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总论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4.17 MB
- 文档页数:24
第一章总论1、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瘛疭方》。
2、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南晋3.三大主要学术流派:正宗派.(1)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①重视脾胃;③重视外治法和外科手术。
(2)全生派: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①创立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②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③创立阳和汤等治疗阴疽的名方。
(3)心得派: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①外疡实从内出论,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②用三焦辨证揭示了外科病因和发病部位的规律。
4、陈司成《霉疮秘录》第一部梅毒专著。
记录应用砷、汞剂治疗梅毒。
1.疮疡:广义:是一切体表外科疾病的总称;狭义:是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2.肿疡:指发生于体表未溃破的肿块。
3.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创面。
4.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5. 胬肉:是指疮疡溃破后,过度生长而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口6. 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1.外科疾病的常见病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淤血。
7个。
疮疡的发生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
2. 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4个方面。
3. 气血凝滞与外科疾病的关系①气血盛衰决定疾病的起生;②气血凝滞是外科疾病发展的关键;③气血旺盛能够破溃、生肌、收口,气血不足难以起发、破溃、生肌、收口。
4. 部位辩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二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俱发于中也。
其间即有互变,十证中不过一二。
5. 部位辩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俱发于中也。
其间即有互变,十证中不过一二。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总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6、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明清时期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
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
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1、六淫邪毒均可成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
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湿、燥诸邪均能化热生火,所以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正如《外科心法要诀》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
2、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部位辨证上部辨证: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及上肢,病因多为风温,风热中部辨证:人体中部包括胸,腹,腰,背,是五脏六腑所居之所,病因多为气郁,火郁下部辨证:人体下部指臀,前后阴,腿,胫,足,寒湿,湿热多见。
2、阴阳辩证:八纲辩证的总纲,也是其他一切外科疾病辩证的总纲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在表位浅,血脉,筋肉,在里位深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长短病程比较短病程比较长全身症状初期长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有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甚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3、辨肿肿的性质痰肿:肿势或软如棉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在,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气肿:皮紧肉软,按之凹陷,复手即其,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见于气瘿,乳癖。
中医外科学――第1~6章第一章中医外科发展概况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外科三大流派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
2.熟悉历代外科医学的主要学术成就、著述和创造发明,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研究、发展情况。
3.了解中医外科学了解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形成、发展、逐渐成熟等阶段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上对人民健康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教学内容历代外科名医、主要文献、学术成就、创造发明等突出事例。
第二章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名词术语解释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外科名词术语解释。
2.熟悉中医外科的范围、特点。
3.了解中医外科疾病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进行命名的原则,并举例说明。
教学内容1.凡是疾病生于人的体表、能够用肉眼可以直接诊察到的、有局部症状可凭的都属于外科的治疗范围。
2.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症状、形态、颜色、疾病特性、范围大小等加以命名,对了解疾病特点有一定帮助。
3.中医外科常见名词术语及其解释。
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目的要求1.熟悉外科疾病常见病因的致病特点。
2.掌握外科疾病的主要病机。
3.正确理解气血、脏腑、经络与外科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预后的关系。
教学内容1.致病因素: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劳伤等。
2.发病机理:从气血、经络、脏腑说明外科疾病的病理基础,局部的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脏腑不和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
