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升和毫升[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6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教案《升和毫升》单元教材分析升和毫升是容量单位,经常用来表示容器里容纳的液体的体积。
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升和毫升,是因为这两个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广,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
尽量早些教学升和毫升,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
由于升和毫升是在体积之前教学的,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标准》关于升和毫升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例了解容积的含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本单元教材分四部分编排:第10页初步教学容量的含义,体会计量容量也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
第11~14页初步教学升。
先讲述计量液体有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然后通过制作与操作教学1升的实际意义。
第15~17页教学毫升。
包括什么时候要用毫升作单位,1毫升液体大约有多少,升与毫升间的进率及简单换算等内容。
第18~21页单元练习与实践活动。
在单元练习里整理有关升和毫升的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这两个单位的能力。
在《美妙的“杯琴”》这个实践与综合应用里,把数学知识和音乐感受巧妙地结合起来。
本单元还编写了两篇“你知道吗”。
其中一篇介绍有关义务献血的知识,另一篇介绍笙、编钟、排箫等乐器。
、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容量的概念。
容量是容器里最多能容纳多少液体的量。
为了让学生在尚未学习体积之前先建立初步的容量概念,第10页例题作了很细致的安排。
先出现直观情境,里面有大小不同的两个茶杯和大小不同的两个冷水壶。
然后依次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逐步理解容量的含义。
学生都知道茶杯里能盛水,茶杯有大有小,能盛的水就有多有少。
例题的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里的两个茶杯,说说哪个茶杯能盛的水多些。
并告诉他们,图中比较高的那个茶杯能盛的水多,这个茶杯的容量比较大。
这里是教材第一次出现“容量”这个词,注意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便于学生初步感受“容量”的含义。
四年级升和毫升的知识点在四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一些与容量相关的知识,其中包括升和毫升的概念。
升和毫升是用来衡量液体容量大小的单位,它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升和毫升的知识点。
一、升和毫升的概念1. 升:升是一个容量单位,它是国际通用的容量单位之一。
我们可以用升来衡量容器中液体的容量大小。
升的符号是“L”。
2. 毫升:毫升也是一个容量单位,它是升的一千分之一,也可以说是升的千倍小。
毫升的符号是“mL”。
二、升和毫升的换算1. 升和毫升之间可以进行换算。
具体换算关系如下:- 1升 = 1000毫升- 1毫升 = 0.001升通过这个换算关系,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将升和毫升之间进行转换。
三、升和毫升的运用1. 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非常广泛。
我们常常会用升来衡量水、牛奶等液体的容量大小。
比如,一瓶可乐通常是500毫升,一瓶矿泉水通常是550毫升。
2. 毫升通常用于测量一些小容量的液体,比如药水、香水等。
比如,一种感冒药的剂量可能是10毫升。
四、升和毫升的换算应用1. 在一些问题中,我们需要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升和毫升的换算。
比如,小明家里的花瓶里有3升水,他倒掉了其中的500毫升,请问花瓶里还剩下多少水?解题思路:首先,我们知道1升等于1000毫升,那么3升等于3000毫升。
然后,我们再减去500毫升,即可得到剩下的水量。
所以,花瓶里还剩下2500毫升水。
2. 在另一个问题中,我们需要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升和毫升的换算。
比如,小明买了一瓶500毫升的果汁,他想转换成升,请问这瓶果汁等于多少升?解题思路:根据换算关系,我们知道1升等于1000毫升,那么500毫升就等于0.5升。
所以,这瓶果汁等于0.5升。
总结:在四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升和毫升的知识点。
升是用来衡量容器中液体容量大小的单位,毫升是升的一千分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换算关系,将升和毫升进行转换。
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我们可以用它们来衡量液体的容量大小。
《升和毫升》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教材说明]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直观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
这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质量、时间、面积等计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进率的基础上,认识的又一类量,对丰富学生认识量及其计量单位是十分有益的。
例1主要教学容量的含义。
教材没有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容量的概念,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操作和交流,获得对容量含义的具体感知。
先呈现了两个大小不同的玻璃杯和两个大小相近的冷水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认识到容器能盛水的多少就是它的容量;再通过比较不同容器容量的大小,初步体会容量是有大小的;然后通过用大小不同的两种杯子计量同一个水壶里所盛的水,进一步加深对容量含义的认识,并产生统一容量单位的心理需求。
例2主要教学容量单位升。
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容器,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升”作为单位计量容器的容量,同时指出“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
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接着,启发学生主动提出“1升有多少”的问题,并通过在量杯(1升)里倒入1升水,再全部倒入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实验,发现“1升水正好装满这个正方体容器”,进而获得对1升的实际大小的感知,初步形成1升的观念。
随后的“试一试”,引导学生先估计将1升水倒入同样大的纸杯中,看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通过操作加以验证,进一步感受1升的实际意义,加深对1升的认识。
随后的“练一练”安排了两道题。
第1题呈现了大小不同的3个玻璃杯,要求学生通过倒果汁的操作,比较3个玻璃杯的大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容量的意义,初步学会比较容器容量的方法。
第2题让学生观察并交流生活中常见容器的容量,进一步感知1升的实际大小,体会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例3主要教学毫升的认识。
教材继续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认识到“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同时说明“毫升”可以用字母“mL”或“ml”表示。
