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虎妈战歌”看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别和文化冲突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5
从教育观念的不同看中西文化的差异作者:蓝璘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0期摘要: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出版的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
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并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
蔡美儿用“中国妈妈”指代不同于西方观念的育儿方式,认为西方人对孩子的宽容超过了对孩子的教育,恰当执行东方的严格家教方式更有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
中西方对此的大讨论也反映了中西方在文化方面、教育方面以及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教育观;自由发展;棍棒教育去年耶鲁大学的法学院教授、美籍华裔移民蔡美儿,以其新著《虎妈战歌》一举成名。
书中所述对两个女儿严厉的教育,不仅在美国社会掀起对东西方教育思维差异,对自身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大讨论,并且在中国也引起了不少家长、学者的关注和讨论。
“虎妈”蔡美儿抛出的议题,表面看是教育中“过严”与“过宽”的问题,深入看却是家长对孩子的干预是否合理和如何合理的问题,而中西对此的大讨论也反映了中西方在文化方面、教育方面以及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中国传统中有一种理解社会的方式。
这可说是一种“辩证观”文明,既重“实体”,也讲“关系”,认为个体不可能脱离关系而存在,正视个体之间客观存在的层次性差异。
因而,家长干预孩子天经地义。
但这种干预的具体成效,却取决于一个前提,那就是家长自身的素质必须称职。
如果施教者有足够的知识和技巧,那么其所施加的就是良性干预,必然事半功倍。
否则,就只能是压制和异化的恶性干预,事与愿违。
而中国人的面子思想,也使得对于孩子的教育“过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传统教育不可避免的一个观念。
在中国,大多数的家长就是为了孩子而活,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一家人两口子身子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人都盼着孩子好。
在物质上完全满足的情况下,也对孩子有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与美国家长认为孩子是脆弱的、需要经常鼓励和赞誉相反;中国妈妈认为孩子天生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可以用训斥甚至威胁的方式对他们施压。
从“虎妈战歌”看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别和文化冲突钱莉题记:“虎妈战歌”是西方中产阶层普遍对美国教育质量不满的情况下,华裔后代捡起“中国专制传统教育”的破烂,来应对美国教育失败的一种“有效手段”。
这种手段当然在国外遭到了一直的反对。
但是在国内却有大量的“虎妈”认为理所当然,在认真严格地执行这种摧残式教育,中国虎妈们制造出了大量不懂得基本人格和尊重的“中国下一代”。
其实,无论持美式的“宽松教育”或中式的“严格教育”,其结果都有一偏,都不是真正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教其心,育其身”,是让孩子们激发内心强烈的活力和愿望,让孩子们自觉自愿地刻苦学习。
当学生们在扫地的时候都自动地在背诵英语课文的时候,当家长们惊讶孩子们回家晚上说梦话都在“背书”的时候,“学习”就已经成为了孩子们内化的“习惯性自觉”,哪里需要什么“虎妈”来监督逼迫呢?连奴仆都不能在鞭打之下发挥最佳的效率,怎么可能指望学习这种强调内在自觉的“劳动”,在“虎妈”的淫威下就能够成为卓越的人才呢?真正优秀的学生,一定是喜欢学习的孩子,而不是“被迫服从学习要求”的奴仆。
不久前,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出版了自己的新书《虎妈战歌》。
该书,讲述了这位华裔以高期待和严格的教养方式培养两个女儿的故事。
她的两个孩子与很多出色的华人一样,在学业和音乐上有非常卓越的表现,在当地被人称为神童。
此书一经上市,便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应以及对于中美教育方法的激烈讨论。
随即,这股热浪蔓延到欧洲、亚洲,虎妈也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个焦点。
“虎妈”的教育有什么特色? 这种教育方式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为什么知名大学教授会采取这样的教育方式?剧烈反响的背后折射的是什么样的中西文化冲突?中西方对于虎妈现象又会各自抱着怎样的态度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了对“虎妈“的了解,研究和思考。
一近距离一窥虎妈教育;《虎妈战歌》,单从名字来看,就体现了一种霸气,“老虎”代表为丛林之王,象征唯我独尊、不容侵犯的权威。
英国的中国虎妈折射出西方与东方教育方式的差异不久前美国的“虎妈”掀起一阵讨论的狂风后,英国广播公司(BBC)近期播出电视纪录片《英国的中国虎妈》,希望以更冷静客观的视角,着重展示英国父母和亚裔父母在教育问题上的差别。
纪录片中的“虎妈”们有着亚裔教育背景,她们对孩子要求严格,希望孩子能取得成功,同时也会与从小在西方教育环境中长大的丈夫就教育问题产生矛盾。
英国媒体评论称,如果说人生是一场赛跑,“虎妈”的孩子们已经穿上了钉鞋开始跑步,而赛场上的其他孩子可能才刚刚告别尿布。
许看电视不许玩每天放学后,内森会迅速吃完晚饭。
晚饭后,等着他的是2个小时的钢琴和小提琴练习,还要在作业上花上至少2个小时。
除了放假的日子之外,看电视和出去玩都属于“非法行动”。
今年10岁的内森懂礼貌、知识丰富,他的口才也很好。
但每晚上床时,他都觉得自己非常累。
内森的妹妹娜塔莉今年7岁,她每天也要花将近2个小时的时间来练习弹钢琴、拉小提琴,然后还有作业要完成。
内森和娜塔莉每个星期天还要去上中文课。
他们的母亲薇薇安·唐承认,两个孩子会抱怨甚至哭泣,但她认为,孩子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还不能理解自己的苦心。
薇薇安本人的经历也颇具传奇性。
她今年42岁,早年曾当选过选美比赛冠军。
但她并非是个“花瓶”,她拥有伦敦商学院的MBA学位。
