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清高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6
《漫话清高》创新教案网友来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清高”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和影响。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清高”这一概念,提升自身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清高”的内涵,学会分析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2.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及将“清高”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关于品质、性格等方面的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清高”这个词吗?你们觉得“清高”是什么意思?2.理解“清高”的内涵(1)展示古今中外关于“清高”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感知“清高”这一概念。
3.分析“清高”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1)分组讨论:同学们,请你们举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哪些行为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清高”?(2)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清高”的表现。
4.小结本课时内容(2)布置作业: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清高”。
第二课时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1)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清高”的知识,谁能概括一下“清高”的内涵和表现?(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1)展示关于“清高”的不同观点,让学生进行辩论。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将“清高”运用到现实生活中(1)分组讨论:同学们,请你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将“清高”运用到日常生活中?(2)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践行“清高”。
(2)布置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清高”的感悟文章。
第三课时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1)提问: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清高”的知识,谁能谈谈自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2.拓展延伸(1)展示一些关于“清高”的名言警句,让学生进行品析。
《漫话清高》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的重要字词;2、体会文章举例丰富、正反对照、详略得当的选材特点;3、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探讨“清高”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文章的结构艺术、选材艺术,并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借鉴;2、探讨“清高”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三、整体感知1、积累重要字词颍水脱颖而出;孤僻怪癖;汲取黯然失色;屡遭贬黜;直言谏诤诤言;实至名归名实相符名不副实名不符实;恬退蓬蒿宫阙;天真罄露告罄售罄罄竹难书钟磬;舟楫临渊羡鱼轩冕2、体会选材艺术举例丰富、详略得当、正反对照是本文在选材上的特点。
列举学生作文中的弊病:通篇无一事例,仅仅空泛的议论或抒情(这样议论、抒情就落不到实处,没有依托);例子很少,甚至一个故事讲到底“有这样一个故事……”“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篇文章中,可能有三四个例子,但详略不当,平均用力,常见的是一个例子写一段,关键是段与段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性语句或议论性语句将它们有机联系起来。
学习借鉴本文的选材艺术——举例丰富、正反对照、详略得当。
3、体会结构艺术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要注意整合说明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这是划分的依据)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前呼后应,过渡自然。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观点中肯,情感内敛。
四、合作探究讨论:你认为“清高”在当今社会有什么意义?(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五、课堂练习以“清高是……”写一句话:清高是一种不同于世俗、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范,清高是一种自尊、自爱、自信的人生态度,……。
