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与做》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说和做》(新版优秀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说”和“做”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说”和“做”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说”和“做”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分析“说”和“做”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座法:教师讲解“说”和“做”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说”和“做”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解“说”和“做”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分析“说”和“做”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说”和“做”的关系。
章节二:说的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说的基本技巧。
2.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内容】1. 说的基本技巧:语言表达、非语言表达、倾听等。
2. 如何提高表达能力:词汇积累、句型运用、语言组织等。
1. 示范法:教师展示说的技巧,学生跟随模仿。
2. 练习法:学生通过口语练习,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1. 讲解说的基本技巧,如语言表达、非语言表达、倾听等。
2. 展示如何提高表达能力,如词汇积累、句型运用、语言组织等。
3. 学生进行口语练习,提高表达能力。
章节三:做的实践【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做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教学内容】1. 做的基本方法:实践操作、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等。
2. 如何提高实践能力:动手操作、问题解决、创新思维等。
【教学方法】1. 演示法:教师展示实践方法,学生跟随操作。
2. 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步骤】1. 讲解做的基本方法,如实践操作、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等。
2. 展示如何提高实践能力,如动手操作、问题解决、创新思维等。
3. 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实践能力。
章节四:说与做的结合1. 让学生理解说与做的结合的重要性。
说与做作文说与做作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与做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与做作文1一位才华洋溢的主持人在舞台上栩栩如生的演讲着,这是他的职业――说话;一位勤劳的工人正在挥汗如雨的搬运着沉重的背囊,这是他的责任――做事。
在我的眼中,说与做是具着同样的代表性,同样的重要性,这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
曾经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叫赵括的军事家,他对军事上所有的情况都能侃侃而谈,阅读过的军事方面的书更是数不胜数,每一次的讲演都有着一番自己独特的见解。
搏得满满的掌声,然而在他领兵的时候,遇到了一次真正的战役,让军事经验丰富的他不禁慌乱。
在提出军事方面的知识时,他可以稳定自如,但真正的操作经验却一次也没有,他带领的队伍一瞬间就全军覆灭,让所有的士兵都不禁傻眼,平日里军事经验丰富的他怎么会打败战呢?这个故事也许所有的人都知道,里面的寓意也浅显易懂,说与做是存在并列关系的,是缺一不可的`。
在现代的社会中,要言出必行,诚实守信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但做的却少之又少,夸口说出的大话,却没有付之于实际行动,答应过别人的事却又言而无信,在说出的背后有是付出的汗水,成功的艰辛,也许更可能是换来别的讨厌。
说与做作文2有这么一个童话,一群躲在阁楼上的老鼠正在商讨对花猫的办法,久久不得其果。
一只小老鼠突然说道:“只要我们在花猫的脖子上挂一串铃铛,问题不就能迎刃而解了吗”?这个“一鸣惊人”的建议马上被采纳了。
可是在狂欢之余,另一只老鼠说道:“那么谁去挂铃铛呢”?大家互相推辞,谁也不愿当这名勇士。
故事当然结束了。
但我们每每看到,听到类似的`故事时,是否曾检讨:高谈阔论,信口开河,却不能切实去做,对事物有无补益呢?商鞅变法,为了取信于民,不惜花费千两银子,征求把木头扛到城西门的人;但当时百姓认为这一轻而易举的事,大概是朝廷拿大家寻开心吧,故无人肯试一试。
《说和做》优秀教案《说和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如“地壳(qiào)”“校(jiào)补”等,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 了解臧克家及其文学成就,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闻一多先生言行的学习,感受他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以及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言行观,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对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典型事例的叙述,体会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 学习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情感的语言,品味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夹叙夹议的写作特点,理清文章的叙述脉络。
- 探究闻一多先生思想转变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1. 问题探究法: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主题等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问题,互相交流意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闻一多先生的照片,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有谁了解照片中的这个人吗?”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回答。
2. 教师补充介绍闻一多先生:“闻一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他在文学、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他的文章——《说和做》,看看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是如何展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1. 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在默读的时候,要注意圈出生字词,并且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字词学习- 教师通过PPT展示文中的生字词,如“锲(qiè)而不舍”“沥(lì)尽心血”等,让学生进行认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二课《说和做》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说和做》。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四章“语言表达”中的“口语交际”一节,详细内容为课文《说和做》的阅读理解与口语交际训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说和做》的主要内容和寓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 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口语交际技巧的运用。
教学重点:课文《说和做》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口语交际训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口语交际技巧。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说和做》,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 课文分析:讲解课文的结构、作者的观点以及寓意。
4. 例题讲解:以口语交际为例,讲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5. 随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模拟实际情景,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说和做》2. 课文结构:引言论述结论3. 口语交际技巧:倾听、表达、提问、回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b. 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口语交际技巧。
2. 答案:a. “说和做”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言行一致,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b. 例如:在与同学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对方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适时提问,积极回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课文《说和做》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并掌握了口语交际技巧。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学生对口语交际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参加各类社交活动,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口语交际技巧的掌握。
说和做七年级下册课文《说和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七下语文第二课《说和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二课《说和做》,主要围绕“言必行,行必果”的主题,通过讲述古人言行一致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课文分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生字词的含义,掌握课文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学会如何从言行举止中观察一个人的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寓言故事,理解其寓意。
2. 教学重点:掌握言行一致的品质,学会观察和评价一个人的言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诚信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诚信的思考。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 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寓言故事,理解其寓意。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从言行举止中观察一个人的品质。
5.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身边言行一致的人。
6. 主题探讨:讨论言行一致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说和做》2. 内容:(1)生字词(2)寓言故事及其寓意(3)言行一致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言行一致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2. 答案:示例:言行一致的人在答应别人的事情时,会认真履行承诺,不轻易食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诚信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在于分析课文中的寓言故事,理解其寓意。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课《说和做》课堂笔记课程名称: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课《说和做》课程教师:XXX笔记人:XXX日期:XXXX年X月X日本节课主要内容:1. 理解“说”和“做”的含义2. 探究“说”和“做”的关系3. 学习提高自己的言行一致性第一部分:知识梳理1. 阐述“说”和“做”的含义“说”是指用言语、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态度和意见,可以通过说话、写文章等形式进行;“做”是指将言语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具体的生活、工作等场合中,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等,行动起来。
