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乡土小说
- 格式:ppt
- 大小:696.00 KB
- 文档页数:48
试卷一一、填空题(20分,每题1分)1、赵树理的小说成功地确立了一种评书体的小说模式。
2、1936年10月文艺界各方代表于联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标志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3、曾一度被举为普罗小说的“标本”的作品是阳翰笙创作的《地泉》三部曲。
4、巴金早期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比较深,它的代表人物是俄国的克鲁泡特金。
巴金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寒夜》。
5、1934年,沈从文创作了代表其艺术创作最高峰的作品是《边城》和《湘行散记》,其中《边城》的核心思想是颂扬人性美。
6、解放区“民歌体”新诗的突出成就在叙事诗上,其中《王贵与李香香》与《漳河水》是“民歌体”长篇叙事诗中的杰出代表。
7、诗人臧克家诗歌创作的中心是表同情于农民和劳动者的诗。
戴望舒1937年后的诗歌创作的最大特色是走向现实主义。
8、茅盾早期小说在题材上所表现出的共同特征是题材的重大性和社会性。
吴荪甫是现代文学史第一个塑造成功的资本家的艺术形象。
9、老舍的小说创作创设了北京市民为中心的艺术世界;建国后老舍主要潜心致力于话剧的创作。
10、废名称京派小说的鼻祖,京派小说在题材选择上具有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共同特色,在审美上也表现出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共同倾向。
11、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革命文艺发展方向。
12、“文协”成立后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得到广大作家的积极响应。
二、多项选择(15分,每题1分)1、“左联”成立后在文坛上展开的论争有 B D 。
A、与抗战无关论B、同“新月派”的论战C、对鲁迅、茅盾等的批判D、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战2、开创了农村革命题材和塑造了矿工张进德和革命知识分子李杰等新人形象的作品的是蒋光慈的 C 。
A、《少年漂泊者》B、《短裤党》C、《咆哮了的土地》D、《冲出云围的月亮》3、下列作家属于左翼作家群的是 A C 。
20年代“乡土小说”中的批判意识摘要:本篇论文主要论述中国20年代“乡土小说”中批判意识的体现。
乡土文学作为文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流派,他有着及其吸引人的魅力。
乡土文学早在上个世纪出慢慢兴起、不断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
其中批判意识在乡土文学中表现极为强烈,尤其是对当时民俗文化和妇女的命运。
所以乡土文学在现当代文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中国早期乡土小说中的批判意识。
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因素、作家们的自身处境结合起来,分析他们创作的乡土小说,从而挖掘中国早期乡土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批判意识。
关键词:乡土小说;批判意识;性格弱点;民风陋习;国民劣根性;价值1920s Country Novel critical consciousness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ritical consciousness embodied in the Country Novel "in China in the 1920s". Native literature as a vital genre of literature, he has an attractive charm. Native literature early in the last century a slowly rise to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Critical awareness of performance in the local literature is very strong, especially the fate of the folk culture and women. It is because of such native literatu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ore than a few of the critical consciousness of early Chinese Country Novels. The combination of social background, the writers' own situation and Local Novels happened in the local, Local Novels analysis of their creation, and found that the early Chinese Country Novels reflect the critical meanings. Key words: Country Novel; Critical consciousness目录中文摘要 (Ⅰ)英文摘要 (Ⅰ)引言 (1)一、乡土小说批判意识的产生 (3)二、20年代“乡土小说”中批判意识的表现 (5)(一)对民俗文化的批判 (5)(二)对女性命运的批判 (6)(三)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8)三、乡土小说批判意识的价值 (9)结...