漫话清高教案(新)第一章:清高的定义与内涵1.1 导入:讲解清高的概念与起源1.2 清高的定义:解释清高在传统文化中的含义1.3 清高的内涵:分析清高所包含的品质与价值观1.4 案例讨论:举例说明清高的具体表现第二章:清高的历史演变2.1 导入:介绍清高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2.2 先秦时期:讲述清高在儒家、道家等学派中的表现2.3 汉唐时期:介绍清高在文学作品、历史人物中的体现2.4 明清时期:分析清高在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中的发展第三章:清高的价值与意义3.1 导入:阐述清高对于个人与社会的重要性3.2 清高与个人品德:讨论清高对于个人品德修养的积极作用3.3 清高与社会风气:分析清高对于社会风气的正面影响3.4 案例分享:介绍历史上的清高人物及其影响第四章:清高的现实意义与应用4.1 导入:探讨清高在现代社会的实际意义4.2 清高与职业发展:讨论清高在职场中的作用与价值4.3 清高与个人生活:分析清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意义4.4 案例分析:分析现代社会中的清高现象及其影响第五章:培养清高的方法和途径5.1 导入:介绍培养清高的方法与途径5.2 学习经典:推荐学习经典著作,吸收传统文化精髓5.3 修身养性: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5.4 实践体验:鼓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身清高品质5.5 案例分享:介绍成功培养清高品质的实例及经验第六章:清高的挑战与困境6.1 导入:讨论在现代社会中清高面临的挑战6.2 物质诱惑:分析物质主义对清高的冲击6.3 社会压力:探讨社会压力对清高坚守的影响6.4 案例分析:解析清高者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与抉择第七章:清高与心理健康7.1 导入:探讨清高与心理健康的关系7.2 清高者的心理健康特点:分析清高者心理状态的优势与挑战7.3 清高与心理调适:讨论如何通过清高来实现心理平衡与自我调适7.4 案例分享:介绍清高者在面对心理压力时的应对策略第八章:清高与社交关系8.1 导入:讨论清高在社交关系中的作用与影响8.2 清高与人际关系:分析清高者在人际交往中的优势与局限8.3 提升社交技巧:探讨如何在保持清高的改善社交能力8.4 案例分析:解析清高者在社交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第九章:清高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9.1 导入:讨论清高在特殊情境下的应用9.2 面对困境:分析清高者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应对策略9.3 公共服务:探讨清高者在从事公共服务时的表现与价值9.4 案例分享:介绍清高者在特殊情况下发挥清高品质的实例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回顾整个教案:总结清高的定义、价值、挑战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10.2 个人反思: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清高方面的认识与应用10.3 未来展望:探讨清高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潜在价值10.4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与实践任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清高的定义与内涵解析:清高的概念与起源是理解清高后续内容的基础,需要重点关注。
《漫话清高》教案漫话清高●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独特的概念——“清高”。
培养对文化现象的评判能力。
2.了解文中所引用的人物典故。
在此基础上辨别作者的思想倾向,提炼出他在旁征博引的“漫话”过程中想要表达的观点。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思考,讨论、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重点、难点对文中所引用的人物典故等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辨别作者的思想倾向,提炼出他在“漫话”的过程中想要表达的观点。
●解决办法1.诵读感知,把握作者思路。
3.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学生活动预习,诵读。
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人我们有时会听到人们用“清高”一词评价他人。
“清高”为何意?在这一课里,学者金开诚以“漫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解了“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以及这种思想行为在今日社会中的表现。
二、感知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将全文浏览一遍。
三、精读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出文章的线索,提炼出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找出课文中写到的许由、陶渊明、李白、孟浩然的例子,说说作者举这几个例子分别想说明什么问题。
许由和陶渊明的例子说明在传统的历史文化心理中,有才能而不趋同社会主流的人通常被评价为“清高”。
许由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和机会,却不屑于为人君;陶渊明不愿做官,却以过人的诗才扬名——虽然诗才不一定证明他可以做官。
李白、孟浩然的例子说明“清高”标准在人们心目中的不确定性。
李白的例子证明标准的严格,孟浩然的例子证明标准的模糊。
这种标准的不确定性,说明“清高”不是一个非弄清楚不可的重要概念,虽然这个词含有褒义,但也算不得是对一个人的较高评价。
2.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有什么意义?“清高”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延续了下来。
《漫话清高》创新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本教案的主题《漫话清高》及其教学背景。
2. 掌握教案的结构与内容安排。
3. 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1. 教案的起源与目的。
2. 教案的创新点与特色。
3. 教案的适用范围与对象。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教案背景及目的。
2. 学生自主阅读教案内容,了解创新点与特色。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案的适用范围与对象。
第二章:清高概念解析教学目标:1. 理解清高的概念及其内涵。
2. 掌握清高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3. 分析清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
教学内容:1. 清高的定义与起源。
