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在上肢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62.93 KB
- 文档页数:4
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对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5月到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些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0例。
采用超声引导定位的方式对对照组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采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的方式对观察组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对两组患者神经感觉阻滞效果、运动阻滞情况和麻醉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在注入局麻药30分钟之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具有明显良好的痛觉阻滞效果,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肌皮神经的痛觉阻滞效果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注入局麻药15分钟之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具有明显良好的运动阻滞效果,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具有定位准确、麻醉操作时间较短、并发症较少、成功率较高等一系列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超声引导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6.16.39作者单位:陈磊,陈静,蔡巧颖,安海水,071000,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张敏,072450,河北省保定市,河北省望都县医院麻醉科。
通讯作者:陈静,Email:184198014@。
在传统的临床操作中往往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法和异感定位法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然而这两种方法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定位效果不理想。
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可以实现准确的定位,同时具有较高的成功率、较短的麻醉操作时间和较少的麻醉并发症,因此在临床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1]。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1. 引言1.1 背景老年2型糖尿病是老年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这部分患者由于年龄偏大、病程长、疾病严重等特点,常常需要进行上肢手术治疗,如肩关节置换术、尺神经修复术等。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手术中往往存在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多系统并发症的风险,给手术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寻找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手术治疗非常重要。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在近年来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其具有无放射线、无损伤、定位准确的优势,尤其适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这类高风险群体。
据报道,该技术在下肢手术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但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尚未充分研究和验证。
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为这一高风险群体的手术治疗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麻醉方式。
1.2 目的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具体目的包括:评估该技术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观察这种技术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在患者术中疼痛管理中的作用;探讨手术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管理措施;分析患者术后的随访情况,评估术后恢复情况。
通过对以上目的的研究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具有科学依据的参考,探索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新方法。
1.3 方法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上肢手术中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步骤:1. 术前评估: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糖尿病情况、神经功能、肌肉力量等方面的检查。
同时还要评估患者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风险。
2. 团队准备:手术前需要组建一个专业的团队,包括麻醉科医生、超声医生、手术医生等,确保手术全程顺利进行。
超声引导下臂从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是一种临床应用广泛的技术,常用于手术麻醉、疼痛管理和诊断等领域。
通过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可以有效地控制疼痛、减轻手术刺激和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本文将重点介绍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主要包括尺神经阻滞和桡神经阻滞。
尺神经阻滞是指通过超声引导下的技术,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尺神经周围,阻断尺神经的感觉和运动传导,达到麻醉效果。
常用于手部和前臂的手术麻醉和术后疼痛管理。
桡神经阻滞是指通过超声引导下的技术,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桡神经周围,阻断桡神经的感觉和运动传导,达到麻醉效果。
常用于上臂和肘部手术麻醉和术后疼痛管理。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具有以下优点:超声引导可以清晰地显示神经和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提供了高分辨率的影像,有助于准确定位和定向注射麻醉药物。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可以减少手术刺激和损伤,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可以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手术体验和术后恢复。
在临床应用中,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
医生需要具备扎针和超声操作的技术和经验,以及对臂神经解剖和神经阻滞的理解。
在操作过程中,医生会采用消毒、局麻等步骤,确保安全和有效。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风险。
超声设备的成本较高,需要专业的设备和维护。
