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财务造假动机、手段和识别DOC 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48
财务造假⽬的动机、常见⼿法、识别⽅法、关联⽅舞弊等中注协发布:财务造假⽬的动机、常见⼿法、识别⽅法、关联⽅舞弊等(推荐收藏)昨天审计风云为了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执业的指导,更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因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重⼤错报风险,提升审计质量,有效防范化解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注协”)开展了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的修订⼯作。
本次修订的问题解答包括五个项⽬,分别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第1号——职业怀疑(征求意见稿)》《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第2号——函证(征求意见稿)》《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第4号——收⼊确认(征求意见稿)》《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第6号——关联⽅(征求意见稿)》《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第12号——货币资⾦审计(征求意见稿)》。
核⼼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第1号——职业怀疑(征求意见稿)》⼀、财务造假风险因素评估以下为⼀些舞弊风险因素的⽰例:1. 动机或压⼒(1)被审计单位满⾜上市要求、偿债约束条件或再融资业绩条件存在困难;(2)被审计单位将被证券交易所进⾏特别处理或退市;(3)管理层存在较⼤的业绩压⼒,例如,较上市前相⽐,被审计单位上市后的业绩将出现⼤幅下滑,或需要满⾜盈利预测指标,完成业绩对赌的承诺以及维持股价等;(4)管理层为满⾜第三⽅要求或预期⽽承受过度压⼒,例如,投资分析师、机构投资者、重要债权⼈或其他外部⼈⼠对盈利能⼒或增长趋势存在预期,包括管理层在新闻报道和年报信息中作出过于乐观的预期,或管理层需要实现有关部门对管理层设定的考核⽬标;(5)管理层和治理层在被审计单位中拥有重⼤经济利益,例如,持有被审计单位股票或个⼈薪酬(如奖⾦、股票期权、基于盈利⽔平的薪酬计划)与被审计单位的盈利状况紧密相关;(6)被审计单位或其最终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营运资⾦不⾜,或缺乏⾜够的信贷⽀持;(7)被审计单位的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进⾏⼤⽐例的股权质押。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造假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声誉,还可能导致企业面临法律诉讼、市场禁入等严重后果。
本报告针对一起典型的财务造假事件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财务造假的原因、手段和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事件背景2019年,某知名上市公司被爆出财务造假,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该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相关部门迅速介入调查。
经查,该公司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通过虚构交易、隐瞒费用、虚增收入等手段,虚增利润数十亿元。
三、事件分析1. 财务造假原因(1)业绩压力:在市场竞争激烈、业绩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部分企业为了满足投资者和市场预期,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虚增业绩。
(2)监管缺失: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尚不完善,部分企业利用监管漏洞进行财务造假。
(3)内部控制不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4)道德风险:部分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道德素质低下,为追求个人利益而铤而走险。
2. 财务造假手段(1)虚构交易:通过虚构销售合同、采购订单等,虚增收入和利润。
(2)隐瞒费用:将实际发生的费用归入其他科目,减少当期利润。
(3)虚增资产:通过购买低价值资产、虚增存货等手段,虚增资产规模。
(4)操纵利润:通过调整收入、费用等科目,操纵利润。
3. 财务造假危害(1)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误导投资者,导致其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
(2)扰乱市场秩序:财务造假行为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损害了市场信誉。
(3)加剧金融风险:财务造假企业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防范措施1. 完善监管体系:加强资本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
2.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和审计。