2. 清高的不同表现形式与特点。
3. 清高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分析。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清高的定义与起源。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清高的不同表现形式与特点。
3. 教师提供现实生活中清高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
第三章:清高的心理机制教学目标:1. 理解清高的心理机制。
2. 分析清高心理机制的形成原因。
3. 探讨清高心理机制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清高心理机制的定义与特点。
2. 清高心理机制的形成原因。
3. 清高心理机制对个人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清高心理机制的定义与特点。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清高心理机制的形成原因。
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清高心理机制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清高的社会意义教学目标:1. 理解清高在社会中的作用与意义。
2. 分析清高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3. 探讨清高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内容:1. 清高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
2. 清高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3. 清高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清高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清高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清高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五章:清高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目标:1. 掌握清高的培养方法与技巧。
漫话清高(简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高”一词的定义和内涵。
2. 引导学生理解清高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尚的品质。
教学重点:1. 清高的定义和内涵。
2. 清高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清高的价值观。
2.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案例和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清高”一词是什么意思吗?二、清高的定义和内涵(10分钟)1. 讲解清高的定义:清高是一种追求高尚品质的价值观。
2. 分析清高的内涵:清高包含道德、品质、修养等方面的追求。
三、清高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10分钟)1. 举例说明清高在生活中的表现:如不随波逐流、不迎合他人、坚持原则等。
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0分钟)1. 引导学生认识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2. 讲解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尊重他人、坚持原则、追求高尚品质等。
五、案例分析(10分钟)1. 出示相关案例,如清高者在面对诱惑时的抉择等。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清高的表现及其价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清高的定义和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清高的实践与应用(10分钟)1. 讨论清高者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践清高的价值观。
2. 分析清高者在面对困境和压力时如何坚持自己的原则。
七、清高与社交(10分钟)1. 探讨清高者在社交场合的表现和应对方式。
2. 引导学生理解清高与社交的关系,以及在社交中如何保持清高的品质。
八、清高与个人成长(10分钟)1. 分析清高如何助力个人成长和发展。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追求清高品质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九、清高与社会风气(10分钟)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风气,认识到每个人都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高中语文漫话清高教案1教学目标:1 了解“清高”的内涵及历史上的清高人物。
2 思考“清高”的当代意义。
3 学习随笔的写法。
重点难点:1.了解“清高”的内涵。
2.当代人如何面对“清高”。
预习要求:1、字词句(先在书上作上记号,然后查)⑴音:勾当(goudang)颍(ying)水汲(ji)黯怪癖(pi)禅(shan)让倪(ni)⑵意:用世:出任官职。
扬弃:(1)保留和抛弃(2)抛弃。
德高望重:品行高尚,声望卓著。
姑置勿论:姑且放到一边不去讨论议论。
实至名归:有了实际的成绩,名誉也随之而来了。
⑶不理解的诗句:①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长安宫阙处天九天之上,高贵豪华,我曾地这个地方作臣子。
②端居耻圣明: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
③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假,凭借。
④业已饮,何恤他:业已,已经。
恤,忧虑。
④红颜弃轩昂,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对,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红颜对白首,从少壮到晚岁。
⑤轩冕,车马冠服。
(皓月当空的清宵,把酒临风,至于沉醉。