患者可能出现局部麻醉药过敏、神经损伤、感染等风险。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也需要一定的操作技巧和经验,医生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阻滞失败或其他并发症。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准确定位和定向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可以有效地阻断臂神经的传导,达到麻醉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临床操作中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并注意患者的安全和风险控制。
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经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疗效目的观察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经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分析。
方法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90例ASA为Ⅰ~Ⅱ级的上肢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组(A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组(B组)、传统组(C 组),各组30例。
对三组患者进行麻醉穿刺操作时间、痛觉阻滞效应、运动阻滞Bromage改良法、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评价。
结果A组平均操作时间(4.7±0.9)min,B组为(3.5±0.7)min,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 组平均操作时间(6.8±4.7)min,与A组、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出现2例声音嘶哑,3例误穿血管,1例血肿;A组与B组痛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阻滞完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B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注药后15min、30min,A组和B组运动阻滞程度3级、4级、5级总例数明显多于C组,C组与A组、B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麻醉优良率为100.00%,C组麻醉优良率73.33%,与A 组、B组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可以提高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成功率,缩短神经痛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操作时间,加快运动阻滞程度,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analysis of ultrasound-guided joint nerve stimulator into the ditch by the muscles of the brachial plexus block. Methods With the method of prospective study,90 patients with ASA gradeⅠtoⅡtreated by upper extremity surgery were allocated to the ultrasound group(A),ultrasound combined with nerve stimulator(group B)and the traditional group(group C)based on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30 cases in each group. anesthetized puncture operating time,pain blocking effects,motor block Bromage modified method,the anesthetic effect and adverse comment among patients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average operating time of group A was (4.7±0.9)min,that in group B was (3.5±0.7)min,group A compared with group B,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average operating time of group C was (6.8 ± 4.7)min,it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compared with group A and group B,two cases of hoarseness appeared,three cases of misuse through blood vessels,one case of hematoma. The differences of onset time sensory block. block perfect time between the group A and group B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the difference of complete block rate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B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indexes between group C and group A,group C and group B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1); total number of movement block 3,4,5 degree of group A and group B was higher than group C when 15min,30min after-injection,the differences of group C and group A,group C and group B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all indexes(P<0.05); anesthesia excellent rate of group A and group B was 100.00%,that of group C was 73.33%,compared with group A,group B,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 Conclusion Ultrasound-guided combined with nerve stimulator can improve joint between brachial plexus block success rate,shorten neuralgia sleep onset time of arrest,arrest perfect time,anesthesia time,accelerate motion degree block,and improve the safety of anesthesia,effectiveness,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Ultrasound guidance; Nerve stimulator; 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Upper extremity surgery表1 三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组别n 性别年龄(岁)体重(kg)手术部位男女上臂前部桡侧前部尺侧手部桡侧手部尺侧A组30 16 14 45.5±14.9 57.1±13.2 8 7 4 5 6B组30 15 15 44.7±15.3 56.3±14.6 7 5 5 6 7C组30 14 16 46.1±15.6 57.0±13.7 9 6 5 5 5臂丛神经阻滞入路多样,其中肌间沟入路已广泛用于上肢手术。
