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记录,让自然角“活”起来
- 格式:docx
- 大小:28.38 KB
- 文档页数:2
记录让自然角彰显探究活力作者:张仁萍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9年第08期摘要:探索性主题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但一直以来,幼儿对一个主题活动的热情延续时间不长,一阵子之后就放弃探索,转向别的游戏或玩具。
由此可见,幼儿的探索活动存在浮于表面、教师引导不到位的现象。
本文通过在自然角中以多种记录方法的研究,探讨了让幼儿持续观察、持续探究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自然角主题活动持续探究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
”所以说,幼儿园探究活动是为了让幼儿在真实的问题中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解决问题,逐步接近科学概念。
一、水培——洋葱加盐实验(大班)记录形式有表格记录法和统计记录法。
表格记录法是指教师设计一个或多个表格,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每次发现对应地记录在表格中,有助于幼儿梳理自己的实验过程。
种植意图:班级自然角中种植水培类植物,幼儿能认识、观察根须,并学会怎样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培养幼儿持续观察的耐心。
在这次探究活动中,幼儿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记录描述,获得了新发现,并明晰了说理要有事实依据这一道理,在操作体验中提高了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种植过程:11月26日,将这一探索活动制作一本记录表。
由两位幼儿合作观察三个洋葱,并标号。
12月29日,最后通过实验汇总长度得出结论,加盐后会抑制根须的生长。
在记录的引领下,幼儿带着猜测、疑问进行观察、测量,最后在等待15天后,幼儿很快地与第一次测量结果相对比。
另外,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两位幼儿的共同观察、记录、互相商讨,鼓舞了一些性格内向的幼儿,让他们也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了幼儿持续探索能力。
二、奇“芋”记(中班)记录形式是绘画+表述记录法、表格记录法、叶子日期记录法等。
图画文字记录法就是把自己的发现用绘画与简单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记录下来。
种植意图:幼儿种植芋头、观察芋头,并做好记录,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触摸新事物,利用各种观察记录,从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引发思考,激起探究欲望。
巧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大班幼儿在自然角中的科学探究作者:周玲玲来源:《幸福家庭》2021年第04期自然角是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幼儿在学前教育中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的一个窗口,然而目前我国自然角创设中存在着与幼儿身心发展阶段特点不符,自然角设置较为僵硬,自然资源利用不充分,自然角探索活动形式化,儿童天性得不到解放等问题。
为了让自然角成为幼儿探索自然和科学的途径,幼儿园应采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幼儿在自然角中的科学探究,通过多媒体辅助,利用投影仪展示成果等方式,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是科技日新月异发展之下的教学辅助手段,经历了逐渐普及的过程,现已基本覆盖我国中小学课堂,成了教师教学的有力帮手。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趋完善和学前教育的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走进了幼儿园的课堂,为幼儿带来了童真可爱、奇妙多彩的新奇世界,成了广受幼儿欢迎的新型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拥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通过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向幼儿展示丰富多彩的图画,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可以向幼儿展示精彩的视频,引导他们认真观察。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课堂成了一个无限可能的舞台。
