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哲学思想发展概况 下
- 格式:ppt
- 大小:611.00 KB
- 文档页数:41
西方教育的教育哲学与方法论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深入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同时探讨如何达到这些目的。
西方教育的教育哲学与方法论包含了多种理论和方法,在本文中我们将着重探讨其中几种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一、进步主义教育哲学进步主义教育哲学是20世纪初期出现的一种教育哲学理论。
其基本思想是重视人的自由和个性发展,认为在学校中应当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
进步主义教育哲学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在进步主义者看来,学生应该成为自己的教师,自我指导,由此实现自己的自主发展。
在进步主义教育哲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进行学习。
教师的角色是学习的支持者,而不是学习的主导者。
二、重建主义教育哲学重建主义教育哲学是一种反对传统知识中心主义的教育哲学。
它强调教育应该是面向世界的,而不是集中于特定地区或文化的。
同时,重建主义者也认为学生不应该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应该成为自主的知识创造者。
在重建主义教育哲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合作伙伴。
教师更多是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支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重建主义者认为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成为有意识、积极的社会变革者。
三、社会重构主义教育哲学社会重构主义教育哲学是一种关注社会变革和社会公正的教育哲学。
它认为教育可以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公正,同时也不能忽视教育和社会的相互影响。
社会重构主义者要求学校应该为达到更公正的社会秩序做出贡献。
在社会重构主义的教育哲学中,教学应该与学习社区紧密结合。
教师应该成为反思式的实践者,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推动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对社会公正的关注。
四、认知主义教育哲学认知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储备。
它强调学生需要通过接触丰富、准确的知识体系才能获得发展和成功的机会。
《教育哲学》课程笔记绪论一、教育哲学的产生与发展1. 教育哲学的起源: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教育改革浪潮席卷全球,人们开始关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问题,教育哲学应运而生。
2. 教育哲学的发展:20世纪以来,教育哲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哲学体系的建立:教育哲学家们开始构建教育哲学的理论体系,试图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教育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教育哲学家们开始关注教育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以丰富教育哲学的研究内容。
(3)教育哲学的实践转向:教育哲学家们越来越关注教育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强调教育哲学应立足于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1. 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价值等问题。
2. 教育哲学的体系:教育哲学体系包括理论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哲学两大类。
理论教育哲学主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等;实践教育哲学则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
三、教育哲学的性质1. 哲学性质:教育哲学属于哲学范畴,具有哲学的普遍性、抽象性和深刻性。
2. 应用性质:教育哲学关注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功能。
3. 交叉性质:教育哲学与多个学科领域交叉,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
四、教育哲学的价值1. 对教育实践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帮助教育工作者明确教育目标、选择教育方法、改进教育管理。
2. 对教育政策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引导教育政策更加科学、合理。
3. 对教育研究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推动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
第一章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一、中国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1.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1) 先秦时期: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教育思想,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的“性善论”等。
