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_情绪实验
- 格式:pdf
- 大小:5.21 MB
- 文档页数:37
---------------------------------------------------------------最新资料推荐------------------------------------------------------情绪的心理学实验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1、婴猴的人造母亲依恋实验动物心理学家 Harlow 进行了别具一格的实验研究。
他以罗猴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婴猴由人造母猴喂食。
人造母猴则分为二种:一种由金属丝所构成,称为金属母猴;另一种外形与金属母猴相似,不同的是在其表层盖了一块绒布,称之为绒布母猴,两种母猴身上都附有可提供食物的奶瓶。
如果让婴猴自由选择,无论绒布母猴是否提供食物,婴猴总是选择绒布母猴,花大部分时间依附在绒布母猴旁。
婴猴只是在饥饿时才去金属母猴那里寻找食物。
分别由两种母猴抚养的婴猴对母猴的依恋反应也不相同,当实验者将玩具熊等陌生物体放入猴子居住的笼中时,由绒布母猴抚养的婴猴会立即逃到绒布母猴身边,紧紧依偎绒布母猴,表现出一定安全感,稍后,它会试图接近陌生物体,出现探索行为。
但在这种情境下由金属母猴抚养的婴猴产生的反应就大不一样,它发现有陌生物体时不是逃向母猴寻求保护,也不依偎在母猴身旁,而是紧张不安,或者想将陌生物体推开,或者躲在一边,局促不安。
■人类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存在三种方式: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2、奥尔兹的老鼠自我刺激实验实验者在老鼠的下丘脑背部埋上电极,另一1/ 5端与电源开关的杠杆相连。
老鼠只要按压杠杆,电源即接通,在埋电极的脑部就会受到一个微弱的刺激。
老鼠经过反复学习,逐渐形成了操作性条件反射。
由于通过按压杠杆获得电流对脑的刺激,能引起快乐和满足,所以老鼠不断地按压杠杆,通过自我刺激来追求快乐。
3、颜色与情绪反应关系的实验不同的颜色可通过视觉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导致人体荷尔蒙的增多或减少,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
研究表明,红色可使人的心理活动活跃,黄色可使人振奋,绿色可缓解人的心理紧张,紫色使人感到压抑,灰色使人消沉,白色使人明快,咖啡色可减轻人的寂寞感,淡蓝色可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实验目的,探究情绪对人们记忆的影响,了解情绪对记忆的调节作用。
实验对象,50名大学生。
实验时间,2021年9月1日。
实验地点,实验室。
实验器材,计算机、实验问卷。
实验方法,实验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给实验对象播放不同情绪的视频片段,然后让他们填写相关的记忆测试问卷,以了解不同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实验步骤:1. 招募实验对象,并告知实验目的和步骤。
2. 给实验对象播放一段悲伤情绪的视频片段,让他们观看5分钟。
3. 让实验对象填写与视频内容相关的记忆测试问卷,包括视频中出现的物品、人物、情节等。
4. 给实验对象播放一段愉快情绪的视频片段,让他们观看5分钟。
5. 让实验对象填写与视频内容相关的记忆测试问卷。
6. 收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悲伤情绪对记忆有显著的影响,实验对象在观看悲伤视频后的记忆测试问卷得分较低,记忆能力减弱;而观看愉快视频后的记忆测试问卷得分较高,记忆能力增强。
实验结论:情绪对记忆有着显著的影响,悲伤情绪会削弱记忆能力,而愉快情绪会增强记忆能力。
这表明情绪在记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于情绪的调节可以有效地提高记忆能力。
实验局限性:本实验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另外,实验对象的情绪状态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
实验建议:未来可以结合脑电图等生理学指标进行实验,以更准确地探究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同时,可以拓展实验对象的范围,以获得更加全面的实验结果。
实验意义:本实验结果对于了解情绪对记忆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调节情绪以提高记忆能力,对心理健康和学习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结语: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情绪对记忆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情绪对记忆确实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希望本实验结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心理学实验报告及感想实验题目:情绪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实验目的:探究情绪对工作记忆的影响,了解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工作记忆表现差异。
