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媒介批评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内蒙古自治区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媒介批评理论解析媒介批评理论是新闻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通过对媒介内容和形式进行审视和批评,探讨了媒介对个体、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在内蒙古自治区考研新闻传播学的复习资料中,媒介批评理论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本文将通过对媒介批评理论的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理论。
一、媒介批评理论的概念和背景媒介批评理论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兴起的,它主要研究媒介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并对这种影响进行批评和反思。
该理论的兴起与当时媒介的普及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媒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渠道。
然而,媒介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信息的选择性传播、内容的商业化倾向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了媒介批评理论关注的焦点。
二、媒介批评理论的基本观点媒介批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1. 媒介具有创造意义和社会影响力:媒介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工具,它还具有自身的创造性和社会影响力。
媒介通过内容和形式的选择,塑造了观众的认知和价值观,对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2. 媒介批评应关注权力和意识形态:媒介批评理论强调对媒介中的权力和意识形态进行批评。
媒介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和意识形态的表达工具,往往受到政治和经济力量的影响,有可能产生信息的偏向和扭曲。
3. 媒介批评应关注受众的角色和权利:媒介批评理论认为受众在媒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解码者和评判者。
因此,媒介批评应该关注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反思,并保障他们的信息权利。
三、媒介批评的方法和应用媒介批评理论提出了多种研究方法和应用。
其中,内容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它通过对媒介内容的统计分析和比较,揭示媒介的偏向和扭曲。
此外,观众研究也是媒介批评的重要内容,它通过调查研究和深度访谈等方法,了解观众对媒介内容的理解和反应。
在内蒙古自治区考研新闻传播学的复习资料中,媒介批评理论的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媒介批评的文本理论(一)〔内容摘要〕媒介批评是用解释学的方法对媒介和新闻作品进行解读,通过剖视文本把媒体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或新闻的意义提示给受众。
新闻文本是一个思想载体,对这个文本世界的充分体悟和分析,才能使人们达到对媒体和新闻的真正理解。
克服文本与解读者之间的陌生和距离,和文本融合在一起,从而同化文本的意义,并创造另一个文本,把批评的见地和机智表现出来,是媒介批评的完整过程。
媒介批评最终要对媒体和新闻作出解释,再现和重构记者的意指,揭示潜藏的文字背后的原意和内在意义。
〔关键词〕媒介批评;新闻的解读;文本的构成;文本理论媒介批评者对媒介与新闻作品的解读,包括理解、解释和文字表达,需要掌握文本理论。
展示媒介行为与新闻作品的语言篇章,称作媒介文本,媒介批评间对上述文本的解释,即把解释学的方法应用于媒介批评“解释学”可以宽泛地定义为对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
①“意义”是一个抽象的,很难有明确、统一定义的概念,却是人们最普遍,最常见、最不可缺少的东西。
媒介批评就是批评者把媒介现象的意义通过剖视文本揭示给受众。
一、新闻文本的构成西方解释学者认为,“文本就是由书写而固定下来的语言”。
②文本之所以被看作是言语的作品,因为它是一个构造起来的整体。
这个整体已经不能还原为它的句子。
同样,新闻作品的文本不是语言的简单组合,也不是由导语、主体构成的惟一形式,而新闻事实的有机整体,其意志和心理的意义具有不同的效果。
一旦摆脱了报道者的即时性,文本可以超出报道者的语境所具有的种种历史的、心理的、社会学的限定,表现出更广泛、更重要、更奇特的意义。
质言之,新闻文本及它说的东西,已不是记者要说的东西,它表现为文本内容要素的结构方式,揭示内容的外部特征与形态。
揭示文本生成与构成的特征与规律,是解读新闻,把握媒介批评对象的主要程序。
新闻文本对于受众来说,是一个思想载体,能够沟通本体论与方法论。
正是通过对文本和这个文本世界的分析和解说,人们才达到了对新闻的理解,使认识同现实联系了起来。
2021年第4期学习与探索No.4,2021 (总第309期)Study&Exploration Serial.No.309・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尼尔•波兹曼媒介批评理论的当代意义倪晓文(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200072)摘要:尼尔•波兹曼是媒体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媒介即隐喻”“媒介变迁”和“媒介技术批判”是其理论的三大核心内容。
