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华生对婴儿恐惧情绪的习得实验_151
- 格式:pdf
- 大小:427.39 KB
- 文档页数:2
小艾尔伯特实验(典型实验)这是一个有关情结起源的著名实验,由华生和雷诺所做。
这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实验,当你翻开一本普通心理学课本或有关行为与学习的书籍时,很难发现有不介绍这个实验的。
这项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研究结果本身,更在于它开拓了心理学的新领域。
华生假设一种刺激自动地导致你产生某种特定的情绪反应(如恐惧),倘若这种体验每次重复时都伴随着其他事物,如一只白鼠。
那么,白鼠就可能在你的大脑中与恐惧建立起联系。
换句话说,你最终会条件反向性地害怕白鼠。
他认为我们天生并不害怕白鼠,这种害怕是通过条件反射飞得的。
这就是他最著名的实验的理论基础,该实验的被试名叫“小艾尔伯特.B”。
被试艾尔伯特.B是一名9个月大的孤儿,从出生起就一起待在医院里。
研究人员和医护人员都认为他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很健康。
为了了解艾尔伯特是否害怕某种特定刺激,实验者给他呈现白鼠、猴子、狗、有头发和没有头发的面具以及白色羊绒棉。
研究者密切观察艾尔伯特对这些刺激的反应。
艾尔伯特对许多动物和物体都感兴趣,愿意接近它们,并不时触摸它们,从来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恐惧。
因为这些东西不引起恐惧,所以可以将它们看做是中性刺激。
实验的下一步是要确定艾尔伯特对巨大的声音是否会产生恐惧反应。
所有人,特别是婴儿,都会对突然发出的巨大声音产生恐惧反应。
因为这种反应是无须学习就会发生的,所以巨大的声音被看做是“无条件刺激”。
在本实验中,实验者在艾尔伯特身后用锤子敲一根1.2米长的铁棒。
这种声音的突然出现,使他受到惊吓而哭泣。
现在我们就可以检验艾尔伯特的恐惧情绪是不是条件反射的结果了。
真正的条件反射检测是在艾尔伯特11个月大时进行的。
因为研究者曾对通过实验引起儿童恐惧反应的做法感到犹豫,但最后他们决定继续进行(当时他们持有的伦理逻辑现在回想起来的确值得商榷)。
实验开始时,研究者向艾尔伯特同时呈现白鼠和令人恐惧的声音。
一开始,艾尔伯特对白鼠很感兴趣并试图触摸它,在他正要伸手时,突然敲响铁棒,突如其来的响声使艾尔伯特十分惊恐,这一过程重复了3次。
华生的心理发展观
华生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华生对儿童心理的研究主要是在美国的一家医院中进行的。
他反对将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各种心理现象是行为的组成因素。
在研究方法上,华生反对内省法,主张采用实验法,并用刺激—反应(S—R)来解释各种心理现象。
华生的儿童心理学理论就是“环境决定论”或“教育万能论”。
首先,华生极力否认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基于以下三个理由:第一,行为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成过程,由刺激可知反应,有什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而刺激来自于环境,遗传对行为的影响不大;第二,华生认为虽然机体构造来自于遗传,但机体的机能并不是来自于遗传,而是来自于后天环境的影响;第三,华生的刺激—反应是以控制行为为研究目的的,机体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刺激来控制的,而遗传却是不能控制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刺激。
其次,华生否定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作用的同时,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华生的环境决定论否认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物质前提作用,并且用刺激—反应来解释心理现象,这就将人的心理与动物相混淆。
他重视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但将其过分夸大。
不过,华生主张研究行为,采用实验法来对儿童心理进行客观研究,推动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客观化进程。
小阿尔伯特的恐惧形成实验名词解释
小阿尔伯特的恐惧形成实验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项经典实验,旨在研究恐惧情绪的形成和传播机制。