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了经典的工作记忆测量范式N-back任务,参与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记忆并判断连续呈现的数字中是否与前面呈现的数字相同。
实验总共分为正性、中性和负性三个情绪条件,每个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完成三轮任务。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在正性情绪条件下,参与者的工作记忆表现最佳。
他们在N-back任务中的准确率和反应时都显著高于中性情绪和负性情绪条件下的参与者。
2.在中性情绪条件下,参与者的工作记忆表现居中。
他们的准确率和反应时略高于负性情绪条件下的参与者,但显著低于正性情绪条件下的参与者。
3. 在负性情绪条件下,参与者的工作记忆表现最差。
他们在N-back任务中的准确率和反应时都显著低于正性情绪和中性情绪条件下的参与者。
感想:通过本次实验,我对情绪对工作记忆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实验结果支持了情绪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正性情绪能够促进参与者的工作记忆表现,这与理论预期一致。
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人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保持警觉,并且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记忆资源来完成认知任务。
其次,实验结果也表明负性情绪对工作记忆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在消极的情绪状态下,参与者的集中能力和注意力会受到干扰,导致工作记忆的表现下降。
这可能是因为负性情绪会引发焦虑、压力等不良情绪体验,进而干扰思维过程,并影响记忆的编码和检索。
最后,对中性情绪条件下的结果,我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中性情绪对工作记忆的激活程度处于正负两种情绪之间,因此表现也介于两者之间。
然而,中性情绪下的工作记忆表现仍然显著低于正性情绪条件下的参与者,这可能表明情绪的正性成分对工作记忆的激活有更为积极的作用。
总结起来,情绪对工作记忆有明显的影响,正性情绪有助于提升工作记忆的表现,而负性情绪则会导致工作记忆下降。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实验名称,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讨情绪对记忆的影响,了解情绪对记忆的作用机制。
实验对象,20名大学生。
实验材料,实验室、电脑、视频剪辑软件、问卷调查表。
实验方法:1. 实验前,向实验对象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实验对象的情绪状态。
2. 实验对象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观看悲伤情绪的视频,另一组观看愉快情绪的视频。
3. 视频结束后,实验对象进行记忆测试,记忆视频中出现的物品。
4. 记忆测试结束后,再次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实验对象的情绪状态。
5. 收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观看悲伤情绪视频的实验对象,在记忆测试中的表现明显优于观看愉快情绪视频的实验对象。
而且,在记忆测试后再次填写问卷调查表时,观看悲伤情绪视频的实验对象情绪得分也较高。
实验结论:情绪对记忆有着显著的影响。
悲伤情绪能够提高记忆的表现,而愉快情绪则可能会对记忆产生负面影响。
这一结果与实验假设相符,说明情绪对记忆确实有着重要的作用。
实验分析:情绪对记忆的影响可能是因为情绪能够激活大脑中的杏仁核和下丘脑,进而影响海马体的活动,从而影响记忆的形成和存储。
悲伤情绪能够增强大脑的注意力和认知功能,有利于信息的加工和存储,而愉快情绪可能会降低大脑的注意力和认知功能,导致记忆的减弱。
实验局限性:本实验只是针对大学生进行的小规模实验,实验结果可能受到实验对象个体差异的影响。
未来可以扩大实验规模,拓展实验对象的范围,以获得更加全面和准确的实验结果。
结论:情绪对记忆有着显著的影响,悲伤情绪能够提高记忆的表现,而愉快情绪可能会对记忆产生负面影响。
这一结果对于我们了解情绪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情绪与记忆之间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心理学情绪实验范式
情绪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情感体验,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感的经验,通过不同的行为与反应来反映出来,所以,对于了解和研究情绪,必须采用合理的实验范式。
近几年来,心理学家们关注于心理学情绪实验范式,以系统化地检测、理解和控制各种感情联系,揭示情绪的内在机制。
心理学情绪实验范式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模拟情绪实验。