薇薇安同意上电视的目的在于,她希望让人们知道,成功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薇薇安曾在伦敦金融区当过商业顾问,现在,她会在照看孩子的间隙写点儿童读物。
除了内森和娜塔莉以外,薇薇安还有一个20个月大的孩子。
“和所有人一样,我希望我的孩子感到快乐、满足,我确实担心他们承受了太多压力,”薇薇安说,“但这个世界充满了竞争。
如果孩子们从小受到鼓励去实现目标,这会让他们拥有足够的信心,而这会伴随他们度过一生。
”内森现在已经达到了钢琴7级和小提琴5级,娜塔莉的水平是钢琴3级、小提琴2级。
两个孩子都没有提出过想要停止音乐课,他们只是偶尔会埋怨自己的技术不够熟练。
从《虎妈战歌》看现代中美家庭教育的碰撞与融合摘要:蔡美儿是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近期根据自己教育经验总结出版的自传体性质的新书《虎妈战歌》(《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引发了中美两国教育界对于家庭教育问题的讨论。
该书以蔡美儿自身的成长经历和严格要求其两个女儿学习音乐的故事为主线,重点讨论了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目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异同。
其中重点涉及到的“圈养”和“放养”问题,激起了热烈反响,体现了中美在家庭教育理念上的碰撞与融合。
通过对比两者的不同点,探析不同文化间的价值观差异,以期为中国家庭教育提供参考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虎妈;中美;家庭教育;碰撞;融合《虎妈战歌》(《hymn of the tiger mother》)是由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法学教授蔡美儿近期所作的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自传体性质的新书。
在书中,蔡美儿教授自称“虎妈”,在两个女儿的教育问题上采用中国传统的严格甚至是苛刻的教育方式,让两个女儿在学习阶段,尤其是音乐方面,取得了令绝大多数美国家长羡慕的成功。
她的两个女儿,不仅在学业上始终保持所有科目a的全优纪录,而且被誉为“音乐神童”:姐姐索菲娅14岁就登上了世界音乐圣殿—卡内基音乐大厅,妹妹路易莎12岁时就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
但上面的成功,均是由中国式的严酷家庭教育环境下取得的:一开始蔡美儿教授就对女儿们列出了“十不准”(不准在外面过夜;不准参加玩伴聚会;不准参加学校的戏剧表演;不准抱怨没有参加学校的戏剧表演;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不准除了体育和戏剧其他科目不是第一;不准练习除了钢琴和小提琴以外的乐器;不准不拉小提琴或不弹钢琴。
)。
以上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引发了美国社会对于家庭教育的集体性思索。
一部分人认为,在现今全球化的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就是人才的竞争。
《虎妈战歌》:中西教育的正面冲突《虎妈战歌》作为一部传记作品,能够迅速在中美两国引发关于中西家庭教育理念的大讨论,其争论的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讨论程度之深,几乎令所有人都始料不及。
这部作品究竟写了什么?引发中西社会各界讨论的深层原因何在?这部作品对中国的教育又有怎样的启示呢?2011 年1 月8 日,《华尔街日报》以“为什么中国母亲更胜一筹”为题,选登了《虎妈战歌》中的一些片段,迅疾在美国各种媒体引发了大规模的讨论。
很快,这部书的中文版《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出版发行。
这部书所以迅速地在美国乃至西方与中国引起广泛的关注,首先与作者蔡美儿的背景和身份有关——她现年48 岁,祖籍中国福建。
其父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现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名教授。
蔡美儿1984 年以最优荣誉毕业生身份毕业于哈佛大学,1987 年以荣誉毕业生身份毕业于哈佛法学院。
她在校时曾是《哈佛法律评论》的执行主编,现在是美国法学领域中的知名学者。
其丈夫鲁本菲尔德(Jed Rubenfeld)是犹太裔美国人,同样为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教授。
蔡美儿夫妇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索菲亚(Sophia)现年18 岁,小女儿露露(Lulu)现年14 岁。
两人都曾参加多项音乐比赛并获得过各种奖项。
蔡美儿在书中介绍说,这本书“是关于一个母亲、两个女儿、两条狗的故事。
也是有关莫扎特和门德尔松,钢琴和小提琴,以及我们怎样走入卡内基大厅演奏的故事。
或者应该说,这是一个中国式家长如何比西方式家长更加出色地养育孩子的故事”。
同时,作者也承认,这也“是不同文化间的一场尖锐的交锋”。
蔡美儿——中国式的教育理念大获全胜蔡美儿在书的封面上明确提到了两个词汇,即“中国的”和“西方的”。
当然,谈论“中”、“西”,自然要对其作出定义。
蔡美儿在书中说,她是在“很宽泛的”意义上使用“中国妈妈”和“西方父母”这两个概念的。
因为“中国妈妈”在家教上的所作所为,在一些韩国裔、印度裔、牙买加裔、爱尔兰裔和加纳裔家长身上同样能够看到。
2011 年 7 月ISSN 1009-5039zwwx@Overseas English 海外英语 Overseas English 海 外 英 语Tel:+86-551-5690811 5690812从《虎妈战歌》看中西方儿童的家庭教育的差异赵佳佳,王华蓉(宁波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摘要:鉴于《虎妈的战歌》一书及其华裔作者蔡美儿的教育方法在海外 网 络 和 媒 体 上 引 起 热 议 ,对 于 中 西 方 儿 童 家 庭 教 育 的 讨 论 论 也是层出不穷。
该文主要是从教育目的、教教育方式、教育结果等方面探讨这些问题。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差异;启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11)07-255-02 们自己在锻炼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 培养 孩 子 独 立 完 成 事 情 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责任心。
美国的父母希望孩子多方面地 发 展 ,不 会 看 重 学 习 成 绩 ,甚 至 不 会 过 问 学 习 上 的 事 情 ,而 是 尽 量 让 孩 子 参 加 各 种 活 动 ,培 养 竞 争 意 识 ,锻 炼 意 志 品 质 ,让 孩子学会吃苦耐劳。