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让小阿尔伯特接触恐惧元素,从而培养他的恐惧情绪。
该实验最初由约翰·沃森和罗伯特·柯林斯于 1956 年进行,实验对象是一个 4 岁的男孩小阿尔伯特。
在实验中,小阿尔伯特被单独关在一个房间里,房间内有一些恐惧元素,如鬼面具、毛毯、狗等。
当小阿尔伯特接触到这些恐惧元素时,他会产生恐惧的情绪。
随后,研究人员会将小阿尔伯特带到另一个房间,房间内呈现了与他之前接触到的恐惧元素相似的元素,如鬼面具、毛毯、狗等。
这时,小阿尔伯特会更加恐惧,他甚至会尖叫、哭泣和发抖。
经过几次这样的实验后,小阿尔伯特的恐惧情绪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当他再次接触到与之前恐惧元素相似的元素时,他会更加恐惧,甚至会出现身体反应,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皮肤发冷等。
小阿尔伯特的恐惧形成实验揭示了恐惧情绪的形成和传播机制。
研究表明,恐惧情绪可以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培养和加强,并且这种恐惧情绪可以传递给其他人。
该实验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恐惧情绪的道德和伦理方面的讨论,即在某些情况下,人类的恐惧情绪是否可以被用于实验或其他方面的应用。
二、华生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行为华生在作为行为主义宣言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中,开宗明义宣称行为主义的“理论目标就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
华生所讲的行为首先是一种可观察到的机体反应。
这种机体反应的本质是人和动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
华生承认,“反应”一词是从生理学中转借到心理学的。
但是,心理学扩大了它的用法。
也就是心理学把一组简单的生理反应组合成为一套复杂的反应,把简单的肌肉骨骼动作联结为一种行为的方式。
华生把反应分为四类:1.外显的习惯反应,包括开门锁、打网球、拉提琴、盖房子、与人说话、与人交往;2.内隐的习惯反应,包括条件反射所引引的腺体分泌、无声言语(即思维)、身体的定向或态度;3.外显的遗传反应,包括人的各种可以观察到的本能和情绪反应,例如抓握、打喷嚏、眨眼等;4.内隐的遗传反应,包括生理觉察所研究的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各种变化。
在这里华生概括了有机体的全部行为,并且把这些行为区分出先天遗传的反应和后天习得的习惯反应。
华生认为这种区分是很重要的,因为行为主义就是要发现后者的学习过程和方式,以掌握其形成的规律,实现预测行为、控制行为的目的。
三、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采用以下四种研究方法:1、观察法华生承认观察法的重要作用,他把观察法分为两类。
一类是无帮助的观察,也就是通常所讲的自然的观察。
华生认为这种观察也可以了解引起反应的刺激及反应和动作的性质。
但由于对许多现象不能加以充分的控制,因而只能是一种比较粗略简便的方法。
另一类是借助仪器的观察。
华生认为,全体科学的进步都与实验手段和设备的改进有关。
因此,心理学为了研究行为,效法自然科学,就有必要设计精密的仪器有效地控制被试,更加精确地研究行为。
这种观察实际上就是通常的实验法。
2、条件反射法华生认为条件反射法是非常客观的方法,他把条件反射法分为两类。
一类是用以获得条件分泌反射的方法,一类是用以获得条件运动反射的方法。
华生不仅把条件反射法正式列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且还亲自应用这一方法对儿童的情绪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
华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华生心理学的实验法是华生在研究心理学领域中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实验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工具,它通过在所研究的对象身上进行人为的干预,然后观察并测量其变化,以验证研究假设或找出因果关系。
华生提出的实验法强调了严格的实验设计和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并将实验与统计学相结合,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
