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历史渊源
- 格式:docx
- 大小:14.84 KB
- 文档页数:2
---------------------------------------------------------------最新资料推荐------------------------------------------------------中西方教育差异探源中西方教育差异探源中国和西方国家相比.由于民族、地域差异和历史发展上的差异.两者在教育上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作为一种事实性存在,现在已经被许许多多的人所认识,并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参照系,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西方教育的主要差异是什么?这些差异又是如何形成的?本文拟从词源学的角度,对东西方教育差异的形成作思想认识方面的一种解读。
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
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
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
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1 / 3知。
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
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
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
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
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
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析上。
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想的更高处。
中西教育观的差异体现及原因剖析【摘要】中西教育观的差异体现在于对教育目的、方法和价值观念的不同理解。
中西教育观在体现方式上表现为注重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的结合,而西方教育更加强调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
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来自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传统背景不同,西方更加推崇个人主义和独立思考,而中国则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
中西方的教育价值观念也存在差异,西方更加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中国传统更加关注道德修养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西教育观的差异体现了两种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碰撞,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念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西教育观、差异体现、体现方式、原因剖析、文化传统差异、价值观念差异、结论1. 引言1.1 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观念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西教育观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教育的目标、方法和理念上,也反映在学生的表现和发展上。
要深入了解中西教育观的差异,需要从文化传统差异和价值观念差异两个方面进行剖析。
通过对这些差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教育体系的优势和劣势,也可以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中西教育观的差异体现方式和原因剖析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其中的文化传统差异和价值观念差异,以期能够加深对中西教育观差异的理解。
结束。
2. 正文2.1 中西教育观的差异中西教育观的差异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教育目标上,中西教育观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中西方对于教育的理念与目标的不同。
西方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而中国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应试能力培养,重视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
在教育方法上,中西教育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的不同。
西方教育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倡导互动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中国教育传统上更注重师生关系,以教师为中心,强调传统的讲授与背诵。
西式教育与中国教育差异之渊源姓名:李雪静学号:17003110622摘要:西方教育与中国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些差异的存在是有着深刻的渊源的,包括价值观上的差异,传统观念和教育理念的不同,甚至是政策的差异等等。
本文着重从引起二者教育方式不同的原因入手,希望能对我国教育模式的摸索有所启发。
关键词:中西教育,区别,教育理论,方式“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民组成的国家才能自由”18世纪杰斐逊曾这样说。
可见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个体的人,还直接关涉到了整个社会。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三乐”指的是人生第三大快乐)可见,教育的重要性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然而,怎样才是教育,怎样才是更理想的教育状态,如何使现有的教育状态更臻完满等等问题,中西始终未达成一致。
下面就双方教育方式的差异并着重其根源进行分析。
一、教育方式差异:学校教育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差异。
(一)“鼓励创新与发明,课堂气氛活跃”是西方课堂最为突出的特点,而我国的课堂往往以“严谨笃实,勤奋学习”为风向标。
西方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目的是培养和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启迪其创新意识,而中国则在考试大方向的指引下,以老师为中心,以考试大纲为方向,目的仅仅是取得高分。
这样使得中国的学生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而西方学生则在主动获取。
(二)“因材施教”,不仅仅是要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更要使这不同的方式适应于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这应该是纵向横向都应该考虑到的问题。
而我们的教育却将“严谨、勤奋”这样的内容过早的带到了课堂,于是在本应该天真烂漫的时候,因高考的压力,孩子们被迫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只能为取得高分而一味遵从于课本,再被迫抹去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接着经过年深日久的服从与被动接受,他们进入大学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没有了之前的束缚与管制,压抑已久的天性便肆无忌惮的释放出来,每个人都仍怀揣着“被”授予的理想,却不知何去何从。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中西方古代教育史的差异。
