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艺术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谈民族器乐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民族器乐在大学校园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大学校园作为教育的殿堂,是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传播场所。
民族器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大学校园中,民族器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古代乐器的类型、演奏技巧和音乐特点,从而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学习和传承民族器乐,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
民族器乐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演变历程和发展脉络,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推动民族音乐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民族器乐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方面。
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民族器乐在大学校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学习民族器乐,可以培养音乐审美情趣,提高音乐表演技能,促进音乐素养的提高。
民族器乐的学习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音乐修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通过民族器乐的学习和演奏,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特色和表现形式,拓宽音乐视野,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流与交融。
通过民族器乐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事业的热爱,培养学生对音乐事业的追求和执着,为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民族器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大学校园文化产生着深远影响。
通过深入挖掘民族器乐的历史文化内涵,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推动校园文化的多元发展,能够促进学生的文化认知和情感升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责任感,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在大学校园中应当加强对民族器乐的挖掘、传承和弘扬,充分发挥其对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促进校园文化的多元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一)琴知音一曲百年经,荡尽红尘留世名。
落雁平沙歌士志,鱼樵山水问心宁。
轻弹旋律三分醉,揉断琴弦几处醒?纵是真情千万缕,子期不在有谁听?在古代,人的文化修养是从琴、棋、书、画四方面表现的,弹琴为古人四大才能之首。
因为琴在古代泛指古琴,古琴有九得之说,君子之器,象征正德。
原声古琴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诗经·关雎》中,加上孔子特别提倡古琴,将主要以古琴为主的“乐”作为六艺之一,古琴逐渐成了文人雅士的最爱,成了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乐器。
古琴又叫七弦琴,传说是神农伏羲所制。
古琴的文化内涵非常深厚,有琴论、琴学、琴曲、琴诗、琴歌等。
“古代山水画上,几乎都有古琴的身影。
古代文人进京赶考,只带两样东西,一件是行囊,一件是古琴。
”马杰说,古琴不仅琴声清和淡雅,而且形制非常美,像人体一样,有琴额、琴颈、琴腰、琴尾、琴足、琴眼等;形制也非常丰富,有神农式、伏羲式、钟离式、落霞式等。
而且每把琴都有自己的名字,背后都有极其丰富的故事。
孔子认为秦乐对人们修身养性影响巨大,并赋予琴乐以独特的文化底蕴。
他提倡的“兼济天下”的品格,浸润了无数中国古代琴家的心灵,化为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
中国古代多数琴人在失意潦倒、隐居山间之际,依然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忧世忧民,并将这种爱国之情化为一首首动人心弦的琴曲,如《屈原问渡》《骚首问天》《离骚》等作品。
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爱国琴家,如南宋末年琴家汪元量,既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又以善琴而供奉于内廷。
据记载,汪元量曾两次携琴去狱中探望抗金将领文天祥,他先后为文天祥弹奏了琴曲《胡笳十八拍》和《拘幽十操》。
在国难当头之时,汪元量表现出一位文人和琴家的高风亮节。
他曾向春秋时期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在学习中反复揣摩、精益求精,不满足对一般弹琴技巧的掌握,而是致力于探讨乐曲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并深入挖掘曲作者的志向和情趣。
琴艺术的丰富内容及其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古人陶冶性情,自我升华的最好方式,也是其以情感人,教化他人最好的老师。
民族特色乐器在高校中的传承及运用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特色乐器,如古琴、二胡、琵琶等,这些乐器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校中,传承和运用这些民族特色乐器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丰富他们的音乐艺术素养。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来传承和培养学生对民族特色乐器的兴趣和能力。
学生可以在课程中学习乐器的基本演奏技巧和表达方式,了解乐器的历史渊源和演奏风格等。
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
高校还可以邀请民间艺术家或音乐大师来校进行专题讲座或演出,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高校可以鼓励学生组建乐团或合唱团等音乐团体,推动民族特色乐器在校园中的运用。
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乐器,并进行合奏或合唱演出。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为校园文化活动增添独特的艺术色彩。
高校还可以定期举办音乐会或演出,将学生们的成果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民族特色乐器的魅力。
除了专业教育外,高校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开展民族特色乐器社团或兴趣小组等活动。
