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漫话清高教案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9
《漫话清高》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结构——培养寻找关键语句快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2、学习举例丰富的写法——分析所列举人物与所阐述论点之间的关系,学习论述的严密性和逻辑性;3、学习叙议结合的方法;4、理解文中所说的清高的内涵,讨论在当今市场经济中如何看待清高。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所说的清高的内涵,讨论在当今市场经济中如何看待清高。
教学难点学生对文中大量列举人物的典故的陌生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一用几个画龙点睛的问题来“提挈”全文内容,组织讨论,这是” 分“;然后,“总",归纳全文。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就你清高!”、“那人好清高呀!”,每听这话,我便百思难解:这是赞扬?是批评?还是讥讽?清高”是褒义还是贬义?古人是如何看待“清高”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清高,,?“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以及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到底是什么?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学者金开诚的《漫话清高》。
二、金开诚金开诚,1932年11月生,江苏无锡人,汉族。
1951年至195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5年至1994年历任北京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京剧、书法及文艺心理学的研究,著有《文艺心理学论稿》《楚辞选注》《艺文丛谈》《文艺心理学概论》等及论文120篇。
1981年加入九三学社,后历任九三学社的宣传部长、副主席等职。
一生兼职很多。
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九届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副主席。
三、初读感知(一)、听范读(多媒体);(二)、积词汇掌握文注中词语,补充如下:1、正音禅禅让shAn勾勾结g6u禅宗chan勾当gou模模样mil劲劲头jin模型mo雄劲jing2、释词高风亮节:高尚的品格,坚贞的节操。
形容一个人具有美好的、令人称赞的品质。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漫画的特点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漫画的审美能力。
2. 通过分析漫画作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1. 漫画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2. 漫画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教学难点:1. 漫画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2. 学生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几幅经典的漫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漫画吗?漫画有什么特点?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二、讲授新课1. 漫画的特点和艺术价值a. 漫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幽默、讽刺、夸张等特点。
b. 漫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情感、传递信息等。
2. 漫画作品的分析与鉴赏a. 分析漫画作品的构图、线条、色彩等基本元素。
b. 鉴赏漫画作品的主题思想、讽刺意味、幽默感等。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展示一幅漫画作品,要求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总结漫画作品的特点。
四、创新实践1. 学生分组,以漫画为主题,创作一幅作品。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阐述创作思路。
3.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鼓励创新。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漫画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漫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欣赏漫画作品,让学生了解了漫画的特点和艺术价值,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 在课堂练习和创新实践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3.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漫画作品的范围,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优秀的漫画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漫画高清》教案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的观点;2、了解‘‘高清’’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确立真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3、学习并掌握读散文的一些方法。
学习重点:1、了解‘‘清高’’的内涵。
2、当代人如何面对‘‘清高’’课时安排: 1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常用‘‘清高’’以此来评价他人,如果有人说你‘‘清高’’,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也就是说,你觉得‘‘清高’’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学生回答﹚师:‘‘清高’’一词在《辞海》中解释是:‘‘不慕荣利,洁身自好’’,应该是含有褒扬之义的,但为什么当别人说你清高的时候,你却不完全觉得是赞美呢?看来清高的确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词,那么,我们就走进金开城的《漫画清高》,看一看‘‘清高’’一词的历史文化渊源。
