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组织_权力结构与制度的制序_省略_利益参与者行为选择的夏普利值分析_高政利
- 格式:pdf
- 大小:428.05 KB
- 文档页数:14
博弈论约翰·冯·诺依曼博弈论的概念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Game Theory),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
在《博弈圣经》中写到: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意义。
按照2005年因对博弈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Robert Aumann教授的说法,博弈论就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
所谓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即局中人[player])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需要把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也要纳入考虑之中……在如此迭代考虑情形进行决策,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战略(strategy)。
博弈论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经济学、政治科学(国内的以及国际的)、军事战略问题、进化生物学以及当代的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和分析工具。
此外,它还与会计学、统计学、数学基础、社会心理学以及诸如认识论与伦理学等哲学分支有重要联系。
按照Aumann所撰写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博弈论”辞条的看法,标准的博弈论分析出发点是理性的,而不是心理的或社会的角度。
不过,近20年来结合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成就而对博弈论进行一定改造的行为博弈论(behavoiral game theory )也日益兴起。
博弈论的发展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就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专著。
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正式发展成一门学科则是在20世纪初。
1928年冯·诺意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
1944年,冯·诺意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的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
权力结构与经济利益博弈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权力结构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博弈始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权力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组织、机构和个体之间的权力关系,包括政府、企业、组织等,而经济利益则指的是各方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的经济交易和竞争。
权力结构与经济利益的博弈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历史的角度看,权力结构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博弈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古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权力结构主要由君主或统治者掌控,农民则为经济的主体。
君主通过征税等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农民则通过劳作换取生活所需。
这种权力结构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维持了几千年。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市场经济成为主导,造成了新的权力结构与经济利益的博弈。
企业成为社会的重要角色,通过资本的控制实现了对经济利益的制衡。
政府与企业的权力关系增加了复杂性,不同势力之间的博弈也更加激烈。
在当代社会中,权力结构与经济利益的博弈呈现出新的特点。
政府作为最高权力机构,通过法律、行政手段等来进行经济调控,实现社会公平与稳定。
不同的政府政策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企业通过利用政策的漏洞、行贿等手段来获取更多的利益,这就造成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
同时,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利益博弈。
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市场份额的争夺上,还体现在资源的争夺、技术的竞争等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权力结构将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政策、法规等手段来调整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
在社会的发展中,社会组织与个体之间的权力结构与经济利益的博弈也更加复杂。
不同的社会组织通过运用自身的资源与能力,争夺或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例如,工会可以通过罢工等方式来争取更好的工资福利待遇,而企业则通过与工会的协商、抗争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此外,媒体、公民社会组织等也可以通过言论自由、舆论引导等方式来对权力结构进行监督,维护公众的经济利益,避免权力滥用。