其次,华生心理学的观察法是指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动作、言语和表情等来研究心理现象。
观察法可以通过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两种方式进行。
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对个体进行直接观察,例如心理学家观察孩子们在游乐场上玩耍的方式和互动行为;实验室观察法则是利用特定条件下的实验室环境对被试的行为进行观察,例如研究情绪表达时,心理学家可以观察被试者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
华生的观察法强调了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直接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此外,华生心理学的问卷调查法是指通过编制和发放问卷来收集被试的自述信息。
问卷调查法可以通过面对面或在线调查的方式进行。
华生明确了问卷调查的目的和问题,设计了合理的问卷结构,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问卷调查可以用于研究人的行为、态度、观点和价值观等,例如通过问卷调查可以了解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态度和行为特征。
华生的问卷调查法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广泛应用的工具。
总结起来,华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
实验法通过人为干预和数据分析来验证研究假设和寻找因果关系;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和分析个体的行为和表达来研究心理现象;问卷调查法通过编制问卷和收集被试的自述信息来了解人的行为、态度和观点。
这些方法的运用和结合使得华生心理学在研究心理学领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证性。
小艾尔伯特实验(典型实验)这是一个有关情结起源的著名实验,由华生和雷诺所做。
这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实验,当你翻开一本普通心理学课本或有关行为与学习的书籍时,很难发现有不介绍这个实验的。
这项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研究结果本身,更在于它开拓了心理学的新领域。
华生假设一种刺激自动地导致你产生某种特定的情绪反应(如恐惧),倘若这种体验每次重复时都伴随着其他事物,如一只白鼠。
那么,白鼠就可能在你的大脑中与恐惧建立起联系。
换句话说,你最终会条件反向性地害怕白鼠。
他认为我们天生并不害怕白鼠,这种害怕是通过条件反射飞得的。
这就是他最著名的实验的理论基础,该实验的被试名叫“小艾尔伯特.B”。
被试艾尔伯特.B是一名9个月大的孤儿,从出生起就一起待在医院里。
研究人员和医护人员都认为他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很健康。
为了了解艾尔伯特是否害怕某种特定刺激,实验者给他呈现白鼠、猴子、狗、有头发和没有头发的面具以及白色羊绒棉。
研究者密切观察艾尔伯特对这些刺激的反应。
艾尔伯特对许多动物和物体都感兴趣,愿意接近它们,并不时触摸它们,从来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恐惧。
因为这些东西不引起恐惧,所以可以将它们看做是中性刺激。
实验的下一步是要确定艾尔伯特对巨大的声音是否会产生恐惧反应。
所有人,特别是婴儿,都会对突然发出的巨大声音产生恐惧反应。
因为这种反应是无须学习就会发生的,所以巨大的声音被看做是“无条件刺激”。
在本实验中,实验者在艾尔伯特身后用锤子敲一根1.2米长的铁棒。
这种声音的突然出现,使他受到惊吓而哭泣。
现在我们就可以检验艾尔伯特的恐惧情绪是不是条件反射的结果了。
真正的条件反射检测是在艾尔伯特11个月大时进行的。
因为研究者曾对通过实验引起儿童恐惧反应的做法感到犹豫,但最后他们决定继续进行(当时他们持有的伦理逻辑现在回想起来的确值得商榷)。
实验开始时,研究者向艾尔伯特同时呈现白鼠和令人恐惧的声音。
一开始,艾尔伯特对白鼠很感兴趣并试图触摸它,在他正要伸手时,突然敲响铁棒,突如其来的响声使艾尔伯特十分惊恐,这一过程重复了3次。
场景一:心理学家华生年轻的时候要做一个恐惧形成的实验。
场景二:邻居家的一对夫妇有一个婴儿。
场景三:华生去邻居家告诉这对夫妇自己是心理学家,需要他们家的孩子帮忙做一个关于恐惧形成的实验。
场景四:华生告诉这对夫妇讲述了如何进行试验,并保证试验后产生的影响有办法消除。
场景五:这对夫妇考虑过后答应了华生要求,并等孩子醒了以后做这个实验。
场景六:他们来到孩子的房间,孩子还在睡觉,他们等孩子睡醒时,就放一直小白兔在孩子身边,他们离开了房间。