二、教学过程:﹙一﹚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学生速度全文,找出作者的观点,用笔画出﹙默读﹚提示: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其写法近似于一篇议论文,所以作者也有自己的观点。
2、回答下面问题:﹙1﹚‘‘清高’’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认为〝清〞即使是〝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凡跟〝清〞字搭上关系,往往有称誉的意思,如:卓越才能者名为清才,志行高尚者称为清士,儒雅文章则说明清文,廉洁秉公者颂为清官,纯洁之友情则誉为清交﹚作者说〝高〞非是〝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总要带上〝孤高或孤僻〞,甚至是〝孤高〞﹙2﹚具体而言,怎样的人我们可以称之为清高?﹙清高的标准﹚清高与显贵、富贵无缘﹙许由与陶渊明的列子﹚;要获得清高之名,必须要有才﹙林和靖、倪云林的列子﹚﹙3﹚清高的标准有什么要的特征?清高的评定标准是严格的﹙李白的列子﹚;清高平评定的标准时模糊的﹙孟浩然的列子﹚﹙二﹚抓住关键,理清思路﹙1﹚标题中的‘‘漫’’是什么意思?师:漫,随意,不拘一格。
漫话乃不拘形式的随意谈论。
﹙2﹚对于‘‘清高’’,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漫话’’开来的?﹙三﹚深入文本,善于质疑﹙1﹚李白、孟浩然为什么不能成为历史上清高的样板?这是否有损于他们的伟大?为什么?师: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足以说明他是清白正直的,孤高的;做过一段宫廷诗人,可见算是不得富贵;以其‘‘雄奇飘逸,奔放自然’’的诗风傲立盛唐,而被称为诗仙,却有一些不平凡的事。
高二语文漫话清高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认识文化信息(材料)来了解“清高” 的内涵及历史上的清高人物(中心)。
2、体会文章严谨的结构。
3.以读促写,学会在作文中使用文化信息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提问:什么是文化散文?明确:秋雨散文中包含浓浓的文化韵味,笔触精润,把哲学、历史、文学的知识融入诗情画意之中,且多如盐着水,不露痕迹,显现出作家独具的匠心。
余秋雨的这种与山水风物历史精灵对话的散文文体,也为当代中国散文提供了文化散文的新模式,筑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只需学生明确这样的散文形式会较多地运用到文化信息即可)二.作者介绍出示投影只需学生明确作者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即可。
三.要求学生通过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的文化信息并明确作者运用这些文化信息的目的。
1.回答问题:中国历史上,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清高?明确:首先我们要明确清高的含义。
清,意即清白正直;高,就是孤高。
其次,我们要明确,清高与富贵无缘。
最后,清高必须有才艺。
展示材料的运用(出示投影)(解说:通过寻找文化信息明确清高的含义,无非让学生明白作者虽然在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但都是为着阐释“清高”而用的,而不是滥用。
2.回答问题:李白为什么不能称为清高?明确:略(学生齐读此处内容)(解说:强化材料使用的意义,因为李白被一般地认为是清高的。
但是作者引经据典恰切地说明评价清高的标准是极其严格的。
另外作者使用材料的方式也是值得学习的。
)3.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画出本文的结构提纲图。
本文作者遵循点题——承题——正题——结题的写作流程,从揭示清高的意义到论及清高的模式和清高的标准,最后说明清高的现实生活意义。
论述层层深入,体现了学者渊博的文史知识和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
四.明确文章特点,突出其文化散文的特点。
这是一篇文化散文,文题中的“漫话”最能体现其文体特点.作者文笔飘逸灵动,材料翔实,事例精当,例证令人信服,论述层层深入,体现了学者渊博的文史知识和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
高三语文漫画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现代漫画艺术,提高高三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教案目标:1. 了解现代漫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分析漫画作品中的视觉元素和语言表达,培养学生对图像的敏感度。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漫画写作提升高三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漫画艺术发展历程的教学资料。
2. 多种类型的漫画作品,包括影印或打印的漫画页。
3. 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4. 绘画和创作工具,如铅笔、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投影仪展示一些著名漫画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漫画的印象和喜好。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现代漫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包括日本漫画和欧美漫画的区别。
2. 讲解漫画作品中的视觉元素,如线条运用、表情、构图等,以及语言表达,如对话、标志性语句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分发或展示不同类型的漫画作品,让学生观看并分析其中的视觉元素和语言表达。
2. 引导学生讨论漫画作品传递的信息和意图,以及作者使用漫画表达的技巧。
四、创作实践(30分钟)1. 指导学生用铅笔或彩色笔绘制一幅自己的漫画作品,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话题进行创作。
2. 鼓励学生在漫画中运用所学的视觉元素和语言表达,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五、作品分享与点评(20分钟)1.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漫画作品,并对彼此的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