多媒体技术走进学前教育、走进幼儿园的课堂是必然事件。
幼儿天性爱玩,活泼好动,容易被多媒体课件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随着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阶段是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精神品质、道德观念的重要阶段。
幼儿教育不仅要深入浅出地让幼儿初步接触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为了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幼儿园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教育活动,如科学课程、自然角等,其中自然角因其贴近自然、新奇多样的特性成了幼儿所喜爱的科学探究项目,能够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幼儿园自然角观察记录教研心得导言自然角是幼儿园中一个重要的教育环境,通过观察并记录幼儿在自然角的自主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
本文将分享我在幼儿园自然角观察记录的教研心得,探讨幼儿自然角的教育意义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观察记录。
幼儿自然角的教育意义自然角是幼儿在幼儿园中与自然环境亲近的重要场所,它提供了丰富的自主活动机会。
在自然角,幼儿可以观察自然界的现象,探索植物、动物以及天气等自然元素,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以及动手能力。
此外,自然角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环境意识,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生态意识。
观察记录的目的和方法观察记录是教师对幼儿自然角活动的记录和总结,旨在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社交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从而指导幼儿的教育教学工作。
下面是我观察记录的目的和方法:目的1.了解幼儿在自然角的兴趣和需求,为提供合适的环境和资源做准备。
2.发现幼儿的潜在能力和创造力,为其个性化培养提供依据。
3.观察幼儿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培养其社交技能。
4.分析幼儿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教学提供参考。
方法1.观察对象:针对自然角活动,选择一组幼儿进行观察,保证观察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2.观察时间:选择在幼儿在自然角进行活动的时段进行观察,包括集体活动和自主玩耍时间。
3.观察记录:通过观察记录表格,记录幼儿的活动内容、表现以及与其他幼儿的互动情况等。
观察记录的实施和分析观察记录应该是一个系统、全面的过程。
我采用了以下步骤来实施观察记录,并进行数据分析:1.制定观察记录表格:根据自己的观察目的,设计了观察记录表格,包括幼儿姓名、时间、活动内容、表现、互动情况等项目。
2.观察记录实施:在观察的时间段内,认真观察并记录幼儿在自然角的活动情况。
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细节,例如他们在观察植物时的仔细观察、触摸植物的方式等。
3.数据整理和分析:对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和分类,分析幼儿的兴趣爱好、行为特点、交往方式等。
可以使用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
多元记录,让自然角“活”起来自然角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区之一,也是最能激发幼儿观察、探究,促进创新能力发展,丰富幼儿知识的重要渠道。
自然角的精心创设,既可美化环境,也可使幼儿从小养成关爱环境-关爱动植物的情感,还利于幼儿观察、分析,从中发现大自然的奥妙,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
在我们过去的观念中,认为自然角中只要摆上丰富的植物与小动物,幼儿经常看到、摸到就会受到教育。
