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琴艺术史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古琴的历史发展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先秦时广为流行,汉魏六朝是古琴发展的鼎盛时期。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琴的历史发展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我国古老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无码弹拨乐器。
传说原始时代神农氏曾“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据说有五弦。
后文王、武王各增一弦,琴在西周时期已广泛流传,当时它经常与瑟或加上鼓等乐器在祭祀时演奏,《诗经》中有“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就是指此而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琴家,在《吕氏春秋》里,第一次记述了伯牙鼓琴,钟子期解音的故事。
春秋时著名的古琴家有师旷、师襄和师文等人。
孔子不但会弹古琴,而且技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的乐,即有弹琴诵诗的内容。
曾候乙墓出土的十弦琴是最早的古琴实物,长67公分(后世琴长120公分左右),面板呈曲线状,琴头微上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翘,下仅一足,其形象与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图腾——夔龙相似;继十弦琴之后有马王堆出土的西汉七弦琴,该琴面板较平直,结构简单,音箱较小,面板与底板组成匣式结构,尾部为一实木,音量较小,共鸣效果也不太好,面板上没有音位的标志“徽”,演奏技巧侧重右手,表现性能有相当的局限性。
在西汉中期到三国之际,随着相和歌的兴起及艺术性较高的相和大曲的盛行,琴开始与笛、笙、筝、琵琶等合奏,琴的形制有了重要的改进,此时的琴有七弦,面板完全平直,尾部实木部分已改为与主体相联的共鸣箱,音量扩大,左手可自由移动演奏滑音,面板外侧有十三个标志音位的小圆点“徽”,按纯律构成四个八度大三和弦的泛音列,因此,音域较宽,表现性能高。
汉以前,琴曲的传授全靠口传心授,到汉魏之交,创造了初期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
汉魏六朝是我国琴曲创作的全盛时期,制作亦有相当的经验,此时的琴不仅是一种独奏乐器,而且是相和歌乐队中重要的伴奏乐器,在文人士官中大大流传,把琴作为必学的“六艺”之一,并创作了大量的琴曲。
器乐鉴赏论文之古琴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最古老、最优美的一种,它被誉为“乐器之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音乐价值。
古琴发源于中国古代,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其独特的音质和演奏技巧,古琴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古琴的历史、音乐表现力、演奏技巧和演奏风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历史最久远的一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古琴最初被用作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的伴奏乐器,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它逐渐转化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并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到唐代,古琴的演奏技巧已经非常成熟,同时其音乐表现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宋代时期,古琴更是成为了文人雅士们的最爱,它们将其视为艺术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并发扬了其独特的音乐风格。
二、古琴的音乐表现力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质而闻名于世,他的音色柔和、幽雅、清新,能够表达出深邃、悠远的意境。
古琴的音乐是通过琴身共鸣和指法的变化来表现出来的,它能够模拟出天真、淡泊、清雅、高妙、慷慨、豪迈、忧愁等不同情感。
古琴表现力丰富,既可以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也能够表现出深刻的感情。
它能够让人们感到它的音乐是从心灵深处流露出来的,让人们沉浸在完美的音乐中。
三、古琴的演奏技巧古琴演奏的技巧非常独特,它主要通过拨弦、撩弦、扣弦、泛音、颤音等指法来表现出不同的音乐效果。
古琴演奏技巧的高妙之处在于,它能够组合不同的指法来实现速度与音色的转换,从而进一步丰富音乐的表现力。
同时,古琴演奏也需要弹者配合自由的速度变化,更好的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
古琴演奏技巧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磨炼,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
四、古琴的演奏风格古琴演奏风格主要包括学派和个人风格两个方面。
学派是指古琴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流派性的不同演奏特点,每个学派都有其特有的演奏风格和表现手法。
而个人风格则是指弹者在学习、研究古琴演奏技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演奏风格。
这个风格既包括弹奏技巧的独特性,也包括表现主题意境的独创性。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古琴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珍宝之一,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传统。
本文将介绍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可以追溯到商代。
在唐代以后,古琴才有了高度的发展,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音乐谱写的主流乐器。
《琴谱》在宋代出现,是古琴艺术的里程碑,后来也对整个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琴在历史上是帝王贵族、文人雅士的最爱,所以古琴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古琴艺术的特点古琴艺术需要有良好的心态,需要有一定的修行。
这种修行体现在琴音的气韵、包容和自然之中。