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黄志成主编第二章现代教育思潮 (5)第一节欧洲新教育运动 (5)一、产生背景 (5)二、代表人物 (6)三、主要观点 (7)四、新教育运动的影响 (8)第二节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8)一、产生背景 (8)二、代表人物 (9)三、主要观点 (10)四、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 (11)五、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 (12)第三节改造主义教育思潮 (12)第三章新传统教育思潮 (13)第一节要素主义教育思潮 (13)一、产生背景 (14)二、代表人物 (14)三、主要观点 (14)四、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 (15)第二节永恒主义教育思潮 (17)一、产生背景 (17)二、代表人物 (18)三、主要观点 (18)四、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 (19)第四章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潮 (19)一、产生背景 (19)二、代表人物 (20)三、主要观点 (21)四、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 (21)第五章分析教育哲学思潮 (22)一、产生背景 (23)二、代表人物 (23)三、主要观点 (23)四、分析教育哲学的影响 (24)第六章存在主义教育思潮 (24)一、产生背景 (24)二、代表人物 (25)三、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 (25)四、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26)五、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28)第七章教育现象学思潮 (28)一、现象教育学产生与发展 (29)二、代表人物 (30)三、主要观点 (30)四、教育现象学的影响 (32)第八章结构主义教育思潮 (33)一、关于结构主义 (33)二、结构主义教育思潮产生背景 (34)三、代表人物 (35)四、主要观点 (36)五、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37)第九章精神科学教育学思潮 (38)一、产生背景 (38)二、发展及代表人物 (38)三、主要观点 (39)四、精神科学教育学的影响 (40)第十章经验教育学思潮 (41)一、产生背景 (41)二、发展阶段 (41)三、主要观点 (42)四、经验教育学的影响 (43)第十一章批判主义教育思潮 (43)一、产生背景 (44)二、主要流派 (44)三、主要观点 (45)第十一章批判主义教育思潮(徐辉) (45)一、批判理论与批判教育学 (46)二、批判教育学的特征 (47)第十二章解放教育思潮 (49)一、产生背景 (49)二、代表作品 (49)三、解放教育学主要观点 (50)四、解放教育思潮的影响 (54)第十三章人本主义教育思潮 (54)一、产生背景 (54)二、代表人物 (56)三、主要观点 (57)四、人本主义教育学的影响 (59)第十四章建构主义教育思潮 (60)一、产生背景 (61)二、主要流派及观点 (62)三、主要观点 (63)四、建构主义教育学的影响 (66)第十五章整体主义教育思潮 (68)一、产生背景 (68)二、主要观点与代表人物 (70)三、主要观点 (70)四、整体主义教育思潮的评价 (72)第十六章复杂性教育思潮 (74)一、主要观点与代表人物 (74)二、复杂性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 (75)四、复杂性教育思潮的评价 (77)第十七章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 (79)一、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及相关概念 (79)二、后现代主义产生背景 (80)三、代表人物及主要特征 (81)四、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 (82)五、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和评价 (85)第十八章终身教育思潮 (86)一、产生背景 (86)二、主要观点与代表人物 (87)三、主要观点 (88)四、终身教育教育思潮的影响和评价 (89)第十九章全民教育思潮 (90)一、产生背景 (90)二、主要观点 (91)三、全民教育思潮的影响 (92)第二十章全纳教育思潮 (93)一、产生背景 (93)二、主要观点 (94)三、全纳教育思潮的影响 (95)第二十一章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潮 (96)一、可持续发展思潮产生背景及基本内涵 (96)二、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潮基本观点及意义 (97)三、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潮的指导意义 (98)第二十二章后殖民主义教育思潮 (99)一、几个概念的界定 (99)二、后殖民主义产生背景 (100)三、后殖民主义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101)四、后殖民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征 (101)四、后殖民主义的视野下的教育理论 (102)第二章现代教育思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欧美国家开始了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传统教育思想理论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与思想教育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旨在探讨教育领域中的基本问题、价值观和原则。
它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
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多个主要流派,每个流派都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思想。
一、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代表人物约翰·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经验和主动参与。
他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让学生从做中学,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还强调教育应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不断调整和改进。
这种思想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教育改革,使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关注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
它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存在,做出自由的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的主观性和独特性,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教育不应将学生视为标准化的产品,而应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主张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决定学习的内容。
同时,教育还应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勇敢地做出选择,并承担相应的后果。
三、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永恒主义教育哲学主张教育应该传授永恒的真理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道德品质。