至于追求平等的教育方式来说,美国父母 做 得 非 常 好 ,他 们 会 与 孩 子 做 朋 友 ,尊 重 和 理 解 孩 子 ,使 得 家 庭生活愉快温馨,创造了宽松的生活环境,有 利 于 孩 子 身 心 健 康发展,使得孩子遇事积极乐观、敢于参与、好奇 心 强 、主 动 创 新,肯动脑筋。
父母给孩子绝对的信任,不会 对 孩 子 的 隐 私 进 行任何干预。
中 国 的 大 多 数 家 长 则 坚 持 “棍 棒 底 下 出 孝 子 ”,孩 子 们 要 听话,要学习,要认真。
对于学习,没有所谓的兴 趣 而 言 ,兴 趣 都是靠培养的,你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练习再 练 习 ,获 得 优 异 的成绩,从而获得自信和兴趣。
《虎妈战歌》:中西家庭教育理念的正面冲突《《虎妈战歌》:中西家庭教育理念的正面冲突》新闻由科学时报02月22日报道,转载。
耶鲁大学法学教授蔡美儿一部传记作品《虎妈战歌》的出版,旋即在中美两国引发了关于中西家庭教育理念的大讨论,其争论的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几乎令所有人都始料不及。
那么,这部作品究竟写了什么内容?引发中美两国社会各界交锋的焦点在哪里?这部作品对中国的教育又该有怎样的启示?我们不妨来探寻一下——□郭英剑2011年刚刚到来的第8天,美国《华尔街日报》以《为什么中国母亲更胜一筹》为题,选登了刚刚出版的《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这部书的一些片段。
毫不夸张地说,在美国这样的西方大国,这应该称得上是第一次有人公开为中国式的家庭教育高唱“赞歌”。
可能读者都没有料到,正是这个片段,在几天之内,迅速地在美国各种媒体包括报刊、网络、电视引发了大规模的讨论,借助于互联网,这部书的介绍及节选也很快传入中国大陆,几乎是同步地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蔡美儿:一鸣惊人的耶鲁华裔教授这部书所以迅速地在中国引起关注,是因为这部书的作者具有中国血统,而且是世界名校耶鲁大学的法学教授。
蔡美儿(Amy Chua)现年48岁,其祖辈是福建人,后来移民菲律宾。
其父聪明好学,有数学天分,移民美国后,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现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蔡美儿是家中四姊妹中的老大,于1984年以最优荣誉毕业生毕业于哈佛大学,1987年以荣誉毕业生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
她在校时曾是《哈佛法律评论》执行主编。
蔡美儿是法学领域中的知名学者,其丈夫鲁本菲尔德是犹太裔美国人,同样为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教授。
蔡美儿夫妇两人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索菲亚现年18岁,小女儿露露现年14岁。
大女儿早年学习钢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小女儿自幼学习小提琴,后来兴趣转向网球。
两人都曾参加多项音乐比赛并获得过各种奖项。
蔡美儿在书中介绍说,这本书“是关于一个母亲、两个女儿、两条狗的故事。
从《虎妈战歌》看中西方儿童的家庭教育的差异从《虎妈战歌》看中西方儿童的家庭教育的差异《虎妈战歌》是一本引起广泛争议的书籍,作者强调了中西方儿童家庭教育的差异。
中国式的教育强调孩子的功利主义思维和竞争意识,而西方则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虎妈战歌》这本书的角度出发,探讨中西方儿童的家庭教育差异,并思考如何取长补短。
首先,中西方儿童家庭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很多父母倾向于对孩子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教育,强调纪律和顺从。
这种教育方法下,孩子们不断地面临各种功课、考试、各种兴趣班的压力。
虎妈教育模式代表了这种严格的教育方式,即通过高标准、高强度的训练培养孩子的竞争力。
而在西方,家长更倾向于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发展兴趣爱好和社交能力。
他们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孩子在自由的环境下自主发展。
其次,中西方儿童的家庭教育在教育目标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很多父母追求孩子的功课成绩,希望能够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种追求高分,更关注孩子的学业表现,往往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健康。
与此相比,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和个性发展。
他们倡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鼓励孩子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
此外,中西方儿童的家庭教育在亲子关系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家长往往在教育过程中有较强的控制欲望,他们选择“虎妈式”的教育方式,经常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
这种过度的控制和压力可能导致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反,在西方,家长更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理解,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他们更愿意成为孩子的朋友,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尽管中西方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差异,但我们也可以取长补短。
中国式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培养孩子的纪律和竞争力,但也容易忽视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西方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但也可能忽视孩子的责任感和纪律。
因此,我们可以从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中借鉴,培养孩子的多元能力。