3. 提高企业道德素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
第1篇一、引言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财务报表中虚构或者隐瞒真实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的违法行为。
近年来,我国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为了揭示财务造假的原因,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财务造假的原因分析1. 监管环境因素(1)监管力度不足。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部分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存在失职、渎职现象,导致财务造假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2)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存在一定缺陷,如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全面、不准确等,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2. 企业内部因素(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部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之间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为财务造假提供了条件。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财务审批等环节存在漏洞,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3. 利益驱动因素(1)企业为了上市、再融资等目的,通过财务造假美化财务报表,提高公司估值。
(2)企业为了逃避税收、处罚等,通过财务造假隐瞒真实经营状况。
(3)企业为了获得信贷、担保等金融支持,通过财务造假虚增资产、利润等指标。
4. 人员素质因素(1)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
部分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为了个人利益或迎合企业领导要求,参与财务造假。
(2)企业管理层素质不高。
企业管理层缺乏财务知识,对财务造假行为认识不足,难以发现和防范财务造假。
5. 社会文化因素(1)利益驱动观念。
部分企业将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忽视了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
(2)监管宽容文化。
部分企业认为监管力度不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财务造假难以被发现。
三、对策建议1. 加强监管环境建设(1)提高监管力度。
加大对财务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2)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公司在财务报表中虚报或隐瞒财务信息,以达到误导投资者、掩盖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等目的的行为。
造假的动因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1. 获取融资或降低融资成本:上市公司通常需要借助融资来支持业务发展或完成并购等资本运作。
一些公司可能为了降低融资成本或扩大融资规模,通过财务造假来使企业呈现更好的财务状况,以吸引投资者或获得更高的融资额度。
2. 操纵股价:上市公司的股价直接关联到企业的价值和投资者的收益。
一些公司可能为了操作股价,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市场,增加自身的市值,通过财务造假来掩盖真实财务情况,制造虚假增长或稳定财务表现,从而影响股价。
3. 周转资金压力:企业运营中可能出现周转资金不足的情况,这时一些企业可能会通过虚报收入或推迟费用确认等手段来改善企业的现金流状况,缓解周转资金压力。
4. 避税或减轻税负:一些上市公司可能通过虚报费用或隐瞒收入等方法来减轻企业的税负,以实现减税或避税的目的。
1.加强监管与监察:监管机构需要加大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力度,对财务造假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对上市公司及其高管的违规行为进行严惩,提高违法成本,增加造假风险。
2.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上市公司应加强财务信息披露,提高信息透明度。
完善财务报表的编制规则,强化财务审计,及时披露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
投资者也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查和分析能力,及时发现财务信息异常并主动参与公司治理。
3.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
包括确保财务流程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4.加强第三方监督与独立性:上市公司应聘请独立的中介机构进行财务报表审计,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建立公司与审计机构之间的有效沟通和监督机制。
