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17.39 KB
- 文档页数:3
押第3题(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展1.(2023·辽宁·高考真题)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
这一变化发生的缘由有()①纸张的普遍使用②门阀士族的推动③北人的大量南迁④儒家思想的影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缘由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
据题干“《历代名画记》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纸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有利于绘画作品的产生,①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崇尚清谈,其中“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说明门阀士族的推动,①正确;故①①正确,A项正确;北方人大量南迁,促进南方的开发,但和画家数量增多无必定联系,①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的传播,儒家思想独尊地位受到挑战,消灭三教并存局面,①不符合题意;排解BCD项。
故选A项。
2.(2022·辽宁·高考真题)目前考古发觉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
这体现了()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唐代瓷窑多建在水道或自然河流四周,体现了当时水运的进展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唐朝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排解A项;直到明朝时期,私营手工业才占据主导地位,排解B项;唐代瓷窑选址优先水道和自然河流四周,不能说明瓷器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排解D项。
故选C项。
3.(2021·辽宁·高考真题)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时空定位】【阶段特征】隋唐(581—907年)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在强有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封建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文化辉煌灿烂,科技领先世界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典型特点。
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中华文化圈对世界文化影响深远。
(1)政治上: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三省六部制确立,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科举制创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与完善;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统治。
(2)经济上:生产工具改进,出现筒车、曲辕犁,精耕细作日益成熟;封建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展;唐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赋税制度由按人丁收税到按资产收税。
(3)对外关系: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陆海丝绸之路空前繁荣,隋唐先进的物质文化对周边国家和民族产生极大的影响。
(4)民族关系: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5)文化上:雕版印刷术、火药技术影响广泛;佛教繁荣、完成本土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三教合一趋势出现,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落实备考基础】一、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1.隋朝兴亡隋朝的建立581 年,杨坚建立隋朝。
589 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与统一的局面隋朝的建设兴建仓库;兴建洛阳;开通大运河隋朝的灭亡618 年,隋朝灭亡(1)唐朝建立:618 年,李渊建立唐朝。
(2)唐朝前期的统治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武周政权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开元盛世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①概况少数民族概况突厥(西北)建立与分裂:6世纪中叶建立政权,后分裂为东、西突厥。
灭亡:贞观初年,东突厥汗国灭亡;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中国史纲要重点知识之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二、中国古代的封建化进程1.概念:边疆落后的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封建经济(农耕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儒家为主文化)促进本民族的社会发展的过程,也称为汉化。
2.过程:贯穿于整个封建史。
典型:北魏、唐少数民族、五代辽宋夏金元、满清3.影响:促进了祖国边疆的开发;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促进民族的交融和中华民族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三、门阀士族兴衰: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五、知识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对隋唐盛世的影响。
政治上(制度创新基础):国家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制度和政治基础。
经济上(经济繁荣基础):人口的大量南迁,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经济基础。
文化上(文化繁荣、文化观):民族文化交流,南北文化差异虽明显但走向交融,为隋唐开明兼收并蓄的的文化观奠定基础;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艺术丰富多彩,为隋唐文化繁荣奠定文化基础。
民族关系上(民族观、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五胡内迁,尤其北方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观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繁荣奠定民族基础。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时代特征: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二、安史之乱的历史影响:1.中央集权和权威削弱,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边防空虚,少数民族政权趁机侵扰,边疆频频告急;3.严重破坏北方黄河流域经济,大量北民南迁,经济中心开始南移;4.战乱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促使了两税法的推行;5.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唐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
第4课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巩固基础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突厥的崛起和衰落(1)崛起: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
(2)东突厥:唐太宗时,俘获颉利可汗,在其旧地设都督府,任用突厥人为都督、将军。