从“虎妈战歌”看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别和文化冲突钱莉题记:“虎妈战歌”是西方中产阶层普遍对美国教育质量不满的情况下,华裔后代捡起“中国专制传统教育”的破烂,来应对美国教育失败的一种“有效手段”。
这种手段当然在国外遭到了一直的反对。
但是在国内却有大量的“虎妈”认为理所当然,在认真严格地执行这种摧残式教育,中国虎妈们制造出了大量不懂得基本人格和尊重的“中国下一代”。
其实,无论持美式的“宽松教育”或中式的“严格教育”,其结果都有一偏,都不是真正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教其心,育其身”,是让孩子们激发内心强烈的活力和愿望,让孩子们自觉自愿地刻苦学习。
当学生们在扫地的时候都自动地在背诵英语课文的时候,当家长们惊讶孩子们回家晚上说梦话都在“背书”的时候,“学习”就已经成为了孩子们内化的“习惯性自觉”,哪里需要什么“虎妈”来监督逼迫呢?连奴仆都不能在鞭打之下发挥最佳的效率,怎么可能指望学习这种强调内在自觉的“劳动”,在“虎妈”的淫威下就能够成为卓越的人才呢?真正优秀的学生,一定是喜欢学习的孩子,而不是“被迫服从学习要求”的奴仆。
不久前,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出版了自己的新书《虎妈战歌》。
该书,讲述了这位华裔以高期待和严格的教养方式培养两个女儿的故事。
她的两个孩子与很多出色的华人一样,在学业和音乐上有非常卓越的表现,在当地被人称为神童。
此书一经上市,便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应以及对于中美教育方法的激烈讨论。
随即,这股热浪蔓延到欧洲、亚洲,虎妈也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个焦点。
“虎妈”的教育有什么特色? 这种教育方式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为什么知名大学教授会采取这样的教育方式?剧烈反响的背后折射的是什么样的中西文化冲突?中西方对于虎妈现象又会各自抱着怎样的态度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了对“虎妈“的了解,研究和思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高老头》主人公人物性格分析2 和谐与冲突:弗罗斯特和陶渊明田园诗的比较研究3 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4 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委婉语翻译5 网络聊天缩略语的起源,特征,发展及其影响研究6 从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口语教学的探讨7 美国拓荒运动中的新女性形象--读威拉凯瑟《我的安东妮娅》8 浅析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冰河世纪》两个翻译版本的对比分析9 On Promotion of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 s’ Oral English10 《远大前程》中的“远大”可以是“错误”的11 《魔术与童年》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对比研究12 弗兰肯斯坦中怪人命运研究13 分析《嘉莉妹妹》中赫斯渥的人物形象14 听力方法对初中英语学习的影响15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探析《红楼梦》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16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7 《红色英勇勋章》主人公亨利•弗莱明心路历程探析18 《园会》中男性人物性格作用分析19 Reconstruction of Black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20 Cigarett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21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信用证英语的翻译22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开题报告+论)23 从《简爱》看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24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Social Etiquettes25 On the Anti-traditional Factors of Feminism Translation26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27 解析《丽姬娅》中的哥特美学28 商务策略研究——论沃尔玛的营销策略29 《黑暗之心》的人性探究3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1 中餐菜谱翻译的错误分析32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33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电影字幕翻译34 浅谈汉数字习语英译中的虚化现象35 谭恩美《喜福会》的文化冲突与融合36 中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实施37 A Comparison of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38 中西文化中女性家庭价值观之对比研究39 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的影响40 仿拟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41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42 《青春》中的孤独主题分析43 跨文化视角中中英颜色词的对比及翻译44 商务英语谈判的翻译技巧45 浅析网络语言翻译中的功能对等46 xx大学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社会岗位适应能力调查47 《白鲸》原型批判的分析48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广告翻译的策略49 探寻《呼啸山庄》的道德意义50 中式菜肴名称的语言特点及其英译51 哈里的迷惘与自我救赎——《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哲学解读52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型分析53 