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讲义(情绪)
- 格式:ppt
- 大小:367.00 KB
- 文档页数:12
---------------------------------------------------------------最新资料推荐------------------------------------------------------情绪的心理学实验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1、婴猴的人造母亲依恋实验动物心理学家 Harlow 进行了别具一格的实验研究。
他以罗猴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婴猴由人造母猴喂食。
人造母猴则分为二种:一种由金属丝所构成,称为金属母猴;另一种外形与金属母猴相似,不同的是在其表层盖了一块绒布,称之为绒布母猴,两种母猴身上都附有可提供食物的奶瓶。
如果让婴猴自由选择,无论绒布母猴是否提供食物,婴猴总是选择绒布母猴,花大部分时间依附在绒布母猴旁。
婴猴只是在饥饿时才去金属母猴那里寻找食物。
分别由两种母猴抚养的婴猴对母猴的依恋反应也不相同,当实验者将玩具熊等陌生物体放入猴子居住的笼中时,由绒布母猴抚养的婴猴会立即逃到绒布母猴身边,紧紧依偎绒布母猴,表现出一定安全感,稍后,它会试图接近陌生物体,出现探索行为。
但在这种情境下由金属母猴抚养的婴猴产生的反应就大不一样,它发现有陌生物体时不是逃向母猴寻求保护,也不依偎在母猴身旁,而是紧张不安,或者想将陌生物体推开,或者躲在一边,局促不安。
■人类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存在三种方式: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2、奥尔兹的老鼠自我刺激实验实验者在老鼠的下丘脑背部埋上电极,另一1/ 5端与电源开关的杠杆相连。
老鼠只要按压杠杆,电源即接通,在埋电极的脑部就会受到一个微弱的刺激。
老鼠经过反复学习,逐渐形成了操作性条件反射。
由于通过按压杠杆获得电流对脑的刺激,能引起快乐和满足,所以老鼠不断地按压杠杆,通过自我刺激来追求快乐。
3、颜色与情绪反应关系的实验不同的颜色可通过视觉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导致人体荷尔蒙的增多或减少,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
研究表明,红色可使人的心理活动活跃,黄色可使人振奋,绿色可缓解人的心理紧张,紫色使人感到压抑,灰色使人消沉,白色使人明快,咖啡色可减轻人的寂寞感,淡蓝色可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第十章 情绪关键词习得性失助 耶克斯-道森定律 图片联想实验 归因理论 损失厌恶 心境形容词核对表 情绪-心境测查量表 维量等级量表 分化情绪量表 三维模式图 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 条件性情绪技术 双跑道程序 情绪诱导法 时间抽样技术课程讲义第一节 情绪的产生和获得一、情绪的产生——沙赫特的实验(一)实验背景(1) 詹姆斯和兰格提出情绪发生依赖于能引起个体生理反应的刺激,即刺激引起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引起情绪,生理反应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
(2) 坎农进一步指出这种生理反应就是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向丘脑部位的传递。
巴德则验证了丘脑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3) 阿诺德提出对外部环境的认知评价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认知-评估作用产生于有机体生理反应、情绪体验和采取某种行动之前。
(4) 伊扎德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情绪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发生的,环境因素十分复杂,因此任一情绪体验的产生都可能是由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引起的。
(5) 沙赫特和辛格的实验思路在这样一种争论的背景下出台,他们希望在实验中分别对生理、认知和环境三因素进行控制,研究它们对情绪产生的综合作用。
(二)实验过程第一步:使所有被试的生理唤醒状态相同。
第二步:诱使三组被试对自己的生理状态作出不同的认知解释。
第三步:使被试处在不同的环境中。
实验者观察这两种环境下各组被试的情绪反应。
(三)实验结果被试的情绪反应受到认知、生理状态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二、情绪的先天获得——哈罗的实验(一)实验背景(1) 情绪的先天论者认为,爱是天生的需要;而行为主义者认为爱总是和解决饥饿、干渴和避免痛苦这些基本需要相联系,婴儿对母亲的爱不过是对食物需要的副产品。
(2) 哈罗设想,如果行为主义的情绪习得论是正确的,那么幼猴理应对满足其生理需要的事物产生依恋;而如果爱是先天的需要,那么幼猴的依恋对象就不一定是食物提供者。
(二)实验方法第一步:实验者制作了两只代理母猴,其中木制母猴能够提供接触安慰,而铁丝母猴则不能够。
情绪对动作稳定性影响实验报告人:A小组: A B C D E五人1. 引言动作稳定性是动作技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他受个体自身和外界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情绪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情绪的波动会引起手臂肌肉的震颤。
当一个人尽量控制自己的身体、手臂和手指等保持不动时,往往仍有明显的不由自主的细微颤动,身体某部位的这种颤动范围可作为控制运动能力的指标。
颤动范围越大,控制运动的能力越低;反之,控制运动的能力越强。
而当一个人出于某种情绪状态时,这种身体的不自主颤动会比心平气和时明显,所以这种颤动范围又可作为情绪强度的指标。
本实验所用的九洞动作稳定器就是一种通过测定手的动作稳定程度来间接测量情绪波动程度的仪器。
本次实验目的是学习测定手动作的稳定性,检测情绪对手动作的稳定性的影响。
2. 方法2.1 被试:A B C D E ,年龄均为20岁。
其生理各项指标均正常。
2.2 仪器:EPT704、九洞仪2.3 实验步骤:2.3.1 将电源插头插入实验台主试侧右方插座内,接通电源。
开始计时、计数器电源开关,计时屏幕显示为:“0.000”秒,正确次数和错误次数均显示为“0”工作方式选择“计时、计数”。