有时在繁花丛中,流连忘返。
高山太巍峨我不能仰视,只能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
2.给每一自然段用原文或者自己概括大意3.如有可能,查找一下许由、陶渊明、林和靖、倪云林、李白、孟浩然等人事迹。
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我们有时会听到人们用“清高”评价他人。
“清高”是褒义还是贬义?“清高”为何意?在这一课里,学者金开诚以“漫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解了“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以及这种思想行为在今日社会中的表现。
金开诚,男,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
九三学杜中央副主席。
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1981年入社。
曾任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常委,第九届中央副主席,中央宣传部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现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部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漫话清高教案(新)第一章:清高的含义与价值1.1 导入:讲解“清高”一词的起源和演变,引出清高的概念。
1.2 清高的定义:解释清高的内涵,指出清高是一种道德品质和人格特质。
1.3 清高的价值:阐述清高在个人修养、人际关系和国家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4 案例分析:分析古代清高人物的典范,如诸葛亮、李白等,引导学员学习他们的清高品质。
第二章:清高的表现与辨别2.1 清高的表现:列举清高者在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2.2 清高的辨别:分析清高与傲慢、清高与孤僻的区别,帮助学员正确认识清高。
2.3 情景模拟:设置情境,让学员辨别哪些是清高的表现,哪些不是。
2.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学员对清高的认识和体会。
第三章:清高的培养与修炼3.1 清高的内在修养:讲解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培养清高的内在素养。
3.2 清高的外在表现:指导如何在外在行为上展现清高,如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
3.3 清高的环境因素:分析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对清高培养的影响。
3.4 个人成长计划:帮助学员制定培养清高品质的计划,引导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第四章:清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1 清高与事业:探讨清高如何在事业上发挥积极作用,如提高工作效率、赢得他人尊重等。
4.2 清高与人际关系:分析清高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优势,如减少矛盾、增进友谊等。
4.3 清高与个人成长:讲解清高如何助力个人成长,如提高道德修养、培养良好品质等。
4.4 案例分享:分享学员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清高品质取得的成果。
第五章:清高在新时代的价值与挑战5.1 清高与时代发展:阐述清高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如弘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5.2 清高的挑战:分析在现代社会中,清高者可能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如物质诱惑、道德沦丧等。
5.3 清高者的应对策略:指导清高者如何应对现实挑战,保持高尚品质。
5.4 讨论与反思:引导学员思考清高在新时代的意义,及其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高二语文漫话清高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认识文化信息(材料)来了解“清高” 的内涵及历史上的清高人物(中心)。
2、体会文章严谨的结构。
3.以读促写,学会在作文中使用文化信息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提问:什么是文化散文?明确:秋雨散文中包含浓浓的文化韵味,笔触精润,把哲学、历史、文学的知识融入诗情画意之中,且多如盐着水,不露痕迹,显现出作家独具的匠心。
余秋雨的这种与山水风物历史精灵对话的散文文体,也为当代中国散文提供了文化散文的新模式,筑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只需学生明确这样的散文形式会较多地运用到文化信息即可)二.作者介绍出示投影只需学生明确作者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即可。
三.要求学生通过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的文化信息并明确作者运用这些文化信息的目的。
1.回答问题:中国历史上,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清高?明确:首先我们要明确清高的含义。
清,意即清白正直;高,就是孤高。
其次,我们要明确,清高与富贵无缘。
最后,清高必须有才艺。
展示材料的运用(出示投影)(解说:通过寻找文化信息明确清高的含义,无非让学生明白作者虽然在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但都是为着阐释“清高”而用的,而不是滥用。
2.回答问题:李白为什么不能称为清高?明确:略(学生齐读此处内容)(解说:强化材料使用的意义,因为李白被一般地认为是清高的。
但是作者引经据典恰切地说明评价清高的标准是极其严格的。
另外作者使用材料的方式也是值得学习的。
)3.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画出本文的结构提纲图。
本文作者遵循点题——承题——正题——结题的写作流程,从揭示清高的意义到论及清高的模式和清高的标准,最后说明清高的现实生活意义。
论述层层深入,体现了学者渊博的文史知识和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
四.明确文章特点,突出其文化散文的特点。
