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小说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乡土小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
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
“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新文学小说对“五四”小说过于西方化的一次反拨。
“五四”小说以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追求和对西方近现代文学及语言的借鉴与中国传统小说划清了界限、实现了小说的革命,然而“五四”小说创作因此也存在很多弊端。
其一是概念化,小说成了作家演绎思想、表达观念的形式,这个弊端主要表现在问题小说中;其二是欧化,这主要集中在浪漫小说中。
浪漫小说不仅在抒情方式上直接借用了19世纪西方浪漫文学(尤其是卢梭的作品)的抒情方式,而且在抒情主人公的塑造上也过多受到卢梭及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影响,因而这一派小说在叙事上不象小说,而在语言上则又非本土化。
针对这种缺陷,新文学作家曾呼吁文学的“地方色彩”,提倡文学应有“从土里滋长出来的个性”,号召作家“须得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了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
所以,乡土小说在20年代初、中期的崛起,实际是新文学在革命之后着手建设的象征,反映了新文学现实主义的追求。
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力的,是鲁迅。
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为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
最早将这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土文学”的,是鲁迅1928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
后来人们便沿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作。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作品1、王鲁彦(1901——1944),原名王衡,折江镇海人。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童年的悲哀》、《屋顶下》等。
30年代写有长篇小说《野火》(《愤怒的乡村》)他的作品,与暴露社会黑暗之中充满了呼之欲出的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开掘浙东沿海乡镇子民们在农业经济衰败的社会动荡中的心理,始终坚持对乡民的批判态度,审美上偏重于对恶的、丑陋的事物的深入体验,是乡土小说免于流入肤浅。
最体现鲁彦小说特征的是《菊英的出嫁》和《黄金》等。
《菊英的出嫁》描绘了浙东农村的“冥婚”陋俗,作者以略含嘲笑的的笔调叙述菊英母亲为这场婚礼耗费的精神、体力与金钱,描绘人物对于这种毫无意义之事所倾注的饱满热情。
充实的物质铺张、忙碌的人物行为,反衬出人物精神的空白与生命本质的无意义。
细密的场面和人物描写,显示了古老中国农业社会落后于时代的蹒跚步伐,而这种奇特的封建陋习叙述得越是具体可见,就越发使人对这种落后性深感震惊。
《黄金》叙述了发生在浙东一个叫陈四桥的小镇的世态炎凉,仅仅因为一个毫无根据的的臆想,昔日备受尊敬的如史伯伯便如丧家之犬,世人以他们最得心应手的市侩手段,给予如史伯伯一家难以承受的羞辱。
鲁彦以他对故乡人情事故的谙熟,通过一种戏剧性情景的设置,将浙东小镇人们的势力心态揭示殆尽。
王鲁彦此类作品提供了小说典型环境描写的新的范式,也使早期乡土小说获得了民俗学的价值。
周作人说过:“若在中国想建设国民文学,表现大多数民众的性情生活,本国民俗研究也是必要,这虽然是人类学范围内的学问,却和文学有极重要的关系。
”2、彭家煌(1898——1933),湖南湘阴人。
留下不少表现湖南闭塞农村士绅与乡民之间所发生的各种活剧的作品。
《怂恿》比较圆熟,是一种讽刺性的小说,喜剧人物的线条准确,动作紧张,场面调度有方,运用活泼的方言土语,以加强地方色彩,同时加强对话的可笑性。
茅盾称这篇《怂恿》为“那时期最好的农民小说之一”。
✶“五四乡土小说”是指在上个世纪20年代出现的小说流派。
它继承了五四时期的革新思想,继续对国民存在的劣根性进行抨击,同时也对五四时期文学的全盘西化进行反拨。
“五四乡土小说”开始于鲁迅的创作。
像他的《故乡》、《祝福》都属于乡土小说的代表作。
另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台静农、王鲁彦、彭家煌、许杰、废名等。
这些作家在创作上或多或少的受到鲁迅的影响。
“五四乡土小说”的作家大都是学历很高的高级知识分子。
像鲁迅在日本留过学,废名师从周作人,曾任北大国文系教授,台静农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所以他们的小说是知识分子小说。
这些小说的作家们大都远离各自的乡土,而生活在像北京、上海等这样的城市里。
他们的小说植根于家乡,却又超越了家乡。
他们写家乡的人、事、物,却又不是写给家乡人看的。
他们只是借助家乡来表达对麻木的世人的不满、失望和批判以及抒发自己的理想与希望。
他们的小说语言流畅、精炼、自然,格调清新而略带忧伤。
:“五四乡土小说”的创作背景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
这个时期的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处于水深火热当中。
而像鲁迅等这样一批有识之士自然会为疗救愚昧的国民而奔走呼喊。
农村是受封建思想迫害最严重的地方,却也是最质朴的地方。
自然就成了作家们所愿叙述的地方。
“五四乡土小说”的作家大多是南方人,具有南方人特有的温柔缱绻之意。
因此他们小说的背景也是以南方水土为背景的,纸上洋溢着或清新、淡雅或萧肃、忧郁的水乡特色。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作家都是北方人,是深深扎根在黄土地的人。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黄土地的气息,或辽阔寂静,或干燥皴裂。
像是被榨干了水分。
这里的人无论男女豪爽大气、知错就改,具有别样的可爱。
“五四乡土小说”主要表现了处于半封建本殖民地社会的农民的生活和思想。
一方面作者们对农民的淳朴表示赞赏,另一方面更多是对封建思想压迫下农民的愚昧表示不满与失望。
文中提出希望,却并没有明确解决的办法。
✶“五四乡土小说”是指在上个世纪20年代出现的小说流派。
它继承了五四时期的革新思想,继续对国民存在的劣根性进行抨击,同时也对五四时期文学的全盘西化进行反拨。
“五四乡土小说”开始于鲁迅的创作。
像他的《故乡》、《祝福》都属于乡土小说的代表作。
另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台静农、王鲁彦、彭家煌、许杰、废名等。
这些作家在创作上或多或少的受到鲁迅的影响。
“五四乡土小说”的作家大都是学历很高的高级知识分子。
像鲁迅在日本留过学,废名师从周作人,曾任北大国文系教授,台静农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所以他们的小说是知识分子小说。