然而,自然角提供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仅靠观察的话,只能在孩子的小脑袋里留下模糊的印象,因此观察、记录并整理下来很重要!一、最直接的记录方法——直观展示在自然角,我们做的最多的事情便是认识植物,植物由哪些地方构成等等,那么,认识植物的构成可以怎么做呢?1.平面示意图我们在自然角里见的最多的便是这样的示意图?箭头一指,这里叫做花,这里叫做叶,这里叫做根……非常简单、直观。
孩子们可以通过画一画、摆一摆图片来认识植物的各个部位的名称。
2.实物展示图纸质的平面示意图很容易让孩子有操作疲劳,于是我们可以产生升级版的实物示意图。
不只是认识植物部位,还能拓展到可以吃的植物部位都有哪些。
老师可以提供一个表,然后让小朋友自己来找能吃的部位,然后放进空白处。
或者干脆把它拼成一个各个部位都可以吃的万能植物。
再用马克笔把各部位标记出来。
这种真实版的植物要比在纸上画的植物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
3.立体展示盒子用空的CD盒和透明的塑料杯来种植,便于观察植物成长。
在植物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随时给它做标记。
或者用彩色即时贴写上日期、为每个阶段植物的成长做上刻度,让孩子能更加透明的看到整个植物生长的过程。
贴在植物身上做符号记录。
又如“植物爱喝水”实验,把几种植物种在透明容器中,看每种植物每天喝得水有多少,用彩笔在瓶身上画水位线做记录。
幼儿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到叶子大而多的植物需要更多的水分。
这种立体植物展示盒子不仅能展示植物的样子,更能展示植物生长的过程,便于孩子跟踪观察和研究。
“自然角”观察记录能力有效培养的研究作者:朱国芳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年第05期在4~6岁年龄段的幼儿,相比小班幼儿天然地有更好的观察力、记忆力。
在这一年龄段,若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核心是要引导小朋友亲身体验探究过程,在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作为老师,通过“自然角”这一科学活动载体,提供适宜的材料,帮助幼儿通过阶段性的记录观察不断积累经验并培养初步的学习方法,同时发现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和培养幼儿的观察和记忆能力。
一、创立科学的“自然角”环境布置.科学创设环境是科学探索的前提1.合理的“自然角”内容为中、大班的幼儿建立“自然角”,这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决定种什么、养什么的。
第一是要选择一些应季的内容,比如春暖花开的三四月,可以选择种植绿豆、丝瓜、牵牛花;也可以选择养殖蝌蚪,这些符合季节的自然生物,小朋友在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可以增加和生活的契合度,提高幼儿的研究兴趣。
另外,“自然角”还应该和幼儿的年龄特征吻合,比如现在幼儿园随处可见的“小蝌蚪变青蛙”,小班同学也许只要理解蝌蚪是青蛙生长的初期阶段,随着时间推移,会慢慢长成青蛙就行了;而中班同学,应该观察蝌蚪在进化成青蛙的不同阶段特征;大班同学则应该知道青蛙是两栖动物,在了解青蛙进化的不同阶段之外,学习一些和青蛙生物相关的知识。
第三,设立符合阶段教学主题的自然角,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为幼儿观察、记忆能力的有效输入做贡献。
2.“自然角”的内容要能够引发幼儿持续观察兴趣幼儿的兴趣持续时间短,容易被其他事物转移。
为符合这一条件,最好的选择是设计一些有过程性变化的内容,最好可以符合一物多感官参与的特征。
比如将小苏打倒入水、醋中会有怎样不同的反应;如果将普通的水变成茶水、柠檬水,小苏打又会产生怎样不同的反应,在第一次的对比性观察后,结果已知,幼儿很快就会丧失兴趣;下次进行第二次实验时,可以将实验对象只留小苏打和醋,眼睛看到气泡的产生,耳朵听到“嘶嘶”声音;手感受到苏打袋子的膨胀,鼻子闻到醋的酸味,这样让幼儿的多种器官同时参与活动,可以避免产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一件事进行多方位观察,也能培养幼儿的细致观察和持续探究能力。
多元表征,让主题墙“活”起来主题墙是一个展示特定主题或内容的区域,可以用于装饰、展示或传达信息。
在许多场合,主题墙通常是静态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展示空间。
通过多元表征的方法,我们可以让主题墙变得更加生动和活泼。
多元表征是指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一个主题或内容,使其更加多样化和有趣。
要实现多元表征的主题墙,首先我们需要选择一个主题或内容。
这可以是任何感兴趣的话题,如自然、艺术、历史等。
然后,我们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这个主题,使主题墙成为一个多媒体展示区域。
一种方法是使用视觉表达。