波兹曼对电视媒介的批判,恰恰可以作为当前媒介生态治理与建构的参考。
这一理论对促进当前我国文化事业有序发展、提升我国大众文化的艺术性、引领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实现科技与人文的良性互动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尼尔•波兹曼;媒介批评;大众文化;文化建设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21)04-0136-07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是当代最重要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其传播学思想集中体现在《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构成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中。
作为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尼尔•波兹曼从人文主义角度批判了电视媒介对现代社会的负面影响,反思了媒介技术对人和社会的冲击,把媒介和媒介技术看作是一种可对社会造成难以逆转的影响的不可控工具,体现了他对文化命运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深刻的批判精神。
进入21世纪,电视和互联网成为主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同时也是文化生产的主要场域,更是大众文化的代表。
大众文化的批量化生产和娱乐化倾向,使主流媒介话语呈现出伪个性化特征和超意识形态现象。
当前,在我国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波兹曼媒介批判思想具有一定的借鉴和警示意义。
一、“媒介即认识”——“舍弃思想而迎合娱乐”尼尔•波兹曼作为媒介环境学派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在《娱乐至死》的第一章即以“媒介即作者简介:倪晓文,1982年生,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媒介批评浅谈我对媒介批评的几点认识广电091 0920200329 万英吉第一眼看到这么课程的时候,我以为这门课程的内容无非是老师选取一些有关在媒体上发生的媒介活动进行抨击、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的专家看哪个媒体活动不爽就发表论著对他进行“人身攻击”,要大批特批,要批的深刻,要站在社会伦理、新闻专业的角度对某一个新闻事件“剖析分解”。
就比如《非诚勿扰》中的马诺的拜金论—节目中一位爱好骑自行车且无业的男嘉宾问马诺:“你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吗?”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更喜欢在宝马里哭。
”,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自然也就免不了要面临我们的学者专家一番狂轰滥炸,但也仅此是骂骂而已,以后第二个马诺还是会出现,拜金主义还是会在社会上滋生蔓延。
上过课程才知道,媒介批评远非如此。
一、否定性批评与肯定性批评的辩证关系往往我们谈到媒介批评,很多人对他的第一映像就是对媒介的批评,人们往往会认为就是对某种缺点和错误的指责或抨击,甚至是对某种错误思想、言行的批驳与否定,从而使“批评”一词成为一个否定性概念,尤其是“批评”与“表扬”的习惯性对举,更是大大强化了这种印象。
这更像是一种文学对“批评”一次的定义,然而在学术意义上,批评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是对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得失的分析、判断、评价。
因此,媒介批评可能是对媒介现实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加以抨击,乃至否定,也可能是对媒介现实中的某些做法总结经验,加以肯定,倡导推广。
换句话说,媒介批评既可以是否定性的批评,也可以是肯定性的批评。
当然,对于缺乏媒介批评传统的现金中国而言,适当强调媒介批评的否定性指向,加强对媒介现实中各种问题的分析、评论、批判,对于促进传媒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也不能因为强调媒介批评的反思性、批判性乃至否定性,就扔掉媒介批评的建设性、倡导性、肯定性。
对于媒介批评的价值取向,我们需要辩证思维。
所谓“浇花除草”、“惩恶扬善”、“祛邪扶正”之类的俗语,正好反映了否定性批评与肯定性批评的辩证关系。
媒介的四种理论知识媒介领域涉及许多理论知识,下面将介绍其中四种常见的理论。
1. 媒介效果理论媒介效果理论是媒介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探讨了不同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其中一个主要的理论观点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行为和态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实验设计,探索各种媒介在塑造个体信念、态度和行为方面的作用。
这种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人们理解媒介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以及如何为媒介生产和消费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2. 媒介批判理论媒介批判理论是一种批判性的理论,旨在揭示和批判媒介对社会和文化的作用。