古琴音乐注重的是气味,强调音乐的氛围、感觉、情趣,强调身心调和的美感和意境,不需要华丽的变化和多变的音色,而是大和谐的朴素美。
这种音乐需要经过学习和修炼来领悟琴胆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乐曲中,使听众在聆听时能够感受到弹奏者的情感。
三、古琴作品选赏1.《阳春白雪》《阳春白雪》是唐代古琴曲目之一,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歌,曲调悠扬婉转,情感流畅自然。
这首曲子吟唱天然之景,使用了琴音来表现冬天天空中的阳光、白雪飞舞的景象。
2.《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是明代儒生王浚所作的琴曲,也是古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此曲表达的是对山水之美的赞美,以及山水给人们带来的思考与愁思之情境,琴音深沉优美,思维敏捷。
3.《归去来兮》《归去来兮》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诗歌,这首曲子将古琴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未尝不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曲调虽然简单,却秒出芳心,将不能言说的情感融入,号召多年以后的新世纪人们要放弃仕途,回归自然。
四、结语古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之一,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艺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在琴音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古琴曲目丰富多彩,每一首古琴曲子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情感因素,这是其他乐器所无法企及的。
虽然从现代的角度看,古琴的使用有所下降,但它依然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受到世人的热爱。
中国古琴的介绍中国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器乐中的一种,被誉为“乐中之王”。
它起源于古代的箫、瑟等乐器,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
下面将从琴的起源、构造、演奏技巧和音乐特点四个方面介绍中国古琴。
一、琴的起源中国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当时的琴称为“筑”,是用木头制作而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琴的形制和制作工艺逐渐发展完善,到了唐代,琴的形制基本定型,并且被称为“琴”。
此后,琴的发展经历了宋、元、明、清等多个时期,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古琴。
二、琴的构造中国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它由琴身、琴头、琴尾和琴弦组成。
琴身是古琴的主体部分,它通常由檀木或者红木制成,具有一定的弧度。
琴头是琴身的上部,通常雕刻有吉祥的图案,起到装饰作用。
琴尾是琴身的下部,它的形状有方形、圆形等各种不同的造型。
琴弦是古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由丝线制成,琴弦的数量有七根、十根等不同的配置。
三、琴的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有指法、拨弦和和弦三种。
指法是用手指按住琴弦,产生音符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指法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音符的音准和音色。
拨弦是用右手的指甲或者指尖拨动琴弦,产生音符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拨弦是表现情感和感情的重要手法。
和弦是用左手按住不同的琴弦,弹奏出和弦音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和弦可以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色彩。
四、琴的音乐特点中国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深远的音韵而著称于世。
古琴的音色柔和、悠远,能够表达出深沉、内敛的情感。
古琴的音韵独特,每一个音符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古琴的音乐风格以古朴、典雅、含蓄为主,它强调的是音乐的内涵和意境,而不是技巧和华丽的演奏。
古琴音乐常常以抒发情感、禅修心境、描绘自然景色等为主题,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中国古琴是一种独特而古老的音乐器乐,它承载着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厚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古琴的演奏,人们可以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和内敛的艺术表达。
古琴的历史典故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典故。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个与古琴相关的历史典故。
1. 《琴箫合奏图》典故《琴箫合奏图》是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一幅作品,画中描绘了两位仙女在云端上合奏古琴和箫。
这幅画以其唯美的意境和精湛的画技而闻名于世。
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对古琴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也表现了他们对于音乐与艺术的向往和追求。
2. 《琴台十八拍》典故《琴台十八拍》是古琴曲目中的一部分,据说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创作的。
这首曲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华丽的音韵而闻名。
它的曲调独特多变,有时悲凉激越,有时柔和舒缓,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琴台十八拍》被誉为古琴曲中的瑰宝,也是古琴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3. 《琴心剑胆》典故《琴心剑胆》是一句成语,形容一个人性格坚定,意志坚强。
它源于明代小说家李时中的《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主人公之一的古琴高手卢俊义被困在一个山洞里。