研究超声引导与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价值摘要】目的:研究在臂丛神经阻滞定位中应用神经刺激仪和超声引导技术的效果。
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需对手、前臂进行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按照操作方法分为刺激仪组和超声联合刺激仪组,分析两组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刺激仪组、超声联合刺激仪组总有效率为83.33%、100%(P<0.05);刺激仪组、超声联合刺激仪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3.33%、3.33% (P<0.05)。
结论:在臂丛神经阻滞定位中联合应用神经刺激仪和超声引导技术,阻滞效果好,并发症少,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神经刺激仪;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定位;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2-0082-02采用盲探式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需要医生在寻找异感过程中进行反复操作[1]。
特别是对于不配合、解剖标志不明、过度肥胖的手术者来说,要想实现准确的阻滞定位具有一定的难度,甚至会神经阻滞失败[2]。
一旦失败,就需要添加辅助药物或更改麻醉法才能为患者完成手术,这不仅对患者造成了更大的创伤,也会增加医疗费用[3]。
本文主要探讨在臂丛神经阻滞定位中联合应用神经刺激仪和超声引导技术定位的临床价值,现作如下报告:1.资料与麻醉方法1.1 临床资料从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需对手、前臂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抽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手术者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法进行麻醉,按照操作方法分为刺激仪组和超声联合刺激仪组,每组60例。
刺激仪组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在19~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5±2.66)岁;对该组应用神经刺激仪实施麻醉。
超声联合刺激仪组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为21~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5±2.28)岁;该组应用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引导实施麻醉,两组手术者在年龄、性别及手术方法等方面无较大差异(P>0.05)。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麻醉阻滞的具体效果。
方法从2012年10月~2014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中选取72例,将他们随机均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
实验组36例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36例则仍使用过去的解剖定位阻滞法。
为评定两组的麻醉阻滞效果,需对比下列指标,包括麻醉完成时间、麻醉阻滞起效时间、V AS评分、对相关神经的阻滞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超声引导麻醉完成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但其它很多指标,实验组则好于对照组,如麻醉阻滞起效时间、V AS评分等。
比较尺神经的阻滞效果可见,对照组比实验组要差得多,因此,P<0.05;但对于正中神经与桡神经的阻滞效果两组都无明显差异。
结论相对于传统的解剖定位阻滞法,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更好,不仅安全可靠,患者受到的损伤较小,也极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标签:超声引导;传统解剖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当前,臂丛神经阻滞常常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麻醉中。
它属于一种常规的麻醉方式。
要确保臂丛神经阻滞成功,关键在于局麻药是否能在臂丛神经四周进行有效的扩散。
传统的阻滞方式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操作的盲探式。
因此,麻醉医师的业务水平及患者的个体差异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阻滞的成功。
该阻滞方式不仅会损伤相关神经,还会造成神经阻滞不全。
超声技术具备很多优势,近年来被大量应用到临床诊治中。
根据很多临床麻醉经验来看,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方法能弥补传统解剖定位法的不足,能取得更好的麻醉效果。
为此,本院回顾性分析72例行上肢手术病例的临床数据,比较两种方法的麻醉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均来自本院自2012年10月~2014年1月收治的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共72例。
其中,男47例,女25例,患者年龄在22~70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38.5±4.2)岁;体重48~76 Kg,平均体重(56.3±4.6)Kg;ASA I~Ⅱ级;患者均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相关禁忌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84期127投稿邮箱:zuixinyixue@·临床研究·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朱健健,朱炜炜,黄宏明(江苏省启东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启东 226200)0 引言臂丛神经阻滞目前已在上肢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异感定位法是盲探式操作,操作者经验、患者配合与否、能否准确述说等会直接影响阻滞成功率,存在阻滞不全或失败的可能,通过增加局麻药量或辅助用药等方式,易引起副作用,损伤血管神经。
可视超声技术引导下神经阻滞作为新型手段,可实现准确神经定位,提高穿刺成功率和麻醉效果,降低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危险[1]。
本文选择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60例上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样本,现作如下整理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60例上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依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 =30)和试验组(n =30)。
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患者年龄20-80岁,平均(63.8±6.2)岁;其中前臂手术14例,上臂手术7例,手部手术9例;试验组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龄21-82岁,平均(64.5±6.3)岁;其中前臂手术15例,上臂手术6例,手部手术9例。
组间进行比较后,发现在基线资料上差异均衡(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入室后立即开放外周静脉并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连接好多功能监测仪,去枕并将患侧肩部垫高,头偏向对侧45°,常规消毒铺巾。
对照组采用传统定位法:以解剖定位肌间沟为依据,对异感进行盲探,回抽无血后将0.375%罗哌卡因20 mL 推注进去。