2.3.2 指导语:请你用优势手握住测试笔,悬肘使测试笔与九洞仪垂直的伸入洞内,直到与洞底接触。
九个孔洞从大到小依次完成,如果碰壁三次仪器自动终止试验。
实验结束。
2.3.3 五个被试实验依次先试验右手,之后换左手。
每个手实验5次。
2.3.4 主试发出“预备”口令后,按启动键,被试开始实验,按上述要求做完实验后,另换一被试按同法进行测试,主试分别记录各被试通过的洞的直径和时间。
2.3.5 注意:肘部悬空操作,稳定性=1|颤抖范围(颤抖范围取5次实验平均值)。
记录好被试稳定性范围。
3. 结果实验数据总耗时碰壁次数颤抖范围(mm)E(右)23.591 3 完成18.268 6 3.016.566 5 3.017.43 5 2.514.591 4 3.0左16.673 3 4.028.188 9 2.516.378 6 3.516.891 5 3.512.024 3 4.0A(右)29.508 4 3.029.293 4 3.026.563 5 2.515.673 4 3.026.237 5 4.0左21.614 4 4.033.915 5 3.524.887 3 4.045.777 6 3.056.477 8 3.0C(右)31.454 6 2.522.238 3 3.512.755 4 3.09.649 3 3.010.781 3 3.0左22.213 4 3.530.132 5 2.526.43 6 3.523.104 5 3.029.401 6 3.0D(右)8.837 3 4.523.052 7 3.014.889 3 3.010.944 3 3.522.217 8 2.5左7.2165 3 4.516.702 6 3.511.486 5 3.59.646 3 3.518.676 7 3.5B(右)16.247 7 2.513.622 2 完成9.757 3 2.524.243 3 4.529.65 7 2.5左13.948 6 3.513.082 4 4.519.541 5 3.516.107 4 317.92 3 2.55 10 15 20 25 30 35 1234567891011C系列1 系列2 系列3 系列410 20 30 40 50 60 12345678910 11 12A系列1 系列2 系列3 系列45 10 15 20 25 30 12345678910E段浩宇(右) 23.591 3 完成4. 讨论4.1 各被试颤动范围:E 右手:2.3 左手:3.5 A 右手 3.1 左手3.5 C 右手 3 左手3.1 B 右手 2.4 左手3.5 D 右手 3.3 左手3.7稳定性: E 右手 1/2.3 左手1/3.5 A 右手 1/3.1 左手1/3.5 C 右手 1/3 左手1/3.1B 右手 1/2.4 左手1/3.5 D 右手 1/3.3 左手1/3.74.2 一般来讲,右手的稳定性要高于左手。
心理学讲义《心理学》讲义1第一章为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的发展,既离不开现代生理学和生物学,也离不开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因比,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二、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现象(一)心理过程1。
认知过程(知识):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现象。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过程:人认识客观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过程。
3、意志过程(意):人们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以实现他们的目标。
意志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就是意志行为。
4、知、情、意、行的关系:知识是情感和意义的基础;行动是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由情感驱动。
它能提高认知能力,增强情绪,磨练意志;意图控制和调节情绪,提高知识水平。
(2)人格心理学1。
个性倾向:个体活动的基本倾向和动力。
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通常表现出稳定的个体的心理特征。
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心理过程从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研究个体心理现象的共性,这是人格形成的基础;人格心理学从个体心理现象的表现来分析个体心理的差异。
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学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和形成的。
一方面,人格心理学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
没有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就不可能产生情感;没有积极的意志和行动,就不可能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另一方面,形成的人格心理可以调节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心理学的特殊任务就是把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践领域,揭示人们在各种特殊活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二、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一)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提供了科学的论据,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实验心理学:情绪的诱发技术的研究近几年,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人员愈来愈重视情绪及其对其它心理过程的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讨,并且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展。
与此同时,当代情绪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也已把人类情绪的心理机制作为一种方法论性质的独立变量纳入到情绪研究的理论流程中来,并使之成为情绪的定量研究的基点。