这些小说的作家们大都远离各自的乡土,而生活在像北京、上海等这样的城市里。
他们的小说植根于家乡,却又超越了家乡。
他们写家乡的人、事、物,却又不是写给家乡人看的。
他们只是借助家乡来表达对麻木的世人的不满、失望和批判以及抒发自己的理想与希望。
他们的小说语言流畅、精炼、自然,格调清新而略带忧伤。
:“五四乡土小说”的创作背景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
这个时期的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处于水深火热当中。
而像鲁迅等这样一批有识之士自然会为疗救愚昧的国民而奔走呼喊。
农村是受封建思想迫害最严重的地方,却也是最质朴的地方。
自然就成了作家们所愿叙述的地方。
“五四乡土小说”的作家大多是南方人,具有南方人特有的温柔缱绻之意。
因此他们小说的背景也是以南方水土为背景的,纸上洋溢着或清新、淡雅或萧肃、忧郁的水乡特色。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作家都是北方人,是深深扎根在黄土地的人。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黄土地的气息,或辽阔寂静,或干燥皴裂。
像是被榨干了水分。
这里的人无论男女豪爽大气、知错就改,具有别样的可爱。
“五四乡土小说”主要表现了处于半封建本殖民地社会的农民的生活和思想。
一方面作者们对农民的淳朴表示赞赏,另一方面更多是对封建思想压迫下农民的愚昧表示不满与失望。
文中提出希望,却并没有明确解决的办法。
名词解释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指的是以乡村生活为背景的一种文学体裁,通常以农民或村民的生活经历和乡情为主题,展现乡土社会、风俗民情、人情世故等方面的东西。
乡土小说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描绘了乡村人物的形象,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乡土小说起源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文学运动,在20世纪
初兴起并发展成熟。
它与早期的乡村小说和新经济小说相比,更注重真实性、生活性和道德性。
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有《红岩》、《家》、《春蚕》等。
乡土小说通过对乡村社会的描写,展现了农村人民的生活艰辛与希望,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乡村人物形象,揭示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同时,乡土小说也反映了农村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农民阶级的命运。
它批判了封建乡村的旧制度和不公平的社会秩序,表达了对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并探索了农民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尊严。
乡土小说的特点是真实性、生活性和道德性。
它追求对农民生活的真实再现,用朴实的语言描绘日常琐事,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乡土小说还注重道德教化,通过揭示农村人民的品德信仰和人性光辉,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正义,弘扬了乡土人民的精神风貌。
总之,乡土小说是以乡村生活为背景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揭示了乡土社会的真实面貌,表达了农民的生活体验和价值观念,
同时也承载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道德教化的愿望。
乡土小说通过真实性、生活性和道德性的呈现方式,为读者展开了一幅乡村社会的画卷。
乡土小说名词解释1. 乡土小说的定义和特点乡土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乡村为背景,刻画了农村地区的人物形象、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
乡土小说始于20世纪30年代,它通过描绘乡村的风土人情、表现乡村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鲜活的乡村世界。
乡土小说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1 真实性和鲜活性乡土小说追求真实性,力求真实地描绘乡村的风土人情、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
通过真实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关注与热爱,同时也能深入了解乡村的现实情况。
乡土小说也具有鲜活的特点,通过生动的描写和饱满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的活力和生机。
作者以真实而鲜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人民的生活细节和情感体验,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乡村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情。
1.2 农民主题和家国情怀乡土小说的主题通常是与农民生活和乡村社会有关的,作者关注农民的生存困境、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农民的刻画,乡土小说表达了对农民的关怀和理解,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家国情感的追求和呼唤。
乡土小说通常以村庄为背景,刻画了乡村社会的各类人物,包括贫苦农民、地主豪绅、乡村知识分子等。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展现,乡土小说揭示了农村社会的阶级差距、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冲突,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思想性。
1.3 情感表达和人性关怀乡土小说以情感表达为重要手段,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变化。
乡土小说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不仅使作品富有感染力,也使读者对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和关注。
乡土小说也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和审视。
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乡土小说用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传递了作者对人性和生命的深切思考。