这种权力结构与经济利益的博弈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以确保公平正义。
读书笔记——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2015年3月对当前中国经济崛起的解释,经济学界众说纷纭,甚至出现两极化的分歧——有的认为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改革;有的认为存在“结构性缺陷”,中国经济正在崩溃,即将成为一个新的危机发源地。
对此,吴晓波先生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从中国历史的基本面入手,给出了另外一种说法。
在该书中,吴晓波先生创造性地利用四大利益集团(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级——无产阶级)博弈法和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控制模式——社会精英控制模式——宏观经济制度模式)两个研究工具,以经济制度的变革为核心,从遥远的公元前7世纪止于当下的2013年,沿着历史的脉络,对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做了一次跨时空的论述和分析,并据此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和结论。
首先,作者论述了中国完成大一统之前的两次重要变法。
一是公元前7世纪的“管仲变法”。
管仲重视商业,采取“放活微观、管制宏观”改革思路: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首创国家“盐铁专营”。
作者认为:管仲是一位尊重市场规律的国家干预主义者,并将其视为中国古代版的“凯恩斯”;二是公元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
商鞅在土地私有化,郡县制、户籍制、军爵制上进行大胆创新,很快使秦国变得强大起来。
商鞅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上采取郡县制度,在社会精英控制模式上采取军爵制,在全民思想控制模式上采取“不许思想”的愚民政策,在宏观经济制度模式上采取“命令型的计划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基人。
作者认为:管仲变法和商鞅变法分别提供了两个颇为极致的治理模型,如左右极般地站在后世历次变革的两端。
第二,作者论述了汉代的“汉武帝变法”和“王莽变法”。
汉武帝变法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上采取“推恩令”,在社会精英控制和全民思想控制模式上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宏观经济制度模式上由桑弘羊作操盘手,推出了一系列强硬的国营化经济政策:在产业改革中采取铸钱、盐铁与酿酒专营,在流通改革中采取均衡与平准,在税收改革中采取告缗令与算缗令。
第一章行政组织学导论一、简答题1、简述组织的构成要素.(1)组织目标;(2)机构设置;(3)人员构成;(4)权责体系;(5)制度规范;(6)资金设备;(7)技术;(8)信息沟通;(9)团体意识;(10)环境。
2、简述正式组织及其特征。
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正式组织的特征有:(1)经过特定规划建立起来的,并不是自发的形成;(2)有较为明确的组织目标;(3)组织内部分成各个部门,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完成工作任务皆有明确规定;(4)组织内各个职位,按照等级原则进行法定安排,每个人承担一定的角色;(5)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和行为规范。
3、简述非正式组织及其特点。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非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是:(1)自发性。
(2)内聚性. (3)不稳定性。
(4)领袖作用较大。
4、简述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1)组织能够创造一种新的合力,起着“人力放大”作用;(2)组织能够产生一种协同效应,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3)组织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5、与其它社会组织相比,行政组织具有哪些特点?(1)行政组织是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机关;(2)行政组织是一个具有天然垄断地位的组织;(3)行政组织是可以合法行使行政权的组织;(4)行政组织是承担公共责任的组织;(5)行政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6、简述行政组织学的研究特点。
(1)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应用性和理论性的统一;(3)综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4)权变性和规范性的统一。
二、论述题1、试论当代行政组织发展的趋势.(1)行政权力不断扩张,行政组织的规模日趋扩大;(2)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3)专业化和职业化趋向;(4)组织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的加强;(5)法律限制和程式化;(6)重视社会的目的;(7)国际影响和国际化的趋向.2、试论行政组织在社会的政治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社会权力结构与经济不平等社会权力结构与经济不平等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入人心的话题。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地位和财富往往受到权力的分配和控制,这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不平等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社会权力结构如何影响经济分配,并整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以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