他用古琴的琴音唤起了山洞中的狮子,最终成功逃脱。
这个故事表现了古琴音乐的神奇力量,也表达了一个人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
4. 《琴棋书画》典故《琴棋书画》是指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四种艺术修养,分别是古琴、围棋、书法和绘画。
这四种艺术形式被视为文人士大夫的必备技能,也是他们追求高雅生活和提升自身修养的途径。
其中,古琴作为代表音乐艺术的一种,被视为最高尚的艺术形式之一,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喜爱。
5. 《琴谱》典故《琴谱》是古代传承古琴艺术的重要书籍,记录了古琴的演奏方法、曲目和技巧。
其中最有名的是《琴谱》。
它是明代琴家谢良辅所编写的一本古琴教材,被誉为古琴艺术的权威之作。
《琴谱》详细介绍了古琴的演奏技巧、指法和乐理知识,对于古琴爱好者来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学习资料。
以上是几个与古琴相关的历史典故。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琴的价值和意义,也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琴音乐的魅力。
中国古琴音乐发展历史及艺术成就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艺术成就。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琴音乐的发展历史进行概述,探讨其在艺术上的重要成就。
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它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常用乐器。
在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中,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深受人们喜爱。
早在战国时期,古琴已经成为文人雅士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历代古琴家的努力下,古琴音乐在中国音乐文化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古琴音乐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多个时期。
首先是古琴音乐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古琴作为一种乐器开始被人们所认识和使用。
在秦汉时期,古琴逐渐成为了乐律学习的重要工具,追求高雅音乐的文人士大夫们纷纷学习古琴技艺,使得古琴音乐开始在社会上得到推广。
随后是古琴音乐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古琴音乐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古琴家们不断创新演奏技法和乐曲创作,使得古琴音乐的表现力和艺术性不断提高。
其中最著名的古琴家之一是南朝宋代的邹衍,他在古琴技艺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被尊为古琴界的泰斗。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琴音乐进入了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
在明清时期,古琴音乐的创新和发展相对较少,但仍有一些琴家保留并传承着古琴音乐的卓越艺术。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清代的董谦和明代的文叔明,他们的音乐作品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国音乐文化的复兴,古琴音乐再次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在中国现代音乐界,众多古琴家通过积极的创作和表演,使得古琴音乐焕发出新的活力。
其中,阎肃、冼星海、吴景略等著名的古琴家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为古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琴音乐的艺术成就不仅仅体现在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创作风格上,还表现在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上。
古琴的音色柔和悠远,能够表达出深沉的情感和思想。
古琴音乐注重音韵和意境的表达,通过琴音的起伏、音调的变化等手法,使得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共鸣。
高考古琴知识点总结古琴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其优雅的音色和深邃的韵味使其成为了许多音乐爱好者和文化学者追求的对象。
在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中,弹琴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体现。
近年来,古琴也成为了高考音乐学科的考点之一。
在高考中,对古琴的基本认识和了解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古琴的历史、器乐特点、演奏技巧以及名曲赏析四个方面总结高考古琴的知识点。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起源于古代的结弦琴,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商代,经历了周代、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多个历史阶段的发展。
古琴在宋代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并形成了现代琴曲的基本格局。
古琴既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艺术形式,被誉为“千古第一琴”。
二、古琴的器乐特点古琴是一种丝弦乐器,由身体、颈、面板、弦轸等部件组成。
其音色柔和、宽广,能够表达出深沉、悠远的情感。
古琴的演奏方式独特,弹奏时需要用指甲或石片弹拨琴弦,以产生不同的音色和音效。
此外,古琴还具有大量的琴曲作品,这些曲目多以文人墨客的诗词为题材,以音乐表达出静谧、淡泊的人生态度。
三、古琴的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技巧包括左手法、右手法以及琴音处理等几个方面。
左手法主要是指指法和按弦,弹奏时要注意握持琴颈的方式和指力的控制。
右手法是指弹奏时的指甲和手指的运用,要注意扣弦的技巧和力度的掌握。
琴音处理则涉及到琴弦的搓动、滑动等细节处理,这些技巧可以使琴音更富有表现力和变化性。
此外,古琴的演奏还注重心境和情感的表达,因此演奏者要能够准确把握曲调的节奏和情感的起伏。