我们可以使用大量的图片、插图和图表来展示主题。
这些图片可以是照片、绘画、设计作品等。
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图片来展示不同方面的主题,以便给观众提供多元化的视觉体验。
我们还可以使用字母、数字和符号等来创建文字艺术,以增加主题墙的视觉效果。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声音表达。
我们可以通过播放音乐、录音、声音效果等来传达主题或内容。
如果主题是自然,我们可以播放自然声音,如鸟鸣、流水声等。
这样可以使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题。
我们还可以利用触感来表达主题。
我们可以在主题墙上放置触摸屏,让观众可以触碰和互动。
触摸屏可以显示关于主题的信息、视频或游戏等。
通过触摸屏,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和体验主题内容。
除了以上方法,我们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来表达主题。
通过这些技术,观众可以通过佩戴虚拟现实眼镜或使用增强现实应用程序,与主题互动。
如果主题是历史,观众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眼镜体验历史事件,或通过增强现实应用程序在主题墙上显示历史人物的三维模型。
多元表征可以使主题墙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通过使用不同的媒体和技术,我们可以在主题墙上呈现丰富多样的内容,吸引观众的兴趣和注意力。
这样,主题墙就不再是一个单调的展示空间,而是一个“活”起来的多媒体互动区域。
73幼儿园班级自然角是幼儿园利用资源开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大量的可以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元素。
通过幼儿对自然角的照顾、观察等,能培养幼儿早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幼儿的爱心、耐心、责任感等的培养。
自然角的创设是作为大自然的缩影,它是幼儿园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幼儿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最方便的场所。
在《指南》和课程游戏化的理念引领下我们在春意盎然的四月开展了自然角课程创设系列活动。
目前很多班级中自然角存在各种问题:一、内容单一,自然角只是单纯地养了些花花草草;二、自然角无法发挥与孩子的交互作用;三、缺乏长效管理,刚开始创建孩子们积极参与非常热闹,时间久了无人打理呈现一片萧条。
那么,老师如何创设班级自然角呢?如何让自然角真正成为游戏化课程的一部分? 以下我以中三班为例,提出自己的认识。
一、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制定班本化自然角课程实施方案秉着季节性、丰富性、艺术性、探索性、参与性的特点,教师根据每个年龄段的幼儿特点,和幼儿商量后一起制定了班本化的自然角课程实施方案。
小班的自然角活泼、生动,注重于生活化体验。
孩子们带来了饲养的小动物、多肉植物,亲子收集瓶瓶罐罐并种上植物种子,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种植的快乐。
中班的自然角科学、美观,实用性更强。
孩子们亲自动手进行种植,倒土、松土、撒种、覆土、浇水,体验种植的方法和奥秘;通过土培、沙培、水培的小实验让孩子们思考什么样的环境更适合植物生长,也了解到种子发芽需要足够的光线。
大班的自然角以孩子们自发的各种认知兴趣点和疑问为出发点,开展了各种课程活动,让植物的生长过程变为提升相关经验的过程。
如“种植萝卜”“蔬菜变色”“植物的食用部分”等,以幼儿为中心,引导每一位幼儿参与种植活动,将幼儿管理动植物的过程变成培养幼儿的爱心、责任意识、合作意识、移情能力的过程。
在不断的观察与记录中,幼儿的观察兴趣不断被激发,多角度观察意识得以提升,掌握了初步的观察记录方法,植物生长的点点滴滴都成为幼儿提升观察能力的载体。
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幼儿园自然角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自然角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我园于2021年9月30日开展了自然角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共同探讨如何优化自然角的环境创设,提高幼儿在自然角中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自然角教育价值的认识,明确自然角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 探讨自然角环境创设的优化策略,提高自然角的教育价值。