首先,社会权力结构对经济不平等的影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一个权力集中的社会中,资源和机会往往被少数人所掌握,这导致了财富的集中和不平等的加剧。
权力的集中使得少数人能够通过操纵规则和制度来谋取私利,进一步拉大了收入差距。
例如,一些大型企业通过垄断和垄断,控制市场资源,从而获取巨额利润,而小企业则处于弱势地位,很难生存和发展。
这种权力结构内在地制约了经济的公平性和竞争性,使得社会中的经济不平等不可避免。
其次,经济不平等对社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经济不平等不仅仅是财富和收入的不均衡,还涉及到教育、健康和社会地位等方面。
从教育角度来看,经济不平等意味着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资源有限,他们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这使得他们在未来就业和社会上的竞争力较弱。
而对于健康方面来说,经济不平等会导致医疗资源的不均衡,较贫困的人群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使得他们容易患病且难以得到及时的治疗。
从社会地位来看,财富和权力的集中会导致社会阶层固化,阻碍了社会的流动性和机会平等。
经济不平等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制约了个人的发展,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国际间的经济不平等也与社会权力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际社会的权力结构所致。
国际金融机构和贸易规则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他们以自己的利益为导向来制定国际经济规则。
这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差距,使得发展中国家更加依赖发达国家,并且很难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主导权。
权力结构的不平等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分配和发展模式,这也是国际经济不平等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育明教育【温馨提示】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第一章政治经济学,比较政治经济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概念和简要发展情况1.从字面意思上讲,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学科,具体地说,就是研究政治系统的政治因素,系统,力量与经济因素,系统,力量的关系。
而且不仅仅比这种关系更具体,它研究的是被政治修饰的经济。
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词在古希腊语中的意思看,就是如何像管理家庭事务一样管理国家事务。
2.从学问发展上讲,政治经济学从一开始就不仅是探讨对国家事务的管理,而且还是对国家经济事务的管理,学者们的定义也大都是围绕这种含义展开,所以如果给政治经济学下个定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家对经济事务管理的学科。
前面所说的研究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归根结底要集中到国家如何管理经济事务上来。
3.经济是一种创造和分配财富的机制。
而国家的含义在国际和国内层面上有所不同,在国内层面,国家是指由全职的官员组成的一系列管理机构,对一定固定领土上的民众行使统治并垄断这个领土范围内的暴力工具。
在国际层面,国家指的是主权国家,代表领土内人与物的总体,受到其他国家承认。
4.研究国家对经济事务的管理,并不是说对经济事务的管理只是国家的事情,还应当引入社会的概念。
在国内层面上,国家控制的对象就是民众的总和,也就是社会。
国家对经济事务的任何管理都是通过社会中的个人完成的,社会中的个人是一切政治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
所以,政治经济学必须要研究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关系。
5.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关系通常被简化为政府,利益集团和市场的关系。
因为后三者分别是前三者的权力中心。
政府是国家的行政机构,是国家权力的核心;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似利益和目标的人的集合,其力量往往大于个人,通常成为联系个人与国家的纽带,所以是社会权力的核心;市场是一种以私有产权为基础,通过契约关系和贸易关系来进行财富创造和分配的机制6.17世纪到19世纪是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被称为“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伟人。
马克思经济学的制度框架分析生产关系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而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本身必然涉及在此根底上产生的各种经济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制度体系。
因此,可以在该种意义上将马克思经济学视为一种制度经济学。
制度框架分析〔一〕方法论马克思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