通过社团活动的形式,学生可以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交流学习,并有机会参加校内外的演出或比赛,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和舞台表现能力。
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交流平台。
高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乐器和设备支持,并派遣专业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和辅导,促进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高校还可以积极参与民族特色乐器的传承和发展工作。
通过与音乐学院、文化机构等合作,组织开展相关的研究和调查活动,记录和整理有关乐器的资料和知识,推动相关学术研究的开展。
高校还可以参与乐器制作和维修的培训和研究,提升乐器工艺和技术水平。
这些工作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也为乐器制作和乐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支持和保障。
古琴鉴赏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的文化价值挖掘作者:楼晓霞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12期【摘要】古琴是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内涵蕴藏着中华民族哲学、艺术、历史、审美等文化精髓。
开展古琴鉴赏教育,对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提升广大大学生民族自尊、达观的人生态度、和谐的修身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琴鉴赏;大学生;艺术教育;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一、古琴藝术的文化价值与内涵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音乐源流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传统儒道思想的承载者与表现者。
儒家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在文化艺术领域更是影响深刻。
“尽善尽美”“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者天地之和也”,为我们阐释了儒家哲学与音乐美学的“中和”思想。
事实上,从孔子提出的审美教育,孟子提出的“仁”,都有关于音乐在个体修身中的独特功能。
古琴艺术是古代文人修身养性的代表,也让古琴艺术成为传承儒家文化的独特形式。
“兼济天下”的大局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这些浓郁的家国理想,深深地融入到中国知识分子的修养中。
如古琴曲“屈原问渡”“骚首问天”“离骚”等作品;南宋古琴家汪元量曾为文天祥弹奏的“胡笳十八拍”“拘幽十操”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文人的铮铮爱国热情。
另一方面,道家所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作为道学宗旨,强调人道符合天道,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钱穆提出中国精神与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季羡林也提出中国文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天人合一”。
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庄子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同样成为古琴艺术的音乐意境,滋润着中国文人的心灵世界。
如“梅花三弄”“潇湘水云”等宁静、超然的古琴曲,更是道家追求达观人生的精神寄托。
二、古琴鉴赏与大学生艺术教育古琴鉴赏是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理想的主要媒介。
古琴是高度文化属性的音乐形式,不同时期的古琴曲,其所反映的文化视野是丰富的。
2020年第竹期(总第861期)丈敖冬‘科感知古琴艺术,提高人文素养——关于高校音乐通识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刘小萌(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扬州225009;韩国国立全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韩国全州54896)摘要: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音乐通识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
古琴艺术这一文人音乐形式具有传统音乐和传统文化的双重身份,既符合“音乐审美教育”的公共课程理念,又符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要求。
高校音乐通识课将古琴艺术纳入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中,对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音乐通识课中华传统文化古琴艺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领会其基本内涵、核心要义,对于新形势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具有长远的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美育,2019年3,教育部下《关于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和“重任务”。
其中特别强:“高要根人才培养特和要求,自优势和学科特,对学生美育的实要,以美和人文核心、以新培育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展和教育为主要内的系。
”值思的是,长期以来,高大以“西”和“民族”主要教学内,教学模式单一,对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重,高校形现象*,新教学、富教学内容,是高校音乐通识课教学的重要,尤其要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高其高■乐通识课教学中的。
鉴于此,本文以文化自信与文化传的立论,对涵的人文、人文人文精神的简要阐述,强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琴器中的人文理念琴,学名“七弦琴”,俗称“古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弦器之一*从伏羲、神农“削桐、束丝弦”的传说算起,琴迄今已数千年的历史,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的历史大约为四千年,是名副其实之*由于的年代久,从其创制、形状及用材等方面来讲,代文献中留下了很多有关的别名和故*如瑶琴、雅、宝、幽、枯琴、、玉琴、舜琴、绿绮、丝桐、焦桐、老桐、枯桐、孤桐等*诸如此类称谓,是古代文人对琴的感悟和赞誉,充满的人文理念和无穷智慧*这些描绘性的的别称,常常出现在古代诗歌和词中*如:唐代诗人李白的“朝饮王母池,关,绿绮,行*白,歇,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王绩的“幽人在何所,紫岩,宝琴,”;常建的“绿,留玉,立中,*朝从,闻幽音,,心”;的“丝桐本异,自,观化意,*,*心神自,,何久要,丝白要坚”,等等*由此可见,代人文雅士的心目中具有非常崇高和神的地位*关于的制历史用,代文献中关记*如,关于伏羲说,《》:“伏羲之,所以身理性,返天真也”;关于神农说,桓谭《新论•琴道》:“昔神农羲王下,观于,下于,近诸,诸。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56探讨古琴音乐文化对现代音乐教育的价值和启迪孙茜 文艳(牡丹江市古琴研究会,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摘要:古琴是我国古典音乐的代表乐器,不仅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蕴含着我国对音乐的审美变迁。