模拟情绪实验是一种模拟刺激诱发情绪的研究方法,采用特定的任务或情景来模仿实际的情绪体验。
通过模拟情绪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探索人格和情绪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情绪体验之间的内在机制。
其次,心理学情绪效应研究。
心理学情绪效应研究利用实验设计来检测不同情绪对人的行为和生理反应的影响,以及不同的变量如视觉信息、行为表现以及记忆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脑成像实验范式。
脑成像实验范式指的是利用脑成像技术来检测情绪的实验,主要目的在于发现不同情绪中大脑活动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人的行为。
脑成像实验范式显示了大脑不同区域活动的差异,比如大脑构造、神经机制、情绪相关性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探索情绪的内在机制。
这些实验范式的研究都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好地深入理解和探索
情绪的本质,以及情绪对人的行为和生理反应的影响机制。
同时,对各种情绪体验的研究也有助于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提高自我调节能
力,增强自控力,从而有效地缓解各种情绪障碍和抑郁症。
总之,心理学情绪实验范式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和探索情绪的本质,揭示其内在机制,更好地控制和调节各种情绪,有助于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缓解情绪失调、抑郁症等症状。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我们开展了本次心理学实训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名称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三、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我校心理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共5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四、实验材料1. 情绪调节问卷:包括情绪调节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情绪调节效果三个维度。
2. 心理健康量表:包括抑郁、焦虑、压力三个维度。
3. 实验情境材料:包括生活压力事件、人际关系冲突等。
五、实验方法1. 实验组:在实验前进行情绪调节认知培训,包括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调节策略等。
培训结束后,进行情绪调节问卷和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评。
2. 对照组:不接受任何情绪调节培训,仅进行情绪调节问卷和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评。
六、实验步骤1. 实验前,向所有参与者说明实验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实验组接受情绪调节认知培训,对照组进行日常学习生活。
3. 培训结束后,两组同时进行情绪调节问卷和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评。
4. 收集数据后,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在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情绪调节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情绪调节效果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 同时,实验组在抑郁、焦虑和压力三个心理健康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八、实验结论1. 情绪调节认知培训可以有效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
2. 情绪调节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九、实验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情绪调节认知培训对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效果。
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情绪知觉《生理心理学实验》
情绪知觉,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状态进行辨别、理解的能力。
情绪知觉的实验
研究早期主要采用了对情绪词汇的阅读和判断,后来发展为对面部表情、音调、语言等的
表达方式进行理解和辨别。
面部表情是情绪知觉实验的重要范例。
学者们经过研究,发现不同情绪状态下,人的
面部表情会有不同的特征。
比如愤怒时眉头紧皱、双眼直视、嘴唇紧抿;快乐时眼睛弯曲
成“月牙形”、嘴巴微微上扬等。