2. 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综合点评,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创意和实践经验。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过程,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到的现代漫画艺术特点和技巧。
2. 鼓励学生思考漫画对语文写作的启示,并提出自己的感悟和反思。
教学延伸:高三学生还可以选择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创作与之相关的漫画片段,进一步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作品和表现,以及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估。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漫画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国画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漫画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2. 创作漫画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1. 漫画创作中的创意思维和表现手法。
2. 漫画与文字的结合,提高漫画的叙事性和趣味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几幅优秀的漫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漫画吗?漫画有哪些特点?二、新课讲解1. 漫画的特点:夸张、幽默、讽刺、寓意等。
2. 漫画的艺术风格:写实、夸张、讽刺、幽默等。
3. 创作漫画的基本步骤:a. 确定主题:漫画的主题要鲜明、具有代表性。
b. 设计角色:角色要生动、形象,具有个性。
c. 创作画面:画面要简洁、有趣,富有表现力。
d. 添加文字:文字要简练、生动,与画面相得益彰。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创作一幅漫画作品。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漫画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点评学生作品,指出优点和不足。
3. 学生互相评价,交流学习心得。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漫画的特点和创作方法。
2. 布置作业:以“家乡的变化”为主题,创作一幅漫画作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漫画作品、讲解漫画特点、教授漫画创作方法等环节,让学生对漫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创作出富有创意的漫画作品。
但在评价环节,部分学生的作品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主题不够鲜明、画面不够生动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漫话清高教材分析:《漫话清高》具体编排在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二课,这是一篇说理散文。
作者定位于一个“漫”字,写得轻松又平实。
随意谈论,娓娓道来,使读者在审美的愉悦中获得认识和启迪。
本篇的成功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发展学生的健康人生观,形成健全人格有着启发作用。
学情分析:对于散文,高二的学生已有所接触了解,也掌握了一些分析鉴赏散文的方法。
《漫话清高》这篇散文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用含蓄委婉的语言来表达作者的观点,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围绕“清高”是如何来“漫话”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弄清“清高”一词的内涵和发展,了解古人评定“清高”的标准。
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抓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和快速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②提高感悟和阅读文化散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思考“清高”的当代意义。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培养学生的一点清高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洁的品格。
还是很有必要的。
教法、学法:自读感悟导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教学重点:①理解作者关于“清高”的观点,并理清课文中所举历史人物以及与作者所阐述的观点的关系。
②品析文中议论性语句所隐含的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认识“清高”的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同学们,今天早自习我们一起预习了《漫话清高》这篇课文,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这是一篇文化随笔,也是一篇说理散文,文题中的“漫话”最能体现本文体特点,作者文笔飘逸灵动,材料翔实,事例精当,记叙,说理,抒情有机融合,论述深入,体现了作者渊博的文史知识和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
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训练大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来快速筛选、提炼出有效信息的能力。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著名主持人答记者问。
记者:有人问香港凤凰电视台著名栏目《鲁豫有约》主持人鲁豫:“听很多人说你挺清高的。
”鲁豫回答说:“可能应该是吧,不是表现得比较清高,而是我算个比较清高的人,我不太喜欢“清高”这个词,总觉得它有点怪怪的,或许应该说是有点小脾气,傲气,比如我碰到一个我不喜欢的人就会比较冷淡。
高二语文14.漫话清高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独特的概念——“清高”。
培养对文化现象的评判能力。
2.了解文中所引用的人物典故。