3. 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自然角的教育质量。
三、活动过程1. 介绍自然角教育价值活动开始,教研组长首先介绍了自然角的教育价值。
自然角是幼儿接触自然、了解自然、体验自然的重要场所,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自然角也是幼儿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培养环保意识的重要平台。
2. 分析当前自然角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接着,各班教师结合自身班级的自然角环境创设情况,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1)自然角空间布局不合理,植物种类单一;(2)自然角缺乏互动性,幼儿参与度低;(3)自然角教育内容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4)自然角管理不规范,植物生长状况不佳。
3. 探讨自然角环境创设的优化策略针对以上问题,教师们共同探讨了自然角环境创设的优化策略:(1)合理规划空间布局,丰富植物种类。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合理划分自然角区域,如植物角、动物角、水族角等,丰富植物种类,提高自然角的观赏性和教育性。
(2)增加互动性,提高幼儿参与度。
在自然角设置观察记录表、植物养护工具等,引导幼儿参与自然角的日常管理,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和责任感。
(3)丰富教育内容,拓展幼儿视野。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设置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如植物生长周期、动物习性、季节变化等,拓展幼儿的视野,提高自然角的教育价值。
(4)规范管理,确保植物生长状况。
加强自然角的管理,定期检查植物生长状况,及时更换枯萎、病虫害的植物,确保自然角的整洁和美观。
4. 分享优秀自然角案例为了更好地提高自然角的教育质量,教师们还分享了优秀自然角案例,如:(1)某班自然角以“季节变化”为主题,设置不同季节的植物,引导幼儿观察季节变化;(2)某班自然角以“昆虫世界”为主题,设置昆虫观察区,让幼儿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3)某班自然角以“植物养护”为主题,引导幼儿学习植物养护知识,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起来的自然角作者:贺梅梅来源:《山西教育(周刊D.幼教)》 2019年第4期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我们眼前的每一位幼儿既是科学家,也是天生的探究者,从刚出生就在不断地探究周围世界,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幼儿科学探究的过程其实就是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经验、体验活动乐趣、满足幼儿自身内在成长需求的过程。
自然角属于幼儿园教育课程五大领域中科学领域的内容,也是幼儿园区域设置中必不可少的一角,在幼儿园种植和饲养是幼儿科学的实践活动,是幼儿探索生命科学的重要方法,幼儿通过自己选择、播种、照料、收获等种植活动,以及投喂、照顾等饲养活动,能够学习和掌握简单的种植和饲养技能,逐渐培养其爱劳动的品质和责任心。
在活动室的某块区域内设置自然角,通过“我会照顾小植物”“我会喂养小动物”等活动,引导幼儿自主探索,从而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亲自观察和探究动植物的特点,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奇妙和动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培养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以及关心呵护小动物、小植物的情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幼儿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成为区域活动真正的主人,在创设我班自然角时,我有以下几点思考:一、打造温馨环境,激发幼儿兴趣1. 走进幼儿内心,幼儿自由选择种植作物(1)种什么为了让我们的自然角丰富起来, 我与幼儿开始讨论“自然角种什么好”,幼儿依据以往的生活经验, 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讨论, 彤彤说:“种豆子。
”重重说:“种萝卜。
”俊俊说:“种大蒜。
”鉴于以往在生活区中有认识蒜,剥蒜,闻蒜,品蒜的经验,幼儿对蒜的接触了解比较多,所以最终决定来种大蒜。