场景七:他们在另一个房间用监控观察婴儿的一举一动。
场景八:婴儿看见小白兔很喜爱,想去出摸摸它。
场景九:婴儿触摸到小白兔的同时就敲响尖锐的声音。
场景十:婴儿听到尖锐的声音把手缩回去。
场景十一:婴儿看看四周并没有人,又要去摸小白兔。
场景十二:反复重复场景八,让婴儿一看见小白兔就产生恐惧感。
场景十三:最后婴儿一看见小白兔就害怕。
场景十四:后来看到老鼠一类带毛的动物,婴儿都感到害怕。
场景十五:再后来让一个有白胡子的人抱婴儿,婴儿也感到害怕。
场景十六:婴儿的恐惧形成后,华生并没有成功的消除婴儿的恐惧。
场景十七:这对年轻的夫妇很生气,华生也很愧疚。
场景十八:最后这对夫妇最后搬走了。
小艾尔伯特的恐惧2014-11-11科学公园10月31日是西方许多国家的传统节日万圣夜,也就是西方的“鬼节”。
这天有个习俗,就是打扮成各种鬼怪的样子,跑出去吓人。
这世上本没有鬼,这是常识,但为什么人们仍然会怕鬼呢?除了鬼之外,人们还会对各种各样的东西产生害怕情绪,比如黑暗、密集的东西、高楼、火、雷电、蛇……这又是为什么呢?在展开讨论之前,让我们看看20世纪心理学上的一个著名实验“小艾尔伯特实验”,它是普通心理学课本经常提及的。
小艾尔伯特是一名孤儿,一出生就被遗弃在医院中。
在小艾尔伯特9个月大的时候,他被两个人挑选了出来,他们叫约翰·华生(John Watson)和罗莎莉·雷纳(Rosalie Rayner)。
华生当时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而雷纳是他的研究生兼助手。
后来,华生给雷纳的情书被刊登在报纸上,成了当时心理学界一桩著名的丑闻,它导致华生不得不公开离婚并离开了学术界。
但雷纳不离不弃,两人终于修成正果。
这些都是在这个著名实验之后的八卦了,我们还是把注意力转移到实验上。
这两个人是研究团队的重要成员,后面就统称为研究者吧。
整个实验是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里进行的。
在实验之前,研究者详细检查了小艾尔伯特的情况,拿给他白鼠、白兔、猴子、狗、毛绒玩具等。
小艾尔伯特很喜欢这些东西,不时地去触摸它们。
和大多数孩子一样,这些东西不会让他恐惧。
然后,研究者呈现给小艾尔伯特一只白鼠。
他像往常一样很喜欢,正准备去触摸时,情况发生了变化,突然一声巨响把小艾尔伯特吓哭了。
原来研究者准备了一根 1.2米长的铁棒,巨响是敲击铁棒的声音。
小艾尔伯特尝试了三次去接触白鼠,每次靠近时都伴随着一声巨响,每次都被吓得大哭。
然后,研究者拿走了白鼠,小艾伯特回到以前的生活中。
一周后,研究者重新把白鼠拿给小艾尔伯特。
他尝试像往常一样准备触摸白鼠时,该死的巨响又把他吓哭了。
这种情况重复了七次之后,小艾尔伯特再也不敢靠近白鼠。
一、填空1.费希纳首次将物理学引入心理学,1860年他出版了两卷本《心理物理学纲要》,标志着心理物理学的诞生。
2.实验信度是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也就是实验的可重复程度。
3.两种常用的平衡技术:ABBA设计和拉丁方设计4.检验是否存在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的办法是:分别计算出递增序列和递减序列的阈值大小,如果在递增序列中求得阈值显著大于递减序列,则表示存在习惯误差;反之,如果在递增序列中求得阈值显著小于递减序列,则表示存在期望误差。
5.除了主试期望效应外,被试在实验中并非消极被动的接受主试的操作,而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自发的对实验目的的产生一定的假设或猜测,然后用自认为能满足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我们把这种现象成为被试效应,也称为要求特征。
“霍桑效应”就是典型的被试效应。
6.雷伯提出的人工语法范式是内隐学习最早和最重要的研究范式。
7.双盲实验:让实验者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目的和内容,也不知道哪些被试接受哪种实验条件,就可以排除因双方的期望与附和所产生的额外变量。
8.d’越大,表示敏感性越高;d’越小,表示敏感性越低。
9. 空间知觉:间接知觉的证据——三维图形的(知觉测验)10.多自变量设计是指在一个试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称为多因素试验设计。
11.在准实验设计中,自变量通常为被试变量。
12.一般来说,β>1说明被试掌握的标准较严;β值接近或等于1,说明被试掌握的标准不严也不松;而β<1说明被试掌握的标准较松。
13.艾宾浩斯见简述第6题14.影响实验信度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被试样本容量。
15.ABC反应时设计:A反应又称简单反应,它一般只有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
唐德斯把A反应时称为基线时间。
B反应又称选择反应,它是复杂反应中的一种。