该理论强调了媒介的潜在偏见和不公平性,以及它们如何维护和强化社会的现有不平等关系。
媒介批判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媒介是一种权力工具。
通过分析媒介内容和结构,研究者可以揭示媒介如何传递特定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意识形态,并探讨其对公众观念和行动的影响。
3. 媒介社会学理论媒介社会学理论研究媒介如何塑造社会的结构和关系。
这个理论框架关注媒介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贡献,以及社会和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媒介的产生和演变。
媒介社会学理论强调了媒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
它研究媒介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并探讨媒介与社会其他方面的互动关系。
4. 媒介心理学理论媒介心理学理论研究媒介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
这个理论框架关注媒介的感知、注意和理解过程。
它探讨媒介如何影响个体的情感、情绪以及对信息的处理和评估。
媒介心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媒介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揭示了媒介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潜在机制和影响因素。
以上所述的四种理论只是媒介领域众多理论中的一部分,它们提供了对媒介与个体、社会以及文化之间关系的不同视角和解释。
这些理论对研究者和媒介从业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媒介影响的挑战。
媒介领域涉及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而上文提到的媒介效果理论、媒介批判理论、媒介社会学理论和媒介心理学理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媒介批判理论简介媒介批判理论是一种研究媒介对于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影响的理论。
它旨在审视媒介在形塑个人和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权力关系方面所起的作用。
媒介批判理论批评媒体的传播方式、内容和所有权结构,并提出了一系列反思和解决方案。
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可以塑造公众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影响政府决策,塑造群体认同和文化价值观。
媒介批判理论认为媒体不是中立的传播工具,而是充满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权力机构。
媒体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往往有自己的利益和偏见,他们通过选择报道内容、呈现方式和偏向性评论来塑造公众观点。
媒介批判理论提供了过滤的概念,指出了相关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影响。
作者如亨特和麦卡鲁姆等人强调了媒介所有权和控制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少数人控制着大多数媒体,并通过选择性报道和信息过滤来影响公众对事实的认知。
这种信息过滤是有偏见的,有时候更倾向于服务于特定的利益。
媒介批判理论还探讨了媒体对于个人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媒体通过呈现一种特定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塑造了社会上的集体认同。
它们可以通过习俗、广告和娱乐内容来创造和强调特定群体的形象。
这些媒体创造的观念往往会影响个人和社会对于自身身份和价值观的认同。
为了对抗媒体的权力和偏见,媒介批判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反思和解决方案。
一种建议是培养媒体素养,使公众更加了解媒体行为和媒体对事件的呈现方式。
公众可以通过分析和评估媒体内容来辩别真相和偏见。
此外,一些学者还提出探索替代媒体模式和提倡媒体多样性的方法来促进公共的言论自由和意见多样性。
总之,媒介批判理论通过审视媒体的力量、影响和所有权结构,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体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它强调媒体的权力和偏见,并提出了一些对抗媒体偏见和促进公众媒体素养的解决方案。
媒介批判理论(Media Criticism Theory)是对媒体对社会、文化和政治方面影响的一种批判性理论。
它主要关注媒介的内容、传播方式、所有权结构和权力关系,提出了媒介对个人和社会认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媒介批评作为媒介研究的重要分支,旨在对媒介传播中涉及的各类问题和现象进行深入解析和思考。
在我国,媒介批评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和社会议题中的重要内容,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和领域。
本文将从媒介批评展开的层面进行划分,分别从理论层面、制度层面和内容层面展开讨论,并对我国媒介批评的现状和未来进行反思。
一、理论层面的媒介批评在理论层面上,媒介批评主要关注媒介传播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范式等方面的问题。