在这种情况下,一项直接探究情绪的心理机制的实验技术--情绪诱发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迄今为止,情绪诱发的技术业已包摄了四大方法论类型:1、前实验分类。
这种方法是根据被试的初始情绪状态,在正式实验开始前通过一系列测试对之进行评估和甄别,进而区分出具有不同情绪色彩的被试区组。
2、非临床被试与临床被试的比较。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心理治疗领域。
假如咨询人员准确地了解到患者(临床被试)的情绪异常特征及其行为表现,那么他可以通过与正常被试(非临床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将患者的情绪问题定量化。
3、测查正常状态下的激发性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可能激发人们某种典型情绪的环境诱因,如不同的天气会导致人们的心情发生不同的变化;成功或失败常常会使人欣喜若狂或郁郁寡欢;精采绝伦的球赛、情节曲折哀婉的电影也会使人产生喜悦、悲伤或愤怒等情绪……心理学家们往往注意到这些特殊的情境对人情绪状态的巨大影响,并且通过各种手段把它们记录下来,以供分析、鉴别等研究工作的需要。
4、实验性的情绪诱发。
这种技术是使用特殊的情绪诱发程序、在实验室中诱发被试的典型情绪的一种系统的控制性的研究手段。
它一般由三个子程序组成,前两个程序用以模拟自然情境,进而将情绪作为一个自变量用实验的手段加以控制或改变;第三个程序是对诱发情绪的复查和检验。
由此可见,改变情绪状态的最严格的方法无疑是在实验室实验或自然实验中对情绪进行有控制的诱发。
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目前大多数情绪心理学家都趋向于使用实验性的情绪诱发技术。
因此,要吸收国外心理学界对情绪研究的成果,进而推进我国情绪心理学的发展,有必要对实验性的情绪诱发技术进行系统的了解和把握。
应用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学院:一、实验范式1. Stroop效应范式概述Stroop 效应(Stroop effect)在1935 年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y Stroop 发现,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
在颜色命名实验中,当色词本身的颜色和该色词所表示的颜色意义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比命名非颜色词的反应时长。
比如,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如“绿”) 比命名中性的刺激词所花的时间长。
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就是Stroop 效应。
从广泛意义来说,Stroop 效应就是一个刺激的两个不同维度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能引发stroop效应的实验就叫Stroop任务。
2. Stroop效应范式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成为实证心理学的主流,Stroop效应范式已经扩展到众多的实验研究中。
随着各项研究的不断深入,经典Stroop 范式已演变为各种各样的变式,主要包括:2.1 昼夜Stroop (Day - Night Stroop)Cerstadt,Hong 和Diamond 等修订了Stroop任务,使之适用于3. 5 岁至7 岁的学前儿童,形成昼夜Stroop 任务。
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看见太阳说“夜晚”,而看见月亮或者星星说“白天”。
目前,昼夜Stroop 范式大多被应用于研究儿童的执行功能,作为测量执行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2.2 图- 词干扰范式图—词干扰任务是经典Stroop 范式的一个简单推广。
在图-词干扰范式中,向被试呈现图与干扰词,二者同时呈现,或者先呈现图,然后呈现干扰词,要求被试命名干扰词。
例如向被试呈现圆形中的汉字“方”,正方形中“圆”字等,任务是要求被试忽略图形,命名图形里面的汉字。
2.3 双语Stroop 范式双语Stroop 范式指利用两种语言的色词,要求被试用母语和第二语言分别对两种语言的色词进行颜色命名,然后根据语言间(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两种语言) 和语言内(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同一种语言) 的不同干扰效果推论出双语者的心理词典表征结构。
实验心理学(二)引言概述: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
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中,科学家通过设计精确的实验来探索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规律。
本文将介绍实验心理学的五个重要领域,包括感知与知觉、学习与记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与幸福感。
感知与知觉:1. 对感官刺激的接收:研究人员会通过实验来探索个体对于外界刺激的感知过程,例如视觉和听觉。
2. 知觉的组织和解释:科学家研究个体是如何通过对感官信息的处理和解释来构建对现实的认识。
3. 感知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实验心理学家关注感知和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它们在人类行为和决策中的作用。
学习与记忆:1. 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作用:实验心理学家通过经典条件作用的实验来研究个体如何通过条件反射学习。
2. 操作性条件作用与强化:研究人员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实验来探索动物和人类如何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学习。
3. 记忆过程:实验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记忆的过程,如编码、存储和检索,来揭示记忆的工作原理。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1. 个体差异研究: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来探索个体差异对人格和行为的影响。