试验组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选择涂有专用胶的探头频率为7.5-10.0 MHz 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以无菌手套进行覆盖,探头长轴垂直于身体纵轴,直到环状软骨水平胸锁乳突肌表面,首先对颈内静脉、颈总动脉进行探查,清晰可见椭圆形或圆形的多个低回声区出现,高回声晕包绕其周围,于超声探头中线位刺入穿刺针,抵达臂丛神经后将神经刺激器开启,设定刺激电流为1.0 mA ,待观察到上肢肌肉运动情况后,将刺激电流减弱至0.3-0.4 mA ,以肌肉运动情况为依据对探针位置进行调整,针尖接近神经后将0.375%罗哌卡因20 mL 推注进去,此时可观察到组织间药液扩散和包绕神经的现象。
超声引导技术在上肢神经阻滞中的效果分析目的观察超声引导技术在上肢手术患者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A组使用传统的解剖定位法,B组采用超声引导技术定位,局麻药均使用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地塞米松10mg的混合液。
比较两组神经阻滞的效果: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成功率、麻醉药使用量、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麻醉操作完成时间:B组比A组短;神经阻滞起效时间:B组比A组长;B组麻醉效果好,优秀率达到97.00%,优良率达到100.00%,A组麻醉效果一般,优秀率47.00%,优良率91.00%;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A组高达9.00%;A、B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麻醉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引导技术运用到上肢神经阻滞中能提高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减少并发症与不良反应。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ltrasound-guided technology in the operation of upper limb in patients with nerve block. Methods Two huandred patients had be performed upper limb operation in our hospital form Jan2012 to Dec 201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100 cases of each group, group A who was guided by traditional anatomical method;group B who was guided by ultrasound-guided positioning technolog, 1% Lignocaine + 0.375% Ropivacaine + 10 mg Dexamethasone were injected in two groups.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two groups nerve block: the onset time of anesthesia, success rate, the amount, complications. Results Anesthesia operation completion time, group B was shorter than group A(TA=7.7±1.9min, TB=4.6±1.4min);Nerve block work time, group B was longer than groupA(TA=19.4±3.4min, TB=10.7±2.3min);group B anesthesia effect was good, with excellence rate reached 97% and fine rate was 100.00%;group A anesthesia effect was general, excellence rate reached 47.00%,fine rate was 91.00%;group B adverse reactions incidence was 2.00%, group A was up to 9.00%;compared the above group A and B related datas of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duration of anesthesia(TA=417.5±98.7min, TB=406.3±79.1min), the more similar between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Ultrasound-guided technology was applied to the upper limb brachial plexus block, which could enhance the effect of nesthesia, reduce the dosage of anesthetic drug ,complications and adverse reaction.[Key words] Ultrasound-guidedtechnology; Nerve block; Upper limb上肢手术常用的局部麻醉方法是采用上肢神经阻滞,具有局部镇痛完全、患者手术中意识清醒、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患者感觉效果好等优点,而要取得麻醉效果优秀的关键在于如何准确进行上肢神经定位。
超声技术在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中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上肢手术病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
方法拟在2016年3-10月期间我科室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行上肢手术病人87例,ASA Ⅰ-Ⅲ级,随机分为A组超声引导阻滞44例,B组为传统阻滞43例,局麻药为0.375%-0.6%盐酸左布比卡因注射液,剂量为5-20ml每个部位。
记录一次操作成功率并评价其阻滞完善率; 药物用量及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优、良、差),记录并发症。
结果A组4个部位一次操作成功率98%,神经阻滞完善率均接近98%(P>0.05),穿刺过程中有1例误入血管,但并未注药液,2例穿刺时出现上肢异感,术后访视无严重并发症。
B组4个部位一次操作成功率30%,神经阻滞完善率均接近90%(P>0.05),穿刺过程中有15例误入血管,但并未注药液,30例穿刺时出现上肢异感,术后访视均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上肢手术病人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较传统方法下的阻滞效果更好,并发症更少,在我科室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超声引导;臂丛;神经传导阻滞;可视化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已应用上百年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实施神经阻滞多采用传统的阻滞方法。
传统的神经阻滞方法虽具有技术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但毕竟是一种盲探式操作,仍以人体的解剖标志进行穿刺定位,以穿刺针触及神经时引发的异感来寻找神经,盲目性较大,且与医师的经验和熟练程度成正相关,成功率较低,同时易损伤神经、血管及药物入血引起局麻药中毒等严重的并发症。
对解剖标志不清或变异的患者,神经阻滞就更加困难,利用超声显像可直观地分辨出局部组织结构,并在其引导下可将穿刺针准确地置于靶神经旁,使局麻药充分地浸润神经。
超声波神经显像引导外周神经阻滞以其直观、方便、价廉、患者满意度高、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等优点在临床麻醉中应用逐渐增多[ 1 ] 。