其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哈钦斯和莫蒂默·阿德勒。
永恒主义者认为,人类历史上存在着一些永恒不变的真理和价值,如正义、善良、智慧等。
西方教育体制的演变和教育哲学思想教育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自我实现、成长和发展的关键。
自古以来,教育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历程而不断变革进化。
尤其是在西方社会,教育的发展曲线更为曲折,具有深刻的历史和哲学背景。
本文将探讨西方教育体制的演变和教育哲学思想。
一、教育体制的演变1.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父亲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
富有的人家会聘请私人教师对孩子进行一对一教育。
公共教育机构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化的盛行,最早的公共学校是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建立的。
这些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具有政治与哲学素养的知识分子,而不是为了每个人提供基本教育。
2. 中世纪在中世纪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播宗教信仰和精神道德。
由于欧洲当时是基督教会的核心地带,教育体制几乎完全为教会所掌控。
由于教会的广泛影响,教育的内容受限于神学和读写能力的教育。
3.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学习成为了一种时尚,个人和家庭在教育的决策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这个时期对传统的神学教育进行了颠覆,出现了自然科学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模式。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注重个人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发展,标志着一种新的知识和价值观的兴起。
4. 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的到来加速了教育体制的转型。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教育不再仅仅关注精英阶层,而是希望为更多人提供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此时期,公立教育机构成为教育主流形式,而不再是家庭或教会的传统教育方式。
5. 当代时期在当代时期,教育体制的变革仍在不断进行。
信息社会和全球化的趋势下,教育必须适应大众化、技术化和国际化的需要。
同时,现代人对教育的要求更加多元化,如培养创造性思维、解决人际冲突、跨文化沟通技能等。
二、教育哲学思想1. 人类主义教育人类主义教育是一种希望能够培养出独立和自由思想的适应社会的教育。
人类主义教育的思想是人文主义的延伸,旨在维护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和人的尊严。
70年代,美国对现实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进而对教育历史进行反思。
当代西方教育思想主要流派一、新传统教育派:20世纪30年代末产生,保留了赫尔巴特的传统主义教育的重要特色。
1、美国的要素主义认为,必须要重建严格的学术标准,加强学生的严格训练,并且否定了杜威的以学生的经验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观点,强调教育过程的核心是学习预先编订的教材,教学方式不能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教师应该掌握主动权。
要素主义是非常具有像是意义的一个教育流派,它的目的是要摆脱美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和经济困境,但是要素主义缺乏一定的心理学和哲学基础,这使得美国60年代依此而开展的中小学课程改革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过分注重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同样也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2、永恒主义重视人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认为宇宙精神是永恒存在的。
所以教学中要以“永恒学科”作为课程的核心,强调要学习古典的人文学科。
这其实又可以看作是今天我们大力推进国学教育的一个理论来源。
在教学中,永恒主义反对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认为学生一定要学习一定的基础科目。
3、新托马斯主义主张恢复宗教教育传统。
其实,如果用分析教育哲学看分析新传统派的三个分支,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强调教材的权威、教师的权威、课堂的权威,继承了传统主义的精髓。
之所以要叫做新传统主义,是因为又加入了一些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观念。
二、以哲学为基础的教育思想1、存在主义教育非常注重学生对自我的认识,认为道德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应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标准,反对班集体教学,强调家庭教育与“个别对待”。
这其实和我国因材施教的思想一脉相承。
但是能够说因材施教就来自与这儿吗?当然不是,孔子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论。
只是中国在使用班级制教学的时候又忽略了这样的理论。
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这样的现实土壤中也很难很好地生长下去。
存在主义不再强调对权威教材的学习,因为学生是要区别对待的,所以不同的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页应该是不一样的,因而它强调学习人文学科。
美国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郭小利 一、审美哲学作为官方哲学“一元独尊”在美国,“作为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musiceducatio 2na saes t he ticseduca tion (本文简称为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或审美哲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念》(Nels onB .Henry 主编,1958年)和《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则》(Charle s Leonhard 与RobertHouse 合著,1959年)两本书的出版为标志。