2. 社会认知:科学家研究人类如何感知、解释和评价社会情境和他人的行为。
3. 亲社会行为:实验心理学家关注人类在互助、合作和亲社会行为方面的心理机制。
发展心理学:1.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来探索儿童在思维、语言和问题解决等领域的认知发展。
2. 社会性发展:实验心理学关注儿童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研究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3. 青少年身份发展:科学家通过实验来研究青少年时期的认知、情感和身份发展。
心理健康与幸福感:1. 心理干预研究: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来评估心理干预的有效性,在帮助个体改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情绪和情感调节:研究人员研究个体如何通过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调节情绪和情感,以维持心理健康和提高幸福感。
第一节情绪实验研究概述在情绪研究中,伊扎德(Izard,1980)总结了过去情绪研究中的问题,并提出了情绪研究的一些主要因素,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情绪的多维量性和多成分性,这就决定了在研究方法上不能把它规定为单一变量的现实。
本节正是从这个原则出发,讨论情绪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变量。
一、情绪实验研究的传统方法传统心理学研究情绪的基本方法可概括为两种:印象法和表现法。
(一)印象法印象法(impression method)乃是通过谈话或问答来了解被试的情绪体验。
其典型方法是:给被试一个情绪刺激,然后要求被试报告他的内部体验。
例如,给被试听一段音乐,然后让他报告是否产生了情绪体验,是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这些体验是何时以及怎样发生的,强度如何等等。
早期的实验心理学家试图用印象法来得到对内省情绪体验的系统描述。
例如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曾在印象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情绪的三维体系:愉快——厌恶;兴奋——抑郁;紧张——轻松。
现代情绪心理学家在使用印象法时还采用了问卷方式。
例如伊扎德(Izard,1972,1974,1977)以分化情绪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分别适用于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分化情绪量表。
现代的问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对此进行量化,这是它的优点,也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印象法的主要缺点是:(1)带有较多的主观色彩;(2)在某种程度上说,从不同被试得到的有关情绪体验的内省报告在比较时发生困难,例如,实验者很难判断一个被试所说的情绪形容词,非等于另一个被试所说的形容词;(3)情绪在内省时会趋于消散,回忆时情绪又会降低强度。
因此,在情绪研究中印象法一般不宜单独使用,需同时配以其他方法或指标。
(二)表现法情绪过程既有内部体验又伴有一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行为,因此,可以将有机体的生理和行为变化作为情绪的指标加以测量和记录,这就是表现法(expression method)。
人类心理学中的情绪识别实验研究在人类心理学中,情绪识别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情绪是所有人类的共同体验,但情绪的表达与识别能力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因此,情绪识别实验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探索情绪的本质,特别是在理解不同人群对情绪的感知和反应方面。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重要的情绪识别实验研究。
1. 面部表情任务面部表情任务是最常见的情绪识别实验之一。
参与者被要求识别不同面部表情,例如高兴、悲伤、愤怒和惊讶等。
这种实验通常涉及使用不同类型的刺激,如静态或动态的面部表情图片或视频,以及不同难度的识别任务。
实验结果表明,人类对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如高兴和悲伤)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性,但对于一些更复杂的情感(如羞愧或嫉妒),识别准确性将会大大降低。
2. 情感匹配任务情感匹配任务与面部表情任务非常相似。
参与者被要求匹配面部表情、声音或语言等刺激与不同情感描述之间的关系。
这种实验试图确定不同情绪和情感之间的同质性,以及在人的感知和表达中的联系。
一些研究表明,不同情感之间的联系并不完全相同。
例如,愉快和惊讶之间存在更密切的联系,而愤怒和难过之间则关系更为疏远。
3. 神经影像研究神经影像研究通常涉及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来研究情绪识别的神经机制。
通过查看参与者在不同情绪下的大脑活动,这些研究能够探索与情绪识别相关的神经回路和脑区。
例如,人类大脑的情感中枢在枕叶、颞叶和额叶中。
结果表明,情绪的识别与不同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密切关系。
在高兴和悲伤的面部表情识别任务中,额叶皮层和颞叶皮层被发现是重要的处理区域,而在治疗情感调节的研究中,运用颞叶高频经颅直流电刺激方法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途径。
4. 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一种系统跟踪参与者情感识别能力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涉及重复测试一个人在长时间内的情感识别表现,并研究可能影响这一表现的各种因素。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成年人的情感识别准确性比青少年高;而长期的抑郁症患者则比健康对照组的参与者表现出更低的情感识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