虽然人的行为具有社会性和客观性,但个人在经济活动中具有能动性,马克思明确拒绝了个体与制度环境的决定论解释,批判那种“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他认为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马克思经济学制度分析的方法论是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整体制约中分析个体经济行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制度的演变,揭示了制度变迁的历史客观性与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制度理论所运用的范畴主要有: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分工、经济基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实践、劳动等。
〔二〕制度分析的切入点在马克思看来,要揭开人类社会制度演变之迷,就必须首先确立历史起点、历史前提,而这一起点或前提就是生产这一人类首要的实践活动,这是因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根本条件。
……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根本领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
〞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制度分析的切入点应当是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物质生产,马克思正是在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把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揭开人类历史开展之迷的。
〔三〕制度的起源按照马克思的解释:在原始社会之初,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个人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料的能力十分低下,不得不以群体的方式生存,个体还不具备脱离群体生存的条件。
教育学术月刊2011.12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张红峰摘要:从利益“关系”切入,运用博弈的理论和分析范式,沿着价值、结构、权力政治三个视角中的动态路径,对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现象进行深入的解读。
充分把握价值选择层面、组织内部各利益实体、利益相关者之间所采取的策略选择,利用理论推演或模型分析求得博弈的均衡所在,并在期望“纳什均衡”的引导下,调整各利益主体的行为策略和行动规则,从而为重构大学组织秩序形成思路,也开拓了用博弈理论研究大学组织的崭新领域。
关键词:利益博弈;大学组织变革;期望均衡作者简介:张红峰,男,澳门理工学院副教授,高等教育学博士(澳门999078)。
*此文为作者博士论文精要。
指导教师:谢安邦教授;毕业专业:高等教育学;毕业学校: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学位授予时间:2010年11月。
该博士论文荣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七届“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一、为什么研究大学组织作为一个复杂的、多维的系统在知识的传承、创造和应用活动中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等特征。
古典组织模型在构建完美结构形式的同时,往往将人、群体或者实体当做分离的、甚至孤立的对象,从而导致关系型思维的缺失。
大学组织不断地谋求发展与变革是一所大学富有活力的表现,但在变化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以下问题:其一,管理组织割裂地去看待各种期望目标,在某一范围内采取的有效策略却在另一个范畴中导致目标无法达成。
如,“行政人员轮岗”制度可以让大学的行政管理更有效率,但是轮岗结果却使得另外一个“机关人员精简”的重大举措难以落实。
其二,虽然能够认识一些问题的最优结果,但经过个体的理性选择却不一定达到集体的最优。
如,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明白教学的重要性,也都清楚急功近利的科研存在弊端,但是几经变迁的制度体系却无法有效地维护这一明确的道理。
其三,大学组织变革中的问题解决方式未必遵循着逻辑的规律,内部隐藏的利益选择往往是解决问题的直接动因。
国际经济体系的权力结构和经济规则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经济体系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国际经济体系是指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体系,其中权力结构和经济规则是两个关键要素。
一、权力结构国际经济体系的权力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体系的运作方式。
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权力主要由大国和跨国公司所占据。
大国拥有更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他们通常能够在全球经济中享有更多的话语权。
特别是像美国、中国这样的大国,他们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权力结构不仅影响着国际经济体系的发展,也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着重要影响。
大国的政策和行为往往会对其他国家产生远达的影响。
例如,美国制定的货币政策将对全球市场产生冲击,而中国的经济增长也会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机遇和挑战。
除了大国之外,跨国公司也拥有重要的权力。
他们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经济活动,并影响着全球市场。
像苹果、华为这样的跨国公司,不仅仅是经济实体,更是国际经济体系中的重要角色。