我国媒介批评在理论层面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全面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媒介批评理论框架的建构我国的媒介批评理论框架正在逐渐建构中。
早期的媒介批评主要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比如媒介效应理论、批评性理论等。
近年来,我国的媒介批评开始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论框架,例如中国特色的媒介文化理论、媒介生态理论等。
这些理论框架在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媒介批评研究方法的探索在研究方法方面,我国的媒介批评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
除了传统的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方法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网络大数据分析、虚拟实验等。
这些新方法的出现使得媒介批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也为媒介批评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3. 媒介批评范式的多元化我国的媒介批评范式也趋向于多元化。
传统的媒介批评范式主要集中在对特定媒介产品或事件的批评与解析上,而现代的媒介批评范式则更加关注媒介传播的社会文化意义和影响,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这种多元化的范式使得媒介批评研究更加综合和有深度。
我国的媒介批评在法治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对媒介法律与伦理问题的批评也越来越突出。
不仅是对传统的媒介法律问题进行批评,还包括对新媒体、网络媒介等新形态媒介传播的法律问题的批评。
这种批评不仅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助于推动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2. 媒介政策与管理的批评我国的媒介批评也在对媒介政策和管理进行批评。
简述媒介批评的定义、内容和方法。
答:一、媒介批评的定义。
媒介批评是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大众文化的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所做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
作为一种道德批评和理论反思活动,媒介批评与媒介诞生共同面世,也会相伴终身。
媒介批评和新闻批评不是一个概念。
新闻批评是指新闻媒体通过批评性的报道来实现对社会生活的舆论监督。
而媒介批评是把新闻媒体作为批评的靶子和对象。
那么,批评是如何定义的呢?据考证,在各国的语言里,批评包含有批判、评论、评价、审查、鉴定,甚至非难、非议、挑剔、吹毛求疵等意思。
从本意上讲,批评就是“判”与“断”:判,即分辨与选择;断,即价值的认定。
由此可见,媒介批评的属性和实质就是对大众传媒产品以及大众传媒本身进行价值判断。
二、媒介批评的内容。
广义的媒介批评是对一切与媒介有关的问题的分析和评判。
人和媒介的关系是媒介批评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而人和媒介的关系,也正是隐含在人类传播活动中的社会、文化的问题。
①从大众传播媒体的文化层面出发,主要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管理、科学技术的关系。
如传播媒介与人类社会关系,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政府管理、法治),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传媒的作用和影响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等。
②就本体层面而言,这是媒介批评的基本范畴,这方面包括传者和受者研究、传播公式研究、传播的内容研究、传播的效果研究等等,是专业性与学术性的批评。
③现象层面主要是指大众传媒生产的产品传播给受众的各种信息,包括新闻节目等媒体呈现的全部信息。
狭义的媒介批评通常就是指对大众传播媒介生产的产品的批评。
三、媒介批评方法。
媒介批评的方法:①哲学的批评方法。
②实证的批评方法。
③艺术的批评方法。
媒介批评的标准实质上就是媒介批评的价值取向,不同社会制度有着不同的媒介批评标准。
资产阶级的媒介批评标准是以评判作为求知的方法;以理解作为求真的方法;以批判作为求善的方法,以祛魅作为求美的方法。
媒介批评学的理论与视野(一)关键词:媒介批评学媒介批评媒介批评已经成为媒介从业人员和新闻传播学者开始研究的一个领域,许多媒介批评家早已活跃在媒介批评领域。
管理部门、受众和学者对传播内容的强烈反思,转移到如何分析、评价媒介行为,正在深入到各类媒体的实践活动。
媒介批评学引导人们科学地分析媒体行为,让受众正确理解媒介及其传播内容,导致媒介观念的彻底变革和新闻解释学的诞生。
一、抓住媒介批评的核心媒介批评学探究的是对媒介、传播内容及其方式与效果的正确解读,归纳和提炼现实的媒介规范,指出媒介批评的原则、方法与要求。
媒介批评学通过解读经验理论化的途径,揭示媒介的隐蔽性规律,建立媒介评价的概念体系和范畴。
可是,当提到媒介批评或媒介批评学时,许多人又把西方传播学搬出来,支起炉灶,大炒冷饭。
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了媒介批评学专着,称为批判学派(CriticalSchool)。
它偏重于媒体性质及社会功能的宏观研究,在高屋建瓴的理论层面对媒介展开批评。
但对大量具体的媒介作品,西欧的媒介批评家们不愿屈尊,往往不费笔墨。
