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隋唐五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 格式:ppt
- 大小:7.60 MB
- 文档页数:74
高考历史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考点解析考点精讲一、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民族关系(1)特点①唐朝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开明、灵活。
②唐朝与各民族、各国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其中唐朝居主体地位。
③交往范围广、交往程度深和双方影响程度深。
④各民族的发展促成边疆的开发,也促成了唐朝疆域的扩大。
⑤和平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
(2)具体民族政策①安定边疆、击败东突厥。
②加强管辖、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西域设安西都护府等。
③接受纳贡。
④和亲通婚。
(3)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民族和睦,巩固了“大一统”局面,减轻了对少数民族的歧视,赢得了各民族尊敬,唐太宗被奉为“天可汗”;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4)原因①唐朝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达、文化的繁荣对周边民族和各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②唐朝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鼓励和支持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对外政策,创造了良好的交流氛围。
③发达的海路和陆路交通为相互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5)认识:这些盛况主要出现在唐朝前期,说明了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社会进步是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发展的重要条件。
2.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史实、特点和原因、影响分析唐朝和新罗、日本、印度、中亚、西亚各国如波斯、大食等发生过友好往来关系。
特点是:①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②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
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
③唐朝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对外交往的形式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
原因:①唐朝政权的强大,有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
②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唐朝的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④唐朝比较发达的对外交通线(海、陆)。
⑤唐朝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影响:①促进了唐代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亚、欧、非洲诸国土特产品输入中国;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学习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外来宗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摩尼教等,唐朝允许它们在中国建寺传教,对中国的哲学、宗教和文化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最新整理高二历史教案第四章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唐朝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和新罗的友好往来;日本遣唐使;唐文化对新罗、日本的影响;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中印经济文化交流;和波斯、大食、东罗马的往来。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分析“唐朝对外友好交往比前代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观察历史的能力。
2.通过学习隋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的史实,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因国力强盛和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有进一步发展。
与前代相比,往来的国家更多,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中外交通更发达。
2.唐代中国和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的友好交往,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作用。
3.中外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友好使者们不畏艰难的顽强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要点一、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二、和新罗的友好往来1.朝鲜半岛上的国家2.经济文化交流3.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三、和日本的友好交往1.遣唐使和留学生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3.频繁的贸易往来4.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备真备、鉴真四、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1.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2.中印经济文化交流3.玄奘、义净西游五、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1.和中亚一些国家的交往2.和波斯的往来4.和东罗马的往来5.和非洲的往来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节重点:和新罗、日本、天竺的友好往来。
本节难点:古今地名、国名及其地理位置。
二、本节讲述的是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隋唐时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大,我国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比前代更发达,对外关系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国外的许多优秀的东西传入中国,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我国的造纸等技术传到国外,对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4课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巩固基础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突厥的崛起和衰落(1)崛起: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
(2)东突厥:唐太宗时,俘获颉利可汗,在其旧地设都督府,任用突厥人为都督、将军。
(3)西突厥:太宗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高宗灭西突厥;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2.从回纥到回鹘(1)回纥首领受册封: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2)与唐交往:助唐平定安史之乱,与唐和亲,到中原经商,筑城定居。
(3)改名:8世纪后期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瓦解,迁至新疆的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迁至今甘肃的是裕固族的祖先。
3.靺鞨和渤海国(1)靺鞨兴起: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7世纪中叶强大。
(2)黑水靺鞨:8世纪初,唐设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3)粟末靺鞨: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4.南诏的崛起:7世纪前期,云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
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5.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1)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为巩固统治,松赞干布仿唐官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创制了吐蕃文字。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先进技术,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此后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3)唐蕃会盟: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
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1.和新罗的友好往来:①新罗留学生多,以崔致远最有名。
②长安及沿海城市设“新罗坊”等。
③仿唐朝制度立国,设立国学,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等,日常生活带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
2.和日本的友好往来(1)政治:从贞观年间开始,派遣唐使十多次;由留唐学生发动的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
(2)文化经济:京都仿长安;学校授儒学,文字仿汉字;贸易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