四、名曲赏析古琴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曲,其中最著名的有《广陵散》、《阳关三叠》、《平沙落雁》等。
这些曲目以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演奏技巧著称,常常被用来表达古人的情感和境界。
比如,《广陵散》描绘的是唐代文人的优雅风度,《阳关三叠》表达的是壮志豪情,《平沙落雁》则以悲凉的音色勾勒出边疆戍卫的情景。
赏析这些名曲不仅能够欣赏古琴的音乐魅力,还能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关于古琴知识点总结1. 古琴的起源和历史古琴起源于中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古琴最早出现在中国的秦国,在史书中有关于琴的记载。
古琴的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
在汉代,古琴被列为宫廷音乐乐器,成为贵族文人的代表性乐器。
隋唐时期,古琴的制作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琴身更加精致,琴音更加优美,成为了文人雅士们追逐的音乐艺术。
2. 古琴的音律和演奏技巧古琴的音律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五声音律构成的。
古琴的五声音律分别是宫、商、角、徵、羽,也被称为宫商角徵羽。
它们代表了音乐的基本音调,是古琴演奏中的基本音阶。
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指法、琴身手法和调弦技巧等。
指法是指用手指按弦,发出不同的音调。
琴身手法是指演奏时手部的位置和动作,会影响到音色和音质。
调弦技巧则是调整琴弦,来获取不同的音调和音色。
3. 古琴的制作工艺和材料古琴的制作工艺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手工艺,要求匠人具备精湛的技艺和对音乐美学的理解。
古琴的制作材料主要有琴身、琴弦、琴桥和琴柱等。
琴身是古琴的主体部分,一般采用松木或者枫木等高质量木材制作而成。
琴弦是发出音调的主要部分,一般采用丝线或者鱼线制作。
琴桥和琴柱是支撑琴弦和固定琴弦的部分,一般采用坚硬的材料制作而成。
4. 古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
古琴音乐以其深远的内涵和高雅的情调,被誉为“天籁之音”,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
古琴音乐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寓意着君子风范和高尚情操,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德的象征。
5. 古琴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传承古琴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在现代社会里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古琴音乐的美妙和独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和研究。
古琴演奏者不仅在中国受到高度的尊重,还在国际上备受关注。
古琴艺术的历史发展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最钟爱的音乐伴侣。
古琴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古琴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它是由西方的弦乐器演变而来。
古琴的最早形态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的竹筝,后来逐渐发展为木琴、石琴,最终演变成为使用丝弦的古琴。
古琴的形状相对简单,由身、颈、柄、弦等部分组成,整体呈现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气质。
在古代,古琴被视为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是文人雅士们表达情感、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古琴音乐的演奏方式主要有指法、按法和拨法等,通过手指的敲击、按弦和拨弦的方式,发出悠远、深沉的音乐声音。
古琴艺术在战国时期开始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齐娄阳子被认为是古琴艺术的创始人,他以其卓越的琴艺和创新的音乐风格,为古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齐娄阳子之后,古琴艺术逐渐传播到各个地方,并得到了更多文人雅士的喜爱和推崇。
到了唐代,古琴艺术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黄金时代,古琴艺术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度的发展。
唐代的著名文人李白、杜甫等人都是热衷于古琴演奏的爱好者,他们通过古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古琴艺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明清时期,古琴艺术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迷的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古琴艺术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古琴艺术并没有被完全遗忘,仍然有一些琴师和音乐家坚守着古琴艺术的传统,将其传承下来。
近代以来,古琴艺术得到了重新的关注和发展。
中国音乐学家和琴师们开始对古琴的音质、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同时,古琴艺术也开始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国际音乐家对古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通过学习和演奏古琴,将其融入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
古琴艺术的历史发展是中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古琴艺术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和表达方式,它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情怀和智慧。
苏州科技学院2012~2013 学年第一学期公选课
《中国古琴艺术史》期末试卷
姓名专业学号成绩
题目:《古琴史的心得体会》
要求:请在文中举例说明某个历史时期的琴人及其代表琴曲赏析,同时作出自己的体会总结,字数为2000字。
一开始,我只是单纯地被《梅花三弄》这首曲子给吸引了而已,总是感觉它有一种特有的魔力。
于是乎,我便查找了有关它的资料。