通过这些特征,人们便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出他人当前的
情绪状态。
语言声调也是情绪知觉实验的重要范例。
声调是指语言中的高低变化,包括升调、降调、平调等。
不同语调也代表了不同的情绪状态。
比如,高兴和惊喜常常用升调表示;沮
丧和悲伤常常用降调表示;平稳和中性常常用平调表示。
通过这些语调,听者可以准确地
判断出说话人所表达的情绪状态。
另外,情绪知觉还涉及到个体对情绪状态的内在体验的识别。
这种内在体验包括心跳、呼吸、肌肉紧张等身体上的生理反应,也包括认知、情感状态等。
通过自我感知,个体能
够准确地了解自己当前的情绪状态。
总的来说,情绪知觉实验是通过研究个体对情绪状态的识别和理解能力,揭示情绪信
号的表达和理解过程,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人类情绪交流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情绪对动作稳定性影响实验报告人:A小组: A B C D E五人1. 引言动作稳定性是动作技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他受个体自身和外界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情绪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情绪的波动会引起手臂肌肉的震颤。
当一个人尽量控制自己的身体、手臂和手指等保持不动时,往往仍有明显的不由自主的细微颤动,身体某部位的这种颤动范围可作为控制运动能力的指标。
颤动范围越大,控制运动的能力越低;反之,控制运动的能力越强。
而当一个人出于某种情绪状态时,这种身体的不自主颤动会比心平气和时明显,所以这种颤动范围又可作为情绪强度的指标。
本实验所用的九洞动作稳定器就是一种通过测定手的动作稳定程度来间接测量情绪波动程度的仪器。
本次实验目的是学习测定手动作的稳定性,检测情绪对手动作的稳定性的影响。
2. 方法2.1 被试:A B C D E ,年龄均为20岁。
其生理各项指标均正常。
2.2 仪器:EPT704、九洞仪2.3 实验步骤:2.3.1 将电源插头插入实验台主试侧右方插座内,接通电源。
开始计时、计数器电源开关,计时屏幕显示为:“0.000”秒,正确次数和错误次数均显示为“0”工作方式选择“计时、计数”。
2.3.2 指导语:请你用优势手握住测试笔,悬肘使测试笔与九洞仪垂直的伸入洞内,直到与洞底接触。
九个孔洞从大到小依次完成,如果碰壁三次仪器自动终止试验。
实验结束。
2.3.3 五个被试实验依次先试验右手,之后换左手。
每个手实验5次。
2.3.4 主试发出“预备”口令后,按启动键,被试开始实验,按上述要求做完实验后,另换一被试按同法进行测试,主试分别记录各被试通过的洞的直径和时间。
2.3.5 注意:肘部悬空操作,稳定性=1|颤抖范围(颤抖范围取5次实验平均值)。
记录好被试稳定性范围。
3. 结果实验数据总耗时碰壁次数颤抖范围(mm)E(右)23.591 3 完成18.268 6 3.016.566 5 3.017.43 5 2.514.591 4 3.0左16.673 3 4.028.188 9 2.516.378 6 3.516.891 5 3.512.024 3 4.0A(右)29.508 4 3.029.293 4 3.026.563 5 2.515.673 4 3.026.237 5 4.0左21.614 4 4.033.915 5 3.524.887 3 4.045.777 6 3.056.477 8 3.0C(右)31.454 6 2.522.238 3 3.512.755 4 3.09.649 3 3.010.781 3 3.0左22.213 4 3.530.132 5 2.526.43 6 3.523.104 5 3.029.401 6 3.0D(右)8.837 3 4.523.052 7 3.014.889 3 3.010.944 3 3.522.217 8 2.5左7.2165 3 4.516.702 6 3.511.486 5 3.59.646 3 3.518.676 7 3.5B(右)16.247 7 2.513.622 2 完成9.757 3 2.524.243 3 4.529.65 7 2.5左13.948 6 3.513.082 4 4.519.541 5 3.516.107 4 317.92 3 2.55 10 15 20 25 30 35 1234567891011C系列1 系列2 系列3 系列410 20 30 40 50 60 12345678910 11 12A系列1 系列2 系列3 系列45 10 15 20 25 30 12345678910E段浩宇(右) 23.591 3 完成4. 讨论4.1 各被试颤动范围:E 右手:2.3 左手:3.5 A 右手 3.1 左手3.5 C 右手 3 左手3.1 B 右手 2.4 左手3.5 D 右手 3.3 左手3.7稳定性: E 右手 1/2.3 左手1/3.5 A 右手 1/3.1 左手1/3.5 C 右手 1/3 左手1/3.1B 右手 1/2.4 左手1/3.5 D 右手 1/3.3 左手1/3.74.2 一般来讲,右手的稳定性要高于左手。
心理学实验范式心理学实验范式是指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实验设计和操作的方式。
它是为了研究特定的心理现象或者测试某种假设而设计的一套程序。
一种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范式是“经典条件作用实验”。
这种实验范式用于研究学习和记忆的过程。
实验中,研究者会引导被试参与者进行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观察他们对于特定刺激的反应。
通常,被试参与者会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接受不同的刺激或条件。