(2)如何培材料选择好之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怎样去培育这些大蒜。
幼儿这时的兴趣点已经达到高峰,沙培、土培、水培,甚至有的幼儿想到了用棉花,遵循幼儿意愿,我们开始行动。
启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城市化的趋势下,幼儿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很多的资源都被破坏,所以我想通过我们“鸟语花香”的自然角, 扩大幼儿的视野, 开阔其眼界, 增长其知识,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让幼儿参与操作实践, 增强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健康良好的情感。
幼儿园自然角观察记录7篇幼儿园自然角观察记录篇1活动区域建构区。
幼儿年龄阶段大班。
活动目标1、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设计,搭建出桥梁。
2、在搭建的过程中,学习、运用和巩固形、比例、对称、力等相关概念,发展空间知觉。
3、会根据搭建主题需要,创造性选择和使用辅助材料(如:交通标志、车辆、薯片桶等材料),不断丰富,完善搭建主题。
4、在搭建活动中会与同伴协商合作,喜欢参加建构活动。
幼儿的行为表现第一天凌乱的积木四散在地,断断续续的桥梁架了起来,孩子们已经掌握了“连接式垒高”这一搭建桥梁的基本技能,用薯片桶、牛奶罐、圆柱形积木搭建起一条条高架桥的路面,在桥的转弯处还用了拱形的积木搭建出转向连接。
开始,孩子们还是各自为阵,但因为空间有限,很快每个人都发现自己的地方不够用了,争吵现象也随之而来,孩子们开始“抢地盘”。
于是我出面调解,请孩子们一起合作,把每个人单独搭建的桥面用积木连接起来,变成一座大桥。
于是他们开始寻找合适长度的木板来进行连接。
一小会的时间,桥就连接好了,呈现出两个比较规则的长方形。
乐乐想在一个路段上建一个隧道,于是找了一个小拱形积木放在桥面上,由于路面比较窄,拱形开口比较大,尝试失败。
见乐乐有点想放弃,我走近了问:“乐乐,你是想建隧道吗?”乐乐回应是。
我说:“这个主意太棒了!”乐乐又找了拱形尝试搭建隧道,但还是失败,路面与拱形之间的缝隙太小,连一辆小车也开不过去。
我对乐乐说:“好像需要其他材料来帮忙。
”乐乐又找了了两个圆柱形摆放在桥面两边,再次把拱形积木垒在上面,前后观察后,乐乐说:“隧道还是矮了一点。
”我回应说“是矮了一点,怎样才能更高一点呢?”乐乐很聪明的选用了两个半圆形放在桥面两边,这样高度就与桥面一样了,隧道搭建成功。
接着,我又提醒:隧道好像有点短,乐乐一下搬来了好多大小相同的拱形积木,这下可以说是完美了!卡__拿起刚投放不久的小汽车开始在路面上行驶,伊伊看到后提醒大家说:“桥还没有上桥口和下桥口呢。
多元记录,让自然角“活”起来
自然角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区之一,也是最能激发幼儿观察、探究,促进创新能力发展,
丰富幼儿知识的重要渠道。
自然角的精心创设,既可美化环境,也可使幼儿从小养成关爱环
境-关爱动植物的情感,还利于幼儿观察、分析,从中发现大自然的奥妙,培养幼儿的责任
意识。
在我们过去的观念中,认为自然角中只要摆上丰富的植物与小动物,幼儿经常看到、
摸到就会受到教育。
然而,自然角提供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仅靠观察的话,只能在孩子的小
脑袋里留下模糊的印象,因此观察、记录并整理下来很重要!
一、最直接的记录方法——直观展示
在自然角,我们做的最多的事情便是认识植物,植物由哪些地方构成等等,那么,认识植物
的构成可以怎么做呢?
1.平面示意图
我们在自然角里见的最多的便是这样的示意图?箭头一指,这里叫做花,这里叫做叶,这里
叫做根……非常简单、直观。
孩子们可以通过画一画、摆一摆图片来认识植物的各个部位的名称。
2.实物展示图
纸质的平面示意图很容易让孩子有操作疲劳,于是我们可以产生升级版的实物示意图。
不只
是认识植物部位,还能拓展到可以吃的植物部位都有哪些。
老师可以提供一个表,然后让小
朋友自己来找能吃的部位,然后放进空白处。
或者干脆把它拼成一个各个部位都可以吃的万
能植物。
再用马克笔把各部位标记出来。
这种真实版的植物要比在纸上画的植物更能吸引孩
子的注意。
3.立体展示盒子
用空的CD盒和透明的塑料杯来种植,便于观察植物成长。
在植物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随
时给它做标记。
或者用彩色即时贴写上日期、为每个阶段植物的成长做上刻度,让孩子能更
加透明的看到整个植物生长的过程。
贴在植物身上做符号记录。
又如“植物爱喝水”实验,把
几种植物种在透明容器中,看每种植物每天喝得水有多少,用彩笔在瓶身上画水位线做记录。
幼儿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到叶子大而多的植物需要更多的水分。
这种立体植物展示盒子不仅能
展示植物的样子,更能展示植物生长的过程,便于孩子跟踪观察和研究。
二、最常用的记录方法——观测日志
了解了有关东植物结构的基本知识,接下来让我们亲自见证一下动植物的生长吧!