当时,处于二战、冷战之后的美国正进行着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所有学科都强调学科价值。
音乐教育也不例外,在美国音乐教育全国大会的发起下,一些卓有影响的音乐教育家们达成共识,将审美作为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
所以,60年代美国的一些世人瞩目的音乐教育会议,几乎成为审美哲学理论的传播与普及途径。
而1966年创刊的《审美教育杂志》(Jour 2na l of Ae sthe tic Educa ti on )也为审美哲学提供了学术交流与研究的平台。
而审美哲学发展真正进入体系化阶段,则是以1970年贝内特·雷默所出版的《音乐教育的哲学》为标志,本书成为美国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集大成之作。
雷默是在莱昂哈德和豪斯等审美哲学先驱者的影响下,步入了审美哲学研究的学术道路。
他运用迈耶的“音乐表现理论”,发展了一种“绝对表现主义”的音乐教育哲学立场,为“艺术教育对所有儿童都是独特的和必不可少的”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依据。
他认为,音乐教育的本质与价值是由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决定的。
他主张关注音乐内在价值,“一首特定的音乐作品的意义同其他作品相比首先是内在的;由音乐所激发的情感并非指向概念、行动、以及人类情感状态的外部音乐世界而存在的;一首音乐作品内部的关系本身就足以激发听赏者的情感和情绪;音乐的特定形式所承载社会语境的意义以及意义所产生的社会语境,不是主要的关注对象。
新的教育理论大多以现代哲学的各种流派作为理论基础,对教育的作用、目的、过程、内容与方法,乃至教学的组织形式等进行了新探讨,形成各成体系的教育理论流派。
战后几十年中发展起来的现代教育理论,依其基本主张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种主要的类别。
一、新传统派教育理论30年代末,首先在美国出现了新传统派教育思潮。
它以反对现代派教育为出发点,直接抨击现代派教育理论、坚决要求恢复传统教育原则的新传统派教育理论,它们包括要素主义(Essentialism)、永恒主义( Perennialism )、新托马斯主义等派别。
1、要素主义教育理论要素主义教育理论是新传统派教育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派别。
它强调在民族生活、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的、永恒不变的、青年人必须学习的文化与知识要素,同时也坚决主张传统的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原则、方法等仍应是现代教育必须保留并发扬的要素。
要素主义教育理论与其它一些理论流派不同,它不是某一种哲学理论在教学问题上的表述,也不仅仅是阐述教育的一般的、思辨性的基本原理,它完全立足于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探讨现存教育、教学制度之弊病,阐明教育、教学的理想实施原则、内容与方法,它批评、指责以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支柱的现代派教育措施中的种种缺点,而重新论证已为近代传统教育所证实的诸种教育原理,并使其与当代需要相适合。
要素主义的核心人物、美国教育家巴格莱(William Chandler Bagley 1874-1946),19世纪末做过公立学校和师范学校教师,有丰富的教育经验。
1917年后,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教授。
本世纪20、30年代他出版过《教育过程》、《教学概论》等书。
在这些著作中,表述了重视传授系统知识和重视发展智力的基本观点。
要素主义教育的几项基本要求:重建严格的学术标准,加强对学生的严格训练;教育过程的核心应是吸收预先规定的教材,必须重新考虑学科设置与课程体系的建立;开展天才教育;重申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权在教师而不在学生。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与思想教育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多个主要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思想,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主张教育应该以实际经验为基础,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代表人物约翰·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他反对传统教育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和形式化的教学方法,提倡“做中学”,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在课程设置方面,实用主义主张打破学科界限,以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和促进者。
这种教育思想在当时推动了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然而,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过于强调经验和实用,可能会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和基础性;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的过度关注,可能导致教育的随意性和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
二、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流派永恒主义教育哲学则强调人类永恒的价值和真理,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理性和智慧,传承人类文明的经典。
其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哈钦斯和莫蒂默·阿德勒。
永恒主义者认为,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存在着一些永恒不变的真理和价值,如正义、善良、美等。
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认识和追求这些永恒的价值。
在课程内容上,他们主张以经典名著为核心,让学生通过研读古代和现代的经典作品,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高尚的品格。
这种教育思想的优点在于重视知识的传承和文化的积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经典的过度依赖可能会使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忽视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
三、要素主义教育哲学流派要素主义教育哲学强调教育要传授人类文化的基本要素,主张学校应该按照严格的学术标准和规范来组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