5.加强道德和职业素养培养: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强对财务造假风险的警示和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风控意识和法律意识。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及对策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及对策分析1、引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人为地虚构或者伪造财务数据,以欺骗投资者、市场和监管机构。
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公平性、透明度和投资者的信心。
本文将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分析2.1、利润管理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调整财务数据来管理和操控利润。
他们可能会合理或者不合理地调整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以人为地控制当期利润的大小,从而影响公司的股价和业绩。
2.2、资产和负债伪造为了强化公司的实力和信誉,上市公司可能会夸大其资产价值,减少负债的记录。
他们可能会虚构收入,使公司的资产看起来更加高大上。
同时,他们也可能会隐藏负债,降低公司债务的风险。
2.3、隐藏关联交易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虚构或者掩盖关联交易来进行财务造假。
他们可能会和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将利润转移到关联公司,以掩盖真正的盈利能力和企业实际状况。
2.4、虚构现金流量现金流量是衡量公司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上市公司可能会虚构或者误导性地报告现金流量数据,使公司的经营状况看起来更好。
他们可能会通过虚构交易或者误导性的现金记录来欺骗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3、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对策3.1、强化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审计、会计报告和公司治理机制等。
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监督和管理财务数据,减少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3.2、加强监管和审计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财务报告和审计工作的检查力度。
同时,应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提高审计的质量和独立性。
3.3、加强投资者教育和保护投资者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和研究能力,增强风险意识。
同时,监管机构应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保护,提供更加全面和透明的信息。
3.4、提高行业诚信意识行业协会和专业组织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诚信教育和监督,提高行业整体的诚信意识。
通过构建良好的行业风气,可以减少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报告将对一起典型的财务造假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及防范措施。
二、事件背景1. 事件概述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通过虚构业务、夸大收入、隐瞒费用等手段,虚增公司利润。
经监管部门调查,该公司涉嫌财务造假,被责令改正,并处以巨额罚款。
2. 事件影响(1)投资者利益受损: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对公司业绩产生误判,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额损失。
(2)资本市场信誉受损:事件曝光后,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监管机构公信力下降:事件暴露出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存在漏洞,导致财务造假事件频发。
三、事件原因分析1. 内部因素(1)公司治理缺陷:公司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职责不清,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2)内部控制失效: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无法有效防范和发现财务造假行为。
(3)道德风险:部分管理人员和员工为追求个人利益,不惜铤而走险,进行财务造假。
2. 外部因素(1)市场竞争激烈:公司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为提高业绩,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
(2)监管力度不足: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行为的查处力度不够,导致部分企业存在侥幸心理。
(3)会计准则不完善:部分会计准则存在模糊地带,为企业进行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事件影响分析1. 对投资者的影响(1)投资决策失误: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对公司业绩产生误判,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额损失。