在此基础上辨别作者的思想倾向,提炼出他在旁征博引的“漫话”过程中想要表达的观点。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思考,讨论、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重点、难点对文中所引用的人物典故等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辨别作者的思想倾向,提炼出他在“漫话”的过程中想要表达的观点。
●解决办法1.诵读感知,把握作者思路。
3.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学生活动预习,诵读。
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人我们有时会听到人们用“清高”一词评价他人。
“清高”为何意?在这一课里,学者金开诚以“漫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解了“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以及这种思想行为在今日社会中的表现。
二、感知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将全文浏览一遍。
三、精读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出文章的线索,提炼出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找出课文中写到的许由、陶渊明、李白、孟浩然的例子,说说作者举这几个例子分别想说明什么问题。
许由和陶渊明的例子说明在传统的历史文化心理中,有才能而不趋同社会主流的人通常被评价为“清高”。
许由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和机会,却不屑于为人君;陶渊明不愿做官,却以过人的诗才扬名——虽然诗才不一定证明他可以做官。
李白、孟浩然的例子说明“清高”标准在人们心目中的不确定性。
李白的例子证明标准的严格,孟浩然的例子证明标准的模糊。
这种标准的不确定性,说明“清高”不是一个非弄清楚不可的重要概念,虽然这个词含有褒义,但也算不得是对一个人的较高评价。
2.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有什么意义?“清高”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延续了下来。
漫话清高一、教材分析 :《漫话清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讲读课文。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说理性散文。
说理性散文往往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单元教学目标是品味这些散文的情趣和理趣,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
“清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和价值观念。
清,水也;高,山也。
清高者,其为人必清白如水,孤高如山。
金开诚先生在他的《漫话清高》一文中,旁征博引,融通古今,以“漫话”的形式让我们了解到“清高”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
教学重点是领会作者对清高内涵的界定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难点是认识清高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分析本文特点,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清高”的内涵及历史上的清高人物。
2、思考“清高”的当代意义。
3、品味文化随笔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此,我主要采用“文本研习”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文本研习,整体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和作者的主要观点。
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四、教学设计:导入:我们有时会听到人们用“清高”评价他人。
“清高”是褒义还是贬义?古人是如何看待“清高”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清高”?“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以及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到底是什么?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学者金开诚的《漫话清高》。
二.作者介绍金开诚,男,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1981年入社,曾任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会员。
第八届中央常委,第九届中央副主席,中央宣传部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漫话清高教案2人教版点击目标1 了解“清高”的内涵及历史上的清高人物。
2 思考“清高”的当代意义。
3 学习随笔的写法。
锁定重点难点1.了解“清高”的内涵。
2.当代人如何面对“清高”。
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金开诚,男,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1981年入社,曾任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会员。
第八届中央常委,第九届中央副主席,中央宣传部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现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部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二)自主合作探究1.自读感知(1)课前要求学生上网或进图书馆查阅课文所涉人物与清高有关的故事:许由,陶渊明、林和靖、倪云林、李白、孟浩然等。
课堂上,学生推荐代来分别讲述.老师相机补充。
(2)学生浏览课文.概括段意:第1节:释清高。
第2节:传说中第一个清高的人的事迹。
第3节:清高与富贵无缘。
第4节:纯正的清高者陶渊明.第5节:要享有清高之名,必须有才。
第6节:评定清高是相当严格的。
第7节;评定清高的标准是模糊的。
缩8节。
当代应如何扬弃“清高”这一概念。
(3)由以上概括可把文章分成哪两部分?【明确】一(1——7)清高在古代二(第8节)清高在当代2.研读探究(1)许由、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明确】许由的例子说明“清高”与显贵无缘,陶渊明的例子说明清高与富贵无缘。
(2)李白、孟浩然的例子又分别说明了什么?【明确】李白的例子说明了评定清高的样板是相当严格的。
孟浩然的例子说明了评定清高的标准既严格又模糊。