这是一篇文化散文,文题中的“漫话”最能体现其文体特点.作者文笔飘逸灵动,材料翔实,事例精当,例证令人信服,论述层层深入,体现了学者渊博的文史知识和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
漫话清高金开诚2012/10/14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思路,了解作者的基本的观点;了解“清高”的内涵。
2、思考“清高”的当代意义。
3、品味文化随笔的艺术特色。
一、导入课文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词汇的涵义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例如:在有些人眼里,“老实””成了“无能”的代名词;“单纯”成了“无知”的别名。
所以,在有些情况下,别人夸赞你很老实或者很单纯,你未必是欣然接受的。
那如果别人用“清高”来评价你,你又是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是清高的人呢?……我们来看看北大教授金开诚是怎样漫话清高的。
作者简介。
二、朗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用笔画出。
提示: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其写法近似于一篇议论文。
文中作者举了很多的例子,举例子的目的是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阅读的时候应该有意识的区分作者表达自己观点的语言和例证。
把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勾画出来,同时思考,作者是用哪些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的。
三、课文分析1、“清高”的含义是什么?明确:清:清白正直;高:孤高。
(“高”不同于高风亮节之“高”,而是总要带上一点孤独乃至孤癖的意味)2、快速阅读课文2—7自然段:作者例举了历史上的许多人物,这些人物中,哪些人称得上清高,哪些人称不上,原因各是什么?(明确:如下图所示)人们对这些人的评价是怎样的呢?3、小节:中国历史上,什么样的人可称之为“清高”?①首先我们要明确清高的含义。
清,意即清白正直;高,就是孤高。
所以,清高的人,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见不得人的勾当。
清高的人,还要有些孤独乃至孤癖。
所以,清高的名声就先落到遗世寂居的隐士身上。
也就是说,要做清高的人,你还得归隐。
②清高与显贵、富贵无缘。
③有才艺,有做官的能力和机会,但是不做,也不想做。
4、“清高”的标准那么严格,但是却又不算很高的评价,但是,清高在人们心中的价值至今又还没有降低,为什么呢?又可取的地方,也有不可取的地方。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许更应该做一个请而不高的人。
5、作者认为清高在当代还有意义吗?作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有的人并不能发财致富,有点清高可使人失意时获得心理平衡;成功人士有一点清高可以使人清白正直,不利令智昏,这都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四、有人说, 当今社会“清高”已无可奈何花落去,社会鼓励人尽其才,青年人应放弃“清高”的观念,去争取更多的物质利益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你是如何认为的?请结合“清高”的涵义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清高物语一:清高,不是因为优越,而是因为优雅。
优越产生的不是清高,而是高傲。
高傲是不能与清高相提并论的。
一个处处想向别人表明自己清高的人,其实并不真正清高,真正的清高是为了保持自身的纯洁,而不是为了做给人看。
清高物语二:你可以是清高的,但却不能因此把别人视为浊物,否则,还是缺乏良好修养的一种表现。
有一些仿佛清高的人,是因为从来不缺乏牛奶和面包。
一旦发生生存危机,他便会斯文扫地,抢得比谁都疯狂。
中国历代文人都不缺乏清高超拔之士,所缺的是清醒冷静之人,狂热时候的清醒和挫折时候的清醒。
清高物语三: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清高。
要么吐气若兰,要么气质似竹,要么心净如水,要么才情若海。
一个庸俗苟且之辈,倘若也要做出一副清高状,只能让人觉得滑稽。
有一些时候,沉默也可以用来表明一种清高,但其意义也仅仅限于表明了清高。
遗憾之处在于,这种清高往往于时无益,于事无补。
因而,往往也就带上了消极的色彩。
清高物语四:有一点清高,可以获得人的好感;太过于清高,却易招致人的反感。
这是生活中,我们不能不注意的。
清高,可以用来修身,却不能用来治国,更不能用来平天下。
清高不会茂盛,也不会灭绝。
就在这块土地上稀疏地生长着,拥有顽强的生命力!清高物语五:清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这清高源于他们的骨气,源于他们对学识价值的认定。
然而,在权力和金钱的现实面前,教授们最终没能守住自己的清高。
我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名利的过度追求。
清高”不一定是现代人应该寻觅的最高境界,但在普遍的浮躁面前,提倡一点清高恐怕还是有好处的五、结束语:尘埃需要拂拭,心灵需要清洗不为物役,不为己悲直面生活中难以逾越的每一个关口千回百转仍不改高尚之初衷活着的人啊,请遥望清高吧!——金开诚附:课文中的典故许由:传说尧年老时因儿子不成器,便想找人继承他的王位。
有人推荐了隐士许由。
他就亲自到河南登封县箕山里去拜访,几次皆未遇。
有一天,尧到嵩山巡视,忽听得山上的茅屋中有人在弹剑作歌:“叹彼唐尧啊,独自愁苦。
劳心九州啊,忧勤后土。
说我明德啊,禅让易祖。
我快乐啊,不看不顾。
”尧知是许由,寻声而去,找到了许由,请他出山辅政,并要把帝位让给他。
许由当晚就逃回了箕山。
尧又追到了箕山,许由仍不从,并逃到颍水边,用颍水洗耳。
这时,巢父牵着小牛来河边饮水,见状问其原因。
许由说,尧要让他当帝王,玷污了他的耳朵。
巢父说:“这都是你的不是。
你若诚心隐居,何不到高山深谷藏起来?偏偏要到处浮游,高淡阔论,还用歌词去激尧帝。
你在此洗耳,岂不把这清水河也洗污了!”许由自觉惭愧,就带着妻子儿女南下,来到了九疑山,在一奇峰下的小溪旁,结庐隐居。
汲黯:大将军卫青,其妹为皇后,人皆敬畏,而汲黯见他,揖而不拜。
有人对他说:“自天子下尊贵莫过大将军,你为何见而不拜?”汲黯说:“以大将军之尊,而门有常揖者,表明他能降贵礼贤,这将使他的名声更加提高。
”卫青闻后,对他更加尊重。
汲黯秉公事职,敢于犯颜直谏。
一次武帝如集群儒说:“我欲振兴政治,效法尧舜,如何?”汲黯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怎么能效唐虞呢?”武帝听了尖锐的批评,怒而罢朝。