浅析《飘》中女性主义的萌发54 从圣诞节和春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55 中英习语文化异同及其翻译56 从语言表达看中西思维方式差异57 旅游宣传资料翻译中的语用因素58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59 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初探60 浅析英语言语幽默的特点及其翻译61 Sister Carrie—A Woman Lost in the Material World62 《看管人》下的“品特式”(开题报告+论)63 从生态批评主义角度看《白鲸》的生态观64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大一学生阅读策略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65 An Analysis of Racism in Of Mice and Men66 自然与自由之子--新女性戴茜米勒67 从英语口语与书面语的不同谈如何正确使用英语口语68 特洛伊战争电影改编的语境探析69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因素及其对策70 Conversational Humor in American Sitcoms——A Case Study of The Big Bang Theory71 社会因素对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影响72 从《印度之行》看福斯特的人文主义思想观73 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74 英汉语言中红色联想意义的比较75 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76 法律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77 从礼貌原则看中英委婉语的差异78 英语科技文献的句子特点与翻译79 分析年龄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80 约翰.邓恩诗歌艺术陌生化81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解读爱伦•坡的《黑猫》82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8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eleb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84 An Analytical Research on the Errors in Junior High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85 战争时期坠入凡间的天使——通过《永别了,武器》分析海明威眼中的理想女性86 比较研究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87 试论提高初中英语作业的效果88 论亨利•詹姆斯的世态小说的特征—以《黛西•米勒》和《贵妇画像》为例89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解构与重建90 多媒体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91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92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93 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研究94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different Chinese versions of Bacon’s essay Of Studies95 Analysis of Love Tragedy in The Apple Tree in Light of Realism96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体现97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98 温和的反叛者——论《小妇人》中的女性群像9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00 A Study of Cultural Influence upon Internet Language101 论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道德观102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103 A Struggle for Survival and Mastery—on Buck’s Experience in The Call of the Wild104 对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译的研究105 Some Writing Skill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MET106 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107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108 “金玉良缘”与“幸福终点”——浅析中西婚姻差异109 体育新闻标题翻译的关联理论视角11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11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112 《赫索格》中玛德琳的性格113 从《灰姑娘》到《神谕女士》—浅谈反面母亲形象对子女成长的影响114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115 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理论研究及应用现状评述116 从《喜福会》母女代沟看中西文化冲突117 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简爱118 名词化隐喻在外贸函电中的功能分析119 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国网络新词翻译策略120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121 从宝洁公司的运营模式看美国文化的多样性122 Cultural Elements in Chinese Film Sub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123 英汉新词对比研究124 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美国动画“辛普森一家”中的习语现象125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英文歌名翻译126 男权社会下康妮女性身份的诉求--D.H.