(3)学生齐读第8节,分析作者认为“清高”在当代有什么积极意义?【明确】作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有的人并不能发财致富,有点清高可使人失意时获得心理平衡;成功人士有一点清高可以使人清白正直,不利令智昏,这都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4漫话清高(备课资料)精品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三册一、类文荐读古诗如酒祝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记忆的源头,也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
已经很难确认《诗经》诞生的确切年代了,至于究竟是哪一个不平凡的喉咙,最先吟出中国诗歌第一行嘹亮的音符,更是无从查考。
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绽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与诗人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
诗,使灰黯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的不可能最终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
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
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尘烟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维王勃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一点。
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问的淘洗。
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
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的共同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
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
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
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在隔过了久远的时间之后,我们再去读它们,已不再是普通的阅读,这些诗的年龄与生命力,使我们升起由衷的敬畏感。
漫话清高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漫话清高是一篇文化随笔性质的说理性散文,这对名利熏心之人无疑是一剂良药。
品读时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以下是作者整理的漫话清高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漫话清高》教案一、教学目标与任务:1、正确知道与认识“清高”的内涵;2、讨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清高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的观点;2、了解“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动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三、教学设计:1、《漫话清高》是学术文化随笔。
作者对传统文化有相当深厚的积存,全文旁征博引,融通古今,其中的许多引证看似雪泥鸿爪,却环环相扣,凸显了文章的主线。
学习时,第一要对文中所引用的人物典故等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辨别作者的思想偏向,提炼出他在“漫话”的进程中想要表达的观点。
2、准备5—8则课外观短文作为资料展现。
3、PPT多媒体课件辅助四、教学内容与步骤:A、导入有人问香港凤凰电视台著名栏目《鲁豫有约》主持人鲁豫:“听很多人说你挺清高的。
”鲁豫回答说:“可能应当是吧,不是表现得比较清高,而是我算个比较清高的人,我不太爱好“清高”这个词,总觉得它有傹劲劲的,或许应当说是有点小脾气,傲气,比如我碰到一个我不爱好的人就会比较冷漠。
我不是那么快熟的人,这种性情是与生俱来的”。
有人看了电视后说,她配清高,可见清高是有一定标准的了,那么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清高”呢?今天我们来看看北大著名学者金开诚的《漫说清高》,所谓“漫话”就是不拘情势的随便谈论在这一课文里,金开诚先生以“漫话”的情势为我们讲授了“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以及这种思想行动在本日社会中的表现。
附:介绍作者:(课件内容一)金开诚,男,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
九三学杜中央副主席。
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漫话清高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漫话清高》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清高” 的内涵及历史上的清高人物。
2.思考“清高” 的当代意义。
3.学习随笔的写法。
学习重点:1.了解“清高” 的内涵。
2.当代人如何面对“清高”。
预习要求:1、音:勾当(goudang)颍(ying)水孤僻(pi)怪癖(pi)禅(shan)2、意:用世:出任官职扬弃:保留和抛弃3、查询、了解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
教具安排:PPT文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我介绍:年纪较青,水平不高———清高请学生为“清高”定义(学生一般无法准确表达)让学生自由举例:古今中外“清高”之人(可以板书出来)二、自读课文:解决所举人物是否算“清高”(PP T投影课题)要求:三到(口到:念出声音来手到:划出关键词、句来心到:理解文章)三问((PPT投影)1、那些人物可以称为“清高”?2、李白为什么不能算“清高”?3、现代社会还要不要“清高”?三、检查预习:1、PPT投影预习题1、2。
2、学生交流预习题3,了解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