当时很多朝臣为他担心,纷纷劝他自爱保身,他慨然说:“天子设公卿大臣,不是为了匤正错误难道是专作阿谀奉承的吗?我既在其位,总不能只顾个人安危,见错不说,使皇帝陷于不义之地。
”苏武: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jīng)节,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苏武的手下参与一个刺杀事件,牵连到他,为了保持节义,苏武自杀,未遂,反而使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
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采用利诱威胁的各种办法想逼苏武投降。
结果没有成功,单于只好把他送到北海边去放羊,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
”一直到汉昭帝即位,苏武才联系上汉朝的使者得以还朝。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
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
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颜真卿:颜真卿为开元年间的进士,任殿中侍御史。
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任太守。
天宝十四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他联络从兄颜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相应,被推为盟主,合兵二十万,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
后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德宗兴元元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奸相卢杞趁机借李希烈之手杀害他,派他前往劝谕,被李希烈缢死。
史可法:史可法是明朝末年的民族英雄。
1645年4月12日,史可法冒雨赶回扬州,十万清兵在豫亲王多铎的统领下,将扬州城团团围住,虽身居督师高位,但他以身作则,严以律己,深受广大的军民尊敬和爱戴。
后來,清军派人送来了摄政王多尔衮给史可法的劝降信,许予高官厚禄,许他一个富贵的未来。
但史可法没有妥协,没有退让,明白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激战十二天后城陷,史可法拔刀自刎,血溅征衣,未绝被俘,拒降被杀。
多铎对史可法“相待如宾,口呼先生”,并劝降说:“为我收拾江南,当不惜重任也。
”史可法答曰:“我为天朝重臣,岂肯苟且偷生,作万世罪人哉!我头可断,身不可屈……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劈尸万段,甘之如饴”。
此外,史可法于四月二十日左右写过五份遗书以及给其母亲、夫人的绝笔,其中有“一死以报国家”之语.陶渊明:陶渊明四十一岁时放弃了彭泽县令的职务,回到了庐山山脚西南部的老家。
不久他作了一篇《归去来辞》赋。
在这篇文赋中,那种从囚笼中放飞而出的欣喜心情,三千里外,一千六百年后晰可闻见。
考虑到几千年来中国众多士人对官场的渴求、眷恋、嗜爱以致于有种种不堪入目的表现,他对官场厌恶的姿态着实令人困惑。
林和靖: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967—1028),曾在孤山北麓结庐隐居,他平日除了作画吟诗,还喜欢种梅养鹤,“梅妻鹤子”的传说即由此而来。
林和靖一生写过许多吟梅诗,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成了咏梅的千古绝唱。
据说林和靖“种梅三百六十余树,花既可观,实亦可售,“每售梅实一树,以供一日之需”。
他还养了一只仙鹤,外出游湖时,如果家中来了客人,家僮就开笼放鹤,他望见仙鹤飞于湖上,就知家中来了客人,就返棹回家。
林和靖死后葬在孤山,传说他养的那只鹤也在墓前哀鸣而死。
倪云林:倪瓒(zàn)(1301-1374)元代杰出画家,字元镇,号云林,别号有牛阳馆主、萧闲仙卿等,以云林两字最常用,人皆称为云林先生。
元锡梅里镇人。
倪家富有资财,性情狷介(juànjiè),自幼好学。
亦有记载说他性情敦厚,慷慨助人。
清高绝俗,胸襟淡泊。
家藏古书极多,尝筑清阁,收藏古代名人书画。
他善画山水,初学董源,书画秀逸疏淡,工力极深,自成一家。
附:课文中的部分诗句①[原文]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①。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②。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③。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④。
[译文]八月洞庭涨秋水,湖波浩荡与岸齐水气弥漫充塞虚空,湖天相连浑然一体。
气雾蒸腾笼罩云梦泽,浪涛翻滚摇动岳阳城。
想渡大湖又没有舟楫,闲居无事愧对盛世贤君。
坐下观看垂钓者,怅惘空怀羡慕情。
[注释]①涵虚:指水映天空。
混太清:与天空混为一体。
此指水天一色。
②云梦泽:古泽名,故址在今湖北安陆一带。
③端居:指闲居无事。
④羡鱼情:这里诗人借以表达自己出仕的愿望。
典出《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⑤楫:读jí(及),船桨。
[背景]孟浩然本有隐逸之志,却希望张九龄援引他出仕,一则因为张任丞相时政治清明,二则因为亲老家贫。
②原文岁暮归南山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①。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②。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译文]不必前往帝宫,再去呈上奏书。
返归终南山,我那破旧的茅屋。
没有才能,君主弃我不用。
多染病痛,朋友与我离疏。
白发如霜催人老,新春一到旧岁必除掉。
长忧短愁总不息,夜涤人静更难眠。
月夜松林透清光,洒进窗户添空寂。
[注释]①北阙:指帝宫。
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②青阳:指春天。
赏析[赏析]这首诗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愁闷和寂寞。
有关这首诗还有一个故事:当时孟浩然曾在王维处做客,恰遇唐明皇前来,孟藏在床下,王以实情相告,明皇命孟出来,并问新作。
孟浩然诵“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明皇曰“卿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归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