研究者会记录被试参与者对于刺激的反应时间、准确率等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来得出结论。
另一种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范式是“注意力实验”。
这种实验范式用于研究注意力的分配和注意力的改变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实验中,研究者会设计一系列的任务,要求被试参与者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注意力的转移或者集中。
通过观察被试参与者的行为和反应,研究者可以得出关于注意力的结论,并探讨注意力对于认知和行为的作用。
还有一种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范式是“情绪实验”。
这种实验范式用于研究情绪的产生、表达和调节。
实验中,研究者会使用各种方法来诱发不同的情绪,例如通过观看影片、阅读文字、听音乐等。
被试参与者会被要求描述他们的情绪体验,并通过心理测量工具来测量他们的情绪反应。
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数据来研究情绪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情绪调节的机制。
还有许多其他的心理学实验范式,如工作记忆实验、决策实验、社会认知实验等。
每种实验范式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人类心理的各个方面。
心理学实验范式的设计和操作需要严密的思考和精确的控制。
研究者需要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要保护被试参与者的权益和安全。
合理的实验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取准确的数据并得出科学的结论,推动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
心理学实验范式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实验设计和操作方式。
不同的实验范式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的心理现象和问题,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人类心理的各个方面。
通过合理设计和操作实验范式,研究者可以获取有效的数据并得出科学的结论,推动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
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实验一:情绪和记忆的相关性研究
实验目的:研究受试者的情绪对记忆能力的影响
实验方法:实验将由20名受试者组成,他们将被要求观看20张图片,每张图片展示不同的情绪,例如开心,伤心,害怕,厌恶等等。
每个受试者将被分配到两个组,一个组接受情绪暗示,另一个组没有
接受情绪暗示。
再次检查受试者时,如果有任何受试者表现出明显的情绪
反应,则将被移出试验组。
实验步骤:
1.首先,受试者被要求填写一份关于他们自身的抑郁情况的问卷,以
便对受试者的情绪状态进行初步评估。
2.其次,受试者将按照实验条件观看20张图片,每张图片将展示不
同的情绪,受试者可以选择是否受到情绪暗示,如果受试者选择了被情绪
暗示,则受试者将被要求观看暗示的图片;如果受试者不受情绪暗示,则
受试者将被要求观看每个图片一次。
3.接下来,受试者将被要求在观看过这些图片后对这些图片的细节进
行回忆。
4.最后,受试者的记忆细节将被记录,以便与初步评估的情绪和暗示
的情绪进行比较,以及他们的记忆能力是否受到情绪影响。
实验预期:
预期结果:在本次实验中。
实验心理学:情绪的诱发技术的研究近几年,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人员愈来愈重视情绪及其对其它心理过程的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讨,并且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展。
与此同时,当代情绪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也已把人类情绪的心理机制作为一种方法论性质的独立变量纳入到情绪研究的理论流程中来,并使之成为情绪的定量研究的基点。
在这种情况下,一项直接探究情绪的心理机制的实验技术--情绪诱发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迄今为止,情绪诱发的技术业已包摄了四大方法论类型:1、前实验分类。
这种方法是根据被试的初始情绪状态,在正式实验开始前通过一系列测试对之进行评估和甄别,进而区分出具有不同情绪色彩的被试区组。
2、非临床被试与临床被试的比较。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心理治疗领域。
假如咨询人员准确地了解到患者(临床被试)的情绪异常特征及其行为表现,那么他可以通过与正常被试(非临床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将患者的情绪问题定量化。