2. 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乡土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它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作家。
乡土小说知识点总结一、乡土小说的特点乡土小说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方性强:乡土小说主要关注农村生活,着重反映当地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
作品中不仅呈现出农民的生存状态,还展现出地方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
2.情感真挚:乡土小说常常以农村为背景,讲述农民的生活遭遇和情感故事,情感真挚、充满人情味。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语言真实,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
3.社会意义深刻:乡土小说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致描写,揭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内涵。
作品中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常常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4.语言质朴:乡土小说的语言常常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语言质朴朴实,富有地方色彩。
这种语言风格既符合农民的语言特点,又能够展现出所处地域的独特魅力。
5.人物塑造真实: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乡村生活中的普通人物,他们的生活遭遇和情感故事具有普遍性和共鸣力。
作品通过真实的人物塑造,展现了农民的喜怒哀乐和生存状态。
二、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包括以下几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1.《茶馆》作者: 郁达夫这部小说以一个老茶馆为中心,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清朝末年乡村社会的真实生活。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细腻真实,语言质朴朴实,富有地方色彩。
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生活困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家》作者:巴金这部小说以作者家乡的农村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生活遭遇。
小说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
作品语言质朴真实,情感真挚,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人性的善恶。
3.《鹿鼎记》作者:金庸这部小说以明朝为背景,以江湖为舞台,讲述了一个孤儿韦小宝的传奇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充满了江湖风情和武侠气息。
作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明朝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物命运的悲喜。
4.《茶花女》作者:小仲马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风尘女子的感人故事,她与一个富有青年的爱恋纠葛。
乡土小说价值研究报告乡土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对于研究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和历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贡献。
本文将就乡土小说的价值进行研究分析。
首先,乡土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生活和人民的普遍命运。
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土小说以农村为背景,描绘了农民的生活、劳动、爱情、友情等等。
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真实描写,乡土小说能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以及农民的生存状态。
同时,乡土小说也节目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弊端和问题,如分田地、官僚腐败、封建等等。
这些问题的暴露和揭示,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并推动了社会改革的发展。
因此,乡土小说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其次,乡土小说反映了人民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乡土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是乡村的普通人,他们通过辛勤劳动和不畏艰辛,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梦想。
这样的形象能够激励人们勇于奋斗和追求自己的理想。
同时,乡土小说中也描绘了乡村的美丽风光和自然景观,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美好。
这些描写让人们重新审视农村的价值和意义,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真正魅力。
因此,乡土小说在人们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最后,乡土小说表达了作家对乡村文化的关怀和保护意识。
乡土小说通常注重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描写和保护,保留了乡村人们的语言、民俗风情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呈现,乡土小说使得读者对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了更强的意识。