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古琴艺术呈现日渐衰败的状态,因此需要对现代教育进行反思,在现代化的音乐教育中融入古琴音乐文化的研究,通过这种方式来指导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本文中简单分析了古琴音乐文化对现代音乐教育的价值和启迪,旨在为我国古琴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及现代音乐教育的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古琴音乐文化;现代音乐教育;教育模式;传统文化古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琴不仅仅是一门乐器,更是一门学问、一种文化,无论是制琴工艺还是演奏方式,古琴在我国创制至如今已经有了接近3000年的历史。
自先秦发展至魏晋南北朝古琴不断成熟,并且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末以来西式教育普遍开展,古琴在这样的环境下渐渐没落。
对古琴的发展史进行分析,发现古琴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且完善的音乐文化体系,在文人士大夫的眼中,琴不仅仅是娱乐身心的器具,更是陶冶情操、培养气质的重要途径。
然而就目前来说,国内的音乐教育依旧以西方音乐标准为主,在进行教育学时也处处模仿西式音乐,所以需要重视我国的古琴文化,将现代的艺术和精神融入其中,在传承古琴文化的同时,使其与现代音乐教育共同发展。
一、现代音乐教育与传统哲学融合古琴音乐之所以没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现代人群在观念上对古琴音乐产生一定的误解,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由封建社会逐渐转变到现代社会,我国也在主动学习西方的文化科技,并且在音乐上也有一定的西方化,我国目前各个阶段的音乐教育都是较为系统的西式音乐理论,这就导致现代人群对于古琴的了解度较少,认为古琴这种艺术形式保守落后已经不适合当代社会。
这就导致现在很多社会中的人群热衷于追求摇滚和爵士乐的西方音乐,对于古琴这样的传统音乐形式嗤之以鼻。
探究古琴艺术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摘要:本文笔者主要通过对古琴艺术价值的论述,对古琴斫制文化、古琴曲韵美、古琴弹奏方法、古琴学习过程的分析,从中提炼出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可以产生影响的各种有益因素。
关键词:古琴传统文化大学生素质教育古琴又称为七弦琴,是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它在中国教育史中曾经充当重要的角色。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删留的“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作为儒家教典之一——《诗》是以古琴为配乐而传播的,那么琴乐作为教学手段也相应得到了传播,同时琴这件乐器自最初即被赋予了深刻的儒家思想。
从孔子到师旷,从嵇康到陶渊明,“士无故不撤琴瑟无”,可见古琴艺术曾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古琴自2003年申遗成功后,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随即兴起了古琴的学习热,其艺术价值在今天逐步得到了理解。
当今高等教育中,在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我们却忽略了曾经在中国教育中承担重要人格塑造功能的礼乐之教。
我们能否通过对古代乐教价值的重新梳理、呈现来获取新的可能性呢?那么,古琴艺术教育在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到底有哪些价值可以被发掘并应用呢?本文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以上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究。
一、古琴自身所包含的人文象征,可以传达传统文化的认知功能,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古琴的斫制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严谨过程,取材、形制上都有严格的制度与要求。
这些制度与要求除了有发音学上的合理性外,也被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
1.古琴取材古琴在取材上以桐木为面板,梓木为底板,以竹根为琴轸,所以也称“丝桐”。
用桐木和梓木制琴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桐木松透,敲之铿锵有声,是发声的好材料;梓木坚硬,可以产生共鸣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抑制声音的作用。
我们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解读,桐木为祥木,有“凤凰非桐木不栖”的高贵品质。
《太音大全集卷之三》记“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立高三尺增六寸六分,制以为琴”。
汉代恒谭的《新论》记载:炎帝神农氏“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诗经》有“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的记载,都将古琴的制作材料“桐”“梓”等制琴材料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涵义。
2.古琴形制古琴的形制多种多样,每种形制都有其来源或意义。
有些琴式却被后人假以传说推到更古的时代,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融进其中,如神农式、伏羲式、仲尼式、师旷式等均传为古代圣人所造。
还有一些古琴样式取意于诗意化的物象,如此君式,模仿“四君子”中的竹子;蕉叶式,模仿“雨打蕉叶”诗意中的蕉叶形状。
还有更多的琴式,如聚云式、蝉翼式、四峰式、灵机式、秦琴式等,或从地域,或从意境,或从感悟等等,如细细考证,无不具有一段历史佳话,又都是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审美取向的表现。
3.古琴制度的法象含义所谓法象,也即效法模仿。
《易经·系传》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即“圣人”通过对事物概念的模仿与附会,达到表达某种更深层次涵义的目的。
古琴构造法象有:面圆为阳,底平为阴,象征天地秩序;额宽为尊,尾窄为卑,象征君臣尊卑。
琴体名称法象有:琴额、琴项、琴肩、琴腰,取象于人体;凤舌、雁足、龙垠、龙须,取象于古代吉祥神兽;岳山、龙池、凤沼,取象于自然风物。
古琴尺寸法象有: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征三百六十五天;额阔六寸,象征六合;尾阔四寸,象征四时。