C反应又称辨别反应,它是另一种形式的复杂反应。
16.练习误差是由于多次重复实验,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或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从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小艾尔伯特的恐惧习得实验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Watson)相信人类情绪是学习和条件反射的产物。
他的实验思路是:如果建立起被试对原本不恐惧的事物和恐惧情绪之间的条件反射,那么就能使原本中性的事物变得能够引发恐惧情绪,于是也就是”学会”了恐惧。
华生以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艾尔伯特(Albert)为被试。
实验开始时,小艾尔伯特对巨大声响表现出本能的恐惧反应,而对于兔子、白鼠、狗和积木等并不害怕。
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反复向艾尔伯特同时呈现白鼠和巨大声响。
在白鼠与声音总共7次的配对呈现后,即使不出现声音时,艾尔伯特也对白鼠表现出极度的恐惧。
随后研究者发现,小艾尔伯特对白鼠的恐惧泛化到了许多相似事物上:他开始对狗、白色皮毛大衣、棉花、华生头上的白发以及圣诞老人面具等毛茸茸的东西都感到恐惧。
实验还发现,以条件反射程序习得的恐惧,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即小艾尔伯特对上述事物的恐惧在实验室环境以外也能被观察到;此外,在停止实验31天后,艾尔伯特的恐惧仍未消退,说明了这种习得情绪的持久性。
华生的实验说明了恐惧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后天习得的。
这一研究结果可以被套用来解释常见的其他情绪,如愤怒、愉快、伤心、惊讶或厌恶等的缘由。
听到老歌时感到伤感,求职面试时感到紧张,春天到来时感到愉快,看见牙医工具时感到害怕......,这些情绪现象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前生活中建立的复杂的条件反射。
在华生那个时代,人们尚没有注意到此类实验可能对被试所造成的伤害,诸如,情绪实验可能会使人类被试难以摆脱负面情绪(如恐惧)的困扰等等。
当研究者了解到这种危害以后,像小艾尔伯特的恐惧实验这样的研究就不被实验伦理所容许了。
人们开始采用不违反道德规范的新方法,来研究情绪的习得性,其中包括利用动物被试、减少被试受到的伤害等。
斯金纳以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等心理学成果闻名于世。
作为彻底的行为主义者,他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都是经强化形成的操作条件反射,包括迷信。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迷信是因为他们相信或推测迷信行为和某些强化的结果之间存在联系,虽然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关。
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一)华生简介华生曾经在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大本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学习,并于1903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博士学位。
1908年,应聘约翰*霍普斯金大学教授。
霍普斯金大学是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日趋成熟的温床,开始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业。
1913年,他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路了一篇题为<行为主义者所看到的心理学>的论文,举起路反对机能主义,又反对构造主义的行为主义大旗,成为行为主义学派的领袖。
一年后,他接触到巴甫洛夫的著作,并把条件反射作为他的学说的基石。
1916年,他开始研究儿童心理,并于1952年出版《婴儿与儿童的心理照顾》成为第一位把学习原则应用到发展的代表性人物。
(二)华生的心理发展观他认为心理学并不是研究意识的科学,而应该以人和动物的行为为研究对象,行为的基本要素是刺激与反应,行为公式是:S――R。
心理学的已经方法必须废除内省法,而采用观察法。
1、机械主义的发展观华生的心理发展观的突出特点的环境决定论。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否认遗传的作用华生明确指出:在心理学中已经不在需要本能的概念了。