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研究127 论《双城记》中的批判现实主义128 [毕业论文](日语系毕业论文)关于中日赞赏语的比较研究129 浅论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翻译策略的影响130 存在主义视角下浅析《太阳照常升起》中杰克和布莱特的爱情131 分析汉英篇章衔接和意合形合的关系132 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要求及赏析133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哈利波特》小说中魔法生物名的翻译134 中美学校教育对比——学生个性发展方面135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析《小王子》136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Road and Traffic Public Signs137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中言语幽默的翻译138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性化”研究139 刘易斯小说《巴比特》中的都市景观和人物描写分析140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的应用141 论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的象征主义手法—以《玻璃动物园》为例142 论政治演说中平行结构的应用143 《小妇人》结局分析144 美中传统文化对于其家庭教育的影响145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ociety 146 Which Woman is More Popular in Modern Socie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and Jane 147 非言语交际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148 《红字》中场景描写及其象征意义149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朱厄特的《白苍鹭》150 论促销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151 广告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152153 从时间视角分析伍尔芙的《达洛卫夫人》154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155 从文化翻译学行为论看汉语国俗语的英译过程——对林语堂和《吾国吾民》的个案考察156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157 英汉委婉语跨文化对比研究158 探究希腊神话对英国戏剧及诗歌的影响159 在概念整合理论下探讨英语复合词教学160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161 商务谈判中话语的顺应性研究162 全身运动反应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63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164 论商标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合作原则165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166 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167 浅谈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168 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分析169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人生哲学的主题分析170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中国饮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171 用交际翻译理论看英语文学书名汉译172 修辞手法在TED演讲中的运用173 生态视角下《红楼梦》中动植物名称的翻译174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女性的社会地位17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76 基督教及《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177 Approaches to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for English Palindromes178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的礼节差异179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180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181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幻灭的必然性182 鼓励性教学方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83 从英剧《唐顿庄园》看英国贵族精神184 房间和风景的象征意义:读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85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几种婚姻模式186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187 The