他们的经济实力和市场份额使得他们能够在经济规则的制定和国际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经济规则国际经济体系中的经济规则是为了保障各国在经济活动中的公平和稳定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经济规则包括贸易政策、投资规定、知识产权保护等,它们对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济规则通常由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大国共同制定。
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他们提供了一个协商和制定经济规则的平台。
而大国和跨国公司通过各自的影响力和实力,尽可能争取自己的利益。
这种协商和竞争的过程,决定了国际经济体系的经济规则,并对各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当前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一些经济规则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平等和不公正的问题。
例如,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成本较高,政策制定者需要寻找一种平衡点,以确保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体系的权力结构和经济规则的调整已成为必然趋势。
政治经济学中的权力结构研究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权力结构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权力结构指的是社会中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相对权力分配和关系。
权力结构的研究对于理解社会的运作机制以及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权力结构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权力结构的定义和起源权力结构是指社会中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相对权力分配和关系。
权力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中行使影响力和控制力的能力。
权力结构的形成和演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人类社会的起源阶段,权力结构主要是基于个体的生理和力量差异,如体力、智力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社会组织和制度,权力结构逐渐由个体力量向组织力量转变。
二、权力结构的分析方法1. 功能主义分析方法功能主义认为,权力结构是社会中不同个体或群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形成的一种组织结构。
在功能主义的分析框架下,研究者会关注权力结构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作用。
例如,研究者会探讨政府、企业等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对于组织运作的影响,以及权力结构对于社会资源分配的影响。
2. 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力结构是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物。
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下,研究者会关注不同阶级之间的权力对抗和博弈。
例如,研究者会探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这种权力关系对于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3. 结构功能分析方法结构功能主义认为,权力结构是社会组织和制度的一种反映。
在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框架下,研究者会关注权力结构对于社会组织和制度的维持和调节作用。
例如,研究者会探讨政府、法律等制度的权力结构对于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影响。
三、权力结构的实证研究权力结构的研究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来进行。
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案例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者可以了解不同组织和制度的权力结构,以及权力结构对于社会的影响。
例如,研究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企业内部的权力结构和员工对于权力结构的认知。
社会权力结构与经济政策制定的关系近年来,社会权力结构对于经济政策制定的影响日益凸显。
社会权力结构是指社会组织、利益集团、利益关系的网络与格局,是社会中各种力量的相互交织与制衡。
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重要的关系并加以研究。
一、利益集团与经济政策的制定在任何社会中,利益集团都是推动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力量。
这些利益集团可以是企业家、工会、行业协会等各种社会团体。
它们通过游说、影响力、政治捐助等方式,争取自身的利益和话语权。
以中国为例,企业家是一个重要的利益集团。
他们通过向政府表达利益诉求,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争取减税降费等政策,为发展提供了动力。
同时,这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权力过于集中、政策大环境不公平等,需要不断加以改进。
二、权力机构与经济政策的制定权力机构是经济政策制定的主导者。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权力机构的构成和运行方式差异很大。
一般来说,政府是最核心的权力机构,它对于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由于政府的资源掌控、调节能力强大,它往往会通过制定经济政策来推动国家的发展。
政府可以使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来调控经济,效果显著。