(2)信心受损:事件曝光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导致市场恐慌。
2.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1)市场秩序混乱:财务造假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影响了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
(2)监管公信力下降:事件暴露出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存在漏洞,导致监管公信力下降。
3. 对社会的影响(1)诚信缺失:事件暴露出我国部分企业诚信缺失,损害了社会道德风尚。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如何发现及近期案例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何以蔚然成风?造假的目的繁多,花样手段也不少。
一般先选择在自己的主营业务收入上动刀,伪造销售单据,或者通过赊账交易来操纵利润。
但这种方式比较简单粗暴,而且玩得人多了,轻易就能被人发现,所以需要更隐蔽的手法。
时下中国的许多创业者,都将把公司做上市当做是企业家成功的衡量标准之一。
但并非辛苦把自己的公司做上市之后就可以一劳永逸了,资本逐利的天性以及市场竞争的残酷又驱使着他们朝着更大更高更强的目标迈进。
如果发展速度不够快,那么就要想点办法让自己快起来,或者说,面子上好看一点。
即使发展速度已经很快了,也还想要更快的效果。
因此,有不少上市公司选择在财务上造假或者舞弊这一捷径来达成他们的目标。
组团造假A股的上市公司无疑是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宠儿和热捧对象,他们可以凭借自身已经上市的标签,继续从股市中得到更多的资金补给,也可以把业务触角伸得更为广阔。
证监会每年下达的处罚决定书中,15年有10家上市公司涉嫌财务造假,14年14家,13年11家,仅仅3年就达到了35家。
诚信与社会责任向来是公司重要的立身之本。
但为什么继公司组团上市后,再一起组团造假呢?高顿财经金融观察员Evans指出,A股的上市公司,造假的目的多种多样,有些甚至从未上市之前就开始造假了。
原因很简单,为了快点上市,顺利完成I PO。
好不容易上了市,发现市场行情不好,业绩开始亏损,不能让别人知道,于是继续在财务上做手脚,对外美化财务报表等。
除了IPO和弥补亏损之外,其他能够为造假提供场合和机会的,比如重组收购、关联交易甚至会计准则的选择,上市公司也不会轻易放过。
花样繁多有人可能会有疑惑,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报表上,都是客观的数据和数字,一般都是最能说明情况的,难道还能有猫腻?没错。
造假的目的繁多,花样手段也不少。
一般先选择在自己的主营业务收入上动刀,伪造销售单据,或者通过赊账交易来操纵利润。
但这种方式比较简单粗暴,而且玩得人多了,轻易就能被人发现,所以需要更隐蔽的手法。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常用手段与主要动因探析【摘要】财务造假是指公司为达到虚高的财务指标而采取的欺诈手段。
本文从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段和主要动因入手,分析了财务造假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以及预防和应对措施。
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段包括虚假销售、资产减值、账务调整等;而主要动因则包括盈利压力、管理层激励机制等因素。
财务造假对上市公司带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和财务风险,影响企业形象和市场地位。
上市公司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透明的财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以预防和应对财务造假行为。
只有依法合规,诚信经营,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1. 引言1.1 介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财务造假是指公司故意失实地编制和披露财务报表,以获取违法或不当利益的行为。
在中国,财务造假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给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挑战。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虚增收入、操纵成本、隐瞒负债、误导投资者等。
这些手段往往需要高超的财务知识和技术,以及对财务报告制度的漏洞和监管缺失的深入了解。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也是复杂多样的,包括追求短期利益、掩盖公司经营状况、提高股价等。
本文将重点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常用手段和主要动因,探讨财务造假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以及预防和应对措施。
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能够提高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的识别能力,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