语 (11)参考文献 (12)引言乡土小说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兴起的一个最早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 大约兴起于1923年前后, 主要代表作家有鲁迅、许杰、许钦文、王鲁彦、台静农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选择填空复习题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D)A.《语丝》B.《小说月报》C.《创造》季刊D.《新青年》2.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C)A.南国社B.春阳社C.春柳社D.民众戏剧社3.左联成立后,文坛上出现的“民族主义文学”是一个(A)A.国民党的文学派别B.民族主义者的文学派别C.抗日救亡的文学派别D.民族统一战线的文学组织4.郭沫若的诗集《恢复》写于(D)A.“五四”时期B.“五卅”时期C.北伐大革命高潮时期D.大革命失败后5.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是(D)A.忠于历史事实的客观描绘B.戏说历史的主观编造C.赋予历史以象征色彩D. 浪漫主义和诗情6.“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C )A.美国文学B.中国古代文学C.俄国文学D.日本文学7.郁达夫30年代的小说《迟桂花》主要表现了(C)A.反帝反封建的思想B.性苦闷的情绪C.隐逸的思想D.追求革命的思想8.朱自清发表于“五四”之后的抒情长诗是(A )A.《踪迹》B.《毁灭》C.《火把》D.《北游》9.许地山的《空山灵雨》是(B)A.小说集B.散文集C.童话集D.诗集10.老舍所属的民族是( D.满族11.《爱情三部曲》指的是(C)A.《新生》、《萌芽》、《灭亡》B.《雾》、《雷》、《电》C.《雾》、《雨》、《电》D.《雨》、《电》、《雷》12.巴金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作品是(C)A.《灭亡》、《新生》B.《激流三部曲》C.《火》三部曲D.《爱情三部曲》15.下面属于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一组人物是(A )A.翠翠船总傩送老船夫B.夭夭傩送老船夫天保C.翠翠王团总老船夫滕长顺D.萧萧傩送船总老船夫16.沈从文小说《丈夫》表现的思想内涵是(B)A.对封建男权主义的批判B.对穷苦人不幸命运的同情与追问C.对都市文明的批判D.对田园生活的向往17.曹禺描写复仇的一部话剧是(C)A.《雷雨》B.《日出》C.《原野》D.《北京人》18.下面属于《雷雨》的一组人物是(B)A.周朴园侍萍愫方B.周朴园鲁大海四风C.陈白露蘩漪周朴园D.周萍蘩漪方达生19.曹禺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社会的剧作是(B)A.《雷雨》B.《日出》C.《北京人》D.《原野》20.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的作者是(A)A.胡也频B.柔石C.洪灵菲D.茅盾21.散文集《画廊集》的作者是(A)A.李广田B.何其芳C.陆蠡D.丽尼22.萧涧秋这个人物形象出自于(A)A.柔石的《二月》B.蒋光慈的《短裤党》C.丁玲的《梦珂》D.艾芜的《故乡》23.以下符合张天翼小说创作特色的判断是(A )A.富有喜剧色彩和讽刺性B.有浓厚的怀乡情调C.慷慨激昂的革命文学D.有浓厚的避世思想24.下列属于“七月”派的一组诗人是(A绿原、鲁藜、阿垅、牛汉)25.《马凡陀的山歌》属于(A)A.叙事诗B.枪杆诗C.政治抒情诗D.政治讽刺诗26.艾青到延安以后发表的诗集有(B)A.《火把》B.《黎明的通知》28.赵树理的小说成名作是(D)A.《李家庄的变迁》B.《李有才板话》C.《邪不压正》D.《小二黑结婚》29.水生嫂这个人物出自(C)A.《光荣》B.《麦收》C.《荷花淀》D.《芦花荡》30.延安文艺整风后解放区最早出现的、富有代表性的长篇叙事诗是(C)A.《火把》B.《赶车传》C.《王贵与李香香》D.《漳河水》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女神》的思想内容有(ABC)A.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B.强烈的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C.炽热的爱国情思D.青春、爱情的欢唱E.