(3)西突厥:太宗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高宗灭西突厥;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2.从回纥到回鹘(1)回纥首领受册封: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2)与唐交往:助唐平定安史之乱,与唐和亲,到中原经商,筑城定居。
(3)改名:8世纪后期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瓦解,迁至新疆的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迁至今甘肃的是裕固族的祖先。
3.靺鞨和渤海国(1)靺鞨兴起: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7世纪中叶强大。
(2)黑水靺鞨:8世纪初,唐设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3)粟末靺鞨: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4.南诏的崛起:7世纪前期,云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
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5.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1)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为巩固统治,松赞干布仿唐官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创制了吐蕃文字。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先进技术,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此后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3)唐蕃会盟: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
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1.和新罗的友好往来:①新罗留学生多,以崔致远最有名。
②长安及沿海城市设“新罗坊”等。
③仿唐朝制度立国,设立国学,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等,日常生活带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
2.和日本的友好往来(1)政治:从贞观年间开始,派遣唐使十多次;由留唐学生发动的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
(2)文化经济:京都仿长安;学校授儒学,文字仿汉字;贸易频繁。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高三历史知识点一、突厥的崛起和衰落1、崛起: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建立突厥汗国,统一西北。
突厥人锻冶技术较高,和中原地区有贸易往来,kcb系列船用齿轮泵突厥成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2、东突厥:隋朝初年,突厥被隋打败,分裂为东西突厥。
贞观初期,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唐太宗实行开明政策,在其旧地设都督府,任用突厥人为都督、将军。
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对北方各族产生巨大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3、西突厥:太宗时,唐朝先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
高宗时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
武则天时,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二、从回纥到回鹘1.回纥的统一及接受唐朝封号:①7世纪初,回纥在色楞格河一带逐水草而居;②东突厥灭亡后,回纥逐渐南移,归附唐朝。
③唐太宗任用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④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
2.回纥与唐朝的亲密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①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
②从唐肃宗开始,几次同回纥和亲。
③这是以往和亲中少有的。
④回纥以畜牧业为主,盛产马、羊和骆驼,通过互市与中原进行贸易。
⑤一部分贵族开始建筑宫室、城邑,逐步定居下来。
3.回鹘汗国瓦解及西迁:①8世纪后期,回纥改名回鹘。
②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
有的西迁至新疆,是今天维吾尔的祖先;有的西迁至今甘肃,是裕固族的祖先;还有的西迁到中亚。
三、靺鞨和渤海国1.靺鞨族的生活:①靺鞨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
他们以渔猎和放牧为生,也经营原始农业。
②7世纪中期以后,靺鞨的黑水和粟末两部落强大起来。
2.唐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①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
②黑kcb可调齿轮泵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3.渤海国与唐朝关系:①粟末靺鞨在黑水靺鞨南面,受中原封建文化影响较大。
②7世纪,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政权,自立为王。
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的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有:政治上: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统治政策得到调整,形成了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政治格局,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从府兵制到募兵制保证了这种政治格局的稳定,贞观之治是这种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元盛世达到鼎盛。
经济上:封建经济空前繁荣。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城市的发展是商业繁荣的重要标志。
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民族关系: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设机构,或采取册封政策,或实行和亲政策,政策灵活多样,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对外关系: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朝与亚洲、欧洲、非洲等各国之间的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文化上:唐朝文化博大精深,世界领先,全面繁荣,泽被东西,影响深远,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
如何认识隋朝大运河的开凿(1)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条件和主观动机:条件:①南朝以来,江南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
因此,开通运河势在必行;②隋朝完成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③社会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为大运河开凿创造了物质条件;④中央集权加强,能够组织大规模人力和物力进行开凿。
主观动机:①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②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③对江南繁华地区的巡游、由于在隋朝之前,江南经济已赶上北方,那么,隋朝开凿运河与江南经济地位的提高是有关系的。
(2)客观效果:①运河的开通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