(PPT投影补充林和靖的“梅妻鹤子”及《园中山梅》、倪云林《渔庄秋隐》图、李白的坎坷仕途、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四、研读课文:1、解决问题11) PPT投影文中所有人物2) 学生讨论归纳出“清高”人士(许、陶、林、倪)3) 讨论么诸葛、汲、苏、魏、颜、史等不能算清高?(富贵)4) 讨论陶、林、倪符合“清高”的什么条件?(才艺突出)2、解决问题21) PPT投影再次显示李白的坎坷仕途2) 学生齐读课文第6节3) 讨论李白不能称为“清高”样板的原因(“用世之心过于急切”)4) 讨论孟浩然也不能被称为“清高”样板的原因(除了清高标准的模糊,应该联系《临》诗强调孟浩然“用世之心极为明显”)3、学生归纳“清高”的标准(PPT投影)不富不贵、才艺突出、不想做官4、对照标准,讨论学生课前举例的人物是否算“清高”。
5、讨论“清高”的褒贬义。
2020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学案(人教版):语言综合运用之漫画. 【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漫画题型2、学会欣赏漫画,了解漫画的寓意3、掌握漫画题的解题步骤【知识准备】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
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幽默、诙谐的画面,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启迪人们领悟深奥的道理(寓意)。
漫画的构成:标题:标题(可以没有):即题目,往往告知或暗示漫画的主题思想。
主体:主体:是画面各“因素”构成的情景;注释:注释(可以没有):是对画面情景的提示与注解。
【自主探究】漫画题是指把漫画从图片转换成文字表述的一种考题。
题型1、画面描述 2、揭示寓意3、拟写标题4、拟公益广告题型1、画面描述题解题要领:1、仔细观察整体画面要仔细观察画面上的背景与人物,人物的服饰、动作、表情,标题及其他文字信息等。
2、抓住特征客观描述画面抓住能反映画面寓意的特征进行详细描绘,描述时只要求对漫画内容本身加以说明,不可超越漫画所给图文信息进行添枝加叶,不可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并不存在的东西。
3、注意说明的顺序对于漫画的说明,在整体上要做到“总──分──总”,即起笔一句点明介绍对象,然后依次介绍画面内容,再用一句话点出漫画寓意。
介绍人物时,可按照“穿着(从上到下)──动作──神态”这样的顺序进行说明,自然主次分明、条理清晰。
例1、描述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写出它的寓意。
例2、请仔细观察下图的中国节水标志图案(黑色部分原图为绿色),简要描述该图案,并说明你对该图案内涵的理解。
3、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招画,按要求答题。
①请简要说明画面的内容。
(不超过3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说说这幅画给我们的启示。
(不超过3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型2、揭示寓意☐用概括性的语言,揭示漫画主题,指出漫画的弦外之音,概括漫画给人的思考和警示。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中语文《漫话清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高”的内涵及历史上的清高人物。
2、思考“清高”的当代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弄清“清高”一词的内涵及评价标准的发展与变化。
2、讨论:新时代是否需要“清高”这种风范。
把握作者列举的历史人物与阐述的观点。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随时代变迁,有些词汇的涵义不断改变。
例如:在有些人眼里,“老实””成了“无能”的代名词;“单纯”成了“无知”的别名;我们今天来说说“清高”二字,不知你们如何解释它。
(生议)下面,我们来看学者金开诚是如何解说这个词的历史源流与文化底蕴的。
二)作者介绍:金开诚,男,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大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现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导,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华文化院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部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三)自主、合作、探究:1)学生浏览课文.概括段意:第1节:释清高。
第2节:传说中第一个清高的人的事迹。
第3节:清高与富贵无缘。
第4节:纯正的清高者陶渊明.第5节:要享有清高之名,必须有才。
第6节:评定清高是相当严格的。
第7节;评定清高的标准是模糊的。
缩8节。
当代应如何扬弃“清高”这一概念。
2)由以上概括可把文章分成哪两部分?【明确】(一)(1——7)清高在古代(二)(第8节)清高在当代.四)研读探究1)读第一段,了解在古代清高的内涵。
明确:清高是个褒义词,“清”是指为人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见不得人的勾当。
“高”总带上一点孤独乃至孤僻的意味,或者可以解释为孤高。
2)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哪些清高人物的身影?学生会想到:朱自清、陶渊明、孟浩然、海子等。
3)在作者看来,清高的名声首先总是落到遗世寂居的隐士身上,那些官场得志,商场得利,情场得意之辈一概被拒之于清高门外,那么,历史上还有没有清高之人呢?4)请同学们读第2段—第7段。
漫话清高学习目标:1.了解“清高〞的内涵及历史上的清高人物。
2.思考“清高〞的当代意义。
3.学习随笔的写法。
学习重点:1.了解“清高〞的内涵。
2.当代人如何面对“清高〞。
预习要求:1、字词句〔先在书上作上记号,然后查〕音:勾当〔goudang〕颍〔ying〕水汲〔ji〕黯怪癖〔pi〕禅〔shan〕让倪〔ni〕意:用世:出任官职扬弃:〔1〕保留和抛弃〔2〕抛弃德高望重:品行高尚,声望卓著姑置勿论:姑且放到一边不去讨论议论实至名归:有了实际的成绩,名誉也随之而来了不理解的诗句: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长安宫阙处天九天之上,高贵豪华,我曾地这个地方作臣子。
端居耻圣明: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假,凭借。
业已饮,何恤他:业已,已经。
恤,忧虑。
红颜弃轩昂,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对,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红颜对白首,从少壮到晚岁。
轩冕,车马冠服。
皓月当空的清宵,把酒临风,至于沉醉。
有时在繁花丛中,流连忘返。
高山太巍峨我不能仰视,只能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
2.给每一自然段用原文或者自己概括大意3.课前要求学生上网或进图书馆查阅课文所涉人物与清高有关的故事:许由,陶渊明、林和靖。
倪云林、李白、孟浩然等。