大自然神奇力量的否定32.下列都属于20年代“乡土小说”的主要作者有(ACD)A.台静农、冯文炳B.废名、师陀C.彭家煌、蹇先艾D.鲁彦、许钦文E.许杰、萧红33.下列属于新格律体的白话诗集有(BD)A.《昨日之歌》B.《死水》C.《繁星》D.《尝试集》E.《翡冷翠的一夜》34. 巴金中长篇小说创作的题材系列有(AD)A.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B.表现工农大众的革命活动C.描写校园男女的爱情生活D.描写家庭生活、抨击旧式家庭腐朽与罪恶E.描写中国农民的苦难35.“五四”文学革命在理论上的主要倡导者有(ABCE)A.鲁迅B.陈独秀C.胡适D.蔡元培E.周作人一、填空题1.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乡土小说的特点和成就在现代小说史上最早显露出流派风范的,是1923年左右在鲁迅小说影响下,由文研会和未名社、语丝社一些作家创作的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青年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王鲁彦、台静农、许钦文、彭家煌、许杰、蹇先艾、黎锦明等。
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新文学小说对“五四”小说过分西化的一次反拨,是新文学在革命之后着手建设的象征,反映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象征。
也是写实派作家在坚持“为人生”文学观念的前提下,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克服“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
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实其艺术魅力的,是鲁迅。
将这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土小说”的,是鲁迅1928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又说,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回忆故乡的”,“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
乡土小说的特征,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第四,致力描写故乡的风土人情,是“乡土小说”作家们的共同追求。
其地方色彩主要是通过各地风俗习惯的描绘而表现出来,同时也感到某些风俗习惯的愚昧和野蛮,不得不对它们进行剖析和批判。
“乡土小说”的出现,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它扩大了小说的题材领域,使小说从主要描写知识分子的狭窄生活,变为较广泛的反映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使作家们的目光从自身转到了下层劳动者,主要是农群众身上。
2019.07LAN ZHOU XUE KAN作者简介:桂尽贤,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6LZUJBWYJ045)阶段性成果。
论作为“文学事件”的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派桂尽贤摘要20世纪20年代正处于中国新旧文学的断代分期上,在剧烈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学事件频繁发生,乡土小说派的形成是这个时期重要的事件之一。
文学事件论视域下将乡土小说文本作为“事件”,一系列文本串连起来组成“事件群”,它们与历史现实之间构成多维互动的网状结构。
文本不再是可以脱离其语境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它是与社会历史语境相互构成的过程性存在;同时文本作为与历史交织的“文学事件”,也是历史生成的能动力量之一。
故把乡土小说派的创作研究拓展到作为一种具有历史含量的“文学事件”的领域中,作为“文学事件”的乡土小说派参与和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新的“文学事件”的意义生产。
关键词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派;文学事件论;文学社会学;连通性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19)07-0076-102019年是“五四”运动发生一百周年。
五四文学打开了中国文学的新局面,自此中国文学成为现代文学中的一员。
中国社会开始向工业时代迈进,整个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思维模式也随之产生了革命性变化。
在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的冲突中,“乡土小说”开始萌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轫期最早出现的题材之一。