3、测查正常状态下的激发性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可能激发人们某种典型情绪的环境诱因,如不同的天气会导致人们的心情发生不同的变化;成功或失败常常会使人欣喜若狂或郁郁寡欢;精采绝伦的球赛、情节曲折哀婉的电影也会使人产生喜悦、悲伤或愤怒等情绪……心理学家们往往注意到这些特殊的情境对人情绪状态的巨大影响,并且通过各种手段把它们记录下来,以供分析、鉴别等研究工作的需要。
4、实验性的情绪诱发。
这种技术是使用特殊的情绪诱发程序、在实验室中诱发被试的典型情绪的一种系统的控制性的研究手段。
它一般由三个子程序组成,前两个程序用以模拟自然情境,进而将情绪作为一个自变量用实验的手段加以控制或改变;第三个程序是对诱发情绪的复查和检验。
由此可见,改变情绪状态的最严格的方法无疑是在实验室实验或自然实验中对情绪进行有控制的诱发。
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目前大多数情绪心理学家都趋向于使用实验性的情绪诱发技术。
因此,要吸收国外心理学界对情绪研究的成果,进而推进我国情绪心理学的发展,有必要对实验性的情绪诱发技术进行系统的了解和把握。
第1篇一、实验名称心理学真实验研究:对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二、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为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假设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与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因素存在相关性。
2.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得到提高。
四、实验对象随机抽取某高校10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50名,女性5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
五、实验材料1. 情绪调节问卷:包括情绪调节能力、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基本信息。
2. 情绪调节训练教材:包括情绪调节理论、技巧和方法等。
六、实验方法1. 问卷调查:对实验对象进行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收集实验数据。
2. 情绪调节训练:对实验对象进行为期4周的情绪调节训练,每周2次,每次1小时。
3. 重复问卷调查:在情绪调节训练结束后,对实验对象进行第二次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比较训练前后的变化。
七、实验程序1. 实验对象随机分组:将10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人。
2. 问卷调查: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收集实验数据。
3. 情绪调节训练:对实验组进行为期4周的情绪调节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
4. 重复问卷调查:在情绪调节训练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第二次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比较训练前后的变化。
八、实验结果1. 实验组在情绪调节训练后,情绪调节能力得分显著提高(p<0.05)。
2. 对照组在情绪调节训练后,情绪调节能力得分没有显著变化(p>0.05)。
3.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九、讨论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与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因素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2. 情绪调节训练对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3. 本实验结果为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十、结论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得到提高。
第十章 情 绪一、情绪的产生和获得(一)情绪的产生——沙赫特的实验1.实验背景(1)詹姆斯和兰格提出情绪发生依赖于能引起个体生理反应的刺激,即刺激引起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引起情绪,生理反应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
(2)坎农进一步指出这种生理反应就是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向丘脑部位的传递。
巴德则验证了丘脑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3)阿诺德提出对外部环境的认知评价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认知-评估作用产生于有机体生理反应、情绪体验和采取某种行动之前。
(4)伊扎德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情绪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发生的,环境因素十分复杂,因此任一情绪体验的产生都可能是由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引起的。