1 认识“升和毫升”第二课时活动目标1.使学生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2.使学生联系实际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了解“净含量”的意思初步感受“不同的液体容量相同重量不一定相同。
”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乐趣。
活动准备“杯琴”6套常见容器若干饮料若干瓶台秤一部量杯6只植物油、水、牛奶各1升。
活动过程课前活动——玩“杯琴” 1练习各小组自由玩“杯琴”。
2表演同学们玩“杯琴”玩得开心吗能不能给大家齐奏一曲3介绍真好听这么美妙的杯琴是如何制作成功的呀生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杯子里装的水不同敲出来的声音就不同。
于是我们经过添水、减水的反复调试得到了17七个不同的音。
有了这七个音就能演奏了。
小结在相同的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敲击以后会发出不同的音。
美妙的“杯琴”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作而成的。
一、估一估 1.导入生活中由于人们的需要不同各种液体本身的用量也不同因此我们的生活中便有了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容器。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个“估计容量”的能力大比武把你在前面认识升和毫升中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都用上比比谁的估计本领强有信心吗2 2.集体估计掌握估计方法。
教师出示若干个容器指名估计容量说说估计方法。
1980毫升光明“房型”牛奶生1这盒牛奶和我们前面数学课上认识的1升的伊利牛奶差不多大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1升。
2250毫升统一冰红茶生2我们知道1瓶AD钙奶的容量是100毫升这盒冰红茶大概有两瓶AD钙奶那么多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200毫升。
320毫升的小酒杯生3数学课上我测出了我一口大约喝10毫升水这个小酒杯如果装满水我感觉我两口能喝完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20毫升。
4教室里的红色水桶生4教室里的纯净水1桶19升这个水桶比纯净水的桶稍微小些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15升。
小结在前面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测量、估计等活动已经知道了一些容器的容量。
四年级数学《升和毫升的练习》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测量和换算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教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00页至101页。
2.2 教学内容认识升和毫升单位,了解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测量和换算。
3.2 教学难点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实践、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教学辅助工具。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升和毫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讲解新课讲解升和毫升的含义,示范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方法。
5.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运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测量和换算。
5.4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升和毫升换算的心得体会。
第六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实际操作和课后练习,评价学生对升和毫升的掌握程度。
第七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第八章: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升和毫升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九章: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课后作业等。
第十章:教学时间本节课计划用时40分钟。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具准备准备升和毫升的量杯、瓶子等实际操作工具。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升和毫升的换算动画。
准备练习题和小组活动指导材料。
6.2 环境布置确保教室内的桌椅布局便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室内设置一个展示区,用于展示学生的作品和心得。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例如“如果有一个装满水的桶,桶的容量是多少升?”来引起学生对升和毫升的兴趣。
第二单元:升和毫升第一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2、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法、学法】操作小组合作【教具、学具准备】电子课件,量杯,每组一把同样大小的水壶,每组不一样大小的杯子,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小组自带大小不一的容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动物园里冠军比赛,老虎和狮子正在进行的“喝酒决赛”。
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摇摇晃晃了,老虎得意地说:“我是森林中的酒仙,森林中的冠军!”狮子不服气地嚷道:“你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
所以我是冠军!”老虎和狮子谁也不肯让步,争得面红耳赤。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们谁说的有道理呢?二、探索领悟,认识容量1、初步认识容量提问:同样是一杯酒,你们认为哪一杯多?板书:容量2、加深对容量的认识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杯子1号和杯子2号。
谈话:比较完了狮子和老虎的杯子容量,看看这两个杯子,你觉得哪一个杯子的容量大呢?我们可以想一个办法来验证说明两个杯子容量的大小。
3、做“想想做做”第1题,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猜一猜,这三个杯子的容量关系怎样呢?结果是不是和我们猜测的一样呢?用你喜欢的方法小组一起合作验证一下。
学生操作、交流。
4、进一步感受容量的含义小组活动,将一大杯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一次性水杯中。
提问:谁来说一说,这一大杯水可以倒几杯?三、联系生活,认识容量单位升1、认识升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用的是什么单位。
认识“升和毫升”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2.使学生联系实际,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了解“净含量”的意思,初步感受“不同的液体,容量相同,重量不一定相同。
”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乐趣。
活动准备:“杯琴”6套,常见容器若干,饮料若干瓶,台秤一部,量杯6只,植物油、水、牛奶各1升。
活动过程:
课前活动——玩“杯琴”
(1)练习:各小组自由玩“杯琴”。
(2)表演:同学们,玩“杯琴”玩得开心吗?能不能给大家齐奏一曲?
