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各样的岩石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17
各种岩石图片及说明泥岩(Mudstone)一种由泥巴及黏土固化而成的沉积岩,其成分与构造和页岩相似但较不易碎。
一种层理或页理不明显的粘土岩[1]。
矿物成分复杂,主要由粘土矿物(如水云母、高岭石、蒙脱石等)组成,其次为碎屑矿物(石英、长石、云母等)、后生矿物(如绿帘石、绿泥石等)以及铁锰质和有机质。
质地松软,固结程度较页岩弱,重结晶不明显。
常见类型有:①钙质泥岩。
含适量碳酸钙,常见于大陆红色岩系和海洋、潟湖相的沉积岩层。
②铁质泥岩。
含较多的铁矿物,如赤铁矿、褐铁矿、针铁矿等,多见于红色岩层。
③硅质泥岩。
SiO2含量较高,不含或极少含铁质和碳酸盐质物,常与铁质岩、硅质岩、锰质岩相伴生。
泥岩具吸水、粘结、耐火等性能,可用于制砖瓦、制陶等工业。
泥岩结构极细粒,肉眼无法辨认颗粒。
其许多特征与页岩相同,可能含有化石,但层理不如页岩发育。
页岩(Shale)由黏土物质硬化形成的微小颗粒易裂碎,很容易分裂成为明显的岩层。
粘土岩的一种。
成分复杂,除粘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拜来石等)外,还含有许多碎屑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和自生矿物(如铁、铝、锰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等)。
具页状或薄片状层理。
用硬物击打易裂成碎片。
是由粘土物质经压实作用、脱水作用、重结晶作用后构成。
常见类型有:①黑色页岩。
含较多的有机质与细分散状的硫化铁,有机质含量达3—10%,外观与碳质页岩相似,其别在于黑色页岩不染手。
②碳质页岩。
含有大量已碳化的有机质,常见于煤系地层的顶底板。
③油页岩。
含一定数量干酪根(>10%),黑棕色,浅黄褐色等,层理发育,燃烧有沥青味。
④硅质页岩。
含有较多的玉髓、蛋白石等,SiO2含量在85%以上。
⑤铁质页岩。
含少量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等。
多呈红色或灰绿色。
在红层和煤系地层中较常见。
⑥钙质页岩。
含CaCO3,但不超过25%,否则过渡泥灰岩类。
另外,另有混入一定砂质成分者,称为砂质页岩。
页岩抵抗风化的能力弱,在地形上往往因侵蚀形成低山、谷地。
《各种各样的岩石》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岩石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征。
2. 培养学生对地质学兴趣,提高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岩石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岩石的定义与分类2. 沉积岩的特征与实例3. 变质岩的特征与实例4. 岩浆岩的特征与实例5. 岩石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岩石的奥秘。
2.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岩石的特征。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增强对岩石的认识。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岩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岩石的多样性。
2. 讲解岩石的定义与分类:明确岩石的概念,介绍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的特点。
3. 分析岩石实例:展示各类岩石的典型实例,分析其特征。
4. 探讨岩石的形成与演变:讲解岩石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岩石的演变规律。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岩石分类示意图,总结各类岩石的特点。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分析问题能力等。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地球岩石圈分布图、各类岩石样本图片。
2. 视频资料:岩石形成与演变过程的视频。
3.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前往当地的地质公园或岩石标本馆进行考察。
4. 教学课件:制作岩石学知识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岩石的基本概念、分类、特征及其形成与演变过程。
2. 教学难点:岩石分类的鉴别方法,岩石形成与演变背后的地质作用。
八、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岩石学相关知识,掌握各类岩石的特征。
教科版科学四下《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各种各样的岩石》是教科版科学四下的一篇课文,主要向学生介绍岩石的分类、形成和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实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岩石的多样性,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地球、土壤和矿物等方面的知识。
但他们对岩石的分类和形成过程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三种主要岩石的名称、特点和形成过程,了解岩石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界的多样性,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说出三种主要岩石的名称、特点和形成过程。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理解岩石的多样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不同种类的岩石,了解它们的特点。
2.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岩石的分类和形成过程。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互相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不同种类的岩石样品,以及实验器材和材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好观察和实验的工具,如放大镜、滴管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岩石样品,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三种主要岩石的名称、特点和形成过程,同时展示相关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岩石,了解它们的特点,并通过实验探究岩石的分类和形成过程。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互相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种主要岩石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岩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应用,进一步深化对岩石的认识。