1.2 研究背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当前财经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业绩目标或者获取投资者信任,采取了各种手段来虚增盈利,掩盖真实财务状况,甚至是直接篡改财务数据。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投资者的欺骗,也会对整个市场秩序造成严重的冲击。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手段也越来越隐蔽和高明,给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投资者的判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财务造假手段与识别方法【导语】财务造假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它不仅损害了投资者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秩序。
本文将详细解析财务造假的常见手段,并探讨如何识别这些不法行为。
【正文】一、财务造假手段1.虚增收入:企业通过虚构销售业务、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段虚增收入,以提高利润。
2.少计费用:企业通过少计提坏账准备、少计折旧和摊销等手段,降低费用,提高利润。
3.虚假交易:企业通过关联方交易、虚假采购等手段,实现资金的体外循环,达到虚增收入和利润的目的。
4.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企业通过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会计事项,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结转成本等手段,人为调节利润。
5.隐瞒负债:企业通过不披露或隐瞒负债,降低负债水平,提高资产质量。
6.虚增资产:企业通过虚增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提高资产总额,美化财务报表。
7.会计政策滥用:企业通过滥用会计政策,如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等,调节利润。
二、财务造假识别方法1.分析财务比率:通过分析财务比率,如毛利率、净利润率、资产负债率等,发现异常波动,进而挖掘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2.对比行业数据:对比同行业企业的财务数据,如收入、利润、费用等,若某企业数据明显偏离行业平均水平,需引起关注。
3.审查关联交易:关注企业关联交易的合理性、公允性,是否存在虚假交易、利益输送等行为。
4.查看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中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描述、审计意见等,可提供识别财务造假的线索。
5.研究会计政策:分析企业会计政策是否合理、稳定,是否存在滥用会计政策调节利润的情况。
6.关注现金流量:现金流量是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关注现金流量表中投资、筹资、经营等活动的现金流量,识别财务造假。
7.深入了解企业业务:了解企业业务模式、市场竞争状况等,判断财务数据的合理性。
【结语】财务造假不仅损害投资者利益,还破坏市场秩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财务造假行为,为投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近年来,财务造假案例频频发生,给企业和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本文将以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为例,对其背景、造假手法、影响以及相关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二、案例描述某上市公司是一家在A股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企业。
然而,在2019年,该公司因财务造假而引起公众的关注。
根据相关调查,该公司在报告期内通过虚增收入、夸大利润以及隐瞒负债等手段进行了财务造假。
三、造假手法分析1. 虚增收入:该公司通过与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将实际不存在的销售额计入财务报表,从而虚增收入。
2. 夸大利润:通过将一部分费用计入资本化项目,将实际应计入成本的费用转化为资产,从而夸大利润。
3. 隐瞒负债:该公司隐瞒了一些实际存在的负债,通过将其计入其他科目或关联公司的名下,以掩盖真实的负债情况。
四、造假影响1. 投资者信任受损:财务造假案例使得投资者对该公司的信任受到严重损害,进而影响到其股票价格和市值。
2. 市场秩序扰乱:财务造假行为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给其他企业带来了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3. 法律责任追究:一旦财务造假行为被揭露,相关责任人将面临法律的追究和处罚。
五、应对措施1. 强化内部控制: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计和监督,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加强监管力度: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对财务造假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并及时公布相关处罚结果,以警示其他企业。
3. 提高投资者教育意识:投资者应提高对财务信息的识别能力,学会分析财务报表,避免被财务造假行为所欺骗。
六、结论财务造假案例的发生给企业和投资者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同时也对市场秩序和投资者信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避免类似案例再次发生,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投资者应提高风险意识和投资能力。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共同维护市场的健康发展。