课堂上,学生推荐代表分别讲述,老师相机补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我们有时会听到人们用“清高〞评价他人。
“清高〞是褒义还是贬义?“清高〞为何意?在这一课里,学者金开诚以“漫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解了“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以及这种思想行为在今日社会中的表现。
金开诚,男,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
九三学杜中央副主席。
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1981年入社。
曾任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常委,第九届中央副主席,中央宣传部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漫话清高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清高”的内涵及评价标准。
2.了解历史上的清高人物及“清高”的当代意义。
3.分析文中所列举之人物与作者所阐述论点之间的关系,学习本文论述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教学重难点】1.了解“清高”的内涵及其评价标准。
2.当代人如何面对“清高”。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有时会听到人们用“清高”评价他人。
“清高”是褒义还是贬义?古人是如何看待“清高”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清高”?“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以及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到底是什么?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学者金开诚的《漫话清高》。
二.作者介绍金开诚,男,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1981年入社,曾任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会员。
第八届中央常委,第九届中央副主席,中央宣传部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现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部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三.理清思路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2.给段落和大意连线。
(投影)第1段:释清高。
第2段:传说中第一个清高的人许由。
第3段:清高与富贵无缘。
第4段:纯正的清高者陶渊明.第5段:要享有清高之名,必须有才。
第6段:评定清高是相当严格的。
第7段:评定清高的标准是模糊的。
第8段:“清高”的现代意义。
3.概括本文的思路①清高的含义:清白正直、高风亮节、孤独、孤僻、孤高。
②古代清高的模式:不能(愿)做官、与富贵或显贵无缘、必须有才。
③古代评价清高的标准:既严格又模糊。
④清高的现代意义:仍需保留一点清高。
四、课文内容探究:问题思考:(媒体展示)1、作者是怎样解释“清高”一词的意义的?2、作者举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3、林和靖、倪云林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4、李白与孟浩然的例子又别说明了什么?5、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有什么意义?讨论研究:1、作者是怎样解释“清高”一词的意义的?明确:所谓“清高”,辞海解释为“不慕荣利,洁身自好”,应该是含有褒扬之义的,作者认为“清”即是“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也是有褒赞之义的。
在中国人的词汇中,凡跟“清”字搭上关系的,往往有称誉的意思,如:卓越才能者名为清才,志行高洁者称为清士,儒雅文章则说清文,廉洁奉公者颂为清官,纯洁之友情则誉为清交,如今清字与“高”沾上了,想来该是顶量级的称誉了吧,然作者说“高”非是“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总要带上“孤高或孤僻”,甚至是“孤高”。
苏轼有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可谓高矣,又是多么的孤独啊,看来清高是要有一定的代价的,海子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与幸福生活的距离,是一种与现实格格格不入,丅高的代价就是“孤独”。
因此“清高”的名声首先落到那些遗世寂居的文人隐士头上。
2、作者举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明确: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清高与显贵、富贵无缘”①许由是传说中第一个清高之士,他因有德有才,而被定为唐尧位置的第一人选,而当天下人需要他的时候,他却逃之夭夭,而世人却对其行为大加褒赞,长久以来传为美谈。
有德有才者弃天下苍生于不顾,视郑重托付为污染,实在让人想不通,你能想得通吗?——因为清高在古代是受人赞扬的,而这种美谈又反映了古代士人的价值取向。
②在作者的眼里陶渊明无疑是个古代清高的样板,是个非常突出纯正的清高之士。
回想一下我们学到过的陶渊明的诗文,或许我们能够有个更清晰的感受。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桃花源诗》“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以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字里行间饱含对自由的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摆脱官场樊笼的欣喜。
菊花傲霜开放、凌寒不凋;花容艳美、韵致高雅,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一,深受世人喜爱,也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由许与陶,可见在传统的历史文化心理当中,有才能而不趋同社会主流的且不会获得较多的物质享受(富)和社会地位(贵)的人通常会被评价为“清高”,许由有治理天下的能力与机会,却不屑为人君;陶不愿做官,却以过人的诗才而扬名——虽然诗才不一定证明他可以做官。
因此古代士人的价值取向是颇为混乱的了。
3、林和靖、倪云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明确:要获得清高之名,必须要有才(相关的内容)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赏析——百花都凋残了,只有梅花开得茂盛美好;小园的风光都被梅花独占了。