总体我把要讲的内容划分为四部分:中国古代教育史特色,西方古代教育史特色,中西方古代教育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教育史170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中国教育就诞生了。
在原始社会便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1.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
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
孟子说:“夏日校,教也。
”到了商朝,称为“庠”,到了周成为“序”。
“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
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
“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
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
“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
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
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
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
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或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
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春秋战国时代,官学逐渐为私学替代,出现新兴阶层“士”,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提倡“以吏为师,以法为学”。
西汉私学重新恢复发展,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长安兴建太学,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年龄在18岁以上。
汉平常时,规定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聚设庠序。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探讨论文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探讨全文如下: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差异
“守成”与“创新”是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都要面临的任务。
相对而言,中国更注重“守成”,西方则更为注重“创新”。
教’并
非点到为止,而是强迫学生去全盘接受所‘教’的内容。
以这样的
教育方式训练出来的学生,个性受到压抑,创造性被窒息。
西方相
对宽松的教育氛围,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得以发挥。
总之,现在我们谈论的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几乎都能够在这里找到最初的
源头。
难怪有学者说:“中西教育观的差异在其原初性文化那里便
已初现端倪了。
”
尽管中西方教育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教育自身不断被丰富和完善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中西方教育
在上述几方面的差异也不断得到强化。
但从本质上看,几千年来中
西教育差异的实质在总体上并无根本性的改变。
由此可见,教育是
人类社会特有的“人造现象”。
是按照人类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并通
过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建构教育的。
中西方教育在其发展之初是
还处于相互隔离状态的两个独立存在,二者对教育的原初性理解作
为教育发展的认识论基础,对教育的操作范式具有很强的规约性,
充分反映出人类认识对自身实践的巨大反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
中西方教育的原初性定义,已在思想上勾勒出了各自教育发展的
“蓝图”。
并在随后的教育实践中逐步生成了中西方教育各自的特
点及差异。
中西教育观的差异体现及原因剖析中西教育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教育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投资,目标在于让个体在未来以个人的技能和知识去获利。
而在中国,教育被视为一种义务,目标在于通过获得知识和技能来为自己和社会做出贡献。
这些差异源自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中西教育观的差异及其根源。
一、教育的目标和意义教育是中西方文化中最基本的价值观之一。
在西方,教育的目标是在获得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成功和财富积累。
这种个人主义的文化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物质和个人的利益。
学生被训练成独立思考者和领袖,教育被视为工具,是一个投资,能够获得更好的职业和社会地位。
而在中国,教育的目标是通过获得知识和技能,为自己和社会做出贡献。
教育被视为对个体和社会的一项责任。
这种文化背景中,礼仪和道德被看作是最重要的价值观,成功更多被定义为贡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教育系统的不同在西方,教育系统被设计成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以培养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西方注重发现,鼓励学生自我学习和发现,进行实践性的教学。
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探索自己的天赋和兴趣,选择学科,并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相反,在中国,教育系统被设计成一项严格的计划,着重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群体将学生分类,并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和兴趣进行安排。
考试成绩和排名是评价和比较学生的主要标准。
教师的评价和教学领导力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且非常强调遵守规则和取得良好的测试成绩。
三、教育的角色在西方,教师扮演着较为平等的教育管理者和学生的好朋友,而中国老师通常被视为指导者和领导者。
在中国教育中,学生被重点关注和监督,而在西方教育中,学生的自主性更为强调。
西方教育更注重个人发展的自我完善。
四、教育的激励机制在西方教育中,学生的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标准,通过这个激励机制,鼓励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
如果学生能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们可以获得额外的奖励和荣誉。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摘要:随着人类文明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日新月异, 教育已日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文化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中国由传统发展出来的应试教育和西方看中培养个人能力的素质教育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
下面就从产生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文化土壤、词源角度、教育概念、教学过程的角度做一下探讨。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差异一、产生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文化土壤教育是文化的重要部分,考察教育的差异必究其文化土壤的差异。