重磅:A股财务造假的动机、原理、手段和识别一、我是如何发现康美药业和康得新造假的市场上一直存在康美药业和康得新的质疑声,2019年10月,站在前辈肩膀上的初善君在各大财经平台连续发布康美药业和康得新的质疑文章。
文章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最终加速了两家千亿级上市公司的覆灭。
今天先聊聊这两段故事。
1康美药业的故事2018年10月15日,初善君在微信公众号首发了文章《康美药业究竟有没有谎言》,对康美药业的资金真实性、经营现金流、存贷双高、存货高企、股权质押等问题进行了质疑。
第二天(10月16日)在雪球、头条等网站进行转载,随后康美药业股价触及跌停,并连续跌停。
数据来源:初善君康美药业底稿下图是雪球当时的截图,文章阅读量达到了30.3万。
更有网友提出:文章发布在10:19分,当时一切正常,20分钟后康美药业跌停。
殊不知,这一切只是刚刚开始,那时候即使跌停,股价依然有19块左右。
连续跌停之后,康美药业发布了澄清公告。
尅是这澄清公告不仅没有澄清初善君的疑问,反而加深了疑问,忍不住写了《扫雷康美药业2:澄清公告澄清了吗?》。
数据来源:初善君康美药业2底稿文章依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些人是屁股决定了脑袋,有些人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当然,更多的人是看到初善君的警醒而远离康美药业,从而避免了巨大的投资损失。
2019年4月底康美药业披露2018年公司年报,公司表示由于公司采购付款、工程款支付以及确认业务款项时的会计处理存在错误,造成公司应收账款少计 6.41亿元;存货少计195.46亿元;在建工程少计 6.32亿元;由于公司核算账户资金时存在错误,造成货币资金多计299.44亿元。
康美药业企图通过会计差错的方式蒙混过关,初善君当天就写了文章《300亿,说没就没了!》,质疑公司企图通过把货币资金转存货,以后年度在计提存货减值损失的套路洗白造假。
该文章引起广泛关注,不少媒体跟进报道。
终于2019年8月底,证监会披露了调查结果:康美药业三年虚增收入206亿元,虚增利润20.72亿元,2018年账上362亿货币资金是假的,同时虚增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投资性房地产36.05亿元。
坐实了康美药业三百亿造假大案。
2康得新的故事初善君在写完康美药业之后,紧接着又写了关于康得新的文章。
2018年10月24日晚接近12点写完。
本来拟定的标题是《康得新财务数据探秘》,但是刚好康得新披露被立案调查,于是标题改成了《扫雷7:康得新,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这仅仅是开始》。
数据来源:初善君康得新底稿这篇文章从固定资产折旧、现金流、存货余额、存贷双高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质疑,随后公司公关通过各种途径联系了初善君,迫于压力,初善君把公众号、雪球等平台文章都删除了,好在今日头条保留了当时的证据。
2019年4月,康得新在年报披露中承认资金被大股东占用,股价被ST。
康得新的大股东康得集团通过北京银行西单支行银行账户占用了上市公司122亿货币资金。
7月5日晚间,康得新发布公告称,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康得新通过虚构销售业务方式虚增营业收入,并通过虚构采购、生产、研发费用、产品运输费用方式虚增营业成本、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
通过上述方式,康得新2015年至2018年分别虚增利润总额23.81亿元、30.89亿元、39.74亿元和24.77亿元,四年累计虚增利润总额119.21亿元。
这个金额与康美药业一时瑜亮,刷新三观。
二、财务造假的动机前面是开胃小菜,让大家熟悉初善君,下面开始正餐。
先说第一个问题,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机是什么?知道了动机,我们才能更好的去预防。
A股财务造假的目的很明确,一般就是虚增净利润。
那么只要有虚增净利润的需求,就有财务造假的动机。
这么说的话,所有A股上市公司都有财务造假的动机。
事实上我们在分析上市公司财报时,就应该带着这种质疑。
有几类动机属于明显的财务造假高发动机,需要我们给予重点关注。
1避免被ST或者退市A股对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有各种各样的高要求,比如连续二年亏损就要ST、三年连续亏损就要暂停上市。
那么,那些一年亏损、连续两年亏损的企业在接下来的年度就有非常大的压力,如果靠实际业务不能扭亏为盈,为了维护上市公司形象或者保壳,可能会铤而走险进行造假。
同时A股由于壳价值非常高,这种ST和准ST公司为了避免被暂停上市或退市,造假的太多了,简直罄竹难书。
举几个例子。
圣莱达2014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2015年中公司预计自己2015年度净利润亦将为负值,连续两年为负的话会被ST,于是公司铤而走险,通过虚构影视版权转让业务虚增营业务收入1000万元,二是跟政府签订协议虚构政府补助1000万元,上述两项违法事实导致圣莱达2015年度年报合计虚增收入和利润2000万元,虚增净利润1500万元。
圣莱达2015年度年报显示公司利润总额367.15万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31.43万元。
扣除虚增金额,圣莱达2015年实际利润总额为-1632.85万元、净利润为-1068.57万元。
虚增行为导致圣莱达2015年度扭亏为盈。
2010年、2011年,*ST国药连续两年亏损,公司股票交易被证券交易所实行退市风险警示。
为避免退市,满足维持上市地位所需的营业收入等财务条件,*ST国药采取措施财务造假增加公司营业收入、利润,保住壳价值。
金亚科技2013年大幅亏损,为了扭转公司的亏损,避免ST。
