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
- 格式:ppt
- 大小:26.58 MB
- 文档页数:43
Dr.DavidAuyong演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视频较大,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David B. Auyong, MD美国Linderman门诊外科中心医学总监美国Virginia Mason医学中心整形外科麻醉科主任著有《Ultrasound Guided Regional Anesthesia》1.神经解剖臂丛神经通常起源于由C5-T1脊神经前支组成的5条神经根,由相对应的椎间孔发出后,5条神经根交汇形成3条上下重叠的神经干——上干、中干和下干,从由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形成的斜角肌间隙(肌间沟)中穿过。
3条神经干在锁骨上方或后方分为6股(3条前股,3条后股)。
锁骨上入路的特点在于此处臂丛神经的位置非常紧凑,针头只需稍微移动便可以接触到臂丛的所有神经。
2.适应证正确的锁骨上神经阻滞可有效阻滞肘部、前臂、手腕和手部的感觉,适用于肩部以下手术。
3.患者体位患者头部转向对侧,床头抬高30-45度。
图片来源于Google,超声设备为索诺声S-Nerve 点击查看S Series产品介绍4.机器设置•选用高频线阵探头(索诺声L38或HFL38探头)•检查模式:Nrv神经模式•分辨率:Res•图像深度2~4cm,目标深度0.5~2cm图为索诺声便携超声EDGE点击查看EDGE产品介绍5.扫查方法•将探头放置于锁骨上窝,可见高回声的白线为第一肋或胸膜,其上为锁骨下动脉。
切记针尖深度不要超过白线。
•锁骨下动脉外侧为前斜角肌,内侧为臂丛神经。
6.进针方法离探头1CM处开始从后向前平面内进针,针头角度平缓。
7.注药技巧•第一次注药部位为锁骨下动脉与第一肋骨之间,可阻滞臂丛神经下干。
局部注射1-2ml局麻药,可使臂丛神经上移后更加浅表。
再对上干附近较高位置进行第二次注射。
•局麻药剂量在20-30ml左右。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 ,你知道吗阴旭明南江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636600麻醉是现代医学中的一种技术手段,在手术和一些诊疗工作进行麻醉,能减轻患者的痛苦,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提高诊疗活动的安全性。
什么是神经阻滞麻醉?相比于全麻和局麻有哪些优点?临床麻醉时需要注意什么呢?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常用的麻醉方法麻醉是使用药物,对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可逆性功能抑制,患者的痛觉暂时丧失,为诊疗操作提供良好条件。
常用的麻醉方法有两类,一是全身麻醉,将麻醉药通过吸入、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或直肠灌注进入体内,致使患者意识和痛觉消失。
二是局部麻醉,将局麻药注射在相应部位,使脊神经、神经丛或周围神经末梢受到阻滞,身体的某一部位暂时失去感觉,例如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区域阻滞、局部浸润麻醉、表面麻醉等。
2.什么是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是向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冲动传导,促使支配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就目前而言,神经阻滞主要有神经干阻滞、颈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腰交感神经节阻滞等。
作为一种新型的麻醉方式,如果麻醉师的操作正确、用药适量,是不会带来副作用的,可以保证患者的手术安全性。
3.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适应症。
①创伤、手术后急性疼痛。
②神经病理性疼痛,例如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等。
③慢性退行性病变,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关节病、骨性关节炎等。
④各种头痛,例如偏头痛、颈源性头痛、枕神经痛等。
⑤血管疾病,例如心绞痛、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症、脑血管痉挛等。
⑥癌性疼痛。
⑦非疼痛性疾病,例如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突发性耳聋、视神经炎、过敏性鼻炎、自主神经紊乱症等。
(2)禁忌症。
①不合作患者;②局部感染或全身感染患者;③有出血倾向患者;④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患者;⑤局麻药物过敏患者;⑥未明确诊断的患者。
4.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现状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关于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的报道;随着超声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到90年代中期,局部神经阻滞麻醉中就常规应用超声引导。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789-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和中心静脉穿刺进展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超声引导的上肢神经阻滞
1、关于臂丛阻滞—腋路的适应症()下列哪项正确
A、、足
B、、手
C、、手
D、、手[正确答案]
E、足
2、臂丛阻滞—肌间沟的适应症,通常选取()
A、、下肢、前臂
B、、颈部、前臂
C、、上臂、前臂[正确答案]
D、、前臂、小腿
E、以上都不对
3、关于臂丛阻滞—锁骨上的目标,下列哪项正确()
A、腹腔干
B、干、分支[正确答案]
C、神经末梢
D、神经轴突
E、以上都不对
4、臂丛阻滞—肌间沟的定位是()
A、前后斜角肌之间,C6水平
B、前中斜角肌之间,C6水平[正确答案]
C、前中斜角肌之间,C8水平
D、前中斜角肌之间,C2水平
E、前中斜角肌之间,C9水平。