然而,权力机构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方面,权力滥用可能导致政策失调、利益失衡等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权力机构的决策过程也可能存在不透明、缺乏民主参与等问题。
因此,在经济政策制定中,权力机构应该注重合理制衡、权力分散以及开放透明。
三、公众参与与经济政策的制定公众参与是现代社会制定经济政策的新趋势,它体现了民主与公平的价值追求。
公众参与可以提高政策的合理性、公正性和可行性,避免特殊利益集团的垄断和滥用。
公众参与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如民意调查、公开听证会、社会咨询等。
这些参与形式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了解社会各界对于经济政策的期望和需求,从而制定出更符合社会利益的政策措施。
然而,公众参与存在着一定的挑战和难度。
一方面,大众的参与意愿普遍较低,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和引导力度;另一方面,参与者的背景和利益不同,很容易导致意见分歧和权力斗争。
社会权力结构与经济利益分配的关联性在一个社会中,权力结构与经济利益分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
社会权力结构指的是一个社会中掌握重要决策权和资源分配权力的机构或个人,而经济利益分配则是指这些权力被如何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以满足他们的经济需求和利益。
权力结构的不平等往往导致经济利益的不公平分配,进而产生社会问题和矛盾。
首先,社会权力结构的形成以及其对经济利益分配的影响可以追溯至人类社会的早期。
在原始社会中,个人的权力往往与其经济资源的储备和获取方式密切相关。
通过物质资源的积累,一些个体能够获得更多的权力,掌握经济的主导地位,并对资源的分配进行控制。
这种不平等的权力结构引发了原始社会的阶级分化,为后来的社会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权力结构的不平等现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剧。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企业和其他组织机构成为权力的集中体,通过决策和资源分配来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
政府在经济领域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通过制定法律、政策和规章来规范经济行为并实现利益的合理分配。
而企业则是经济利益的主要来源,通过掌握生产和分配的权力,决定了经济资源的流动方向。
然而,社会权力结构的不平等往往导致经济利益的不公平分配。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权力的集中与腐败现象严重,导致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
同时,国际间的经济利益分配也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现象,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控制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使得自己能够更加占有优势,而一些贫困国家则面临着经济资源的匮乏和发展机会的缺失。
此外,社会权力结构与经济利益分配的关系也反映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上。
一些边缘化的群体,如妇女、农民工和少数民族等,由于缺乏权力资源,常常被边缘化和剥夺了获得公平经济利益的机会。
而一些富有权力和资源的群体,则能够通过操纵权力结构和经济利益分配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导致社会经济的不平等现象日益加剧。
鉴于社会权力结构与经济利益分配的关联性,解决这种不平等现象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关键挑战之一。
Economic Organization, Power Structure and the Degree of System Order——Shapley Analysis on Different Beneficiary' s Behavior Choice 作者: 高政利[1];梁工谦[2]
作者机构: [1]湖南商学院工商管理系,湖南长沙410205;[2]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72
出版物刊名: 财经研究
页码: 107-120页
主题词: 经济组织;权力比例结构;制序度
摘要:由分工产生的交易成本及团队效应,是经济组织的两种诱发起源方式,前者本质是权力,并由股权权威人为制造“制序”,后者本质是制度,并由分散的股权意志加总,演化形成系统内部制序,两者均是实现组织制序快速同化、降低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其经济组织的生产函数由该权力比例结构下形成的制度所决定。
当组织中不同利益参与者的平均福利量会增加、但不是所有人的边际量会相等时,其诱致性制度变迁的选择性激励偏好,将产生外部性并出现市场失灵;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则是一组权力序的相互博弈妥协的结果,所达成的制度内容是制序的“度”的选择,称为“制序度”,其效率具有先降后升再下降的特征,其利益参与者的不同行为选择,将由他们持有的不同稀缺资源在权力结构中的利益分配值即夏普利值所决定。