本文作者认为,媒介批评不仅应瞄准宏观层面,更要认识媒介的具体活动,把内容批评和媒介制度批评作为两个交叉性对象,构造完整的媒介批评学理论。
媒体这一影响深远的社会舆论机构,主要通过传播新闻和影视作品发挥职能,总结一套评价理论和方法,是构建媒介批评学科的核心。
有的学者把媒介批评学和传播学混为一谈,变换传播学的知识角度构造媒介批评学,成为传播学的翻版。
传播学和媒介批评学有交叉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如何认识媒介的功能和效果,但媒介批评所说的媒介功能与效果不是指传播学中的“获取信息”、“监视环境”、“设置议程”、“子弹论”或“有限效果论”等那些知识,也不是构造“结构主义”、“符号理论”或“叙事方法”,而是针对特定的媒介制度、媒介运做或传播内容与方式导致的利弊,进行分析和评价。
媒介批评不是信息传播,媒介批评学自然也不是传播学。
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何道宽 (2006-01-10 11:07:37.0)[内容摘要]媒介即文化。
文明史就是媒介史。
西方文化经历了3次媒介革命:拼音文字、机器印刷和电子媒介。
人类社会经历了部落化和非部落化两个阶段,正在进入重新部落化的第三个阶段。
拼音文字是视觉的延伸,产生了线性、逻辑、“理性”、分析、专门化的西方文化。
印刷术产生了残缺不全的“谷登堡人”。
电子媒介是意识的延伸,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地球村。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重新部落化的全球一体的美好新世界。
麦克卢汉奇怪的媒介说终于得到认可。
他反常的研究方法终于受到承认。
[关键词]文明;媒介;传播;媒介革命;重新部落化;研究方法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1911—1980)是西方传播学巨人。
他在加拿大和美国大学里执教英美文学,默默无闻凡20年,直到1964年,因《理解媒介》的出版才一举成名,成为传媒追捧的风云人物。
自此,他完全转向研究媒介、传播和大众文化。
他的研究宏观上观察人类文明史和传播史,微观上透视大众文化、商业文化、娱乐文化、教育和政治制度的各个侧面。
同时,他又用比较文化的镜子关照东西方文明和欧洲各国文化。
麦克卢汉的声誉沉浮颇具戏剧性。
30年前,学术界对他的评价分为对立的两极。
毁誉之声,别若天壤。
90年代,他的声誉重新崛起。
他的《理解媒介》已经成为经典。
历史证明,麦克卢汉是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先知。
20世纪的思想巨人。
今天,他的预言一个个都实现了。
他关于“地球村”、“重新部落化”、“意识延伸”的论述,无人能出其右。
有人说,“批评家要花30年的时间去理解麦克卢汉”(1)。
中国人知道他快20年了,可是我们对他的研究几乎还没有开始。
本文攫取一鳞半爪,评介他的媒介理论。
论鲍德里亚的大众媒介批判理论法国著名思想家让?鲍德里亚是当代最重要的社会批判家之一。
他不仅对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当代经济一社会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而且对这种经济一社会生活的本质机制及其与大众媒介的内在关联进行了哲学上的批判性考察。
鲍德里亚认为现代社会中最大的权力运作工具是大众媒介,而他关于媒介的分析理论在其思想体系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作为当代最具批判性的媒介和社会理论家之一,鲍德里亚被称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麦克卢汉。
按照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的说法,鲍德里亚“与本雅明一样洞悉媒介的文化蕴意,也同样着迷于媒介给未来所能带来的诸多可能。
”而他之所以“义无返顾地紧盯荧屏”,就是因为“决意要揭示其所以令人沉迷的根本原因。
”因此,通过考察和解析鲍德里亚的媒介理论,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把握鲍德里亚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视角及其理论上的得失,另一方面对于深入理解作为信息社会的当今时代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如果说,以“边际革命”为开端的现代经济学在理论上预告了消费主义时代的来临,那么,鲍德里亚则进一步指出,当今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借助科学技术,使得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由此而步入了一个被“物”围绕的“丰盛”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里,消费不仅成了风尚,而且控制着生活的所有方面。
社会由原来以生产为主导原则变成了以消费为主导原则。
在鲍德里亚看来,消费社会中的消费并不像以往那样只是被动的吸收和占有,而是一种建立关系的主动模式,是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
”通俗地说,在消费社会中,物品要成为消费对象,必须成为符号;被消费的东西,本质上已不再是物品,而是那种在符号的意义指涉中得到映现的关系本身。
一个消费的社会也就是一个符号的世界。
那么,消费何以可能?符号何以起作用?或者说,物的符号价值是如何对大众产生影响从而实现其“消费”的?正是针对着这些重大问题,鲍德里亚使消费社会与媒介社会本质地联系起来了。
现代社会是一个由消费所控制的社会,而消费是一种符号的操控活动,符号主要通过媒介得以运行。
09广播电视学院电编4班学号:20080620021 姓名:于润泽
浅谈后殖民主义媒介批评理论
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
后殖民主义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一种铁板一块的僵化的理论;自诞生之初它就常常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践。