西周灭殷,建立了以农业为主、以血缘为纽带、结构稳定的社会。
这种社会结构等级森严,上下相维,整齐严密;心理上追求稳定,畏惧变化,内向克制;统治者以“礼仪”、“人伦”解释社会与人际,要求人们各安其位,无须知命运之所以然。
梁漱溟先生曾说,中国人的心思都用到人与人之间去了,用在人伦关系上去了,诚如是。
因此,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古代教育,就必然是一种完美的伦理道德教育,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有可能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孔子的道德理想主义不正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为人处世的至高标准吗?西方文化是从古希腊及地中海的文化发源而来,海洋文化是它的源头。
海洋,意味着丰富的物产与自由的贸易,由自由贸易而产生互动的异域异质文化,以及互动文化下必须的民主法制的组织行为;海洋,使人们开放而非保守、冒险而非稳定、多元而非单一、交流而非封锁。
茫茫无定、浩浩无际、渺渺无限的海洋使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具有更多的实际能力,并在内心中具有不断提升能力的要求,正如黑格尔说的那样“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自己的无限”,“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不同的教育果实是理之所然,问题在于当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比较和评价两者的不同时,则似乎别有一种滋味于喉难咽了。
二、从词源的角度看中西方教育差异从词源学的角度解读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能够从影响教育发展的认识论源头发现,二者一开始便有了重要的分歧。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事物的产生,就必然存在差异。
在不同蓝天下的孩子受到的教育就大不相同,其中饱受争议的当属中西方的教育:一、对比中西教育1、中式教育的特点:升学的标准的最大参照就是分数,缺乏自主性,样样必须优秀,学习压力较大——1)存在一套标准的、任务内容明确的(也就是有标准答案的)教学大纲,教师的任务是保证学生掌握该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
这个任务的重要性占到中学教育评价体系的90%以上。
2)为检验老师的工作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严格分时段的日常考核体系(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和最终考核体系(高考)。
3)为配合教学任务,学校对学生进行准军事化管理,也就是尽可能掌控学生的私人时间安排。
4)在这套教育体系中,学生学会的最重要素质就是不要出错。
学生的每门科目都要尽量做到“完美”(达到要求的分数)。
5)大班授课,老师无法顾及大部分学生,中等学生常受忽略。
2、西式教育的特点:分数并非决定一切,学生会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学习压力——1)教育体制非常灵活,政府只在政策导向上给予大体上的指导,至于各个学校用什么方法教学生则不怎么过问。
2)实践老师工资与学生成绩挂钩的责任制。
3)注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学生写社会调查报告,并寻找社会弊病,提出解决方法,是老师布置的必修课。
4)在德育方面,也非常成功。
德育的首要一条是培养学生的诚实品格。
讲谎话会被家长和老师当成最严重的事情来加以关注与纠正。
为社区老、弱、病、残者提供帮助,则是每个中学生的义务。
5)孩子独立自主意识强,能吃苦,家务劳动,生活自理能力是他们必学的课外课。
6)小班授课,教师能顾及大部分学生。
7)每个学校均设有“天才班”。
如发现有特殊潜能的学生,学校会聘请特殊的老师来“因人施教”,因人施教的最大好处,是能根据学生的潜能与兴趣来实施教学安排,像给优秀体育尖子开小灶那样,为国家快速培养出特殊的人才。
二、中西方教育差异原因1、历史文化上:几千年来中国教育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基础,重视基础教育,并且十分重视规矩、礼教的教授。
浅析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历史渊源
文学院中文师范专业111班万盼盼
学号:1101012025 作为中文师范专业的一名学生,因为专业性质和个人爱好,而对中西方
教育有着鲜明的喜好取向。
从小接受学校“严谨、认真、听话”的“好学生”
教育,也经历过“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中国高考顺利步入大学,对中国的
教育制度感触颇深;因外国读物,偏爱西方“尊重孩子天性和自由”的教育
理念,钟爱杜威的教育理念。
在中西方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对比中,两者
的差异显而易见,但归根到底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中西方教育的发展都经历过漫长的萌芽、产生、发展和成熟的时期,最
终形成现代的教育制度和理念。
但纵观中外的现代教育,总或多或少的带有
古代教育理念和制度的色彩和缩影。
教育制度的不同来源于不同的价值取向。
西方经历过数次启蒙解放运动,民主、自由、天赋人权的观念深入人心。
而这种平等观念也被运用到教育上,关注个人价值,尊重个体的权利成为教
育制度的核心理念。
也正是出于对个体权利的尊重,人文主义教育家的大力
倡导,才使西方的初始教育踏上正确的道路。
也让之后所有的教学理论和实
践都围绕这一主题开展。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卢梭的《爱弥儿》以及
赫尔巴特的“儿童中心论”等都在人文主义教育的理念下开展。
在西方,对儿童的最好教育来自自然的理念,推动着西方幼儿教育、自
然教育的发展。
创造适合儿童的玩物,将孩子带到大自然中接受大自然的教
育等启蒙教育,才使得西方教育从源头抓起教育。
而古代中国真正教育的开端和发展基于封建政治之下,“学而优则仕”
的教育为政治服务的观念深入人心。
封建政治对人民思想控制相当严格,“严谨、认真”的教育理念培养出一批“服从的楷模”,而真正缺少的缺失真正
意义上的人。
“学在官府”和“愚民政策”让人民思想僵化和无创造力。
教育的发展程度取决于教育的自由度。
西方遵循“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的政治理念,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
制度,分权而制衡。
因为政治上的民主,推动教育的独立与自由,保持教育
的独立性和自由度。
教育与政治分离,将教育核心放在“对孩子独立、民主的人格和素质培养上。
”福禄贝尔创建最早的“幼儿园”,赫尔巴特注重“实践哲学”,夸美纽斯提出“大教学论”……他们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教育本身,而不是将教育作为政治、经济的附属品。
而古代中国的教育目的就是为政治服务,培养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政治后备集团,更好的为封建政治服务。
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等教育选拔制度都是依附于政治之上,教育内容和方式也受政治影响。
孔子创立私学揭开“学在民间”的教育新局面,但毕竟只是小范围的,未能普及整个封建社会。
直至今日的高考制度,也包含着众学子的“政治抱负”。
通过涉猎中外教育史的发展脉络,学习重大历史时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改革实践,分析中西方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对中外教育有了较系统、全面的了解。
中外教育史的系统学习对于清醒认识现在的教育形势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甚至在未来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作为一名师范生,通过了解教育史的发展,学习那些经过历史和实践的考验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解读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将这些运用到自己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会给自己以后的教育工作提供诸多便利。
宏观把握教育史,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实现自我现代化的教育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