其他,再如十三个琴徽象征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七弦中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余五弦象征五行。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在琴制度法象上的反映,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
古琴不同于其他乐器,因为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浓缩了太过丰厚的人文象征,最终成为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器物。
通过对古琴文化的学习,不仅能够扩展大学生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还可以增加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二、古琴曲所蕴涵的美学价值,可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1.古琴音色独有的韵味,可以给大学生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古琴的发音原理主要是弦的震动通过坚硬的岳山和龙垠带动整体琴腔的震动,并将声音留着腔内,造成绵延不绝的效果,形成了古琴特有的音色。
古琴的有效弦长一般都在110厘米以上,在弹奏过程中通过左右手指法的变换,形成不同的音韵,一般我们将其分为泛音、散音和按音。
泛音是古琴区别于其他乐器的重要特征,它使古琴表现力大大增强。
按音也称走手音,是古琴独有的。
按音是造成古琴音乐具有独有韵味的主要因素,刘承华先生将按音的美学成因归纳成以下四个方面:其一,走手音使点状音延长为曲线音,产生由点到线的变化,使人产生一种空间上的遐想。
其二,走手音的逐渐弱化给人以深远、无垠之感。
声音的延续可以让人有足够的时间去品”味道”,发泄演奏者的文人情怀。
其三,走手音的弱化往往持续到无声的地步,使音与音之间出现空白,造成空灵的意境。
古琴曲一般以一段散板的泛音开始,泛音与泛音之间的长短可以由演奏者自由表现,两音之间的静有如国画笔墨之间的留白。
清代郓格在《南田画跋》中说:“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气韵自然,虚实相生”。
国画的韵与留白有直接的关系,这种音与音之间的空白也可以看做是古琴曲曲韵之所在。
其四,走手音的音色近于人声,使得琴曲情感表现更为真切。
2.大学生通过对古琴曲的学习欣赏,可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嵇康在《琴赋》写道:“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於音声也。
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
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历世才士,并为之赋。
颂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称其材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
丽则丽矣;然未尽其理也。
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览其旨趣,亦未达礼乐之情也。
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自古以来,古琴曲正是以其独特的音色韵味,所传达的与天地交和的状态,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而古琴的音色特征体现的冲淡平和的意蕴,使其具有了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特长。
因而,在古琴曲的创作中,也必然以真善美的表现作为其主题。
如《忆故人》《阳关三叠》《长门怨》等表现“爱”的审美主题;《普庵咒》《玉楼春晓》等表现善的审美主题;《潇湘水云》《双鹤听泉》《平沙落雁》等表现“淡雅”的审美主题。
大学生可以通过对古琴曲的学习欣赏,去体味儒家思想的中正礼义、道家思想的平淡恬雅,以达到改变学生在世俗中的沾染,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形成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三、古琴的学习过程,也是大学生人格完善的过程1.学琴的姿势要求与心理准备“琴者,禁也。
”由此可见,古人对琴持有非常严肃的态度。
《太音大全集》记载:“薛易简曰,鼓琴之时,无问有人无人,须有畏惧,如对长者,揽琴在膝,身须卓然,然先定神气,精心绝虑,必须意转注,指不虚下,鸣不错鸣,目视左手,耳听其声。
”在弹琴的过程中从外形到内心古人都给了我们一些规范,这些规范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素质和心理素质。
2.关于古琴学习目标的设定古琴的教育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学会欣赏或弹奏几首琴曲,认识几段历史,它有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默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学琴于师襄,被数次劝进,却仍弹一曲,不是弹得不好,是孔子尚未掌握曲子的真意。
弹琴不仅仅是学一门艺术技能,其更高的境界乃是获得自身人格的关照与塑造。
同样,大学生学琴,要尽量体会“弦外之音”,要将学习目标更多的设定为对“琴学”的追求,并引申为对事物“真意”的追求,也即通过对琴学的学习来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个人整体素质。
对“技”的追求固然重要,但是作为大学生自身陶冶情操的训练,即便没有足够的练习时间,或者无法掌握丰富的技巧,可是丝毫不会影响古琴带给我们心灵上的从容与欢愉。
四、结束语古琴艺术对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有多方面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它高于其他一般的乐器所能带来的审美体验。
高校展开古琴艺术教育的同时,也为古琴艺术的传承发展做了一份贡献,对古琴艺术的发展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然,古琴艺术在传播方式、传播理念上还需要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回到对琴的理解。
如果学琴的同时辅中国书法、文学、绘画乃至园林等中国传统艺术的教益,则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共融性。
古琴的普及虽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的涌现,已经说明,在大学生中推广、普及古琴文化不仅可行,且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1] [汉]司马迁撰.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2] [明]袁均哲.太音大全集卷[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3] [东汉]桓谭,朱谦之.新辑本桓谭新论[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9.[4] 王秀梅译注.诗经·国风·定之方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5] 金景方讲述,吕绍刚整理.周易讲座·系传上[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6] 刘承华.艺术的生命精神与文化品格 [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7] 武秀成译注.嵇康诗文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责编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