Im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188 A Comparison between Scarlett O’Hara and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89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190 On the Gothic Feature of Edgar Allan Poe’s The Black Cat191 《心是孤独的猎手》——从人物荒诞行为分析人物的孤独心境192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的性格分析193 从古至今的吸血鬼文化194 从《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与《水浒传》比较分析西方骑士精神与中国侠义精神195 中西方文化面子观差异分析196 中国菜单的英译197198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199 论《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200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
从“虎妈战歌”看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别和文化冲突钱莉题记:“虎妈战歌”是西方中产阶层普遍对美国教育质量不满的情况下,华裔后代捡起“中国专制传统教育”的破烂,来应对美国教育失败的一种“有效手段”。
这种手段当然在国外遭到了一直的反对。
但是在国内却有大量的“虎妈”认为理所当然,在认真严格地执行这种摧残式教育,中国虎妈们制造出了大量不懂得基本人格和尊重的“中国下一代”。
其实,无论持美式的“宽松教育”或中式的“严格教育”,其结果都有一偏,都不是真正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教其心,育其身”,是让孩子们激发内心强烈的活力和愿望,让孩子们自觉自愿地刻苦学习。
当学生们在扫地的时候都自动地在背诵英语课文的时候,当家长们惊讶孩子们回家晚上说梦话都在“背书”的时候,“学习”就已经成为了孩子们内化的“习惯性自觉”,哪里需要什么“虎妈”来监督逼迫呢?连奴仆都不能在鞭打之下发挥最佳的效率,怎么可能指望学习这种强调内在自觉的“劳动”,在“虎妈”的淫威下就能够成为卓越的人才呢?真正优秀的学生,一定是喜欢学习的孩子,而不是“被迫服从学习要求”的奴仆。
不久前,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出版了自己的新书《虎妈战歌》。
该书,讲述了这位华裔以高期待和严格的教养方式培养两个女儿的故事。
她的两个孩子与很多出色的华人一样,在学业和音乐上有非常卓越的表现,在当地被人称为神童。
此书一经上市,便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应以及对于中美教育方法的激烈讨论。
随即,这股热浪蔓延到欧洲、亚洲,虎妈也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个焦点。
“虎妈”的教育有什么特色? 这种教育方式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为什么知名大学教授会采取这样的教育方式?剧烈反响的背后折射的是什么样的中西文化冲突?中西方对于虎妈现象又会各自抱着怎样的态度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了对“虎妈“的了解,研究和思考。
一近距离一窥虎妈教育;《虎妈战歌》,单从名字来看,就体现了一种霸气,“老虎”代表为丛林之王,象征唯我独尊、不容侵犯的权威。
“战歌”代表虎妈蔡美儿跟孩子之间的一场场控制权争夺战,处处体现了她的铁腕风格。
她向孩子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并采取非常坚决的态度来执行。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她为孩子制定了十条家规:不准在外过夜;不准参加玩伴聚会;不准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抱怨不能参加校园演出;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擅自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不准在除体育与话剧外的其他科目拿不到第一;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
这些家规,体现了虎妈非常鲜明的态度和教育价值观,即:要求孩子顺从、努力和自律,强调孩子学业和技能上的优秀拔尖;反对逃避和独立思考,忽视孩子在运动或是活动上的表现。
而这背后反映出的教育思想是:1 虎妈认为在孩子小的时候,由于能力有限,他们无法做出明智成熟的选择,所以孩子不需要自主选择,他们只需要接受家长的安排,服从家长的要求。
2虎妈认为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但人性中趋乐避苦的弱点会妨碍孩子自身能力的发挥,所以家长需要进行干预,尽可能地开发孩子的能力,并限制一切不良因素的干扰。
另外,从本书的故事中来看,在执行的过程中,虎妈遵循着以下的教育原则:1结果第一,只要实现了结果,不管中间采取了什么样的过程,孩子的感受和情绪都不重要。
如对大女儿的方式,会常跟她说“如果再弹错一个音符,就把娃娃丢到火力烧掉”来进行威胁。
2无论什么情况下,孩子都要无条件地服从家长的安排和要求。
如果没有服从,家长可以采取任何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以达到服从的目的。
如虎妈的小女儿露露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孩子,她常常不会轻易地服从妈妈,而是用各方式表达自己“No”的想法。
在她六岁的时候,虎妈要她开始学习钢琴。
露露很不情愿,一把就将乐谱撕烂了。
这时,虎妈的处理方式是严厉地教训并给孩子选择:不好好练琴,就站在外面去。
(当时外面的温度是零下六度,还有刺骨的寒风)结果,露露的选择是站到外面去,宁愿忍受寒冷也不屈服。
无奈之下,虎妈开始用“好孩子”进行引导她,但露露仍不为所动。
最后,虎妈发现坳不过孩子,就改变策略,用讨好的方式获得了孩子的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虎妈的对待孩子的方式、实施的奖惩,均不是依据于规则,而是依据于自己的当时的意愿和情绪来决定。
在孩子与她之间,她就是绝对的权威,出于“爱”的名义,可以理直气壮地强迫孩子做任何她们不愿意做的事情,直到达到她的标准为止。
这种教育模式,违背了“人都有自主愿望,都渴望自我成就”的教育原则,当孩子在不断地服从家长的意志,为家长学习,为家长而活时,她要么就选择压抑自己,成为一个分裂的人。
如大女儿一直很听话,很配合,但在她六岁的时候却在钢琴上留下了牙印。
这是孩子发泄自己心中不满的方式,不知道她忍受家长的要求时在幼小的心灵上又留下了多少牙印!要么就选择做自己,变得叛逆。