梅花疏淡的影子横斜地倒映在清浅的水里,清幽的香气在黄昏朦胧月色里飘散着。
白色的鸟儿被梅花吸引住了,要飞下来时先偷看一眼;粉蝶如果有知觉,也该会消魂。
幸喜我能以诗和梅花亲近,唨不到那些花天酒地的权贵来凑趣了。
4、李白与孟浩然的例子又分别说明了什么?(假清高的李白——一生都在摧眉折腰事权贵)①李白的例子说明清高的评定标准是严格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有不世之才华,又鄙视功名利禄,应该说很是符合“清高”之名,但有人认为他有时用世之心过切,又很是自负,缺少恬退之心,而且得志时洋洋,失意时傲慢,故难得“清高”之名②孟浩然的例子说明清高评定的标准是模糊的;孟浩然是唐时与王维其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诗或雄劲有力,或清新秀美,或见是个有才之人,而且偶有用世之心,但一生未仕,还纵情诗酒之中,竟至于有官不做,隐居后也有恬淡之志,却也未立于清高之榜,可见清高的标准也是很这模糊的。
由清高的评定标准可见,“清高”不是一个非要弄清楚不可的重要概念,虽然这个词含有褒义,但也算不上是对一个人的较高评价。
5、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有什么意义?“清高”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延续下来。
没能致富的人自视清高,至少可以保持心理的平衡;发财致富甚至既富且贵的人如果讲一点清高,被认为于人于己都有好处ဂ所以“清高”这个概念至今仍有生命力。
D、讨论延伸:在当今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这“清高”已难有容身之地,且不说那粗制滥造,泡沫泛起的学风,败坏学术研究的声誉,就是那学术腐败的丑闻也是不绝于耳,为了争名争利争评奖争职称,不惜抄袭、剽窃、弄虚作假,拉关系,送红包,甚至雇人代笔,假文凭,假学历屡见不鲜,这种\\\\\\\"学术蝗祸\\\\\\\",打而不绝,浊浪滔滔,何处言清高?结合课文对清高的理解以及末段文字,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清高这一现象的理解。
讨论可能的见解:①、当今社会鼓励人尽其才,青年人应该放弃“清高”的观念,积极投入社会、发挥才干、去争取物质利益与社会地位;②、市场经济不是让每个人都变得惟利是图,作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人保持一点“清高”的操守的;③、警惕“清高”的异化,坚决揭露假“清高”。
求名不成,求利不得,退而标榜清高,是一种阿Q 式的精神自慰,是一处自卑、怯懦、无奈但又不愿承认失败的消极生活态度,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真正清高的人是根本不在乎成名得利的,可是现代夾会却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人想借清高之名而行出名与得利之实,这是一种人见人恶的假清高,做妓女又想竖牌坊。
如:不敢名正言顺的讲稿酬,求润笔。
作家从来是“耻于言钱”的,因此作家都是穷光蛋,许多大作家一生清贫,曹雪芹为写红楼穷得全家喝粥,最终贫病而死,朱自清虽贫但绝不食美国佬的“嗟来方食”,最后也穷饿而死,这些都是令人感叹与敬佩的。
这种历史的伤痛让许多作家用“面苍然,发播然,满腹诗书不值钱”来形容自己,如此就有些假了呀。
贺雄飞先生说:“有一种清高是教授喝西北风孔乙己吃茴香豆,还有一种清高是清清白白拿高稿酬;有一种重利是惟利是图、出卖人格,还有一种重利是按质论价,按劳取酬。
”送礼,是许多人痛恨与忌讳但又无奈的。
如果不收,别人会认为你假清高,会认为你不够朋友,这时候难得糊涂就不错了。
④、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采菊东篱;穷人不食嗟来之食,毙命街头。
可见真正的清高䘯物质所无法动摇的,有时甚至以生命为代价,这又很有些甘于清贫,冷漠诱或,忠诚信仰和不畏牺牲的味道了。
E、总结作者用文章来开导社会,通过“漫话”的方式,告诉我们“清高”是一种世俗的价值取向格格不入的行为与思想,清高的人一般不会趋向于社会主流的价值导向,因而不会获得较多的物质享受与社会地位。
它只代表一种不从众的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是自我意识和性格的一种自然体现,它拒绝平庸,蔑视媚俗,鄙弃愚腐,因此总要伤人,因此总被人敬而远之,更是失宠于权势与财富。
但是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心理现象,在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应该辨证的去看待。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两篇文章(看附后资料1、2则)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应以道德滑坡和人格、尊严的丧失为代价。
恰恰相反,社会越进步,市场经济越完善,道德水平应当越高,人格和尊严越应被人所重视。
在各种机遇、选择、挑战接踵而至的时候,能正确地抵制各种诱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受伤害,保持清高的品质,那就十分可贵了。
五、作业布置以清高为话题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800左右的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板书1、释清高2、许由是第一个清高之人3、清高与富贵无缘4、陶渊明是突出的庯正的清高者5、要获清高之名还须有才6、古代对清高的评价是很严格的7、古代对清高的评价又是很模糊的8、“清高”在现实条件下的意义2019-2020年高中语文灯下漫笔(节选)教案B人教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说理性散文的特点。
2.了解鲁迅杂文的风格。
二、能力培育目标1.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的构思特点,培养由小及大,进行类比对照的联想能力。
2.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体会这篇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3.体味、鉴赏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1.体会学习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感。
2.领会课文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所作的尖锐抨击和深刻批判。
【重点、难点】《灯下漫笔》是鲁迅的杂文名篇,短短二千余字,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小事说起,举重若轻,深刻剖析了几千年中国社会的社会史和国民的人生史、心灵史,情理交融、深刻凝炼。
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领会鲁迅深刻思想,进而品味其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