华生否认行为的遗传作用的原因有三: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反应(S--R),从刺激可以预测反应,从反应可以预测刺激。
行为的反应是由刺激所引起的,刺激来自于客观而不是来自遗传,因此不可能取决于遗传。
生理构造上的遗传作用并不导致机能上的遗传作用,华生承认机体在构造上的差异来自遗传,但他认为,构造上的遗传并不能证明机能上的遗传。
由遗传而来的构造,其未来形式如何,要取决于所处的环境。
华生的心理学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目的,而遗传是不能控制的,所以遗传的作用越小,控制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因此,华生否认行为的遗传作用。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首先:华生从S—R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他提出,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就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
儿童一出世,在构造上是有所不同的,但它们仅仅是简单反应而已,而较复杂的行为完全来自环境,尤其是早期训练。
小阿尔伯特的恐惧形成实验名词解释
小阿尔伯特的恐惧形成实验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项经典实验,旨在研究恐惧情绪的形成和传播机制。
实验中,研究人员选取了一名 9 个月大的婴儿阿尔伯特,并在他周围放置一些令人恐惧的小动物 (如老鼠、兔子等)。
通过观察阿尔伯特的反应,研究人员发现,在小阿尔伯特接触到这些小动物时,他会出现强烈的恐惧情绪,表现为哭泣、躲避等行为。
然而,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每次在小阿尔伯特接触小动物之前,先播放一些令人感到愉悦的音乐或声音,那么小阿尔伯特对小动物的恐惧情绪就会逐渐减弱。
更令人惊奇的是,当研究人员将小动物放置在小阿尔伯特面前时,即使事先不播放任何音乐或声音,小阿尔伯特也会表现出一种释然和放松的状态。
这项实验结果说明了恐惧情绪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和后天学习得到形成和传播。
同时,该实验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恐惧情绪的理解和应对方式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面对各种恐惧情绪,如害怕社交、害怕失败等。
通过类似小阿尔伯特的实验方法,我们可以逐渐克服自己的恐惧情绪,提升自我信心和勇气。
华生恐惧实验后续1920年,一个只有8个月大一点的婴儿“小艾伯特”也来到华生的身边。
与所有这么大的婴儿一样,小艾伯特还只会爬行,长得特别可爱。
只不过不同的是,他看起来更加“镇定而被动”。
这也是华生选中他的原因。
作为实验对象,一开始小艾伯特就得到了来自华生的特殊关怀。
他不断地收到特殊的礼物,比如小白鼠、小白兔、狗、猴子等这些可爱的小动物。
看着它们的到来,小艾伯特毫不惧怕,还会兴奋地伸出自己可爱的小手去抚摸它们。
华生望着与小动物们愉快玩耍的小艾伯特,暗自窃喜:瞧,他一开始可是不怕这些毛茸茸的动物的。
另一方面,当华生在小艾伯特背后用锤子敲击一只铁棒时,他立马做出了恐惧的反应。
这也就验证着突如其来的噪音与恐惧之间是有先天联系的。
两个多月后,小艾伯特也长到了11个多月,华生正式开始他的实验。
当华生再次把可爱的小白鼠放到小艾伯特眼前时,他还是像之前一样愉快地跟它玩耍伸出手想要去抚摸它。
然而就在小艾伯特要摸到小白鼠的那一刻,华生就在他身后用铁锤敲击悬挂的铁棒,制造出刺耳的声音。
毫无疑问,巨大的响声吓得小艾伯特表现出害怕,将脸向前趴在了地上,大哭起来。
此后,每当小艾伯特开始去抚摸小白鼠的意图时,华生就会敲击铁棒将他吓得大声哭喊。
这样反复几次过后,即便华生不再敲击铁棒,只要小白鼠一出在小艾伯特面前,他就会感到非常痛苦,大声哭着转身背向白鼠,试图离开。
这样的结果也表示华生把小艾伯特对巨大声响的抗拒同一种新的刺激——小白鼠联系到了一起。
5天后,华生想知道他对白鼠的恐惧是否可以转移到其他的动物和物体上。
事实上,小艾伯特已经开始害怕所有跟小白鼠一样有毛的东西。
哪怕是再可爱的兔子、狗,小艾伯特看到它们之后都会大声哭看。
就连对于普通的毛皮大衣和毛发,他也不由自主地感到恐惧并哭起来。
甚至当华生戴上圣诞老人面具去亲近他的时候,上面的白色胡须更是让他无比害怕,整个身子趴在垫子想要摆脱它。
可是在小艾伯特身上的恐惧反应却让华生激动不已,他开始撰写实验报告,并在里面指出,人的行为是可以像机器一样被制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