花木、山水向来是人们乐于歌颂、吟咏的自然母题,人们通过对花木、山水的歌咏上升到对人们“品德”、“志向”等方面的歌咏,借对自然事物的吟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抱负、精神所向等等。
古琴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中国古典乐曲中表现梅花的佳作,也是我国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年代较早的一首作品,早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
它旋律优美、流畅,形式典雅、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芳香、凌霜傲雪的高尚品性,是一首充满中国古代士大夫情趣的琴曲。
《枯木禅琴谱》说:“曲音清幽,音节舒畅,一种孤高现于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须从容联络,方得其旨。
”
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
他曾与东晋名将谢玄一起在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中大破前秦符坚的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
桓伊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
《晋书》中称他“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
”桓伊尤擅长吹笛。
有一次,王徽之(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路上偶而遇见桓伊,因久慕桓伊大名,便请他吹奏一曲。
桓伊为人谦逊,当时虽已显贵,两人又素不相识,仍下车为王徽之吹奏了一支曲子,这首乐曲据传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
桓伊逝世后,《梅花三调》广为流传,至唐代著名琴师颜师古,将《梅花三调》改为同名琴曲。
明代朱权将《梅花三调》列入《神奇秘谱》辑中,并改曲名为《梅花三弄》。
到了唐代,相传琴人颜师古将《梅花三弄》改编为同名琴曲,从此这首乐曲便在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
按晋代的笛即现代的箫,这种改编,或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晋代笛曲的风格。
我国最早刊印的古琴曲集——明代琴谱《神奇秘谱》中即载有这首琴曲的曲谱。
琴曲《梅花三弄》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并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人们总是说,奏曲者是会与所奏之曲,与所奏之乐器,与所奏之事物融为一体,达到最高的境界。
所以,若要将一曲《梅花三弄》弹得意与琴融为一体,人与梅合而为一,去除指上的功夫,还要琴人自身不断精进修持,心无杂乱得一个清字,琴人便是那梅花了,哪里还用去感叹“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三弄》乐曲主题表现梅花,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古代有:高声弄,低声弄,游
弄之说。
全曲共分十段,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前六段,采用循环再现手法,后四段为第二部分,描写梅花静与动两种形象。
一、溪山夜月;二、一弄叫月,声入太霞;三、二弄穿云,声入云中;四、青鸟啼魂;五、三弄横江,隔江长叹声;六、玉箫声;七、凌云戛玉;
八、铁笛声;九、风荡梅花;十、欲罢不能。
"梅花一弄断人肠" "梅花二弄费思量" "梅花三弄风波起"
第一部分主要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即以“三弄”为核心的部分;第二部分是音乐的发展侧重。
全曲通过这样两个部分并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梅花在静与动两种状态中的优美形。
乐曲的一开始是全曲的引子,音调亲切优美,音色浑厚明亮,节奏平稳舒缓,与后面的跌宕起伏形成生动鲜明的对比。
一弄,静夜明月之下的梅花,一朵朵,一瓣瓣,晶莹剔透,仿佛是对梅花的赞颂。
随后,节奏的变化使旋律富于推动力,似乎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动起来。
二弄,风雪鼓荡,梅花飘遥,初显傲雪身姿。
三弄,风吹雪压,梅自傲立······这段优美流畅的曲调在这部分三次循环出现,它形象地表现了梅花恬静端庄、晶莹剔透的神态,而这一主题旋律的三次出现,都是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弹奏。
我国古琴以拥有众多的泛音而著称,十三个琴徽是泛音所在的标志,七根弦上则相应有九十一个泛音,其中包括对称重复的泛音在内。
这段曲调在不同徽位上的演奏,其泛音色彩也有着微妙的变化,有着非常细腻的音乐意境。
曲调的三次出现,类似古代诗词的反复吟咏,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乐曲的第二部分开辟了另一种境界。
它运用一系列的快节奏,表现出风雪交攻的气氛,用富于动态的画面,来衬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
感觉人家分析地有点专业,那从我业余的角度看,那就是动静结合,有疾有缓,舒缓有秩,有一种特别舒服的感觉。
梅花一弄戏风高,薄袄轻罗自在飘。
半点含羞遮绿叶,三分暗喜映红袍。
梅花二弄迎春曲,瑞雪溶成冰玉肌。
错把落英当有意,红尘一梦笑谁痴。
梅花三弄唤群仙,雾绕云蒸百鸟喧。
蝶舞蜂飞腾异彩,丹心谱写九重天。
空凭遐想笑摘蕊,断回肠,思故里。
(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
)
虽然在当今的社会,我们不会再如古代那是,感叹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毕竟,如今的温室花朵已经不稀奇了。
可是,我想这梅花却仍然有着她与松和竹被称为“岁寒三友”,与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的理由——志高洁,冰肌玉骨,凌寒留香,洁白、芬芳、不畏严寒,抒发人们对坚贞不屈之秉性、高尚情操的赞美。
在聆听《梅花三弄》中,有时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沉醉于超乎音响之上的意境。
不止是由乐引发了象,还由物表现了乐。
人不止是在其中,虚无的与乐融为一体,而是化在乐所描绘的象中,达到了忘“我”。
人们总是要说让自己达到“忘我”,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在中国古老的道家思想中,要达到“忘我”这一超凡脱俗的境界,是要通过个人不断的心性修炼来实现的。
以乐教人,修身养性,音乐所起的道德教化作用,正是此曲与中国古代哲学融合的最好表现。
欣赏《梅花三弄》时,感觉她有三个特色:深沉冷静,怨愁离绪的情感;清幽飘逸,傲雪凌霜的情感;舒缓优美,给人以乐观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