论经济组织制度的制序度高政利;欧阳文和;李亚伯【期刊名称】《现代管理科学》【年(卷),期】2007(000)008【摘要】经济组织制度是组织权力比例结构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组织初始禀赋的专用性资源所形成的权力比例结构,决定了制度一是由高度集中的专用性稀缺资源形成的股权所攫取的权力,在股权权威下"人为"制造制序;二是由分散的专用性稀缺资源形成的股权意志的加总,并在系统内部演化形成制度权威.由于稀缺资源多样性所形成的多元化权力,其制度就是一组权力序下的相互博弈妥协的结果,不仅具有强制和有序,而更多反映的是制度的"均衡行为"和"惯例"、效率与公平的一种妥协结果,是达到今天"公认"的、明天"臆测"的"共识性知识的契约形式",因此,贴近事物本质意义的制度应是制序的"度"的选择,称为"制序度".【总页数】3页(P73-75)【作者】高政利;欧阳文和;李亚伯【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湖南商学院;湖南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相关文献】1.城市化进程中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创新机理探析--以江苏省无锡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为例 [J], 陈志新2.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制与股份制两种经济组织制度的比较研究 [J], 周连云3.村庄兼并:农村社区的组织制度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制度的实证分析之一 [J], 罗必良4.股份合作制是引导农业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转变的有效的组织制度 [J], 徐祚5.股份制:企业运行机制的转换和组织制度的建立——兼论承包制的缺陷 [J], 王国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34卷第3期财经研究V o l .34N o .32008年3月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 no mics M ar .2008 论经济组织、权力结构与制度的制序度*———不同利益参与者行为选择的夏普利值分析高政利1,梁工谦2(1.湖南商学院工商管理系,湖南长沙410205;2.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72) 摘 要:由分工产生的交易成本及团队效应,是经济组织的两种诱发起源方式,前者本质是权力,并由股权权威人为制造“制序”,后者本质是制度,并由分散的股权意志加总,演化形成系统内部制序,两者均是实现组织制序快速同化、降低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其经济组织的生产函数由该权力比例结构下形成的制度所决定。
当组织中不同利益参与者的平均福利量会增加、但不是所有人的边际量会相等时,其诱致性制度变迁的选择性激励偏好,将产生外部性并出现市场失灵;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则是一组权力序的相互博弈妥协的结果,所达成的制度内容是制序的“度”的选择,称为“制序度”,其效率具有先降后升再下降的特征,其利益参与者的不同行为选择,将由他们持有的不同稀缺资源在权力结构中的利益分配值即夏普利值所决定。
关键词:经济组织;权力比例结构;制序度 中图分类号:F 091.3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952(2008)03-0107-14收稿日期:2008-01-2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07AJ Y001)、(06BJY059);湖南省社科基金(06ZC42)作者简介:高政利(1964-),男,辽宁沈阳人,湖南商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
梁工谦(1957—),男,江苏南京人,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以往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发现,良好而高效的制度及变迁对经济增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良好而高效的制度及变迁却仅仅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其制度的形成和变迁本质上取决于不同稀缺资源持有者在组织中博弈形成的权力比例结构关系,并随着权力的质与量的动态比例关系变化产生新的差异性结构,从而影响和决定利益参与者的不同行为选择,最终对制度形成的路径、方法、内容以及经济增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本文从经济学视角,首先阐述了经济组织起源的两种诱发方式,一是分工产生的交易成本所引致,二是团队效应。
前者的本质是权力,并在股权权威下“人为”制造秩序,后者的本质是制度,并由分散的股权意志加总,在系统内部演化形成制序,以阐述经济组织的权力与制度关系;然后,针对经济组织不同利益参与者,提出了当所有人的平均福利量会增加、但不是所有人的净增加(边际)·107·财经研究2008年第3期量会相等时,其诱致性制度变迁的选择性激励偏好,将产生外部性并出现市场失灵;同时,针对强制性制度变迁,提出了一组权力序下的相互博弈妥协的结果,其制度是制序的“度”的选择,称为“制序度”,其效率具有先降后升再下降的特征;最后,运用夏普利值结论,阐述了不同利益参与者的行为选择,将由他们持有的不同稀缺资源在权力结构中的利益分配值即夏普利值所决定。
一、相关制度文献综述 新制度经济学将经济过程比喻为博弈,并认为制度是规制人们经济过程的行为准则,具有时间和空间及社会性,其形成与变迁是通过对人的行为影响而实现。
目前,制度的形成存在博弈规则论和博弈均衡论两种主要观点。
博弈规则论认为,制度是人为设计出来的并制约人们行为的外生规则,具有强制性特征;博弈均衡论认为,制度是利益参与人博弈内生的“自发秩序”,具有共识的诱致性特征。
在上述两种观点基础上,又形成了以肖特(1981)、赫尔维茨(1993、1996)、萨格登(1986、1989)、杨(1998)、鲍尔斯(2000)等为代表的博弈进化论和以诺斯(1990、1995)、格雷夫(1989、1994)、米尔格雷姆和温加斯特(1994)、米卡沃特(1995)等为代表的重复博弈论两种观点。
朱意秋、郑敬高认为,上述两种观点的逻辑是模糊矛盾的,生物进化是随机的选择过程,是纯粹的内生自然立场,而重复博弈是策略的选择而不是条件的改变,其权力是可以改变纳什均衡规则的,两者均不是博弈的结果。
在制度形成的路径上,V.拉坦认为是技术进步及制度不均衡引致获利机会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结果;林毅夫认为当诱致性变迁不能满足社会制度最优供给时,将引致政府法令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黄少安、刘海英却认为,强制性变迁是政府作为诱致性变迁的主体,而不必分为诱致性和强制性变迁;吴联生认为,制度存在不同认识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区分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内容,前者应是制度,后者则是秩序。
