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页/共80页
4.原位标注的内容
1)梁支座上部纵筋
2)梁下部纵筋 3)附加箍筋或吊筋
4)修正集中标注内容中不适用于本 跨的内容等
第16页/共80页
1)梁支座上部纵筋 • 多排钢筋,用“/”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
分开。 • 两种直径,用“+”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
连,并将角筋注写在前面。 • 对称或不对称标注
数时,即同排中既有通长钢筋又有架立 钢筋时,需补充设置架立筋, • 采用“通长筋+(架立筋)”方式表达, 角部纵筋写在加号的前面,架立筋写在 加号后面的括号内。当全部采用架立筋 时,则将其全部写入括号内。 • 采用“;”将上部钢筋与下部钢筋隔开。
第11页/共80页
5)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 • 条件:梁腹板高度hw≥450mm时,须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 • 表示方法:梁侧面构造钢筋G打头,受扭钢筋N打头;连续注写设置在梁两个侧面的总配筋值,且对称 配置。
第28页/共80页
上 部 贯 通 筋 ( 书 P. 4 9 , 5 0 )
计算公式: =各跨长之和-左支座内侧-右支座内侧+锚固+搭接长
度 =梁的净长+锚固+搭接长度
✓ 左、右支座锚固长度的取值判断:
当 直锚长度>laE 时,不需弯锚,取锚固长度 = Max(LaE,0.5hc+5d)
当 直锚长度≤ LaE,弯锚, 锚固长度= Max{0.4 LaE, ld} + 15d
• 当梁为变截面悬挑梁时,用斜线分隔根部 与端部的高度值,注写方式为b×h1/h2, 其中h1为梁根部较大高度值,h2为梁端部 较小高度值。
第8页/共80页
3)梁箍筋
• 梁箍筋注写包含:箍筋级别、直径、加 密区与非加密区箍筋间距,肢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