1.简便的涂鸦记录
孩子们用简单的图形和图案,用简单的符号记录动植物的生长情况,这不失为简便易行又直
观的方式。
对比水中、沙里和土里种植的山芋的生长情况。
从种植--发芽--长叶,寥寥数笔就
记录了山芋宝宝每一阶段的变化。
又如“奇妙的动物世界”记录本。
孩子们用画笔记录他们观
察到的动物的日常生活、生长情况、特殊情况、照料记录等。
有了这特殊的“记录本”,孩子
不仅能大胆地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情况,还激发幼儿对大自然、对小生命的热爱、增强了孩
子们的责任感、任务意识。
,不用每天记录,在植物或动物出现明显变化时,让幼儿把观察到的结果画成画,标注序号
或日期即可。
2.严谨的表格日志
表格观察记录法的对比性、抽象性更高,表格主要由绘图区、数字记录区和备注等部分构成。
表格记录法可以让每一位幼儿能定期、如实地快捷地填写自己的观察情况,也能及时发现观
察中出现的问题。
如在“种子发芽”实验中,请孩子观察“黑房子”和“亮房子”中的种子发芽的
情况。
通过记录,幼儿能清晰了解两种环境下种子发芽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从而了解种
子发芽需要阳光、空气和水这三种条件。
表格观察记录,激发了他们的观察兴趣,提高了他
们的观察能力。
3.丰富的名片设计
制作名片是一种更适用于大班孩子的方式,大班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整的绘画能力,孩子绘
画完成后可以请求老师和家长在旁边用文字补充。
让幼儿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进
行间断性的、有系统的观察,使幼儿了解其生长变化和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完整的认识。
如:春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孩子们郊游归来,带来了可爱的小蝌蚪,我们将蝌蚪饲养在
自然角,通过让幼儿间断性的观察并记录,了解青蛙的一生。
同样,春天饲养蚕宝宝,也可
让孩子跟踪观察蚕从卵--幼虫--成虫--结茧--成蛾的一生。
这种方法的持久性,还可以锻炼幼儿的耐心、敏锐性、细致性。
我们在每一张名片上标上序号,整个观测周期结束后装订成册,
孩子有满满的成就感,可永久收藏。
三、最新颖的记录方法——复制和标本
如果孩子们做多了普通的观察记录,想要一些更新颖的记录方式,那么我们可以尝试拷贝复制。
我们要在自然角设一个小小观测台和迷你标本制作工坊,摆上必要的镊子、器皿、放大
镜等,准备必要的工具,专门供孩子做更为细致的观测和更加深入的学习。
1.深度“复制”
画画是一种很直观的方法,但是对于一些不会画画的孩子来说,他们不是特别愿意去尝试,
这时,我们可以把要画下来的位置贴在纸上,进行深度“复制”。
这样要比直接画简单多啦!
我们不仅可以直接贴上树叶来复制树叶的样子,还能用拓印敲击的方法来做出叶脉的形状和
样子,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个又简单又很有成效的办法。
2.制作标本
如果想记录动植物真正的样子,还得是做标本。
把花瓣、叶子夹在旧书当中,水分充分被书
页吸收就可以取出来了,大约三五天。
老师对具体的制作过程做出指导,并帮助孩子做属于
自己的标本册。
老师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昆虫标本的制作,如蝴蝶标本,帮助孩子更好的了
解动植物的结构。
3.制作化石
模型化石是一种立体、最有保存价值的形式。
我们可以利用手工粘土,超清粘土等把植物的
种子、枝叶印在黏土上即可,这样可以让植物更加直观更加立体。
我们也可以将小动物镶嵌
在粘土中,让孩子们化身成考古专家,一点点去发现和探索,这种方式让孩子感觉更加神秘,有探索的乐趣。
记录展现了孩子们稚嫩的探究历程,凝聚着孩子们质朴的探究热情,他们用做科学的方式来
学习科学,养成了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我们要不断地采取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法和策略,让幼儿在与动植物的接触中充分地观察、探究和发现,建构真正内化的知识与经验。
让幼儿
用自己的双手、双眼和智慧发现自然界的奥秘,目睹自然界的奇妙,体验发现的乐趣。
从而,有效地、最大程度地焕发出自然角的活力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