(3)介绍:真好听!这么美妙的杯琴是如何制作成功的呀?
生: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杯子里装的水不同,敲出来的声音就不同。
于是,我们经过添水、减水的反复调试,得到了1~7七个不同的音。
有了这七个音就能演奏了。
小结:在相同的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敲击以后会发出不同的音。
美妙的“杯琴”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作而成的。
一、估一估
1.导入:生活中,由于人们的需要不同,各种液体本身的用量也不同,因此,我们的生活中便有了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容器。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个“估计容量”的能力大比武,把你在前面认识升和毫升中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都用上,比比谁的估计本领强!(有信心吗?)
2.集体估计,掌握估计方法。
教师出示若干个容器,指名估计容量,说说估计方法。
(1)980毫升光明“房型”牛奶
生1:这盒牛奶和我们前面数学课上认识的1升的伊利牛奶差不多大,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1升。
(2)250毫升统一冰红茶
生2:我们知道1瓶AD钙奶的容量是100毫升,这盒冰红茶大概有两瓶AD钙奶那么多,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200毫升。
(3)20毫升的小酒杯
生3:数学课上我测出了我一口大约喝10毫升水,这个小酒杯如果装满水,我感觉我两口能喝完,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20毫升。
(4)教室里的红色水桶
生4:教室里的纯净水1桶19升,这个水桶比纯净水的桶稍微小些,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15升。
小结:在前面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测量、估计等活动,已经知道了一些容器的容量。
将这些“已知容量”作为“标准”记在脑子里,在估计时,与它们进行比较,可以帮助我们估计得比较准确。
3.小组内估计,锻炼估计本领。
(1)为了能在今天的“估计能力大比武”中有好的表现,许多同学都回家练习了一翻,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练习的吗?
生1:我回家找了很多容器估计,还邀请爸爸、妈妈和我一起比赛,然后看上面的净含量,看看谁估计得比较准确。
师:能告诉老师你们的家庭大赛谁获胜了吗?
生1:大多数是我,有的时候是妈妈,因为许多东西是妈妈买的,她已经记住了它们的容量。
师:看来学习和实践都很重要!
生2:我回家把上面写着多少毫升和多少升的东西都看了一下,知道了很多常见物品的容量。
师:观察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经验,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生3:我还用自己在数学课上做的1升和100毫升的瓶子量出了一些容器的容量。
师:自己动手测量得到的结果在你脑子里留下的印象一定是最深刻的。
(2)通过回家的实践,每位同学都选择了几个容器带到了学校,接下来,我们就在小组里开展一个估计比赛。
组长拿出一个容器,每人报0自己的答案,然后看看贴在底下的正确答案,比比谁估计得最接近。
4.小组估计比赛,比试估计本领。
估计得怎么样?谁最厉害呀?谁准备的“秘密武器”最厉害呀?下面就请每组拿出一个你们觉得最厉害“秘密武器”,让其他小组的同学来估一估(小组内可以进行讨论,在规定时间内拿出统一答案)。
比一比,哪个小组估计得最接近。
5.交流活动感受,分享成功喜悦。
通过刚才的“估计容量能力大比武”,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1:我觉得估计容量一点都不难,只要记住了1升、100毫升有多少,其它的和它们比一比就行了。
师:是呀,“大”和“小”都是与“标准”相比较的。
生2:我在估计时首先是确定它用毫升还是用升做单位,比100毫升小的就与AD钙奶比,比1升大一点或小一点的就与“1升的伊利牛奶”比,再大一点的就与水桶比。
师:就是先确定一个大致范围,再进行具体比较。
很好的方法。
生3:我觉得看得多了,到后来很快就能估计出它的容量了。
师:熟能生巧呀!