本文就本科室目前超声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超声引导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超声引导在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5年-2016年期间在我院行上肢手术的144例患者,随机等发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应用传统解剖定位穿刺和超声引导穿刺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结果:观察组在阻滞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等方面与对照组患者有着明显的差异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在镇痛时间、阻滞起效时间方面虽然略有差距,但差异性较小,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应用超声引导穿刺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着良好的麻醉效果,可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麻醉满意度,适宜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超声引导研究应用【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7-0251-021.引言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自19世纪80年代应用至今,目前已经被广泛用于外科上肢及肩部的手术过程中。
与全身麻醉法相比,臂丛神经阻滞具有对患者全身机体生理功能影响小、对硬件设备的要求低、恢复快,术后仍可维持一定镇痛时间等诸多优点。
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多采用解剖定位法,虽然应用效果较好,但效果容易受到麻醉人员操作水平和患者配合程度的影响[1],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
本次研究通过采用新型超声引导穿刺法来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2.材料与方法2.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144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上肢手术患者,其中男性94例,女性50例,年龄为19~68岁,平均年龄为47.27±2.48岁。
采用随机等分的方法,将14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病情相似,P>0.05,具有可对比性。
2.2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I~Ⅱ级;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各项检查均正常;所有患者均无药物过敏史及严重的实质脏器功能性障碍;所有患者均无神经系统疾病、严重感染性疾病以及传染性肝炎等情况;研究在患者及家长知情并同意基础上开展。
超声引导下联合神经刺激仪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8-10-10T16:54:15.120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6期作者:傅从良1 胡静1 周红梅2[导读] 结论:超声引导下联合神经刺激仪可以大大提高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1昆山康复医院江苏苏州 215300;2无锡市中医医院麻醉科江苏无锡 214001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联合神经刺激仪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于2017年11月--2018年04月,对我院收治的50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手术患者展开分析,利用电脑将其随机划分为常规组(单用神经刺激仪操作)、研究组(超声引导下联合神经刺激仪操作),两组各25例。
结果:研究组阻滞麻醉优良率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研究组并发症少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联合神经刺激仪可以大大提高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臂丛神经阻滞;应用分析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技术在临床中比较常用,传统操作需要利用针刺确定易感定位,这对于患者配合具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对医师的操作技能也具有较高的要求。
现如今,随着神经刺激仪的推广普及,使得臂丛神经阻滞更加准确、便捷,再加上超声技术的普及,使得外周神经阻滞效果发生了质的变化。
鉴于此,本文对我院收治的50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手术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特此探讨了超声引导下联合神经刺激仪的应用效果。
现作如下报道: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0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手术患者收治于2017年11月--2018年04月,利用电脑将其随机划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各25例。
均为上臂、手、上肢远端手术患者。
排除神经阻滞禁忌症者。
研究组中男性研究对象16例,女性研究对象9例,年龄23-57岁,平均(55.4±1.9)岁;常规组中男性研究对象15例,女性研究对象10例,年龄24-59岁,平均(55.6±1.7)岁。
比较超声引导和神经刺激仪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探究超声引导和神经刺激仪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接受择期上肢手术治疗的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3例患者,研究组24例患者。
对照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穿刺,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穿刺,对两组患者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对照组的优良率为65.2%,研究组的优良率为83.3%,83.3%>65.2%,研究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的并发率为13.1%,研究组的并发率为4.1%,研究组的并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臂丛神经阻滞中采用超声引导穿刺形式,其效果更明显,定位比较准确,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臂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Brachial Plexus Block Anes-thesia)指的是将局部麻醉药物采用穿刺的形式注入到臂丛神经干周围,使组织周围的神经支配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在临床研究中比较常见,多是应用于手臂手术中。
为了探究超声引导和神经刺激仪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接受择期上肢手术治疗的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3例患者,研究组24例患者。
对照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穿刺,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穿刺,对两组患者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详细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接受择期上肢手术治疗的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3例患者,研究组24例患者。
对照组中男13例,女10例,患者年龄在20-61岁,平均年龄(40.2±10.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