(5)沙赫特和辛格的实验思路在这样一种争论的背景下出台,他们希望在实验中分别对生理、认知和环境三因素进行控制,研究它们对情绪产生的综合作用。
2.实验过程第一步:先给三组大学生被试注射肾上腺素,使他们处于生理唤醒状态——所有被试的生理唤醒状态相同。
第二步:实验者对三组被试用三种不同的说明来解释这种药物可能引起的反应。
告诉第一组被试注射药物后产生心悸、手抖、脸发烧等反应,这些是注射肾上腺素的真实效果;告诉第二组被试注射药物后将产生双脚麻木、发痒和头痛等现象,与肾上腺素的真实效果完全不同;告诉第三组被试,药物是温和无害的,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即不告知这组被试肾上腺素的效果。
此步骤是为了诱使三组被试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做出不同的认知解释。
第三步:将每组被试各分为两个部分,并让两部分被试分别进入两种实验情境中。
其中一个实验情境能看到一些滑稽表演,是一个愉快的情景;而另一个实验情境中,强迫被试回答繁琐的问题,并强加指责,是惹人发怒的情景。
此步骤是使被试处在不同的环境中。
实验者观察这两种环境下各组被试的情绪反应。
3.实验结果第二、三组被试在愉快环境中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在愤怒的情境中表现出愤怒的情绪,而第一组被试在两种情境中都比较冷静。
4.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第一组被试能正确地估计和解释后来的真实生理反应,并将环境对他的影响也进行了认知解释,因而能平静地对待环境作用。
第一节情绪实验研究概述在情绪研究中,伊扎德(Izard,1980)总结了过去情绪研究中的问题,并提出了情绪研究的一些主要因素,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情绪的多维量性和多成分性,这就决定了在研究方法上不能把它规定为单一变量的现实。
本节正是从这个原则出发,讨论情绪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变量。
一、情绪实验研究的传统方法传统心理学研究情绪的基本方法可概括为两种:印象法和表现法。
(一)印象法印象法(impression method)乃是通过谈话或问答来了解被试的情绪体验。
其典型方法是:给被试一个情绪刺激,然后要求被试报告他的内部体验。
例如,给被试听一段音乐,然后让他报告是否产生了情绪体验,是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这些体验是何时以及怎样发生的,强度如何等等。
早期的实验心理学家试图用印象法来得到对内省情绪体验的系统描述。
例如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曾在印象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情绪的三维体系:愉快——厌恶;兴奋——抑郁;紧张——轻松。
现代情绪心理学家在使用印象法时还采用了问卷方式。
例如伊扎德(Izard,1972,1974,1977)以分化情绪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分别适用于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分化情绪量表。
现代的问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对此进行量化,这是它的优点,也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印象法的主要缺点是:(1)带有较多的主观色彩;(2)在某种程度上说,从不同被试得到的有关情绪体验的内省报告在比较时发生困难,例如,实验者很难判断一个被试所说的情绪形容词,非等于另一个被试所说的形容词;(3)情绪在内省时会趋于消散,回忆时情绪又会降低强度。
因此,在情绪研究中印象法一般不宜单独使用,需同时配以其他方法或指标。
(二)表现法情绪过程既有内部体验又伴有一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行为,因此,可以将有机体的生理和行为变化作为情绪的指标加以测量和记录,这就是表现法(expression method)。
在家可以做的心理学实验
以下是一些在家可以做的心理学实验。
1.颜色和情绪实验:将不同颜色的纸剪成小块,然后在屋子里随机地
撒下。
请找到一份情感调查表,向参与者展示感觉表情,让他们在撒下的
颜色中选择与该情感最一致的颜色。
2.由颜色引发的说明性文字实验:准备不同的颜色纸张,让每位受试
者在其中选择一张。
请他们写下最能够让他们感到与所选择颜色相关的词
或短语。
然后请让他们解释为什么他们选择了这些词或短语。
3.表情和身体感知实验:在屋子里准备一个空间来放置数个气球,请
让每个参与者尝试将气球尽可能多地吹起来。
让他们吹得快乐而轻松。
接
下来,让参与者拿一张白纸,画出自己正在体验的感觉。
即便是随意的痕迹,那也是可以的。
4.个人观念认知实验:请参与者从附近的每一个房间中挑选一个物件。
然后请让他们描述这些物件的外观和功能,并且众人听到这些物件时都要
注意。
5.心理测试问答实验:从书籍中寻找一些有趣的心理测试题目,然后
请让参与者回答这些问题,最好是那些关于自我性格和情感方面的。
注意,所有这些实验都需要严格讲解和指导来保证参与者的安全和质量。
同时,也需要保证他们在心理上的舒适和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