二、量一量
1.导入:为了更好地认识升和毫升,上周数学活动课,我们去逛了一趟时代超市。
你们在超市里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本来我们以为液体应该都是用升和毫升作单位的,但是洗洁精却全是用克和千克做单位的,而锅、碗、盆子、杯子也不是用升和毫升做单位,是用厘米做单位的。
生2:我们在卖一次性杯子的商标上发现,除了毫升,还有“CC”和“盎司”这样的容量单位。
生3:我们发现可乐和雪碧的瓶子里都没有装满,上面还空了一截,其他饮料一般都是装得满满的。
生4:我们发现牛奶也是,有的用毫升和升做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
2.对于你们的发现,我也很感兴趣。
就像你们说的,容量单位除了升和毫升,还有“CC”、“盎司”等,我特意买了用“CC”、和“盎司”作单位的两种一次性杯子。
每组发两个,请你们利用桌上的量杯和水,来研究一下它们与毫升有什么关系?
(1)每组一个9盎司和300CC的一次性杯子,实验研究。
(2)你们是怎样做的?有什么发现?
说明:CC其实是你们五年级将要认识的另一种计量单位“立方厘米”的英文缩写,1毫升就相当于1CC。
而“盎司”则是一种英美国家使用的计量单位,英制的1盎司大约是28点几毫升,美制的1盎司大约是29点几毫升,所以,“盎司”并不是一种国际通用单位。
在我国,酒吧里喝洋酒会以盎司计量,而其他地方不常使用。
3.刚才你们还提到,可乐和雪碧的瓶子里都没有装满,上面还空了一截,其他饮料一般都是装得满满的。
那我就想了,这一瓶可乐明明应该是600毫升,上面空了一截不是“短斤缺两”吗?
生1:我觉得没有,因为瓶上标的是“净含量”,就是指里面的600毫升。
生2:我认为600毫升就是指瓶子里一共能装600毫升可乐。
(1)什么叫“净含量”?
师:“净含量”是瓶子里饮料的多少还是瓶子能装多少饮料呢?可乐公司有没有“短斤缺两”呢?于老师从超市购买了一些饮料,供你们研究。
(2)学生实验研究。
(3)交流实验结果: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组的1瓶可乐没有装满,瓶上标的净含量是600毫升。
通过测量,我们发现里面的可乐刚好是600毫升。
生2:我们组测的是220毫升的袋装“红梅”牛奶,净含量确实是220毫升。
生3:我们组测的是1瓶装得满满的饮料,瓶上标的净含量是500毫升。
通过测量,我们发现确实是500毫升。
生4:我们测的一瓶美年达饮料也没有装满,但通过测量,我们发现里面的饮料不但不少,还超出了它瓶上标的净含量。
师:确实,净含量就是指瓶中液体的多少,而不是指瓶子能装多少液体。
比如这瓶可乐,净含量600毫升,就是指里面的可乐是600毫升。
那瓶子的容量是否刚好600毫升呢?大于还是小于600毫升?
说明:根据国家对定量产品包装的规定,包装上必须标明净含量。
假如实际量低于所标净含量,则视为“短斤缺两”论处。
只要是合格的商品,它的实际量不但不会少于所标净含量,有是还会超出净含量。
三、称一称
1.刚才还有同学说到,牛奶有的用升和毫升作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
那牛奶是否也和水一样,1升就是1千克呢?
(1)提出猜想:这三个烧杯里分别装有1升水、1升牛奶和1升油。
你认为它们的重量相等吗?
(2)学生猜想,说说想法。
生1:我觉得牛奶和油应该和水一样,1升就是1千克。
生2:我认为牛奶和油都比水重,因为牛奶和油都比水粘稠。
生3:我认为油应该比水轻,因为油总是浮在水的上面的。
2.实验验证:将三种液体分别称一称。
3.交流实验结果:1升水的重量正好1千克;1升牛奶的重量大于1千克;1升油的重量小于1千克。
小结:不同的液体,容量相同,重量不一定相等。
四、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围绕“升和毫升”的有关内容,进行了“估一估”、“量一量”、“称一称”等活动。
你有什么收获吗?。