乡土小说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弘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乡土小说在社会、人文和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对乡村生活和人们命运的真实描绘,乡土小说使得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通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描写,乡土小说能够激励人们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通过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关怀,乡土小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弘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乡土小说的特点和成就在现代小说史上最早显露出流派风范的,是1923年左右在鲁迅小说影响下,由文研会和未名社、语丝社一些作家创作的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青年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王鲁彦、台静农、许钦文、彭家煌、许杰、蹇先艾、黎锦明等。
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新文学小说对“五四”小说过分西化的一次反拨,是新文学在革命之后着手建设的象征,反映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象征。
也是写实派作家在坚持“为人生”文学观念的前提下,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克服“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
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实其艺术魅力的,是鲁迅。
将这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土小说”的,是鲁迅1928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又说,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回忆故乡的”,“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
乡土小说的特征,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第四,致力描写故乡的风土人情,是“乡土小说”作家们的共同追求。
其地方色彩主要是通过各地风俗习惯的描绘而表现出来,同时也感到某些风俗习惯的愚昧和野蛮,不得不对它们进行剖析和批判。
“乡土小说”的出现,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它扩大了小说的题材领域,使小说从主要描写知识分子的狭窄生活,变为较广泛的反映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使作家们的目光从自身转到了下层劳动者,主要是农群众身上。
乡土小说
1、对乡土小说的认识
“乡土小说”被认为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兴起的一个最早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
它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期,成员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也包括语丝社、未名社的一部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潘训、许杰、许钦文、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蹇先艾、王任叔、黎锦明等。
对这一流派的认识和评析是从鲁迅开始的,鲁迅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ž小说二集ž导
言》中,分析蹇先艾、许钦文、鲁彦、台静农等作家的作品时,用了“乡土文学”一词,以后这一术语就被用来概括乡土小说流派的创作特色。
2、乡土小说兴起的原因: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文学现实主义已经不能再满足于主观性很高的“问题小说”,它必须在作家们所熟悉的生活题材上扎根,而当时青年作家比较熟悉又比较扎实的生活题材,是乡土题材。
这种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决定了乡土写实小说必然会趁时运而崛起。
鲁迅小说的示范与影响。
许多理论家的倡导。
3、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
作家们都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的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作家们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了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在批判的描绘故乡的愚昧习俗、麻木的人性和凄凉人生时,作家们仍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使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4、乡土小说的贡献:
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狭小范围,第一次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题材宽广、真实而多彩的生活画面,成为了解当时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状况的最宝贵的形象史料,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
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农村和农民,从而使新文学和社会生活联系得更为密切,也更贴近现实土壤。
自觉地开拓了风俗民情这个前所未有的小说审美领域,促进了新文学民族风格的形成,其中的圆熟之作具有意境美。
最大限度地打破了全知叙述角度,作家隐退,让画面和细节直接在读者面前显现,语言的个性化程度和地方色彩也都大大增强。
三、浪漫抒情小说
1、创造社的成立及其文学主张
2、浪漫抒情小说的兴起及其特征
“自叙传”抒情小说又叫“自我小说”。
作品中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但作者并不着意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以深刻的思想教育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感情去打动读者。
在中国现代小说领域中,将“表现自我”的主观抒情倾向推至极端的,是创造社的作家郁达夫。
浪漫抒情小说兴起的原因:
①要求个性解放而又遭到社会压抑的年轻人,不能自禁地交要通过文学来表达其内心的激情。
②浪漫主义等西方文学思潮和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浪漫抒情小说的特点:
①以自我作为艺术构思的中心。
②侧重表现情绪、感受、心境。
③抒情性和散文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