《各种各样的岩石》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能够辨认常见的岩石种类,如花岗岩、石灰岩、砂岩等。
2、了解不同岩石的特征,包括颜色、纹理、硬度、成分等。
3、掌握岩石形成的过程和条件,以及它们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
4、学会观察和描述岩石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和分类。
(2)理解岩石形成的主要方式。
2、难点(1)通过观察准确区分不同岩石的特征。
(2)探究岩石的形成过程与环境的关系。
三、学习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实际的岩石样本,仔细观察其颜色、纹理、硬度等特征,记录下来并进行比较分析。
2、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岩石硬度测试实验,使用工具如小刀、指甲等,感受不同岩石的硬度差异。
3、查阅资料法利用书籍、互联网等资源,查阅关于岩石的相关知识,拓宽对岩石的了解。
4、小组讨论法与同学组成小组,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和想法,共同探讨岩石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四、学习过程1、导入展示一些美丽的岩石景观图片,如黄山的怪石、桂林的喀斯特地貌等,引发学生对岩石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这些岩石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有哪些特点。
2、知识讲解(1)岩石的分类介绍常见的岩石类型,如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沉积岩(石灰岩、砂岩、页岩)和变质岩(大理岩、片麻岩),讲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和主要特征。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花岗岩通常呈现出颗粒状结构,颜色多样;玄武岩则一般颜色较深,具有气孔状构造。
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过搬运、沉积、成岩等作用形成的。
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遇稀盐酸会产生气泡;砂岩颗粒较粗,常见的有黄色、棕色等;页岩具有薄片状层理。
变质岩:是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
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而成,质地细腻;片麻岩则具有明显的片麻状构造。
(2)岩石的特征详细讲解岩石的特征,包括颜色、纹理、硬度、光泽、解理等。
颜色:岩石的颜色取决于其成分和所含的矿物质。
2.1各种各样的岩石一、填空题。
1、在上坡、()和()地方可以看到岩石。
2、地球表层由一层坚硬的()构成,厚度()千米,被称为()。
3、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轻重、颗粒大小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4、通过()的方法,可以感知岩石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
5、我们可以从()、()、()等方面描述岩石的特征。
二、判断题。
1、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地表覆盖。
()2、岩石的外表都是粗糙的。
()3、根据岩石的成因,我们可以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4、岩石的种类繁多,颜色、形态、结构各不相同。
()5、地球上有的岩石是透明的,有的是有棱角的。
()三、单选题。
1、在地球运动过程中,日积月累沉积而成的岩石是()。
A、沉积岩B、岩浆岩C、变质岩2、海底有岩石吗?( )A、有B、没有C、不确定3、用手摸一摸,能发现岩石的特点是()。
A、透明B、光滑C、纹理4、刻一刻岩石,可以感知岩石的()。
A、粗糙、细腻B、软硬C、颗粒大小四、简答题。
1、说一说,你能在什么地方采集到岩石?2、说一说,观察岩石的方法有哪些,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2.1各种各样的岩石答案一、填空题。
1、海边悬崖2、岩石 60—120 岩石圈3、颜色花纹软硬4、摸一摸5、颜色纹理颗粒大小二、判断题。
1、√2、×3、√4、√5、√三、单选题。
1、A2、A3、B4、B四、简答题。
1、答:我能在山坡、海边、悬崖、海底、地下等地方采集到岩石。
2、答:观察岩石的方法有看、摸、闻、掂、刻等。
我们可以观察岩石的花纹、轻重、颜色、光泽、软硬、条痕、气味等来描述岩石。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各种各样的岩石》学科领域:地球科学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岩石的分类及特征;(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岩石的能力;(3)使学生掌握岩石形成的基本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岩石的性质;(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岩石特征的辨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珍惜自然资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岩石的分类、特征及形成过程。
难点:岩石性质的实验操作及结果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 运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岩石的性质;3.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岩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岩石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岩石的分类:介绍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的概念及特征。
3. 岩石的特征:学习岩石的颜色、硬度、密度、纹理等特征。
4. 岩石的形成过程:简要介绍沉积、熔融、变质等过程。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岩石分类及特征。
2. 岩石性质实验:分组进行岩石硬度、密度等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结果。
3. 岩石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岩石类型。
4. 小组讨论:探讨岩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人类活动对岩石的影响。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岩石性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及结果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