超声引导技术应用于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作者:李挺,吴道珠,徐旭仲,黄品同【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
方法:183例行择期上肢手术的病人,均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0.4 ml·kg-1。
观察操作时间、起效时间及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锁骨上神经的阻滞效果;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及镇痛时间。
结果:操作时间为(3.8±1.6)min,起效时间为(4.3±2.1)min,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7根神经分支阻滞效果相同(P >0.05),锁骨上神经阻滞完善率低于以上7根神经(P <0.05)。
麻醉优秀率为96.6%、良率达100%,镇痛时间为(450±110)min。
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效果完善,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超声检查,介入性;臂丛;神经传导阻滞臂丛神经阻滞是一项传统的麻醉技术,是上肢手术区域麻醉的主要方法,目前多采用解剖学定位或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的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但其阻滞失败率较高及有发生气胸、局麻药误入血管等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是困扰麻醉医师的主要问题。
近年国外有报道采用超声实时引导技术行臂丛神经阻滞[1]。
我院麻醉科对183例病人行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发现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183例行上肢手术的病人,ASAⅠ~Ⅱ级,颈部外观无畸形,无患肢感觉异常,年龄14~70岁。
均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剂量为0.4 ml·kg-1。
1.2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双臂自然放于体侧,头偏向健侧。
超声引导下不同路径臂丛神经阻滞的要点吴张明仁和区人民医院四川攀枝花 617000开展传统臂丛神经阻滞时,需结合患者体表标志物进行穿刺或盲穿,难以有效定位体内神经,尤其过于肥胖患者,进行神经时,药物无法精准输注至神经阻滞周围,降低阻滞成功率。
近年来,超声显像定位技术逐渐用于麻醉中,可视性操作,可减少穿刺创伤,提升麻醉效果,但不同路径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适用证各异。
本文就超声引导下开展不同路径臂丛神经阻滞时麻醉方法及适应症要点等知识进行科普。
1.超声技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价值超声波波长与频率呈负相关,用于临床医学中超声频率大多处于2.5-20MHz 间,利用超声波高频特性,可清晰观察人体内神经分布、走行。
超声扫描时,分为短轴与长轴两种方案。
观察臂丛神经时,超声图像多呈圆形、卵圆形或类圆形区域,低回声。
利用长轴扫描时,超声波束与体内神经呈平行关系,成像后可见神经呈平行、索状排列,同时可见低回声区、强回声带。
随着超声技术不断发展,超声引导逐渐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中,开展麻醉处理时,可清晰观察臂丛神经情况,动态观察穿刺针进程,进而保障麻醉效果,规避术中不良反应。
此外,超声引导下开展麻醉,可有效解决传统盲穿弊端,减小对机体损伤,提高麻醉阻滞成功率,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2.肌间沟臂丛阻滞方法及适应症超声引导下开展肌间沟臂丛阻滞,方法如下:经胸锁乳突肌开始扫描,精确胸锁乳突肌锁骨头,随后沿环状软骨水平向外侧扫描,找到前、中斜角肌位置,结合超声成像,对前、中斜角肌、胸锁乳突肌与血管、横突进行综合分析,找到肌间沟臂丛神经根。
在神经图像呈圆形、椭圆形低回声较多位置处,确定穿刺位置。
穿刺针由外至内进针,规避路径上的神经和血管,穿刺针沿进针点逐渐进入臂丛神经根,随后在超声引导下观察针尖抵达需阻滞神经处推注药物,结合实际情况调节进针位置,并利用相同方案阻滞其余神经根,使药物将上干、中干与可能的下干神经完全包围后停止给药。
超声引导下不同径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注意事项发表时间:2020-06-03T11:33:31.13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0期作者:柯西华[导读]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径路主要分为四种,那么在应用超声引导下不同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呢?请往下看: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的麻醉手段,是局部麻醉。
实施麻醉处理的部位是患者的颈部,借助超声检查设备确定臂丛神经的位置,然后麻醉医师经由彩超的引导,把麻醉药物精准的注射至患者的臂丛神经四周,令臂丛神经处的神经传导受到阻滞,发挥药物的麻醉效用,可以保证后续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此种麻醉手段适合应用在上肢手术当中,具有麻醉药物用量少、麻醉定位精准等特点。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径路主要分为四种,那么在应用超声引导下不同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呢?请往下看:1.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超声探头选择线型、高频的,探头的频率应大于6 MHz、小于13 MHz。
在具体应用时,把超声探头放置在患者的颈部中心,然后一点点地向外侧移动,由内至外的观察过程中,依次能够发现气管、甲状腺、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前斜角肌,最后是臂丛以及中斜角肌。
在得到的超声图像中,最好辨认的是颈总动脉以及颈内静脉,这两处部位是确定臂丛位置的关键标志。