金亚科技2014年年度报告合并财务报表共计虚增营业收入7364万元,虚增营业成本1925万元,少计销售费用369万元,少计管理费用132万元,少计财务费用795万元,虚增利润总额8050万元,占当期披露的利润总额的比例为335.14%,上述会计处理使金亚科技2014年年度报告利润总额由亏损变为盈利。
2完成业绩承诺只要有压力,就有作假的动力,比如你年初签订了当年销售1000万产品的KPI,整个年度内你都有作假的想法。
上市公司也一样,由于对赌协议的存在,有业绩承诺的上市公司为了完成业绩承诺,有些时候不惜铤而走险。
那么哪些上市公司有业绩承诺呢,一般借壳上市的公司有业绩承诺,这也是初善君一直提醒大家的,借壳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概率远远大于一般的上市公司。
借壳上市财务造假的例子太多了。
例子一:雅百特2015年借壳中联电气上市时,账面价值仅为3亿,估值却达到35亿元,溢价超10倍。
高溢价往往伴随着高的利润承诺,根据当时交易双方签订的《业绩补偿协议》,雅百特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的承诺净利润数分别为2.55亿元、3.61亿元、4.76亿元。
业绩不够,造假来凑。
为了实现业绩承诺,开始了造假之旅。
雅百特2015至2016年9月通过虚构海外工程项目、虚构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等手段,累计虚增营业收入58,312.41万元,虚增利润25,650.11万元。
其中,2015年虚增收入48,182.17万元,虚增利润23,226.34万元,虚增利润金额占当年披露利润总额的73.08%;2016年1至9月虚增收入10,130.24万元,相应虚增当期利润2,423.77万元,占2017年1至9月份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19.74%。
例子二:2011年4月,佳电股份作价10.66亿元借壳阿继电器上市,佳电公司的业绩承诺为在2011至2014年度实际净利润不低于1.68亿元、1.90亿元、2.24亿元和2.51亿元,否则原股东以本次交易中各方认购的股份总数为上限向阿继电器进行补偿。
业绩不够,造假来凑。
佳电股份通过少结转佳电公司的主营业务成本、少计销售费用等方式,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别虚增利润1.58亿元、0.40亿元,分别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82.58%、446.15%,占当期净利润的93.48%、706.86%。
业绩承诺期过了,从2015年开始,佳电公司将前期调节的利润从2015年1月份开始逐月分期消化,直至全部转回,恢复真实的财务状况。
此外,最近刷屏的辅仁药业也是借壳上市的公司,账上17亿货币资金付不起0.5亿的分红。
第二种是收购大股东或关联方的资产,这种业绩承诺方是大股东或关联方,管理层有极强的财务造假完成业绩承诺的动机,即使是国企也一样高危。
如果是收购第三方资产,上市公司大股东是和小股东站在一起的,这种财务造假的话,大股东也会防着,所以比收购大股东或者关联方的资产风险小一点。
初善君一直不喜欢那种收购自己资产、左手倒右手的上市公司收购,因为小股东在这时太弱势了,装进上市公司的资产是骡子是马只有等到后来才知道。
举个国企造假的例子。
2009年,皖江物流(芜湖港)以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式,向淮南矿业集团购买其持有的淮矿铁路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和淮矿现代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的100%股权,交易价格18.62亿元。
淮南矿业集团承诺,铁运公司和物流公司2010年度实现的经审计后的净利润合计不低于3.2亿元,2011年度实现的经审计后的净利润合计不低于3.84亿元,2012年度实现的经审计后的净利润合计不低于4.61亿元。
同时,如果未能达到上述业绩承诺,其差额部分由淮南矿业集团在该会计年度的铁运公司和物流公司年度审计报告正式出具后的二十个工作日内以现金向公司补足。
但是很显然,皖江物流无法完成业绩承诺。
于是2012年通过虚增收入、阴阳合同、少计费用少提坏账准备等方式虚增收入45亿元,虚增利润2.6亿元。
为了不承担现金不足责任,国企领导也会铤而走险,造假起来。
3维持股价或融资的需求毋庸置疑,在所有的粉饰财报的动机中,维持股价是最直接的。
把财报粉饰的好看了,可以通过讲故事,维持一个比较满意的股价水平,从而使企业持股的高管、员工减持获取不错的收益。
还可以维持公司较大的融资需求,包括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或者股票质押融资。
比如康美药业、康得新的例子均是如此。
不客气的说,几乎所有A股上市公司都有这种动机。
以上三种动机几乎涵盖了所有A股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机,了解了动机之后,对于小伙伴如何规避就简单多了,比如不买入所有借壳上市公司,自然就避免了业绩承诺带来的财务造假。
三、财务造假的原理财务造假的目的一般是虚增利润,也就意味着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是虚增的,那么净利润必然会转入所有者权益的未分配利润科目,根据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虚增的话,那么资产必须有虚增或者负债有虚减。
由于调减负债比较困难,因此虚增资产是财务造假最常见的手段。
比如虚增应收账款,这个很好理解,就是虚增营业收入时直接确认应收账款即可,后面呢,是否收回不重要,因为利润已经有了。
比如虚增存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具体方式是通过采购原材料、预付款项、采购设备等方式将公司的资金转移至体外关联方,然后可以以销售回款的方法流入上市公司。
这种不仅达到了虚增收入利润的目的,还可以名义将公司自有资金转移至体外,再借销售回款的名义转回公司,这样不仅达到了虚增收入、利润的目的,还可以虚增经营现金流,体现的结果就是虚增的收入利润放在了存货、在建工程或者固定资产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