如小女儿,一直在试图从虎妈手中争夺自我掌控的权利。
不管是哪一种,他们都活得不开心。
基于这样的心理,就不难理解有关调查所说的:在西方社会中,亚裔女性的自杀率是最高的。
二追根溯源,耶鲁教授父母与中国文化的联系;细细看虎妈的教育,跟它所产生的效应相比,其实它没有相应的新奇度。
用虎妈自己的话来说,她对孩子采用的是严厉的中国式教育,这在传统的中国家庭其实是很常见的。
然而,为什么中西结合的家庭,双方身为耶鲁教授的父母会拥有这样的教育观呢?虎妈蔡美儿作为美国第二代移民,她出生在美国,甚至无法讲一口流利的中文。
她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深受上一代父母的影响,可以说是直接的模仿和复制,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而第一代移民的华人则深受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影响,蔡美儿所采用的专横的教育模式都可以从儒家文化中找到根源。
如儒家文化看重等级次序,三纲五常。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有高低贵贱之分,地位低的要服从地位高的。
在家庭中孩子的地位低,他就要无条件服从家长,这是一种美德。
其次,由于在儒家文化里,地位高的人才能赢得尊重,所以华裔家庭常常都是努力勤劳,通过奋斗期望跻身于中上流阶层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另外,由于在儒家文化中从来没有强调人需要脑子进行独立的思考,只要求服从,所以华人常常显得思维僵化,价值取向单一,他们统统都把学业和技能上的突出作为成功的标志。
蔡美儿作为家庭的长女,她选择放弃自己的意愿,迎合父母的要求。
如在专业选择上,她考虑的是医学和法学,这两个都是毕业后在美国相当稳定的职业。
由于不愿意学医,她转而学习法学。
她就像一个机器一样背诵标准答案,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无论教授何时向我发问,我的脑子都像结了冰一样僵硬。
”这是丧失思考能力的表现。
如果说,蔡美儿对知识的热情和兴趣被他的父母彻底毁掉时,她也用同样的方式一度将自己小女儿学习小提琴的兴趣彻底毁掉。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文化就像病毒一样,会一代代地复制,就算拥有了丰富的学识,就算生活在美国这个倡导自由平等的国家,依然无法从中将其从骨子里抹掉。
蔡美儿的丈夫是犹太裔美国人,在他成长过程中,家庭中采用的是自由宽松的西方是教育,他成了非常典型的西方人,有梦想和热情,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即便如此,这对夫妇发现西方教育尤其是公立教育的不足之处,孩子每天都有很多的空余时间,它们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可能高中毕业生的数学成绩还赶不上中国卖菜的老太。
基于以上这些,身为美国人的父亲想弥补西方公立教育的不足,但又无法确信自己能找到好的方式,因而他们的家庭就以蔡美儿严厉的中式教育为主导。
我认为,这是对西方教育无奈之下的一种妥协。
三文化交锋,华裔家庭如何适应西方主流文化?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观,只有当不同的文化拥有某些相同的价值观时,两者才可以融合。
否则,就会产生激烈的冲突。
西方的主流文化是强调尊重和平等,中国文化强调的是服从和等级,这两种文化碰撞在一起,必然产生冲突。
如有一次,虎妈在公共场合称自己的女儿是垃圾,在虎妈看来很平常的事情,竟然当场就引起了很多西方人的反感,还有人哭着离开了以表明自己的态度。
在这一点核心价值上,我认为华人无法适应西方主流文化。
不过美国这个移民国家,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美国梦。
华人勤奋努力,在学业上有突出的表现,他们很容易考上名牌的大学,走上学术的道路。
在这一点上,他们可以赢得西方的认同,但是更深层的领域,他们无法进入,因为缺乏思考和质疑的能力。
所以,我认为华裔家庭只能部分地适应西方的主流文化,在大部分时候,他们是游离在主流之外的。
四中国人眼中的“虎妈”;当讨论“虎妈”现象的热潮席卷中国时,它在中国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中国人对此的看法分为这几种:1 大部分中国妈妈不赞同虎妈,认为虎妈无法代表中国妈妈,中国妈妈们正在向西方学习;的确,从现在的状况来看,已很少有妈妈会采取虎妈严厉的教育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她们变得宽松,给予了孩子更多的自由,十分宠爱甚至是溺爱自己的孩子,孩子的一句话可能就会变成圣旨。
这跟西方的教育看似相仿,但实际上千差万别,因为它依然是建立在不平等不尊重的基础之上。
只不过虎妈是强迫和压制孩子的“家长”,而现在的中国妈妈大多则是满足和纵容孩子的“家奴”。
这两者是阴阳的两极,但本质上是一样的。
这反映出中国人的思维特征是:混乱,无法沿着一条线将事实分析清楚;喜欢下结论,对于自己说的话,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就轻易地得出了。
价值观背景:儒家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不懂得平等和尊重。
同时,由于缺乏良好的思维,也接触西方思想的时候,无法很好的消化,导致自己的价值观也变得混乱。
2 在中国,代表权威的教育部长的回应:他表示,家长要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但减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给学生更多了解社会、思考和动手的时间。
思维特征:喜欢讲大话和空话,前后缺乏严密的逻辑,根本无法操作。
针对他的话,可以问以下的问题了:如什么是情趣?如何评判它是健康的?减轻了课业负担就是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吗?学生要了解社会的什么?如何了解?价值观背景:依然是深受儒家价值观的影响。
由于儒家讲究地位尊卑,说话和做事从来不依据于事实和真理,脑袋长在屁股上。
五国外人眼中的“虎妈”;西方媒体对虎妈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在讨论虎妈时,也分几种意见:1 大众对于虎妈的行为十分惊骇和疑惑,表示了鲜明的反对和强烈的不认同,认为虎妈是“疯子”和“魔鬼”,在“虐待儿童”;2 学者们依据事实和教育原理,来对虎妈现象进行质疑和理性的分析,挖掘虎妈“成功”背后的隐患。
3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与虎妈蔡美儿进行了一场辩论,主题是在计算机能越来越多代替人工作的现代,怎样的教育价值观才是合适的。
4 对美国教育存在问题进行反思。
对面西方如此多的评论,很难用“西方评论”这样笼统的词汇来进行概括。
因为西方强调的是多元价值,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