位于肌间沟的中间部位,臂丛的上、中、下截面呈类圆形或者是圆形,外侧的回声比较高,中间的回声比较低。
部分患者的肌间沟部位不会出现明显的回声,主要是和蜂窝状比较相似的回声组织。
在应用短轴平面内技术时,指导患者的头部向健康的一侧偏移,然后移动探头,确保臂丛的影像在图像的中部稍微偏向外侧。
穿刺点选择超声探头的外侧部位,由中斜角肌部位推进,让针头处在臂丛的深处,在确定回抽无血以后使用麻醉药物,麻醉药物的用量控制在10毫升到15毫升之间,能够观察到麻醉药物向着周围扩散。
再把穿刺针退回皮下,对进针的角度进行调整,令针尖处于臂丛的上前方,在确认回抽无血之后在为患者注射10毫升到15毫升之间的局麻药物。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325027 徐旭仲李挺传统上神经阻滞需要借助于局部解剖的体表标志、动脉搏动、针刺感觉异常及神经刺激器探查定位技术寻找神经。
但是,超声技术正使神经阻滞的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麻醉医师已经能够通过超声成像技术直接观察神经及周围的结构,在实时的超声引导下直接穿刺到目标神经周围,实施精确地神经阻滞。
还可通过超声观察局麻药的注射过程,从而保证局麻药均匀的扩散到神经周围。
一、超声技术的基础知识在进行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前,我们需要了解超声的基础物理知识。
从临床观点考虑,其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穿透性与分辨率。
任何形式的波,包括声波及超声波,都有特定的波长与频率。
频率与分辨率相关,波长与穿透性相关。
临床应用的超声频率在2.5-20MHz之间,高频率超声(>10MHz)可较好的显示神经结构,但只有当神经结构位于表浅的位置(如斜角肌间隙的臂丛神经)才能通过高频超声看到神经。
另外,当频率提高时,波长便降低,因此分辨率(频率)提高时,穿透性(波长)便降低,这时高频超声不能显像深部的神经。
在临床上为了能够清楚的观察斜角肌间隙、锁骨上区域及腋窝的臂丛神经,我们一般选择探头频率在8MHz以上,最好在12-14MHz。
而对于锁骨下、喙突区神经,其频率在6~10MHz之间较为适合。
这种低频可获得更好的穿透性,并能更精确的进行神经定位。
深部神经的超声引导应与神经区域的局部解剖学相结合。
超声的多普勒技术可以清楚地区分血管及血管中的血流速度,从而提高对于局部解剖的观察。
二、神经及周围结构的超声回声表现在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时,我们需了解神经及周围各组织结构的超声表现(见表1)。
表1:神经及周围结构的回声表现组织超声成像静脉无回声(黑色),可压缩性改变动脉无回声(黑色),呈搏动性改变脂肪低回声(黑色)筋膜高回声(白色)肌肉低回声及高回声条带(黑色及白色)肌腱高回声(白色)神经低回声(黑色)神经内、外膜高回声(白色)局麻药无回声(黑色)。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常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技术。
该技术通过超声引导定位,准确注射麻醉药物到肌间沟和腋路臂丛神经周围组织,达到局部麻醉作用。
本文将分析该技术在麻醉过程中的效果,包括麻醉效果的评估,麻醉后的疼痛管理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一、麻醉效果评估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手术前能够提供清晰的神经解剖结构图像,准确定位神经和血管位置,有助于准确注射麻醉药物。
注射后,患者出现肢体麻木,感觉丧失,肌肉松弛,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变化来评估麻醉效果,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参数。
患者对手术刺激的反应也是评估麻醉效果的重要指标,如手术区域出现疼痛或不适反应。
研究表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麻醉效果上优于传统的局麻技术,能够提供更持久、更全面的麻醉效果,减少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
二、麻醉后的疼痛管理手术结束后,患者进入术后监护室,麻醉医生需要对麻醉后的疼痛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能够提供术后持续的镇痛效果,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
针对不同患者的疼痛程度,麻醉医生可以通过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来实现个体化的疼痛管理。
还可以结合其他镇痛方法,如静脉输液镇痛、口服镇痛药物等,提供全面的疼痛管理方案。
研究表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术后的镇痛效果稳定可靠,能够有效减少术后疼痛的发生率,降低镇痛药物的使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虽然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技术,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局部感染等。
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麻醉医生需要在术前进行详细的评估和术中精细的操作。
在注射麻醉药物时,需要确保针头准确穿刺到目标位置,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789-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和中心静脉穿刺进展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超声引导的上肢神经阻滞
1、关于臂丛阻滞—腋路的适应症()下列哪项正确
A、前臂、足
B、下肢、手
C、大腿、手
D、前臂、手[正确答案]
E、足
2、臂丛阻滞—肌间沟的适应症,通常选取()
A、肩部、下肢、前臂
B、胸部、颈部、前臂
C、肩部、上臂、前臂[正确答案]
D、肩部、前臂、小腿
E、以上都不对
3、关于臂丛阻滞—锁骨上的目标,下列哪项正确()
A、腹腔干
B、神经干、分支[正确答案]
C、神经末梢
D、神经轴突
E、以上都不对
4、臂丛阻滞—肌间沟的定位是()
A、前后斜角肌之间,C6水平
B、前中斜角肌之间,C6水平[正确答案]
C、前中斜角肌之间,C8水平
D、前中斜角肌之间,C2水平
E、前中斜角肌之间,C9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