从鲁迅在“五四”早期的乡土小说创作开始算起,中国乡土小说至今已有了百年的发展历史。
一百年来,“乡土”已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学母题,中国乡土小说不管是从观念还是内涵上也一直在不断衍变,传统的乡土文明在表达中国经验时,也在现代性等外力作用的渗透下发生变异。
因此,对于“乡土小说”研究的研究有必要置身于新的历史语境中重新出发,以新的阐释和评判来展露其更趋厚重的艺术涵盖力。
1923年前后,在鲁迅创作的示范作用下乡土小说派初见成形,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现实主义流派的诞生。
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作品1、王鲁彦(1901——1944),原名王衡,折江镇海人。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童年的悲哀》、《屋顶下》等。
30年代写有长篇小说《野火》(《愤怒的乡村》)他的作品,与暴露社会黑暗之中充满了呼之欲出的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开掘浙东沿海乡镇子民们在农业经济衰败的社会动荡中的心理,始终坚持对乡民的批判态度,审美上偏重于对恶的、丑陋的事物的深入体验,是乡土小说免于流入肤浅。
最体现鲁彦小说特征的是《菊英的出嫁》和《黄金》等。
《菊英的出嫁》描绘了浙东农村的“冥婚”陋俗,作者以略含嘲笑的的笔调叙述菊英母亲为这场婚礼耗费的精神、体力与金钱,描绘人物对于这种毫无意义之事所倾注的饱满热情。
充实的物质铺张、忙碌的人物行为,反衬出人物精神的空白与生命本质的无意义。
细密的场面和人物描写,显示了古老中国农业社会落后于时代的蹒跚步伐,而这种奇特的封建陋习叙述得越是具体可见,就越发使人对这种落后性深感震惊。
《黄金》叙述了发生在浙东一个叫陈四桥的小镇的世态炎凉,仅仅因为一个毫无根据的的臆想,昔日备受尊敬的如史伯伯便如丧家之犬,世人以他们最得心应手的市侩手段,给予如史伯伯一家难以承受的羞辱。
鲁彦以他对故乡人情事故的谙熟,通过一种戏剧性情景的设置,将浙东小镇人们的势力心态揭示殆尽。
王鲁彦此类作品提供了小说典型环境描写的新的范式,也使早期乡土小说获得了民俗学的价值。
周作人说过:“若在中国想建设国民文学,表现大多数民众的性情生活,本国民俗研究也是必要,这虽然是人类学范围内的学问,却和文学有极重要的关系。
”2、彭家煌(1898——1933),湖南湘阴人。
留下不少表现湖南闭塞农村士绅与乡民之间所发生的各种活剧的作品。
《怂恿》比较圆熟,是一种讽刺性的小说,喜剧人物的线条准确,动作紧张,场面调度有方,运用活泼的方言土语,以加强地方色彩,同时加强对话的可笑性。
茅盾称这篇《怂恿》为“那时期最好的农民小说之一”。
分析《菊英的出嫁》的风格《菊英的出嫁》是王鲁彦早期作品集《柚子》中的一部短篇小说,文学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多数时候被评论者作为王鲁彦研究的一个部分存在,成为论述王鲁彦的乡土小说题材、民俗学解读的一个例证,而单独作为研究对象的时候很少,忽视了小说本身的复杂性。
本文将《菊英的出嫁》作为研究对象,尝试解读从文化学角度进行分析,探寻作品风格。
一、《菊英的出嫁》中的时代文化不同的是带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
文学作品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
在文学创作中,作品风格与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鲁彦的小说创作把焦点对准了故乡农村,并为它设置了一个时代大背景,从而展示出一个动态发展的乡土社会。
王鲁彦的作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人情淡薄的宁波乡土社会。
在那里,有人性中与生俱来的。
对这些品质的描写,主要体现在普通民众的身上,看他们怎样对如史伯伯落井下石,怎样对王阿虞财主见死不救,这些人性中愚昧就可见一斑。
然而王鲁彦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特殊的群体——乡村小有产者,他们在物质上十分充裕,但却过得提心吊胆。
作者以略含嘲笑的笔调叙述菊英母亲为这场婚礼耗费的精神、体力与金钱,描绘人物对于这种毫无意义的事所倾注的饱满热情。
充实的物质铺张、忙碌的人物行为,反衬出人物精神的空白与生命本质的无意义。
《》属于20年代乡土小说流派,“乡土小说”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迅速崛起,除了文学自身的发展的,还有就是周作人等人的理论倡导,“五四”以后他着眼于世界文学,针对新文学存在的问题,从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角度,提倡乡土文学。
在小说中,作者以绵密的笔致展示了浙东农村特异的冥婚习俗。
通过对悲凉的社会的描写,抒发了对像菊英娘一样的人民的生存担忧,揭露农村社会残存的野蛮民风和愚昧陋习,是当时文学创作顺应时代发展的表现。
二、《》中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
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