第四章外科疾病的辨证目的要求1.正确理解对中医外科疾病进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重要性。
2.掌握中医外科疾病局部症状的四诊检查要点。
3.掌握辨阴证阳证,辨肿、痛、脓、溃疡等的方法。
4.熟悉辨皮疹、痒、出血、善恶顺逆等的方法。
教学内容1.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2.四诊在外科疾病上的运用:包括望局部病变、精神、形态、舌苔;听声音、嗅气味;问诊;切脉和触诊。
3.辨阴证阳证:主要以局部症候进行辨别如发病缓急、病位、颜色、温度、高度、范围、硬度、感觉、脓液、病程、全身症状、预、后等,必须说明应将局部症状与全身情况结合起来分析。
第十篇 外科第一章总论外科发展概况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外科病名的记载,可见我国在远古时就有简单的外科。
周代礼记上有疡医名称和夭疽等二十二种病名。
“内经”对痈疽病的治疗,著有专篇,论述甚详。
汉代华佗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专家,能使用全身麻醉法,进行腹腔手术。
两晋也有类似泥疗法的创造,葛洪发现了以海藻治瘿,刘涓子也发明了对痈疽的诊断及治疗。
隋唐两代,外科有显着发展,“巢氏诸病源候论”对瘿瘤、疔疮、痈疽的病因、病名都有认识;千金方和外台秘要,在外科方面,广泛记载了前人的经验和当代的验方;陈藏器的水蛭疗法,是一个重要发明。
宋朝除国家编纂的“圣济总录”外,还有陈自明的“外科精要”,对外科都有很大贡献,特别是太平圣惠方中,用砒来治疗痔核,是现在推广的枯痔散的始祖。
元代的外科,已不是单纯的外治,而是又以内服的方法综合治疗。
各种手术器材也比较完备。
在这方面危亦林的 “世医得效方”、朱丹溪的 “外科枢要”、齐德之的 “外科精义”等,都是极有价值的著作。
明代是外科的全盛时代,名贤辈出,有薛已、汪机、王肯堂、陈实功、陈司成、陈文治等各家著作。
清代外科更有进一步的发展,“医宗金鉴”中的外科心法、陈士铎的“石室秘录”和王洪绪的“外科全生集”,都是最典型的外科著作,议论精当,切于实用,至此外科不但在系统上比较完整,而且还有极其非富的科学内容。
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医外科同其他各科一样,没有什么发展。
解放之后,中医外科,随着整个祖国医学一道,得到空前发展,我们深信,在党的倾导下,中医外科的前途将是光明而不可限量的。
辨阴证和阳证中医外科疾病,一般根据它的色泽、肿势、深浅,分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凡阳盛的,初起时红肿、疼痛,易于化脓、收敛,情况顺利,容易治疗;阴盛的,初起色黯不红,塌陷不肿,木硬不疼,呈现一种逆象,不容易治疗。
还有一种证候,漫肿微红而不高大,疼痛不剧烈,微有灼热,介于半阴半阳,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趋向阳长阴消,就是好的现象,否则它的预后是难以推测的。
第一单元中医外科学概论细目一疾病命名原则外科疾病的命名繁多,但一般是依据其发病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特征、范围、病程、传染性等分别加以名的。
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子痈、对口疽等。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
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
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
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
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
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
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
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
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
细目二基本术语疡:又称外疡,是指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痈:痈者,壅也。
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疽:疽者,阻也。
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一般多用于有粟粒状脓头、如钉丁之状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感觉内有波动感。
护场: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有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
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是瘘管,指体表与脏腔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
痰:是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外科学的范畴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范畴是在整个医学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且不断更新变化的。
在古代,外科学的范畴仅仅限于一些体表的疾病和外伤;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疾病在病因和病理方面获得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加之诊断方法和手术技术不断地改进,现代外科学的范畴已经包括许多内部的疾病。
按病因分类,外科疾病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损伤由暴力或其他致伤因子引起的人体组织破坏,例如内脏破裂、骨折、烧伤等,多需要手术或其他外科处理,以修复组织和恢复功能。
(二)感染致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虫侵袭人体,导致组织、器官的损害、破坏、发生坏死和脓肿,这类局限的感染病灶适宜于手术治疗,例如坏疽阑尾的切除、肝脓肿的切开引流等。
(三)肿瘤绝大多数的肿瘤需要手术处理。
良性肿瘤切除有良好的疗效;对恶性肿瘤,手术能达到根治、延长生存时间或者缓解症状的效果。
(四)畸形先天性畸形,例如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肛管直肠闭锁等,均需施行手术治疗。
后天性畸形,例如烧伤后瘢痕挛缩,也多需手术整复,以恢复功能和改善外观。
(五)其他性质的疾病常见的有器官梗阻如肠梗阻、尿路梗阻等;血液循环障碍如下肢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症等;结石形成如胆石症、尿路结石等;内分泌功能失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也常需术治疗予以纠正。
现代外科学,不但包括上列疾病的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为此,现代外科学必然要涉及实验以及自然科学基础。
外科学与内科学的范畴是相对的。
如上所述,外科一般以需要手术或手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而内科一般以应用药物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
然而,外科疾病也不是都需要手术的,而常是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才需要手术,例如化脓性感染,在期一般先用药物治疗,形成脓肿时才需要切开引流。
而一部分内科疾病在它发展到某一阶段也需要手术治疗,例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穿孔或大出血时,常需要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