2. 探究“说”和“做”的关系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人说了一番大话,却不曾兑现,而其他人也不会让他兑现。
这样的情况背离了“说”和“做”的一致性原则。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自己行为一致性的形成,能够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增强信任和合作的能力。
3. 学习提高自己的言行一致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言行一致的习惯,将自己说过的话兑现到行动中去,让自己的行为符合自己所说的话。
我们应该养成以下习惯:1)发言前考虑清楚,经过思考才发表意见;2)说过的话应该经过认真思考,认真兑现;3)做事之前,要经过理性思考,计划好自己的行动,坚持行动。
第二部分:思考启示1. 梳理“说”和“做”的关系,深刻认识言行一致性的重要性,能够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增强信任和合作的能力。
2. 养成言行一致的习惯,是我们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增强自己的竞争力的必备条件。
3. 坚持实践,让自己的行为真正符合自己所说的话,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第三部分:学习反思思考题一:你认为言行不一致的后果是什么?思考题二:你有过言行不一致的经历吗?如果有,你学到了什么?思考题三:你如何养成言行一致的习惯?如果您不满意此笔记,请告诉我,我会再次改进。
第四部分:实践行动1. 发言前考虑清楚,经过思考才发表意见在发表意见或做决策时,我们应该仔细思考,了解各种可能性和后果,并尽量做到说话前充分准备,确保能够兑现自己所说的话。
《说和做》课文内容《说和做》课文内容《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农民诗人”臧克家(zāng kè jiā)的作品,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经作者同意更名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017年春季改版之后恢复原题目。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和做》课文内容,欢迎阅读!原文:“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教学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领悟文意。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3、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4、学习闻一多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闻一多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2001年4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讲:“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
”江泽民同志为什么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二、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臧克家,诗人,作家。
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2、臧克家和闻一多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
”可见相知之深。
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3、闻一多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
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
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三、整体感知:三、.阅读课文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1)文章从那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2)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明确:(1)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7自然段)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的特点。
第二部分(8——20自然段)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四、1、文章两个部分写出了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
闻一多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讨论并归纳:闻一多先生的前期是一名卓越的学者,后期是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但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2、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怎样过渡的?讨论并归纳: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
这两个句子关联的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
作者在这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自然。
3、细读文章,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
(1)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向古代典籍钻探、从唐诗入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几年辛苦,写成《唐诗杂论》。
十年艰辛,写成《楚辞校补》。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写成《古典新文》。
(2)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迥乎不同,一反既往,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以生命作为代价,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以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大无畏,大骂特务,慷慨淋漓,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前脚……后脚,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五、课文内容分析。
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2、本文主要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为了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3、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
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写作《楚辞校补》、写作《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明确: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4、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
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5、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闻先生一生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
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对作"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 6、怎么理解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他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斥责,对于革命、对于人民的呼喊,是他的说,也是他的做。
他是以他的说表示他的做,而在有些时候,他不仅说,而且以生命为代价来这样做。
7、闻先生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是“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8、闻一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意思对即可)9、文章标题为什么取“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讨论并归纳: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
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10、“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中“诗兴不作”如何理解。
讨论并归纳:“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
“作”,起。
指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如诗篇《红烛》《死水》等,是一个诗人。
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1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钻得越锲而不舍”这句话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作者把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比作向地壳寻求宝藏,表现闻一多知难而进,持之以恒,潜心治学的精神。
1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句话加点字怎么理解?讨论并归纳:“开一剂救济的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意思是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这是他潜心古代典籍的动力和目的。
13、“‘望闻问切’也还只是‘望’的初级阶段“这句话加点字应怎么理解?讨论并归纳:“望闻问切“是我国传统医学诊断病情的方法。
用在这里是比喻的说法。
把我们衰微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
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1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话加点字应如何理解?讨论并归纳:“它”指深夜灯火。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1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话加点字应怎么理解?讨论并归纳:“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使他分心。
16、本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讨论并归纳: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
(1)语言描写:如:“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这两句话表现了作为卓越的学者的闻一多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再如:“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表现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肖像描写: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都具体表现闻一多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
(3)细节描写:如“一个又一个的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三小结。
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
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