在制度内容及系统执行关系中,约翰·埃尔斯特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黏结剂;哈罗德·德姆塞茨认为,制度就象一个过滤器,决定了决策者所能得到的机会;肖特认为,制度是个体与群体所具有的共同常规性知识;韦森赞同肖特对制度的定义,但认为制度不仅是一个结果,也是个人习惯※群体的习俗※习俗中硬化出来的惯例规则※制度的动态逻辑发展过程,并包括第三方强制推行、支持和实施的调节制序;张旭昆认为制度系统存在可分离性、非分离性和准分离性关联耦合性质;黄少安认为制度内容存在生产要素所有制、产权制度、资源调节配置三个从抽象到具体再到非根本的动态性层次,其制度转换成本呈现先高后低的趋势;戴维斯、诺斯认为制度需要与组织的“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初级行为团队、次级行动团队及制度装置”定义相和谐。
··108高政利、梁工谦:论经济组织、权力结构与制度的制序度 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作为影响组织的要素具有时间和空间特性,其形成和变迁仅仅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因此,要研究制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首先必须研究组织的起源及其运行,才能对制度的形成和运行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二、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组织起源 研究经济组织就是研究其产生的背景及演化的动力和影响要素。
协同学创始人H.H aken将组织化的方式分为自组织和被组织,认为系统在没有外界干预而获得空间的、时间的功能结构系统过程称为自组织,反之称为被组织;V.Vanberg将组织分为组织合作型和交易合作型,前者是通过等级制或科层制结构,按照既定的规则实现既定目标,而后者是通过自发形成的交易规则对某一事件进行合作;诺斯认为组织是受益于同一制度的人;阿罗认为组织是追求共同目标最大化的一群个体。
公司理论将经济组织视为法律拟制的商业组织,称为“法律模型”。
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经济组织的起源目前存在以下两种诱发方式,一是由于分工产生的交易成本所引致,二是团队效应。
(一)由分工产生的交易成本引致经济组织产生 斯密认为,分工所带来的专业化好处并通过合作可以提高组织效率。
因此,科斯提出,由于分工提高效率的同时又产生了交易成本,当市场分工的边际交易成本等于企业组织的边际交易成本时,通过建立组织取代市场交易以降低成本。
交易成本由威廉姆森、哈特和克莱茵等加以研究并得到发展。
威廉姆森指出,交易具有异质性和多样性,各种交易特征及其成本差异决定了组织形式的选择,而实物资本的不可分割性和信息的不可分离性导致了内部组织对市场组织的替代。
其交易的异质性由不确定性、交易发生的频数、资产专用性程度所组成,资产专用性主要有特殊地点、特殊实物和特殊人力资本等三种类型,当交易资产的专用性程度较低时,可以通过市场合约来联结生产的各个工艺阶段。
哈特、穆尔为此提供了何时应该在企业内部还是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的一个理论框架;张小宁对威廉姆森所提出的不可分离性作了进一步分析,提出经济组织是非分工合作、直接合作和不可分离合作的结果。
(二)团队效应产生经济组织 由阿尔钦和登姆塞茨、奥尔森等人从队生产角度研究并发展起来。
阿尔钦、登姆塞茨认为,以命令、权威或纪律处分解决企业效率并不比市场更有优势,但是,由于组织需要使用几种类型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又不属于一个人,并且,这些资源分别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之和,不等于参与合作资源的总产出,(严格说,是分别产出之和小于合作总产出),经济组织就会产生。
因此,阿尔钦、登姆塞茨指出,经济组织是生产要素间的一组合约,其产生的条件是:(1)使用几种类型的··109财经研究2008年第3期资源;(2)其产品不是每一参与合作的资源的分产出之和,由一个追加的因素创造了队组织问题;(3)队生产所使用的所有资源不属于一个人。
奥尔森认为,如果由某一个体单独提供一定量的集体物品也能从中获益,则这种集体物品就会被提供。
并且,只要个体所得到的收益大于所投入的成本并随组织发展而增加,那么集体物品就会被提供,队生产就会被采用,经济组织就会产生。
三、经济组织中的权力与制度关系 由分工引致交易成本的增加所产生的经济组织,主要是通过要素市场代替产品市场,并将等级关系代替交换关系,其本质是权力;由团队产生1+1> 2的团队效应,是稀缺资源要素投入者相互间的合作,并形成一系列长期稳定的契约关系,其本质是制度。
两者的目的均是为了消除混乱实现组织制序快速同化节约交易费用。
那么,两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组织的效率在于有序,而影响组织制序快速同化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权力与制度。
从经济学视角看,经济组织中的权力来自于对稀缺资源的配置能力,包括交换、惩罚、补偿和实现利益的能力,并决定着制度的选择性安排,制度是对稀缺资源配置的方法选择、手段和要求,是合法利益(权利)的保证,具有维护利益的功能和属性,其权力演化是制度演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或者说,稀缺资源配置要素的量和质的改变,就会使经济组织中的权力比例结构发生变化并决定制度及其变迁。
这是研究经济组织及制度的逻辑起点。
(一)经济组织中的权力 人类历史是权力意志的历史,其权力效能受权力性质和行使方式的制约并存在获得承认的过程。
从权力的分类看,韦伯认为,可以被社会接受的权力分为合理-合法的、传统的和神授的等三种权力;从权力的主体看,权力是一个人影响他人行动的能力,西蒙(1951)认为,如果W允许B选择X,意味着B 对W行使了权威,W承认了B具有权威;从权力的表现形式看,约瑟夫·奈将权力分为硬权力和软权力,硬权力是通过“硬性命令式权力”的威胁或奖励,让他人做你想做而不愿做的事情的能力,软权力是通过“软性同化式权力”的吸引同化,让他人自愿做你所希望做的事情的能力,具有文化、道德、观念、榜样的力量;从权力实施的内容看,A.爱伦·斯密德说得最直接,“是实现利益的能力”;从权力变化角度看,张军、王祺从实际控制者的自主权、决策权与影响力分为静态和隐含动态人力资本的权威;从权力的重要程度看,刘磊等从控制权角度划分为核心控制权与一般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