文学研究在当代的重要转向,即向文化研究的转向,是后殖民主义出现的重大理论背景。
1964年,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CCCS),以及随之出现的“伯明翰学派”,标志着文化研究的正式出现。
这一过程的倡导者首当提及英国学者雷蒙德˙威廉斯(Raymo
nd Williams)与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aggart)。
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为《识字的用途》、《文化与社会:1780-1950》、《漫长的革命》等。
伯明翰学派认为,文化是“一种整体生活方式“,而文化研究就是对这种整体生活方式的完整过程的描述。
这一学派所坚持的平民主义倾向使得他们把研究对象从高雅文化及传统的文学经典中解放出来,注重对通俗文化、大众传媒的研究,大众文化现象从此登上了学术的“大雅之堂”。
这就抛弃了旧的学院体制对"文化"的狭隘的、固步自封的立场,更加深入到人们的新的文化经验之中。
它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的
方法论,更注重一种新的“内容”的解析策略,对文本进行一种“价值阅读”。
霍加特指出:“…价值阅读‟这个术语并不表示阅读者此刻正试图作出有关自在的作品的…价值判断‟,而是说此刻他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这种…价值阅读‟提供了理解文化的新的途径。
这两个方向使“文化研究”始终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历史紧密结合,在注重理论进展的同时保持世俗的关怀。
而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也在报纸、广告、电视节目以及工人阶级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研究成果,并培养了许多此领域的学者。
赛义德的“东方主义”有这样一种倾向,即拒斥总体叙事,强调异质性、差异性,在重估一切价值的批判精神中回避采取一种坚定的价值立场。
这样的一种倾向或许与后殖民主义采取后结构主义立场有关。
主体的消解,是后结构主义消解中心的努力的必然结果,因为所谓的“中心”,实际上是自我的一种需要的产物,如果没有一个中心,我们必然失去对自身存在的理解进而丧失自我意识,因此“中心”的中心是“主体”。
按照西方传统思想中的主体性,主体应该是统一、完整、自足的实体。
因此,人,主体,意识这个三位一体的存在成为最终的绝对的“在场”。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后结构主义对西方传统思想的颠覆实验在“主体”问题上进入最后一个环节。
而对“主体”的消解必然意味着对中心叙事的排斥,也就不可能采取某种固定的价值立场,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很难在这一理论的范围内找到某种合乎总体观念的存在,这是后殖民主义在立场问题上不可回避的。
限于理论研究者的知识范围与结构,在赛义德或者斯皮瓦克那里,后殖民理论都是根植于某一个特定的社会的。
例如近东的伊斯兰世界,远东的大英帝国印度殖民地等,赛义德自己在其《东方学》中所说的,这里的“东方”(the Orient)是指伊斯兰世界的东方,而非远东的中国,印度或日本所在的“远东”(the East),因此单纯地移植其后殖民理论肯定会产生诸多谬误,这不仅因为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方式与中国的殖民程度与上述的国家或地区有巨大的差别,很多在后殖民理论中平常的事实,对于中国的特殊历史而言并不完全适用,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后殖民理论在中国传播存在诸多误区。
因此,对于后殖民语境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必须经过审慎的再次考察。
在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
一致性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之间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呈现出既相联系又相冲突的十分复杂的关系。
它们之间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两种文化理论都关注对于在统治结构中被边缘化的"他者"的研究,自觉维护他们的利益;都以颠覆性别的、文化的、种族的等级秩序为己任,并利用后结构主义来否定男权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共同基础──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斯皮瓦克
在当今的美国学术理论界和文化研究界,斯皮瓦克( Gayatri C. Spivak ) 的名字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 尤其是在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突破了
西方中心的模式并完成了从边缘步入中心的步骤后, 斯皮瓦克更是被当作仅次于赛义德的当代最有影响、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后殖民地或第三世界知识分子, 或后殖民批评家。
作为一位有着强烈的女性挑战意识的女权主义批评家, 斯皮瓦克对女权主义的态度是矛盾的, 她既不像肖瓦尔特那样致力于建构一种女权主义诗学, 也不像法国的女权主义理论家克里斯蒂娃和西克苏那样深深地受惠于拉康式的精神分析理论。
应该说, 她的女权主义批评既包含了从女性本身的视角出发进行的文学和文化批评, 同时也包括对女权主义理论本身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