宵,把酒临风,至于沉醉。
有时在繁花丛中,流连忘返。
高山太巍峨我不能仰视,只能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
2.给每一自然段用原文或者自己概括大意3.如有可能,查找一下许由、陶渊明、林和靖、倪云林、李白、孟浩然等人事迹。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有时会听到人们用“清高”评价他人。
“清高”是褒义还是贬义?“清高”为何意?在这一课里,学者金开诚以“漫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解了“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以及这种思想行为在今日社会中的表现。
二.解决预习中的第一个问题――字词三.解决预习中的第二个问题。
先讨论,再找生发言。
(重点。
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能力,快速把握文意层次。
)段意如下:第1节:释清高。
第2节:传说中第一个清高的人的事迹。
第3节:清高与富贵无缘。
第4节:纯正的清高者陶渊明。
第5节:要享有清高之名,必须有才。
第6节:评定清高是相当严格的。
第7节:评定清高的标准是模糊的。
《漫话清高》读后感《漫话清高》这篇文章让我对“清高”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作者对清高的描述和分析,我认识到清高不仅是一种道德品质,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
这篇文章对“清高”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有许多经典语句值得我们深入解读。
“所谓清高,无非是指经济上的自命不俗,道德上的洁身自好,情感上的贞守操行。
” 这句话对清高进行了全面的定义,指出了经济、道德和情感三个方面。
作者认为,清高的人在经济上不会随波逐流,追求物质的享受;在道德上坚守原则,不妥协于世俗的道德标准;在情感上坚守操行,不为欲望所动摇。
“清高曾是个褒义词,如今不大被看好。
” 这句话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变化。
在过去,清高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受到人们的推崇。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盛行,清高被视为不合时宜或者是不切实际。
“清高属于弱者,因为清高就不易被同化,总是处在一个弱势的位置上。
” 这句话揭示了清高与弱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者认为,清高的人往往在社交和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因为他们不愿意妥协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
这种弱势地位也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排挤和打压。
“清高的弱势还表现在他们无力坚持自己的主张,实施自己的主张。
”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清高的弱势。
作者认为,清高的人虽然有自己的主张和价值观,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往往无法坚持自己的主张并实施。
这种无力感也是他们处于弱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今社会已经不欣赏什么清高了,而是处处在奖励世故圆滑。
” 这句话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状况。
在现代社会中,世故圆滑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和社会的认可,而清高的人则可能会遭受冷落和排挤。
这也表明了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以及对个人品德和社会风气的挑战。
这些经典语句在《漫话清高》中具有深刻的含义和启示意义。
它们不仅传达了作者对清高的独特见解和感悟,也启迪了我们对现代社会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思考。
这些语句将伴随我们走过人生的每个阶段,激励我们成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