它为以后的历代所用,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泽被至今;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开凿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这也是隋朝暴政的内容之一;同时,隋炀帝利用大运河,多次组织到江南巡游,极尽铺张、奢侈,也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的阶级矛盾,成为隋亡的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魏晋至隋唐时期(220—907年)是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政治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北方战乱,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局面形成,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不断完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逐渐成熟;唐朝安史之乱后政局动荡,唐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经济封建经济由遭到破坏到繁荣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经济政策调整,农耕经济繁荣发展,对外交往空前繁荣思想文化封建思想文化繁荣发展,兼容并蓄。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受到佛教、道教冲击;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特立独行的士人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民族关系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交融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发展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时空坐标】【知识梳理】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国家 建立者 都城 起止时间 魏 曹丕 洛阳 220-265 蜀刘备 成都 221-263 吴孙权建业222-2802.西晋的短暂统一(1)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八王之乱与五胡内迁 1)八王之乱①根源:西晋建立之初,分封宗室子弟为王者27人,以郡为国,王国各自成立国军。
②影响:北方地区破坏惨重,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自此中国进入长期政权分立的时期。
2)五胡内迁①原因:三国至西晋中原内乱,人口锐减,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中原内乱,军事力量薄弱。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历史:4.6《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旧人教版高三)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突厥汗国的建立和分裂;东突厥和西突厥与唐的关系;回纥汗国的建立及其与唐的关系;黑水靺鞨、粟末靺鞨与唐的关系;南诏的崛起及与唐的关系;吐蕃的统一及与唐的关系。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边疆各族发展较快的原因有哪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唐与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颉利可汗、骨力裴罗、大祚荣、松赞干布、尺带珠丹等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等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2.唐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族人民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民族关系的支流,相互间的友好关系是主流。
3.唐朝疆域辽阔。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所管辖的地区和瀚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历史上都是中国领土。
教学要点
一、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突厥汗国的建立
2.突厥的经济生活
3.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
4.唐朝对东西突厥地区的管辖
二、从回纥到回鹘
1.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及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
2.回纥与唐朝的亲密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
3.回鹘汗国的瓦解及民族西迁
三、靺鞨和渤海国
1.靺鞨族的生活
2.唐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3.渤海国与唐朝的经济交流
四、南诏的崛起
1.唐朝支持南诏统一六诏
2.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
五、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
1.吐蕃的统一
2.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3.唐蕃战争与长庆会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唐与回纥和吐蕃的关系,以及唐对西北、东北地区的管辖。
教学难点:评价唐朝民族关系
课时和教具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特点是:汉族的经济文化高度发达,边疆各民族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和进步,汉族与各民族的统一是在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很大发展、相互间更加紧密结合上的统一。
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突厥的崛起和衰落”一目,
1.突厥汗国的建立。
732年建立的《阙特勤碑》中,突厥可汗自称“九姓回纥者,吾之同族也”,突厥与回纥同源,属于铁勒的一支。
突厥最初活动的地区在准噶尔盆地之北,约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后逐渐向东迁徙。
6世纪中期建立起以漠北为中心的突厥汗国,阿史那土门自立为伊利可汗。
木杆可汗在位时(553~572),辖境“东自辽海(今辽河上游濒海一带)以西,西至西海(今中亚里海)万里,南自大漠以北,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可汗牙帐设在于都斤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
突厥汗国是草原游牧民族的部落联盟国家,它制定了官制、兵制和刑法。
2.突厥的经济生活。
教材概述了三个方面:第一,突厥经济生活的支柱产业是畜牧业。
举凡衣、食、住、行,生活所需,无不取给于此,其中以羊、马为主。
祭祀鬼神、婚丧庆吊、往来酬答,均以羊、马作为牺牲和礼品。
588年,突厥部落首领一次贡马达万匹,羊2万只,驼、牛各500头。
可见其畜牧业的发达。
第二,手工业是突厥经济生活的重要部门。
5世纪中叶,冶铁业已形成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并较为发展。
《周书•突厥传》记载的兵器有弓矢、鸣镝(响箭)、甲(长矛)、刀剑及“金镞箭”“金狼头”等。
课文小字部分介绍了前苏联考古学家从突厥墓葬中发掘的大量文物,说明突厥锻冶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
第三,6世纪,突厥与中原有了贸易往来。
588年,都蓝可汗遣使隋朝,请求在双方边境设置关市,进行贸易,隋文帝下诏准许。
唐初,突厥与唐朝虽屡有战争,但彼此间的互市并没有断绝。
与突厥互市,内地得到牛马,促进了中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727年,唐玄宗曾开发西受降城与突厥互市。
突厥以大批的牲畜交换唐朝的大宗布帛、绢缯等,马的输入,对中原地区马种的改良和养马技术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突厥还与中亚地区进行商品交换,他们将中原的丝、帛运往中亚,从中获利,把所产的铁售给罗马,成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